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夔词艺术特点论文

姜夔词艺术特点论文

姜夔词艺术特点论文
姜夔词艺术特点论文

论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摘要:本文以《扬州慢》为中心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从序和文的结合、以虚处传神、善用虚笔的手法、化用前人诗句和诗意及音节谐婉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姜夔词艺术风格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的社会身份是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虽终生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陈廷焯评:“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及“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①黄升道“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②他开创了清雅词派,对南宋后期词人及至清代浙西词派都有很大的影响。姜夔现存词仅八十四首,却得此殊荣。值得我们研究。下面我就从以《扬州慢》为例,来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近五年姜夔词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12103410.html, 近五年姜夔词研究综述 作者:冯淑然王雪 来源:《牡丹》2018年第27期 在中国词史上,姜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词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姜词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并有所突破。近五年来,姜夔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姜夔词词序研究、音乐研究、艺术特色研究、思想内容研究、传承关系研究以及对比研究等。其整体特点为全面开拓,研究视角多元,成果颇丰,当然也还存在薄弱之处,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通晓音律,能自度曲,历来学者对其人其词有诸多品评。杨慎言其于“南宋至负盛名”,其词“不减清真乐府”;薛砺若视其为“南宋词的开山大师”。经相关检索及资料查阅发现,近五年(2013-2017),仅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论文有171篇,可见当今学者对姜词关注度之高。本文试图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综述,以梳理五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信息奠定基础。 一、关于姜词思想内容研究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是姜夔对艺术的追求,其词即是对这种追求的印证。姜词中所呈现的不仅是词人瞬间的情感体验,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词学通论》,姜词大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处境的幽愤之情,只是其词感慨全于虚处无迹可寻。罗欢的《家国之痛,沦亡之悲——从李清照,姜夔词看心路历程之异同》将李清照与姜夔作比,言二人均经历家国破灭,共有时代之悲哀、亡國之悲、家破之痛,但姜之于李多了几分于己于国的无奈。吴莉莉的《狷行人生路——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美学取向》,从美学角度将姜之人格以“狷介”界定,言其人生之路与其人格相矛盾。才华横溢却布衣终生,心性高洁却仰人衣食,由于缺乏驰骋疆场的机遇与豪情,只能在词中底吟徘徊。赵维江、谷卿的《“清空”“骚雅”内涵新释——以张炎姜夔之词学为中心》反言,“骚雅”决定了姜夔独特的抒情方式,塑造了姜夔狷洁的文化人格。张艳姝的《姜夔诗词“无我”与空灵的禅悦之风》,将姜词“空灵”的艺术特色归于佛禅精神,由此衍生出姜夔所具有的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 二、关于姜词艺术特色研究 前人谈及姜词的艺术风格无不用“幽韵冷香”“清空骚雅”“格调高迥”等词加以概述,近年来关于姜夔词艺术特色研究的文献资料尤为丰盛,但对姜词艺术特色的认定基本没有超越原有的认知领域。赏析类作品以《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名篇为主,对艺术风格研究有所拓新。

》姜夔词作鉴赏

》姜夔词作鉴赏 ●湘月姜夔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姜夔词作鉴赏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7月16日,酷暑方消,夜晚月光明亮,作者的好友,当时在长沙任职的长溪人杨声伯邀请他与家人一同泛舟游江。游玩中,大家畅所欲言,十分开心,尽兴,尽兴之余,作者便萌发了填一词的念头,于是,迷人的湘江月夜景色就被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上片用一问句开头。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成行,是什么给耽误了呢?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和作者对这次出游的重视,因而兴致勃勃。接着触景生情写出游经过和江上风物。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游伴们相互招呼着坐上一艘大船,乘兴打桨,从从容容向江心驶去。此时,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月亮露出笑脸后,四周便万籁俱寂了。岸边

