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样实习报告 )

抽样实习报告 )

抽样实习报告 )
抽样实习报告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实习专题报告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统计学

年级: 2007年级

学号: 070482014

指导教师:陈昌雄

教师职称:副教授

成绩:

二OO九年十二月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掌握仪器操作和基本技能,掌握树高和胸径的测量方法。

2、了解回归分析的原理及估计方法,通过测量后山林地的树木(主要是马尾松和阔叶林)来分别获得马尾松和阔叶林的平均树高。

3、掌握仪器操作和基本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课上理论知识与课外实习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验证提高所学理论知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面,增强对本学科的感性认识。

二、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7日至2009年12月31日

三、实习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后山

四、实习主要内容

内容一:马尾松与阔叶林的测定

(一)实习要求:

1、认真严谨,使用前先要熟悉仪器,在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注意保护仪器不受损伤。

2、实验结果要符合精度要求。

3、选择树木时要注意考虑周围环境地形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地形测量树高所选择距离有所差异,一般选择水平距离为15米的地方测量树高。

4.要均匀的选择胸径不同的树木。

(二)实习仪器

计算器,测高器、皮尺、测径尺等

(三)实习步骤

1、本次调查分为小班调查,在实现规划好的林班采取抽样方法,选取马尾松和阔叶林进行胸径和树高的测量,并且每个小班分别选取马尾松和阔叶林各5株。

2、用事先准备好的130厘米的垂直量尺,以调查的树的底部为根基,垂直量取树干130厘米的部分,做好标记,用测径尺在标志的部分量取树干的胸径。并记录数据

3、量取树木的树高,以欲测量的树木的根基为始端,用皮尺水平截取15米的距离,在距离的树木水平距离15米的地方,用测高器瞄准树木的树冠,固定测高器的数值为X1,再次用测高器瞄准树木的基部,固定测高器的数值为X2,如果X2的值为正,则树高为Y= X1-X2,如果X2的值为负,则树高Y= X1+X2。并记录数据。

4、在实测中,常常会遇到无法用测高器瞄准树木基部的情况,这时,可以以人或物为标的物,以人或物立足于树木的基部,用测高器瞄准人(物)的顶部,读取数值,再用步骤3的方法截取数据,在此基础上加上该人(物)的高度,此时得出的数值Y才为树高。并记录数据。

内容二:

(一)用计算机分别对马尾松和阔叶林的数据拟合出回归方程

1、将后山所测去的马尾松和阔叶林的树高和胸径数据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分组得到马尾松和阔叶林的径阶和所对应的株数,按照每组胸径的径阶所测得的株数作为权重来计算树的平均高度,得到结果如下::

3.分别做出马尾松树高与胸径的散点图,根据所做的散点图可以看出马尾松树高与胸径的关系可能是对数模型或者是指数模型,然后对所做的散点图分别添加指数趋势线和对数趋势线(如下图所示),并各自做出它们的决定系数。

4.模型的选择:决定系数是一个回归线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的相对指标,反映了因变量的差异中能用自变量解释的比例。比较两个模型,由于对数模拟的决定系数大于指数模拟的决定系数,即采用对数模型可以更好的解释马尾松的树高与胸径的关系,且以上指数曲线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不可能随着直径增加树高增加得越来越快,最终会有一条渐近线,故马尾松和阔叶林均采用对数模型来模拟则得到马尾松和阔叶林的模拟方程如下: 马尾松:lr Y =4.3577*Ln(d)-0.4602 阔叶林:lr Y =

5.3759*Ln(d)-2.1156

(二) 分别整理马尾松和阔叶林的胸襟数据如下:

1. 后山测得马尾松和阔叶林的胸径数据如下

内容(三):实习结果与分析

1. 马尾松的总体树高结果分析:

马尾松的平均胸径的计算: 抽样方差)2(n

f -1)y V(222lr dy d y S S S ββ-+== 0.008794 标准差S=V = 0.093777

绝对误差△=t -y

s =0.183803 ○

1用林分算术平均胸径计算 N d n n n d n d n D k

1i i

i 212211∑==++++= = 14.6602

lr Y = 4.3577*Ln(D )-0.4602=11.24083

相对误差E=-y △

= 0.016351

估计精度ρ=1-E=98.36486275%

有结果可知回归估计量的估计精度超过了90%。

2用林分平方平均胸径计算 N d n D k 1i 2i

i

g ∑=== 15.8521

lr Y =4.3577*Ln(D )-0.4602=11.58145

相对误差E=-y △

= 0.01587

估计精度ρ=1-E= 98.41295349%

有结果可知回归估计量的估计精度超过了90%。

2.阔叶树的总体树高结果分析:

阔叶林的平均胸径的计算:

抽样方差)2(n

f -1)y V(222lr dy d y S S S ββ-+==0.010101 标准差S=V =0.100503

绝对误差△=t -y

s =0.196986 ○

1用林分算术平均胸径计算 N d n n n d n d n D k

1i i

i 212211∑==++++= = 12.5029

lr Y =5.3759*Ln(D )-2.1156=11.46371

相对误差E=-y △

=0.017524

估计精度ρ=1-E= 98.24759%

有结果可知回归估计量的估计精度超过了90%。

2用林分平方平均胸径计算 N d n D k 1i 2i

i

g ∑=== 13.4437

lr Y =5.3759*Ln(D )-2.1156= 11.85374

相对误差E=-y △

= 0.017009

估计精度ρ=1-E= 98.29913%

有结果可知回归估计量的估计精度超过了90%。

实习心得体会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和其他的小组成员通过动手实测马尾松和阔叶林的树高和胸径,掌握了罗盘仪、测高器基本操作,在实测中通过处理不同情况下的测取树高的方法,进一步熟练地将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巧妙地结合到实际当中,积累了不少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

