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1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1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1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1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一、联系课文语句,或引用,或仿写,扮靓写作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寓意深刻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如:在初一课本中,“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摘自《理想》(流沙河);“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摘自《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借鉴实例:

人的一生都有追求向往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理想。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相反,没有理想,你就像一只在海上迷失方向的船,找不到停泊的港口,不知如何是好。理想是要靠汗水去浇灌的,是要靠拼搏去实现的,也许到了生命的终了还未实现,但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写理想的片段)

二、联系与课文材料相类似的生活事例。

比如,能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才能成功”联想到“孩子学走路”“雏鹰学飞”等。把这些故事进行扩写,来体现主题。

借鉴实例:

蹒跚学飞的雏鹰,颤颤抖抖地耸着双肩,接着小心翼翼地试着扇动翅膀,双脚离巢了,又落了下来,再一次离巢,又一次落下,它总是不敢远离巢穴。鹰妈妈觉得是时候让她的孩子独立了,巢里面只能养出鸡来,只有天空才是雄鹰的家。她猛力把鹰巢打翻,小鹰突然从巢里掉出来,向悬崖下面坠落。它们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一边坠落一边拼命挣扎,拼命地扑腾翅膀。渐渐地,它们竟然止住了下降的趋势,歪歪斜斜地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

它们终于成了真正的雄鹰!(写爱的片段)

三、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信念。

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增加写作素材。如:学了《春》一文后,要知道“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方式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体现了朱自清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学了《风筝》后,要知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以笔为枪,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借鉴实例: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

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他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写“转折”的话题片段)

四、联系课文的写作技法。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巧用修辞,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

借鉴实例:

温柔的春风暖暖地吹起来,轻叩迎春花的闺门。迎春花只害羞地露了一下头,娇滴滴的含笑未答。然而,只一天工夫,迎春花就性子大变。她叫醒小姐妹,披着金黄的外衣齐刷刷地立于路边,小巧玲珑,随风轻摆,向你致意,播报着春的讯息。

春是个急性子,赶得我们也不得不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五颜六色的春服,轻快地行走于春天的校园。行走的学生如花一般活力四射,散发着春的朝气,张扬着青春的魅力。春光下的少年,意气风发,带

来了新一年里新的希望。

春,乘风而来。春风沐浴下的我们要丰满双翼,怀抱春天的希望,迎着春风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写春的片段)

以上介绍了几种积累与运用课本素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材“分类资料库”。例:①新词美词荟萃,精彩句段摘录,精彩句段赏读;②文中的文学形象,人物性格特点、人生际遇;③作者的生平事迹、精神世界、相关作品;④课本材料和与之相类似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考试时,我们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便能很快完成一篇佳作。

(四)大显身手,进一步实践课文素材的运用技巧

师:看来,同学们对如何挖掘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已了然于胸了。实践也再次证明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实践课文素材的运用技巧,看看同学们能否依理转向,一材多用。请同学们任选两个话题,运用课文《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素材,各写一段话。时间为十分钟。

备选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坚持不等于固守

退与进

方向转折

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鲁迅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是立志从医的,但后来,他弃医从文了。这正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具体体现——从医,只能治疗人们生理上的疾病,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疾病”,医学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从文了。这种“望着那山高”,正是一种以民族为己任的伟大抉择。

生2:话题:坚持不等于固守

坚持是必要的,我们要用坚持的信念顽强拼搏。但是,坚持就一定是固守吗?明知道这条路不行,却非要去硬闯,到头来不是筋疲力尽就是一败涂地。如果鲁迅先生坚持拯救中国而固守医学,那么中国文坛就会失去一位用笔战斗挽救国人灵魂的伟人,而只是增加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生。

生3:话题:退与进

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时是继续努力还是放弃,这是一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放弃是懦弱的表现,其实不然。有时我们可以以退为进,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发现学医无法拯救国人时,果断弃医从文,拿起文学武器与封建思想作斗争,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为后人所尊崇。所以当我们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知难而退,选择新的目标,并重新努力,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生4:话题:转折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

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那曾经年少的男孩,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

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

“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

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学生写作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写作素材,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

(一)积累。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俗语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

