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子疑邻(1)

智子疑邻(1)

智子疑邻(1)
智子疑邻(1)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对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充:全篇故事分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发展和结局是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中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写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2)组织讨论:

①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②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②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③这段着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4)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表演,学生评议。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6)鼓励学生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看看寓意会有什么不同。如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悄离去。或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进一步领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意图。

(7)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录音仿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和情节的起落。

五、课堂练习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层次:宣战交战被俘叹息

(弱)飞→冲→战胜(强)飞→粘→被吃

吹喇叭,唱凯歌

?

?

?→

?

骄者必败被粘住被消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于《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则古代寓言,提供关键字词提示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自读《智子疑邻》,掌握不能因人废言的寓意;研读《塞翁失马》理解寓言中福与祸的相互转化。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推举想像新颖、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讲述,大家欣赏、评议。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2)不筑:修补。

(3)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

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

教师提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四、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

1.大公鸡是那么的漂亮神气,你看它:红色的大冠子,红光发亮带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头。啼鸣时,总爱站在高处,引颈高歌。

请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鸡骄傲的害处,使读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点,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智子疑邻原文、注释、翻译、练习及答案

智子疑邻① 宋②有富人,天雨(yù)③墙坏④。其子曰:“不筑⑤,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fǔ)亦云⑥。暮⑦而果⑧大亡⑨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fǔ)。 课文注解: ①智子疑邻,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是韩非(或称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认为……聪明”。②宋:宋国。③雨(y ù):下雨。④坏:毁坏。⑤筑:修补。⑥亦云:也这样说。⑦暮:晚上。 ⑧果:果然。⑨亡:丢失 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下雨)不筑.,必将有盗(修补)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其家甚智.其子(认为……聪明)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三、思考:富家被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个富人蠢在哪里? 坏的墙没有及时修补;富家有物可盗。不听劝告;感情用事 四、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1、听取人意见时应听正确的,不能因提意见者的身份、与自己的亲疏远近而有偏见。应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2、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 五、试想,若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发挥想像给予续写。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智子疑邻 先秦·韩非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注释 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 宋:宋国。 雨:下雨(名词作动词)。. 坏:毁坏,损坏。

筑:修补。 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 富人;富裕的人。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暮:晚上。 而:无义。表示承接关系。 果:果然。 亡:丢失。 父:(fǚ,第3声,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邻居家的老人。 甚:很。 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15、家:家里的人。 古今异义 1、亡古意:丢失今意:死亡 2、其邻人之父亦云古意:说今意:常做“云朵”讲,在空中悬浮的有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 一词多义 1.暮: 夜晚(暮而果大亡其财) 年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果: 果然(暮而果大亡其财)

结果( 未果,寻病终) 3.亡: 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4.其: 其子曰(代词;代他的) 其家甚智其子(代词;代这) 5.之: 他/她。(的//语气助词:不译//去、到) 6.而: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承接)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翻译练习

七年级上册1.期日中期: 2.太丘舍去 去: 3.去后乃至 乃: 4.尊君在不不: 5.相委而去委: 6.友人惭 惭: 7.下车引之 引: 8.入门不顾 顾: 9.虽有佳肴 虽: 10.不知其旨也—日: 11.虽有至道 至道: 12.弗食食: 1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 14. 教然后知困困: 15.然后能自强也自 强: 16.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17.教学相长长: 18.其此之谓乎之: 19.山门圮于河圮: 20.二石兽并沉焉并:21.竟不可得竟: 22.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 究: 物理: 23.是非木柿:食: 24.湮于沙上:湮: 25.不亦颠乎:颠: 26.重服为确论为: 27.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28.如其言如: 29.但知其一但: 30.据理臆断欤臆断: 31.智子疑邻智: 32.天雨墙坏雨: 33.邻人之父亦云云: 34.大亡其财亡: 35.无故亡而入胡亡: 36.人皆吊之吊: 37.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38.其马将胡俊马而归:将

