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单元检测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 第2单元(新人教版选修)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19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质量检测二语文试卷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知道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选自《黑眼睛》)(1)“黑夜”象征什么?(不超过20个字)(2)“黑色的眼睛”在这里有双重寓意,请用简练的语言将这双重寓意写出来。
(3)指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4)指________。
(不超过40个字)3. 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
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
诗歌部分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iè)与.会(yǔ)里应.外合(yīnɡ) 厝.火积薪(cuò)B.真谛.(dì) 贫血.(xuè)不着.边际(zháo) 妍媸.毕露(chī)C.寒暄.(xuān) 涎.水(xián)相.机行事(xiànɡ) 扺.掌而谈(zhǐ)D.绣闼.(tà) 荫.庇(yìn)韦.编三绝(wěi) 深孚.众望(fú)答案 C解析A项“与”读yù,“应”读yìnɡ。
B项“着”读zhuó。
D项“韦”读wé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褒贬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精兵减政B.瞭望眼花缭乱严惩不贷要言不烦C.磐石钟罄齐鸣金榜题名功亏一篑D.抱怨以德报怨心无旁骛斐声文坛答案 B解析A项减—简。
C项罄—磬。
D项斐—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
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③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经常________情况,才能及时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A.琢磨推托沟通 B.捉摸推脱勾通C.琢磨推脱沟通D.捉摸推托勾通答案 A解析“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琢磨”指反复地思索考虑。
“推托”是借故拒绝,“推脱”仅指推卸责任。
②句说“找借口”,自然选前者。
“勾通”是勾结连通,贬义词;“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性词。
据句意,不应该用贬义词,故应选“沟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针对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东弄和中弄遭整体拆除的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堪.(kān)眉梢.(shāo)恬.淡(tián)眼角.(jiǎo)B.愁丝恨缕.(lǚ) 寰.宇(huán) 独处.(chǔ) 今朝.(zhāo)C.和云翥.(zhù) 角.色(jué) 解.数(xiè) 澎湃.(pài)D.扁.舟(piān) 给.予(ɡěi) 搜.罗(sōu) 蕴藉.(jiè)答案 D解析“给”应读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凄清国泰民安广袤无垠名闻遐迩B.眉梢厉精图治矫揉造作大有裨益C.冷寞变本加厉孺子可教滔滔江水D.寰宇班门弄斧自报自弃和蔼可亲答案 A解析B项厉—励。
C项寞—漠。
D项报—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毛泽东对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思考,成就了他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
B.又是一年三月三,虽然今年温度偏低,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出游的兴致。
大家从城市、乡村赶来,庙会上人们熙来攘往....的走来走去。
C.2013年4月16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场突然传来两声爆炸声,观看比赛的人群顿时一片慌乱,纷纷如鸟兽散....。
D.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答案 A解析A项“经天纬地”指谋划天下之事,多用来形容人才能极大。
B项“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语意与后面“走来走去”重复。
C项“如鸟兽散”指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含贬义。
D 项“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缺乏科学和权威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团统计迷雾中,围绕它为核心所进行的争论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今天谈论旧体诗,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说不重视旧体诗,是“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事。