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总是以“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为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而是“笨妇难为有米之饮”,是为自己的肤浅的一种无奈的狡辩。你对文本中的课文不加深入地理解,无法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写作材料的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重新阅读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而我们知道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描写景物的记叙文,由于四季景色不同,作者着眼点不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在写法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需要一一细辨、体会。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等方面的提升,这样就为学生

写作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语言素材。

同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理解。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致,如写完了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后来的《家乡的春雨》、《校园的早晨》、《走入校园的秋天》等文题写作中,就容易从课文中获取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轻松解决了“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当然如在初三作文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表格来引导学生作好语文课本中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课本中的文学形象

课本中的名人名家

课本中的作品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从课文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即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譬如,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方式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讲授中,我们就要强调作者林海音的写作手法甚是高明。因为文章采用的是插叙的方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在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要抓

住文章选材的特色,充分联系学生选材不精、不典型的写作实际,告诉学生如何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这就很好地达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了。

(二)借鉴。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学写毛笔字都是从临摹开始,临摹到一定阶段,再博采众人之长,创立自己的书法风格。写文章同样也是这样的规律,课文是学生最好的仿写范本,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文章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手法。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实践证明: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借鉴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而对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鉴却是第一途径。立足文本,借鉴文本,能够快速提高自己。而此中我认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借材料。

怎样才能充分理解材料、利用材料呢?直接引用课本中材料进行“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有花的枝条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中,就是将文本中的材料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文的需要,在积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几样材料重新组合起来,写出你的文章。如借用课

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新编,但千万不能照搬原文,而是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此外写作时思维也不要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要综合使用不同的课文素材。比如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再塑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都是敢于战胜挫折的英雄,如果作文话题是“挫折”,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2—3则材料来作为论据。另外建议同学们梳理教材,建立教材“分类资料库”。考试时,我们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话题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这也是积累工作;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与之相似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运用到作文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法总结为:分类梳理,一题多材。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材料。比如我们学过《隆中对》后,就可以将这则材料变为三则:从诸葛亮的角度,那就是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在危难之中受任,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帮助刘备成就了大业,可见人才的重要性。这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点。从刘备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了他的三顾茅庐,才使他如鱼得水,可见礼贤下士的重要性。从徐庶的角度看,他能相信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才,并将自举荐给刘备,才使诸葛亮得以施展抱负,刘备得以成就霸业,可见慧眼识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性。再比如《守

护心灵的空间》这一文题。我们可以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乡里小儿,放弃官场生活,归因田园,莲花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保持高洁,这都是对自己高洁心灵空间的坚守;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话,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与艺术家、作家、精神领袖交流,不要被世俗的东西所充斥所玷污,这当然是对自己心灵空间的守护;另外《〈孟子〉二章》中讲的,我们要能抵制各种物质上的诱惑,坚守自己的本心等等。

在把握借材料这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借用下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多种写作思路。当然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也必须有意加强写作方法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

哲理句子(来自网络)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走一步,再走一步》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行道树》

生命中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

生活对任何人都是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我的信念》

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与乐业》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谈读书》

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谈生命》

立足教材,深掘进入,会给你的作文教学带来无尽的生机。

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的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可以给予学生无尽的精神力量,能够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养料。有人形象的把“读书”比作“养气”。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输入吸收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的输出释放,更好的表达。而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教学内容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我们写作中的素材。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我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观点。爱国的屈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心系苍生的范仲淹,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要善于取舍,就不会感觉写作是无米之炊。如能把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使文章神采飞扬。如能把素材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鉴于现在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有话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突破:梳理初中教材内容,打造写作素材库;立足阅读,以读促写,习得技法。

(一)梳理初中教材内容,打造写作素材库

语文教学是丰富孩子心灵世界的学科,作文教学则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教学现状是提起作文孩子就会叫苦不迭。他们不是不想写,而是无从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现在学生写作有一个很大的障碍——素材的缺乏。他们的头脑中缺乏材料,感到无事可记,无情可抒。一来是因为活动范围的狭窄,囿于家门和学校。二来缺乏生活内化的本领。而写作是有着丰富的素材可选择,方能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而我们初中六册教材中佳文浩如烟海,它涉及到写作素材的各个领域。但平时习作中学生不懂得利用,不知道怎么利用。