39. 引弦而战弓I: 40. 父子相保保: 七年级下册 1. 世隶耕隶: 2. 未尝识书具尝: 3. 父异焉异: 4.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立就: 5. 邑人奇之奇: 6.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7. 父利其然也利其然: 8.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环谒: 15.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16. 但当涉猎涉猎: 17. 见往事耳: 18. 蒙乃始就学乃: 19. 即更刮目相待更: 20会宾客大宴会: 21厅事: 22施八尺屏障施: 23惊觉欠伸欠伸: 24众宾团座团坐: 25少顷: 26满坐寂然坐: 27呓语y 1: 28既而: 29呜: 30絮絮x u: 33中间力拉ji d n 间: 34曳屋许许声曳: 9.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10.泯然众人矣泯然: 11.仲永之通悟通悟: 12.贤于材人远矣贤: 材人: 13.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不至: 14. 彼其受之天也彼其:31众妙必备:毕:备32意少舒少:舒: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 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 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 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 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 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咏雪》比较阅读

郑州高新区石佛中学复习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复习学案之《咏雪》比较阅读日期:1月15日主备人:柴娟审核人: 一、复习目标 1. 结合课本,识记课下注中的重点词汇的解释及文学常识,并能完成相关检测题。 2. 通过做典型题例,总结考察文言文的题型及答题技巧,并能做相关比较阅读。 二、知识点归纳 结合课本识记《咏雪》课下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5分钟后完成下面检测题。 (要求:5分钟独立完成。同桌对改、订正、识记错题6分钟!) 1.翻译下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 ..( )...( )内集 ..( ),与儿女 讲论文义 ....( )。俄而 ..( )曰:“白 ..( )雪骤.( ),公欣然 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 可拟.( )。”兄女 曰:“未若 ..( )柳絮因.( )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弈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典型题例及解题思路 典型题例:(要求:独立完成此题,并总结考察文言文的题型及答题注意事项!)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无奕.()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智子疑邻》读后感(3篇)

《智子疑邻》读后感(3篇) 第一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来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是韩非子的一篇寓言,它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有钱人,有天下雨,他家的墙被雨水泡坏了,他的儿子和邻居都对他说:“如果不修墙,小偷就会来。”可是他没有修,当天晚上果然被偷去了很多东西,通过这件事,富人觉得自己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是小偷。 读完我觉得这位邻居真的很冤枉,为什么明明是想好心提醒一下富人,却被那富人认为自己就是小偷,邻居一定很后悔提醒那富人吧,因为即使提醒了富人,富人不但没有补墙,还把罪过推托在邻居的身上,认为邻居就是小偷。早知如此,何必去当那雷锋,还落得个好人没好报的下场。 看着这寓言突然想起雷锋的死因,据说是在帮部队指挥军车时被撞到头部,也就是说雷锋是在他助人为乐的岗位上牺牲的,这多少让我觉得有些活该,即使他不去指挥,部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远没有失去一个队员的损失大。况且对雷锋其本人更有利。 做好事时最好还是想一想该不该去做那好事,当那好人,这样就不会明明是做好事却被人误解成坏人,好心没好报还得来个恶果了。