这说法,我很认同。
对中国人来说,诗很重要。
中国文化的原本,也就是诗。
贾平凹最近说,到了年纪,觉得《山海经》和《离骚》是一定要读的了。
这话很好。
我的意见是,中国人开始懂事的时候,就该读这两个。
《山海经》是中国的神话,它和西方的神话不同。
它是一种伟大的梦想,也就是说,它是诗。
还有《离骚》是中国人曾经写出来的最伟大的诗。
《山海经》和《离骚》,是相通的,两个都是诗。
而所有的中国人的文化,都是从这里生发的,也就是说,诗是中国人的初心,自然也是中国文化的初心。
譬如《诗经》和《尚书》,也不外是诗意的流连和焕然。
之后呢?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也就是诗的接连不断的开花结果。
有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说文化也是进化的。
说这话的人,该是为白话文催生。
只是这话经不起议论。
唐是诗,宋词是诗余,宋词的本原,也是诗。
元曲也一样。
明清小说,也是诗。
譬如《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都是诗,而这些判词,演绎出一部《红楼梦》。
白话文出现以后,旧体诗依然存在,提倡白话文的鲁迅,在他情真意切的许多时候,也是用旧体诗,去写自己的温情和愤怒。
所以说,诗是中国人的初心,也因此,诗不会别离。
上面是说诗是民族修为,接下来说诗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修为。
李白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这是他伟大的个人修为。
他的诗横绝四海,又足以游历千古。
只可惜他生得晚,唐代的天空毕竟没有先秦的天空苍苍茫茫,所以他的诗还不如屈原。
杜甫呢?在他死后被称为了“诗圣”。
他也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
没有诗,就没有杜甫。
没有诗,杜甫的活法一定不一样。
后人说,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
说得对。
“史”和“史诗”是什么?就是后人读到的东西。
杜甫的“三吏三别”,当初应该没发表,读到的人应该不多。
所以说,即使是杜甫,诗也没有成为他手中的刀,而只是作为他高尚人品的修炼,只是他的个人修为。
散文部分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单元检测1(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发轫.(rèn)鬼祟.(suì)证券.(juàn) 力能扛.鼎(ɡānɡ)B.界限.(xiàn) 谄.媚(chǎn)标识.(zhì) 自怨自艾.(ài)C.契.约(qiè) 蹂.躏(róu)爪.牙(zhǎo) 销声匿.迹(nì)D.泥淖.(nào) 血泊.(pō)骁.勇(xiāo) 差.强人意(chā)答案 D解析A项“券”读quàn。
B项“艾”读yì。
C项“契”读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掣肘渔船新纪元弱肉强食B.发轫谄媚冷不防万事具备C.坐阵服帖忘年交陈陈相因D.振撼屈枉煞风景匿迹销声答案 A解析B项,“万事具备”应为“万事俱备”;C项,“坐阵”应为“坐镇”;D项,“振撼”应为“震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这就为继续开展整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艺术培训是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艺术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培训师资滥竽充数,让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
C.近期举办的“守法、维权”案例图片展,展示了社区居民“小事讲风格、大事讲法律”的维权实践,活动旨在引导人们走出片面强调息事宁人....的维权误区。
D.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贫乏无味,有的教师却能左右逢源....呢?原因之一就在于,作为教师你有一杯水,还是有一桶水,抑或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溪流。
答案 B解析A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值得欣赏,值得赞美。
现使用范围扩大,常用于文艺体育类的新闻报道,又进而扩大到其他领域,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第一、二单元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还回得了“故乡”吗?宗仁发①翻开眼下的诗集或诗歌刊物,很容易就会看到表达对故乡情感的作品,但未必都能让人读得下去,因为不少作品与诗人的内心真实世界无关,不少写故乡的诗人,心中其实并没有故乡,他们也无意去苦苦寻找自己的故乡。
对他们而言,写故乡只不过是某种功利性策略而已。
②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故乡意识的,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
”故乡在每个人眼里,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存在,而不是空泛的概念,或者语言的乌托邦。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返璞归真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汉语诗人的基本共识。