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真是美极静极。大家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儿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画桡不点清镜一句,以虚写实,情景相生,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下片从想象入手。换头三句应词序中的或弹琴。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鸿阵即雁行。筝弦下有承弦之柱,斜列如雁字,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这就是理哀弦鸿阵。作者《解连环》词: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即此。琴、瑟、筝,同是弦乐器,湘灵亦出于想象,故无妨活用,令其弹筝了。下边收回现境,说座中游客都是当今的风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赞叹的赏心乐事,坐客们挥动着玉柄的麈尾拂尘或高谈阔论,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场聚会呵!下边由近而远,把笔触再伸向自然界。夜色渐浓,岸边的柳树丛被凉风吹得瑟瑟作响,遥挂在蓝天上的星星曳着长长的尾巴向下坠落。这秋的信息最易引发人怀念故土的情思。结尾说自己也象晋代的张翰那样见秋风起而思吴中鲈鱼之美一样,深深地怀念着旧家乐事。隐隐约约透露出怀旧情思。这首词通篇记游写景,象是一幅长长的画图。画图上的景物,不论是山是水,是鸟是树,是月是星,是游船还是渔网,都在摇曳着融成一片,笼罩在清冷的辉光里,显得淡雅而又有些朦胧,结尾处的怀旧情思尤为朦胧。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湘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王国维说姜夔写景的

10首白石道人姜夔诗词

10首白石道人姜夔诗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在表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上非常突出。运用“清”“寒”“空”“波心”“冷月”等词极力表现语言上清雅空灵。同时,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牧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这些造境都是用来表现意境上清雅空灵。词人的笔法是清雅空灵的,却寄寓深长。用低婉的声调,清刚峭拔之势、冷僻幽独之情,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词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暗香·旧时月色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1c12103410.html, 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 【摘要】姜夔自称“自度新词韵最骄”,他对词的格律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姜夔的曲被著名诗人杨万里称“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云之奇声”。他的曲子注重格律,追求艺术美;姜夔的音乐被纪晓岚称“音节文采,并冠一时”。自度曲首首词曲俱佳,填词填曲之作也无比的成功。其音乐作品中独特的韵味与意境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姜夔;词;韵味;曲;意境 中国古曲,博大精深,古曲作家姜夔,在南宋称得上独领风骚。 一、姜夔生平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潘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幼擅长诗词之句,爱好音乐和书法,是南宋词坛上最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诗人和音乐家,在词与乐的结合上成为南宋独树一帜的词人和音乐家。 姜夔成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爽,因此布衣终生,未入仕途。他一生四处漂泊,并在漂泊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音乐作品,其作品收集在《白石道人歌曲集》一书,这也是他的一部唯一的传世之作,其曲调的珍贵超过了保留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词调音乐。该歌曲集共收有姜夔谱写的祭神曲《越九歌》10首,旁注格律谱;琴歌《古怨》一首,旁注减字谱,自度曲10首,这也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其余五首有为词填曲,也有为曲写词。“关于姜白石词的音乐处理方式,大别之有两种,一是参酌现成乐曲,加以剪裁,填上新词;一种是根据新词,自制新腔”。(1) 姜夔的词乐作品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风格清新,感情真挚,曲子的韵味清苦而悠远,词的格调甚高,婉约而清秀。 二、词里的韵味——“自度新词韵最骄” 姜夔的词在南宋自成一派,但其调的功底与造诣却远远超过了诗,他对词的格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姜夔的作品大多以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为主,词里往往透着一种忧郁的情绪。他曾用一首诗来评价自己:“自度新

