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导论》教案.doc

《遥感导论》教案.doc

《遥感导论》教案.doc
《遥感导论》教案.doc

1 单波段摄影像片的解译

(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的解译

(2) 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的解译

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

(1)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特点

(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方法

3 热红外图像的解译

4 雷达图像的解译

(1) 雷达图像的解译要素及其特点

(2) 雷达图像的处理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

(3) 典型地物的散射特征与图像解译

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回顾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

(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

(3)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4)了解基于知识的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等分类方法的原理与过程;

(5)掌握遥感图形分类结果的误差与精度评价方法。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监督分类(2学时)

第三节非监督分类(2学时)

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2学时)

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分类的其他先进方法。

难点: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培养从的软件操作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

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是对给定的遥感图像上所有像元的地表属性进行识别归类的过程。

1.图像分类的物理基础

遥感图像是传感器记录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结果,遥感图像中像元的亮度是地物发射或反射光谱特征的反映。

同一类地物在同一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应该表现为相同的亮度,在同一图像的多个波段上呈现出相同的亮度变化规律。

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图像上一般表现出互不相同的亮度,在同一图像的多个波段上呈现出各异的亮度变化规律。

在特征空间中?同一地物将会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点簇?多类地物会形成多个点簇。

2.特征变量与特征提取

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图像的特征变量。在统计学上,特征与变量是一个含义。

多光谱遥感图像各个波段的像元值是分类的最原始的特征变量,这些原始特征变量经过一定的处理,如各种图像运算、K-T变换、K-L变换等,可以产生一系列新的特征变量。

特征变量可分为全局统计特征变量和局部统计特征变量。

在实际应用中,对特征变量的选择随应用目的、研究区特点、遥感图像特征、地物类型等的不同而变化。总的原则是: ①数量适度并尽可能少;②独立性强、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低;③类内个体间差异小、类间差别大。

3.图像分类的方法

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方法纷繁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基于分类的依据,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分类单纯依赖像元在各波段的亮度值及其组合或变换的结果;另一种是除考虑像元的光谱特征外?还要利用像元和其周围像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如纹理、形状、方向性等。

基于分类过程中人工参与的程度,可分为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分类。

基于分类的对象,可分为逐像元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

基于输出结果的明确程度,有硬分类和模糊分类之分。

第二节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也称训练分类法,是指用选定的已知类别的样本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已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是指那些位于训练区的像,其类别属性是预先通过对工作区图像的目视解译、实地勘察等方法确定的。

1 训练样本的选择与评价

(1) 训练样本的选择

(2) 训练样本的评价

2 分类算法

(1) 多级切割法

(2) 最小距离法

(3) 最近邻域法

(4) 最大似然法

(5) 光谱角分类法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三节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也称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是在没有先验样本的条件下,即预先不知道图像中地物的类别特征,由计算机根据像元间光谱特征的相似程度进行归类合并的分类方法。

1.K-均值算法

概念:

基本思想:

基本流程:

2.迭代式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

概念:

基本思想:

基本流程:

3.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比较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

1.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分类

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分类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图像分类专家系统。其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表达和推理判断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核心内容,即知识库( knowledgebase)和推理机(inferenceengine )知识库包括知识的发现和知识的表达。知识的发现依赖于一个包含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光谱数据的GIS知识库;知识的表达是知识库的核心,是知识应用的基础,对知识的获取和推理机制也有直接影响。

2.面向对象的分类

现有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大多采用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即以图像的光谱信息作为分类的依据。这些方法存在两个共同的不足:

一是以同类地物具有相同的光谱特征而不同地物在光谱空间中具有可分性为分类的假设前提,事实上这一假设经常不成立;

二是忽略了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大量的空间信息,有些方法虽然也用到了一些辅助信息,但也仅限于地形、纹理等少数信息的使用,且其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像元的分类精度。

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分类的处理单元不再是像元,而是图像分割后所形成的对象。对象是图像中同质像元构成的大小不等的单元。其分类过程是:首先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然后建立不同尺度的分类层次,在每一层次上分别定义不同类别的多种特征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构建分类规则,由粗到细,完成对图像的分类。由于在分类时除光谱特征外,更多地应用了形状、结构、纹理等空间特征,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基于像元分类的不足,分类精度更高,更适合于高分辨率图像的分类。

