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病理诊断BP

智能+病理诊断BP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及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近年来对全市布病情况的监测调查,我市人间布病疫情较为稳定,但仍有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科学处理布病疫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查清布病发生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类和人畜间流行强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疫区处理手段,彻底控制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 二、组织机构 为实现对布病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的统一指挥和有效协调,成立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地病科、应急办以及各县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 三、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

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调查处理内容 1、初步调查分析疫情: 暴发疫情发生后,县区疾控中心必须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在最后一例病人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要查访所有能找到的现患病例,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必要的疫情信息,掌握疫情范围、程度、性质等相关情况。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对疫情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疫区的处理意见。如果经确认暴发信息不真实,则应草拟相关意见呈报当地卫生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向公众澄清事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一、组织的固定 ㈠凡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标本(器官或组织),于离体(活体或尸体)后,应尽快置放(浸泡)于装有足够量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固定液量应为被固定标本体积的5~10倍。置放标本的容器大小视标本和固定液的体积而定,应适当大一些。临床科室切取的标本置放于容器中固定后,应尽快送交病理科继续固定。未能及时、充分固定的干涸或腐败标本不能再进行固定和用于制做切片。 ㈡常规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应预先多量配制贮存,以备随时使用。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或更久。 ㈢根据病理学特殊检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染色、电镜观察等)的需要,应选用其他适宜的固定液进行固定[参见后述的“㈦固定液的常用种类和制备”]。 ㈣器官、组织固定的基本方法 1.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依规范方法剪开后,按其自然状态平铺于硬纸板上(重点暴露黏膜面或内表面的病变处),并用大头针将标本边缘处固定于纸板上,然后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黏膜面或内表面朝向容器的液面,并覆盖薄层脱脂棉)。 2.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每间隔1.5~2.0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将每片肝或脾轻轻地平放于装有4%中性甲醛的容器中,容器底面衬以脱脂棉。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的叠压。 3.肺叶:放入固定液中的肺叶漂浮于液面,需在肺表面覆盖薄层脱脂棉。必要时从支气管注入适量4%中性甲醛。 4.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方向作一水平切面(深达于肾盏),再行固定。 5.淋巴结:先用4%中性甲醛固定1小时后,再沿其长轴切成数片(厚 2 ~3mm),继续固定。 6.骨组织:先锯成小片(若是长骨应作横向锯片),在4%中性甲醛中固定24小时后,再进行脱钙。 7.微小组织或液体沉淀物:先用拭纸或滤纸妥为包裹(需用大头针扎牢),

动物病理学习题集与答案

精心整理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1 、、 2 起。 3 。 三 1 A. 2 A. 1 1 1 2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3 1 2 3 4 5 1 和。 1 A. 2 A. 3 A. 4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着增多,而静脉血回流量正常,使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 静脉性充血: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3 出血:由于小动脉血流受阻,流入局部组织器官的血量减少或完全断绝的现象。 4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中发生血小板粘集或血液凝固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 梗死:由于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断绝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二、填空题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 三、选择题 1 (1 (2 (3) (4) (5 2 1 2 3 代谢性酸中毒 4 呼吸性碱中毒 二、选择题 1 局部小动脉痉挛、受压迫或阻塞可引起局部缺血,进一步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2 大面积烧伤时大量血浆丢失,引起()脱水。 A.高渗性 B.低渗性 C.等渗性 D.混合性 3 属于肝淤血的原因是()。 A.右心衰竭 B.左心衰竭 C.血浆渗透压降低 D.水、钠潴留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练习.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 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原位癌( )A.胸椎内鳞状细胞癌 B.胃溃疡癌变累及深肌层 C.乳腺导管内癌 D.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E.卵巢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肿瘤的是( )A.神经纤维瘤病 B.畸胎瘤 C.精原细胞瘤 D.肺炎性假瘤 E.白血病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下列肿瘤组织继发病变中,应除外( )A.钙化 B.黏液样变 C.坏死 D.恶性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出血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良性肿瘤一般不导致()A.破坏器官结构 B.导致局部压迫或阻塞 C.发生浸润现象 D.引起恶病质 E.发生远处转移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直肠癌()A.多经血道转移 B.多经淋巴道转移 C.多由种植性转移 D.以上三者均可 E.不发生转移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可用于标记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标记物是()A.CK B.CD34 C.AFP D.CEA E.K1-67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转移瘤的形态特点不包括()A.与原发瘤组织类型相同 B.多发性,散在分布 C.边界多不清楚 D.多位于器官表面 E.可形成癌脐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病理诊断技术题库1-0-3

