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复习参考

土壤学复习参考

土壤学复习参考
土壤学复习参考

土壤地理学

名词解析

1、土壤地理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壤

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主要内容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2、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3、土壤圈:是由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肥)和环境条件(气、热)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6、原生矿物:经过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7、次生矿物:它们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8、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9、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10、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11、吸湿水:土粒依据其强大的表面能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气态水分,是最靠近土粒表面的一层水膜。

12、膜状水:土壤含水量达到吸湿系数后,土粒剩余的表面力和水分子引力而吸附和保持的液态水膜。

13、毛管水: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时依靠毛管力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液态水。

14、毛管悬着水:土体中与地下水位无联系的毛管水称毛管悬着水。

15、土壤胶体:是指大小在1-100毫微米(在长、宽和高的三个方向,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固体颗粒而言。

16、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

17、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18、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19、土壤退化: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20、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21、土壤腐殖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称为腐植质。

22、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过程。

23、土被结构: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

填空题

1、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2、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溶液)、气相(土壤空气)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3、各种粒级分级标准均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5大类。

4、石块、砾石、砂粒——几乎全由原生矿物组成。

5、粉粒——绝大多数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英组成。

6、黏粒——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7、土壤孔隙的分类

①毛管孔隙孔径<0.1mm,主要储水。

②非毛管孔隙孔径>0.1mm,主要通气透水。

③无效孔隙孔径<0.001mm,其吸收的水分基本不能运动,植

物难以利用。

8、土壤质地的层次性表现为上砂下粘、上粘下砂或砂粘相间。

9、上砂下粘:胶泥底、上浸地,托水又托肥;

10、上粘下砂:砂砾底、漏水又漏肥,又名火烧底。

11、粘土含水多,热容量大,升温慢,被称为“冷性土”;砂土含水少,热容量小,升温快,被称为“热性土”。

12、上部为轻壤质,下层为中壤~重壤,这种土壤既有利于种子出苗,又利于

苗期根系下扎吸水吸肥,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有利于植物生长。这种土称为“蒙金土”。

13、土壤有机质分为: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

14、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

15、土壤结构类型:单粒结构粒状结构(呈球状)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大块状结构

16、土壤水分来源:降水,灌溉,地下水

土壤水分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液态水分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17、土壤胶体的种类 : 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

18、土壤酸度类型: 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19、钾长石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钾;

斜长石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钙;

辉石和角闪石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铁、镁、钙等元素;

含磷较多的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磷。

20、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土壤依次为暗棕

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21、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

黄壤与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22、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

作土壤。

23、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对立和统一

24、写出一种2:1型矿物:蒙脱石,写出一种1:1型矿物:高岭石。

水云母中的伊利石也是2:1型矿物

25、CEC是阳离子交换量,BSP是指盐基饱和度

26、土壤矿物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7、土体构型的的一般模式由上到下:(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28、弱酸和盐的存在使土壤具有缓冲性。

29、土壤腐殖酸的两种主要类型是:胡敏酸、富里酸。

30、人均耕地最多的洲是大洋洲,最少的是亚洲。

3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大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2、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作土壤。

33、膜状水是无效水,而毛管水是有效水

34、土壤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选择题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共(A)级。

A 6 B7 C 8 D 5

2、各粒级的矿物组成中几乎全由原生矿物组成的是那个选项?A

A 石块、砾石、砂粒

B 粉粒

C 黏粒

3、植物利用最大的土壤水是(C)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4、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按有机质积累与分解程度不同分三个过程,下列中哪个不是?(D)

A腐殖质化过程(腐殖质 A层) B泥炭化过程(有机质H层)

C 矿质化过程 D土壤熟化过程

5、土壤类型中,有机质含量最大的是(D)

A、草原土

B、山地土

C、深林土

D、沼泽土

6、下列属于人为土的是(A)

