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探讨这个课题之前,先对人类活动这个名词做出解释。人类活动指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而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现已演变成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气候与人类密切相关。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工业革命近两百年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激增、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等等原因,现在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渐渐超过了自然因素。

IPCC报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间气候谈判的主要依据,也是大多数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它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更加确定现在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是人为改变下垫面的性质,第二是人为改变某些大气的成分,第三是人为热能的释放。虽然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但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确是弊大于利的,这个可以通过以下的实例来说明。

从近十几年的彩色编码地图上反映出全球的森林的砍伐率在不断上升,以巴西亚马逊雨林植被为例。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亚马逊雨林的森林砍伐速度有所减缓,但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间却上升了8%。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的砍伐速度仍是巴西史上第二低。我们都知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存库及碳吸收汇,是人类可以在温室问题上有所为的最大着力点,其中雨林尤其显得特殊与重要。热带雨林是一个重要的碳吸收汇,它自己本身的土壤里贮存着大量的碳素。根据很多相关研究表明热带雨林一旦被破坏,土壤的碳素将很快消失,影响碳循环。观察整个地球的森林面积,热带森林面积虽然为温寒带面积的64%,但是前者对气候调节的能力确是后者的两倍。虽然雨林成熟林的主要作用只是作为一个碳吸收汇,但他的作用却极其重要。一旦热带雨林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不仅热带地区水土流失和当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全球气候也将失去现有平衡,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近几年来,全球变暖趋势逐渐明显。人类通过几个途径造成了大气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2等;二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减少,如O3;三是改变一些大气成分的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四是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利昂。美国和欧洲科学家通过定量研究证实20世纪后20年中,地球大气最低层的对流层的顶端高度出现了上升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对流层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公里到16公里之间。通过科学分析,1979年至1999年期间,对流层的高度平均上升了约200米,其中80%的上升是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臭氧损耗和温室气体积聚直接相关。他们之所以会给对流层顶高度造成最为显著的影响,是因为臭氧损耗会使平流层冷却并收缩,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对流层因温度升高而膨胀。那么这些大气成分的改变是由哪些人类活动引起的呢?例如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空调等的广泛利用。

现在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能,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引起了所谓的“热岛效应”。这种局部区域人为释放效应也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微妙变化。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时,工业污染物也在同步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就没办法了吗?其实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买当季的水果蔬菜,出门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灯灭,换一盏节能灯,植一次树等等。不要小瞧这些措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切实执行,积少成多,个人的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个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实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当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所以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个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出难题了。实际上,如果按当前很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展是硬道理,很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要发展而不动用一点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或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在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求得和谐发展。要发展城镇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转化为城镇居民,还要发展交通运输而修路筑桥,不占一点儿耕地是不可能的。如何少占耕地,占得合理,占后有所补偿,这是和谐发展的必走之路。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在当前要大面积退耕还湿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合理布局和水利建设上面做好文章,使发展水稻田与改善现有湿地的状况相协调。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能够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必须分清轻重主次,趋利避害,适当妥协,使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有些问题的处理,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能够以发达国家先走一步中得到的教训为鉴,但也不必完全跟着“洋人”的调子走。其实“洋人们”的看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带有普遍性。我们要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看问题,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问题。 了解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经过努力,力争取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2019版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气候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2.3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1.下表为2015年3月4日部分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其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 北京 B. 秦皇岛 C. 上海 D. 大连 2.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更加引起人们的关 注.下面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污染指数大,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B. 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C. 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优 D.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3.下列措施对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正确的是() ①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4.城市热岛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因素影响 B. 地形因素影响 C. 海陆因素影响 D. 人类活动影响 5.下列现象中属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是()