在实地测量中,我不仅懂得了林业知识中的林班的划分,也了解了树种的相关知识,在实地测取树木的胸径和树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其他小组成员的配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本着严密严谨的态度认真负责地量取每棵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并及时予以记录。

当然,本次的实习重点并非仅仅只是测树,在实地测量收集数据后,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也是本次实习的精华所在。作为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取样并进行统计分析才是我们所应该领悟到得实习精神。

在撰写本次的实习报告之前我综合应用了excel软件和spss软件,结合本学期所学的抽样技术知识和回归分析等学科知识,成功模拟出了拟合度较高的回归方程,这对后期的数据精度分析做了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后山每木检尺数据,利用回归估计的相关知识,利用林分平均胸径的方法计算出本次实习所测取的数据的精度,由于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大家的相互配合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这次实习所测取的数据来进行总体平均树高的估计的精度比较高。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领悟到了做为一名统计专业的学生,在将来要想从事统计方面的工作就必须本着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单纯的数据处理,也要系统掌握实际抽样的方法,将抽样技术切实地应用到生活中,抽样调查作为一种收集信息资料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信息化的今天,它在我国必将有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经管这次的实习结束了,但是在这次实习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我很珍惜学校为我们安排这次实习,更深刻的体会了必须学好当前的课本知识才能在实习中应用出来,课本中的知识只有在实习中才能的到巩固。我将永远珍惜这段经历。

抽样技术期末试卷

抽样技术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抽样调查的根本功能是( ) A. 获取样本资料 B. 计算样本资料 C .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D. 节约费用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B.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事先已知或可以计算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C.是否能减少调查误差 D.是否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3. 与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比较,样本设计效果系数Deff >1表明( ) A.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低 B.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高 C.所考虑的抽样设计与简单随机抽样效率相同 D.以上皆对 4.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是() A.无偏性、充分性和一致性 B.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C. 无误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D. 无误差

性、无偏性和有效性 4.某乡欲估计今年的小麦总产量进行调查,已知去年的总产量为12820吨,全县共123个村,抽取13个村调查今年的产量,得到63.118=y 吨,这些村去年的产量平均为21.104=x 吨。试采用比率估计方法估计今年该地区小麦总产量( ) A.12820.63 B.14593.96 C.12817.83 D.14591.49 6.抽样标准误差的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 .样本容量 B .抽样方式、方法 C .概率保证程度 D .估计量 7.当β为某一特定常数时,比率估计量可看成是比率估计量的特例,此时该常数值为( ) A.1 B.0 C.x y D.x 8.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是( ) A.θ θ )?(SE = ? B. )?(θ tSE =? C. θ θ )?(tSE = ? D. t SE )?(θ = ? 9.应用比率估计量能使估计精度有较大改进的前提条件是调查变量与辅助变量之间大致成

土壤背景值及其采样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土壤背景值及其采样方法 土壤污染概念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基于环境科学对土壤污染含义的解释,土壤污染概念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基于环境科学对土壤污染含义的解释,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害影响,境中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害影响,即以污染物含量及生态效应双重含义作为土壤污染与否及污染程度的评价标准;物含量及生态效应双重含义作为土壤污染与否及污染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种理解则认为土壤污染程度是表征原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叠加的外源污染作用强度,土壤污染程度是表征原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叠加的外源污染作用强度,即以地球化学背景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学背景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等级划分最理想的是通过不同污染等级能够反应人类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污染,又具有生态效应含义两个方面。 应人类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污染,又具有生态效应含义两个方面。 基准值具有地域性和成因性。 基准值具有地域性和成因性。 基准值存在一个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 1/ 7

到统一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到统一,基准值存在一个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到统一,区内元素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均值)可以代表该单元的地球化学含量。 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均值)可以代表该单元的地球化学含量。 三是基准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三是基准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四是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区域性的基准值由于以应用为目的,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四是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区域性的基准值由于以应用为目的,区域内无法以单一的函数确定地球化学元素的的分布特征。 无法确定有绝对代表性的数值,定地球化学元素的的分布特征。 无法确定有绝对代表性的数值,从而可能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值作为其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基准值有所不同,代表性的数值作为其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基准值有所不同,它不仅含有自然背景的部分,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面源污染物(如大气降尘等)。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定的自然部分,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面源污染物(如大气降尘等)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定的自然。 历史期间,一定的地域内土壤中某些原有或淮原有状态的物质丰度原有或淮原有状态的物质丰度[2]。

抽样技术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1、 分层抽样的特点是() A 、层内差异小,层间差异大 B 、层间差异小,层内差异大 C 、层间差异小 D 、层内差异大 2、下面的表达式中错误的是() A 、∑=1h f B 、∑=n n h C 、∑=1h W D 、∑=1h N 3、各省电脑体育彩票中奖号码的产生属于() A 、随意抽样 B 、判断抽样 C 、随机抽样 D 、定额抽样 4、抽样调查的根本功能是() A 、获取样本资料 B 、计算样本指标 C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D 、节约费用 5、最优分配(opt V )、比例分配(prop V )的分层随机抽样与相同样本量的简单随 机抽样(srs V )的精度之间的关系式为() A 、srs prop opt V V V ≤≤ B 、srs opt prop V V V ≤≤ C 、srs opt prop V V V ≥≥ D 、opt prop srs V V V ≤≤ 6、我们想了解学生的视力状况,准备抽取若干学校若干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 则() A 、抽样单位是每一名学生 B 、调查单位一定是每一名学生 C 、调查单位可以是班级 D 、调查单位是学校 7、在分层抽样中,当样本容量n 固定时,能够使得估计量的方差)(st y V 达到最 小的分配方式是() A 、比例分配 B 、等额分配 C 、随机分配 D 、Neyman 分配 8、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是()

