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帝改革的作用。

★创设情景 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 1、时间线索: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线索

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

经济上: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文化上:思想方面: 科技进步: 文艺发展: ★组织探究 ——知识梳理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2、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3、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

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6、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结合小字理解)

(4)影响:

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5)崩溃: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人口的增长而逐渐瓦解。

2、三长制

(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均田制的推行。(2)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3)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配合了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整顿吏治

(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减轻农民赋役负担,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1)原因:

(2)概况:493年、路线图。

(3)影响: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根本原因: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2)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3)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2)与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3)全面改革,措施切实可行。

四、改革的影响:

(1)对北魏社会:

经济上: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特点

性质: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改革。

★尝试练习

1、(9分)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4分)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巩固反思

2.(9分)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1)梭伦当选雅典执政官,被历史赋予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时代使命。他所面对的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2分)

(2)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其核心意义在于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犁。试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加以说明。(3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成功改革,这次改革对中围历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4分)

★作业回馈

课后习题点拔

课中思考题

1、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提示: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答案:

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2、主要内容有:(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3、影响:(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参考答案:

1、答:(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分)

(2)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4分)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3分)(只要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3分。)

2.(1)主要矛盾:雅典贵族和平民的矛盾。(1分)

开辟道路:改革赋予了雅典平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1分)

(2)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3分)

(3)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向中原先进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融合。(4分)(答出“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或“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可得1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2.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C.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平成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⑶影响: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②穿汉服③说汉话④用汉姓⑤通汉婚⑥重汉臣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性质与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 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 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 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2.三长制:北魏实行的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的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图解历史】南北朝至隋朝政权更替 【易错提醒】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正确认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目的:加快鲜卑族融入汉族群体的速度,促进北魏政权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鲜卑统治阶层的统治。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 案最全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

(完整word版)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 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 “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试讲教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班级2008级3班 姓名冯小丽 学号07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教案川教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 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 生: 汉族、北方少数民族, (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 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岳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目标导航] 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重点)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难点) 一、背景 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二、内容 1.经济方面:均田制 (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2.政治方面 (1)三长制 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②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②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迁都洛阳 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③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4)改行汉制 ①废除鲜卑族旧制。 ②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①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②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2.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史论要旨] 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初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1 川教版(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3.鲜卑的兴起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 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①语言:说汉话。②姓氏:改汉姓。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 ( 三) (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90 分 ) 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员说: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 总是看见神父和 银钱商在一 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 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被告 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10 分) 解析】 第(1) 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 这一层, 就必知道: 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 你既已信他, 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 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 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 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 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 定沉沦。“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 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则鲜明地反映了 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 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 步的? (11 分) 【解析】 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 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 核心内涵” 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第 (2) 问,从思想 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 共同观点:因信称义 (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核心内涵: 人文主义。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 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派还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3 分 ) (2 分 )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与新课标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历史课程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人文(人道与民主)、科学、智慧、技能、创造”是历史教学的责任! 二、本课地位

上承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冯太后-孝方帝改革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的统一和唐的世界最繁荣打下基础。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三、教学目的 1、民族观念 2、改革 3、开放 4、创新 5、进步 2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难点:1、民族观念2、改革3、开放 4、创新 5、进步 6、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五、教学步骤措施和教法: 本堂课中,我力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 每讲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时,大都作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如用学生易想到的形态大的鹅蛋与小石头比硬引入。假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点击】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第一单元第1课速效提能演练

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选A。从“由上帝独自创立”“从世俗界……不予承认”可以看出教权高于王权。2.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其本质内涵是() A.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错综复杂斗争中逐渐形成 B.正在形成中的王权专制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C.王权之下的政治统一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 解析:选B。新君主国,一方面表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另一方面是民族意识兴起,国家概念形成。 3.以下这些改革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路易十四信奉“朕即国家” B.路易十四说:“只有当全部权力集中到唯一的君主手中时,国民的幸福才有保障”C.路易十四说:“凡从事海运的商人,在已确定的航程中,得到朕处领得每一吨进口、出口商品的补助费。” D.建立常备军、常备警察部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本国积累原始资本,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 4.2011年6月19日新民晚报消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建议,将目前的莫斯科行政区划进一步扩大,形成一个新的“首都联邦区”。历史上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时间是() A.14世纪初B.15世纪初 C.16世纪初D.17世纪初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故正确答案为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答 案) 第第2课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 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 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难点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概念阐释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 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 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 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 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 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 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 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A.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 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