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的生产制度、培桑管理、养蚕制种、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检验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326-1997 桑蚕一代杂交种

NY /T 327-1997 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DB 32/T354—2000 丰产桑园栽培技术规程

DB 32/T355—2000 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DB 32/T356—2000 高密度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DB 32/T357—2000 桑蚕小蚕饲育技术规程

DB 32/T359—2000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3 生产制度

3.1 基本要求

推广使用的桑蚕品种,应经国家或省级审定。

蚕种生产以批为单位。同品种、同品系、同日收蚁、同环境生产的蚕为一饲育批。

3.2 饲育形式

一代杂交种生产采用4g或5g定量蚁量育。对交批蚁量最大比例不应超过100:120。在同一范围内饲育力求连片;分户饲养的,一户内不应同时饲养两个品种。

3.3 制种形式

一代杂交种生产应按规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分批制种,采用散卵制种型式。

3.4 蚕种质量规格

蚕种质量规格应符合NY326-1997的规定。

4 培桑管理

4.1 桑园规划

4.1.1 基本条件

按DB 32/T354—2000中4.1.1、4.2的规定执行。

4.1.2 桑园面积

按春期每饲养100g蚁量,配备专用桑园6670m2(10亩)左右,其中稚蚕专用桑园占15%为宜。

4.1.3 树型养成与密度

蚕种生产用桑的树型养成宜采用中干拳式。定拳高度不低于60cm。其栽植密度每667m2以800株为宜。

4.2 桑园管理

4.2.1 桑园土壤

桑园土壤要求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含盐量不高于0.2%,pH值在6.0-7.0之间,土层厚度在90cm以上。

4.2.2 桑园水利

按DB 32/T354—2000中6.3的规定执行。。

4.2.3 桑园施肥

4.2.3.1 施肥量

全年每667m2纯氮施用量不少于35kg,氮、磷、钾的比例为5:3:4。氮素肥料60%以上来自有机质肥料。

4.2.3.2 施肥时间

春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总施肥量的15%,以氮、磷肥为主,配合钾肥。磷肥的全年施用量应在此时一次性施入,在3月20日前施用完毕。

夏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总施用量的45%,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钾肥。夏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在夏伐后立即施入,第二次在疏芽后施入。

秋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总施肥量的10%,以氮肥为主,在8月上中旬施用完毕。

冬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施用量的30%,以有机质为主,在桑树休眠至土壤封冻前施入。4.2.3.3 施肥方法

厩肥、堆肥采取沟施;化肥、粪肥、饼肥采取穴施。施肥后及时盖土。施肥部位应离树干30 cm -45cm的根系密集区。施肥穴位应轮换。

4.2.3.4 根外施肥

可选用浓度为0.2%的磷酸二氢钾根外施肥。

4.2.4 耕翻

按DB 32/T354—2000中6.4的规定执行。。

4.2.5 摘芯

摘芯从二眠眠中开始,到三眠结束,分期分批进行,摘去一芯一叶。

4.2.6 伐条

4.2.6.1 春伐

在3月20日前进行。

4.2.6.2 夏伐

在春叶采完后2d-3d内完成。做到先采先伐,全园高低一致。结合伐条增拳补拳,恢复树形和树势。伐条应在晴天进行。

4.2.7 疏芽

伐条后,当新梢长到15cm -20cm,可分出新梢强弱时进行第一次疏芽;当新梢长到30cm 时,进行第二次疏芽。删去着生位置不当、过密、细弱或过强的新梢。

4.2.8 束枝、剪梢、修桑

桑树束枝应在基本落叶后约11月份进行,开春萌芽前解束。解下的束草应及时销毁。剪梢、修桑按DB 32/T354—2000中6.6、6.7的规定执行。

4.3 病虫草害防治

4.4.1 防治病虫

桑病虫的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以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为主,结合实际药剂防治为原则。

按DB 32/T354—2000中的规定执行。

4.4.2 除草

按DB 32/T354—2000中第6.5.1、6.5.2的规定执行。

化学除草时,药液不应喷到桑叶、桑芽或桑树枝干上。

5 养蚕制种

5.1 蚕种生产条件

5.1.1蚕种生产场应选择远离污染源,适合蚕种生产的环境进行。

5.1.2 生产用房配备比例

饲养100g蚁量宜配备:蚕室100 m2,蔟室40m2 ,贮桑室50m2,附属室40m2,专用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蚕种保护室按生产越年种数量以150张/m2毛种配备。5.1.3 蚕种生产用房