探索中发现教材中阅读文章素材大略可分15 类。

亲情/ 求知/ 生命/ 成长/ 爱国/ 艺术/ 自然山水/ 科学探索/ 理想信念/ 人物风采/ 社会现实

综合性学习36 个单元,它给我们提供了三大主题:生活、自然、文化。

生活类的主要涉及16 个单元: 这就是我(七上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七下第一单元)、我也追“星” (七下第三单元)、青春随想(九上第三单元)等;自然类的主要涉及10 个单元:感受自然(七上第三单元)、黄河,母亲河(七下第二单元)、马的世界(七下第六单元)、说不尽的桥(八上第三单元)、莲文化的魅力(八上第五单元)等;文化类的也主要涉及10 个单元:古诗苑漫步(八下第五单元)、好读书,读好书(九上第四单元)、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九上第六单元)、走进小说天地(九下第二单元)等。

它们有着一定的系统与规律,符合学生心智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引领,通过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建立写作素材库。

本课题具体操作从以下14 个方面着手建立素材库。

自然、动物、亲情、理想信念、爱国、求知、科学探索、艺术、生命、成长、战争、

人物风采、名胜古迹、社会现实

素材累积参考文章篇目:

(1 )自然类《春》《济南的冬天》《秋天》(七上)《三峡》《观潮》《湖心亭看雪》(八上)《沁园春》(九上)等

(2 )动物类《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七下)等

( 3 )亲情类《风筝》《散步》《金色花》《纸船》(七上)《背影》《阿长与< 山海经> 》《台阶》《老王》(八上)等

(4 )理想信念类《理想》《我的信念》(七上)《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八上)《敬业与乐业》(九上)等

(5 )爱国类《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七下)《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九下)等( 6 )求知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香菱学诗》(九上)等

(7 )科学探索类《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七上)《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七下)等

(8 )艺术类《观舞记》《安塞腰鼓》《竹影》《口技》(七下)《核舟记》《桥之美》(八上)《吆喝》《俗世奇人》(八下)等

(9 )生命类《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九下)等

(10 )成长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伤仲永》(七下)《孤独之旅》《心声》(九上)等

(11 )战争类《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石壕吏》(八上)等

(12) 人物风采类《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佳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七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八下)《陈涉世家》《唐不辱使命》《隆中对》(九上)等

(13) 名胜古迹类《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八上)《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八下)

(14) 社会现实类《孔乙己》《变色龙》《威尼斯商人》(九下)等其他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艺术的整合加工。方法如下:移花接木:如可以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和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再进行剪辑组合。

定点演绎:如从课文中撷取一个材料,可以是一句短短的诗歌,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形象,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再通过合理想象然后演绎成文,从而成你自己的东西。

更换角度:

选取文中材料,更换人称或更换叙述的视角,然后加以点染。

另立新意,一材多用:

同样的材料,再另辟蹊径,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隆重对》,从诸葛亮角度,可以定位为责任,承诺;从刘备角度礼贤下士,执着;从徐庶角度可以定位为伯乐善识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梳理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这一瓶颈问题。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艺术的整合加工。方法如下:移花接木:如可以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和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再进行剪辑组合。

定点演绎:如从课文中撷取一个材料,可以是一句短短的诗歌,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形象,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再通过合理想象然后演绎成文,从而成你自己的东西。

更换角度:

选取文中材料,更换人称或更换叙述的视角,然后加以点染。

另立新意,一材多用:

同样的材料,再另辟蹊径,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隆重对》,从诸葛亮角度,可以定位为责任,承诺;从刘备角度礼贤下士,执着;从徐庶角度可以定位为伯乐善识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梳理课文,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作文教学中无话可说这一瓶颈问题。

(二)立足阅读以读促写习得技法

我们在教学中深作文教学无“序”可循,无“章”可据。因而找准抓手甚为重要。找准抓手就能把门打开,就能登堂入室。而这个抓手往往是越具体越好,因为指导作文最忌大而空。而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抓住阅读激活写作是最为有效的方法。阅读是一个吸收信息、累积素材、积学储能的输入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因而有人将阅读形象地说为“养气”,是输入,写作则是是输出,则是放气。那么提高写作的技巧的习得可以从阅读入手。学生既是作文阅读的主体,也是写作的主体,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从引领着他们适时地从写作意义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教师要引领着学生对优秀文本进行研究咀嚼、整体关注,让他们在碰撞、交融中吸纳。用文本的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