A 水稻土

B 泥炭土

C 黑钙土

D 褐土

7、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脱硅富铝化过程可发生在(C )条件下。

A高温少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多雨 D低温少雨

8、我国土壤类型自南而北依次分布为(B)

A、砖红土红壤赤红土黄壤黄棕壤

B、砖红土赤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

C、赤红土砖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

D、砖红土赤红土红壤黄棕壤黄壤

9、以下哪位科学家是现代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C )

A、李比希

B、洪堡

C、道库恰耶夫 D 拉曼

10、岩石圈中有机质较大规模地形成与积累约发生哪个时代?(B )

A.奥陶纪

B.寒武纪

C.泥盆纪

D.侏罗纪

11、以下哪种质地的土壤俗称“蒙金土”(C)

A壤土 B下粘上砂C上砂下粘D上部为轻壤质,下层为中壤~重壤

12、根据国际制的标准,细砂和粗砂的分类标准是(D)

A、2.0

B、0.002

C、0.02

D、0.2

13、(A)状况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性质。

A、土壤水分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腐殖质

D、土壤空气

14、下列不属于胶体土壤类型的是(D)

A、土壤矿质胶体

B、有机胶体

C、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D、土壤腐殖质胶体

15、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地带性成土作用形成的(C)

A、灰化过程

B、铁铝化过程

C、碱化过程

D、钙化过程

16、(A)是土壤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A、土壤有机质

B、土壤质地

C、土壤腐殖质 D土壤结构

17、白浆化过程多发生在(A)地区。

A、较冷湿润 B干旱、半干旱 C、热带 D、温带

18、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为活跃的组分之一,它们对土壤具有净化作用,下列各个性质中不是影响其净化能力的是?( D )

A.带电性

B.巨大的比表面积、表面能

C.凝聚、分散性

D.能产生丁达尔

19、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是( C )。

A、毛管水

B、膜状水

C、重力水

D、吸湿水

20、有“蒙金土”之称的是:( B )。

A、粘土

B、壤土

C、砂土

D、黄土

21、( C )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A、土壤矿质元素

B、土壤腐殖质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矿物

22、( D )是土壤普遍存在的一种反应,是气候、植被、成土母质等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A、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B、土壤PH值

C、土壤酸碱性

D、土壤酸碱反应

23、有关土壤酸度,最大的是( B )

A、活性酸度

B、水解酸度

C、代换酸度

D、潜在酸度

24、人均耕地最多的是( D ),最少的是亚洲。

A、非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25、( A )具有沉积黏化和次生黏化作用,次生黏土矿物以2:1型水云母、蛭石为主,因气候湿润易发生水土流失。

A、淋溶土

B、灰土

C、富铁土

D、铁铝土

26、( B )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A、腐殖质化过程

B、矿质化过程

C、泥炭化过程 D生物小循环过程

27、( D )是土壤普遍存在的一种反应,是气候、植被、成土母质等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B、土壤PH值

C、土壤酸碱性

D、土壤酸碱反应

28、俄国学者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 A)提出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奠定了现代土壤科学的土壤发生学概念及其主要理论基础。

A.道库恰耶夫

B.李希霍芬

C.李比希

D.库比纳

29、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B )

A.0.01mm

B.0.10mm

C.0.10um

D.0.01um

30、颗粒随着粒级的减小,(A )增加,()降低

A.孔隙度;土壤密度

B.通气性;透水性

C.比表面面积;吸附性能

D.透水性;持水量

31、按照国际制的土粒分级标准,黏粒和砂粒的分界是( D)

A.2.0mm

B.0.2mm

C.0.02mm

D.0.002mm

32、土壤退化状况最严重的大洲是(C )

A.大洋洲

B.非洲

C.亚洲

D.美洲

33、对植物有效的土壤水分类型为(C )

A.吸湿水

B.化合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34、改良酸性土壤经常使用的是(B )

A.石膏

B.石灰

C.明矾

D.硫磺

35、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A )

A.气候

B.生物

C.母质

D.地形

36、下面哪个不属于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D)

