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方法的看法

对明清小说评点式研究的看法

——以《三国演义》为例所谓小说评点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的一种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包括“评”和“点”两点。评点的形式要素有两个方面:评点符号包括圈、点、抹、删等,评语包括总评(序、跋)、眉批、旁批、夹批等。这种批评形式到明代万历年间逐渐成为成熟的独特的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形式,其本质是对作品的一种解释。评点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批评体式之一,近年来在学界颇为兴盛,专着、论文层出不穷。但是相对于其他研究方式而言,明清小说的评点研究显然还没有得到足够认真的对待,可以说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对于前人评点的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说到关于《三国演义》的评点,清代毛宗岗父子修订整改的版本最为兴盛,而后人对此的研究也最多。近年来学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以对评点者的生平事略、各个评本、评点者的小说思想与小说理论等方面。可以说前人的评点对后人研究原著起到了很大的参照作用,特别是前人所处的时间年代,越是接近作品本身年代的评点越有参考价值。现今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在理论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研究面相对较窄,发展空间颇大。

像《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中,情节的增加,多于诗词赞语的删除,特别是拥刘反曹思想的加强,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虽然给了后人很多的借鉴和参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后人的思维,人一

般都有先入为主的惯性,看了前人的评点,脑海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其中的某些观点,对于再次创新来说就加大了难度。而后人对此的研究一般都是对前人评点的看法,认为先前的观点怎样怎样,却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毛评本《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塑造,有点“虚”的感觉,就是太仁义道德所以显得不真实,相比较而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人”。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是个“大奸贼、大坏蛋”,所以在研究前人的评点时不能单单借助加入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更应看向历史,集历史、文学、经学、政治等于一身,扩大研究面。

再者,学者对名著评点的研究虽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作,有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但是对于研究感悟,每个人的想法、欣赏水平是不同的。如毛宗岗评点《三国》时就加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后人在研究前人的观点时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研究,往往就会忽略了一些更有价值的存在。评点研究应该是要探索作者的文心,把作者写作的技法、核心观念等在研究过程中一一破解,再以一种大众的形式授予其他普通读者。

二、现今学者对名著的评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评点都是先前文人所作,像《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或者像钟惺的对《三国演义》中人物鉴赏模式的评点等。但就现今学者对《三国演义》的评点的作品是少之又少,可能是因为李评本、毛评本实在太过优秀,所评之好,所以后人不敢造次了,都拿着他们的评点研究。原版《三国演义》的

评点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个日积月累的结果,现在想要再创新提出新的评点之见确实不易,更何况它还顶着个“中国四大名著”的头衔,“太岁头上动土”,要的不仅是学识,更是胆量。值得一说的就是《易中天品三国》,虽然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但易中天以一个现代人看事物的观点、角度去理解分析东汉末年群雄的思想、心态,抛开世俗偏见,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去看《三国》,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人物的文学形象、历史形象、民间形象融为一体,而一般的评点之作都比较倾向于研究文学形象。要注意的是严格讲来《百家讲坛》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术论坛,易中天品《三国》也仅仅是代表个人的观点。相较于前人之作,《易中天品三国》算不上严格的评点研究,既然是“品三国”,在于一个“品”字,而评点包括“评”和“点”两点,所以这层面还是太过局限。

现在大家都研究前人的评点,而且这个研究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都还有待提高,要想再自己搞出一部《XXX批评<三国演义>》来,任重而道远啊。

明清小说研究111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20分): 1、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 2、“三话”是、、,“三言”是、、《醒世恒言》。 3、《花影集》的作者是、《负情侬传》的作者是。 4、《子不语》的作者是,《语怪》的作者为。 5、梁启超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 6、《海上花列传》的作者是。 7、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移至。 8、康熙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9、的问世,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的出版给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10、金圣叹评点了《水浒传》,毛宗岗评点的是。 二、多项选择题(20分,多选少选均无分): 1、《儿女英雄传》是: A讲史演义B世代累积型作品C通俗小说D章回小说 2、属清初世情小说的作品有: A《樵史演义》B《金云翘传》C《世无匹》D《炎凉岸》 3、以下属李渔作品的有: A《照世杯》B《连城璧》C《十二楼》D《生绡剪》 4、以下属清初“时事小说”的有: A《新世鸿勋》B《七峰遗编》C《魏忠贤小说斥奸书》D《剿闯通俗演义》 5、编撰拟话本小说的有: A熊大木B余邵鱼C艾衲居士D凌蒙初 6、冯梦龙参与编创的作品有: A《警世通言》B《喻世名言》C《情史》D《无声戏》 7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有:

A梁启超B黄遵宪C曾朴D李宝嘉 8、属文言小说的有: A效颦集B野叟曝言C阅微草堂笔记D绿野仙踪 9、续书较多的历史时期是: A清初前期B康熙后期至雍正朝C顺治至康熙前期D乾隆晚期 10、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 A拟话本小说B时事小说C神魔小说D公案小说 三、名词解释:(8分) 1、头回 2、狭邪小说 四、简述题(30分): 1、什么是拟话本小说?它具有哪些形式特征?这些形式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又是怎样蜕变 的? 2、《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3、什么是熊大木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什么特点? 五、论述题(22分): 论《红楼梦》。

XX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实施办法

XX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实施办法 为实现学校、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配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类教学、科研等资源,调动广大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研究生的理想抱负,统筹规划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提升入口、严把出口、注重过程,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和国际视野。 一、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基石,着力改善生源质量是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付诸实施的重要前提。 (1)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 开设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动员本校及兄弟院校的优秀本科生参与,通过方向介绍、导师介绍、实验室开放、课题组体验、相关政策解读等方式,促使考研学生充分了解我院优势,通过人文关怀、文化引领等方式,提升考研学生对我院的好感和信心,吸引优秀生源。 (2)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 制定和完善面向本校和高水平院校的招生宣传策略,为了提升本科生对于我院科研实力、导师情况、学术氛围的了解程度,加强实施学科负责人宣讲、科研团队介绍、实验室开放等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的优势,推送研究生导师介绍、奖勤助贷政策解读、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事迹等内容,充分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 (3)优化政策吸引推免生和本校毕业生 针对优秀的推免生和本校生源,除鼓励参加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外,还定期通过名师讲座、考研情况分析、优秀研究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推动推免生全面了解学院情况,辅助本校考研生进行理性报考;同时辅以相关的升学和报考奖励政策等手段,提升优秀本科生报考我院的动力。 (4)全员动员吸收高素质调剂生源

古代小说戏曲试题库

古代小说戏曲 一、填空题 1、《红楼梦》蕴涵着宝玉的爱情、________、________三重悲剧。 2、关汉卿杂剧艺术重视舞台效果,创立________风格。 3、被贾仲明称作“曲状元”的杂剧作家是________。 4、在现存的宋元南戏中,被称为“南戏之宗”的是《_______》,主人公是蔡伯喈和_______。 5、清代苏州剧派主将李玉的传奇作品“一笠庵四种”包括《一捧雪》、《_______》《_______》和《占花魁》。 6、洪升的代表作《________》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7、乱弹的声腔系统大致包括三个:_________、_________和皮黄。 8、京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________、净、丑四大行。 9、__________:清代小说,作者吴敬梓,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10、中国古代戏曲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__________,发展演变于__________。 11、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于在魏晋南北朝。当时有志怪小说如干宝的__________和志人小说如刘义庆的__________。 12、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_____》。 13、《________》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为书名的作品集。 14、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 15、宋元时期文言小说向两方面分化,一是保持语言的______;二是语言趋于浅显,注重故事的______意义。 16、元代前期的社会剧,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有《窦娥冤》、《看钱奴》、《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其中,关汉卿的《_______》无疑是元代前期社会悲剧的光辉代表作。 17、公案戏与绿林戏在元代前期剧坛上的火爆,应视为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的社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时期

论文题目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小说》 姓名:谭孟春 年级:11级历史二班 学号:110301067 完成时间:2013/4/22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所不懈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也留下了家喻户晓、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大家反复揣摩、欣赏。尤其发展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巅峰! 关键词:明清小说产生、定义文学文体明清小说分类、分期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等 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究竟什么是小说呢?翻开各种权威的大辞典,都明白无误地写着,它是一种文学文体。和诗、词、戏曲、散文等一样,它是中国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小说的童年是在唐代,而那些文人写作的“传奇”才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小说,或者说是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才有了文体独立的意义。但大家都看到,在唐代以