指导学生写作过称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试着读一点文章,再写一点,然后根据他所读的,所写的再作引导。比之灌输给他空洞的理论要实用得多。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经典的名家名作,也有大量优美的时文。这些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变成我们作文教学的蓝本。

我们的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如《杨修之死》的倒叙, 《蒹葭》的铺陈,《孟子》的类比, 《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芦花荡》《孤独之旅》的情景交融,《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孔乙己》的以大见小……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点拨学生,教材中的那些写法、素材是可以借鉴、模仿的,这样才能开掘教材的源头活水,使得语文教学与作文练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过程主要采用如下五种方法:仿写、续写、引写、扩写、补写。

仿写:在经典处进行仿写。

仿写,就是教师先对教材中精选的文章进行写作要素和审美意蕴的点拨,然后让学生以此为范本进行借鉴、模写。

阅读是因文得意,写作是因意为文。他们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利用仿写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壁垒,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写作方法的习得。而教材文本是最有效地抓手。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经典的名家名作,也有大量优美的时文。这些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们是骨架和血肉融合丰满的整体。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水乳交融。每一篇定评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教给你如何写作。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变成我们作文教学的蓝本。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续写:在意犹未尽处进行续写。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孔乙己》。教学时,教师可巧妙利用这样的课文结尾,激发学生展开合理而精彩的想象与推理进行续写。续写即是顺着原作的脉络、思路再作想象。它的实质是延伸作文。进行续写除了加强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以外,更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特别是利于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引写:利用课文的插图进行引写。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黑格尔有言:“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我想说的是凡是存在都有它的利用价值,如课文的插图。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插图。插图是文章内容的艺术再现,它是阅读的辅助,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训练写作的材料和抓手。如教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让学生先观察书中插图,再描写人物,然后猜读人物,再与课文作比照,看看写作大家茨威格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再进行吸纳。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去传神的刻画一个人物。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扩写:凝练在处扩写。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初中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文章的语言往往是简洁、凝练,特别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于此做文章,将原作加以扩充、拓展和发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扩写让文章的内容更具体,让情节更生动,让形象更突出。坚持下去,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补写:在空白处补写。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这样的“ 空白” 还有很多。如:《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 我” 和中年闰士的隔膜?《孔乙已》中,孔乙已的长衫哪去了?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的?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不归?《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为什么经典名著具有永久不衰的思想艺术魅力,这也是原因之一。当然这更是很好的习作材料。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来“ 填充” 空白,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答案。补写留白能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得到了提高。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习得技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学习立意激发想象习得语言借鉴布局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1 )学习立意。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词句讲究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红楼梦》。“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文章的灵魂. 而“ 浅” ,是时下学生作文的通病。因此从教材中吸取思想,并教会学生变通甚为重要。教学中帮组学生从名篇中汲取更多深刻且新颖的思想,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宝库。另外,许多名家的深刻的思想观点,集中凝聚在文章的警句里。引导学生沙里淘金,分门别类,把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整理出来,肯定是作文教学中的上策。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2 )习得语言。孔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语言是文章

的外衣。语言的出彩很重要!语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不少,精彩的语段很多。比如语文教材中《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著名篇章中的精彩文段,就是学习语言表达最好的仿写范本。再则通过教材我们还接触到了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最灿烂的一朵奇葩——诗词歌赋,它凝聚着古人伟大的创造力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情感,写作时适当地引用古诗文,如同芭蕉丛中摇曳着晶莹欲滴的樱桃,可以让你的文章流光溢彩,粲然生辉,可以显示作者高雅的才情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摘、多诵、多记,用好这些“ 谱” ,用好这些“ 帖” ,用好来提高我们语言表达能力。见附录《秋日私语》《脚步》(徐蒙星)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3 )激发想象。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它可以让概念的化为形象,静止的继续行动,片断的两头延伸,浓缩的使之扩展,文中有想象就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伴着你的思维无边漫延。教学中,我们可以借仿写续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见附录仿写《浪之歌》)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 4 )借鉴布局。“ 文无定法” ,讲的是作文需要创新;“ 文章有法” ,说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至今,在写作领域已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经验,值得总结与继承。引导学生借用教材中典范之作精巧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布局方式,常常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如《生命,生命》。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并列式结构,另外写三个片段,分别从“ 动物” 、“ 植物” 、“ 人” 三个角度表现面对挫折磨难时生命的蓬勃与顽强,替换文章里的“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 ,“ 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 等。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再则,实践中本课题组立足于阅读,尝试着重构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潜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内化生活素材的作文训练体系。v9m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课本作文素材

