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2.“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3.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处罚。这些规定

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4.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

B.扩大御史权力

C.提升监察效果

D.促进制度转型

5.《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己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文臣高锡上疏称南朝武将王僧辩

另立君主,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这反映出

A.受前世影响B.当时政治文化取向

C.宋代中央集权加强D.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6.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8.下表为1920一一1936年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表(%)据表可知

A.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B.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

9.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这主要得益于

A.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掌握了有利地形

C.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贯彻了群众路线

10.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

理的是()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1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2.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还要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司法人员的一项丰要任务,而审判员则通过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来裁决案件的胜败。这反映出

A.司法审判具有较强随意性

B.公民个人权力不受重视

C.诚信成为审判的重要标准

D.诚信社会体系得以建立

13.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巾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A.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B.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C.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D.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14.下图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

C.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

D.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

15.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调整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A.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B.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D.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16.1979年,中央文件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在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城市工厂要把一部分宜于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支援设备、指导技术。”这反映出当时

A.农村改革出现新动向B.城市国企改革启动

C.市场经济的取向明确D.人民公社即将废除

17.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由此可知

A.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

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C.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18.1978年12月 13日,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久,毛泽东就发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号召:1954年,地

质部提出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扩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1956年初,毛泽东强调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建国初期重视地质工作

A.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20.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广东南海市逐步在农村推广土地股份制。即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基础,将集体所有的财产、土地和农民承包权折价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做法

A.否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C.恢复了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1.20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政府除制定法律保护垄断性企业外,还通过贷款、津贴、补助、减免税、利息率等办法帮助这些企业发展生产。这些举措有利于

A.促进欧洲各国产业结构合理化B.缓和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C.化解企业对生产的盲目性追求D.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2.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23.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24.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直到19世纪末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儿来说。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当时的医生甚至指责奶类会散播麻风病。19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1950年3月23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牛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牛奶消费的特点及影响

2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2月批准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

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确立和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另外,据统计,在2003年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

——摘编自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改革背景的住房保障:演进与发轫》(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行住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住房改革的意义。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区失业、无业人口有40万~50万,约占城区总人口的20%。

无法维持生活的贫民多是“以摆小摊贩卖零食、手工业、蹬三轮、开小店、理发等为业的”,还有部分是耍手艺、卖报、出卖零星苦力的。北京市遂于1950年成立救济工作办公室,民政局制定了《北京市贫民救济方案》《北京市贫民调查登记办法》的法规,开始对其进行生活救助,主要形式为临时生活救助和定期生活救助,也有作为补充形式的救助方法,如冬令救助、修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邻里之间、居委会内部的互助等。随着各级政权的巩固,各种救助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北京对城市贫民的救助从实际出发,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困难。这充分体现了新政权对所有社会资源的掌控,任何社会群体都无法游离于政府之外。

——摘编自李小尉《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贫民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贫民救助运动的意义。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可以看出,两份记载都说明在“赤壁之战”过程中曹营中爆发了疫情,从而影响了战局,故A

项正确;疫病流行与军阀混战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曹操对“赤壁之战”战败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赤壁之战”中出现了疫情,而不是“赤壁之战”导致疫情蔓延,排除D项。

2.A

【详解】

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 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

3.B

【解析】

“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说明秦朝对于铁器和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显然是保护农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精耕细作发展,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4.C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回避制度是指清代在选任监察官员时,为避免各种关系干扰、防范于未然所作的限制性规定。这一规定严格规范监察纪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监察官员偏袒同党、亲朋,提升监察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只是从形式上限制监察官员,其实际效果有限,不能完全杜绝贪腐现象;B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监察纪律,不能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D选项错误,专制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君王的耳目和工具,是整肃吏治的国家机关,在皇权绝对控制下进行监察,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对吴起及南朝武将暴戾叛君的行径大加贬斥,体现了宋代爱将忠君、君臣同心的政治取向,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前世的影响,排除;题干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排除;材料反映了忠君观念,有利于强化儒家礼制观念,D排除。6.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皇帝颁布“圣旨”必须经过中书省和枢官院。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下达执行过程中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反映出宋代中枢机构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A 正确;宋代实行专制,没有分权与制衡,也无法制约皇权,排除B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相权的分割,排除D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8.A

【详解】

根据图表可知,1920年到1936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呈现增长趋势,而消费资料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此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引进西方设备及技术,生产不断发展,替代了部分进口消费资料,故A项正确。B项,图表未能明确体现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图表无法体现近代轻重工业发展状况,排除。

9.D

【详解】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实行敌后战争的抗战,材料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作用,故D项正确。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故A项错误。掌握了有利地形是敌后战争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中获取情报信息的特点,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是抗战后期,材料中获取敌人情报信息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故C项错误。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利用关羽、岳飞等人的忠义形象来宣传抗日,团结民众抗战,体现出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B项正确;“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关羽、岳飞的内容并不是革命的理论,排除C项;抗战并不是要“争当英雄”,排除D项。

11.D

【解析】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D 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12.C

【详解】

材料中“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还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来裁决案件的胜与败”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诚信是罗马法裁决的重要依据,不是说司法审判具有较强随意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关键信息是诚信在罗马法裁决中作用,没有体现出公民个人权力不受重视,故B项错误;罗马法把诚信作为裁决依据,不能说明诚信社会体系得以建立,故D项错误。