DB32/T 623-2003

5.1.3.1 蚕种催青室的方向以南北为适,容积和间数与全场一期最大催青数量相适应,蚕种催青室应保温、保湿、防热、换气和便于消毒。

5.1.3.2 蚕室应能保温、防热、通风、透光、排湿、消毒和防蝇。

5.1.3.3 储桑室以半地下室为适,便于消毒、防热、保湿、防渗。

5.1.3.4 其它设施:

应具备保持10oC以下的低温室、100oC以上的高温消毒灶。

5.1.4 原蚕点生产基本条件

原蚕点要求桑园集中成片,无疫病,具有一定规模。原蚕户饲养规模不得小于10g蚁,同期内不能兼养一代杂交种。原蚕户应具备相应的桑园面积和适应种茧要求及疫病防治的基本生产设备和条件。原蚕户不得养地蚕,上地蔟。

5.1.5 蚕种冷藏库

蚕种冷藏室内不得冷藏任何其它物品。蚕种冷藏库应能保持0oC-5oC低温。

5.1.6 浸酸设备

蚕种冷藏库应有防热、降温、通风的低温室、晾种室、蚕种整理室和完善的浸酸设备。5.2 养蚕卫生

5.2.1 消毒前病源检测

消毒前应对养蚕环境抽样,进行病源检测。原蚕区应逐户抽样、检测。

5.2.2 消毒

按DB 32/T359—2000的规定执行。

5.3 催青收蚁

5.3.1.催青

按DB 32/T356—2000的规定执行。

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5℃,抑制时间以2d-3d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时都要有3h-5h的中间温度过渡。

5.3.2.收蚁

按DB 32/T357—2000的规定执行。

采用绵纸吸引法收蚁,定量分区。收蚁后,保留卵壳、残蚁、残卵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5.4 原蚕饲养

5.4.1 饲育

表1、原蚕饲育表

龄别收蚁当日1龄2龄3龄4龄5龄

目的温度,℃28 27-28 27-28 26-26.5 24.5-25 24-24.5

目的相对湿度,% 90 90 85-90 80-85 75-80 70-80

给桑,次/日3-4 3-5 3-5 3-5 3-4 3-4

切桑大小,cm2 0.25-1.00 0.25-1.69 1.69-4 4-16 片叶片

叶或芽叶

除沙眠除起、眠除起、中、眠除各一次起、眠除,每日中除一次起除,每日中除一次

蚕体消毒一次将眠一次起蚕、将眠各一次起蚕、将眠各一次起蚕、盛食、将眠各一次起蚕、见熟各一次,龄中每日一次

4克蚁量最大蚕座面积,cm2 1200 4800 13000 40000 80000 180000-200000

4克蚁量匾数1 1 2 4 8 16-17

注1:多丝量品种1龄-3龄饲育温度宜适当偏高。注2:各龄眠中降低1℃保护。

DB32/T 623-2003

5.4.2 用叶

原种用叶不少于85kg/g蚁,备有3%的预备桑量,各龄蚕用叶见表2。

表2、各龄蚕用叶

用叶收蚁当日1龄2龄3龄4龄5龄

春期叶色黄绿色嫩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深绿色

叶位生长芽第一叶生长芽第二叶-第三叶生长芽第三叶或止芯芽第一叶止芯芽叶或生长芽成熟片叶止芯芽叶或成熟片叶全部采摘含水率,%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秋期叶色黄绿色嫩绿色浅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

叶位最大叶上一叶最大叶最大叶下一叶第6-7叶第8-12叶除基部5-6叶外均可

含水率,%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5.4.3 迟眠蚕检查

各龄应进行迟眠蚕微粒子病预知检验。收蚁至上蔟,蚕期个体淘汰率应不低于3%。除真菌病和虫鼠害外,如暴发病毒病、细菌病等蚕病时,一次调查发病率春季未满4%,秋季未满8%者为合格。

5.4.4 控制病源传播

蚕沙、病毙蚕、蛹壳、垫料、废蚕蛾以及其它养蚕污染物应焚、埋或作堆肥。

5.5 种茧保护

5.5.1 上蔟

5.5.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为25℃-25.5℃,相对湿度以不大于75%为宜,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24℃、相对湿度不大于75%,通风、安静、弱光条件为宜。