一、课本作文素材--------抒情篇 1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2 沉默呵,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 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5 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 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7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8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9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11 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2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13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14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5 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7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9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2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2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5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6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7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8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9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论文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论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是素材。所以,只有走进生活, 融入生活,才能发现作文素材,才能积累作文素材。 一、学会观察 积累作文素材的前提是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素材,为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记录了许多神秘奇怪的故事,那些故事就是他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他摆茶摊听故事就是为了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那么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今天下雪了,小朋友们穿着厚厚的衣服来到学校,雪地上留下的 脚印,下课后堆雪人、打雪仗。让孩子们仔细的观察,下雪后远景是怎样的,近景又是如何?人们又是如何行动?堆雪人需要做些什么?由近及远,还是按空间顺序去观察?并且教孩子们在雪景中找出人们表现的差异,或者相似点。观察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 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观察可以分为静止物观察、人物观察、和事件观察。观察静止物 是比较容易的,但要让孩子们很快抓住它的主要特征还是得下点功夫的。 四年级第六单元的习作练习《胜似亲人》这幅图,我们班的孩子 的观察力就层次不同。有的同学只能发现一个老奶奶抱着一个小姑娘。有的同学能从人物的衣着,人物的神态,以及周围的坏境做出大致推断写出较好的作文来。最优秀的还是那些用心观察,并且用心思考的孩子,他们的文章就能在“胜似亲人”这一点上多用笔墨,所以更胜一筹。 而对于事件的观察,我们可以从小的事件入手,比如一次郊游活动、一次比赛等。这类观察,需要交稿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因为事

语文作文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语文作文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从大量学生作文 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缺少新鲜的素材。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 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 为刚步入初三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 何在目前的情况积累素材呢?主要方法有三条: 一,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 思考。 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 会接触形形色色的 人, 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 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 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 这样在你心中新 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二, 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 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 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 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 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 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 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 提取认为最新鲜、 最能 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 加以构思写成文章, 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 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三、 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 上述讲到的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 大量的阅读, 这可以一举两得, 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 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 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积累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积累(一)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 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 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 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 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 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 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 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 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 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 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

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 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任公先生以他 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 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 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 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 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 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 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 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 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 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 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 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 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大家 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7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

语文课本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初中语文课文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 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5.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 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7.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 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8.十七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 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9.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 生命,上仓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10.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 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 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3.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 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 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精选范文)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精选范文)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素材的缺乏,想表达观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写作的素材就如一颗颗贝壳,在沙滩上闪闪发光,只看有心人是否捡起它,成为自己写作中最亮丽的点缀。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有意识的积累,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文思泉涌,亮点多多。 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操作,我琢磨了几点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立足课堂,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首先,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意识。我们绝大部学生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如何让用的时候不少,很少去考虑。所以,从进入高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课内素材积累本。其实,语文课本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按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共有140多篇,如果再加上《语文读本》,共有500多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我们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如何让这些浩瀚海洋中的贝壳成为自己的点缀,我们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有意识的训练过程。 (一)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主题,一材多用。

