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对称”不仅是中学数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对称”中往往体现出数学的“美”来。

对称性问题是一类用运动的观点、运动的思想去研究图形位置变化或图形性质的数学问题,有时在代数中若能运用,就更会有独到的效果。这类数学问题常常要运用“动”的思想去观察、分析、推理、猜想,在运动中寻找不变的量,从而发现规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条件中的图形运动,研究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或经过运动后的位置变化与相关性质;另一类是条件中无图形的运动,要利用运动的思想研究其有关性质。

在初中数学中,图形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1)平移(包括点的移动);

(2)图形的翻折;(3)图形的旋转。无论哪种运动都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结论:任何图形经过运动后,其形状、大小都保持不变,即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变化的只是图形的位置,这在解题中是潜在的重要前提。下面通过几个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对称性”在解题中的运用。

一、初中数学解题中图形的对称性的灵活运用。

例1、如图1:?ABC 中,AB=AC,∠BAC=0120,BD 平分∠ABC ,且与AC 相交于点D 。

求:AD:DC 的值;

(图1)

分析:读完题目,要抓住BD 平分∠BAC 的条件,将?ABD 翻折过来,点A

落在BC 边的点1A 处(如图2),这样AD 与1A D 重合,则AD=1A D ,问题就归纳为在?1A DC 中求1A D :DC 的问题。

1A 1 解法一:如图2

在BC 边上截取一点1A ,使B 1A =BA ,

∵BD 平分∠BAC ,即∠ABD=∠DB 1A ,且BD=BD

∴?ABD ≌?1A BD

∴AD=1A D ,∠B 1A D=∠BAC=0120

∴∠D 1A C=-0180∠B 1A D=060,

又∵AB=AC

∴∠C=∠B= 030,则∠1A DC= 090

在Rt ?1A DC 中:1A D :DC=tgC=tg 030=

33, ∴AD:DC=

33

(如图3)

解法二:如图3

过D 作DE ⊥BC 于E ,DF ⊥BA 于F ;

∵BD 平分∠BAC ,∴DE = DF ,

同解法一,∠BAC=0120,∠C=∠B= 030得到∠FAD=060,

在Rt ?DEC 中 DE=DCsinC=DCsin 030=2

1DC , 在Rt ?DAF 中 DF=ADsin ∠FAD=ADsin 060=

23AD ∴

21DC=23AD, ∴AD:DC=33 [说明]无论是解法一中作辅助线的作用在于把?ABD 翻折过来,还是解法二种的由对称性导出的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都是应用了图形的对称性的翻折的性质解决问题。方法简单便于联想,当然还有其它方法,请读者自己完成。

例2:设x 的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过A (0,1),B (1,3),C (-1,1)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思路 如果不仔细观察三个点的坐标特点,设一般式求解,计算就很复杂,但通过观察掌握了三个点的特点,利用点的“对称”性,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 A (0,1)、C (-1,1)两点是抛物线上的两个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所以该抛物线对称轴为x= 12 ,结合A (0,1)是抛物线y 轴的交点,即函数的

一般表达式中的常数项应为1,据此可设所求函数表达式为

Y=a (x+12 )2+1- a 4

将B=(1,3)代入求得a=1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x 2+x+1

例3:⊙O 的内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于P ,又OE ⊥AB 于E ,求证CD=2OE

思路 如何将看似联系不紧密的OE 、CD 拉到一起?或者说如何构造2AE ?这里应用“对称”效果就很好。

证明 如图,以O 为中心作A 关于O 的对称点A ′,

则AA ′为直径,连A ′B 、A ′C ,则A ′C ⊥AC ,又BD ⊥

AC ,故A ′C ∥BD.所以CD=A ′B.另易知A ′B=2OE ,从而CD=2OE 。

例4:△ABC 中,∠C=2∠B ,求证:AB 2=AC 2+AC ·BC 。 思路 待证式中出现平方,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作AD