③今天生活于异乡的诗人重返故乡,往往会对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
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对自然田园的无情吞噬,诗人们书写故乡时难免带有一种伤感。
失去的不再拥有,破坏的难以恢复。
这些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于诗人而言就和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一样痛苦。
④尽管故乡并非都是田园式乡村,但诗人描摹故乡情景大多选择乡村化的地方。
这隐含着诗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那就是只有带有自然气息的所在,才适宜于寄托真情实感。
用梁宗岱的话说,“我们的最隐秘和最深沉的灵魂都是与时节、景色和气候很密切地相互纠结的”。
在谈到乡村与城市区别时,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做过一种比较,“乡村里的生活亲切而又生动,使人产生一种乡土人情的感受。
这里人们交谈聊天,他们谈话的内容便是好作家的写作材料。
反之,在城市里,隔壁那条街上也许有人自杀了,而你却永远不会知道”。
⑤当这种乡村化的故乡进入诗歌时,它就不再单纯是对某个具体乡村的写实,而是融入了诗人评判生活的广义的主观寓意。
也可以说故乡是包蕴着物事景致和精神归宿的载体。
诗人对故乡的认识,不会在感观层面浅尝辄止,当他们重返故乡、审视故乡的时候,也会反观自我:“故乡已是他乡,而我也有多少杂质把我改造。
单元综合检测卷(二)(满分:120分时限:12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A.玷.污/沽.酒迤逦./绚丽.恶.心/深恶.痛绝B.央浼./谗.言大概./气概.薄.荷/日薄.西山C.晦朔./回溯.气度./忖度.载.重/载.欣载奔D.点缀./辍.学了解./解.围咀嚼./咬文嚼.字解析:A项,diàn/gū,lǐ/lì,ě/wù;B项,měi/chǎn,gài,bò/bó;C项,shuò/sù,dù/duó zài;D项,zhuì/chuò,jiě,jué/jiáo。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去年,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
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
A.另辟蹊径 B.甄选C.新宠 D.不约而同解析:A项,“另辟蹊径”指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B项,“甄选”指在审查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C项,“新宠”指新近受到宠爱的人或受人喜爱的事物。
D项,“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的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第02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山水诗终究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确实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那么最充分、最完美地表达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那么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缺乏。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鼓励。
单元综合检测(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苗裔.(yì)伶俜.(pīnɡ) 哽咽.(yè)B.守拙.(zhuō)摧藏.(zànɡ)赍.赏(jī) 否.泰(pǐ)C.迢.迢(tiáo) 犬吠.(fèi)主簿.(bò) 婀.娜(ē)D.阡陌.(mò) 机杼.(zhù)暧.暧(ài) 桑葚.(shèn)解析:选C。
“簿”读bù。
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垝垣怅然B.其黄而殒纨素矛戟C.美人迟暮子今骐骥D.坚如磬石踟躅葳蕤解析:选A。
B.殒—陨;C.今—衿;D.磬—磐。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便言多令.才令:指“美好”B.纤纤擢.素手擢:指“引,伸出”C.谢.家来贵门谢:指“道歉”D.少无适俗韵.韵:指“本性,气质”解析:选C。
“谢”应释为“辞别”。
4.(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选A。
A.“高屋建瓴”指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用在句中形容气势大,正确。
B.“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
句中用来形容语言不当。
C.“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
模块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
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嫣.(yān)红从兹.(cí)去苦情重.(chóng)诉B.咳嗽.(sou) 扫寰.(huán)宇愁丝恨缕.(lǚ)C.湖沼.(zhāo) 咒.(zhòu)骂声辽夐.(xiòng)秋空D.砧.(zhān)声和云翥.(zhù) 松荫庇.(bì)护【答案】B(A.兹:zī,C.沼:zhǎo,D.砧:zhē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资深作家说:“要写出好作品,一定要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