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去世后的南宋词坛,出现了两代词人,一为江湖词人群,一为遗民词人群,从而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一为辛派后劲,一为姜夔的追随者,其中追随姜夔者主要是以其“雅词”为典范,注重炼字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夔对后世词风的影响,下面我们就略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姜夔(约1155-1221)江西鄱阳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多才多艺,是南宋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音乐家,而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姜夔词流传到今天,有80多首,名为《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或许还不能和温庭绮、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人相媲美,但他的词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他本人正是这种风格的主要代表和创始人。人们论及姜夔,虽然在总体评价上不如温柳苏周辛等大家,但在一些具体方面则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姜夔词的题材主要是恋情、咏物和亡国之痛,并没有什么拓展,他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词风因为求雅,同时也求“刚”一点,“生”一点,极力摆脱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那种浮浊、柔媚、甜熟的词风,则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如《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此词虽是怀念合肥恋人,但并未写艳遇的旖旎风情,而只有魂牵梦绕、铭心刻骨的忆恋。其中“淮南皓月冷千山”一句,更创造出词史上少见的冷境。意境清幽,情味含蓄深婉。 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禀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咏梅名作《暗香》:

【课外阅读】姜夔词的艺术成就 (2)

【课外阅读】姜夔词的艺术成就 一、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恋情词,则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如: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此词虽是怀念合肥恋人,但并未写艳遇的旖旎风情,而只有魂牵梦绕、铭心刻骨的忆恋。其中“淮南皓月冷千山”一句,更创造出词史上少见的冷境。 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手法和抒情功能上已基本合流,只是词仍然保持着其入乐可歌的特性。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禀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相思与忏悔,深含转折奥峭之妙。。《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的“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也把“别离滋味”写得清刚冷峭,韵味醇雅。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咏蟋蟀的鸣声,全词充溢着“一声声更苦”的“哀音”,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但又很难坐实说哪一句是写他自己;“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似乎寄托着靖康中徽、钦二帝蒙难的国耻,但其寓意又绝非此一事所能涵盖。其寄托在若有若无、

姜夔《姑苏怀古》诗词鉴赏

姜夔《姑苏怀古》诗词鉴赏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姜夔《姑苏怀古》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姑苏怀古 宋代: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译文 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急遽地掠过船旁。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 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柁(duò)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竿。 诸本并作“鹭眠”。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

“雁团”。’”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 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又《苏台览古》:“归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姜夔翻为新意。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亦特指吴王夫差。 鉴赏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慨叹,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说景微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情纡徐委折。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

古典诗词鉴赏之姜夔篇:《探春慢》

古典诗词鉴赏之姜夔篇:《探春慢》 【年代】:宋 【作者】:姜夔——《探春慢》 【内容】 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台。 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 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限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 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 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鉴赏】: 这首词是叙写友情、慨叹飘泊之作。白石一生举功名而不第,布衣终身,以清客身份依居于名公臣卿之间,交游既广,辗转亦多,天涯羁旅之叹,飘泊江湖之感,皆融于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中。淳熙十三年丙午,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

活过的湖北汉阳。 他是为了去探望嫁在汉阳的姐姐和郑次皋等朋友们的。 据《白石道人诗说自序》:“淳熙丙午立夏,余游南岳,至云密峰。”之后,在秋天来到汉阳。他这次在汉阳逗留的时间不很长,而感情上却眷恋很深。他因应千岩老人也就是他的叔岳萧德藻之约,在年底就冒雪乘舟顺江而下转浙江湖州了。这首词是临别前与朋友们叙别之作,时约三十二岁。 词的开头,是对临别时汉阳冬天风景的描写。“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衰草云烟发愁,乌鸦向夕阳送别,风沙在平野回旋。”愁“、”送“二字,下语工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恙草与乌鸦的忧愁和惜别之情,意境凄迷,气象阔远,一下子把人带入孤独忧伤的情绪之中。正是以愁人观物,物皆着愁之色彩。这时的姜夔已是人到中年,尽管他多才多艺,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长期过着飘泊江湖天涯羁旅的生活。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他对江湖游士、豪门清客的生活,已有些厌倦了,然而他无法改变现状,无可奈何之情已隐约暗现。 接着是对自己往事的回忆:“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章台“:汉朝长安有章台街,是妓女居住的地方。后来章台便成为妓女住所的代称。 姜夔以自己的诗才,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并把侄女嫁给了他。萧德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有“尤萧范