①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子墙厚、窗子小,可减少房间温度变化 ②夏季时冷饮热卖的原因是气温高 ③寒冷的冬天,中国东北的农民喜欢坐在炕上聊天 ④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农田干裂,无法耕种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6.下列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最相符的是() A. 冲浪——内陆地区 B. 自然条件下冰灯游园会——深圳 C. 滑雪运动——东北山地(冬季) D. 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7.我们的衣柜里都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A. 热带地区 B. 温带地区 C. 寒带地区 D. 北极地区 8.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主要是 为了适应下列哪种自然条件?() A. 严寒 B. 多雨 C. 炎热、多风沙 D. 地势平坦 9.裹着红棉袄的圣诞老人驾着雪橇送礼物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是当圣诞老人穿着 “酷酷”的衬衫短裤,滑着冲浪板向你迎面奔来时……滑着冲浪板的圣诞老人应该在 A. 澳大利亚 B. 英国 C. 美国 D. 加拿大 10.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白色”面积在逐渐减少,“蓝色”面积却不断扩大,产生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海啸 B. 气候变暖 C. 板块的运动 D. 注入的海水增多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案课前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 导入:一段2分钟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例证”的视频导入——感知、认识全球气候变暖 教师提升: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思路应该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承转:全球气候一直在变暖吗?如果没有,那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答:略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特点 教师问:按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分为哪几个时期? 学生答:略 PPT展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历史时期全球年平均气候变化曲线”图、“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回答: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中出现了几次寒冷的大冰期? 2、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 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 4、仪器观测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 5、哪两个时期气温上升较快? 6、图中从1860—2000年气温大概上升了多少度? 教师总结提升:活动一——目前全球气候变暖: A——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体现? B——还是人类活动所导致?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PPT展示四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随时间的含量变化示意图、近百年来的世界平均气温变化图、2002年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学生活动:总结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承转:“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视频播放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教师问:结合昨天的预习和观看的视频,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答:略 教师承转: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四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活动二:全球变暖后,海平面上升了,会引起… 小组合作请将下列选项“对号入座”对号入座: A 海水受热膨胀 B 海平面上升 C 海水入侵 D 低地淹没 E 海岸侵蚀加强 F 土地盐碱化 G 冰川融化 H 海岸线退缩 I 地下水位上升 J 海岸工程建设破坏 K 风暴潮、洪涝等自然灾害加剧 材料一:《中国海洋报》报道2004年~2006年,中国沿海大多数地区沿海海平面都高于常年。 受海平面上升影响,上海沿海地区的咸潮入侵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都有所加重。另外,咸潮频繁入侵,对城市供水造成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盐渍化加重,严重危害上海的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使浙江沿海风暴潮灾害更加严重,2004—2006年间,有5 次灾害性台风先后在浙江登陆;2006年海南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07毫米,沿海部分岸段侵蚀严重,其中海口市因海岸侵蚀损失土地约1.5平方公里,海滨旅游区和海岸工程设施受到威胁。 活动三: C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编制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姓名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技能目标】 利用不同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措施。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2、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重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课时】1 【学法指导】 注意深入思考学案中每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只记最后的结果,疑惑点可以与同学探讨; 【学习过程】 【情景设置】教材引言 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一.阅读教材,结合图4-3-2,过去的全球气候 变化的情况。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期和期交替,

大致以年为周期。冰期时,冰川从向,从向推进,气候 明显变;间冰期时冰 课前评价ABCD课后评价ABCD 川,气候变。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中。 ②、“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过显著变化, 大量史料表明,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表现为15、17、19世纪的期和16、18、20世纪的期交替出现。 ③、百余年来,仪器观测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也 是冷暖交替,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____年代全球气候逐渐_____,此后30多年全球气候有所变____,从20世纪____年代末开始,全球气温又逐步______,并呈现加速态势。 【自我小结】对该部分内容做个自我总结吧: 过去全球气候处于不停的中,全球气候受多种因素 影响很复杂,如受、、、等因素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 变化状况总体表现为的期和的期交替,当前地球气候正 处于的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探究二:气候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结合图4-3-3思考: 1、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变 化趋势?同期全球气温有何变化趋势?特别是(时间)以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高考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南北半球升温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四个选项中最符合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因海洋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故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1.A 2.B (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3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3.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选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