A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B、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C、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

D、土壤系统与成土环境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7、下列的地区和岩类搭配正确的是(D)

A、青藏高原的土壤表层以伊利石和易溶盐类为主

B、华北平原以原生矿物和蛭石为主

C、华南中亚热带地区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

D、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年均降水量之间是非线性的关系

B、酸化的土壤加速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肥力上升

C、风力堆积作用不能造成土壤物质组成的变化

D、水分只参与了少数矿物的风化与成土过程

39、地球表层系统中常见盐类的溶解迁移顺序正确的是(A)

A、K>Na>Ca>Mg

B、K>Ca>Mg >Na

C、K>Mg>Ca>Na

D、Mg>Na>Ca> K

40、度量土壤气体交换速率的定量指标是(C)。

A、二氧化碳扩散速率

B、甲烷扩散速率

C、氧扩散速率

D、氧化氮扩散速率

41、(A)和()是决定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

A、水分含量;腐殖质含量

B、水分含量;土壤紧实度

C、土壤孔隙状况;腐殖质含量

D、土温变化;土壤质地

42、(D)是土壤物质成分和内在性质的外部反映,是土壤发生层次外表形态特征最显著的标志。

A、土壤磁性

B、土壤孔隙度

C、土壤密度

D、土壤颜色

43、各种粒级分级标准均分为:石块、(A)、粉粒、黏粒5大类,但每个类别划分的标准不同,且对每个级别之下进一步细分的程度和侧重点不同。

A、砾石;砂粒

B、砾石;粉砂粒

C、细砾;粗砂粒

D、粗砾;细砂

44、这种土壤既有利于种子出苗,又利于苗期根系下扎吸水吸肥,对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有利于植物生长,则这种土称为(B)。

A、火烧底

B、蒙金土

C、冷性土

D、热性土

45、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B)。

A、土壤磁性

B、土壤质地

C、土壤颗粒

D、土壤腐殖质

46、19世纪70~80年代()国学者()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C )

A 、俄国威廉斯 B、德国马伯特 C、俄国道库恰耶夫 D、美国马伯特

47、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 )

A.0.1mm

B.0.01mm

C.0.1um

D.0.01um

48、下面哪个不是土壤中常见的原生矿物(C)

A、石英

B、角闪石

C、高岭石

D、橄榄石

49.以下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哪种土壤的肥力更好?( C )

A.耕作土

B.森林土

C.草原土

D.荒漠土

50 土壤的水解酸度、代换酸度、活性酸度三者的关系,下列选项哪个是正确的?( C )

A. 代换酸度>水解酸度>活性酸度

B.代换酸度>活性酸度>水解酸度

C.水解酸度>代换酸度>活性酸度

D.水解酸度>活性酸度>代换酸度

51、.下面哪种质地的土壤被称为“蒙金土”?( A )

A.上砂下粘

B.上粘下砂

C.以砂粒为主的砂土

D.以粘粒为主的粘土

52.田间持水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列不是影响其的因素是?( D )

A.土壤质地

B.盐分含量

C.腐殖质多少

D.土壤生物

53.不同地域的有机质成分有一定的差别,以下地区有机质中的富里酸含量最多的是?(A)

A.雷州半岛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 山东半岛

D.东北平原

54.( B )是土壤物质迁移和运动的载体,也是土壤能量转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热量

55、以下那项不是土壤圈作为地理环境变化的记录体具有的特征(C)

A、广泛性

B、综合性

C、分散性

D、滞后性

56、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大陆性气候区中,在许多滨海地区的土壤中也会大量出现的矿物是(A)

A、碳酸钠

B、氧化铁

C、高岭石

D、蒙脱石

57、沼泽地是由以下哪个过程形成的(B)

A、灰化过程

B、碳化过程

C、潜育化过程

D、潴育化过程

58、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是哪个洲(C)

