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单元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 部编版

9*那一定会很好

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高大的树,再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一粒种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

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1~3):描写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的历程;第二部分(4~7):描写大树变成手推车的历程;第三部分(8、9):描写手推车变成椅子的历程;第四部分(10~12):描写椅子变成木地板的历程。

课文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文中4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也使结构更加清晰。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缩、努”等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历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历程。

3.体会作者展开想象编写童话故事的写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4.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种子对自我价值的追寻,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缩、努”等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历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历程。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展开想象编写童话故事的写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种子对自我价值的追寻,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

1.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大致体会其人生态度

初步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并圈画出表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关键词语,了解它从一粒种子到木板的大致脉络,绘制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完成学习提示的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关注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愿望,以及如何实现了愿望。让学生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尤其要想象它4次内心独白中反复说出的“那一定会很好”时的心情,再模仿其口吻读一读,从而大致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它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复述童话故事

引导学生借助此前制作的主人公的生命历程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要提示学生,此时的讲述要更为细致,要描述主人公在每段历程中的愿望及愿望实现情况,还可以加入自己体会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讲故事的语气要符合课文平静、温馨的基调。

3.自主学习生字

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字音问题,在初读课文时,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本课会认字,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板块一解题导入,学习字词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课题。

(1)教师提问:什么叫“会很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

(2)学生自由发言。

3.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一定会很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4.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

(1)指名学生读,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2)全班齐读生字。

(3)小组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并推荐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板块二学习课文,品味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圈画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经历了哪些阶段。

(3)根据它经历的不同阶段,给课文划分层次。

2.汇报交流。

(1)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

(2)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可多媒体呈现对应的卡通图片)

种子→幼苗→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3)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指名回答,教师指导。

第一部分(1~3):一粒种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第二部分(4~7):写大树被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第三部分(8、9):写手推车被拆来做成了一把椅子。

第四部分(10~12):写椅子变成了木地板,它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3.学生尝试绘制历程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历程。

4.再次默读课文,体会主人公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

(1)“那一定会很好”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文中多次出现。

句段1: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句段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句段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句段4:“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①思考主人公在不同的阶段的追求分别是什么。(指名回答)

一粒种子:想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

一棵高大的树:想做一棵会跑的树。

手推车:停下来好好休息。

椅子:想躺下好好休息。

②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主人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③指名范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一位同学范读一个阶段)

(2)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追求不一样。

①汇报交流。

②说说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主人公就像一个人:幼时,努力成长,积极进取,成为一棵高大的树;壮年时希望服务他人,游走各地,成为一辆手推车;年老时,希望停下来休息,成为一把椅子,依旧服务他人;垂暮之年,希望可以躺下休息,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③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们认识了每个阶段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都寻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主人公,明白了不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追求。其实,我们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像主人公一样享受每一个阶段,让每一个阶段的经历都幸福而美好,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5.自由朗读,想象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树在每一个阶段舒服快乐的心情,和同桌交流。

(2)组内交流,讲述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历程,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主人公在各个阶段的内心活动。

(3)指名学生分享交流成果。

板块三 课文总结,迁移运用

1.课件出示课文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渴望钻出地面→幼苗

幼苗:渴望长成大树→大树大树:渴望跑来跑去→手推车手推车:渴望休息→椅子椅子:渴望躺下→木地板有理想有追求 2.拓展阅读。请同学们课下读读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总结小溪流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想法。读后与小伙伴交流。

完成对应的训练。

1.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主线“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同时通过分析主人公生出“那一定会很好”的想法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形象。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如果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演一演变化历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