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的英文介绍

鲁迅的英文介绍

鲁迅的英文介绍
鲁迅的英文介绍

Lu Xun, a national hero

--after reading “Better Known as Mark Twain Mark Twain is a American writer,well-known for his irony and humorous writing style . In China ,there is a writer similar to Mark Twain. He is Lu Xun ,who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modern novel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Lu Xun, with his pen ,his invincible weapon, fought with enemies for the whole nation ,and was engaged in revealing the ugly side of human nature and arousing patriotic consciousness of people.Because his irony articles pointed out the corruption and inac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politicians tried every means to arrest him. To escape from their watch, Lu Xun changed his writing name frequently. Lu Xun is one of his writing names1.

Because of continuous hard work and few rest ,Lu Xun died at the age of 55,in Shanghai ,in October,1936.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ame to his funeral in memory of this national hero. And people put a banner on his coffin, which read “the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

Every hero ‘s life is a legend. So is Lu Xun’s.

Lu Xun,whose real name is Zhou Shuren, was born inShaoxing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His family used to be wealthy and of good repute. However ,bad luck seemed to clutch to his family.After his family

1Lu Xun has 181writing names.

went broke, his father died of a terrible disease. Heavy burden fell on this little children out of the blue. Before going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he had to take care of his sick mother. And one day, he was late for class. The teacher was very angry and punished him badly. That day,Lu Xun carved “早”,which means ”be early”, on his desk. And today we can still see the character on that desk. Knowing his story, man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ven carve “早”on their desks!

When Lu Xun was 21, he went to Japan for further study. He made his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during this period. At first, he chose to study medicine. His father’s death might account for his choice.But when he saw a movie, he changed his mind totally. In that movie, when Japanese was killing Chinese , other Chinese people seemed to expect the bloody scene, when their compatriots was about to be killed! “they are like ducks which stretch out their necks and wait for their own death”,written by Lu Xun.“To save our country and people, save the thought is the first mission.”He wrote in an article. From then on, he stopped his medical study and started writing , with the hope that literature can eliminate the ugly nature of Chinese .

He wrote a number of literary classics, including “A Madman's Diary”, the first Chinese modern novel,“The True Story of Ah Q”, the first mature Chinese modern novel,”Kong Yiji”and “Medicine”, which exposed the ugly side of human nature and emancipated people's minds.

His works also influenced our generation greatly. When we were little children, we usually wrote an article like this” though he is thin and short, his image is strong in my heart.”W e never knew why we wrote something like that. Now let me tell you the reason. It is because Lu Xun once wrote an article, in which he wrote “when he stepped away ,his thin receding figuregrows stronger and stronger.”

As a girl also from Shaoxing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 admire Lu Xun greatly. My parents told me stories about Lu Xun. My teachers taught me Lu Xuns. And even my classmates often talked about Lu Xun. He exists in every corner of my life. He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He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my hometown.He is not a man who only lived in the history. But he is a remarkable star which emits light and heat in our history and modern time. He is a mirror which reminds us to reflect our social problems.He is an external spirit which stimulates us Chinese to fight for a bright future.

But recent years, Lu Xun’s works are being eliminated from our textbooks. Why?It is becauseIn his most works ,he criticized those corrupted officials ,numb lookers-on, ignorant “experts”, academic hooligans, and the like.Those people who existed in old times have come to life. They have multiplied and gradually got the power! They are afraid that people will become intellectual and sensible after reading Lu Xuns. That would be a disaster! They are wiping out the track of Lu Xun,

concealing the truth and making fool of every single person!

If there is no villain like Lu Xun, the world will be a better one! Let’s welcome those funny clowns and dumb actors to amuse us! let’s forget unfairness ,corruption and agonies, and become numb and stupid in constant laughter ! Let our country become a hopeless land!

