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务会计练习1

财务会计练习1

财务会计练习1
财务会计练习1

1.A企业每年末按照应收款项余额的3%提取坏账准备(暂且只考虑应收账款)。

(1)该企业第一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 000 000元;

(2)第二年发生坏账60 000元,其中甲单位10 000元,乙单位50 000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0000元。

(3)第三年已冲销的上年乙单位的应收账款50000元又收回,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300000元。

2.B企业采用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提取率为2%。2001年1月1日,“应收账款”账户的余额为1 970 000元,“其他应收款”账户的余额为30 000元,“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为40 000元。A企业2001年发生有关业务如下(暂且只考虑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1)一张面值为600 000元的不带息应收票据到期不能收回。

(2)因供货单位破产清算,已预付的200 000元货款暂时无法收回,转作“其他应收款”。

(3)经厂长办公会议等类似机构批准,当年核销坏账50 000元。

(4)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实务操作(4-3)

(一)目的:练习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资料:某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该企业2005年7月份发生经济业务如下:

1、1日,向丙企业采购B材料,材料买价共计为30 000元,增值税为5 100元,款项35 100元用银行本票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

2、1日,将上月末已收料但尚未付款的暂估入账的材料,用红字冲回,金额为70 000元。

3、5日,向甲企业购入A材料,买价共计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甲企业代垫运费1500元(准予扣除进项税105元)。企业签发并承兑一张票面金额为118 500元,两个月的商业汇票结算材料款项。材料已验收入库。

4、8日按照合同规定,向乙企业预付购料款80 000元,已开出转账支票支付。

5、9日,上月已付款的在途A材料已验收入库,其实际成本为50 000元。

6、12日,向丁企业采购A材料1000千克,买价为120 000元,增值税为20 400元;丁企业已代垫运杂费2 000元,其中100元为运费,准予抵扣7元。货款共142 400元,已通过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支付,材料尚未收到。

7、20日,向丁企业购买的A材料运达,验收入库950千克,短缺50千克,原因待查。

8、25日,用预付货款方式向乙企业采购的B材料已验收入库,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列明,材料价款70 000元,增值税为11 900元,即开出一张转账

支票补付货款1 900元。

9、28日,A材料短缺50千克的原因已查明,系丁企业少发货所致,丁企业已同意退款,但款项尚未收到。

10、31日,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本月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425 000元,车间一般性消耗领用80 500元,厂部管理部门领用87 600元,销售部门领用52 800元。

11、31日,向甲企业购买A材料,材料已验收入库,结算单据仍未到达,按暂估价60 000元入账。

(三)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实务操作(4-4)

(一)目的:练习委托加工材料的核算。

(二)资料: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委托乙企业将A材料加工成B材料,B材料属于应税消费品,加工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该企业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向乙企业发出A材料,计划成本120 000元,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1%。

2、用银行存款支付乙企业加工费、运杂费、税金等共计32 550元,其中增值税25 50元,消费税13 000元。

3、B材料加工完毕,验收入库,计划成本为137 172元。

(三)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实务操作(4-5)

(一)目的:练习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资料: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该企业2005年7月初“原材料”账户余额135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余额11 961.4元。7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4日,向乙企业采购A材料,买价110 000元,增值税为18 700元,运杂费1 600元(其中运费1 000元),货款共计130 3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为110 000元。

2、12日,向甲企业购入A材料,买价150 000元,增值税25 500元,甲企业代垫运杂费2 000元(其中运费1 300元)。企业签发并承兑一张票面金额为177 500元,一个月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材料款项。该批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为160 000元。

3、15日,向丙企业采购B材料4000千克,买价150 000元,增值税为25 500元,丙企业已代垫运杂费2 400元。货款共计177 9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收到。

4、25日,向丙企业购买的B材料已运到,实际验收入库3930千克,短缺70千克,其中:20千克属定额内合理损耗,其余50千克原因待查。B材料单位计划成本为38元。

5、28日,向丙企业购买B材料,买价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丙企业代垫运杂费1 800元(其中运费1 000元)。货款其计118 800元,已用银行汇票存款支付,材料尚未收到。

6、28日,向乙企业采购A材料,发票等结算凭证尚未收到。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为60 000元。

7、经查明向丙企业购入的短缺的50千克B材料,属于运输部门的责任造成的,由其赔偿。

8、31日,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本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38 000元,其中:生产产品领用396 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45 000元,厂部管理部门领用67 000元,销售部门领用30 000元。