A、亚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59、下列哪个不是耕作对土壤的三个主要要求D

A、耕作阻力小

B、耕作质量好

C、宜耕期长

D、耕作环境好

60、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A)

A.史密斯

B.詹尼

C.马伯特

D.道库恰耶夫

61、土壤形成中的钙化过程发生在以下哪一土壤剖面层?:(B)

A腐殖质层 B沉淀层 C母质层 D母岩层

62、以下哪一液态水分类型,在旱田时属无效水,水田时属有效水?(C)

A吸湿水 B毛管水C重力水 D膜状水

63、三种主要黏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从强到弱排列是:( B)

A. 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

B. 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C. 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

64、粘土含水多,热容量大,升温慢,是(B)

A. 热性土

B. 冷性土

C. 中性土

65、下面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多到少排列是:( C )

A. 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B. 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C. 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66、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密度、孔隙度、土壤质地和 B 。

A、土壤结构、土壤腐殖质

B、土壤结构、土壤质地

C、土壤容重、土壤质地

D、土壤容重、土壤腐殖质

67、广泛分布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7%,横跨了5个大

自然带。( A )

A、淋溶土

B、富铁土

C、均腐土

D、有机土

68、十九世纪末,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

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C )

A、契科夫

B、赫鲁晓夫

C、库恰耶夫

D、李四光

69、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 D )

A、气态水 B 、固态水 C 、膜状水 D 、毛管水

70、土壤经度地带性差规律只要是由( B )造成。

A、温度

B、湿度

C、降水量

D、植被

71、原生矿物的种类包括( A )

○1硫化物类○2三氧化物类○3易溶盐类

○4磷灰石类○5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6氧化物类

A○1○4○5○6 B○1○2○5○6

C○1○2○3○6 D○2○4○5○6

72、在世界各大洲土壤退化状况中,土壤水蚀面积最大的是,最小的是;风蚀沙化面

积最广阔的是,最狭小的是。( A )

A亚洲、大洋洲、亚洲、大洋洲

B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

C亚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73、下列不属于土壤矿物迁移转化过程的是: C

A淋滤作用 B淀积作用 C泥炭化过程 D灰化过程

74、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 B )

A.氧化物类

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

C.硫化物类

D. 磷灰石类

75、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C )

A.伊利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绿泥石

76、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 )

A.0.1mm

B.0.01mm

C.0.1um

D.0.01um

77、下列风化过程不属于化学风化的为( D )

A.溶解

B.水解

C. 水化

D. 水蚀

78、土壤矿物质一般占土壤固相成分重量的(C)

A 5%--15%

B 50%--60%

C 95%—98% D、40%--50%

79、下面那种土壤结构是保肥供肥的最好结构:(D)

A 块状结构

B 柱状结构 C片状结构 D团粒状结构

80、以下是有机土的成土过程的是(B)

A 、灰化过程 B、泥炭化过程 C、粘化过程 D、富铁铝化过程

81、我国土壤的PH值由北向南(B)

A、不变 B 逐渐减低 C、逐渐增高 D、先减低后增高

82、三种酸度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

A.、水解酸度>代换酸度>活性酸度

B、代换酸度>水解酸度>活性酸度

C、活性酸度>代换酸度>水解酸度

D、水解酸度>代换酸度>活性酸度

83、配合迁移主要是( B )的转化和移动。

A、细粘粒

B、金属元素与腐殖质

C、铁、锰

D、水分

解答题:

1、请论述土壤圈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1)地理环境方面:

○1土壤圈是地球表面系统的组成部分。

○2它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与相互作用交叉带。

○3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4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2)土壤圈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

的交换和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与生物圈的关系:土壤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循环;土壤支撑植物生长;决

定植物分布;

与水圈的关系:土壤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分配、元素

迁移和水圈化学性质;

与岩石圈的关系: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土壤圈与岩石圈

进行元素循环;土被保护免受破坏。

(3)土壤圈的三要素:

○1空间上: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

○2性质上: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

○3功能上: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4)农业方面: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是植物生产繁育和生物生长的基础;土壤是植物的营养库,是植物的营养转换和循环场所,对雨水含蕴,生物支撑具有一定作用。

○2植物生长,动物生产与土地利用三者的关系。土壤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5)土壤圈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2土壤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3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4土壤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土壤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植物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2、根据土壤学的相关知识,说明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并简述土壤形成的因

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1)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大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所有的成土因素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

(3)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4)成土因素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规律。

解释六大成土因素:

(1)母质因素:提供矿物质,决定质地、空隙、养分、酸性。

(2)生物因素:加入有机质,促进土壤结构形成,增强水分和养分保持的能力。(3)气候:输入水分能量,控制母质风化和植物生长,影响物质输送和转化。(4)地形因素: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因素,控制物质和能量在不同地形得到分配。

(5)时间因素:影响母质、生物、地形因素的作用温度、深度,产生不同内部层次分类。

(6)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土壤形成,对土壤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通过合理利用可以使土壤朝良性发展,也可因不合理而引起土地退化。

3、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2)土壤质地常常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5、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

(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

(2)秸秆还田;

(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6、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

(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5)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7、影响土壤有效水的因素:

(1)土壤质地:砂质土持水量小,有效水范围小,粘质土持水量高,凋萎系数高,有效水范围小于壤土,壤土有效水范围最大;

(2)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持水量大,但对水分吸持力强,凋萎系数高,所以有机质含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有效水范围;

(3)结构:粒状结构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大于无结构的土壤,因而有效水范围较大。

8、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

(1)植被蒸腾作用对土壤水分平衡关系密切,植被组成和覆盖度对土壤水分状况都有较大影响。

(2)气候降雨量和蒸发是重要因素。

(3)土壤物理性质特别是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水的渗透、流动和蒸发有重要影响。

(4)地形地形影响水分的再分配。

(5)水文地质在不透水层接近地面、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或者有承压地下(6)水来源的地方,由于地下水通过支持毛管水上行,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蒸发型。

(7)人为影响如灌溉、排水以及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

9、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它决定成土过程的淋溶强度。气温高、降雨量大的气候条件,母质、土壤中的盐基成分易于遭受淋失,使土壤逐渐酸化。反之,干旱气候,降雨量远远低于蒸发量,盐基成分积累于土壤及地下水,使土壤向碱化方向演化。即“南酸北碱”。

(2)母质因素母岩母质的组成性质对土壤酸碱度具有深刻的影响。如酸性岩上发育的土壤容易向酸性发展,而基性岩相反。

(3)生物因素生物产生的CO2溶于水,产生的H+对于土壤酸化有重要作用。

另外植被不同,残体成分不同,影响土壤酸碱性。

(4)施肥和灌溉的影响如酸性肥(NH4)2SO4、 KCl长期使用造成土壤酸化等。

10、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

(3)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4)影响植物的生长,不同植物适宜pH值范围不同。

11、土壤具有缓冲性的意义:

土壤具有缓冲性,使土壤的pH不致因施肥、根系呼吸、有机质分解等引起剧烈变化,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所以,土壤缓冲性能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

12、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包括:

①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能方面的功能;

②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③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

④能够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进行再循环;

⑤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13、土壤肥力的调节和控制。

1、调节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土体构型;

2、调控土壤的物质平衡(水、气、热体系);

3、调控土壤肥力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因素。

14、土壤空气组成和大气组成有何不同?(4分)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的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化中

15、砂土,粘土和壤土的区别:

(1)砂土类:

a 通气透水性强,

b 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暖性土)

d 松散易耕,

(2)粘土类:

a 通气透水性差

b 养分较丰富

c 保肥力强

d 含水量多

e 耕作费力,宜耕期短

(3)壤土类:

这类土壤由于砂粘适中,兼有砂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16、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答:(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可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为40%,非毛管孔隙度为60%,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分布均匀。在土壤团粒