5.5.1.2 蔟具以折蔟为宜,蔟下铺垫吸水性强的材料。蔟上盖覆蔟网,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垫材料。

5.5.1.3 上蔟方法

以饲育批为单位分期适熟上蔟,400条/蔟为宜。

5.5.1.4 发蛾促进检查

按批取部分早熟蚕单独上蔟,用27℃-29℃、80%-85%相对湿度保护,化蛾后作微粒子病检

查。

5.5.2 采茧

采茧前剖茧观察,以吐丝尚未终了为采茧适期。上蔟后日系60h、中系72h左右采茧为宜。5.5.3 种茧保护

种茧保护温度23℃-25℃,相对湿度75%-80%;见苗蛾后相对湿度为80%-85%;羽化前夜黑暗为宜,并定时换气。

5.5.4 选茧

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不良茧及裸蛹。种茧选除率:春期应不低于3%,秋季应不低于4%(不包括同宫茧、屑茧、蝇蛆茧)。

5.5.5 种茧调查

5.5.5.1 调查时间

春季和晚秋一般在盛上蔟后9d-10d进行,早、中秋期在上蔟后8d进行,蛹期经过短的品种可适当提早。

5.5.5.2.种茧淘汰

5.5.5.2.1 死笼率

调查死笼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DB32/T 623-2003

表3、一代杂交蚕种种茧调查表

品种10g蚁收茧量,kg 死笼率,% 克蚁制种量,张

春秋春秋春秋

苏五25 15 12 16 6.5 3.5

苏六22 13 11 15 6.0 3.5

菁松25 15 13 16 6.5 3.5

皓月22 13 13 16 6.0 3.5

75新25 18 8 13 7.5 4.5

7532 24 18 6 10 7.0 4.0

注:10g蚁收茧量、1g蚁制种量应不低于上述要求,死笼率应不高于上述要求。5.5.5.2.2 其他

蚕种在生产过程中,因中毒、真菌病造成损失达该批蚁量的60%或该批蚁量不满40g时,该批应不予制种。

5.5.5.3 调查记载

种茧调查成绩应建立技术档案。

5.6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以蛹体复眼着色后为适期。初鉴后应复鉴。复鉴后错鉴率大于1%时应重鉴。5.7 制种袋蛾

5.7.1 发蛾调节

上蔟至发蛾期间,温度在21℃-27℃范围内调节为宜。

5.7.2发蛾、捉蛾、选蛾

5.7.2.1发蛾

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可在早晨3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4时-5时感光。5.7.2.2 捉蛾

捉蛾在蚕蛾充分成熟后进行,雌雄蛾不应混杂。

5.7.2.3 选蛾

剔除不良蛾及纯对蛾、苗末蛾。

5.7.3 交配、拆对

交配在发蛾后3h-4h,雌雄比为100:105-110。雄蛾交配次数:中系不超过2次,日系不超过3次为宜。交配室内无风、弱光、安静。交配室温度23℃-25℃,相对湿度75%-80%为宜。交配3h-5h后拆对。

5.7.4 投蛾、巡蛾

5.7.4.1 投蛾

雌蛾充分排尿后及时投蛾、产卵。产卵室保持黑暗,温度以25℃-25.5℃、相对湿度75%为宜,并注意换气。产卵以每10cm2左右投1蛾,平产一层为度。

5.7.4.2 巡蛾

投蛾后定时巡蛾。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选出雄蛾,吸干蛾尿。

5.7.5 蚕蛾保护

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冷藏保护。冷藏室温度为5℃-10℃,黑暗为宜。冷藏时间以3d 为限。雌蛾应当天利用,尽量避免冷藏。

5.7.6 袋蛾、送种

5.7.6.1 袋蛾

DB32/T 623-2003

从投蛾产卵至袋蛾,即时浸酸种不超过8h;冷藏浸酸种不超过10h;越年种不超过12h。不受精卵多的品种适当缩短产卵时间。

袋蛾数量按NY/T327-1997 中1.2规定执行。

5.7.6.2 送种

送种时间即时浸酸种在产卵后14h以内、冷藏浸酸种于产卵后36h内送达指定地点。送种时防止品种、批次混杂,途中温度以21℃-27℃为宜,防止日晒雨淋。

6 蚕种保护

6.1 蚕种挂放

采取悬挂方式保种时,悬挂前须用排笔逐张(块)掸去卵面不洁物,分别按品种、批次与窗面垂直悬挂在保护室内,并离地、墙1m以上。卵面间距,散卵布为6cm、连纸为1cm。