第二篇: 赫耳墨斯听了雕像者的话,气的脑袋要爆炸,他想了一会儿,忽然想出一个好主意,于是笑嘻嘻的问道:“如果我给你三个银元买赫耳墨斯的雕像,你愿意把那两个作为添头送给我吗?” 雕像者一听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转念一想可能是碰上天底下最傻的傻瓜了,就说:“行行行,只要你出三个银元买两个雕像,谁做添头都还不是一回事。” 赫耳墨斯一本正经的说:“不行。我要你告诉我:赫耳墨斯的雕像值三个银元,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才是添头。” 雕像者愣了一下,说:“依你依你,赫耳墨斯的雕像最贵,要值三个银元。只要你出三个银元买他,另外两个你愿意要就拿去,我一分钱也不收;你不要也行,我就当扔了他。” 于是,赫耳墨斯高高兴兴的花了三个银元买下了自己的雕像,心满意足的回到天上去了。雕像者也非常高兴,他乐滋滋的看着手中的银元,自言自语的说:“真是想不到,天底下竟然还有这么愚蠢的傻瓜!”他看看宙斯和赫拉的雕像说:“这两个还可以卖两个银元呢。” 再提供一些续写片断: 一、愤怒生气的赫耳墨斯: 赫耳墨斯听后非常愤怒,气得问道:“他可是你们商人的庇护神,你们怎么能不尊重他呢?难道就不怕他的威力吗?”雕像者答道:“他确实很厉害,但是比起宙斯来,可差远了,更别说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1.古诗三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表示。 1. 童孙未解供.( gōng gò ng)耕织。 2.彩丝穿取当银征.( zhēn zhē 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í )。 二、辨字组词。 耘()昼()晓() 运()尺()绕() 三、生字辨析。 1.“昼”字读,共画,反义词为。 2.“耘”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3.“桑”是结构,音节是。 4.“晓”的部首是,共画。 四、选择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填序号) 1.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 傍晚② 靠近③ 旁边 2.稚.子.金盆脱晓冰。() ① 皇帝最小的儿子② 幼稚的孩子③ 幼小的孩子 3.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 曲调② 口腔③ 腔调 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 “×” )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题目的意思是指四个时候田园里的事。( ) 2.《稚子弄冰》一诗中的“玻璃”是指一种天然玉石。() 3.《村晚》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 六、先解释加点词语,再说说诗句意思。 1.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绩麻 : 各当家: 诗句意思: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归去 : 信口 : 诗句意思: 七、按要求完成练习。 1.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根 据意思写出诗句) 2.东南水乡,人们正忙着插秧播种,连小孩儿都在忙着学种瓜。 “

”说得真没错! 3.《稚子弄冰》一诗中,描写儿童在冬天嬉戏的诗句是: 。 八、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以白描的手法写出 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 4.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挑战课外阅读。 池上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 不解②藏踪迹③,浮萍④一道开。 【注释】① 小艇 :用竹篙撑,使小船行进。② 解 :明白,懂得。③ 踪迹:走过 后下的痕迹。① 浮萍:一种浮游在水面的植物。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 不解藏. ( cá ng zà ng)踪迹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智子疑邻 翻译以及练习 【中考精华版】

智子疑邻 文学常识: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重点字词注释: (1)坏:毁坏 (2)筑:修补 (3)亦云:也这样说 (4)果:果然 (5)亡:丢失 (6)智:认为......聪明 译文:宋国有个有钱人,下雨天把墙毁坏了。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补的话,一定会有小偷偷东西的。”他的邻居的父亲也这么说,晚上果然丢失了财物,富人认为自己家的儿子很聪明,但是却怀疑邻居的父亲是小偷。

课堂练练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 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亡:(2)不筑.,必将有盗筑: (3)此何遽 ..不为福地何遽:(4)居.数月居: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6)死者十九 ..十九: 2.选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B.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C.撒盐空中差可拟。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 (2)数年恒不一见。 (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故事中富人被盗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 1.(1)丢失(2)修补(3)怎么就(4)经过(5)带领(6)十分之九 2.C 3.(1)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2)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3)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六七里。(4)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2分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0 划分节奏: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停一处1分) 11、解释加点的字遂与之绝()吾不能知子()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 A.期待 B.期望C.一起D.约定 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A.当时 B.时候C.时间D.时期 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 A.理睬 B.顾虑C.回头看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