病理诊断技术题库1- 0-3

问题: [多选]疳证常见的兼证为() A.厌食 B.口疳 C.疳肿胀 D.食积 E.眼疳

问题: [单选,A1型题]张力性气胸的急救处理是() A.气管切开 B.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粗针头穿刺排气 C.开胸探查 D.吸氧 E.输血、输液抗休克

问题: [单选]201Tl早期显像(10分钟)主要反映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灶的() A.碘代谢 B.糖代谢 C.钾代谢 D.恶性程度 E.血流灌注 201Tl显像,10分钟行早期显像,主要反映肿瘤病灶的血流灌注状况;120分钟行延迟显像,主要反映病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单机游戏下载 https://www.doczj.com/doc/1c3528322.html,/)

问题: [单选]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 回答此题首先要知道各型血中红细胞上含有何种凝集原、血清中含有何种凝集素,第二知道交叉配血的主侧和次侧是什么意义。本题献血者为A型,其红细胞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主侧不凝表示受血者血清中不含抗A凝集素;次侧凝集表示其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且血清中不可能含B 凝集素。血清中不含抗A,也不含抗B凝集素,表示其血型为AB型。

问题: [单选,配伍题]女性,25岁。因低热、干咳3个月就医。体检发现右颈部数个肿大淋巴结,黄豆大小,粘连成串,不易推移。胸片示右上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双肺门淋巴结可疑增大。() A.Kveim试验 B.结素试验 C.支气管激发试验 D.Valsalva试验 E.冷凝集试验对 本例临床提示,肺动静脉瘘在透视下作Val-salva试验,即掩鼻做深呼吸动作可见阴影大小有改变,进一步支持诊断。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动物病理诊断习题

动物病理诊断习题

动物病理诊断 一、名词解释 1.尸冷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 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 2.尸僵动物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 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3.尸斑动物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管的 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将血液排挤到静脉系统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使该部血管充盈血液,组织呈暗红色(死后1~1.5个小时出现)。初期,用指压该部可使红色消退,并且这种暗红色的斑可随尸体位置的变更而改变。后期, 由于发生溶血,使该部组织染成污红色(一般在死后24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此时指压或改变尸体位置时也不会消失。 4.尸体自溶是指体内组织受到酶 (细胞溶、 酶体的酶)的作用而引起自体消化的过程,表现最明显的是胃和胰腺。

5.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的作 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 6.尸体剖检术式运用病理知识,对死亡动物进 行解剖检查的技术 7.尸体血液凝固猪死后不久,在心脏和大血 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死亡较慢者,血凝块往往分为两层,上层呈黄色鸡油样的是血浆,下层呈暗红色的为红细胞。 8.超薄切片术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中最 基本的一种。由于电子束穿透能力的限制透射电镜观察的样品必须很薄,普通光镜切片厚度约3~5μm,而透射电镜切片厚度则要求在50~80nm左右。这种薄切片称为超薄切片。 超薄切片技术包括:取材、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及染色。 9.生物芯片技术是将大量具有生物识别功能 的分子或生物样品有序地点阵排列在支持物上并与标记的检体分子同时反应或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扫描、化学发光或酶标显示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