A 、是否能确保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B 、是否能确保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事先已知或可以计算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C 、是否能减少调查性误差 D 、是否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9、在抽样的总误差中,属于一致性的误差有() A 、变量误差与估计量偏差 B 、估计量偏差与抽样误差 C 、变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D 、非抽样误差与估计量偏差 10、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按比例分配的分层抽样三者之间的共同点是() A 、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B 、每个个体单元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 C 、一旦选定了第一个样本单元,则其余所有样本单元即可完全确定 D 、三者没有共同点 11、下面哪种样本量分配方式属于比例分配?() A 、N n N n h h = B 、h L h h h h h h h c S N c S N n n ∑==1 C 、∑==L h h h h h h S N S N n n 1 D 、∑==L h h h h h h S W S W n n 1 12、整群抽样中的群的划分标准为() A 、群的划分尽可能使群间的差异小,群内的差异大 B 、群的划分尽可能使群间的差异大,群内的差异小 C 、群的划分尽可能使群间的差异大,群内的差异大 D 、群的划分尽可能使群间的差异小,群内的差异小 13、群规模大小相等时,总体均值 的简单估计量为() A.∑∑===n i M j ij y nM Y 111?

应用抽样技术期末复习题

抽样调查 一、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根本功能是( C ) A. 获取样本资料 B. 计算样本资料 C .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D. 节约费用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是( B ) A.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B.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事先已知或可以计算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C.是否能减少调查误差 D.是否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3. 与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比较,样本设计效果系数Deff >1表明( A ) A.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低 B.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高 C.所考虑的抽样设计与简单随机抽样效率相同 D.以上皆对 4.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是( B ) A.无偏性、充分性和一致性 B.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C. 无误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D. 无误差性、无偏性和有效性 5.某乡欲估计今年的小麦总产量进行调查,已知去年的总产量为12820吨,全县共123个村,抽取13个村调查今年的产量,得到63.118=y 吨,这些村去年的产量平均为21.104=x 吨。试采用比率估计方法估计今年该地区小麦总产量( B ) 抽样标准误差的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C ) A .样本容量 B .抽样方式、方法 C .概率保证程度 D .估计量 7.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是( B ) A.θ θ )?(SE = ? B.)?(θtSE =? C.θθ)?(tSE =? D.t SE )?(θ=? 8.应用比率估计量能使估计精度有较大改进的前提条件是调查变量与辅助变量 之间大致成( A )关系 A.正比例 B.反比例 C.负相关 D.以上皆是 9.能使)2(1)(2 22YX X Y lr S S S n f y V ββ-+-=达到极小值的β值为( B ) A.YX X Y S S S ? B.2X YX S S C.2Y YX S S D.X YX S S 2 10.( B ) 是总体里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单元。 A.抽样单元 B.基本单元 C.初级单元 D.次级单元 11. 下面哪种抽样方法是最简单的概率抽样方法( A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12. 下面关于各种抽样方法的设计效应,表述错误的是( B )。 A.简单随机抽样的deff=1 B.分层随机抽样的deff ﹥1 C.整群随机抽样的deff ﹥1 D.机械随机抽样的deff ≈1 13. 假设考虑了有效回答率之外所有其他因素后的初始样本量为400,而预计有

通信原理抽样定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五) 实验一抽样定理实验 项目一、抽样信号观测及抽样定理实验 1、观测并记录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分别观测music和抽样输出 由分析知,自然抽样后的结果如图,很明 显抽样间隔相同,且抽样后的波形在其包 络严格被原音乐信号所限制加权,与被抽 样信号完全一致。 2、观测并记录平顶抽样前后信号的波形。 此结果为平顶抽样结果,仔细观察可发现 与上一实验中的自然抽样有很大差距,即 相同之处,其包络也由原信号所限制加 权,但是在抽样信号的每个频率分量呈矩 形,顶端是平的。 3、观测并对比抽样恢复后信号与被抽样信 号的波形,并以100HZ为步进,减小A-OUT的频率,比较观测并思考在抽样脉冲频率为多少的情况下恢复信号有失真。

(2)7.7KHZ 在频率为9HZ 时的波形如上图,低通滤 波器恢复出的信号与原信号基本一致, 只是相位有了延时,约1/4个Ts ; 逐渐减小抽样频率可知在7.7KHZ 左右, 恢复信号出现了幅度的失真,且随着fs 的减小,失真越大。 上述现象验证了抽样定理,即,在信号 的频率一定时,采样频率不能低于被采 样信号的2倍,否则将会出现频谱的混 叠,导致恢复出的信号严重失真。 实验二PCM 编译码实验 实验项目一 测试W681512的幅频特性 1、将信号源频率从50HZ 到4000HZ 用示波器接模块21的音频输出,观测信号 的幅频 特性。 ⑴、4000HZ (2)、3500HZ (1)9.0KHZ (3)7.0KHZ