3.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是由大量的处理单元( 神经元) 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是对人脑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某种抽象、简化和模拟。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

1 误差及其来源

任何分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差。

分类误差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位置误差,即各类别边界的不准确;另一类是属性误差,即类别识别错误。分类误差的来源很多,遥感成像过程、图像处理过程、分类过程以及地表特征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误差。

误差来源:

遥感成像过程中,遥感平台翻滚、俯仰和偏航等姿态的不稳定会造成图像的几何畸变;传感器本身性能和工作状态也有可能造成几何畸变或辐射畸变;大气中的雾、霾、灰尘等杂质必然造成图像中的辐射误差;地形的起伏会使图像中产生像点位移造成几何畸变;坡度也会影响地表的接收辐射和反射水平,造成辐射误差。

地表各种地物的特征直接影响分类的精度。一般来说,地表景观结构越简单,越容易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而类别复杂、破碎的地表景观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分类误差。

分析发现,分类误差在图像中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与某些地物类别的分布相关联,从而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2 精度评价的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评价是将分类结果与检验数据进行比较以得到分类效果的过程。

精度评价最好是比较分类图和参考图像上所有像元之间的一致性。但这种做法往往是不现实的。精度评价一般都是通过采样的方法来完成的,即从检验数据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样本与分类结果的符合程度确定分类的准确度。

(1) 采样方法

常用的概率采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采样、分层采样和系统采样等。

(2) 样本容量

样本容量也称样本数,指样本必须达到的最少数目,是保证样本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基本前提。

(3) 混淆矩阵与精度指标

目前最常用的精度评价方法是混淆矩阵法,即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各种统计量并构建精度评价指标,最终给出分类的精度值。

基本的精度指标:

–总体精度

–用户精度

–制图精度

第九章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

(2)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

(3)掌握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方法。

(4)掌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

(5)掌握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原理和方法。

(6)掌握“”3S”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

(7)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三个方面应用思路和方法流程。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遥感在资源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2学时)

第二节遥感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中的应用(2学时)

第三节遥感在灾害监测与研究中的应用(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水体遥感、植被遥感,地质遥感在水土流失监测、海洋溢油污染监测、城市热岛监测、农作物估产、洪涝灾害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气象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的原理、思路和技术流程。

难点:

影像分类方法、动态监督方法及3S技术的在水资源调查与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中的综合应用。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利用曾经参与的横向课题及数据进行演示,阐述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撰写解决方案的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

深入思考和总结可见光近红外遥感数据、雷达数据、热红外数据的优势应用领域?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一节遥感在资源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

1.水资源调查与监测

(1) 水体的光谱特征

水体的光谱特征:

传感器所接受的辐射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底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不同水体的水面性质、水中悬浮物的性质和数量、水深和水底特性的

不同,传感器上接收的反射光谱特性存在差异,为遥感探测水体提供了基础。(2) 地表水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1).水边线与水体面积(水界线)的确定

在近红外图像上,水体呈黑色;

在雷达图像上,水体呈黑色。

2).水体悬浮物的确定

?泥沙的确定

浑浊水体的反射光谱曲线整体高于清水;

波谱反射峰值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

随着悬浮泥沙浓度加大,可见光对水体的透射能力减弱,反射能力加强。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如蓝光和绿光对水体的穿透力较强,可反映出水面下一定深度的泥沙分布状况。

?叶绿素的确定

水体叶绿素浓度增加,蓝光波段的反射率下降,绿光波段的反射率增高;

水面叶绿素和浮游生物浓度高时,近红外波段仍存在一定的反射率。

3).水温的探测

白天水体为暗色调,

夜晚为浅色调。

4).水体污染的探测

?水体污染物浓度大且使水色显著地变黑、红、黄等,与背景水色有

较大差异时,在可见光波段的影像上可识别出来。

?水体高度富营养化,可在近红外波段影像上识别出来。

?水体受到热污染,可在热红外波段影像上被识别。

?水上油溢污染可使紫外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增高,可被探测出来。

5).水深的探测

6).水环境监测

7).洪涝灾害监测

8).泥沙淤积调查

(3) 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地下水埋藏于地表之下,在遥感图像上不可能有直观、具体的表现,但许多地表事物或现象与地下水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遥感地下水资源调查正是利用这种关系,通过研究地表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河流、植被等可见现象,间接推断地下水资源的存在及其分布范围,并粗略估算其储量。