洗落散卵摊放不超过2.5kg/匾。

6.2 保护条件

6.2.1 春制越年种

春制越年种的保护要求见表4 。

表4 、春制越年种的保护要求

保护时间温度,℃湿度,% 注意事项

产卵后1周内24 75-80 要防止接触26℃以上或21℃以下过高过低温度,以减少死卵、不受精卵的发生,提高蚕种孵化率。

6月下旬至9月上旬25-26 75-80 力求缩短29℃以上高温的持续时间,避免接触32℃以上高温,要注意通风换气,加强防霉措施。

9月中旬至11月上旬24-18 75-80 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室温低于18℃,要加温调节至18℃。含多化性血统品种不低于20℃保护,直至浴种。

11月中旬18-13 75-80 注意补湿。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13-10 75-80 12月份防止温度急变,避免接触13℃以上温度。

浴种后至入库7-5 75-80 避免接触7℃以上温度。

6.2.2 秋制越年蚕种

秋制越年种的保护要求见表5。

表5、秋制越年蚕种的保护要求

制种期保护时期保护时间温度,℃湿度,% 注意事项

中晚秋初期产卵后至蚕卵固有色24 75-80 与春制越年蚕种同。

中期15d-20d 25 75-80 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须保护30日。注意补湿、换气,确保目的温、湿度。

后期每2d降1℃或1d降0.5℃,降至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75-80 注意补湿、换气,确保目的温、湿度。

浴种后至入库前5-7 75-80 避免接触7℃以上温度。

早秋初期产卵后5d内24 75-80 对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在产卵后用20℃温度保护5-7d。

中期30d 25 75-80 防止干燥、及时补湿。

后期每2d降1℃或每1d降0.5℃,降至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75-80 注意补湿、换气,确保目的温、湿度。

浴种后至入库前5-7 75-80 避免接触7℃以上湿度。

6.2.3 越年卵洗落

6.2.3.1 洗落适期

以产卵后15d-20d为洗落适期。

6.2.3.2 洗落水温

滞育卵洗落温度25℃为宜,避免21℃以下和28℃以上的温度。

6.2.3.3 洗落消毒

洗落时按常规脱粒、过筛、漂洗,用含有效氯0.2% 的漂白粉液浸渍,时间不超过5min,脱药干燥后摊卵保护。冬季再按常规要求浴消。

6.3浴消整理

6.3.1 浴消适期

11月下旬后,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15℃,气温略低于水温时为适期。

6.3.2 蚕种浴消

6.3.3.1取种

在浴消前,核对品种、批(段)次、数量,标明标记。

6.3.3.2浸种、脱粒、漂洁

蚕种在10℃-15℃的清水中浸渍40min-60min至蚕卵易脱落后,刮下蚕卵,用清水脱浆、漂洁。

6.3.3.3 消毒、脱药

蚕卵脱浆后,用有效氯浓度为0.3%±0.01%、液温10℃-15℃的漂白粉液浸渍消毒,消毒时间为10min(9min浸渍、1min滤液)。消毒后用清洁流水逐级漂洗脱药,脱药时间40min-60min,至药味脱净。消毒液不可重复使用。

6.3.3.4 比重、脱盐

脱药后的蚕卵在比重1.075-1.090的食盐溶液中比重,先轻比后重比,轻重比盐水比重开差不超过0.010。淘汰轻比上浮卵和重比下沉卵后,即用清水脱盐至盐味脱净。6.3.3.5 脱水、干燥

蚕卵脱盐后,用脱水机脱水时,转速以300转/ min左右为宜。快速吹风干燥。保护温度应为3℃-7℃。

6.3.4 整理、装盒、装箱

按NY 326-1997的规定执行。

7 冷藏浸酸

7.1 蚕种冷藏

7.1.1 越年蚕种冷藏

7.1.1.1 中间补正冷藏

浴消整理后,前期以4℃-5℃保护。第二次入库1月下旬用2℃-3℃保护30d以上。2月底3月初用7℃、10℃、13℃(不超过15℃)温度渐进中间感温,待胚子到达丙1发现丙2时第二次入库,用2℃-3℃保护30d以上。

7.1.1.2复式冷藏

浴消整理后的蚕种,12月底前以4℃-5℃保护,在1月初降至0℃-1℃保护。作为夏用种的蚕种到4月上旬(前期约冷藏达100天)、作为早秋或早中秋用种的最迟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出库,用10℃-14℃的渐进温度感温。待胚子发育到达丙1发现丙2时第二次入库,用2℃-3℃保护。