一篇课文,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比如学完《跨过百年的美丽》后,我就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可以诠释出哪些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家得出以下想法: ①居里夫人不看重外表的美,更看重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②居里夫人能够抵抗为外界的诱惑,内心坚定,这也是科学研究者最宝贵的品质。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分类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写作素材分类梳理 谢友明发布时间:2011-10-02 来源:本站 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因此被敌人暗杀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鲁迅《药》)4.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浅谈生活化作文素材的积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11362838.html, 浅谈生活化作文素材的积累 作者:肖梅玲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3期 【摘要】要赋予作文以生活的气息,就要“开源”,积累素材。从观察生活、融入生活、再现生活入手,结合阅读让学生慢慢的积累作文素材,最终才能达到厚积薄发。 【关键词】生活;素材;积累;观察;阅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作文中最棘手的问题。“无米”的原因是小学生生活内容及所见所感有限,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发现,不会捕捉和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要赋予作文以生活的气息,就要“开源”,积累素材。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呢? 一、观察生活,选取作文素材 有的学生缺少广泛接触多彩生活的机会,有的不知道如何观察、体验生活,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了作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为此,就要靠老师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选取素材。 教师常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经常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全面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提取精炼的内容记下来,让他坚持下去,养成多察乐记的好习惯,学生就有了一个作文素材宝库,需要时加以提炼,学生定能写出鲜活的文章来。如那天,看见一个外貌特别的人,你就从外貌、神态、语言等方面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写作时,你可按要求,去选用你记录中的内容进行加工,精彩的作品就能跃然纸上。 其次,让学生学会小处发现,勤记录。说到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观察的内容。只要我们运用好“五官”:察颜观状,耳听八方,闻臭嗅腥,品苦尝辣,感冷热触软硬。让学生能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比如:教室里的菊花,平时让学生轮流给它浇水,搬去晒太阳时仔细观察它的叶、茎,摸一摸,闻一闻,常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再把观察到的记下来。等到开花时节,让学生赏菊,说菊,赞菊,咏菊,这有血有肉的作品,除了能让你闻到菊花香外,还能让你感受到菊花的高雅傲霜。这样,学生会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仅积累了作文素材还提高观察能力。 二、融入生活,丰富作文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是的,让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体验中便能丰富作文的素材。

作文素材积累人物事例_描写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人物事例 写作如果没有素材,那么即使构思精巧、方法巧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反,只有素材,而没有精巧的构思、恰当的方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人物事例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文素材人物事例一选好心田的种子 法国作家莫泊桑,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出众的聪明才智。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不管是什么人何时问起,他都能够倒背如流。而且他爱好广泛,不但热爱读书背书、写诗作文。还喜欢踢足球、弹钢琴、修理汽车、去烧烤店学习制作烧鹅、甚至是去乡下种菜。都是他热衷做的事情。 有一天,莫泊桑跟舅父去拜访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的舅父想将他推荐给福楼拜,让他做莫泊桑的文学导师。可是,莫泊桑却骄傲地问福楼拜究竟会些什么?福楼拜反问莫泊桑会些什么?莫泊桑得意地说:“我什么都会,只要你知道的,我就会。” 福楼拜不慌不忙地说:“那好,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每天的学习情况吧。”莫泊桑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莫泊桑得意地反问道:“福楼拜先生,您1 / 5

每天的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福楼拜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我还想问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反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 原来特长便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人心是块田,你种下什么,便会长出什么。但,如果你将玉米、黄豆、小麦和南瓜统统种在一块田里,那将什么也长不出来。只有选择一颗适合自己的种子,并日积月累地以汗水浇灌,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 作文素材人物事例二别开生面的告别 被誉为“音乐之父”的著名音乐家海顿,曾经担任过斯合哈奇公爵府邸乐队的队长,领导着30名乐手。 有一天,公爵突然决定遣散这支乐队,这就意味着海顿和30名乐手将要丢失饭碗。乐手们一时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海顿心想:公爵决定过的事情一般是很难更改的,无论怎样央求,都无济于事。想来想去,突然灵机一动,提笔谱出了一首《告别曲》,准备拿到遣散会上,作为一次独特的告别演出。 这是最后一次为公爵演出,因为决定已经宣布,乐手们已经万念俱灰,但看在平时和公爵在一起的情谊上,还是十分卖力地演奏起来。 2 / 5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 教材:《荷塘月色》心灵一荷塘 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的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批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教材:《故都的秋》借得清秋一缕魂 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如黛玉言: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在秋雨中漫步,可以睱观,可以细想。这秋,给人实实在在的悠远。 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脚下皲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起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盈而缥缈。路的两边,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的叶儿也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歌唱。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