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内部则为毛管

孔隙,使土壤有良好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这就有效解决了土壤透水

性与蓄水性的矛盾。

(2)由于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地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就能够较好地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

稳定和适度。

(3)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物和各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

同时,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

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

(4)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小,这也利于耕作。

17、土壤资源的功能表现在:

(1)土壤是生产食物、木材和纤维的基地;

(2)土壤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

(3)土壤调节陆地表面水分分配与过滤水质;

(4)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 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5)土壤也是人类生产建设的主要基质。

18、什么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它们二者的关系。

答:地质大循环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地表岩石风化为碎屑,并伴随着矿质元素和养分的淋溶与释放过程。特点是时间极长、范围极广。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吸收风化释放的养分,并促进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的集中和累积,在微生物作用下,把养分以腐殖质的形式有效保存起来,成为土壤及其肥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特点是时间短,范围小,效率高。

二者联系:第一,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存在的前提。地质大循环为生物小循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生物小循环的物质取自于地质大循环环境。

第二,生物小循环仅存在于地质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地质大循环是漫长的过程,土壤发育后才出现生物小循环,所以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

第三,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同时进行、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两个循环同时作用着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且对地理环境同等重要,不可被替代。

19、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因而,从土壤发生学角度来看,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统一。母质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定和影响着土壤中有机质累积过程的强度和性质;母质与气候(水分、热量)之间的物质交换,决定了地球化学过程的进程。

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推动土壤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矛盾。土壤形成有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点的结构层次的出现:其二是土体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正是由于这两个特征的出现才决定了土壤具有活力的机能——肥力和自净能力。由此可见,在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与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累积仍是上述矛盾的主导方面。(1)地质大循环过程

基岩出露地表——风化淋溶——风化壳——搬运——沉积物——沉积岩;形成疏松多孔的成土母质,释放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

(2)生物小循环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统一的过程。

不但通过植物的吸收使风化释放的养分免于大量淋失,并促进植物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的集中和累积,更重要的是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把这些养分以腐殖质的形式有效地保存起来,成为土壤及其肥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3)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

两个循环过程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但两者的总方向是相反的,即地质大循环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

生物小循环,亦即有机质的形成、累积与转化的过程,是土壤及其肥力得以发生发展的主导过程。

20、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答: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这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例如我国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这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

21、简述土壤三个基础。

答:(1)土壤是一种“类生命体”,能自动调节水、热、气、肥的存在状态,有抵抗酸-碱的缓冲作用。

(2)土壤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是肥力。它是土壤在外界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和生态要求的能力。

(3)土壤肥力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结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22、简答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先锋隐花植物群落加速岩石表面的风化过程,促使原始土壤的形成;(2)植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中,且其枯枝败叶是重要的有机质来源;

(3)土壤动物加速土壤中物质转化速度、促进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4)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使其矿质化和营养元素释放,合成腐殖质,加速无机质的转化。

23、简述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盐渍化是指在半干旱、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土壤表层末盐渍化的情况下,由于土体中含有盐分或在心土层中有含盐量大于0.1%的积盐层,胆管该措施不配套的情况下,一旦大水漫灌会引起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导致盐分向标屠城狙击兵是土壤盐渍化,或者因灌溉水源不足,灌溉下渗水源不足,灌溉下渗水刘只能到达土层中的积盐层,并溶解其中盐分,而后又沿土壤毛管空隙上升蒸发,结果造成盐分向表土层聚集,导致土壤盐渍化。、

24、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

答:中国是显著地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多雨,这种天气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湿润土壤系列,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是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和富铁土;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干

润淋溶土、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上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寒性干旱土、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旱寒冻土系列。

25、什么是土壤水平地带性?什么是土壤垂直地带性?并简述中国土壤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2)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性称为垂直地带性。

