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在当今社会,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当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时,将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目前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现己有研究证实,抑郁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患者预后恶化。本文就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特点及目前诊疗情况进行综述。

1冠心病与抑郁症流行病学特点

冠心病是当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抑郁症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升高。在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每年有超过1 700万的人口存活下来,这个数字平均以每年120万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病人中,2/5的病人合并有抑郁症状,并且出院后抑郁症状持续存在Schemer等对4037例有心梗病史的严重抑郁障碍患者随访个月后发现,未经充

分治疗与难治险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分别是治愈者的3. 04和1. 71倍。但是一些心脏病中心的研究发现,一线医生不能有效地识别心梗后病人是否合并有抑郁,心梗后抑郁的治疗比例不足巧。《中国城市非精神科病人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症状患病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病人伴发抑郁率为 %,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险。心血管医生对抑郁症患者诊断率为3. 7%,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率更低,平均为2. 4 %。

2抑郁症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

抑郁对冠心病产生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抑郁主要通过生物学机制及行为学机制对冠心病产生影响。

2. 1生物学机制。

血小板活性增强5-轻色胺是一种单胺型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血液中

5-HT浓度明显升高,5-HT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可以激活血小板。与非抑郁状态相比,抑郁状态下,血小板活性增强,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和选择素明显增加,血浆中月球蛋白及血小板因子水平明显增加。这可能是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SADHART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的患者使用舍曲林(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24周后,血浆中月球蛋白和选择素含量下降,血小板活性被抑制。

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冠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目前研究证实多项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豁附

因子、可溶险血管细胞豁附因子等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无冠心病的抑郁病人与非抑郁病人相比,CRP水平明显升高。研究发现,有重度抑郁的患者CRP水平比非抑郁病人明显升高(OR=),并且数据表明抑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B细胞、T 细胞升高等研究发现,大脑血管内皮细胞表达sICAM-1水平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并且心理压力增加循环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在冠心病及抑郁的病人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具有抗炎症作用的。一型多不饱和脂肪酸浓度、IL-10水平下降。Parissi、等研究发现,抑郁患者体内IL-10水平下降,而促炎症因子IL-6,TNF二水平升高。在大多数心理疾病中,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活性氧(ROS)可增加细胞膜脂质过氧化。ROS通过有氧代谢的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抑郁症引起的心理压力亦可使得ROS水平增加,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炎症反应。这些研究反映了抑郁状态下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增强,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异常下丘脑唾体一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o hypophyso adrenalaxis } HPA)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控制应激反应,并调节多项身体活动。抑郁状态可激活HPA,引起交感神经系统亢进,进而引起血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增高。Gold等发现,严重的抑郁患者脑脊液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且高水平儿茶酚胺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兴奋性增加,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皮质醇水平升高,可引起糖及脂质代谢紊乱,造成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这些都可以通过促炎症因子的作用而导致代谢综合征,增加心血管病风险。等对693名冠心病病人测定24h尿皮质醇,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24h尿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非抑郁患者。

2. 1. 4率变异性降低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电图上窦性心律两个连续波间隔的标准差,即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血液循环动力学改变或存在其他生理干扰时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心率的能力。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心率变异性增高,反之降低。多项临床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以及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使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对于新近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是其死亡率的有力且独立的预测因素。

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是介于血流和血管壁组织之间的一层单核细胞,可通过分泌一系列NO , PGI2 , ET-1等血管活性物质发挥调节血管紧张、抗血栓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壁炎症反应等功能,从而维持血管平衡稳态。内皮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脏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izzi 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内皮细胞释放的舒血管因子,缩血

管因子增多,打破血管平衡稳态,最终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紊乱。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可以导致血管收缩、高血压、血小板活性增强、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增加抑郁症患者催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Wang等连续30h监测抑郁与非抑郁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血浆中皮质醇水平每小时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抑郁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血浆中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

昼夜节律紊乱在冠心病与抑郁症患者中,内源性昼夜节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褪黑素水平改变。褪黑素主要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有调节昼夜节律的作用,并且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一般夜晚水平高、白天水平低,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抑郁症患者夜间褪黑素水平较低。而心血管事件易发生在凌晨6:00到下午2 : 00,然而抑郁症病人心肌梗死易发生在晚上10:00到凌晨6 : 00。这表明抑郁可能通过昼夜节律紊乱影响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遗传易感因素抑郁症与冠心病存在共同的基因易损性,比如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等。研究发现,在抑郁与冠心病患者中,循环白细胞的端粒长度下降(其为氧化应激的遗传标记),当其缩短到一定长度会诱发细胞凋亡,反映了其遗传易感性。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病人。脂肪酸合成途径受损,这一代谢途径的候选基因表达下调,使具有抗炎、保护心脏作用的脂肪酸含量下降等研究发现,假性血友病因子基因中的单核昔酸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抑郁密切相关。数据表明假性血友病因子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可影响冠心病事件发生。