7.1.2 不越年蚕种的冷藏和浸酸

7.1.2.1 冷藏浸酸种的浸酸前冷藏

冷藏浸酸种的入库适期见表6。

DB32/T 623-2003

表6、冷藏浸酸种入库时间

用种期别冷藏天数入库时卵色24℃保护下产卵后冷藏温度,℃

经过时间,h 积温,℃

早秋35d-50d 淡赤豆色44-48 621-677 4-5

中秋50d-75d 赤豆色,少数较深50-54 704-760 前期4.5后期3.5

晚秋75d-90d 接近固有色56-60 787-844 前期4.5后期3.5 注:蚕种入库时应先在外库13℃中间温度保护3-5h,然后入内库冷藏。40d以内冷藏温度为4℃-5℃,40d后冷藏温度应降至3℃-4℃。

7.1.2.2 越年卵冷藏

将产卵后经过时间超过即时浸酸或冷藏浸酸种冷藏适期,但末满20d的一代杂交种,先在10℃-13℃温度中保护2d-3d后入库冷藏,冷藏温度为4℃-5℃,冷藏时间应不少于60d,而后再行浸酸处理。

7.1.2.3 浸酸后冷藏抑制

蚕种浸酸后,保护在25℃中经18h-22h,当蚕卵达到丙1胚胎时,入外库经13℃中间温度保护3h-5h后,入内库用4℃-5℃冷藏,冷藏期不超过45d。

7.2 蚕种浸酸

7.2.1 浸酸前的准备

浸酸前应对浸酸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并对盐酸进行生物试验。

7.2.2 浸酸适期

7.2.2.1 即时浸酸种的浸酸适期

产卵后,蚕种在24℃左右,经过18h-30h,积温252℃-420℃为适宜范围,一般在产卵次日下午1时-2时,蚕卵呈淡黄色,少数呈黄色为浸酸适期。

7.2.2.2 冷藏浸酸种和滞育卵冷藏的浸酸适期

按预定时间出库蚕种,先在外库10℃-13℃中保护2小时,然后移出外库,在自然温度下保护2h-3h,待蚕种充分散冷后浸酸。

7.2.3 浸酸条件

7.2.3.1 即时浸酸

即时浸酸条件参见表7。

表7、即时浸酸种的浸酸条件

盐酸比重液温浸渍时间

1.075 46℃ 4.5min-5.5min

7.2.3.2 冷藏浸酸种和滞育卵冷藏种的浸酸条件

冷藏浸酸种和滞育卵冷藏种的浸酸条件参见表8。

表8、冷藏浸酸种和滞育卵冷藏种的浸酸标准

盐酸比重液温,℃浸渍时间,min

1.093 48 5.5-6.5

7.2.4浸酸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7.2.4.1蚕种出库

按蚕种的用种、入库、浸酸计划在蚕种出库时逐批进行核对。

7.2.4.2装笼

按场名、批(段)次、品种适量装笼。

7.2.4.3浸酸

DB32/T 623-2003

充分调节液温至基本稳定。浸酸前液温比标准温度高0.25℃-0.5℃。浸酸时使酸液迅速、均匀与卵面接触。每隔1min-2min测液温1次,根据液温,适当调节浸酸时间。液温每升高或降低0.5℃,浸酸时间则应相应缩短或延长40s。每浸3次后,需测一次盐酸比重,及时添加酸液。

7.2.4.4 脱酸

浸酸后,迅速提出浸酸笼,滤液40 s,即用清水逐级脱酸,脱酸时间应不少于20min。7.2.4.5 脱落、漂浆

将浸酸脱粒的蚕种连纸置盛有清水的脱粒槽中。轻轻抹下蚕卵,过筛后用清水脱浆、漂洁,脱水、干燥,以24℃-25℃保护。

7.2.4.6 比重、脱盐、脱水、干燥

散卵即时浸酸一代杂交种可不进行比重,脱酸后直接进行干燥。冷藏浸酸种于次日盐比,盐水轻重比开差应不超过0.010。盐比后的蚕种再经脱盐、脱水、干燥后以24℃-25℃保护。7.2.4.7整理、装盒(箱)

按NY 326-1997 中的规定执行。

8 质量检验

按NY/T327-1997和NY326-1997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