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

高中语文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1.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本诗通过对比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隐居清静之地。在阅读时应注意作者是如何将俗人与隐士作对比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

【诗海拾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赏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他的隐逸生活,表现一种悠闲自得和洁身自好的情趣。但他不甘心隐沦却不得不终身隐沦的生活现实,又使他的作品不能一味冲淡平和,而在山水描写中常隐含游子飘泊、身世落拓之感,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愤愤不平。

二、背景简介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沔水南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处住所,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别墅。

【基础荟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渡.头( ) ②栖.

隐( ) ③岩扉.

( ) ④寂寥.( ) 2.辨形组词。

①????? 喧 暄 ②????? 庞 宠 ③????? 寥 廖

④????? 径 刭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渔梁渡头争渡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忽到庞公..

栖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岩扉..

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惟有幽人..自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孟浩然,________朝________(今湖北襄樊)人。少时,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他的诗多写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______诗人。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从《夜归鹿门歌》的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有纪实之意,诵读全诗之后,概述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的诗回答,并加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宁静、清幽之地,作者却说道“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中的“幽人”是指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然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了山间,那山间的景象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孟浩然四十多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感。本诗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

二、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开头两句,以山里钟声和天色将晚表现静的一面,用渡口争渡表现嘈杂的一面,两相对照,更显隐者的超俗清静。三、四两句则用村人的忙碌和诗人的闲适作对比,突出了他的隐士风范。

【文白对照】

山寺 钟鸣 昼已昏 ,渔梁渡头 争 渡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黄昏,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 喧 。河喧闹不已。

人 随 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 归 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 月 照 开烟 树 , 忽 到 庞公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栖隐处 。隐居的地方。

岩扉 松 径 长寂寥 ,惟有 幽人自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 去 。来来去去。

【素材积累】

一、作家故事

李白和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笔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孟浩然名句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留别王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题义公禅房》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美文珍藏】

秋雨

终于,人们在依旧干燥的风中嗅出一点水气。起初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是风变了,变成了西风,变得更大。水气足了,鸟儿也叽叽喳喳不安地乱飞起来。

——要下雨了!

由于带上了水气,风明显地凉了许多。天空变得灰白,好像谁给它蒙了一块灰布。风渐小了,乘风而来。它们可是好久没有光顾这里了。又是几阵风,空气里弥漫着湿气。一块块黑棉被似的云到了这片天空,接着一块,又是一块。云聚集着,终于连成了一大块。阳光变得愈发惨白,人们所能看到的太阳,也只是一小片灰白的光斑而已,天也黑下来了。

——下雨了!

蓦地,几颗“陨星”在黑暗中划出几道亮线,虽然只是不大的几颗雨点,却又如此显眼。

——雨大了!

大地经过短暂的寂静,又喧闹起来。密集的雨点从眼前一掠而过。土路上,雨滴刚落下来,就被干土裹住,白的变了黑的,在溅开后的浮土上滚动着;柏油路上,魔术似的出现了一个个湿斑点,即使你盯着一小片地方,也会应接不暇的。没多久,大地上就湿了。风更凉,夹着雨点和寒气,穿梭于各个地方,向万物传送着好消息。树木花草得到了这个好消息,一改过去的愁容,在风雨中舒肢展臂,焕发绿的生机。人们见此情景,都不由得一振,纷纷走出室外,在一个个寒噤中消除疲劳、烦恼,享受清新和凉爽。雨水,像是一位大自然派来的负责的清洁工,认真地清扫着、冲洗着大地上肮脏的一切。

雨默默地从天穹中洒落下来,洒落在干渴的土地上,滋润着人们的心。走出来吧,请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美妙礼品!

赏析这是篇描写秋雨前后景色的文章。久旱遇雨,作者触景生情,情随景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先是盼雨的渴望,再是久旱得雨的欣喜,最后是对雨的衷心赞美。而景又因情而出,正是作者渴望欣喜之情,使对景的观察体验格外细致真切,景随情而一一展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组是( )

A.缉.私编辑.修葺.开门揖.盗

B.揣.摩端.倪湍.急惴.惴不安

C.绮.丽犄.角倚.仗掎.角之势

D.啜.泣拾掇.辍.学气息惙.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闹糜烂驱利避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脉搏宣泄一言九鼎无事不登三宝殿

C.蝉联辐射仓皇失措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D.急燥炽烈钩心斗角长江后浪推前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们这样娓娓而谈

....了。

B.由于知识程度和知识视野的深广,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就显得高屋建瓴

....、游刃有余。

C.孩子一入学就崭露头角,较早地占有了领先地位,参加竞赛机会多,脱颖而出

....就相对容易。

D.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中国淮河以北地区气温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北部的部分地区气温均下降达10℃左右。

B.随着催眠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的不断发展,在探索心灵深层意识、治疗身心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接受。

C.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发文,指出当前重点抓好粮食、食用油、蔬菜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D.台风“鲇鱼”登陆福建漳浦之后,给闽南局部带来持续强降雨和次生灾害威胁,并极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引发水库溢洪。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矢曾缴,孤飞自可疑。

6.(1)谈谈你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基础荟萃

1.①dù②qī③ fēi④liáo

2.①喧闹、寒暄②庞公、宠爱③寂寥、姓廖④石径、自刭

3.①喧哗②庞德公,襄阳人。东汉隐士。荆州刺史刘表请他为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③石门④隐居者,诗人自指

4.唐襄州襄阳隐居闲适羁旅愁思王维山水田园

课堂学案

1.“余亦乘舟归鹿门”,我也乘着船,要回到鹿门去。

2.这里的“幽人”既是庞德公,又是诗人自况。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像当年庞德公也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的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3.山中之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树影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使人陶醉了,不知不觉间到达了“庞公栖隐处”。此处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景色是何等的宁静、清幽。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寺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自主练习

1.D [A.“缉”读jī,“辑”读jí,“葺”读qì,“揖”读yī;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读tuān,“惴”读zhuì;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D.“啜”读chuò,“掇”读duo,“辍”读chuò,“惙”读chuò。] 2.B [A.驱—趋;C.缪—谬;D.燥—躁。]

3.D [“历历在目”指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多用于画面、情境,用于“话”不妥。] 4.C [A.不合逻辑,“达”后应是具体温度,可去掉“左右”。B.成分残缺,应在“在探索心灵深层意识”的前面加“它”。D.搭配不当,“引发”与“溢洪”不搭配,可在其后加“危险”。]

5.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6.(1)作者以孤雁自喻,借孤雁寄托自己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一是托物喻人;二是运用了心理描写;三是以景物渲染了凄冷的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