?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构造、地层岩性、水文等地质信息,运用水文

地质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有利的含水层、蓄水构造,进而推断

地下水富集区。

?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并分析与地下水存在有关的具有指示和诊断意义

的环境因子,可以推断地下水的存在与富集状况。

?在热红外图像上,通过测定地面温度可以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存在。2.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

(1)基于遥感图像的岩性识别

1)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与岩石本身的矿物成分和颜色密切相关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岩石表面湿度的影响。

2)沉积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沉积岩最大特点是成层性沉积岩常常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

沉积岩的解译应着重标志性岩层的建立.

疏松的陆相碎屑岩直接与形成的地貌有关

3)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岩浆岩呈团块状和短的脉状,与沉积岩在形状结构上明显不同。

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中,随着sio2的含量减少,铁镁质矿

物含量逐渐增高,反射率逐渐降低,色调随之变深。

酸性岩以花岗岩为代表,色调浅,易与围岩区分,形态常显圆形,椭圆

形和多边形.

基性岩色调深容易风化剥蚀成负地形:方山,台地.

中性岩介于二者之间。火山岩最易识别.

多呈团块状、宽缓条带状、脉状产出。侵入岩在遥感影像上多呈圆形

或椭圆形,其整体轮廓一般容易与围岩区别开来。喷出岩分火山碎屑

岩和火山熔岩两种,分布在火山锥附近。

(2)基于遥感图像的地质构造解译

水平构造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保持水平

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一般把倾角在5°以内的岩层都当作水平岩层。硬岩的陡坎与软岩的缓坡呈同心圆状分布

?影像特征:如果遥感影像真实反映了水平岩层情况,只能看到同一岩层,

地表所反映的色调、植被生长情况等均呈现均一性。事实上,这样的原始水平岩层在自然界里并不多见。大多数水平岩层均遭受过地表水的侵蚀、切割,它们的山坡在遥感影像上常表现为被此平行、圆圈形或椭圆形的细纹弧线,弧线或闭合或张开。水平岩层还常呈现出由不同色调相间、环绕

山脊的条带构成的花瓣状、藕节状等复杂图案。不同色调的条带系不同岩性所致,有时也可能是植被生长疏密程度不同所致。

倾斜构造

?指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倾斜岩层常

是褶皱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影像特征:遥感影像上常形成彼此平行、疏密相间、色调深浅不一的条

带,这些条带随着岩层走向延伸,条带可呈宽而疏的缓产状,也可呈窄而密的陡产状。坚硬的单斜岩层在产状和缓的情况下,地貌上常形成大面积的单面山;陡产状时,形成并排的猪背岭;或平行的直立岩层,呈栅状纹形展布。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根据顺向坡有较长坡面,逆向坡坡长较短的特性判断岩层的倾向。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常出现岩层三角面,据此可确定岩层的产状

褶皱构造

?概念: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仅指岩层的单

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

?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通常,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弯曲,核部

的岩层相对较老,两翼的则较新;向斜是向下弯曲,剥蚀后中间的岩层相对较新,两翼的较老。

?按褶皱构造图形特点不同,可把褶皱分为紧密型褶皱、宽展型褶皱和平

缓型褶皱。

?影像特征: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色调或色彩不同的条带且呈对称平行排

列,其整体影像常呈闭合的图形。由于褶皱的类型不同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环状等多种形态。

注意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综合应用。

?选择影像上显示最稳定、延续性最好的平行色带作为标志层。

?标志层的色带呈圈闭的圆形、椭圆形、橄榄形、长条形或马蹄形等,是

确定褶皱的重要标志

断裂构造

?概念: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

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

按断裂的规模和破裂程度,可分为劈理、节理、断层等基本类型,其中断层是岩层和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构造。

?影像特征:断裂构造是一种线性构造,具有平直或平缓弯曲状的形状特

征。这种形态特征一般通过色调、地貌、水系及植被等呈线状分布或出

现线状异常现象而被显示出来。

?断层在遥感影像上有两种表现: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二是两种不同色

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

?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水系标志等影像特征也是判断断层存在的重

要标志。

3)构造运动的分析

上升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山地的抬升及河流的切割;地壳的下沉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两者接触带上往往有断裂存在。