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根据脂多糖是否含有O链,可将布鲁氏菌病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光滑型布鲁氏杆菌的O链含有多个抗原位点,目前认为是布鲁氏杆菌的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有研究表明光滑型脂多糖在信号传导、基因调控、跨膜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质及细菌可能是布鲁氏菌的致病因子[10]。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外膜蛋白有OMP31、OMP25、OMP10和OMP36等[11.12]。 2.流行病学研究 5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布鲁氏菌病疫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90年代以前, 经过50~ 60年代末严重流行阶段后, 70~ 90年代初稳定下降。1993年后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病爆发点从1993年的2个上升为1999年的145个, 新发病人数从329例到1996年的3366例, 1998以来一直维持3000例以上。2000~2004年我国布鲁菌发病率分别为0. 1713/10万、0. 2296/10万、0. 4111/10万、0. 4782/10万、0. 9043/10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组织切片 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动物病理诊断

动物病理学(动物病理诊断) 第一节动物尸体剖检技术 一、尸体剖检概述 动物尸体剖检是运用病理解剖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剖检时,必须对病尸的病理变化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诊断。 (一)尸体剖检的意义 尸体剖检是运用兽医病理学知识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和研究疾病的一种方法。病理解剖学的研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上则经常应用这种方法对病畜进行死后诊断。 尸体剖检的意义有以下三方面。 1.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尸体剖检,可以检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及时总结经验,提高诊疗质量。 2.尸体剖检是最为客观、快速的畜禽疾病诊断方法之一。对于一些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症等,或对一些群养动物(尤其是中、小动物如猪和鸡)疾病,通过尸体剖检,观察器官特征病变,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可以及早做出诊断(死后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促进病理学教学和病理学研究。尸体剖检是病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的实际操作技术,是研究疾病的必需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病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条途径。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一些新畜种、新品种的引进,临床上常会出现一些新病,老病则可能发生新变化,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或新的病例进行尸体剖检,可以了解其发病情况,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尸体剖检,常按一定的目的进行。按剖检目的不同,尸体剖检分为诊断学剖检、科学研究剖检和法兽医学剖检3种。诊断学剖检的目的在于查明病畜发病和致死的原因、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应采取的措施。这就要求对待检动物的全身每个脏器和组织都要做细致的检查,并汇总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科学研究剖检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如人工造病以确定实验动物全身或某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目标集中在某个系统或某个组织,对其他的组织和器官只做一般检查。法兽医学剖检则以解决与兽医有关的法律问题为目的,是在法律的监控下所进行的剖检。三者各依其目的要求来考虑剖检方法和步骤。 (二)尸体的变化 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因体内存在着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动物死亡后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在检查判定大体病变前,正确地辨认尸体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尸体的变化有多种,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尸体自溶、尸体腐败、血液凝固。 1.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的现象。尸冷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机体死亡后,机体的新陈代谢停止,产热过程终止,而散热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在死后的最初几小时,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通常在室温条件下,一般以1℃/h的速度下降,因此动物的死亡时间大约等于动物的体温与尸体温度之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受季节的影响,冬季天气寒冷将加速尸冷的过程,而夏季炎热将延缓尸冷的过程。检查尸体的温度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尸僵动物死亡后,肢体由于肌肉收缩变硬,四肢各关节不能伸屈,使尸体固定于一定的形状,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动物死后最初由于神经系统麻痹,肌肉失去紧张力而变得松弛柔软。但经过很短时间后,肢体的肌肉即行收缩变为僵硬。尸僵开始的时间,因外界条件及机体状态不同而异。大、中动物一般在死后1.5~6h开始发生,10~24h最明显,24~48h开始缓解。尸僵从头部开始,然后是颈部、前肢、后躯和后肢的肌肉逐渐发生,此时各关节因肌肉僵硬而被固定,不能屈曲。解僵的过程也是从头、颈、躯干到四肢。除骨骼肌以外,心肌和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 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 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 (一)鳞状上皮 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 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 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 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 鳞状细胞 (三)移行区 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 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 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五)子宫颈间质