⊥BC ,有勾股定理推知,只要证BD 2=CD 2+AC ·BC ,移项后整理知,只要证BD-CD=AC 。

证明 如图,作AD ⊥BC ,以D 为中心作C 关于D

的对称点C ′,则有AC=AC ′,故∠C=∠AC ′C ,又∠C=2

∠B ,∠AC ′C=∠B+∠BAC ′,于是∠B=∠BAC ′,故

BC ′=AC ′=AC

此时BD-CD=BD-C ′D=BC ′=AC

BC (BD-CD )=AC ·BC

(BD+CD )(BD-CD )=AC ·BC

BD 2=CD 2+AC ·BC AD 2+BD 2=AD 2+CD 2+AC ·BC

AB 2=AC 2+AC ·BC

命题得证。

例5:已知锐角∠AOB ,P 点位于角的内部,试在角的两边上各确定一点M 、N ,使△PMN 的周长最小。

思路 将三条线围成的封闭折线打开,结合两点间

以线段最短的性质加以研究。

解 如图,作P 点关于AO 的对称点P ′;再作P 点关于BO 的对称点P 〞,由对称性易知:PM=P ’M ,PN=P ”N ,

此时PM+MN+PN= P ’M+MN+ P ”N 。欲使周长最小,M 、

N 应在P ’P ”上,取M 、N 点为P ′P ″、与AO 与BO 的

交点,此时△PMN 的周长最小。

例6: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BC=6,AC=3+3,AB=23,将平行四边形折叠,使A 点与C

点重合,求折痕的长度。

思路 首先要找出折痕位置,根据A 与C 重合的

折叠要求,我们知道折痕为AC 的中垂线。

解 如图,过对角线交点O 作EF ⊥AC 分别交AB 、

CD 于E 、F ,再作CG ⊥AB 交AB 延长线于G ,设CG=x ,E O P A'C B A

D

B O G

C F

D

E B A P N M P'A B P''O

在Rt △AGC 中有

(3+3)2=x 2+(23+26x -)2

整理得:4x 2=12+63 2x=3612+ 2x=3+3 即x=2

33+ 所以∠CAG=30°,在Rt △OAE 中,OE=OA ·tg30°=

33·233+ 于是EF=2OE=1+3。

下面的三个题留作思考题,请读者朋友思考:

1、 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 中,AD =9,AB =3,将其折叠,使其点D 与点B 重合,点C 至点C /,折痕为EF .求△BEF 的面积.

2、已知⊙O 的半径为5,两条平行弦长分别为6和8,则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

3、矩形ABCD 中,AB=5,BC =12,将对角线BD 绕点B 旋转,点D 落在BC 的延长线上的点D '处,那么tg ∠B D 'A 的值等于 。

二、初中数学题型的设计中对称变换法的运用。

加强初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应该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总复习时

应注重双基、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当然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是谈谈如何在题型的设计中,体现对称变化法,使数学的复习更加有效,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如图?ABC 中,D 为BC 中点,E 为AD 中点,连BE 延长交AC 于F ,

求AF :FC 的值; A

F

E

G

B D C

[分析]:

C /F E D

C B A

1、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多种。一般地只要过点作相应的平行线,构造“A ”字型或“X ”字型,通过三角形全等,得到AF=DG,把AF :FC 的问题转化为DG :FC=BD:BC=1:2即可。

2、学会对称变换。在?ADC 中,由AD 中点E ,就可“对称”的联想到AC 中点时,问题得到了变式转化为:如下图在?ABC 中,D 为BC 中点,F 为AC 中点,连结BF 交AD 于E ,求AE :ED 的值;过F 点作FG ∥AD 交BC 于G ,过程请读者思考后自己完成。 A

E F

B D G C

例2、如图:G 是Rt ?ABC 斜边AB 上任意一点,GD ⊥AB 于G ,交BC 的延长线于

D ,交AC 于F ,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交GD 于

E ,

求证;GD GF GE ?=2 D

E

C

F

A G B

[分析]:

1、要解决本题方法多种,利用基本的三角形的相似即可。如?AFG ∽

?BDG ,得到BG AG ? =GD GF ?,再连接AE 、BE ,易得?AEG ∽?EBG,从而得到=2GE BG AG ?,等量代换得到结论。

2、若将图形BDFA 视作“对称”图形,那么GD GF GE ?=2只是在一条边上的结论,对称的看问题,另一边AF 上还应有这样的规律。于是有问题:

请在AC 上找一点X ,使CA CF CX ?=2成立。此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对称”的方法以BD 为直径作半圆,交AC 于一点就是所求的X 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