(3)120HZ⑷ 50HZ 在实验中仔细观察结果,可知,当信号源的频率由4000HZ不断下降到3000HZ 的过程中,信号的频谱幅度在不断地增加;在3000HZ~1500HZ的过程中,信号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是没有特别大的差距;在1500HZ~50HZ的过程中,信号的幅度有极为明显的下降。 实验项目二PCM编码规则实验 1、以FS为触发,观测编码输入波形。示波器的DIV档调节为100微秒 图中分别为输入被抽样信号和抽样脉冲, 观察可发现正弦波与编码对应。 2、保持示波器设置不变的情况下,以FS 为触发观测PCM量化输出,记录波形

土壤采样方法

采样前准备 1、工具类:铁铲、镐头、木(竹)片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 2、器具类:GPS、照相设备、卷尺、手提秤、样品袋、采样瓶等 3、文具类:标签、土壤比色卡、记录表格、铅笔、签字笔、胶带、锡纸等 4、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手套、雨具、常用药品、口罩等 5、运输工具:运输箱、冷藏箱等 采样的分类 1、按采样方法分:单独样、混合样、分层样、剖面样 2、按采样阶段分:前期采样、正式采样、补充采样 3、按调查目的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土壤环境背景调查采样、污染土壤调查采样、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1、土壤单独样和土壤混合样 单对角线法:适用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均匀 双对角线法:适用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均匀 棋盘式法:适用面积中等、地势平坦、土壤不均匀 蛇形法:适用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均匀 2、分层采样: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情况 先挖一剖面,观察土壤分层状况,再分层采样 注意:从土壤剖面下层取样,每个采样点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 3、剖面采样 先挖一剖面:150cm*80cm*120cm 深度:采集3层0~20cm、40~60 cm、100~120 cm 采样量:各取1kg土样 注意:一定是从剖面由底向上次序采样

单独样品:有机样品必须采集单独样。 单独样品要在坐标点取0-20cm土壤,先用铁铲三面切割一个大于取土量的20cm高的土方,再用木铲去掉铁铲接触面后装入样品袋。注意不要斜向切割,要尽可能做到取样量上下一致。 有机样品一般用250ml带有聚四氟乙烯衬垫的棕色采样瓶装样;为防止样品沾污瓶口,可用光洁硬纸板围成漏斗状,将样品装入样品瓶中;样品要装满样品瓶,及时放入样品冷藏箱, 4℃以下避光保存。需采集有机密码平行样的样点,要同点位增采2份密码平行样。 混合样品:采样点位确定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采样区域,一般为20m×20m;(当地形地貌及土壤利用方式复杂时,可视具体情况扩大至100m×100m,坐标位置不变)采用双对角线法5点采样,每个分样点采样方法与单独样品采集方法相同,5点采样量基本一致,共计采样总量不少于2000g。 当土壤中砂石、草根等杂质较多或含水量较高时,可视情况增加样品采样 一个混合样品的重量在2 kg左右。如果重量超出很多,可用四分法进行缩分。 采样时间 1、耕地:在播种施肥前或在作物收获后采集 2、果园:在果品采摘后至下一次施肥前采集 3、其他用地类型不受限制 污染事故现场采样 在污染事故中,当液体倾翻污染物向低洼处流动,同时向深度方向渗透,并向两侧横向方向扩散时,土壤监测现场采样的要点包括: (1)采样点不少于5个,每个点分层采样。 (2)事故发点周围样点较密,采样深度较深,离事故发生点相对远处样点较疏,采样深度较浅。 (3)要设定2~3个背景对照点。 (4)各点(层)取l kg土样装入样品袋,有腐蚀性或要测定挥发性化合物时,改用广口瓶装样。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采集后置于低温(冰箱)中,直至运送、移 交到分析室 土壤采样注意事项

抽样技术简答题及答案

抽样技术各类简答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 1.请列举一些你所了解的以及被接受的抽样调查。 略 2. 抽样调查基础理论及其意义; 答: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误差分布理论,概率理论。 大数定律是统计抽样调查的数理基础,也给统计学中的大量观察法提供了理论和数学方面的依据;中心极限定理说明,用样本平均值产生的概率来代替从总体中直接抽出来的样本计算的抽取样本的概率,为抽样推断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认识抽样误差及其分布的目的是希望所设计的抽样方案所取得的绝大部分的估计量能较好的集中在总体指标的附近,通过计算抽样误差的极限是抽样误差处于被控制的状态;概率论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而引进统计学中,是统计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3.抽样调查的特点。 答:1)随机抽样;2)以部分推断总体;3)存在抽样误差,但可计算,控制;4)速度快、周期短、精度高、费用低;5)抽样技术灵活多样;6)应用广泛。 4.样本可能数目及其意义; 答:样本可能数目是在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时,所有可能被抽中的不同样本的个数,用A表示。 意义:正确理解样本可能数目的概念,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抽样调查误差的计算,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5.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答:抽样误差是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时的误差,它属于一种代表性误差,在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计算,并且可以被控制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影响 抽样误差的因素:1)有样本量大小,抽样误差通常会随着样本量的大小而增减,在某 些情形下,抽样误差与样本量大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2)所研究现象总体变异程度 的大小,一般而言,总体变异程度越大则抽样误差可能越大;3)抽样的方式方法, 如放回抽样的误差大于不放回抽样,各种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也常会有不同的抽样误 差。 在实际工作中,样本量和抽样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可以控制的,总体变异程度虽不可以 控制,但却可通过设计一些复杂的抽样技术而将其影响加以控制。 习题二 三简答题 1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区别 答:概率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单元时,每个总体单元有一个非零的入样概率,并且样本单元的抽取应遵循一定的随机化程序。 2 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 答:普查是对总体的所有单元进行调查;抽样调查仅对总体中的部分单元进行调查。 3何谓抽样效率,如何评价设计效果? 答:两个抽样方案的抽样方差之比为抽样效率。当某个估计量的方差比另一估计量的方差小时,则称方差小的估计量效率比较高,因方差的大小与样本容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比