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 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 目前认为杂交捕获HPV试验能够检出近20种HPV基因型,是检测HPV的最好方法,原位杂交可用于组织切片,优点是可定位。 (二)HPV感染的组织学 1.挖空细胞形成(koilocytosis)及挖空细胞非典型性(koilocytoticatypia) 表层或中层鳞状细胞有轮廓清楚的核周空泡形成,核大、核膜起皱、呈葡萄干样、核深染、染色质缠结成窜,可见双核、多核细胞及巨核细胞,与高危HPV感染有关。不要将糖原积聚的透亮胞浆鳞状上皮及绝经后出现的核周空晕鳞状上皮误认为挖空细胞。 2.有少部分HPV感染细胞唯一异常表现为核的增大。 3.糖原缺乏区鳞状上皮胞浆噬酸性,棘层肥厚,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 4.乳头状瘤样病变,见于尖锐湿疣。 (三)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病理诊断 1.挖空细胞在CIN-1中常见,在CIN-2及CIN-3中少见。 不要将挖空细胞的非典型性过诊断。 感染并有CIN的特征为:基底细胞非典型性,成熟结构紊乱, 分裂象多见及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doczj.com/doc/1c3528322.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动物病理

动物病理学 Animal Pathology 绪论 一. 概述 二. 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三. 病理学研究基本方法 四.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绪论 一、概述 (一)病理学定义 (二)病理学的任务 (三)病理学的范畴 (四)病理学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绪论 一、概述 (一)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定义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是以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及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运用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患病机体(动物)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研究异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绪论 一、概述(二)病理学的任务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和阐明: 1.病因学(etiology)即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包括外因、内因及其相互关系; 2.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 3.病理变化或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 or lesions),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有时还阐明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称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4 . 疾病的转归和结局(results)。 (significance(意义), effect(影响)gross appearance(眼观变化/大体变化), microscopic appearance(镜下变化) 绪 论 一、概述(三)病理学的范畴

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学病理诊断分析

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学病理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7-03-23T15:45:58.2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闫珺 [导读] 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诊断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的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中心医院病理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的组织学病理诊断。方法:择取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8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排尿之后,指挥患者持续维持膀胱截石体位,然后采用B型超声波初步探查诊断患者的子宫位置及子宫大小,而后探针探测宫腔的深度,使用消毒后的刮匙深入到宫底位置,进行由上到下的刮取宫壁操作,以收集检测样本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结果:有21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器质性出血(26.3%);有34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功能性出血(42.5%);有25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内膜基本正常(31.25%)。结论:子宫内膜活检的病理诊断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的诊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因器质性的病变所引发的一类出血情况的鉴别诊断,而相对于卵巢及全身性的疾病则需联合其他的高技术的检查手段,以便提高其准确性。【关键词】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活检是为了了解子宫内膜是否存在分泌物、息肉、结核、癌变及炎症的主要手段,为临床上较常使用的一类诊断方法。如果需要知道有没有排卵现象,那么需要在月经来潮前1至3天或月经来潮后6至24小时内的黄金时间内采取子宫内膜活检的方法进行检测。若结果是分泌期的内膜则说明存在排卵,若结果是增生期的内膜则说明无排卵现象[1]。子宫内膜的活检结果还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子宫异常的出血类型,诊断其是功能性的子宫出血或是器质性的子宫出血,进而制定出合理且科学的治疗方案。本文择取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患者,并对其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及分析组织学病理诊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8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21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92±1.36岁。其中42例患者年龄在21至40岁之间,占5 2.5%;38例患者年龄在41岁至54岁之间,占47.5%,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晓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①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患者;②有血液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③患有免疫系统性疾病患者;④患有肝脏、肾脏、心脏等主要器官性疾病患者;⑤患有脑血管、心血管等基础性疾病患者;⑥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⑦患有B超检验禁忌的患者。 1.3 方法患者排尿之后,指挥患者持续维持膀胱截石体位,然后采用B型超声波初步探查诊断患者的子宫位置及子宫大小。对患者的会阴部进行仔细消毒,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消毒。然后采用宫颈钳对患者宫颈进行钳持,同时使用探针探测宫腔的深度。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消毒后的刮匙深入到宫底位置,进行由上到下的刮取宫壁操作,以收集检测样本。得到检测样本后,将其标本组织做好标记和记录,并保存于10%甲醛溶液中,同时进行固定,以待检验。 1.4观察指标观察入组患者的异常子宫类型及其出血的原因。 结果 子宫内膜活检的检测结果,见表1。有21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器质性出血:其中5例患者为慢性宫内膜炎(6.25%),5例患者为宫内膜息肉(6.25%),11例患者为流产(13.80%);有34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功能性出血:其中20例患者为内膜增生过长(25%),5例患者为内膜分泌反应不同步(6.25%),9例患者为内膜分泌反应不佳(11.25%);有25例患者的子宫出血类型为内膜基本正常:其中11例患者为分泌期内膜(13.80%),10例患者为增生期内膜(12.50%),4例患者为月经期内膜(5%)。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动物病理学》1模拟试题1-6套