课本作文素材汇总

课本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一、《兰亭集序》课文素材积累梳理: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4、“悲叹”与“悲观”。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5、热爱自然。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6、美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景观对人类来说是纯客观的,可谓之“美”,亦可谓之“丑”;但在寻美者的眼睛里,细腻的情怀里,一切变得灵动、丰盈、鲜活,获得了一种阐释美的生命。远山淡雾过滤后的清泉,疏朗简净的竹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它要求于学生的是很多的。就内容方面讲,学生必得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正确的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感情;就语言形式方面讲,需得有对字、词、句、篇、语法、逻辑、修辞、百科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生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考力、良好的记忆力。因此,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语文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优秀的作文素材从何而来?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也从多方面作了一点探索,虽有老生常谈之嫌,但这确实是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作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做法: 一、作文素材来自学习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完成作业、做实验、思考问题、请教老师,学习是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提示学生只要多加思考、总结,学习生活是“有米”为炊的。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提醒他们:你是怎样爱上英语的?你的长跑成绩是怎样提高的?你从今天的课堂讨论中感悟到了哪一项人生哲理?你喜欢哪个老师的课,为什么?你还记得昨天语文课上发生的那个小插曲吗?课间班中闹的小笑话有意义吗?某某今天上课的精彩

发言怎么样,他当时表情是什么样的?在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对身边事进行分析,定能从中领悟出许多道理。正是这领悟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作文素材,也正是这领悟使人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创作出优美的文章。总之,启发学生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小事,将这些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那就是很好的文章了。 二.作文素材从活动中寻找 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课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风民俗,像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如过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包括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亲情等。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提示学生留意寻找素材。记得去年母亲节,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给妈妈——》作为节日的礼物献给妈妈。要求必须亲自去做,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同学作文写得较为生动感人,连平日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受到教育,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关心太少,而且作文上也受到启发,原来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通过这些有益训练,让他们不再对身边事熟视无睹,能做到“目中有人、眼中有物”。明白只要做个有心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有些写不完的题材。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又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交际中积累素材

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 变废为宝,发挥余热 ——考卷中阅读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语文试卷到教师评讲结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结。即便是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复习试卷上语基部分的知识点,但后半部分的阅读理解部分绝对无人问津是,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服务于写作。这也不失为一种“举手之劳”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调研考试的高三作文阅卷,发现部分优秀考试作文,所使用的写作素材除了于生活的积累、课本素材外,有大量似曾相识的素材和构思的出现,细细研究,这类写作素材竟然于平时我们所做的各类试卷的阅读材料中。 更为惊奇的是一篇刊登在媒体上的2012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写的是对于城市旧书店前途的忧与爱,表达对社会文化事业改革的关注。而相关的材料竟然出现在2012 苏北四市高三摸底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为现代作家李琬的《旧书》一文。 慧眼识珠——发掘考卷中阅读材料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3 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为:“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标准,与同为大纲中对于写作的要求——“形象丰满”、“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等不谋而合。可见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材料选择的情感取向与写作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实质。把视线放宽到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都是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覆盖了主要人文话题,有了指向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要话题,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此外,考卷中的阅读材料呈现出严谨、细致、清晰、朴实、优美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 由此可见,考卷中阅读材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 丰富性体现在:人物(事件)素材、优美语言段落、小说(散文、议论文)的结构与立意,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从一篇阅读材料中“榨取剩余价值”的三个有效途径。可操作性体现在:由于考试的时效性带来考卷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因此考卷上的材料大多比较新颖,学生经过考试以及老师的评讲之后对该材料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也具有“能用起”来的可能性。 就地取材——从阅读材料中积累写作素材与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及作文写作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及作文写作方法 必修一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