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 - 第26卷第3期

第26卷第3期2009年9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 Vol .26No .3  Sep t .2009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张龙福(196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 文学研究 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 ———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张龙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不佳与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大有关系。只有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突出其作为文学家的生命个体特征,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理解、认同鲁迅的兴趣和愿望。 关键词:鲁迅作品;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命个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I 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09)03-0095-04 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鲁迅作品始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讲授内容。但是,鲁迅作品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佳。从表面看来,个中原因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但细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而教师讲授方法的不当无疑会促使学生更加疏离鲁迅。如何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开展鲁迅作品的教学,如何使广大的青年学子能够理解鲁迅、认同鲁迅,进而对鲁迅产生共鸣与热爱之情?笔者积多年教学实践之正反方面经验愈来愈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住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阅读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讲授、诠释鲁迅的作品,重塑鲁迅的形象。 一、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着力突出其文学家的精神气质 自从毛泽东将鲁迅确立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后,其作为“文学家”的社会身份与精神特质几乎被后两顶桂冠所遮蔽,似 乎鲁迅的一生主要是以革命家与思想家的姿态战斗着、思想着,而且对鲁迅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诠释也由此出发赋予了过分浓重的社会政治色彩,由此涂抹成的鲁迅的文学家的形象自然也就显得单调、片面乃至于歪曲。近些年学界对此偏颇虽有所检讨与矫正,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根深蒂固,终难彻底扭转。今天看来,鲁迅显然不能算做革命家,对此学界几成共识,勿须赘言。如果说鲁迅是思想家,那也应该明确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特质是依附于文学家这一身份凸现的,不仅因为鲁迅本人并没有关于思想史或哲学方面的专门论著,即使是他的那些碎金零玉式的思想见解也几乎全散落、寄寓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正是这些思想见解充实、丰富、深化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内蕴,同时也彰显了鲁迅的思想家气质,因而不能脱离开鲁迅具体的文学创作来孤立地、空洞抽象地谈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创作根本上说,鲁迅也不单单是纯粹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才从事文学创作的。尽管鲁迅曾多次明确表示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乃是启蒙,改造国民性,但具体到每篇作品创作的动因却是十分深微复杂的,其作品中含蕴的思想意味往往也同样显得极为深微复杂,甚至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有定论。实际上鲁迅的文学创作总是从他切身的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出发来表现社会人生的。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探究交流。 1、按照下表的示例归纳每节的主要信息:(每小组阅读归纳三节)

节次时间或角度表现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 1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细节描写 2 鲁迅的步伐轻捷动作描写 3 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结合 4 5 6 2、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鲁迅的“平和”体现在何处?(任举一例)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弄堂(lòng)琐事(suǒ)蛊惑(gǔ)深恶痛绝(wù) B.搭讪(shàn)袅袅(niǎo)校样(jiào)间不容发(jiàn) C.揩油(xié)剥削(bō)阖眼(hé)有条不紊(wěn) D.衣裳(chǎng)解剖(pōu)踌躇(chóuchú)矢志不渝(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筹划楷书影碟针砭 B. 筹码楷模间谍砭斥 C.绸缪谐音通谍贬谪 D.绸怅诙谐喋血贬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B、若遇此等人,应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C、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D、鲁迅先生总是向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展开毫不妥协的进攻,对进步青年却总是给予春风化雨的教诲。 4、下列关于鲁迅的一些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解读鲁迅》教学设计

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讲在鲁迅的《雪》之前 2014-4-09 一、鲁迅的地位:未成曲调先有情 作为重点作家,仅现行初中教材,鲁迅作品就选用了9篇,占现代文阅读课文总数的近10%。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的确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这种“雄霸天下”的地位从何而来? 除去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特价值外,特定时代的印迹是造就这种地位的关键原因! 材料: 1.解放前的“民族魂”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2.文革政治化的鲁迅:当几乎所有文艺作品被定性为“毒草”的时候,文革中与毛选比肩的只有鲁迅。在这个时期,鲁迅的政治化符号多于其文学的、思想的成就。 这些历史的轨迹,定位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恒星”的地位。 于是,学鲁迅,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就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了。 材料: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23期《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一文指出: 教师不教“鲁迅”,学生不识“鲁迅”,难道不是咄咄怪事?作为文学经典,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是垂范后世、经久不衰、泽被深远的文本。跻身世界文学行列的鲁迅作品,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语法规范的体现,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 然而,鲁迅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部。他之外,还有巴金、茅盾、冰心等重量级人物。那种“神话”论者和“妖魔化”论者都明显地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鲁迅的地位和成就还将由未来的历史来鉴定,“还原鲁迅”的使命最终会完成。 二、解读鲁迅:需要一颗平常心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甚至人云亦云的经验思维,潜意识地把“鲁迅”与“批判”指腹为婚,想当然地把“鲁迅作品”与“战斗檄文”五花大绑,甚至“睁眼说瞎话”。 1.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主题的强调(另外的《孔乙己》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也无法从文本中得到响应: 1.从情理上讲,以私塾为起点的封建教育与后来成长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无法割裂开来,鲁迅难道是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何况他的老师启蒙老师寿镜吾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投鼠忌器,鲁迅即使要抨击封建教育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鲁迅的人物生平,希望各位会喜欢! 鲁迅的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 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 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 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 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 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