2. 2行为学机制

多项研究证实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差。Kronish等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症病人坚持冠心病二级预防如运动、饮食、戒烟等的依从性差,并且与非抑郁病人相比,抑郁病人服用药物依从性差。Bunde等圈研究发现,抑郁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相比,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就诊时间延迟12h,这将严重影响冠心病预后。Drus、等研究发现,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治疗的可能性下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依从性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一项940的冠心病门诊病人研究发现,14%的抑郁患者不按照医嘱服用药物,5%的非抑郁患者不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一项1521名心肌梗死后病人的研究25发现,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他类降脂药物书受体阻滞剂将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

3冠心病患者抗抑郁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减低抑郁症和冠心病共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试验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目前冠心病患者的抗抑郁治疗主要有药物、心理、运动支持疗法等。

3. 1药物治疗

目前抗抑郁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需同时评估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增加抑郁症患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如引起心率加快,诱发心律失常、延长QT间期等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新型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5-HT再摄取发挥作用。并且有研究发现它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Mazza等的Met。分析发现5-HT 再摄取抑制剂可减少急险冠脉综合征患者再住院率。

心理治疗

前循证证据较多的有关抑郁症急性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 IPT)和行为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这些对轻到中度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相仿,但对严重的或内源险抑郁往往需与药物治疗合用。对于慢性抑郁,CBT和IPT的疗效可能差于药物治疗,但在急性期,心理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慢性患者的社交技能及其与抑郁相关的功能损害。一项最近的Met。分析显示,无论是单独使用IPT还是将其与药物疗法联合使用,IPT都能够有效治疗抑郁症。

运动治疗

适度锻炼有利于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减轻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精神压力,改善抑郁症状。Naci等进行的一项Met。分析表明,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运动带来的生存获益与药物干预基本相似。但目前关于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运动治疗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仍十分有限,Trivedi等29研究发现,对绝大多数久坐不动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以医生处方的锻炼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方法,能有效缓解病症,而且锻炼量越大,症状缓解程度越高。

其他

大脑影像学和尸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内连接通路大量减少,情感调节相关脑区的连接功能受损。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生长与功能维持起重要支持作用,尸检病理报告显示抑郁症患者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减少。Elsayed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减少,从而增加胶质细胞的数量。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靶向治疗抑郁症的新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促进胶质细胞的生成与维持,为神经元执行其功能