(三)要求:1、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2、计算7月份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并分摊差异。

实务操作(4-6)

(一)目的:练习商品流通企业售价金额核算法

(二)资料:某零售商店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商品收发存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该商店2005年8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2日,向外地某厂家购进商品一批,买价为300 000元,增值税51 000元,运杂费2 300元(其中运费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91元)。款项共计353 3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商品已验收入库,该商品的含税售价为449 000元。

2、10日,上月已付款的在途商品已运达并验收入库,该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为85 000元,含税售价为100 000元。

3、18日,销售商品一批,取得的含税销售收入98 700元,款项已送存银行,同时,按含税收入结转商品的销售成本。

4、假定全月商品含税销售收入为3 652 740元,增值税率为17%,月末进行价税分解。

5、假定“库存商品”账户月末余额为246 015元,“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月末贷方余额为1 169 100元(分摊前)。月末,对本月已销商品分摊进销差价。

(三)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实务操作(4-7)

(一)目的:练习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二)资料:某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低值易耗品采用实际成本核算,7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6日,从外地某企业购进低值易耗品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标明,买价为30 000元,增值税为5 100元,对方代垫运杂费800元,货款共35 9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该批低值易耗品已验收入库。

2、12日,上月已付款的在途低值易耗品已运达并已验收入库,其实际成本为60 000元。

3、15日,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低值易耗品一批,实际成本为3 800元,采

用一次摊销法摊销其价值。

4、16日,厂部管理部门领用低值易耗品一批,实际成本为54 000元;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低值易耗品一批,实际成本为12 000元。按五五摊销法摊销其价值。

5、26日,基本生产车间报废低值易耗品一批,残料变价收入100元收到现金。该批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已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完毕。

(三)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实务操作(4-8)

(一)目的:练习包装物的核算

(二)资料:某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包装物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核算。该企业2005年6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2日,向甲企业购入包装物一批,买价40 000元,增值税6 800元,款项共46 800元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包装物已验收入库。

2、9日,向乙企业购进包装物一批,买价50 000元,增值税8 500元,款项58 500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包装物尚未运到。

3、11日,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包装物一批,实际成本8 500元。

4、12日,销售部门为销售产品领用包装物一批,实际成本2 300元,该批包装物随同产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

5、15日,销售部门为销售产品领用包装物一批,实际成本4 000元,该批包装物随同产品出售,单独计价为5 000元,增值税850元,款项5 850元已收存银行。

6、18日,借给丙企业新包装物20个,每个实际成本400元,出借期限为一个月,押金8 500元已收存银行。该包装物成本按一次摊销法摊销。

7、租给丁企业新包装物100个,每个实际成本30元,出租期限为一个月,租金每个10元。押金3 500元和租金1 000元已收存银行。该包装物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

8、上月借给丙企业的包装物到期收回,原出借10个,现收回8个,没收押金850元,其中增值税123.50元。退回押金余额3 400元(原收押金4 250元)。

9、上月租给丁企业的某包装物到期收回,原出租80个,现收回75个,原收取押金2 800元,现扣除租金800元和应交的增值税136元,同时,没收押金175元,其中增值税25.43元。退回剩余的押金。

10、上述丁企业退回的包装物中有10个报废,收回残料入库作价50元。

(三)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实务操作(4-9)

(一)目的:练习存货清查的核算

(二)资料:某企业对存货进行清查,清查结果及批准处理情况如下:

1、发现盘盈A低值易耗品5件,单位实际成本为300元。

2、发现盘亏B原材料400千克,单位计划成本为1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其购进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6 936元。

3、发现毁损C产成品80件,单位实际成本为350元,其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2 750元。

4、上述原因已查明,A低值易耗品盘盈系收发计量差错所致;B原材料短缺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所造成;C产成品毁损属意外事故造成,其残料价值500元,可获保险公司赔偿18 450元。经厂长会议批准后,对上述清查结果作出处理。

要求: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1)第一年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30 000

贷:坏账准备30 000

(2)第二年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60 000

贷:应收账款——甲单位10 000

——乙单位50 000

第二年年末: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66 000

贷:坏账准备66 000

(3)第三年收回已注销的坏账时:

借:应收账款——乙单位50 000

贷:坏账准备50 000

借:银行存款50 000

贷:应收账款——乙单位50 000

第三年年末:

借:坏账准备47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47 000

2.(1)借:应收账款——丙企业600 000

贷:应收票据——丙企业600 000

(2)借:其他应收款——丁单位200 000

贷:预付账款——丁单位200 000

(3)借:坏账准备50 000

贷:应收账款——乙企业50 000

(4)(1 970 000+30 000+600 000+200 000-50 000)×2%-(40 000-50 000)=65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65 000

贷:坏账准备65 000

实务操作(4-3)

1、借:原材料──B材料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 10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35 100

2、借:原材料70 000(红字)

贷:应付账款70 000(红字)

3、借:原材料──B材料101 39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105

贷:应付票据118 500 4、借:预付账款80 000

贷:银行存款80 000

5、借:原材料──A材料50 000

贷:在途物资50 000 6、借:在途物资121 99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 407

贷:银行存款142 400 7、短缺材料的实际成本= 121993/1000×50=6099.65(元)

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121993-6099.65=115893.35(元)

短缺材料的进项税额=(20407/1000)×50=1020.35(元)

借:原材料──A材料115 893.35贷:在途物资115 893.35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7120

贷:在途物资6099.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020.35

8、借:原材料──B材料7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1 900

贷:预付账款81900借:预付账款1900

贷:银行存款 1 900 9、借:应收账款7 12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7 120 10、借:生产成本425 000

制造费用80 500

管理费用87 600

销售费用52 800

贷:原材料645 900 11、借:原材料60 000

贷:应付账款60 000

实务操作(4--4)

1、借:委托加工物资118 800

材料成本差异 1 200

贷:原材料──A材料120 000

2、借:委托加工物资17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 550

──应交消费税13 000

贷:银行存款32 550

3、实际成本=120000—1200+17000=135800

借:原材料──B材料137 172

贷:委托加工物资135 800

材料成本差异 1 372

实务操作(4-5)

1、结算款项:

借:物资采购111 5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 770

贷:银行存款130 300

验收材料:

借:原材料110 000

贷:物资采购110 000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1 530

贷:物资采购 1 530

2、结算款项:

借:物资采购151 909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5 591

贷:应付票据177 500

验收材料:

借:原材料160 000

贷:物资采购160 000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8 091

贷:材料成本差异8 091

3、借:物资采购152 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5 500

贷:银行存款177 900

4、验收3930千克材料的计划成本为:38×3930=149 340(元)

短缺50千克材料的实际成本为:152 400÷4000×50=1 905(元)短缺50千克材料负担的进项税额=150 000÷4 000×50×17%

=318.75(元)

借:原材料149 340

贷:物资采购149 340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222 3.75贷:物资采购190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318.75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152400-149340-1905)

借:材料成本差异 1 155

贷:物资采购 1 155

5、借:物资采购101 73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070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存款118 800

6、暂不作账务处理。

7、借:其他应收款 2 223.75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222 3.75

8、计算成本差异率,并分摊差异:

11 961.4+(1 530-8 091+1 155)

成本差异率= ──────────────────────

135 000+(110 000+160 000+149 340)

=6 555.4/ 554 340≈1.18%

结存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554 340-538 000)×1.18%≈192.81(元)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6 555.4-192.81=6 362.59

发出材料:

借:生产成本396 000

制造费用45 000

管理费用67 000

销售费用30 000

贷:原材料538 000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借:生产成本 4 672.80

制造费用531.00

管理费用790.60

销售费用368.19

贷:材料成本差异 6 362.59

实务操作(4-6)

1、结算款项:

借:在途物资3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 091

销售费用 2 209

贷:银行存款353 300

验收商品:

借:库存商品449 000

贷:在途物资300 000商品进销差价149 000 2、验收商品:

借:库存商品100 000

贷:在途物资85 000商品进销差价15 000

3、取得商品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98 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8 700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98 700

贷:库存商品98 700 4、销项税额=3 652 740/(1+17%)×17%=530 740(元)借:主营业务收入530 74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530 740 5、 1 169 100

进销差价率= ───────────×100%≈30%

246 015+3 652 740

本月已销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3 652 740×30%=1 095 822(元)借:商品进销差价 1 095 822

贷:主营业务成本 1 095 822

实务操作(4-7)

1、结算款项:

借:周转材料30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 100

贷:银行存款35 900 2、验收低值易耗品:

借:周转材料 6 000

贷:在途物资 6 000

3、借:制造费用 3 800

贷:周转材料 3 800

4、发出低值易耗品:

借:周转材料—在用低值易耗品66 000

贷:周转材料—在库低值易耗品66 000

本月摊销:

借:制造费用 6 000

管理费用27 000

贷: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33 000

Book 5 Unit 5 Period 1 限时训练习题及答案

Book 5 Unit 5 Period 1 限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 使用时间:2015. 8.27 35mins 完成练习,10mins 核对并讨论答案根据答案解析 第一节 第二节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 B,C 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I was required to read one of Bernie Siegel’s books and was hook ed on (迷上)his positivity from that moment on. The stories of his unconventional(非传统的)1 and the exceptional(例外的,异常的)patients he wrote about were so 2 to me and had such a big 3 on how I saw life from then on.Who knew that so many years later I look to Dr. Bernie and his CDs again to 4 my own cancer experience? I’m an ambitious 5 , and when I started going through chemo (化疗) , even though I’m a 6 person, I lost my drive to write. I was just too tired and not in the 7 . One day,while waiting to go in for 8 , I had one of Dr. Bernie’s books in my hand. Another patient 9 what I was reading and struck up a conversation with me 10 he had one of his books with him as well. It 11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he was an eighty-year-old writer. He was 12 a published author, and he was currently 13 on a new book. We would see each other at various times and 14 friends. Sometimes he wore a duck hat, and I would tell myself, he was definitely a(n) 15 of Dr. Bernie. He really put a 16 on my face.He unfortunately 17 last year due to his cancer, 18 h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and gave me the 19 to pick up my pen again. I 20 to myself, “If he can do it, then so can I.” 1. A. tastes B. ideas C. notes D. memories 2. A. amazing B. shocking C. amusing D. strange 3. A. strike B. push C. challenge D. impact 4. A. learn from B. go over C. get through D. refer to 5. A. reader B. writer C. editor D. doctor 6. A. positive B. agreeable C. humorous D. honest 7. A. mood B. position C. state D. way 8. A. advice B. reference C. protection D. treatment 9. A. viewed B. knew C. noticed D. wondered 10. A. while B. because C. although D. providing 11. A. came out B. worked out C. proved out D. turned out 12. A. naturally B. merely C. hopefully D. actually 13. A. deciding B. investing C. working D. relying 14. A. became B. helped C. missed D. visited 15. A. patient B. operator C. fan D. publisher 16. A. sign B. smile C. mark D. mask 17. A. showed up B. set off C. fell down D. passed away 18. A. since B. but C. so D. for 19. A. guidance B. trust C. opportunity D. inspiration 20. A. promised B. swore C. thought D. replied 第二节阅读理解 My friend Jennie gave her bone marrow(骨髓)to a 50-year-old woman, a woman she has never met. At the end of March, the Red Cross called back. Six different blood elements were tested ; Jennie matched five completely and was about a 3/4 match of the six. So she was the best match. In April, Jennie went for a complete physical exam by one of the doctors who would perform the surgery. The doctor had to make sure that it would be no threat to her. The doctor told her that the surgery would need to have two quarts of bone marrow from her hip bones. Jennie would probably be released the same day the surgery took place and should expect to be painful for a couple of months.

2019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

第 4 次课教案 年月日星期 ════════════════════════════章节: 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任务: 掌握组合第一部分的动作顺序和动作要领,并熟练表演第一部分组合;培养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学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及难点: 动作的连贯表演 动作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提要: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组合《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第一部分 动作顺序: 前奏曲:团身抱膝(1×8) 双手分掌至两侧,腿伸直(1×8) 第一段: [1×8] 上身立直,向前弯腰,展压胯两次。 [2×8] 同[1×8] [3×8] 低头。还原看一点;仰头,还原看一点。 [4×8]向左歪头,还原;向右歪头,还原。

[5×8]头从前向右顺时针涮头一周。 [6×8]同[5×8] [7×8]“1”拍头转向点,“2-4”拍头甩向3点,“5-8“头慢转向一点,双腿向前伸直绷脚,双手两侧搭地。 第二段: [1×8]左、右各绷、勾脚一次。 [2×8]双脚同时勾绷两次。 [3×8]双脚向外划圈。 [4×8]双脚向里划圈。 [5×8]右腿小抬腿25°,放平;反面一次。 三、复习、巩固 四、结束: 1、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思考题、作业、参考书目: 组合《舞蹈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小结:

2021年高考小题限时训练限时作业5

限时训练五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八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的第四点讲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这里讲的是“基础行业”和“教育事业”,并没有讲“教育产业”,可能是研究者为了突出教育的产业性,就约定俗成地创造了“教育产业”这个词。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内涵,目前尚无公认的界定。我们认为,对“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界定不能忽略其特定的教育群体,“教育产业化”不是指对所有学校教育而言,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群体。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指部分高等院校或民办学校,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合理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几大功能,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新型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的教育运作机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产业化”问题上有内容和程度上的本质差异,义务教育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非义务教育可以作为有 条件的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如果笼统地提“教育产业化”,则可能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在教育方面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将处于更为不利的环境。 摘编自曾宪军《“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及群体建构探讨》材料二: 我们切不可忘记,教育是一种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特殊产业。教育的广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狭义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教育是为一切产业提供人才的产业,而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相关联,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和进步。 基于此,我不赞成“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赞成“教育要产业化”“要按企业的规律办教育”等观点。“产业化”就是“市场化”,就是产品“商品化”。如果赞成“教育产业化”,就是赞成教育活动市场化,就是教育产品的商品化。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毕业生,把人当作商品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何况我国毕业生是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产品”不能由产业主(校长?)出售,怎么商品化呢?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如何产业化呢?教育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少市场需求?如何商品化?教育系统内的某些部分,如学校的后勤、高等学校中的高科技产业等可以产业化,但这和“教育产业化”是两回事。高等学校创造出的科技成果应由企业进行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出了不少信息化人才和科研成果,但发展信息化产品还是由社会上硅谷等地的企业去搞,这是社会应有的分工。 (摘编自陈鸿璠《刍议“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 材料三: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并不“邪恶”。在计划体制下,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进而认为教育只能由政府投资举办,形成国家垄断、包办教育的困窘局面。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引入,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3.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评定。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6.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7.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 8.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9.项群: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1.运动训练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3.负荷: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数量。负荷强度: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 4.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莫伊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训练。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7.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9.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10.身体形态: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 11.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2.最大力量: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总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13.快速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15.有氧耐力: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16.无氧耐力: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高三物理专题突破限时训练:物理3-5

高三物理专题突破限时训练 物理3-5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1.一静止的铀核放出一个α粒子衰变成钍核,衰变方程为238 92U→234 90Th +4 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α粒子的动能 B .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α粒子的动量大小 C .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α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D .衰变后α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 【答案】B 【解析】衰变过程遵守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A 错,选项B 对. 根据半衰期的定义,可知选项C 错. α衰变释放核能,有质量亏损,故选项D 错. 2.如图所示,当一束一定强度某一频率的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 上时,此时滑片P 处于A 、B 中点,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则( ) A .若将滑动触头P 向 B 端移动时,电流表读数有可能不变 B .若将滑动触头P 向A 端移动时,电流表读数一定增大 C .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 时,电流表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D .若用一束强度相同的紫外线照射阴极K 时,电流表读数不变 【答案】A 【解析】所加的电压,使光电子到达阳极,则灵敏电流表中有电流流过,且可能处于饱和电流,当滑片向B 端移动时,电流表读数有可能不变;当滑片向A 端移动时,所加电压减小,则光电流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故A 正确,B 错误.若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 时,因红外线频率小于可见光,但是不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电流表不一定没有电流,故C 错误;若用一束强度相同的紫外线照射阴极K 时,紫外线的频率大于红外线的频率,则光子数目减小,电流表读数减小,故D 错误. 3.一个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1的中子和另一个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2的氘核同向正碰后结合成一个氚核,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 A.λ1λ2λ1+λ2 B.λ1λ2 λ1-λ2 C.λ1+λ22 D.λ1-λ2 2 【答案】A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宋代,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 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传 统金融的新篇章。 ②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 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 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 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普惠库、长生库等机构经营。质属动产担保,它的 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旧契交付抵押权人即可。债务人 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商业贸 易非常发达,但通货偏于紧缩,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及,几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生产领 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而且赊买赊卖所涉及人员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触及官家和私 人各层面。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 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 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货币币材的复杂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 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便钱、交子、钱引、见钱公据、关 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矾引、香药引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用 粮草或现钱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异地凭该票兑取现钱或其他禁榷货物。这些信用票据的 行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禁榷专卖品领域能够共利发展,既有利于 商人从政府专营的禁榷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补给军需、增加收入的目标。 便钱、见钱公据和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 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这些代表入纳现钱价值的信用票据到指定的地区和入纳地兑取现钱。这 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清结。早期 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它们的行用,弥补了货币不足, 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使商品经济得到了扩张。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行用,是社 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 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 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A 【解析】A项原文第二段说“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也提及 “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并未说其他信用形式 也是产生于宋代。B项参见原文第二段“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 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C项参见原文第二段“质属动产担保,它