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第二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 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 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 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 石碑帖,校对古籍。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

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除了缺少书信、日记这两大块之外,其他内容也并不完全,以致后来唐弢编了《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编印这部《全集》时,人手少,时间紧,工作不够细致,编校工作中错误不少。后来孙用写了《鲁迅全集校勘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这两本专著。万事起头难。这是《鲁迅全集》的第一个版本,尽管错误缺点不少,但它在收集和传布鲁迅著作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是鲁迅作品最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在上海先后印过四次,1948年在大连解放区光华书店还根据这个版本翻印

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 马雪晴 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 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 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 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鲁迅是汉奸

鲁迅个人事迹

鲁迅个人事迹 篇一:鲁迅的事迹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

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 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5.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6.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 幸福者? 篇二:鲁迅事迹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鲁迅参考书目

鲁迅参考书目:(对鲁迅的研究,中国大陆、日本、欧美是重镇)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 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何林编.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据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重印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唐弢.鲁迅的美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M],北京师大出版社,1983 1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4、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5、林非、刘再复:《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郑家建.《〈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17、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上中下册;散篇,上中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8、朱正:《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东方出版中心,2006 20、朱正、等.鲁迅史料考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2、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3、程麻.鲁迅留学日本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4、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鲁迅研究资料

高中的时候在我们的课文里读到鲁迅先生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在小小的年纪里还不懂爱河恨的时候,只知道鲁迅文章描述的那番景致很美“高高的皂荚树。。。。”药中小栓的坟墓旁边夏先生坟头上不知名的小花,和鲁迅一起成长起来的闰土进城见到少东家的拘谨,人物形象那么贴切!景物描述那么美妙!怎么能是过时了呢?你看现在的所谓大家、诗人都在以什么样的作品示人?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鲁迅,这位被无数人肯定的文学大师用笔来战斗,不知道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强过多少倍!唐人图书最近出了一套中国经典图书全集,价格也不贵 10元一本,我一气买了10本中国文学经典。其中就有鲁迅文学全集,时过境迁,再读鲁迅的经典《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纪念》仍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到这位文学大家对当时社会的鞭挞和愤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为民族危亡鼓与呼。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的精神层面正面临着枯竭,需要更多的营养。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完全不必要只有撤下来一条路好走,从初中时期,在语文里都可以让学生选读。伟大的鲁迅,他的精神永存! 近期微博上流传消息说,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已经从语文教材中消失了,其中,《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的撤出,引人瞩目。 鲁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历来非议颇多。鲁迅文章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大,语言之艰涩,时代语境的差别,常常成为教学的争议话题。而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也都仿佛与提倡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去鲁迅,让鲁迅撤出语文教材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留住鲁迅,还原鲁迅,正视鲁迅作品现实意义的意见也同样强烈。[详细] [微博讨论] 争议声中终于等来了“鲁迅大撤退” 语文课本大换血“鲁迅大撤退”成为现实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事实上,在这之前,有关鲁迅作品将撤出语文课本的传闻由来已久。 现实条件:“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 语文出版社编辑、著名时评人十年砍柴接受凤凰网独家连线时说,2000年以及2001年之后中国的教材,采购方式跟以前不一样的。2001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基础教材用的都是“一纲一本”,就是一个大纲一本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之后,教材改革为“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但可以有多家出版社出教材,只要国家教材选取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出教材,之后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以语文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还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等。不同的出版社选的课文本身就不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可能这 调查 1.你是否赞同鲁迅作品撤出语文课本? 赞同 反对 说不清 2.你是否认为鲁迅作品撤出语文课本会造成鲁迅影响力下降? 会 不会 说不清 3.你认为鲁迅作品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鲁迅从未过时 已经丧失现实意义 说不清