matlab验证时域采样定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采样定理 实验时间: 201211日年12月 指导老师:应娜 学院:计算机学院 级:班 学号: 姓名: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MATLAB验证低通抽样定理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抽样定理的工作原理。 2、通过MATLAB编程实现对抽样定理的验证,加深抽样定理的理解。同时训练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MATLAB软件,学习应用MATLAB软件的仿真技术。它主要侧重于某些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一些关键命令的掌握,理解,分析等。 4、计算在临界采样、过采样、欠采样三种不同条件下恢复信号的误差,并由此总结采样频率对信号恢复产生误差的影响,从而验证时域采样定理。 三、实验步骤 1、画出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波形及其幅频特性曲线,信号为 f(x)=sin(2*pi*80*t)+ cos(2*pi*30*t); 2、对信号进行采样,得到采样序列,画出采样频率分别为80Hz,110 Hz,140 Hz时的采样序列波形; 3、对不同采样频率下的采样序列进行频谱分析,绘制其幅频曲线,对比各频率下采样序列和的幅频曲线有无差别。 4、对信号进行谱分析,观察与3中结果有无差别。 5、由采样序列恢复出连续时间信号,画出其时域波形,对比与原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波形。 四、数据分析 (1)部分程序分析: f=[fs0*k2/m2,fs0*k1/m1]; %设置原信号的频率数组 axis([min(t),max(t),min(fx1),max(fx1)]) %画原信号幅度频谱 f1=[fs*k2/m2,fs*k1/m1]; %设置采样信号的频率数组 fz=eval(fy); %获取采样序列 FZ=fz*exp(-j*[1:length(fz)]'*w); %采样信号的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TMN=ones(length(n),1)*t-n'*T*ones(1,length(t)); 由采样信号恢复原信号fh=fz*sinc(fs*TMN); %. (2)原信号的波形与幅度频谱:

土壤取样方法

土壤取样的方法 如何正确判断整个区域的养分充裕状况呢,这需要做正确的取土样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样本测试值的统计量,从而估计整个区域的养分状况。所以这个时候实地取出来的土样非常重要,如何采集的土样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呢,是能直接放映和代表整个区域的呢?取土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选择取土区域: 选择样区时首先须考虑样区在整个区域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区域生态系统包括地理景观等时空格局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以土壤养分循环为研究目的选择样区时,应以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区域划分理论为基础,所确定的样区要能代表研究区域的完整地貌单元和生态群落结构.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重要因子,选择样区时还须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代表性.从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类型、社会经济因素等多个层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区,是由样区研究结果向区域推断的首要条件。2、保证取土样的随机性: 在大尺度上,区域土壤养分受地带性规律和时间性节律的支配,但在小尺度上,由于受土壤母质及耕作施肥非均匀性的影响,它们却表现为/随机分布0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区域中的样区、样区中的采样单元、采样单元中的样点数都是越密越接近真实值,但在实践中却不可能做到.利用统计学原理的随机性原则,可以用样点来反映其代表的采样单元,以采样单元来反映代表的样区,以样区来反映代表的区域.在选定的样区内按统计学要求设置适当数目的采样单元,根据每个样点都有相同概率的原则进行随机采样. 3、保证取土样的重现性 重现性是指在已定的样区内多次重复采样,结果都能获得相同的规律性.要保证研究区域结果重现性,必须统一区域内各样区的采样标准和方法,并有足够密度的样点,尽可能消除采样方法引起的人为误差.为便于样区内重复采样与样品化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在整个采样过程中,有必要对各采样单元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农艺管理措施等实地情况进行详尽的记载,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区域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因素. 4、保证取土样的时间统一 由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和植物养分含量、植物生物量都存在季节性变化,各样区采样时间不一致易导致样区间结果缺乏可比性,也无法保证样区内土壤养分特征及循环规律与整个研究区域接近。保证各个样区采样时间的相对统一,是样区研究结果拓展到整个区域的关键之一。 土壤养分的状况对植物生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测土施肥方案的实施,也充分体现了土壤养分检测的重要性。目前德国STEPS有一款土壤养分速测仪,检测方便快捷,准确度高,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产品。 .

应用抽样技术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抽样调查的根本功能是( ) A. 获取样本资料 B. 计算样本资料 C .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D. 节约费用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B.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事先已知或可以计算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C.是否能减少调查误差 D.是否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3. 与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比较,样本设计效果系数Deff >1表明( ) A.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低 B.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高 C.所考虑的抽样设计与简单随机抽样效率相同 D.以上皆对 4.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是( ) A.无偏性、充分性和一致性 B.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C. 无误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D. 无误差性、无偏性和有效性 5.某乡欲估计今年的小麦总产量进行调查,已知去年的总产量为12820吨,全县共123个村,抽取13个村调查今年的产量,得到63.118=y 吨,这些村去年的产量平均为21.104=x 吨。试采用比率估计方法估计今年该地区小麦总产量( ) A.12820.63 B.14593.96 C.12817.83 D.14591.49 6.抽样标准误差的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 .样本容量 B .抽样方式、方法 C .概率保证程度 D .估计量 7.当β为某一特定常数时,比率估计量可看成是比率估计量的特例,此时该常数值为( ) A.1 B.0 C. x y D.x 8.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是( ) A.θ θ )?(SE = ? B.)?(θtSE =? C.θθ)?(tSE =? D.t SE )?(θ=?