(3)我国土壤的纬度分布规律: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4)我国土壤的经度分布规律: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布着: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补充:1、重点了解:腐殖质化过程、泥炭化过程、矿质化化过程、灰化过程、富铁铝化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

2、重点掌握:砖红壤、红壤、黄壤、棕壤、褐土、灰化土、黑钙土、和沼

泽土的分布范围、植被类型和诊断特征。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和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土壤质地、 PH 、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铵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硝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和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热。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 绪论: 本章重点: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4.人口剧增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 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 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 2、结构类型 a 岛状构造 b 孤立环状构造 c 连续链状构造 d 连续层状构造 e 架状构造 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6.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 8.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 11.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13.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通常为负值。 14.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 1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 21.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阳离子代换量(CEC):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23.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4.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够吸收保留气体、液体、分子、离子、固体颗粒及微生物的能力。 2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26.潜在性酸:土壤胶体吸附H+和Al3+,称为潜在性酸。 27.土壤总碱度: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HCO3-和CO32-的总量。 28.土壤缓冲作用: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土壤pH不做相应改变,土壤这种抗拒酸碱改变的能力。 29.同晶替代作用: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0.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1.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侵蚀②砂化③盐碱化④变质退化⑤污染⑥城建用地 2.土壤的基本组成。 固体土粒:矿物质、有机质;粒间孔隙:小孔隙通水,大孔隙通空气;生物动植物,微生物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学章节复习资料题

土壤有机质 一、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2.土壤腐殖质:由一些抗分解的植物组织的混合物, 微生物死亡后经过分解合成的部分有机体组织的混合物。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3.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4. 腐殖化作用:指矿质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再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7. 腐殖化系数: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8.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9.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10. 腐殖酸: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香核(疏水性基团),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为网状结构特征。 11.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二、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答: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存在形态:动、植物残体(新鲜)、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其中腐殖质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答:增加土壤有机质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免耕法、施用有机肥、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同时施加氮肥、旱地改成水田等。其中,施用有机肥最显著。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2)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答: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

土壤学复习题纲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重要基地 ②农业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管理密切相关 (2)土壤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圈与 大气圈。。。土壤空气 水圈。。。。土壤溶液 岩石圈。。。土壤矿物 生物圈。。。土壤生物 人类智慧圈。土壤肥力 (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珍惜的自然资源 ①再生速度缓慢 ②数量有限,质量可变和空间固定 ③退化破坏严重 2.土壤的概念 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次,是土地的一部分 3.土壤退化 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4.土壤污染 由于人类行为造成土壤污染物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导致肥力下降的现象。 5.三图一书 xx县土壤类型分布图 xx县土壤利用现状图 xx县土壤养分分布图 xx县土壤 6.土壤学概念 研究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形成、发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肥力特点,理化性质和改良利用的一门学科 7.土壤学的学科任务 (1)提高土地肥力,以获取高额农业产量 ①保持现有高产土壤的生产力,合理用地,用养结合,维持地力 ②改良中低产田 (2)防止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3)合理开垦新耕地

8.土壤学研究方法 (1)调查法 ①研究区域地形、水分、气候、地质特征对程土的影响 ②目前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土壤信息技术、土壤数据库、精准农业中 (2)实验法(田间试验、盆栽实验、化学分析) 注重土壤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物质相界间的性质、结合方式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主要运用现代化仪器去研究。 9.土壤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土壤是发展植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2)土壤是发展动物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 (3)我国土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良 ①地形地貌构成比例不良 ②我国土地的利用类型比例失调 ③我国现有耕地中,坡地多,平坝地少,瘦地多,肥沃地少,望天地多,灌溉地少 (4)土地的非生产性损耗严重 ①乱占滥用耕地 ②土壤退化 ③土壤污染 第二章土壤行成过程 1.土壤形成的三个阶段 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土壤母质(成土作用)自然土壤(人类的耕种熟化作用)农业土壤 2.岩石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 地标裸露的巨大坚硬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物理风化 岩石在物理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破碎分解过程 ①温度作用:层状剥落,球状分化 岩石颗粒颜色不一、吸热不一、体积膨胀不一导致岩石碎裂 ②水的作用:冰的破坏作用、流水的磨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 ③风的作用 (3)化学风化 岩石在水、CO2、O2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破坏,并且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①水的溶解作用 ②水化作用 ③氧化作用 ④水解作用,是整个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只有水解作用可以将岩石矿物彻底破坏(3)生物风化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岩石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破坏和生物化学分解作用