13.D

【解析】

题干说到罗马法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这些成果对后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妇女地位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可见其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故选D;罗马法的出发点是维护罗马的奴隶制度或者说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不符合史实;古代罗马法规定中,奴隶和公民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没法保证奴隶的利益,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只体现了妇女的法律地位和条文,故不能说兼顾了各个群体,故排除C。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50—70年代高速发展,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对经济干预等,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借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刚刚出现的经济多极化趋势无必然关系;C 选项错误,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欧美经济发展间的不平衡缩小;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时期日本等国并未参加经济集团,但发展速度较快,这无法体现区域集团化的优势。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战备的需要,中央在较短时间能够迁移建设项目300多个和支援项目140个,调出8万多人到西北、西南,体现出我国强大的组织能力,故选A;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说“扭转了”过于绝对化,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整到西部地区的工业给西部带来效益,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内容,D错误。

16.A

【详解】

依据材料“宜于在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支援设备、指导技术”来看,在农村除了对集体经营进行改革之外,还对农村进行了农副产品、零部件的加工等支持,表明农村改革出现新动向。A正确;国企改革开始于1984年,时间不符,B错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农村产业的调整,未涉及人民公社的废除,D错误。故选A。

17.A

【解析】

根据“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可知,烟草业广告体现在产品的包装上,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烟标,内容掌握消费者的关注焦点,是商家制作广告的前提,这就使得烟标与时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A正确;材料是香烟广告,无法体现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香烟广告,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

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排除与关键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1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可知,这两次讲话都冲破了思想樊篱,故D正确;《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化了体制改革、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故ABC错误。

1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政府重视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工作,这是为了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故B正确;重视地质工作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错误;此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故C错误;这一举措是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实际的,故D错误。20.D

【详解】

南海市将集体所有的财产、土地和农民承包权折价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做法顺应了市场经济,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正确;这一做法并未否定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调整,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排除A;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不同,后者不利用市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恢复,排除C。21.D

【详解】

20世纪30年代正值经济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发展,说明政府在干预经济,这有利于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正确;政府举措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制定法律保护垄断性企业,大多属于转嫁危机的行为,这容易导致贸易摩擦,不利于缓和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B排除;经济危机爆发后,生产过剩,危机本身冲击了企业对生产的盲目性追求,C排除。

22.A

【详解】

依据材料“日本国营NHK电视台、联邦德国国营铁路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干预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排除;D项资本主义国家不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排除。

【点睛】

本题抓住关键词国营,这和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有关。

2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在1915年初提出了“二十一条”。通过题干中的信息可能看出,南洋兄

弟烟草公司因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其“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而在它打出“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后,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大

众的消费心理受民族主义影响,故D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民族烟草工业迅速发展,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出现,排除B;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主要侵华国家是美国和日本,排除C。

24.C

【解析】

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5.(1)变化:从被鄙视、视为贫困的象征到重视并普及推广食用

原因:政府的规范(推动);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战的影响

(2)建国时,中国牛奶消费量低,集中于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逐步普及;新型消费方式促进消费增长;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影响: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改善饮食结构;推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融入经济全球化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

部落…19世纪末期的欧洲…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

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可知人们对牛奶的态度历经了从鄙视、视为贫困的象征到重视并普及推广食用的变化特点,二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政府政策、科技发展及技术革命影响、战争因素、思想观念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材料二“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1/3。”从产量变化、普及程度、消费方式及与世界水平相比较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改善国民身体素质、饮食结构、行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及融入世界的角度进行解答。

26.(1)住房分配不均,供应不足;政府财政负担重;旧有的住房制度影响国家发展。

(2) 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住水平显著提高,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就业,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中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单

位建房实物分房的旧体制被打破”再结合所学关于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其原因有:住房分配不均,供应不足;政府财政负担重;旧有的住房制度影响国家发展。(2)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25平方米,住房内在质量也显著提升”、“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务快速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房地产业还直接带动了57个相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产生了广泛的行业推动力”等信息可得出其意义有: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住水平显著提高,住房货币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就业,刺激经济增长。

27.(1)特点:政府主导,由专门机构负责;救助手段多样化;救助对象广泛;救助趋向制度化与规范化。

(2)意义:基本解决了城市贫民生活中的主要困难;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了人民政府的威望,为新中国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中国对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有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950年成立救济工作办公室,民政局制定了……法规”得出:政府主导,由专门机构负责;依据材料中“主要形式为临时生活救助和定期生活救助,也有作为补充形式的救助方法,如冬令救助、修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邻里之间、居委会内部的互助等”得出:救助手段多样化;依据材料中“任何社会全体都无法游离于政府之外”得出:救助对象广泛;依据材料中“各种救助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得出:救助趋向制度化与规范化。

(2)依据材料中“北京对城市贫民的救助从实际出发,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得出:基本解决了城市贫民生活中的主要困难;依据材料中“这充分体现了新政权对所有社会资源的掌控”得出:体现了新中国对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有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然后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民政府的威望角度分析意义。

28.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如本题的论题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的信息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所学围绕古代对外交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进行论证,具体事例从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回答。【点睛】

本题属于典型全国卷开放题型中情景创设类型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围绕提出论点进行有效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