咏梅诗

咏梅诗 花草树木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其中梅兰竹菊不仅在诗词中常见,也是国画创作中惯用的素材,被大家尊称为四君子。今天,老街就简单聊一聊四君子之一的梅花。 一说起梅花历朝历代的咏梅诗,估计每个人都能吟诵几句,不用费力去想就可脱口而出:驿外断桥边、疏影横斜水清浅、寒梅著花未、她在从中笑...... 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梅的形象,到了南北朝开始出现大量的咏梅诗,后来有很多诗人酷爱咏梅,我们能看到不少诗人有动辄百首的组诗。老街随便挑几首不同年代的咏梅佳作,一起看看哪一首咏梅诗最好?是否值得代表梅花与其他花草一争高低呢? 一、南北朝咏梅诗格律诗的雏形 《梅花落》(乐府诗集)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这首诗来自于《乐府诗集》,这本书记录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的精华作品。从这首诗的体式来看,五言八句,讲究平仄四声,应该是南北朝齐永明以后不标准的格律诗。 看了这首诗,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王安石的《梅花》正是从此诗中化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怪不得南宋文学家周紫芝说: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北宋的黄庭坚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另有一首陈叔宝的《梅花落》值得注意,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春砌落芳梅,飘零上凤台。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佳人早插髻,试立且裴徊。

在南北朝后期已经有了大量的格律诗,不过这些诗中”失黏“现象比比皆是,像陈叔宝这种标准的五言律极为少见。注:佳人早插髻,三仄尾在唐格律诗中也是常见的变格。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起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 二、唐朝的咏梅诗 初唐诗人卢照邻把一首咏梅小诗写出了盛唐的气象,《横吹曲辞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这首初唐五律仍旧有失黏现象,2、3句,6、7句两处失黏,这是初唐格律诗比较常见的现象。甚至到盛唐时,李白、韦应物的近体诗也偶有失黏的情况。 梅花落是乐府古题,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等。因此很多有”梅“这个字的诗词,其实写的是吹笛而不是写梅花,例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姜夔词作的艺术特点

姜夔词作的艺术特点 商学院金融08 ZWN 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又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于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于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思想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有大量媚俗的残余。姜夔的恋情词,则往往过滤省掉缠绵温馨的恋爱情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如: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婚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此词虽是怀念恋人,但只字未提二人相遇、相守时的美好回忆,而只有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忆恋。其中“淮南皓月冷千山”,创造出罕见的凄冷浩大之境。 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题材和抒情手法上的界限已经经本消失。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发如词。但姜夔移诗发如词,不是要进一步夸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秉承周邦彦字炼句啄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以词的语言说, 姜夔词善于以硬笔写柔情, 语言极有张力与强度, 往往给人以振荡之感。如“春渐远, 汀洲自绿, 更添了、几声啼。”(《琵琶仙》) 、“阅人多矣, 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 不会得青青如此”、“算空有并刀, 难剪离愁千缕(《长亭怨慢》) , 如此等等, 都是以硬笔写柔情, 尤其是转折拗怒, 能引起感情的振荡。这是姜夔词不同于其他婉约词人词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表现出他特有的艺术个性。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同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写景状物时又善于侧面描写,虚处传神。《扬州慢》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上片写景, 写他初到扬州时对这座名噪千古的历史名城的印象。词人写扬州的荒凉、残破以及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深重灾难, 是用了虚笔,采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 但给人的印象却极深刻,这是因为他成功地使用了烘托与陪衬等修辞手段的缘故。下片抒情, 以假设之辞, 写出了今日扬州的残破在心目中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以无情写有情, 情感更深, 情绪更烈。此词以虚写实, 以无写有, 并将抒写的笔触深入到历史的长河, 有种强烈地纵深感, 并给人留有较大的思索空间。总之, 此词写得境界开阔而又空灵, 表现的感情跳荡而又深厚, 是很典型的清空词风。 姜夔在艺术上追求全词意境的浑成,情感基调和语言色泽的一致,对后世词坛颇有影响。南宋末期的吴文英、王沂孙、涨炎等都是姜夔的追随者,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炼字炼句,协守音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这些以“雅”作为艺术追求的词人共同构成了宋末的“雅正”词派。“雅正”词派为词坛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丰富了词的表现意境,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细腻深切的阅读感受