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案

* * * * 学院校内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案 ***(2012)第02号 项目名称:校内土壤样品采集 委托单位:第二组

目录 一、前言 (1) 二、监测依据 (1) 三、方案目的 (1) 四、方案用具 (1) 五、方案步骤 (2) 5.1现场调查 (2) 5.2采样点布设及原则 (2) 5.3采样要求 (2) 六、方案记录 (3) 6.1土壤采样记录表 (3) 6.2采样图 (4)

一、前言 略 二、监测依据 《土壤样品采集行业标准》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1121.1—2006。 三、方案目的 1.掌握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掌握土壤样品的布点方法; 3.了解样品的前处理。 四、方案用具 采样筒,管型土钻,普通土钻,采样袋,锄头。

五、方案步骤 5.1现场调查 1.土壤所属地: 2.土壤面积: 3.土壤所受污染源: 4.周围环境: 5.2采样点布设及原则 梅花布点法:适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中心点设在两线相交处。一般采样点在5-10个以内。 原则:随机取点,多点采样,等量混合。 5.3采样要求 1.采样时间 根据土壤环境与作用,确定监测时间。本次实验监测采样一次。 2.采样深度 只是作为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采样深度只需取15cm左右耕

层土壤和耕层以下15~30cm土样。若要了解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情况,则按土壤剖面层次取样。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分为A层(表面,腐殖质淋溶层),B层(亚层,沉积层),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和底岩层。 3.采样量 根据具体项目确定采样量,一般1kg. 对于多点采样的混合样品,要在现场或实验室用四分法弃取,剩余土样装袋保存。 4.样品保存 风干(避免阳光直射,与酸碱污染。) 六、方案记录 6.1土壤采样记录表

通信原理抽样定理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1 抽样定理及其应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模拟信号抽样的实验,加深对抽样定理的理解; 2.通过PAM 调制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脉冲幅度调制的特点; 3.学习PAM 调制硬件实现电路,掌握调整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PAM 脉冲调幅模块,位号:H (实物图片如下) 2.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位号:G (实物图片见第3页) 3.20M 双踪示波器1台 4.频率计1台 5.小平口螺丝刀1只 6.信号连接线3根 三、实验原理 抽样定理告诉我们:如果对某一带宽有限的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抽 样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准确地还原原信号。这就是说,若要传输模拟信号,不一定要传输模拟信号本身,可以只传输按抽样定理得到的抽样值。 PAM 实验原理:它采用模拟开关CD4066实现脉冲幅度调制。抽样脉冲序列为高电平时, 模拟开关导通,有调制信号输出;抽样脉冲序列为低电平,模拟开关断开, 无信号输出 图1-2 PAM 信道仿真电路示意图 32W01 C1 C2 32P03 R2 32TP0

四、可调元件及测量点的作用 32P01:模拟信号输入连接铆孔。 32P02:抽样脉冲信号输入连接铆孔。 32TP01:输出的抽样后信号测试点。 32P03:经仿真信道传输后信号的输出连接铆孔。 32W01:仿真信道的特性调节电位器。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插入有关实验模块: 在关闭系统电源的条件下,将“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PAM脉冲幅度调制模块”,插到底板“G、H”号的位置插座上(具体位置可见底板右下角的“实验模块位置分布表”)。注意模块插头与底板插座的防呆口一致,模块位号与底板位号的一致。 2.信号线连接: 用专用铆孔导线将P03、32P01;P09、32P02;32P03、P14连接(注意连接铆孔的箭头指向,将输出铆孔连接输入铆孔)。 3.加电: 打开系统电源开关,底板的电源指示灯正常显示。若电源指示灯显示不正常,请立即关闭电源,查找异常原因。

应用抽样技术期末复习题

抽样调查 一、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根本功能是( C ) A. 获取样本资料 B. 计算样本资料 C .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D. 节约费用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是( B ) A.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B.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事先已知或可以计算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C.是否能减少调查误差 D.是否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3. 与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比较,样本设计效果系数Deff >1表明( A ) A.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低 B.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高 C.所考虑的抽样设计与简单随机抽样效率相同 D.以上皆对 4.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是( B ) A.无偏性、充分性和一致性 B.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C. 无误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D. 无误差性、无偏性和有效性 5.某乡欲估计今年的小麦总产量进行调查,已知去年的总产量为12820吨,全县共123个村,抽取13个村调查今年的产量,得到63.118=y 吨,这些村去年的产量平均为21.104=x 吨。试采用比率估计方法估计今年该地区小麦总产量( B ) A.12820.63 B.14593.96 C.12817.83 D.14591.49 6.抽样标准误差的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C ) A .样本容量 B .抽样方式、方法 C .概率保证程度 D .估计量 7.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是( B ) A.θθ )?(SE =? B.)?(θtSE =? C.θθ)?(tSE =? D.t SE )?(θ=? 8.应用比率估计量能使估计精度有较大改进的前提条件是调查变量与辅助变量之间大致成( A )关系 A.正比例 B.反比例 C.负相关 D.以上皆是 9.能使)2(1)(222YX X Y lr S S S n f y V ββ-+-=达到极小值的β值为( B ) A.YX X Y S S S ? B.2X YX S S C.2Y YX S S D.X YX S S 2 10.( B ) 是总体里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单元。 A.抽样单元 B.基本单元 C.初级单元 D.次级单元 11. 下面哪种抽样方法是最简单的概率抽样方法( A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12. 下面关于各种抽样方法的设计效应,表述错误的是( B )。 A.简单随机抽样的deff=1 B.分层随机抽样的deff ﹥1 C.整群随机抽样的deff ﹥1 D.机械随机抽样的deff ≈1