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但仍需进一步就应用于临床治疗进行研究。

4结语

抑郁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间相互的很多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有待大量的临床及试验研究。此外,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试验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但抗抑郁治疗可以缓解患者抑郁症状,增加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冠心病的预防。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医生不能有效识别躯体疾病合并抑郁情绪,需要更加健全的健康护理模式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死亡率。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作者:沈潞华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药物治疗沈潞华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持续呈上升趋势,每年死于冠心病的患者超过70万人。冠心病有许多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是后者的3~4倍。 在冠心病二级预防长期治疗过程中,除了生活方式治疗、多重危险因素控制(戒烟、体重控制、降压及降糖治疗,调脂治疗等)外,仍然需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等药物。对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十分重要,可单用或联合应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目标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生存及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首先要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包括两类:改善预后药物(阿司匹林,不能用时可用氯吡格雷替代;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酯药物;ACEI)及减轻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 ACS药物治疗包括抗缺血药物、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他汀类调酯药物;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 1 阿司匹林多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临床试验显示了阿司匹林治疗的获益,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TX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最佳剂量是75~150 mg/d。ACS患者开始服用300 mg,以后75~150 mg/d。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可持续存在于血小板的整个生存周期(7±2天)。所有冠心病的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均需服用阿司匹林。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症状和出血。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2 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常用剂量为75 mg/d,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或需要支架置入者可顿服300 mg。ACS患者、置入药物支架患者需要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维持12个月左右,但仍需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主要用于介入治疗和ACS高危的患者,需静脉用药。 二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性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能延长舒张期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增加心肌血流和氧的供应;能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左室结构与功能的作用;可防止斑块破裂,用于冠心病的各种类型及长期二级预防。尤其用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可缓解症状、减少心肌缺血的反复发作。多项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无禁忌证的患者应该早期开始应用。一般为口服给药,剂量可逐渐递增,直至达可耐受的目标剂量。治疗的目标心率为50~60次/分,应选用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对ACS高危、进行性静息胸痛加重者,也可以先静脉用药,以后再口服。有支气管哮喘、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者应视为禁忌证。对明显低血压者需血液动力学稳定后再用。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可降低血压、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HOPE研究结果显示,雷米普利使高危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相对危险性降低22%,EUROPA研究显示培哚普利使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相对危险性降低20%。2008年3月底公布的ONTARGET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与血压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与血压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9T14:20:18.7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5期作者:钟成[导读] 相关文献报道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引发冠心病[1]。因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较常人高,会加快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 (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的心血管相关性及血压特点。方法:收集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45例有合并高血压,作为观察组,另外45例仅单纯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冠脉病变情况。同时把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无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日间与夜间的SBP及PP。结果:(1)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脉病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冠脉狭隘情况相差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日间、夜间的SBP与PP均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造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与患者年龄、冠脉病变评分有关,且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同时,患者的日间、夜间的SBP与PP也是监测与控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心血管;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111-02 相关文献报道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引发冠心病[1]。因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较常人高,会加快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此外冠心病的发展跟患者脉压以及日间夜间变化也有关系,这可能是日夜变化引起的动态收缩压SBP以及动态脉压PP有关[2]。临床报道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也跟患者血压控制有关[3],但是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否与患者自身的体型、年龄及冠脉病变等有关尚待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同时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患者相对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换的血压水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 12月9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45例有合并高血压,作为观察组,另外45例仅单纯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52例,年龄43~79岁,女性48例,年龄46~81岁。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观察组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即SBP大于140mmHg(1mmHg=0.133kPa),或者舒张压(DBP)>90mm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者有过相关手术患者;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1)通过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来判断患者的冠脉病变支数,当造影示腔径狭窄≥50%时,观察LAD、LCX以及RCA的狭窄情况,若有其中一支狭窄则评判为单支病变,若有其中任何两支出现狭窄则评判为双支病变,若均出现狭窄情况则评判为三支病变。同时,若有出现LM病变患者,即使LAD、LCX无狭窄发生,仍然评判为双支病变。(2)日间夜间动态血压的检测:对患者用通用型便携式血压测量仪进行24小时的血压测量,无特殊情况者将测量装置固定于患者左臂上部,日间测量为早上6:30到晚上22点,平均30分钟测量一次,夜间测量为晚上22点到早上6:30,平均1个小时测量一次,测量者观察并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按规定填入相应的统计表格中待用。 1.3 评价标准 采取Gensini冠脉病变评分法[4],分别对冠状动脉的LM、LAD、LCX及RCA四支血管记录其狭窄程度,若有多处病变则记录单支最狭窄处,0分为狭窄<25%,1分为狭窄25%~49%,2分为50%~74,3分为75%~9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冠脉病变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脉病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冠脉狭隘情况相差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冠脉病变情况比较(n,x-±s,%)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1、概述 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心衰的主要合并症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渐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是主要合并症。 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可分为由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 和缺血性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合并心衰常预后不良,优化药物治疗是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在此基础上,需综合评估个体情况,考虑适当的非药物治疗,如血运重建、心脏性猝死预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2、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因心肌梗死或大面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容易合并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国内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8-19%。

2014ESC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指出:①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对于缺血极高危患者(难治性心绞痛、心衰、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推荐实施紧急冠状动脉造影(IC);②STEMI患者:对于因STEMI引起的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建议直接PCI(与症状出现时间无关)(IB);③溶栓后管理:溶栓后出现心源性休克或重度急性心衰建议急诊造影并血运重建(IB); 2015ESC NSTE-ACS指南指出:①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患者推荐立即介入治疗(<2h)(IC);②对于LVEF<40%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推荐72小时内介入治疗(IA);2016中国PCI指南对NSTE-ACS及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建议同2015ESC指南推荐。 总之,对于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欧美及中国指南均一致推荐急诊行冠脉造影并急诊血运重建。 3、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血运重建 3.1.CABG 或PCI的选择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可用伴有慢性心衰的冠心病患者,但目前的证据多倾向于CABG。Marui A等2014年发表于Am J Cardiol上的CREDO-Kyoto PCI/CABG注册研究纳入3584例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分别接受PCI或者CABG治疗,5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疑难病例讨论