论宋代咏梅词的创作范式

论宋代咏梅词的创作范式 3 ●马宁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宋代是咏梅文学繁荣的时代,尤以南宋为盛,因为咏梅有其深远的历史和浓厚的现实文化背景,宋人在创作咏梅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范式。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等方面。本文就对此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宋代;咏梅词;创作范式 中图分类号: 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458 (2009) 03 - 0338 - 03 宋代是咏梅文学繁荣的时代,尤以南宋为盛,咏梅词作数量繁多,争奇斗巧,各具特色,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因为咏梅有其深远的历史和浓厚的现实文化背景,宋人在创作咏梅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范式。王兆鹏先生在《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这篇文章中提出“: 这里所谓‘范式’,是指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建立的一种审美规范,既包括作品本体上的特征,也包括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及其把握,表现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方式”。[1]这是“范式”的科学解释,下面就据此对宋代咏梅词的创作范式加以探 讨和总结。宋人对词体及词的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咏物词作渐具规模,成为宋词中最具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质的创作类型,其中咏梅词也由此前简单地对梅花的自然形态的精细刻画趋向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内容方面 1.单纯的咏梅之作,抒爱梅之深情 在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文人的地位逐步提高,文化品味随之提升,梅花以其清逸脱俗之姿,幽香清绝之性深得宋人喜爱,加之宋代梅花品种繁多,分布地区广,文人士子爱梅、赏梅、赋梅者不断涌现,纷纷借助于词这一文学形式表达爱梅之情。于是在继承咏梅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把对梅花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李之仪的《蝶恋花》堪称爱梅之典范: 为爱梅花如粉面。天与工夫,不似人间见。几度拈来亲比看。工夫却是花枝浅。 觅得归来临几砚。尽日相看,默默情无限。更不嗅时须百遍。分明销得人肠断。 在词人看来,梅花如粉般的容姿,实属人间罕见,这好像是上天给予的造化,然而梅花拥有的国色天香的风韵又是亲眼所能见到的。词人爱梅之深无以言表,就折几枝梅花回来放在自己几案的墨砚旁,每天都情不自禁的欣赏美丽的花朵,静静地享受其沁人心脾的清香,虽说嗅过了也不够,要嗅它上百遍才过瘾。“分明销得人肠 断”,看来,梅花着实令词人魂牵梦萦了,对梅花的喜爱,对梅花的款款深情,跃然纸上。宋代词人爱梅,所以观梅、赏梅时便把梅花的冰肌玉骨看的透彻,如晁补之的《盐角儿·亳社观梅》: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梅花开时的容貌,谢时的风姿,都犹如雪花般晶莹剔透,洒脱怡人,真乃花中的绝色佳品,它那醉人的清香不是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具有穿透力的 香,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山桃花衬托梅花非凡的神韵。梅花非但独占了小溪的轻风和明月,还将那鲜艳