”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听后拍手..称快..。
其实,不仅写作如此,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无不如此。
B.这次活动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取得了圆满成功。
他日有托,本人定当投桃报李,鼎力相助....。
C.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只要你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D.近年来,“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兴未艾....,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答案】D(A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B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
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不能用于指自己;C安之若素: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
这里应该用“随遇而安”;D“方兴未艾”的意思是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符合本句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12名无辜平民丧生。
C.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广泛深入地在全校开展向吴良镛同志学习的活动,并把学习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答案】D(A项,“新一代‘蹭一族’”与谓语“升起”搭配不当,可改为“兴起”;B项,句式杂糅:C项,语序不当,“在全校广泛深入地”。
)4.下面对单元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新郎》一词,既表现了夫妻分别时感情的缠绵、丈夫对妻子的宽慰,又表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B.《也许——葬歌》中的“也许”一词没有实在意义,如果删掉,并不影响表达效果。
C.“一个小农家的暮”是个偏正结构,重心在“暮”字上。
D.《妈妈》一诗采用排比的手法,使诗的内容丰富,增强了语势;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构成城乡的反差,突出了主题。
【答案】B(“也许”一词可表达不愿相信的苦情,去掉则显肯定,生硬。
)二、(9分)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遥望曾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上阕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C.诗的下阕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亲切。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答案】 A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天问余光中水上的霞光呵一条接一条,何以都没入暮色了呢?地上的灯光呵一盏接一盏,何以都没入了夜色了呢?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何以都没入曙色了呢?我们的生命一天接一天,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而当我接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是暮色吗昏昏?是夜色吗沉沉?是曙色吗耿耿?A.《天问》全诗以问句组成,反复咏唱,“问”构成这首诗的主旋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每一个“何以”后面发问的内容另起一行,既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又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建筑美”,总之,这一首诗有听觉和视觉上双重的形式美。
B.该诗题为“天问”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这首诗以“暮色”“夜色”“曙色”等自然天色为意象;另一方面,有对天发问之意,给人以穿越时空隧道向茫茫宇宙古老的历史寻求答案之感,增强了“问”的力量和内涵。
C.全诗共写了三种不同的“天色”,对自然界来说是写实;对生命来说,是象征。
如果说三种天色在前三节还只是比喻,只具有表面意义的话,那么第四节人生哲理的提升和照应,它们也就被赋予了象征的深层意蕴了。
D.诗人由“霞光”没入“暮色”,“灯光”没入“夜色”和“星光”没入“曙色”等自然现象,联想到生命最终归入永恒和寿命之不能长久,流露出对人生苦短的无可奈何的哀伤。