2014年4月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68岁住院号:13070295 时间:2014年4月29日7PM 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xxx 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 今天我们对一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护理病例讨论,患者xxx,女,68岁,因"反复上腹胀5年,心累3月,加重10天"入院,其病史特点如下: 1、老年女性,慢性起病,病程长。 2、5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上腹胀,与饮食无关,平卧时明显,坐位时减轻,无晕厥及黑蒙,无喘息、咯血,无胸闷、潮热、盗汗,无意识障碍及运动障碍等。3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再发,心累明显,伴双下肢水肿,到双路镇卫生院以"慢性胃炎"治疗后无好转。10天前患者心累加重,夜间不能平卧。 3、既往史:2年前于我院诊断为"高血压",最高血压160/98mmHg,口服药治疗。1年前于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 4、查体:T36.5℃,P96次/分,R20次/分,BP149/87mmHg,一般可,巩膜无黄染,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语颤无增强,叩诊呈浊音,双肺呼吸音稍低,闻及少许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1.5cm处,叩诊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5次/分。双下肢轻度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怀疑前间壁心肌梗塞,ST-T异常。心肌酶谱:正常。血脂:TG 2.06mmol/L,CH 5.56mmol/L,HDL1.69mmol/L,LDL3.22mmol/L。随机血糖:18.3mmol/L. 初步诊断:1、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1全心衰,1.1.1双侧胸腔积液,1.2心功能Ⅲ级; 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3、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1全心衰,1.1.1心功能Ⅲ级,1.2双侧胸腔积液;依据:患者老年女性,慢性起病,病程长,以反复上腹胀5年,心累3月为主,伴双下肢水肿。查体:T36.5℃,P96次/分,R20次/分,BP149/87mmHg,一般可,巩膜无黄染,无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语颤无增强,叩诊呈浊音,双肺呼吸音稍低,闻及少许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1.5cm处,叩诊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5次/分。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怀疑前间壁心肌梗塞,ST-T异常。心肌酶谱:正常。诊断明确。 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既往史明确,最高血压160/98mmHg,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 3、2型糖尿病:既往史明确。随机血糖:18.3mmol/L。 鉴别诊断:高血压心脏病:有高血压病病史,心脏彩超可见室间隔或左心室室壁增厚。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评价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评价 发表时间:2018-06-12T11:49:14.8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李宗仁 [导读] 研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李宗仁 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 264200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中剂量螺内酯和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对比其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研究。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1]。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该疾病具有病程长和难治愈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两者合并,易加重患者病情的发展,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本院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经螺内酯(小剂量)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果(2016至2017年),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各50例。 观察组-男、女占比各为21:29;年龄范围上限值79岁,下限值60岁,年龄平均值(69.59±1.02)岁。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22:28;年龄范围上限值79岁,下限值61岁,年龄平均值(70.22±1.35)岁。两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其临床症状给予其对症治疗,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利尿剂、抗血栓药物等,并口服阿托伐他汀,初始剂量为每日10mg,后根据患者耐药性逐渐增加药物剂量,但每日最大剂量不能>80mg[3]。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中剂量螺内酯治疗,主要内容:每日一次,每次40mg。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实施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具体措施:每日一次,每次20mg[4]。 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比且分析两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将临床判断标准分为三大类,即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主要是指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主要是指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发生显著改善;无效主要是指患者经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指标或病情加重。 对比且分析两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乳腺增生、高血钾症)。 1.4统计学方法 用“%”的形式,表示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2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观察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如表2:

例冠心病全心衰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妃英里 (2008-2-25 11:10:04)心衰常见护理问题有:(1)气体交换受损;(2)心输出量减少;(3)体液过多;(活动无耐力);(5)预感悲哀;(6)知识缺乏。气体交换受损护理措施:协助病人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高枕卧位、半坐卧位、端坐卧位。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根据病人缺氧程度予(适当)氧气吸入,一般缺氧1-2L/min,中度缺氧3-4L/min,严重缺氧及肺水肿4-6L /min。肺水肿病人用20%-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教会病人正确咳嗽与排痰方法:尽量坐直,缓慢地深呼吸。屏气3-5s,用力地将痰咳出来,连续2次短而有力地咳嗽。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向病人/家属解释预防肺部感染方法:如避免受凉、避免潮湿、戒烟等。心输出量减少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人心律、心率、体温、血压、脉压差、心电图改变。观察病人末梢循环、肢体温度、血氧饱和度改变。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量,其速度一般不超过30滴/min,并限制水、钠摄人。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药物疗效与毒副作用,如利尿药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强心剂可引起洋地黄中毒;扩血管药可引起血压下降等。体液过多护理措施:予低盐、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按病情限制钠盐及水分摄入,盐摄入量为重度水舯1g/d、中度水肿3g/d、轻度水肿5g/d。每周称体重2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舒适,床单、衣服干净平整。观察病人皮肤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更换体位,避免水肿部位长时间受压,防止皮肤破损和褥疮形成。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防止下床时跌倒。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期间,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及时补钾。活动无耐力护理措施:鼓励病人参与设计活动计划,以调节其心理状况,促进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心功能决定活动量:心功能Ⅰ级:避免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心功能Ⅱ级:避免较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适当限制。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注意监测病人心率、呼吸、面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活动,报告医生。让病人了解活动无耐力原因及限制活动的必要性,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增加的因素。指导卧床病人每2h进行肢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协助肢体被动运动。 妃英里 (2008-2-25 11:30:38)消化道出血相关护理诊断:组织灌注量改变;活动无耐力;恐惧;潜在并发症:休克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轻度出血者可用一组静脉通道,重者需2组至多组静脉通道。积极补充血容量,尽快配血。必要时可先用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但在24h内右旋糖酐不应超过1000ml。应及早输血,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及有效循环血量。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及早输新鲜血,由于库血含氨量较多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输血输液过程中,切记三查七对,并根据病情调整滴速。 2 吸氧病情重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尤其是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缺氧易诱发肝性脑病。 3 及时给予止血药可选用甲氰咪胍、垂体后叶素、洛赛克、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善得定等,用止血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禁忌证,调节输液速度。 4 根据病因采取适当的止血方法可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胃内降温法止血,前者适用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后者是使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减少胃酸分泌和胃蠕动功能而止血,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粘膜病变引起的出血。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min观察1次,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神志的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注意呕血、便血的量,性质;一般胃内储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若出血量在50~70ml之间,可出现黑便;若出血量达500~1000ml 时,则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悸、乏力等;发现异常及时请示医生并配合抢救。 6 保护肾脏功能大量出血后处于低血压状态,使肾动脉收缩,肾缺血,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故应严格记录尿量及输入量,观察尿液的颜色。特别在补钾前,先观察尿量,防止盲目输入造成高钾血症。 7 体位根据病情取适当卧位,凡有重度出血,均应绝对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在室内活动;若出现休克时,应取垂头仰卧位,让下肢抬高30°。 8 心理护理患者呕血,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16T14:26:50.3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0期作者:陈永丽 [导读] 目的探究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的影响。 (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湖南永州 425400) 摘要:目的探究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2016年05月14日至2018年03月21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各37例;且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实验)、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37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实验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观察组37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2.70%(1/37)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降低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的基础上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强化护理干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能够诱发慢性心力衰竭症状【1】;我院为了探究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的影响,选取研究对象为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2016年05月14日至2018年03月21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各37例;且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实验)、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进行观察及评估。 观察组37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分别为18例、19例;平均年龄值(61.50±0.18)岁,年龄上限值72岁,下限值51岁。 对照组37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分别为19例、18例;平均年龄值(61.55±0.20)岁,年龄上限值73岁,下限值51岁。 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研究性。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方法--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如下叙述: ①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食用低热量、高维生素、低盐饮食,对稳定病情具有积极作用,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包括生冷、辛辣等。 ②强化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且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改善不良心理的目的,且进一步提高治疗配合度;与此同时告知患者保持平稳情绪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控制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③健康教育: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注意事项等,继而树立正确观念,且告知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对降低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戒烟酒。 ④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如心功能Ⅱ级患者于第一阶段在室内行短距离步行,时间为30分钟,步行距离控制为500m,第二阶段行6分钟室内步行测试,路面距离大于50m,且在测试前休息10分钟,若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出汗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则应终止训练;心功能Ⅲ级患者则在第一阶段练习扶床步行,时间为5分钟,一天两次,于第二阶段行短距离步行训练,时间为30分钟,步行距离控制为500m;心功能Ⅳ级患者于第一阶段绝对卧床休息,且适当行关节被动运动,时间为10分钟,一天两次,于第二阶段行床上主动运动,时间为10分钟,一天2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两组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实验)、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再入院率。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及分析文中数据可运用SPSS20.0版本的医学软件,以P<0.05表示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比数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心功能指标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37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实验均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表1:两组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意义分析