成都龙泉驿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末模拟检测题 新人教版

成都龙泉驿区第十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末模拟检测七 年级语文题 本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卷分第1卷和第2卷,第1卷为选择题,第2卷为其它类试题。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丁丁.(zhēng)半晌.(shǎng) 偌.大(nuò) 骇.人听闻(hài) B.屏.息(bǐn) 倏.忽(shū) 蜷.曲(juǎn) 随声附和.(hè) C.伫.立(zhù) 黄晕.(yùn) 伶仃.(dīng) 踉踉.跄跄(liàng). D.荫.蔽(yīn) 徘徊.(huí) 攲.斜(jī) 仙露琼.浆(qǘn)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棵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 B.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做主张呢? C.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D.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 A.今天你穿得这么花枝招展 ....的干嘛?害我差点儿没认出来。 B.王老师絮絮叨叨 ....地给我们上了一节很有意义的思想政治课。 C.他反反复复地读,终于把内容弄得个滚瓜烂熟 ....。 D.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她一直在暗中帮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命即使短暂,我们也要如蝉一般,好好的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B.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新来的老师的报告。 C.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拥有更好的人生。 D.乍一看,那个衣衫褴褛的老年人大约五、六十岁左右。 5.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聪明、聪慧(出自《智子疑邻》) B.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出自《咏雪》) C. 虽.有佳肴(虽然,表转折)(出自《虽有佳肴》) D. 如.其言(按照、依照)(出自《河中石兽》) 6.下面加点的虚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暮而果大亡其.财其.此之谓乎 B.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C.求石兽于.水中山门圮于.河 D.下车引之.其邻人之.父亦云 7.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试卷(含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总复习(二) 课文言文专题测试 班级::学号:成绩: (一)《论语》十二章(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现了一种与人交往的良好态度。 B.曾子说他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C.选文第三章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D.选文第四章赞扬了颜回不惧困难,乐于学习的高尚品质。 (二)太丘与友期(12分)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尊君在不.(没有) C.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下车引.之(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尊君”和“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B.文章主要对元方进行语言描写,突出了元方聪敏、明礼、善辩、狡黠。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p 【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 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基础积累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nù hǒu màn mièyōu lǜɡē bo ()()()() fú rónɡ kū lonɡ jiè shào zēnɡ tiān ()()()() 二、选择题。(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允.许(yǔn)瘦.弱(sòu)主宰.(zǎi)解剖.(pōu) B.澎.湃(pénɡ)韩愈.(yú)捆.绑(kǔn)簇.拥(cù) C.懈.怠(xiè)徜徉.(chánɡ)刹.那(cà)窥伺.(sì) D.厌恶.(wù)供.养(ɡōnɡ)疙.瘩(ɡē)杜甫.(f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屋檐凶很蝙蝠成千上万 B.锐利拂式隧道无能为力 C.教炼淘气啼叫生气勃勃 D.呼唤脾气分辨一丝不苟 3.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改善生活改进缺点改正方法

B.发扬精神发挥作用发展生产 C.磨炼意志坚持真理提高效率 D.爱惜粮食珍惜时间征服自然 4.从说话要文明、得体的角度看,填入下面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菜场里,一位营业员发现有位顾客买青菜时,把菜叶剥掉了许多。于是,她走上前去,和蔼地说:“先生,______________” A.你怎么搞的,不能再剥了。 B.不卖了,把菜放那儿。 C.小心点儿,别把菜叶碰掉了。 D.你注意些,哪有你这样买菜的。 5.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元元自从去年校运会拿了长跑冠军之后,就沾沾自喜,不再锻炼,结果今年连决赛都没有进入,这可真是“”。 A.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B.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C.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D.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三、词语乐园。(9分) 1.照样子,写词语。(3分) 欣喜若狂(描写心情):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空空如也(AABC式):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原题17年中考语文试卷SX

