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

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就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就是由这些文字资料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与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就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就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与融合的关系。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

习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应该关注学科,还就是应该关注学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就是一种学生本位论。它的特点就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与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

培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就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其次,这种关系就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

有以下特点:

(1)情意性。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2)过程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就是教学情境的产物

与问题解决的结果。

(3)个性化。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

多元性,而不就是同质性。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总体来说,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多样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