古代诗词姜夔《凄凉犯》阅读练习及答案

凄凉犯 (南宋)姜夔 合肥①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余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坡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我罩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②,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注】①南宋时,合肥作为边城重镇,经常遭受兵灾,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②羊裙:借用了王献之题字于羊欣之裙的典故,此处代指写给友人的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长达四十个字的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发端两句,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冷寂,突出表现了“一片离索”。 C.“马嘶”“吹角”“旅人”“戍楼”,诸多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相交,渲染氛围。 D.下阕虚实相生,时空交织,以昔比今,以西湖比边城,在大跨度的比较中,更显愁思。 E.词中形容西湖荷花的手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描写雨后海棠相同,都用了反问。(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怀正恶”的原因。(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一》)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拟行路难(其四)》) (3)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歌》) (4)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5)易安居士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一句中运用叠词增强了表现力,表现了一种求而不得的愁苦之情,五柳先生在他的《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叠词,表现了春景的美好和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14.(1)【答案】DE(“下阕虚实相生”错,下阕的内容都是想象虚写)E应是设问 (2)【答案】①边城荒凉的家国之悲;②客居漂泊的孤寂之感;③追忆友人的思念之情;④鸿雁传信的成空之惧。(答出1点得1分,2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得4分) 【诗歌解读】 此词大约是公元1190年(光宗绍熙元年)作者客居合肥(今属安徽)时的作品。原题下有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阖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 词序交代了写作缘起,并论述了关于“犯调”的问题,从词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确实感触很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下片在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无限感慨,都在虚处。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萧条景象和自己触景而生的凄苦情怀。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宋朝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一片离索”全属写实。

姜夔西湖情事史实质疑

姜夔西湖情事史实质疑 作者:张雷宇龚延明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 [摘要]姜夔在青年时期曾与合肥一位擅弹琵琶的歌女相恋。夏承焘先生《合肥词事》一文,对姜夔此段情事进行了详尽的考索,并指出姜夔词中之梅花意象与其离别之时正值梅花盛开有关。近有陆红颖《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一文,对夏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并继而提出姜夔的梅词与其西湖情事有关。然其文中对于相关史料的理解有误,姜夔有西湖情事的观点并不能成立。 [关键词]姜夔;西湖;情事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青年时期曾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十三年(1186)间浪迹淮南,结识了合肥一位擅弹琵琶的歌女并与之相恋。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音,颇为亲爱,后来因故分离,未能结合。作为一个对感情极为执著的人,姜夔终生难以忘怀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他对琵琶女一往情深,先后写过近二十首词作来怀念她,情深意笃,感人至深。姜夔的这些词作中多有梅柳意象。夏承焘先生在《合肥词事》中指出,合肥巷陌多种柳树,因而姜夔词中怀人诸词,皆以柳托兴。另外,姜夔与情人最后之别在梅花盛开之时,故姜夔词中之梅花意象亦多与合肥情事有关。近有陆红颖《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一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以下简称“陆文”),对夏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陆文通过对姜夔词作的时间、地点、内容的探究,认为姜夔与合肥情人最后分手在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而此前早有涉梅的情词,姜夔倾情咏梅与最后离别正值梅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此外,陆文还认为姜夔在淳熙十四年(1187)前即已到过杭州,且与情人曾经于杭州游历或暂居,姜夔词中咏梅与此段西湖情事有关。陆文能够不拘旧说,勇陈己见,指出姜夔词中咏梅与最后离别正值梅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颇具创见。然其后所提出姜夔有西湖情事之说,则颇为牵强,且文中对史料的理解有误,此观点不能成立。对于姜夔有西湖情事一说,笔者不敢苟同,特撰此文略述管见,与陆文作者商榷。 淳熙十四年(1187)春,姜夔游历临安,以萧德藻介绍拜访了著名诗人杨万里。同年夏,姜夔投萧德藻居湖州,作《惜红衣》词。陆文据姜夔《惜红衣》词中“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句、《梦粱录》“西太乙宫”条及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诗,引出结论,认为姜夔在淳熙十四年前就已到过杭州。陆文主要论据是,《梦粱录》所载之“西太乙宫”与王安石《题西太—宫壁》之“西太一宫”为同一处,皆在西湖孤山;姜夔词中之“三十六陂秋色”与王安石诗中之“三十六陂春水”皆指西湖。问题的关键正在于陆文对此两则材料理解有误。笔者下面进行详细的辨析。 太乙宫,亦作“太一宫”,是祭祀太一神的宫殿。宋代西太乙宫有两处,一在北宋都城汴京,一在南宋都城临安。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指北宋都城汴京之西太一宫,吴自牧《梦粱录》所记则为南宋都城临安之西太乙宫,两者不同,而陆文却将两者误认为是同一处。