浙江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绍兴市试卷-真题 语文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0小题(另设附加题)。满分150分(另设附加题5分,全卷得分上限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纸规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书写(5分) 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美观。 二、知识积累(26分)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4分) 古城绍兴,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fú⑴▲水墨画。bān ⑵▲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péng⑶▲船分明很有cāng⑷▲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曹正文《说绍兴》) 2.品湖光水色,填诗文名句。(10分) 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诗经·蒹葭》) ⑵▲,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⑶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⑷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 ⑸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⑹汉乐府《长歌行》中借江水东流的自然现象寄寓“珍惜时间”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⑺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长久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她在不断地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诚如朱熹《观书有感》所言:“▲?▲。” 3.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6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①之,元方入门不顾.②。(《陈太丘与友期》) ⑵家贫,无从致.③书以观,每假.④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⑶人恒过.⑤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引:▲②顾:▲③致:▲④假:▲⑤过:▲⑥作:▲ 4.名著阅读。(6分) ⑴选出不属于 ...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3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⑵《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叫圣地亚哥,但小说以“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以“老人”称呼他却有214处。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卷 (附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一声虫鸣,那就是乡村的眼睛 李丹崖 草里的虫子一开腔,春天就走向深处了。 乡村里,除了人语,最喧嚣的就是虫鸣。人语人人懂,虫鸣却未必任何人都能了悟。更多的时候,它以歌唱的形式被我们发现。乡村里,雄鸡一唱天下白,人们开始劳作;虫子一唱,村庄里万籁俱寂,人们已经入睡,犬也不吠了,唯有虫子跳上草尖,在开演唱会。 有人说,月亮是乡村的眼睛,这似乎显得有些呆板了。没有律动感不说,若是遇到阴雨天,整个乡村都该闭眼了吗?我认为虫鸣才是乡村的眼睛。不止是萤火虫,还有那些不会发光的虫子,叫声就是它们的光芒。 乡村的夜晚,是虫子们布置起来的音乐场,是虫子唱起的赞美诗。一只蛐蛐是独唱,两个黄鹂是二重奏,一坑蛤蟆是合唱。乡下人把鸟与青蛙也称为“虫子”,可见他们是爱这些小精灵的。 到了夏天,草木繁盛,虫子们的演唱会就更加多样了,蚂蚱在青藤上擦响自己背上的“两把刷子”,入我床下的蟋蟀发出金属质感的鸣唱,躲在树上

的蝉一声高过一声…… 我曾无数次在故乡的田园里打量过这些虫子。它们生活在最隐秘的角落,唱的却是最阳光的歌谣,抒发的也是乡村里最为原始的心事。它们是乡村的唱诗班,也是乡村的宣传员。 想起《诗经》里的那些虫子:“喓喓①草虫,趯趯②阜螽③;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草里的蝈蝈和蚱蜢只是蹦跶它们的,人却因为思念远方的故人,心如万千只小虫在跳着。那个在远方的他(她),是否会在此刻也想起故乡的虫唱呢?这些裹挟在虫鸣里的故事,虫子不说,恐怕也没人能说得清。 (选文有删改)【注释】①喓(yāo)喓:虫鸣声。②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③ 阜(fù)螽(zhōnɡ):即蚱蜢,一种蝗虫。 1.【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完成练习。(1)万籁俱寂:。 (2)文中画线的诗句出自《诗经·国风·召南》第三篇《草虫》,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讲述的是蝈蝈和蚱蜢等生活在草里的虫子跳跃、鸣叫的画面。 B.它们讲述的是蝈蝈和蚱蜢等生活在草里的虫子思念亲人的样子。 C.这些诗句借物抒情,以跳跃的昆虫喻内心跃动的情思,表达自己对心 上人的深切思念。 D.作者借诗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3)像这样描写田园画面的诗句还有()(多选)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是韩非(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1、宋:宋国。 2、富人;富裕的人。 3、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4、坏:毁坏,损坏。 5、筑:修补。 6、盗:小偷,在这里动词活用为名词。 7、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8、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9、暮:晚上。 10、而:表修饰。 11、果:果然。 12、亡:丢失。 13、家:指这家人。

14、甚:很,非常。 15、智其子: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智认为…聪明。 16、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 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1、亡古意:丢失今意:死亡 2、其邻人之父亦云古意:说今意:常做“云朵”讲,在空中悬浮的有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 一词多义 1.暮: 夜晚(暮而果大亡其财) 年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果: 果然(暮而果大亡其财) 结果(未果,寻病终) 3.亡: 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对他而且过也必经之 4.其: 其子曰(代词;代指他的) 其家甚智其子(这)

5.之: 他/她。(人称//的//语气助词:不译//去、到) 6.而: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翻译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墙被雨水冲坏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但他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了他们的财物。 道理 1.从主人那: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2.从老人那: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我们不 可以对别人报以偏见,要客观看事物。相信他人善言。 3.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4.从积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为身份不同(与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 5.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智子疑邻文言知识归纳