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7T12:07:25.9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5期作者:郭树楠[导读] 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经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划分为观察组 郭树楠 (河北燕达医院河北廊坊 065201)【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经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将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划分为观察组,而仅患有冠心病的病人被划分为对照组,每组4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对两组病人进行诊断。比较其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参数。结果:在LVESD、LVFS、LVEF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LVEDD和ICT方面,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观察组病人的ST-T波改变率和T波平坦、低平率分别为93.75% (45/48)和66.67%(32/48),而对照组的分别为2.08%(1/48)和4.17%(2/48),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18.795、13.728,P均<0.05)。同时,观察组在SDANN、rMSSD、SDNN方面均较对照组低,而其在HR方面却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经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提供给临床治疗以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诊断【中图分类号】R54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080-02 冠心病诊断常以冠脉造影(CAG)作为金标准,但其具有昂贵的价格,而且属于有创操作,难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超声心动图能够对病人的活动和睡眠时的心功能持续监测,而且操作简便、不对病人造成创伤[1]。本研究将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断中,以探讨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将在我院诊断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划分为观察组,而仅患有冠心病的病人被划分为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病人: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46~71岁,平均(55.79±6.38)岁。对照组病人: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48~73岁,平均(57.53±7.11)岁。两组病人基础性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病人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能够积极配合。 1.2 诊断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对两组病人进行诊断:(1)超声心动图以GE超声心动图仪进行检测(型号为Vivid E90),探头为S5-1(频率1~5MHz),让病人保持左侧卧位,在病人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处测定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内径(LVESD),而在二维心尖四腔切面出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以M型超声测定其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容收缩期(ICT)经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2)动态心电图: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型号DMS300-4A)24h记录病人的心电图,在其胸前体表紧贴加压肢体导联电极,以时域法测定病人的全程全部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的均方根值(rMSSD)、NN间期均值(5分钟内)的标准差(SDANN),并记录病人的心率(HR)。两种诊断方案检查均在一周内完成。 1.3 评估指标 (1)观察病人的超声心动图参数(LVEDD、LVESD、LVEF、LVFS、ICT);(2)观察其动态心电图参数(SDNN、rMSSD、SDANN、HR);(3)记录病人的ST-T波改变率和T波平坦、低平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9.0用来分析数据。其中以[n(%)]和(x-±s)分别对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和计量资料(t值检验)进行描述,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病人的超声心动图参数 在LVESD、LVFS、LVEF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LVEDD和ICT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参数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病例一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学习目标】 掌握高血压伴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原则及相关药物。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8岁。头晕、头胀20年,发作性胸闷10年,加重半月。 患者于20年前,因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出现头晕、头胀,无恶心、呕吐,无耳鸣,去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160/100mmHg,给予卡托普利、尼群地平等治疗,头晕、头胀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此后头晕症状时有发生,患者间断服用降压物,未监测血压。 10年前因劳累出现胸闷、胸痛,持续3~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测血压188/96mmHg,此后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症状偶有发作。 1月前,患者自觉状况良好,遂停用降压1天前,患者在社区医院查体发现血压升高至170/120mmHg,无症状,未用药。 今晨7点,患者起床后发作头疼、头胀,伴眩晕,伴胸闷、大汗、恶心、呕吐,无胸痛,无腹胀、腹痛,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未用药,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原发性高血压”收入院。 【体格检查】心率104次/分,血压154/88mmHg。检查未见心界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静脉曲张,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

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入院诊断】 1.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 2.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入院治疗】 给予降压、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调脂等药物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po qd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 po qd 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po qd 硫酸氯吡格雷75mg po qd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ml q12h 氟伐他汀钠胶囊40mg po qd 入院治疗第10天,患者好转出院。 【出院带药】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 po qd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po qd 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Po qd 氟伐他汀钠胶囊40mg po qd 【思考题】 1. 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普萘洛尔治疗的药理学基础。

