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年月日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7经典条文及方剂 (1)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 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XX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 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

温病

温病学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特点: 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3.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4.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5.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 1.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1)风热病邪:①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②易化燥伤阴③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①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②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①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②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③传变较慢,病势

缠绵 4)燥热病邪:①病变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③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②里热内迫特性显着③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①攻窜流走②蕴结壅滞 7)疠气:①致病力强②传染性强③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④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2.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3.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 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证 型 病理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备注 卫邪郁卫表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 肺气失宣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 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 脉浮数 微渴 气 里热蒸迫 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 汗多,渴喜饮冷,尿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壮热,不恶寒,口渴, 苔黄 以热盛阳 明多见 营 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 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 数 身热夜甚,心烦,谵 语,舌红绛 血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 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 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身灼热,斑疹,急性 多部位、多窍首出血, 舌质深绛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经典条文及方剂(150+50)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宜服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功用:发热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4.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6.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8.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9.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宣泄用此方。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风除湿功效宏。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 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1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 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17.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人参甘草与大黄, 寒热并行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餐, 土燥津伤兼热结,润肠通便自能安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逐水 20.十枣汤

医古文心得体会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 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 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 朕甚闵焉:忧虑 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 《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 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解除疾病的缠绕,拜托疾病的痛苦,保全真元通导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长寿,救助体弱多病的人使他们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了。 《本草纲目》原序 亦仅仅晨星耳:比喻稀少,此指人才稀少解其装,无长物:多余的东西兹岂仅以医书觏(够)哉:看见,此谓看待 盍锲之:何不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前言 《温病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学科,自明清形成自己的体系,已成为研究外感热性病的专门学科。温病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之外,还有丰富的防治温病的辨证体系和治法、方药,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从医学发展的状况和临床的实际需要来看,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但能够指导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而且已广泛地用于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临床学科中与温病相关的热证的辨证治疗中,并在现代中医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目前中医学中发展得最快的学科之一。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历代医家对于温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明清以来温热派医家对于温病理论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在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是对《伤寒论》六经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其课程内容既有很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有较广泛的临床开拓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变化规律,明确温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解决温病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重点掌握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以及温病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的全面掌握。 按温州医学院五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讲授54学时。 ━━━━━━━━━━━━━━━━━━━━━━━━━━━━ 教学内容课时 ──────────────────────────── 上篇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2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3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3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m2 L1 |4 G$ C! C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4 b2 N/ e! E' J) m# p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K& l4 C- G: b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k5 K& _& p7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 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 病 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B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 条) 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 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6.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4.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1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医古文心得体会

医古文心得体会 篇一:医古文总结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 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 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 朕甚闵焉:忧虑 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 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预防方法。 基本内容 1.简述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2.介绍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预防是指在机体未病之前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温病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数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而且起病急骤,来势较猛,病情较重,因而严重地影响人群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所以温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一)中医学对预防温病的认识 1.有关疾病预防思想的记载:①无病早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②保持机体正气的强盛,以防止病邪的侵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③不与病邪接触,提出“避其毒气”。 2.有关温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理论论述:《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中有“天行疫疠,人相传染”之说。刘河间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一书中,则把疫疠称为“传染”,并把“传染”列为专节讨论。 3.传播途径的论述: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等。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说:“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说:“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诸病源候论》指出:“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饮食入五脏”。《千金要方》指出:“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邪之所着,有天

受,有传染。”叶天士有“温邪上受”之说。都是强调温病可由呼吸道或消化道而传染。《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诸病源候论》中还论及水毒病、射工病等是由于“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而通过皮肤感受病邪。北宋《太平圣惠方》也载:“刀箭所伤,针疮所裂,冒触风寒毒气外邪,从外所中,始则伤于血脉,又则攻于脏腑”,说明皮肤创伤可感染疾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提出:“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较为全面地指出了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都是温病的传染途径。 4.有关传播媒介的论述:有蚊、蝇、鼠等昆虫、动物。宋代彭乘《读墨客挥犀》载有鼠涎“滴器中,食之者得黄疾,通身如蜡,针药所不能疗”。清代洪稚存《北江诗话》中说:“时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汪期莲《温疫汇编》中说:“忆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亡者。” 5.有关预防温病发生、流行的积极措施: (1)注意环境、个人卫生周代《礼记·内则》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说明当时已有清晨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的习惯。唐代《千金要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 (2)强调保持饮食卫生。①保持水源洁净:商代,我国已广泛使用水井,并注意采取措施保持井水的洁净。此外,如王孟英《霍乱论》中提出:“平日即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直可登民寿域”。《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出:饮水必须“九沸九度”。②食品卫生方面:重视保持食物的新鲜、清洁。如《论语·乡党》中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明确提出;“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许多不可食用的食品,如“猪肉落水浮者”、“六畜自死”等。《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勿食鼠残食”,《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勿食生肉”等。

中医必背典范条文

《黄帝内经》 素问 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

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篇一:读书心得 大家印象中的经典似乎都是指内难伤寒这一类,我就说说我比较有体会的关于温病的一些东西吧。《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前半段大家都很熟悉了,这半段讲明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大纲,但是真正有体会的是后半段,“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就话的潜台词是“在卫分的时候需要用使出汗的方法祛除表邪,不可一味清里,尤其是到气才可清气,这个才可十分耐人寻味,提示人们注意清法应用的界限,温病不许凉!否则会凉遏、冰伏,这也是温病误治常见的一个误区,并非只有温病误用温热伤阴才叫误治!值得好好琢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意思其实是讲透热转气可以贯穿温病的治疗的全过程,温病除了顾护气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调,所以才有?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销上下之势??温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

汗?。我的体会是如果能理解这段话,功用不亚于读完整本温病条辨” 单单看《黄帝内经》里面这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在遇到数例因感冒经静脉输液病情加重后,发热,头痛,畏寒明显,脉沉。结合上二条,思为因输液致“直入少阴”,开上方2剂即缓解。个人体会,脉沉及病人呈无欲状态为重要提示。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 真是至理名言!现在社会,饮食不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肥胖多脂者众,湿邪为患,几乎涉及每位患者。经常有患者来说,最近老感觉疲劳,吃饭没胃口,懒洋洋的,一看舌苔,白腻滑或白厚腻,或兼齿痕,必是湿邪为患,有简单的只几管子藿香正气水即可解决问题。不明白的医家或患者有自服补气药的,有补阳药的,莫不是出现牙痛,溃疡诸症,这才真真是“虚不受补”呢! 无论寒湿还是湿热皆伤人体正气,尤其是阳气,用清化、温化、芳化、渗利之法祛湿之后,正气也是虚弱的,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养护脾胃阳气,待其自身慢慢修复,要不就给予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

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