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02章金融基础知识

(完整版)第02章金融基础知识

(完整版)第02章金融基础知识
(完整版)第02章金融基础知识

第二章金融基础知识

1.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后,伴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

4.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5.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1)收入水平;(2)利率水平;(3)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5)汇率;(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6.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7.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M0=流通中现金。(2)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8.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1)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式的存款。(2)客户取得借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银行存款账户。(3)接受新存款的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准备金。

9.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

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10.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现金漏损率;(3)超额准备金率;(4)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

11.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

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2.通货膨胀的原因:(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3)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

13.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2)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3)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14.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紧缩的货币政策;(2)紧缩的财政政策。

15.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6.通货紧缩的原因:(1)货币供给减少;(2)有效需求不足;(3)供需结构不合理;(4)国际市场的冲击。

17.通货紧缩的影响:(1)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2)减少消费需求;(3)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

18.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1)扩大有效需求;(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引导公众预期。

19.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20.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

21.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包括:可观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22.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23.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行为。

24.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5.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也就是资金的价格。

26.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它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27.利息率的主要种类: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和基础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浮动利率是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或其

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取得的利息与存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基准利率通常是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可以理解为我国目前的基准利率。

28.在我国,贷款基础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29.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

30.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1)市场基准利率体系;(2)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3)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31.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做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32.外汇包括:(1)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5)其他外汇资产。

33.外汇的特征:(1)以外汇表示的外国金融资产;(2)在国外能够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3)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34.汇率是指两种货币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来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35.汇率有不同的标价方法,最通常使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币的标价方法,又称为应付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外币的标价方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

36.汇率的种类:(1)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2)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3)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4)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37.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国际收支、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因素、政府干预、一国经济实力、其他因素。(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2)利率水平: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流入,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反之相反。(3)通货膨胀因素:在纸币流通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是根据各自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随之下降,于是其对外币比价同样趋于下跌。(4)政府干预:干预的形式主要是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以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促使汇率发生变化。其影响汇率变动的能力,取决于该国金融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多少。(5)一国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奠定其货币汇率高低的基础。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合理,则标志着一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6)其他因素:一些非经济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外汇市场。黄金

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引致外汇市场外汇波动。

38.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逐步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39.近几年,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规模迅速扩大;(2)资本与金融项下人民币业务不断突破;(3)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加快,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已经初具规模;(4)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扩大;(5)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持续扩大;(6)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7)人民币与外币直接交易扩大;(8)人民币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

40.1978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第二阶段(1994—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41.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