一例冠心病全心衰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患者,男,82岁,于2007年2月20日8am因胸闷,气伴双下肢浮肿半月,门诊以“冠心病,心衰”收入院。T36.5℃,P86,R20,BP105/60mmHg。神志清楚,慢性面容,颜面轻度浮肿,颈软,双下肺可闻及明显湿罗音,右下为甚,HR86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重度水肿。诉气促不适,伴咳嗽、咳少量白痰,活动耐力下降、尿少、乏力、纳差,曾在我院门诊就医,给予口服利尿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门诊资料:EKG示房早,异常Q波,左室高电压,心肌缺血,既往有冠心病,心衰,痔疮及消化道溃疡史。20/2:急查血常规,WRC3.4×10/L,RBC1.87×10/L,HGB50g/L,电解质:Na+130.5mmol/L、CL-93.1mmol/L,肝功能:TP39.2g/L、ALB21.5g/L、球蛋白17.8、AS/ALT0.4L。即时血糖:2.6mmol/L,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40ml静注,速尿20mg静注,速尿40mg口服,取半卧位氧气吸入3升/分后,诉胸闷,气促好转。21/2:患者3:30am突然出现呼吸浅慢,神志恍惚,口唇紫绀,BP120/8mmHg,HR90次/分,律齐,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静滴,高流量吸氧后,神志逐渐恢复,呼吸频率恢复至20次/分,四肢浮肿明显,行留置导尿术,记24小时尿量。于4pm告病危,解鲜红色稀便一次,急查大便常规及潜血为阳性,加用NS250ml+止血芳酸0.4+止血敏 3.0静滴,急查心肌酶示CKMB80.9u/L,CK334U/L,LDH78U/L,ALT1825U/L,AST2353U/L,急查心电图V1V2可见病理性Q波,嘱其绝对卧床,加用10%GS500ml+KCL10ml+硫酸镁20ml+胰岛素8u静滴,消心痛10mgTid口服。24/2:BP120/60mmHg,HR80次/分,患者神志清楚,仍诉胸闷不适,取半卧位休息,24h尿量2410ml,肾功能示肌酐172.6umol/L,尿素20.47mmol/L,尿酸638mmol/l,电解质K+4.61mmol/L.Na+136.4mmol/L,医嘱给予地戈辛0.125gQd口服中,10%GS250ml+甘利欣150mg静滴,别嘌醇0.1Tid口服。27/2:BP120/70mmHg ,HR84次/分,24小时尿量为1300ml ,诉胸闷不适,偶尔咳嗽,无痰,双下肺可闻及明显湿罗音,尿袋内有絮状血丝,遵医嘱给予NS100ml+止血敏0.5+去甲肾8mg膀胱冲洗,NS40ml+西地兰0.4mg+速尿20mg 静推。1/3:患者于5:30am解黑便3次,共计1000ml左右。神志清楚,BP80/50mmHg,HR90次/分,考虑为消化道出血,医嘱给予洛赛克40mgQ8h静推,林格极化液500ml补液对症治疗后血压升至100/50mmHg,暂禁食,急查血常规+血型后,输入浓缩红细胞400ml。5pm解酱红色稀水便250ml,急查大便常规隐血阳性,神志模糊,BP70/40mmHg,HR95次/分,律齐,立即给予NS250ml+多巴胺40mg+间羟胺20mg,林格500ml静滴后,血压升至140/70mmHg,神志恢复,急请消化内科会诊,医嘱给予立止血1u静推,1u肌注,5%GS500ml+善宁0.3mg静滴。2/3:BP110/60mmHg,HR90次/分,律齐,解暗红色稀水便数次,呈嗜睡状,贫血貌,升压药在维持中,查血常规HGB55g/L,拟输血治疗,家属签字拒绝。3/3:解黑便两次,约50ml,较粘稠给予立止血1u肌注,AB型血200ml静滴,5%GS500ml+善宁0.3mg,5%GS250ml+Vitk1 20mg静滴,升压药继续维持,同时应用极化液。7/3:3am 患者突感胸闷、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查体BP110/60mmHg,HR105次/分,双肺可闻及湿罗音,神志清楚,予以速尿20mg静推及吸氧对症处理,小便量少约100ml。4:30am再次以速尿20mg静推后,症状缓解,7:30am患者突感烦躁不安,继而四肢抽搐,大汗淋漓,予以安定10mg静推,查血常规HGB92g/L,肾功能电解质Glu1.21mmol/L,Na+129.7mmol/L,CL90.4mmol/L,予以50%GS20ml+10%葡萄糖酸钙静推,高渗盐0.9%NS250ml+10%Nacl50ml+KCL6ml静滴,并继续用善宁止血治疗(复查血糖为10.5mmol/L)9/3:BP100/60mmHg,HR76次/分,律齐,神志清楚,精神食欲较前好转,未解大便,未诉明显头昏、胸闷,双下肺少许湿罗音,腹水征(+),四肢仍重度水肿,24h 入量为1382ml,出量为1250ml。医嘱在补充电解质基础上加强利尿,并嘱其加强饮食补充蛋白质。13/3:BP120/60mmHg,HR75次/分,四肢中度水肿,双肺少许湿罗音,精神较好,未诉头昏、胸闷,解褐色软便一次,量中,大便常规隐血示弱阳性,24h出量1200ml,入量为1807ml,继续止血治疗及洛赛克抑酸,小便量较少,速尿20mg静推,血常规示