前,己经有许多小说在社会上流传。例如:《搜神记》、《穆天子传》、《燕丹子》以及《汉武故事》等等,甚至是《山海经》中的有些作品,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归为小说。著名的《韩凭妻》、《李寄斩蛇》、《东海孝妇》等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的叙述有头有尾,其发展变化曲折有致,己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区别。因此认定唐传奇是中国最早的小说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实际。在早期的我国古代文献中,著录有许多有关“小说”的文字记载。例如,人们熟知的《庄子·杂篇·外物》、桓谭和《汉书·艺文志》等所说的小说概念,和上述辞典记载的并不符合。也有人望文生义,把“小说”和“说”混为一谈,认为小说就是说故事。其来源很早,大概和诗歌等的产生一样,是古代人民在劳动中产生的。然而他们又无法拿出具体的作品来说明,因此难定一是。 但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小说的产生必然是在我国的文字产生之前。而我国文字的产生,根据己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它不可能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虽说目前对苍颉造字的说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说文字的产生大约在我国的殷周时代,还是较为可信的。换言之,今天我们讨论的小说,必须是有文字记录的作品。否则,一切就无意义了,也是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讨论的。其次,我们应当肯定,小说与“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小说是指“小”的“说”。在古代,“说”曾经有过某种文体意义。如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写过诸如《说难》之类的文章。正如后世的柳宗元有《捕蛇者说》之类。这里的“说”,显然己是指一种文体了。把“说”扯上某种文体意义,可能与此有关吧……其“说”而小,可能在当时这种己有某种文体意义的“说”,并不很重要。相对于“小说”,也必有“大说”。这也就是《庄子》所言“其于大达亦远矣!”。既“于大达亦远”,自然难进其法眼喽。可能也有些统治者比较聪明,认为在这些“丛残小语”中有“可观之辞”,至少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思想上的启迪。也正因此如此,他们在朝廷设立稗官,犹如从民间采风那样,专门从街头巷语中收集那些“道听途说”之事,因为其中“如或一言可采”,也是“刍荛狂夫之议也”。然而这等工作,毕竟不是正途,所以“君子弗为也”,然而它也不会被消灭。小说家的存在,将会把这类人或事记载下来,专门献给统治者使用。关于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内容,重点是繁荣时期的明清小说。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这个时期的小说的特点有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从明代开始,小说创作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其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

小说作文之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段专业课内容整

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段专业课内容整合的探讨摘要:本文根据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的 具体内容以及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避免 专业课与专题课内容的重合,以达到重新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一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 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 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 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 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 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 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 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 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 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 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 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 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 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 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 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着的评析乃 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

研究生课程体系

专题六:研究生课程体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关于什么是课程的讨论由来已久,课程是经验、课程是计划和目标、课程是学科、课程时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对课程的理解各异,但我们仍可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在于“旨在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是学校借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1它不仅具有继承、传授的性质,还具有批判和发展的性质,其最终的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我认为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而建构的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学习者共同体。 (二)课程体系。理解课程体系的内涵就必须读对课程结构的含义加以解析。“体系”是指若干事物互相制约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整体性;“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其关注点更倾向于组成整体的部分及部分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也正是整个原因,使得部分学者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视为同一概念。而课程结构指的是“在一定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个构成要素、要素间的组织、排列形式及各要素间的配比关系。”2由此可以得出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3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本质论基础 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讨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通过与相近事物的比较,对事物进行把握。这里,有学者通过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比较然后得出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4 1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比较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目前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比较多的赞同是“通才”的教育,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定位在创造性人才,其本质的差别在于对创造力的培养。虽然本科生现在也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并非系统、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广博性,通常选用经典性的“结构性”内容,以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研究生教育则更为关注知识的专业性与前沿性,强调将学生引到学科前沿领域;不确定性内容,有争议的问题,不同流派的观点都会成为讨论的对象,藉以形成研究生的批判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阶段也极为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不过,对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应服务于专业研究的需要,而并非纯粹为了达到知识的“广博”。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本科生教育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在“教”与“学”的结构关系上,相对重视“教”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讨论”与日受到重视,体现的是以“自学为主”。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其差距主要体现在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形式上。本科生的评价标准多倾向于“知识”,而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则多在于“能力”,尤为关注的是创新的能力; 1罗尧成.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3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古代文学专题 考试复习题及答案明清小说部分名词