运动训练学2(1)(1) (1)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 一、名词解释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填空题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为:(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 2、第一届夏季运动会与(1896 )年在(希腊雅典)举行。 3、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 运动员选材)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竞技体育管理) 四个组成部分。 4、竞技体育的特点有(竞争性)、规性、(集群性)、(公平性)、(公开性) 、(观赏性) 、功利性。 三、判断题 1、竞技体育是以创造优异成绩的社会教育活动。(错是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有选材、训练、竞赛三部分组成。(错还有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竞“和”技“两个方面。(对) 四、简答题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有哪些 答: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 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 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 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8)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一、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二、判断题 1、运动训练理论课分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错还有项群训练理论) 2、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错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3、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错还有教练员) 4、运动训练学对你从事的专项训练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错 5、运动训练理论二个层次中,项群理论研究适用于所有项目的规律性问题(错,三个层次) 三、填空题 1、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2、依理论所覆盖的领域,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3、(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四、论述或简答 竞技体育各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 答:从不同的实践过程中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战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 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成人, 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一轮限时训练题(5)

2015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一轮限时训练题(5) 【广东省汕头市质量监测试题】 Parents need to be good role models to help their children make sensible financial decisions, according to Adam Hancock and his team, from East Caronlina University in the US. Their work highlights that parents who argue about finances contribute to increasing credit card debt among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eir students years. Their work is published online in Springer'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Credit card deb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over the last decade. In addition,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mong educators that more students are dropping out of school, not because of academic failure, but because of financial reasons, and credit card especially. Hancock and colleagues'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amine how parental interactions, and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may have a cumulative effect(累积效应)on the number of credit cards students own and their level of credit card debt.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data for 42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seven different American universities, who took part in the College Student Financial Literacy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online survey, nearly two-thirds of students had a credit card, and nearly a third had more than one. Those students who reported that their parents argued about finance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more than two cards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ho did not argue about finances. In terms of debt, those students who had two or more credit cards were nearly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report having credit card debt over $500.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 "It is clear that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cannot be neglected. Researchers, educators and policymakers should work in finding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the positive financial behaviors fo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help students learn financial skills and establish healthy financial attitudes at earlier ages to prevent poor financial habits from taking root." In Adam Hancock's research, student's credit card debt is related to their _________. A.knowledge B.concerns C.school D.parents 【答案】D 【解析】细节理解题。由“Their work highlights that parents who argue about finances contribute to increasing credit card debt among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eir students years.”可知学生的信用卡债务和他们的父母有关。故选D。 When college students have credit card debt, they may ________. A.quit school B.fail in their exams C.study financial knowledge D.have more credit cards 【答案】A 【解析】细节理解题。由“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mong educators that more students are dropping out of school, not because of academic failure, but because of financial reasons, and credit card especially.”可知大学生有信用卡债务时,他们就可能退学。故选A。 What can we infer from Paragraph 3? A. More than 400 students i a university took the survey.

2014年新课标全国语文1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 语文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湖南和陕西。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

体育硕士综合运动训练学-1

体育硕士综合运动训练学-1 (总分:12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第一部分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0,分数:30.00) 1.运动员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的训练手段是 {{U}} {{/U}} ? A.牵引跑 ? B.逆风跑 ? C.上坡跑 ? D.负重跑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2.同为球类项目,篮球与足球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素质、技战术的要求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U}} {{/U}} ? A.运动员个体的不同 ? B.教练员执教能力的不同 ? C.各项目训练条件的不同 ? D.专项竞技能力的不同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3.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称为 {{U}} {{/U}} ? A.诱导训练法 ? B.意念训练法 ? C.模拟训练法 ? D.想象训练法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4.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者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属于 {{U}} {{/U}} ? A.动作时间 ? B.动作速度 ? C.动作距离 ? D.动作速率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5.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完整地完成整个战术组合过程,一般采用 {{U}} {{/U}} ? A.减难训练法 ? B.加难训练法 ? C.完整战术训练法 ? D.分解战术训练法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6.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63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经济中的第22位支柱产业,其中竞技体育产业占绝大部分。这说明竞技体育可以 {{U}} {{/U}} ? A.显示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实力 ? B.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 C.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 D.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7.下列不属于竞技体育基本构成要素的是 {{U}} {{/U}} ? A.运动训练 ? B.运动竞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