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影响124例分析

一体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影响124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31T14:35:28.0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作者:王彦君 [导读] 综上所述,一体化护理服务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民医院 734100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仅通过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一体化护理服务。观察两组疗效,记录护理前后遵医行为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来评定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研究组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一体化护理服务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一体化护理;冠心病;心力衰竭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过量饮酒、年龄以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1]。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在正常环境状况下有出汗、头晕、发热、胸痛甚至猝死等症状[2]。而心力衰竭又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选取124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然后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和一体化护理,并比较和分析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男性,38例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9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2.7±3.8)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3.9±4.6)岁,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仅对病人进行常规护理:治疗前护士对患者病史进行全面了解,并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情况。护理过程中对患者情况进行监测,并记录患者用药量及药物反应。时常打扫患者病房,保持病房清洁干净让患者有舒适的环境进行治疗。日常护理中与病人时常进行沟通,进行心理开导。 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一体化护理服务:1.入院健康教育,让护士在治疗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度沟通,详细的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表现及如何治疗,让患者与家属对该病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采用视频动画、手册等方式让所有患者尽可能对该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2.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让护士经常性的与患者进行聊天,并且认真倾听每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想法,并耐心的进行解答与开导。通过与患者列举之前成功治疗的病例,让患者加强信心,并时常性的开导患者治疗该病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躁。并且与家属一同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患者情绪不安时要立即进行安抚。3.运动护理干预,适当的运动可提高患者的体质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绪。对患者适当安排户外散步、小跑以及太极拳等非剧烈运动,每次患者运动完后让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以及患者的身体状态。5.生活习惯护理干预,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由护士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包括按时用药、有规律作息、戒烟戒酒、合理饮食等。6.出院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定期让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联系,询问出院后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病情,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以及让患者按期来医院复诊。另外定期安排护士电话随访,并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制定服药计划,控制服药量。 1.3观察指标及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遵医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内容包括合理饮食、按时服药、情绪良好、适当运动以及戒烟戒酒。生活质量评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定,且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生活质量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身体机能,社会功能和心理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来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经历不同护理措施的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在遵医行为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冠心病论文心力衰竭论文

冠心病论文心力衰竭论文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临床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患有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例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联合常规西药。对照组则以常规西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采用组间对比的方法。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6%,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舒张功能指标、心率,但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P<0.05)。结论对于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而言,通心络胶囊具有较好疗效,可以改善左心舒张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效果更加突出,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减低的情况下, 心室肌松弛性和顺应性减低使心室充盈减少和充盈压升高,从而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治疗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以西药为主,但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我院针对此种情况,探索并初步实践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以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与西药相结合来治疗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先报告

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 收集我院自2008年6月-2009年6月被临床确诊为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例共10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为41-68岁,平均年龄(58.37±5.21)岁;为病程(6.79±4.03)年,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共50例,对照组3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8.39±6.8)岁;病程为(5.95±4.32)年,对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结合中国心力衰竭协会最新修订的舒张性心衰诊断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拟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上存在可导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心血管疾病;(2)出现有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症状; (3)左室不大或稍大,左室射血分数>50%;(4)体检和X线检,显示肺淤血。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与《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表现症候有以下几点(凡具备主证中任意四条和次证中任意两条者可诊断为气虚血瘀证):主证(1)气短、喘息、心悸,遇劳则甚;(2)舌质紫暗或有瘀斑;(3)胸胁作痛,时作时止;(4)颈部青筋暴露;(5)下肢浮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