《抽样技术》第四版习题答案

第2章 2.1 解:()1 这种抽样方法是等概率的。在每次抽取样本单元时,尚未被抽中的编号 为1~64的这些单元中每一个单元被抽到的概率都是 1100 。 ()2这种抽样方法不是等概率的。利用这种方法,在每次抽取样本单元时,尚未被抽中 的编号为1~35以及编号为64的这36个单元中每个单元的入样概率都是2 100 ,而尚未被抽中的编号为36~63的每个单元的入样概率都是 1100 。 ()3这种抽样方法是等概率的。在每次抽取样本单元时,尚未被抽中的编号为20 000~ 21 000中的每个单元的入样概率都是 1 1000 ,所以这种抽样是等概率的。 2.3 解:首先估计该市居民日用电量的95%的置信区间。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在大 _ y E y y -= 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_ Y 的195%α-=的置信区 间为y z y z y y α α??-+=-+? ?。

而()2 1f V y S n -= 中总体的方差2S 是未知的,用样本方差2s 来代替,置信区间 为,y y ?? -+???? 。 由题意知道,_ 2 9.5,206y s ==,而且样本量为300,50000n N ==,代入可以求得 _ 21130050000 ()2060.6825300 f v y s n --= =?=。将它们代入上面的式子可得该市居民日用电量的95%置信区间为7.8808,11.1192????。 下一步计算样本量。绝对误差限d 和相对误差限r 的关系为_ d rY =。 根据置信区间的求解方法可知 _ ___ 11P y Y r Y P αα? ???-≤≥-?≤≥-???? 根据正态分布的分位数可以知道1P Z αα??? ≤≥-???? ,所以()2_2rY V y z α?? ?= ??? 。也就是2 _2 _2 22 /221111r Y r Y S n N z S n N z αα?? ?????? ????? ???-=?=+ ? ????? ?? ???? 。 把_ 2 9.5,206,10%,50000y s r N ====代入上式可得,861.75862n =≈。所以样本量至少为862。 2.4 解:总体中参加培训班的比例为P ,那么这次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P 的估计值p 的方差()()111f N V p P P n N -= --, 在大样本的条件下近 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在本题中,样本量足够大,从而可得P 的195%α- =的置信区间为 2p z p z αα?-+?。 而这里的()V p 是未知的,我们使用它的估计值

抽样实习报告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实习专题报告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统计学 年级: 2007年级 学号: 070482014 指导教师:陈昌雄 教师职称:副教授 成绩: 二OO九年十二月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掌握仪器操作和基本技能,掌握树高和胸径的测量方法。 2、了解回归分析的原理及估计方法,通过测量后山林地的树木(主要是马尾松和阔叶林)来分别获得马尾松和阔叶林的平均树高。 3、掌握仪器操作和基本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课上理论知识与课外实习相结合,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验证提高所学理论知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面,增强对本学科的感性认识。 二、实习时间:2009年12月27日至2009年12月31日 三、实习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后山 四、实习主要内容 内容一:马尾松与阔叶林的测定 (一)实习要求: 1、认真严谨,使用前先要熟悉仪器,在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注意保护仪器不受损伤。 2、实验结果要符合精度要求。 3、选择树木时要注意考虑周围环境地形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地形测量树高所选择距离有所差异,一般选择水平距离为15米的地方测量树高。 4.要均匀的选择胸径不同的树木。 (二)实习仪器 计算器,测高器、皮尺、测径尺等 (三)实习步骤 1、本次调查分为小班调查,在实现规划好的林班采取抽样方法,选取马尾松和阔叶林进行胸径和树高的测量,并且每个小班分别选取马尾松和阔叶林各5株。 2、用事先准备好的130厘米的垂直量尺,以调查的树的底部为根基,垂直量取树干130厘米的部分,做好标记,用测径尺在标志的部分量取树干的胸径。并记录数据 3、量取树木的树高,以欲测量的树木的根基为始端,用皮尺水平截取15米的距离,在距离的树木水平距离15米的地方,用测高器瞄准树木的树冠,固定测高器的数值为X1,再次用测高器瞄准树木的基部,固定测高器的数值为X2,如果X2的值为正,则树高为Y= X1-X2,如果X2的值为负,则树高Y= X1+X2。并记录数据。 4、在实测中,常常会遇到无法用测高器瞄准树木基部的情况,这时,可以以人或物为标的物,以人或物立足于树木的基部,用测高器瞄准人(物)的顶部,读取数值,再用步骤3的方法截取数据,在此基础上加上该人(物)的高度,此时得出的数值Y才为树高。并记录数据。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一;第二,系统性;第三;第四,实证性;第五。 3、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人口和;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具体对象,主要是个人、、社会组织、阶级和阶层、民族、社区、社会行为、等。 4、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有和。 5、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和_____。 6、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概念的形成、、选择测量指标、。 7、根据抽取对象的具体方式,抽样可以归纳为与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社会调查研究 2、因果关系 3、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4、概率抽样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社会调查研究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概念间的相关关系? 3、抽样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共26分) 1、怎样选择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10分) 2、如何制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总体方案?(10分)