论姜夔的爱情词

论姜夔的爱情词 颍上县八里河中心学校肖方全邮编:236200 姜夔处于南宋后期这一令人灰心失望的年代,但苟安后的平静,使词坛出现了骚雅的风气。姜夔正是适应了这种风气的需要,而开辟了清雅词派。其较有代表的爱情词更体观了他创造的清空醇雅的词境,为后世带来了一阵快意的凉风。下面就其爱情词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加以论述。 一、从爱情词的表现内容上看 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中国诗词的滥觞。从《诗经》名篇《关瞧》开始,“关关瞧鸣,在河之洲。窥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方”。都是吟唱相思相恋之情的。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也是男女深切企盼对方,思慕哀怨。其后,汉乐府缘情而发,南北朝民歌,唐人的浪漫生活都从男欢女爱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佳作。至北宋,林逋的“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末成”(《长相守》),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踏莎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柳永的“无语凝噎”《雨霖铃》“衣带渐宽《风栖梧》”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江城子》,周邦彦的,“人入风后入江云,惰似雨馀黏地絮《玉楼春》”。词至南宋,有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辛弃疾的“旧恨春江流不尽,断恨云山干叠(《念奴娇》)”。以上关于爱情的辞意举不胜举。 诗歌贵于真情,爱情又是有恒久迷人的魅力,所以,爱情的话题千百年来被人传嘱,千万诗人以独有的枝艺倾吐心声,这是真情的呼唤,是心底的呐喊。其诉诸于文字也风格各异,有的似大河奔涌,汪洋恣肆;有的如花前月下,小桥流水。不管形式如何,正如王国维所说:“爱情词应占一席之地。”①白石词似乎从中悟出了抒写爱情的真谛,词作更让人回味无穷。 1、布衣出身而形成的爱情观。 姜夔从青年时期流宦两湖之间,到中老年依附名流宅院,一生末举。旷达任意,潇洒出尘的生活态度,却偏偏只能寄人篱下,其忧怨之情多有表露,但忧怨改变不了生活,他一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这种潦倒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的爱情观必然是低微的。出入于烟花坊陌,青楼妓馆,与各色俗流女子交结,他师法周邦彦,歌舞风流,定会惹得无数女子为其倾倒,20岁时结交合肥妓,一往情深,以至于几十年后都不能忘记,“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思念之情一天天在噬咬着词人的心,于是后悔当初就不该种下这种相思,由此可见词人对此女子动了真情,然而动了真情的何止一位? 那是作名36岁时寄居范成大石湖居所,临分别时范成大将歌女赠给了他,唤名小红。二人同归湖州的路上,他曾写过一 首《过垂虹》诗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②真是一唱一和,千般风情,万般旖旎,那种惬意真让他意荡神摇,最终小红还是离他而去。五年后,作者由苏州石湖到浙江湖州的路上,雪夜经过垂虹桥时,百感交集: 双浆微拔,一衰松雨,愁绪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未。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比兴平生难遏,酒醒脚左,正凝想、明裆素袜,如今安在? 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古典诗词鉴赏: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赏析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译文】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注释】 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薄:临近。 朅(qi):来,来到。 吴兴:今浙江湖州。 相羊:亦作相佯。亦作相徉 。徘徊;盘桓。 光景:风光;景象。 三十六陂:地名。在今江苏省 扬州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菇蒲:水草。菇即茭白。 青盖:特指荷叶。 争忍:犹怎忍。 凌波: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