古代文学专题(2)考试复习题及答案(明清小说部分)—名词解释(共3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来源于宋元时代“说话”艺术中的讲史。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种形式源自于话本,故每回多用“话说”一语开头,末尾多用“且听下回分解”作结。代表作有《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 2、志怪: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种类之一。所谓“志”就是记录的意思,“志怪”即神鬼怪异之事,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志怪”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初期的产物,篇幅虽短,却有简单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传奇小说作了准备,一直影响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3、唐传奇:唐传奇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因晚唐裴鉶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唐人有意识的创作的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时期。唐传奇的代表作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 4、英雄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曾对“英雄传奇小说”下过如下的定义:“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个或数人者。”这类小说的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但内容不受史实束缚而多采自民间传说,不拘牵于历史事件的演变,反映的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来看,却比历史演义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以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以《水浒传》为代表。 5、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小说。 6、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指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有的学者认为,对一些世代累积形的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拟话本”。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7、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收作品四十篇。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8、二拍:明代凌蒙初编著的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二拍”,每集收作品四十篇。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书中多拾取旧闻加以敷演,艺术上又颇多议论。“二拍”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达到的思想高度同“三言”一致相同,在追求平常中见奇异,但有更多的封建说教、宿命论观点和色情描写。在艺术上,“二拍”稍逊于“三言”。 9、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这一类小说大都写得很尖锐,但由于作者迎合读者求一时之快的心理,描写往往言过其实,显得浮露而缺乏深度,所以鲁迅认为这一类小说还不够格称作讽刺小说,就把它们别称之“谴责小说”。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一、明代文学 (一)总论 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9-1979.12,1980.1-1981.12,1982.1-1983.12)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 1982 1985 1988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 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北新书局 1918 中国文学史分论张振镛商务印书馆 1934 中国文学八论刘麟生主编世界书局 1936 中国文学史讲话陈子展北新书局 1937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 1949 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文学批评史陈钟凡中华书局 1941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中国文学理论史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北京出版社 1987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明代商贾与世风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6):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国立编译馆主编编辑者王民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5[1996]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明清文学史(明代卷) 吴志达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二)明代诗文 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1936 八股文小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7 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书馆 1937 中国散文演进史倪志僴台北长白出版社1985

从古籍中浅谈杭州民俗

从古籍中寻找杭州民俗 ——以《西湖二集》与《梦粱录》为例 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 摘要: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书籍,是时代的化石。在许多书籍中,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保护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吴自牧的《梦粱录》与明代文人周清原所作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昔日杭州的民俗画,对于杭州民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杭州民俗在两本书籍为例,为大家讲述书中的杭州民俗。 关键词:梦粱录;西湖二集;杭州风俗;民俗文化 前言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随着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进行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民俗可以教化于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规范我们的行为;民俗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总之,民俗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许多民俗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逝。保护民俗文化刻不容缓。书籍,是时代的化石。每部书都具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诗人读之,固可说,这是诗;史家读之,固可说,这是史;民俗学者读之,固可说,这是民俗。在许多书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古人的民俗。同时通过书籍对民俗的研究更队我们抱回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杭州自古便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可见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宋元明清时期更是南方重要城市。杭州民情风俗,随着杭州历史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被广大人民所创造、所丰富而逐步衍变而成的,具有杭州独特的江南风情。 《梦粱录》与《西湖二集》这两本古书对于研究杭州地方风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吴自牧的《梦粱录》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景观和市情风物的书。它是

最新明清小说发展概括资料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

92 一、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明清小说研究,数十年来出现了失衡现象。通俗小说,特别是七大名著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专家的普遍重视,而文言小说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小说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言小说的研究略呈上升趋势,其中笔记小说也日益受到学者时贤的重视。以往学者时贤多重视笔记小说的史料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而对它的文学性价值重视不够。目前笔记小说的研究,除了一些笔记小说作品的汇编、专题论文外,还有小说史的著述,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的《笔记小说史》等。本文试从才女形象(本文所举例证中的女性除特别说明外,一般都是指“才女”)这一文学现象切入,来探究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形象产生的土壤,并研究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艺术塑造。 “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或“清代笔记小说集成”,都存在着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的现象。笔记小说作品中有一大批单纯记述典章制度、风物习俗、医药技术的著作及阐释经史、考据文字、天文历算等的著作,这些非小说因素掺杂在内,对笔记小说和笔记文学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障碍。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这一现象是由于对小说观念的理解不一造成的。笔者的研究范围是时贤所指称的笔记小说中既是笔记,又是小说,二者兼而有之的部分,为了与笔记小说相区别,本文将之称为“笔记体小说”,是指用笔记形式写作的小说作品。 清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与终结阶段,所以作品繁多,题材多样。其中妇女题材的作品又占相当大的比重,本文试从才女形象这一角度来研究清代笔记体小说。历来学者从才女形象这一视角研究清代笔记小说的比较少,其原因是才女的被忽视。由于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和宋明理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女性的才能被压抑,才女不得彰显。也就是说,她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许她们做,女性并不是生来就无才,而是没有显露才能的机会。到了清代,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一些文人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女诗人、女秀才、女博士、女英雄等。小说作者开始对“才女”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观照,肯定她们的才华。才女形象在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研究者特别关注。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再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中的佳人之“才”,只是“能诗擅文,诗便成了男女主人思慕、追求的契机和表达倾慕之情的方式。”[1]才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她们不仅仅是爱情婚姻的主角,有的甚至参加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清代笔记体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才女形象?此问题可以从清代特殊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现实生活中的才女,以及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处境及其女性观等三方面对才女形象塑造的影响来论述。第二,小说中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如何?主要从婚恋中的认同与抗争、乱世中才与智的凸显、才女的理想与独立人格等三方面来论述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这些才女在妇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与经济、政治独立的道路上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对后世作家塑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提供一定的思维模式,对妇女的出路进行可贵的探索。第三,这些才女形象又是如何引人注目的?这涉及到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问题。从矛盾冲突、对比等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使之更鲜明。作为时间艺术的笔记体小说,笔者也试着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无论是从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是从艺术塑造来研究,本文都将论及到它们的局限性。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文/杨景霞 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审美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广东省高教厅,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有一定先导性的、结构合理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1995年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和各培养单位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国家“九五”期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意识尚不强;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能够适合于培养高水平博士的生源不足;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等。 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了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今后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研究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比重。 (二)根据区域、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对研究生工作进行分类规划与指导。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视改善研究培养条件,国家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适时新增一批研究生院。培养单位通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三)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一)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 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