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 (2020·长沙长郡中学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 km;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 每十年向西迁移15.4 km,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回答4~6题。 4.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土壤 5.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A.年均温降低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D.土地开发利用 6.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解析:第4题,裸子针叶植物能够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主要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以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对。第5题,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影响树木分布,故C错,D 对。第6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自然因素引起,故C对。 答案:4.A 5.D 6.C (2020·晋江四校模拟)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探讨这个课题之前,先对人类活动这个名词做出解释。人类活动指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而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现已演变成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气候与人类密切相关。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工业革命近两百年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激增、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等等原因,现在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渐渐超过了自然因素。 IPCC报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间气候谈判的主要依据,也是大多数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它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更加确定现在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三种:第一是人为改变下垫面的性质,第二是人为改变某些大气的成分,第三是人为热能的释放。虽然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但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确是弊大于利的,这个可以通过以下的实例来说明。 从近十几年的彩色编码地图上反映出全球的森林的砍伐率在不断上升,以巴西亚马逊雨林植被为例。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亚马逊雨林的森林砍伐速度有所减缓,但2012年8月到2013年7月间却上升了8%。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的砍伐速度仍是巴西史上第二低。我们都知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存库及碳吸收汇,是人类可以在温室问题上有所为的最大着力点,其中雨林尤其显得特殊与重要。热带雨林是一个重要的碳吸收汇,它自己本身的土壤里贮存着大量的碳素。根据很多相关研究表明热带雨林一旦被破坏,土壤的碳素将很快消失,影响碳循环。观察整个地球的森林面积,热带森林面积虽然为温寒带面积的64%,但是前者对气候调节的能力确是后者的两倍。虽然雨林成熟林的主要作用只是作为一个碳吸收汇,但他的作用却极其重要。一旦热带雨林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不仅热带地区水土流失和当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全球气候也将失去现有平衡,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近几年来,全球变暖趋势逐渐明显。人类通过几个途径造成了大气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2等;二是使一些大气成分的含量减少,如O3;三是改变一些大气成分的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四是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利昂。美国和欧洲科学家通过定量研究证实20世纪后20年中,地球大气最低层的对流层的顶端高度出现了上升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对流层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公里到16公里之间。通过科学分析,1979年至1999年期间,对流层的高度平均上升了约200米,其中80%的上升是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臭氧损耗和温室气体积聚直接相关。他们之所以会给对流层顶高度造成最为显著的影响,是因为臭氧损耗会使平流层冷却并收缩,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对流层因温度升高而膨胀。那么这些大气成分的改变是由哪些人类活动引起的呢?例如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空调等的广泛利用。 现在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能,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引起了所谓的“热岛效应”。这种局部区域人为释放效应也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微妙变化。当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时,工业污染物也在同步增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废物、废水、废气和余热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体和大气遭到严重污染。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气成分,大气混浊度和热性质,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就没办法了吗?其实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买当季的水果蔬菜,出门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人走灯灭,换一盏节能灯,植一次树等等。不要小瞧这些措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切实执行,积少成多,个人的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诞生几百万年以来,一直和自然界相安无事。因为人类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地小气候的改变。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煤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 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 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形中闯下了弥天大祸。这些弥天大祸看起来似乎是天灾,实际上却不折不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这也就是地球大气对人类进行的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决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字。为什么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问题,会变得如此令人关注? 原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一倍。科学家们预测,那时全球 平均气温将会上升 1.0℃-3.5℃,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另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问题,事关重大。因此世界各国领导人才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削减CO2的排放量问题。 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 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 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2)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 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世界的气候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十世界的气候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怀化中考考点梳理 知识整合 一、世界气候的分布 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规律或地区热带雨 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 热带草 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湿季变化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马达加 斯加岛西侧 热带季 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雨季变化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 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地区 亚热带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温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纬度大陆东岸地区 地中 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温带海 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均匀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温带大陆 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大陆内部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冬长而冷,夏短温暖,降水较少高纬度地区 极地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南极大陆和北冰洋沿岸及其岛屿上,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 高原山 地气候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中纬度地区的高山高原地区 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密集,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地区。气候过于寒冷、干旱、湿热的地区人口稀少,如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等。 2.气候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1)对作物熟制的影响:热带作物一般一年三熟,亚热带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暖温带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中温带和寒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等。 (2)对农业类型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北方是旱地,南方是水田;西北和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 (3)对交通的影响:气候不同,交通工具也不同。东西伯利亚以狗拉雪橇为其传统交通工具;沙漠地区以骆驼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