《动物病理学》模拟试题(一) 一、看图描述病变(20分) 1、图一:肝脂肪变性 2、2、图二答:猪膀胱粘膜出血 3、3、图三答:脾含铁血黄素沉 着 4、4、图四答:法氏囊淋巴 滤泡萎缩5、 5、图五答:肝凝固性坏死灶 6、6图六答:心包炎、肝周炎(纤维素性渗出) 7、7、图七答:淋巴结核干酪样坏死 8、8、图八答:肺间质性水肿 9、9、图九答:血管套 10、10、图十答:急性渗出性肾小球肾炎 二、名词解释(20分 1、微血栓答:由红细胞凝集,溶解或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沉积而形成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物质,存在于微循环小血管内。

2、髓样化生答:当骨髓造血机能障碍时,由骨髓以外的脾、淋巴结或其他器官生成血细胞的过程。 3、白斑肾答:非化脓性间质性肾炎时肾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油脂状的斑点或斑块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 4、趋化因子答:能诱导白细胞作定向游走的化学物质。 5、代谢性酸中毒答:[HCO3]原发生减少,导致血液PH 值趋向低于正常。 6、休克答:休克是由于各种病因的作用,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而引起机体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不足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7、肉芽组织答: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一种幼稚的结缔组织,并含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呈颗粒状、粉红色,质地脆软,类似肉芽。 8、机化答:坏死组织、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形成的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 9、内源性致热原答: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引起机体发热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

10、槟榔肝答:慢性肝淤血的同时伴有脂肪变性,使肝脏的切面呈现槟榔状的花纹。 三、填空(10分) 1、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可分为1)潜伏期(2)前驱期(3)显明期和(4)转归期这四个时期。而机械性病因引起的疾病无(5)潜伏期(6)前驱期。 2、根据变性物质存在的部位,可将变性分为两大类,即(1)细胞变性和(2)间质变性(2)。其中前者包括(3)细胞肿胀(4)脂肪变性和(5)玻璃样变。后者包括(6)粘液样变(7)玻璃样变和(8)淀粉样变。 3、神经细胞对病理刺激的应答包括 3. (1)急性肿胀(2)染色 质溶解(3)空泡变性(4)液化 (5)慢性损伤(6)缺血性损伤、包涵体,包素等。 4、脑坏死包括(1)中毒性脑软化和(2)营养性脑软化两种。 5、败血脾见于(1)牛羊炭疽(2)猪丹毒等疾病。脾脏(3)显着肿大。镜下(4)多血、(5)炎性渗血、(6)变性,坏 死。 6、贫血时,红骨髓功能增强,出现(1)大量幼稚型RBC,见于(2)失血(3)溶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