《智子疑邻》 一、【文学常识】 《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 二、【断句】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三、【重点字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富:富裕雨:下雨坏:损坏筑:修补盗:盗贼父:古时候对老年男子的尊 称 亦云:也这么说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财:财务 甚:很,非常 智:以......为聪明 疑:怀疑 四、【词类活用】 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聪明 五、古今异义 其邻人之父亦云。云,古义:说;今义:云朵 暮二果大亡其财。亡,古义:丢失;今义:死亡 六、【一词多义】 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二入胡(逃跑) 其:其子曰(代词,代他的)其家甚智其子(代词,这)其此之谓乎(大概,也许)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暮:暮而果大亡其财(夜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老) 果:暮而果大亡其财(果然)未果,寻病终(结果) 父:其邻人之父亦云(三声,老人、老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四声,父亲) 七、【翻译全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八、【寓意】 客观分析: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 富人角度: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邻人角度: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 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我们听意见要听正确的意见而不要带有偏见。 九、【成语解释】 智子疑邻:主人家看来,儿子是机智的,邻居的老人是值得怀疑的。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感情色彩:贬义词近义词:厚此薄彼

高中作文 不会“智子疑邻”高考作文评卷老师的阅卷心得-精品

不会“智子疑邻”高考作文评卷老师的阅 卷心得 新华网武汉6月19日电(记者李鹏翔)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从“智子疑邻”的寓言出发,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文章。由于此题带有很强的思辩色彩,普遍被认为难度较以往有所增加,作为高考中分值最大的主观试题,作文阅卷更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18日,在湖北省招生大厦内的高考语文阅卷点,参加高考阅卷已四年的贾红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阅卷心得。 高考作文阅卷也将面对同样的考题 “高考阅卷同样也是给我们阅卷老师出的一道考题,阅卷老师同样也要克服‘感情亲疏’带来的对事物认知的偏差,给考生的作文做出公平、公正的评判。阅卷老师不能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尤其是情绪效应带来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与高考考题所谈的话题是一致的。‘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当然,这个感情不是我们阅卷老师与某位考生存在着亲疏关系,而是考生的文章所透露出的感情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因此阅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克服这种情绪效应。” “如,考生的卷面对阅卷老师的视觉影响,一些作文书写会给阅读者带来厌倦情绪,导致阅读不够仔细。一些老师可能喜欢有思辩性的文章,有的喜欢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有的喜欢文章意识有跳跃性等等。这些情绪都可能影响阅卷的全面判断。” 规范制度严格执行杜绝‘智子疑邻’现象 “在作文阅卷的培训中,全体阅卷老师就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专门进行了研讨,努力准确的掌握作文评卷的国家标准。另外,在阅卷的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上,也严格杜绝‘智子疑邻’现象在阅卷中出现。”

“考生家长也都可以放心,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是两两配对,对同一份试卷作文, 两人分别打分,误差在2分之内,两人协商定分,超过2分,则上交组长讨论,大家 对每一分都会仔细斟酌。我拿不准时,还会找上三四个同事共同商定,决不让考生吃 一点亏!” “质量检查组还会对大家实行全程适时质量监控。业务组还会请专家给抽取的样 卷作为标准打分,再让每个阅卷老师打分,然后对两个打分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 让大家进行‘标准校正’。大组和质量检查组还会每日进行抽查,若发现问题,还将 实行‘一袋否决’制,一个老师对标准掌握出现问题,其当天所阅试卷将全部打回重阅。” “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样给出合格答卷 “我在阅卷过程中,就一直告诫自己,要克服情绪效应带来的干扰,时刻与标准 保持一致。要‘沿波讨源,依文论文’,按照业务规程的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顺着考生的思路,不要用老师的框框去判定高中考生的文章;不要受左右环境的暗示,应当始终心平气和地评阅每一份试卷,不急不燥;不断与作文评卷的国家标准对照, 不要跟着感觉走,而要时刻跟着标准走。” “为了对每一位寒窗十年苦读的考生负责,我们作文阅卷老师同样不会‘智子疑邻’,相信一定会给每一位考生和家长奉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9年08月15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