“野云孤飞”姜白石——浅析姜夔词的艺术成就

“野云孤飞”姜白石 ——浅析姜夔词的艺术成就 周杰词,始于晚唐而盛于两宋。纵观两宋词坛纷纭,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姜夔就是其中颇具分量的一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诗集》等著作传世。他一生清贫自守,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为深厚,是宋代继苏轼之后又一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姜夔早年师从千岩老人萧德藻,而后广为交游,往返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不攀权贵,人品高洁,虽是?终生布衣?,却凭借杰出的艺术才华和绝似?晋宋雅士?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即得到了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辛弃疾等一批文坛大家的高度肯定,受到?长短句妙天下?的普遍称赏,名声震耀一时。姜夔现世存词较少,但他却仅凭87首词作,以其极高的艺术质量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历史地位。 现代词学的奠基人夏承焘先生在《论姜白石的词风》中认为:?白石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一臶,以江西诗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诗的绵邈风神救苏、辛派粗犷的流弊。……白石在苏辛、周吴两派之外,的确自成一个派系?。在南宋?复雅?词学风尚的背景下,姜夔词克服了婉约派与豪放派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以健笔写柔情,开创出?清空骚雅?的词风,在当时即倍受推崇。随着姜夔词的迅速传播与接收,宋

末元初的史达祖、高观国、吴文英、蒋捷、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一批词人自觉继承白石衣钵,对姜夔词及其词风的吸收与借鉴逐渐演绎为一种时代风尚和审美主流。进而形成的?姜张词派?更是发展成为宋末元初词坛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词派,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在为数众多的姜派词人中,又以张炎的成就最高,他不仅在词作上?瓣香白石?,更重要的是在词论上总结了姜夔词的特点,并提出了以?清空?意境和?骚雅?格调为作词的最高审美评价,将?词以意为主?作为填词的最高准则。在《词源》中,张炎认为?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把姜夔词作为词美的典范。他用?野云孤飞?比喻白石词的清峭拔俗,?去留无迹?则说白石词的空灵澹宕,两者共同构成了白石词意境风格完整性的特点。应该说张炎对姜夔词艺术特点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的《词源》为姜张词派的开宗立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姜夔词在后世的传播奠定了?清空骚雅?的基本艺术基调。及至元明两朝,受民间俗文学和主俗风气的冲击,词学中衰,即所谓?词衰于元,亡于明?。为扭转明代词坛绮靡之风,恢复词的本色,清代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提出了?醇雅?说,而姜夔以及继承姜夔词风的张炎作为醇雅词风的代表,自然成为倍受推崇、效仿的对象。随着浙西词派在康熙中至乾隆末近百年的时间中,逐渐占据了词坛的中心位臵,开始清代词学?中兴?,姜夔声誉日隆,最终形成了?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姜夔词的影响由此也达到了其历史的顶峰。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全词翻译赏析汇总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 枝上同宿”全词翻译赏析 疏影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释】 ①苔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苔枝:指苔藓的梅枝。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周密《乾淳起居住》:“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土,苔如绿丝,长尺余。” ②有翠禽:翠色羽的小鸟。。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侠游罗浮山,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饭,女子芳香龚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诗:“好风吹

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吴潜《疏影》词:“闲想罗浮旧恨,有人正醉里,姝翠蛾绿。” ③客里相逢:指作客时与梅相遇。西汉元帝时远嫁匈奴和亲。 ④无言: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⑤昭君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雨,环佩空归夜月魂。”王建《塞上咏梅》诗:“天山路边在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 ⑥胡沙:指沙漠。 ⑦佩环:即环佩玉饰。 ⑧犹记:《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事》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蛾绿:指眉毛。 ⑨安排金屋:《汉武故事》载武帝小时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⑩玉龙哀曲: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玉龙,即玉笛。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指笛曲《梅花落》。 ⑾小窗横幅:晚唐崔橹《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陈与义《水墨梅》诗:“睛窗画出横斜枝,绝胜前村夜雪时。”此翻用其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