《明清小说》试题及答案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明清小说》期考试题 专业:汉语言文学考试学期:(四)考试时间:120分钟 教材: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 班级:学号:姓名: (每小题1分,共20分) 1.(),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4.良辰美景奈何天,()。 5.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9.《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11.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12.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13.《桃花扇》的作者是()。 14.朱权著的《》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18.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19.《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20.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A.商人妇 B.村姑 C.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 B.东维体 C.铁崖体 3.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4.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 A.吴江派 B.临川派 C.骈俪派 5.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6.《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A.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试卷答案

《明清小说研究》模拟试卷 一、填空: 2、以书坊主身份参与小说编创的有余象斗、杨尔曾、凌濛初。 6、“时事小说”具有新闻性、通俗性、真实性、政治性与轰动性四个特点。 7、祝枝山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为《江海歼渠记》。 10、清初前期的长篇人情小说主要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11、康熙年间禁毁小说的四次发生在康熙26年、年、年、年。 15、“近真”的狭邪小说以陈森的《品花宝鉴》、魏子安的《花月痕》为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均无分): 1、《歧路灯》是:CD A讲史演义B世代累积型作品C通俗小说D章回小说 12、李渔参与编创的作品有:BC A《东周列国志》B《连城璧》C《十二楼》D《豆棚闲话》 20、属明末时事小说的作品有:ACD A《警世阴阳梦》B《笔梨园》C《剿闯通俗小说》D《樵史演义》 三、简述题: 1、《西游记》的历史地位与创作成就。 答: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2、康熙年间禁毁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3、《红楼梦》对小说创作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五杂俎》等。 纵观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对作品的评点,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总的说,小说理论批评的内容比较零散,同时,有又很多精彩、独到、深刻的见解。尤其是作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评点,又有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点和长处。 明代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理论批评的地方却不多。戏曲更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自明初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是比较沉寂的,主要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贾仲明的弔词和《续録鬼薄》,以及《琵琶记》等剧本中的一些曲论见解。其中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前期最重要的一部戏曲理论批评著作。统观《太和正音谱》全书的纲目和内容,可以看出朱权的戏剧批评,其内容侧重于神仙道化一类,语言文

建立硕士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建立硕士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建立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既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的需要,为研究生自身发展指引方向,也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量化反馈,为研究生思政工作提供有力抓手,为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提供参考。根据广泛调研,硕士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分、专业研究素质分、人文素质分和身心素质分。在实施时,需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学生的鉴定功能,开展评奖评优工作。这个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标签:研究生综合评价建立 研究生综合评价,是指高校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符合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表征信息,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并依此进行测量、考核和评定。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从规模发展转型为内涵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部分高校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制定了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国内也有专家学者在综合国内外情况,结合理论与实际后,对研究生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部分高校综合评价的实施情况,对研究生综合评价的必要性、体系构建及实施的注意事项展开论述。 1 建立硕士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1 建立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思想政治过硬、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首次提出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适时提出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要求招生单位每年减少5%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名额,用来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2015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将达到1:1。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校现有的学术型研究生评价体系,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要求。为了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进行分类引导,有必要建立适合不同研究生群体的科学的评价方法。 1.2 建立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生自身发展指引方向。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贯彻教育理念的有力抓手,也是“培养什么样的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