【答案】D(全诗表达的是对短暂生命价值的追索,整体格调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无可奈何的哀伤”)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啄木鸟刘家櫆一切都好在你的嘴上一切都坏在你的嘴上啄你的木去吧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A.第一句中的“一切”指人们对啄木鸟行为与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B.第二句中的“一切”指某些人对啄木鸟行为的否定乃至诽谤。
C.全诗运用两点论,鼓励啄木鸟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D.全诗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告诉人们要勇于走自己的路,把一切毁誉荣辱都抛在一旁。
【答案】B(第二句中的“一切”指某些人对啄木鸟的否定乃至批评,没有诽谤的意思)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博士韩毅教浟书,见浟笔迹未工,戏浟曰:“五郎书画如此,忽为常侍开国,今日后,宜更用心!”浟正色答曰:“昔甘罗为秦相,未闻能书。
凡人唯论才具何如,岂必勤勤笔迹。
博士当今能者,何为不作三公?”毅无语。
武定六年,出为沧州刺史,为政严察,部内肃然。
守令参佐,下及胥吏,行游往来,皆自赍粮食。
浟纤介知人问事,有湿沃县主簿张达,尝诣州,夜投人舍食鸡羹,浟察知之.。
守令毕集,浟对众曰:“食鸡羹何不还他值也?”达即伏罪..,合境号为神明。
又有一人从幽州来,驴驮鹿脯,至沧州界,脚痛行迟,偶会一人为.伴,遂盗驴及脯去。
明日告州,浟乃令左右及府僚吏分市鹿脯,不限其价。
其主见脯识之,推获盗者。
转都督、定州刺史。
时有人被盗黑牛,背上有白毛。
浟乃.诈为上符,市牛皮,倍酬价直..。
使牛主认之,因.获其盗。
又有老母姓王,孤独,种菜三亩,数被盗。
浟乃令人密往书菜叶为字,明日,市中看菜叶有字,获贼。
尔后境内无盗,政化为当时第一。
天保初,封彭城王。
四年,征为侍中,人吏送别悲号。
七年,转司州牧,选从事皆取文才士明剖断者,当时称为美选。
州旧案五百余,浟未期..。
浟使告曰:“吾..悉断尽。
别驾羊修等恐犯权戚,乃议咨陈直道而行,何惮权戚?卿等当成人之美,反以权戚为言!”修等惭而退。
浟明练世务,果于断决,事无大小,咸悉以情。
赵郡李公统预高归彦之逆,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从父姊,兼右仆射魏收之内妹也。
依令:年出六十,例免入宫。
崔增年陈诉,所司以昂、收故,崔遂获免。
浟摘发其事,昂等以罪除名。
——节选自《北史·高浟传》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达即伏罪..伏罪:承认了自己的罪过。
B.市牛皮,倍酬价直..价直:即“价值”,此指价钱。
C.浟未期..悉断尽未期:不寄希望。
期,希望。
D.乃议咨陈..咨陈:向人陈述意见并商议。
【答案】C(C项中“未期”,应为“没有到达期限”)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高浟“为政严察、恪尽职守”的一组是()①达即伏罪,合境号为神明②浟乃令左右及府僚吏分市鹿脯,不限其价③浟乃令人密往书菜叶为字④尔后境内无盗,政化为当时第一⑤浟乃诈为上符,市牛皮,倍酬价直⑥浟摘发其事,昂等以罪除名A.①②④⑤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答案】B(①④句说的是高浟治理沧州的结果,不属于直接表明高浟为政严察,恪尽职守的内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浟年幼时,就谈出了评价一个人只能看才能如何而不能以书法为据的见解,这使拿书法同他开玩笑的老师韩毅十分惭愧。
B.高浟为政无论对属下的官员还是社会上的犯罪者,都是严以执法,而且善于调查研究,使证据确凿,因而获得了突出的政绩。
C.高浟于天保七年转为司州牧时,州积累旧案达五百余起,高浟并不想全部查处,别驾(官职名)羊修等更是因为担心高浟会因此触犯高官的亲属,而设法劝阻查处。
D.从高浟处理几个失盗案件来看,他聪明机智,长于从案情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破案方略,从而使犯罪者暴露自己,自投法网。
【答案】C(司州积累的旧案五百余起,高浟不到期就全部判断完毕,并不是说他不想全部查处)第Ⅱ卷(120分)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浟使告曰:“吾直道而行,何惮权戚?卿等当成人之美,反以权戚为言!”(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浟明练世务,果于断决,事无大小,咸悉以情。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浟让人告诉羊修等人说:“我毫不偏私地办事,为什么害怕权贵的亲属?你们应当帮助我实现美好的愿望,怎么反而按权贵亲属的意思去说话!”(2)高浟明白熟练处世之事,在断决上很果断,事情(或“案件”)无论大小,全都按实情(处理)。
参考译文:博士韩毅教高浟写字,看见高浟字迹不工整,戏弄高浟说:“五郎写字这个样子,就像刚开国时那样混乱,从今之后,应该更加用心!”高浟端正神情回答说:“过去甘罗作为秦国丞相,没有听说能够写字。
人们总是只评论具有怎样的才能,难道一定要认真工整去写字?博士您是当今有才能的人,为什么不作三公呢?”韩毅无话可说。
武定六年,高浟从京城出任沧州刺史,管理政事严肃认真,官府内纪律严明。
上至守令参佐,下至小官吏,外出来往,都自己带着干粮。
高浟认真地了解人或询问微小的事情。
有个湿沃县的主簿张达,曾经到州里去,夜里投宿在百姓家中,喝鸡汤(而没付钱)。
高浟调查知道了这件事,等守令全部集中的时候,高浟对众人说:“喝鸡汤为什么不付给别人钱呢?”张达于是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过,沧州全境称呼高浟为神明。
又有一个人从幽州来,用驴驮着鹿脯,到沧州边界,因为脚痛行走缓慢,碰巧遇到一个人作为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