鲁迅生平简介

第一单元:鲁迅 一、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国民改造”思想的提出,和鲁迅才出身,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的经历和心理体验有关。我们不必详细叙述鲁迅的生平史料,只列举一些对鲁迅思想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例加以说明。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原名叫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来因为豫山与“雨伞”谐音,又改为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一是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 (2)二是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清朝进士,曾任知县,后在京城做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中过秀才,闲居在家;母亲鲁瑞的父亲鲁晴轩是举人,曾任户部主事。鲁迅出生时,周家虽然已在走下坡路,但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是不愁的。致使周家衰败的是祖父由于帮别人科场作弊而被捕入狱,和父亲得了水肿病。 光绪十九年春天,周福清(回家给亲人守孝)回绍兴原籍。这

年因为下一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举行恩乡试,因为周福清和这次乡试的副主考官认识,所以,乡里的一些富户们就托周福清向副主考官贿买关节,连他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在内,一共是六个人,关节用“宸衷茂育”字样;另外“虚写银票洋银一万元”,一起加入信封。谁知,天不遂人意,副主考的仆人在苏州误投到正主考的船上。正主考不知道这个信封是怎么一回事,拆开一看,方知贿买关节。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鲁迅的祖父当即就被清政府逮捕下狱,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囚于杭州监狱。这一来,周家可就惨了。虽然第二年是太后的万寿,因此停刑,固可多活一年;但以后的每一年,一到了“秋决”的时候,都要通过银两设法活动,以保住祖父周福清的命。这种花费是相当可观的。此外,周福清是以“死囚”关在杭州监狱中的,如果希望获得较好的待遇,也必须上下“打点”,这又要花费非大把的银子。所有,因为祖父科场作弊一件事,周家很快就败落了。 另外,我们刚才讲了,在科举取士的清朝,科场案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会“满门抄斩”。所以,为了免受株连,鲁迅便随母亲和弟弟到舅舅家去避难。因为是避难来的,所以情形和待遇和以往就大不相同,很受到一些冷眼,并被称为是“乞食者”。而亲族本家,也都换了嘴脸,过去是恭恭敬敬的,现在则侧目而视,过去巴结逢迎,现在冷眼相投。在这恐慌和冷眼中鲁迅度过了半年光景。 另外一件事是在祖父被逮捕下狱的同时,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得了水肿病。有病需要请医生,很花了一些银钱,而医生所开的药也稀奇

名家挽鲁迅

名家挽鲁迅 1、郭沫若: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2、孙伏园: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蔡元培: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4、姚克、斯诺: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5、佐藤村夫: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6、陈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解释 1郭沫若: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当时鲁迅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而这两位文坛巨星仅隔四个月先后殒落。下联是说自己虽系鲁迅知音,曾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先生的大作《二心集》,遗憾的是两人竟无一面之缘。 2孙伏园时任《晨报》副刊编辑,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当时就连载于《晨报》副刊上。且二人接触频繁,过从甚密。鲁迅逝世,孙伏园深为悲痛,因以鲁迅所著书中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每周一小时,被称作是“一小时功课的讲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鲁迅屡受迫害,蔡元培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针对当时批评鲁迅杂文不严谨的意见,称道鲁迅文章“最严谨”,当然也包括杂文在内了,这是对鲁迅作品确切的评价。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叫孩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4鲁迅先生的逝世,也引起了一些外国朋友的悲痛,当时剧作家、翻译家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正在鲁迅的指导下,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鲁迅逝世的噩耗传来,二人悲痛万分,合撰挽联一幅以寄托哀思: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联语贴切生动,既嵌入了先生《呐喊》和《彷徨》两部名著,表明了其丰功伟绩;又赞叹先生确实是文化革命的主将,是黑暗中国的精神领袖。 5先生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在得知先生逝世的噩耗后,亦撰联以寄托哀思: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此联以排比手法,“三有”对“三不”,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 6 1950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话会上,陈毅即席撰挽联一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关于鲁迅的作文:我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我”