土壤学复习题

土壤学 - 中国大学 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 - 绪论 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 B、水域底部 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D、浅水域底部 参考答案:A 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 B、环境 A、营养 D、健康 参考答案:B 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 B、交界面上 A、中心 D、底层 参考答案:B 学派。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 B、农业化学土壤学 B、农业地质土壤学 A、土壤发生学 D、现代土壤学 参考答案:A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B、贮存和供应养分 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 A、生物支撑作用 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AD 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 B、有机质 A、空气 D、水分 参考答案: 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 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 9、2013年12月第 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 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 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 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参考答 案:土壤物理##%_YZPRLFH_%## 土壤物理学 单元作业 - 绪论 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土壤学复习资料

(0)绪论 1、土壤肥力的生态性相对性 (1)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2)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3)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全氮等。 3、肥力的影响因素水气热:受土壤中不同粗细颗粒的控制。土壤颗粒的粗细取决于母岩中稳定性矿物和易分解矿物的比例。 养分: (1)受母岩释放的养分多少控制。土壤养分取决于母岩中含有的盐基离子即金属离子的数量。(2)受土壤细粒部分吸持养分能力的影响。 一、土壤矿物质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是胶体的主要成分)(一)构造特征:(1)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2)铝氧八面体 3、单位晶层:1:1型单位晶层: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1:1型单位晶层: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4、同晶替代: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2、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 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3、高岭石和蒙脱石的区别?(简单题) 高岭石:(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4、粘土矿物的南北方哪边肥力更强?为什么?(问答题) 答:北方更强。北方以2:1型矿物为主,含蒙脱石、水云母较多,土壤反应又多为中性或微碱性,因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高,则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其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永久性电荷数比较多,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比较强。而南方以1:1型矿物较多,为红、黄壤地带,无机胶体以高岭石和含水氧化铁、氧化铝为主,土壤酸性大,pH值低,阳离子交换量小,晶格内的水铝片和硅氧片很少发生同晶替代,因此无永久性电荷。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动物、微生物残体 2)植物残体

土壤学复习分析

土壤学复习 绪论: 一:概念 1: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风化体及其再搬运沉积体在地球表面环境作用下形成的疏松物质。2: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上始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底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3: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皮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地球表面随时空变化的景观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具有水平、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处于陆地表面特殊位置,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将其与其他四个圈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它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陆地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载体。 4: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西方土壤学家) “土壤矿质元素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德国李比希) 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 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养料和水分的能力。(俄国威廉斯)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中国土壤》第二版)5: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Doran and Parkin,1994)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支承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 6:土壤剖面(profile):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组成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包括三个基本层: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或过渡层)、C层(母质层) 7: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它足以包含各土层和它们性质的微小变化,其面积一般为1~10m2,,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 8: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形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9: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10: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 二:简答与论述 1: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对各圈层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控作用。土壤圈各种土壤类型、特征和性质都是过去和现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记录和反映。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个圈层的演化和发展,乃至对全球变化产生冲击。 2: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与气体圈层的相互作用 土壤与大气圈:接纳大气降水和沉降物质;大气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土壤与水圈:除江河湖泊外,土壤是保持淡水的最大储库;土壤水处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统一体(SPAC)中。 土壤与生物圈:生物圈中绝大部分生物分布在土壤圈及其表面。 土壤与岩石圈:土壤固相骨架的矿物组成占土壤质量的95%以上;土壤矿物是土壤养分的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