在水系上,上升区表现为放射状水系;下降区则表现为汇聚状水系。

3.土地资源调查

(1) 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的历史

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手段。

?80年代初期,应用MSS图像完成了全国土地概查以及三北防护林地

区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

?90年代初,应用TM图像完成了西部地区1∶5万、1∶10万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1992-1996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 国家资源环境遥感

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重大应用项目;

?“九五”期间,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首次建立了全国1∶10

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

?2007年起,利用卫星遥感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近几年来,一些地区使用SPOT5、IKONOS以及更高分辨率的QuickBi

rd、WorldView等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中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

(2) 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遥感信息源的选取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

(3)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关键在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选择、不同时相数据的空间及光谱的匹配、变化检测方法的选择以及变化信息的提取与制图等。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图像差值法、分类后对比法、多波段主成分变换法等。研究表明,各种变化检测方法各具特色,但没有一种方法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实践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

4 森林、草场资源的调查

(1) 植被指数

概念:

植被指数是指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中对植物光谱特征有特殊意义的典型波段,经过各种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加、减、乘、除组合运算,产生的一种对植

被覆盖度、生物量以及植被长势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

?比值植被指数 (RVI)

?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差值植被指数 (DVI)

?垂直植被指数 (PVI)

(2) 森林资源的调查

遥感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①通过野外调查和卫星图像的对照判读,进行森林类型判别;②用遥感数据与地面各种因子建立定量表达模型,估算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③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监测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变规律;④通过森林生物物理参数 ( 叶面积指数估计、森林树种的识别等) 的提取,研究森林生物量和植物长势?开展森林健康状态的遥感评价。

(3) 草场资源的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研究,建立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主要研究包括:草地遥感估产原理与方法、草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建设、草地资源监测和评价。

(4) 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农作物的识别与种植面积的估算;利用卫星图像对农作物生长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农作物估产模式。

6.作业

作物估产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二节遥感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中的应用

1.水土流失监测

?水土流失的影像因素

?遥感技术所能反映的地表要素

?突然流失的计算方法

2.土地退化监测与研究

(1) 土地退化遥感监测与评价的方法

指标体系。

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价的过程是一个指标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过程。土地退化遥感监测实例。

3.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概念: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影响:城市热岛带来的热岛效应可造成局部地区气候差异。

方法: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方法主要分为气象站法、定点观测法、运动样带法、遥感测定以及模拟预测五种。

4.海洋溢油污染监测

海上溢油会改变海水的电磁波性质,不同种类的油污其电磁波特性也不同,电磁波中的可见光和反射红外波段反映油污在阳光下的反射特性,热红外波段反映油污的辐射特性,微波波段反映油污的电磁场特性,选择不同类型的遥感图像,并使用一些图像处理方法增强油膜与背景海水之间的反差,即可实现监测油膜范围、估算油膜厚度等目的。

?可见光和多光谱遥感监测海面油膜

?红外遥感监测海面油膜

?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海面溢油

?微波辐射计监测海面溢油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三节遥感在灾害监测与研究中的应用

1、洪涝灾害的监测

不同遥感数据在洪灾监测中的作用?

多源信息的融合技术的应用?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

2、气象灾害的监测

?干旱遥感监测?台风遥感监测

3、地质灾害的监测

概念

数据

处理方法

技术流程

4、森林火灾的监测

哪些数据?

用于监测火灾的遥感数据主要有NOAA/ AVHRR、MODIS、Landsat/ TM、SPOT、GOES卫星以及国内的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等。

什么方法?

除阈值算法外,归一化植被指数法、邻近像元法也常常和阈值算法相结合用于森林火灾的监测。

5、海洋赤潮灾害的监测

(1) 赤潮水体的光谱特征

可见光多波段遥感技术正是利用赤潮水体和非赤潮水体光谱特性之间存在的差异探测赤潮的。

(2) 卫星遥感监测赤潮的方法

?海岸带水色扫描仪 (CZCS)

?甚高分辨率辐射计 (AVHRR)

?海视宽视场传感器 (SeaWiFS) 、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ERI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