关于鲁迅的作文:我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我” 记得曾有人说过,鲁迅先生是中国位“文体家”。何为“文体家”?我想,“文体家”们的一个标志就是他们在抒发自己所思所感之时,不会忽视自己的表达技巧:用何体裁承载?如何遣词造句?怎样铺排情节?而当一个“文体家”老练如鲁迅,他的这些技巧却是无形而有形了——书这头,你正为跌宕的情节、精妙的比喻而按自己长——书那头,鲁迅老先生的小胡子下也为这一安排染了一层笑意。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是鲁迅选择叙事的角度——也许这一方面的用心已太深地融入了作品了。 虽然鲁迅那庞大的作品系统里所选用的叙事者,即中的“我”,千种万样:有主人公、有亲历者、有叙述者、有的甚至通篇无“我”,但我觉得只需分为两类则好:一类是记忆中温情的“我”;另一类是现实中尖锐的“我”。 先说前者,典型的例子便是《社戏》、《故乡》,再往前溯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中,鲁迅的题材往往是自己童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因此这“我”也大多是诚实可考的自己。近年来常有人说要“还原鲁迅”,那个脾气有点倔却不难相处的鲁迅;那个快乐时会“打个旋儿”朋友满天下的鲁迅;那个闲来时翻翻美学对女人衣饰评头论足的鲁迅——我觉得可以从读这些开始。这样的里,鲁迅是鲜

活、热乎乎地存在在那里的,在那片愚昧而淳朴的农村土地上:在那儿的水里划船,在那儿的夏夜看戏,在那儿顽皮也在那儿淡淡惆怅。一方面,这中温情的“我”摘掉了鲁迅头上那顶“反封战士”一类的大帽子,给我们看一张浅笑着回忆往昔的脸,让读者由病态的“敬怕”鲁迅转而爱戴鲁迅;另一方面,我想,也只有这温情的鲁迅中的“爱”,才是他斗争的动力源泉——为了这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而另一种“我”却是使鲁迅终究成为鲁迅了——否则他不过是乱世中文字了得的好隐士。这一种“我”来自鲁迅天生的敏感、洞察,使其有一种冷嘲热讽于故事之上的才能。譬如《孔乙己》,虽说叙事者是小伙计,但字里行间仿佛还有另一个“我”——作者自己:这个“我”不仅仅看老板的白眼、看孔乙己的窘态、看众生的丑相,甚而看小伙计如何一步步地加入取笑、厌恶孔乙己的行列,加入世上的恶俗。另有一篇《示众》,如朦胧诗句,没有小说中常有的那个“我”,只有散点透视成的片段——但这“我”却又无处不在——或者解开一片虚伪给读者看看,或者轻笑两声众生的愚昧,或者苦痛于敏锐的作者捕捉到的绝望。 若这要懂鲁迅,我想首先得懂他笔下之两种“我”:一种如每个凡人温情而眷恋,叫我们爱;另一种有他的伟大,高瞻远瞩于时代之上,叫我们敬。

鲁迅生平及作品

鲁迅生平及作品 1.五四运动以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的外祖母 家住农村,他经常随母探省,因而熟悉农村社会。外国资本 的侵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农民身受压迫。不久,周家遭到 变故,鲁迅的祖父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从小康 人家而坠入困顿”。从13岁到17岁这几年,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在被侮蔑、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切身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8年,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进入高潮,鲁迅就在这一年离家到了南京。进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课余爱读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从这部书里他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 1902年鲁迅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先进入东京预备学校。刚满21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在一首短诗里他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襟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来,他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仙台二年,有一次,教室里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据说是为沙皇的军队当侦察员,被日军捉住杀头,周围看热闹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麻木。鲁迅深受刺激,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于是便决定弃医学文。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他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等国家,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竭力推崇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和裴多菲等人的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终因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计划未成,以后他便开始译书,撰文。 1907年起,鲁迅一方面翻译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作品,另一方面又在留学生主办的