3、怎样检验测量的信度?(6分)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测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问卷调查方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问卷调查的关键工作是____________。 3、一般访谈是指访谈时要有一套完整的____________,访谈人只需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即可,无须探讨式的相互商洽。 4、深度访谈是希望通过访谈发现一些____________,此类访谈主要适用于____________研究。 5、社会观察是指有目的地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搜集人们各种行为数据资料的方法。 6、文献法的显著特点有:、、。 7、实验法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自变量与;与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前测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文献法 2、问卷法 3、深度访谈法 4、结构式观察法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抽样调查课程 实验报告 小组同学姓名及学号 组员1:关欣2011101209 组员2:陈玉2011101221 __ 组员3:张林娜2011101231___ 实验报告

实验思考题: 1、 某调查员欲从某大学所有学生中抽样调查学生平均生活费支出情况,假设该调查员已经 完成了抽样,并获得样本情况(见数据表1),请根据此样本分别按性别、家庭所在地分层,并计算各层的样本量、平均生活费支出、生活费支出的方差及标准差。 按性别分层: 男:样本量为127,平均生活费支出为569.685,方差为52368.4,标准差为228.841 女:样本量为145,平均生活费支出为617.241,方差为64284.004,标准差为253.543 按家庭所在地分层: 大型城市: 样本量为86,平均生活费支出为614.5349,方差为90050.957,标准差为300.0849 乡镇地区:样本量为68,平均生活费支出为529.411,方差为48002.633,标准差为219.095 中小城市:样本量为118,平均生活费支出为618.644,方差为41016.949,标准差为202.526 2、 教材71页第5题(1)问 层 Nh 样本 1 256 10 10 2 0 20 10 0 10 30 20 2 420 20 35 10 50 0 40 50 10 20 20 3 168 0 20 0 30 30 50 40 0 30 0 W1=0.303 W2=0.498 W3=0.199 f1=0.039 f2=0.024 f3=0.060 _y 1=11.2 -y 2=25.5 - y 3=20 s1=9.716 s2=17.392 s3=18.856 平均支出为 ==∑=3 1 h h h pst y w y 20.0677 估计的方差为=- =∑=3 1 221)(h h h h h pst s n f w y v 18.038 估计的标准差为=)(y pst v 3.61

抽样技术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抽样调查的根本功能是( ) A. 获取样本资料 B. 计算样本资料 C . 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D. 节约费用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B.是否能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事先已知或可以计算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C.是否能减少调查误差 D.是否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3. 与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比较,样本设计效果系数Deff >1表明( ) A.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低 B.所考虑的抽样设计比简单随机抽样效率高 C.所考虑的抽样设计与简单随机抽样效率相同 D.以上皆对 4.优良估计量的标准是( ) A.无偏性、充分性和一致性 B.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C. 无误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D. 无误差性、无偏性和有效性 4.某乡欲估计今年的小麦总产量进行调查,已知去年的总产量为12820吨,全县共123个村,抽取13个村调查今年的产量,得到63.118=y 吨,这些村去年的产量平均为21.104=x 吨。试采用比率估计方法估计今年该地区小麦总产量( ) A.12820.63 B.14593.96 C.12817.83 D.14591.49 6.抽样标准误差的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 .样本容量 B .抽样方式、方法 C .概率保证程度 D .估计量 7.当β为某一特定常数时,比率估计量可看成是比率估计量的特例,此时该常数值为( ) A.1 B.0 C. x y D.x 8.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是( ) A.θ θ )?(SE = ? B.)?(θtSE =? C.θθ)?(tSE =? D.t SE )?(θ=? 9.应用比率估计量能使估计精度有较大改进的前提条件是调查变量与辅助变量之间大致成( )关系

PCM编译码的实验报告

PCM编译码的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十一:PCM编译码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制 实验十一PCM编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PCM编译码原理。 2. 掌握PCM基带信号的形成过程及分接过程。 3. 掌握语音信号PCM编译码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 1. 双踪示波器一台 2. 通信原理Ⅵ型实验箱一台 3. M3:PCM与ADPCM编译码模块和M6数字信号源模块 4. 麦克风和扬声器一套 三、实验步骤 1.实验连线 关闭系统电源,进行如下连接: 非集群方式 2. 熟悉PCM编译码模块,开关K1接通SL1,打开电源开关。3.用示波器观察STA、STB,将其幅度调至2V。 4. 用示波器观察PCM编码输出信号。 当采用非集群方式时:

测量A通道时:将示波器CH1接SLA(示滤波器扫描周期不超过SLA的周期, 以便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帧信号),CH2接PCM A OUT,观察编码后的数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 测量B通道时:将示波器CH1接SLB,(示滤波器扫描周期不超过SLB的周期, 以便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帧信号),CH2接PCM B OUT,观察编码后的数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 当采用集群方式时:将示波器CH1接SL0,(示滤波器扫描周期不超过SL0的周期, 以便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帧信号),CH2分别接SLA、PCM A OUT、SLB、PCM B OUT以及PCM_OUT,观察编码后的数据所处时隙位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以及PCM信号的帧结构(注意:本实验的帧结构中有29个时隙是空时隙,SL0、SLA及SLB的脉冲宽度等于一个时隙宽度)。开关S2分别接通SL1、SL2、SL3、SL4,观察PCM基群帧结构的变化情况。 5. 用示波器观察PCM译码输出信号 示波器的CH1接STA,CH2接SRA,观察这两个信号波形是否相同(有相位差)。 示波器的CH1接STB,CH2接SRB,观察这两个信号波形是否相同(有相位差)。 6. 用示波器定性观察PCM编译码器的动态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