鲁迅《朝花夕拾》中考名著习题及答案

鲁迅《朝花夕拾》 1.《》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经历和体验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很多故事令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故事,《藤野先生》中的故事。 2.名著阅读(2分)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范爱农》中正直倔强的范爱农,,。 3.《》是鲁迅所写的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品《》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朝花夕拾》最初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集子记述了先生少年时代以至到日本的若干生活片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里的捕鸟活动;《》中;《父亲的病》中作者为给父亲治病四处索求药引的情景;《》中……这一篇篇文章,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地方民俗,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性散文。 5.在《朝花夕拾》10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理由是什么?(2分)6.《》和《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在这两篇散文里,鲁迅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其中,藤野先生以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等高尚品质赢得了鲁迅的尊敬与怀念。 7.读《朝花夕拾》,我认识了严谨治学的老师①;读《朝花夕拾》,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过的百草园和②;读《朝花夕拾》,我从阿长身上感受到了③的好品质。 8.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__________(人名)给“我”买《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目连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故事极度为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答案1.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示例:雪天捕鸟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2.答案示例:《藤野先生》中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善良淳朴、不拘小节的长妈妈(或:虽然有些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的长妈妈)(共2分。每空1分,作品名称0.5分;人物的主要特点0.5分。没有写主要特点,只写人物,不得分) 3.答案:朝花夕拾后两空填《从白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文章名和对应人名均可。(共3分。共三空,每空1分) 4.答案示例:《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在新年到来之时教作者说吉

新课标视野下的鲁迅小说教学

新课标视野下的鲁迅小说教学 鲁迅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现时通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的小说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鲁迅小说11篇:《故乡》《社戏》《祝福》《药》《一件小事》《风波》《孔乙己》《狂人日记》《非攻》《铸剑》《阿Q正传》等。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 作者的关注。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或是有部分学生读不懂、甚至不喜欢鲁迅;或是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鲁迅作品理解不透、讲不好。社会上曾经喊出“中学语文不需要鲁迅”之声。究竟中学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情况如何,鲁迅作品对青年的人生成长是否有价值?笔者曾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访问和调查。从访谈和调查结果看,86%的大学生有进一步了解和深究鲁迅作品的念头;有相当多的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水平不满意;大多数中学生对学过的鲁迅作品印象不是很深,有一定的隔膜感。对早已在民间流传颇广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熟悉的程度依次是:阿Q88.3%、孔乙己65.8%、狂人57.1%、祥林嫂52.4%、华老栓等48.0%、闰土38.1%。访谈中,无论是已进入大学的学生

或正在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表示自己对鲁迅及其作品是有兴趣的,表示会主动的阅读鲁迅的作品,因为感到自己在人生的孤独、苦闷时会觉得鲁迅作品与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的联系。 分析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有兴趣的,愿意主动阅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首先,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中承受着来自 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压力。高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以惊人的速度丰富和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而青年学生在精神上则产生了明显的不可填补的空虚,甚至失落,因而使现代的青年学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追求。这是学生在阅读心理方面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此时鲁迅在作品中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痛苦、悲悯、沉重和梦寐,使青年学生感悟到其作品中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揭露、痛斥、抨击、嘲讽、鞭挞,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学生在精神需求方面愿意主动接近鲁迅及其作品的又一原因。鲁迅小说具有洞察人生精神困境的深邃思想内涵和魅力,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可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事,都是一些普通的农民和知识分子。但是,从优秀的鲁迅小说中投射出的新鲜有力的思想感召力,使它们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认真研读的对象。 分析学生对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水

鲁迅雪

鲁迅雪 【原文】 鲁迅《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赏析】 这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篇。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画面,这在先生的作品中是难得的。呈此刻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山水画: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一个稍嫌破旧的老房子独座旷野,黑褐色的墙上朝上推开了一扇木质窗户。朝窗户内看去,沿窗台摆放了一张四方桌,桌前搁置的是一方端砚、一架毛笔,在桌子的另一边摊放着一叠毛边稿纸。桌旁坐着一中年留须男子,身着蓝布棉袄,一手扶在桌上,一手却搭在窗台上,正扭头朝窗外注视。如果你能看清他的表情,则会发现他时而木然,时而眉头紧躇,似乎在思索什么事情。窗外雪花纷纷飞扬,甚至有一两片飘落在中年男子的手上,但丝毫不见他动弹一下,仿若他就是一尊雕像般。他在思索什么?他仿佛看到在不远处有一群永远也不怕冻着的孩子们正在嘻闹,他们正在推着一个雪人。然而,这孩童的嘻闹声却并没让他感到半点生趣,反而让那个世界更显得安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