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作文也是如此,平时积累的素材多了,写作文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会腹中空空,下笔无言。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回味的故事,都有一次次心灵的感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从细微处见精神。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有位学生写了帮妈妈穿针引线的一件事,由于写得真实感人,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课外读物中有大量潜在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到合理利用。课文中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往往是文章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如果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05年山东省高考作文以“双赢”为话题,有的学生从生物学角度选取了“大豆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作为材料,写得既生动又有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平时多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优秀文章,留意电视、网络上的国内外重大新闻,联系生活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作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写出的作品就会贴近时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通过记日记积累素材 每个人的记忆库中都储存着大量信息,只有及时整理才能从中提取有用的写作素材。有些有益的信息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记日记不但有利于整理保存信息,而且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素材对写作来说还只是基础和开端,好比厨师为烹饪备下的原料,要想做出美味佳肴,还需要各方面的功夫。对于写作者来说,拥有丰厚的材料储备,再加上大量的阅读借鉴和辛勤的练笔,写出优秀作文将不再是什么难事。 (董堃,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

高考语文经典随堂讲义 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还在为处处苦寻作文素材而烦恼吗?还在为找不到新鲜视觉而挠头吗?原来,素材最多最全的竟是我们相伴三年的语文课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下面以高中语文部分篇目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课内素材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我们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浅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浅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作为语文老师,时常在学生作文本上批注:“多看书,多积累写作素材,把作文写好,获得高分。”看来积累素材在作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积累素材越多越好,写作时就如水源滚滚,有了丰富的素材,所写内容才会丰富,中心才会突出。所谓素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原始材料,也就是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些都告诉我们,积累作文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是一种心灵感受。如果没有生活阅历、处世体验,它就是无源之本,不可能成篇。如果生活阅历、处世体验不丰富,它就会是拙劣的、浅陋的。因此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使学生有亲身体会,对学生提高写作很有帮助。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呢? 一、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不让其瞬时遗失流走,已备使用。每天在你身边发生许多事,其中有部分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把它记下来,每天完成一篇,日积月累,以少成多,不是很好的资料库吗? 2.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在看书时,积累有

用的,典型的写作素材。自己准备笔记本,确定主题栏:“爱心”“挫折”“助人”“责任”“宽容”等。有了相关方面的材料就进入相应的主题栏。在读书时,发现了有关“爱心”的素材。如给灾区的孩子献爱心,救助灾区的孩子,给灾区的孩子捐款等。这样的素材就进入“爱心”栏。如读到有关“挫折”的素材,就收集在“挫折”栏,以此类推,长期坚持不懈,是很不错的积累方法。就能积累相关的许多素材,已备写作时采用。 3.讲小见闻小故事。每节语文课利用开始的5―10分钟,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小见闻或小故事,要求是启迪智慧、励志、自强不息的素材。这样做起码有三点好处:一是让一个人的阅历成为全班同学的阅历,从而能使写作素材更丰富,视野更宽阔。二是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不再胆怯、害羞。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思维就能写作,思维是写作的开始。三是学生长期讲下去,学生们就会注意,收集好的故事素材,上课讲给同学们听,使自己的、同学们的知识面悄无声息的拓开,是一种自主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积累许多写作的好素材。 4.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创作素材。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这是课堂作文向课外的延伸,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的积累生活阅历,因而不可忽视,并且要作为重点来抓。在这方面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关键是要组织好把握好,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春季植树,学雷锋日,夏季野外远足,暑假旅游,纪念教师节,三球运动会,中秋晚会,元旦晚会,快乐寒假,学校艺术节,各种演讲比赛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相信同学所选

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 不怕死的精神 诺贝尔发明炸药之前的4年里,他进行了400多次试验,发生了好几次惊险的爆炸事件。有一次,整个实验室都炸飞了,诺贝尔的弟弟和另外4个助手当场丧生,他的父亲由于惊吓,伤心而半身瘫痪,他自己因不在现场,得以幸免。许多人劝他不要再搞这冒险的事,他却说:“创造新事物哪能不冒风险,我可不怕!”但周围居民对此大为恐惧,对他提出强烈抗议,向政府控告他,不准他在市区搞试验。于是,他把试验仪器搬到马拉伦湖中的一条船上。1867年9月3日,这条船上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船身剧烈晃动,滚滚浓烟从船舱里钻出来。人们惊恐地喊到:“诺贝尔完了!”忽然一个人从硝烟里钻了出来,脸孔乌黑,浑身是血,像狂人一样跳跃着,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诺贝尔就以如此不怕死的精神研制成功各种烈性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爱我所有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咯古勒对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第一千零十次推销 凡是去过“肯德基”的人,都会看到店门口有座塑像,站着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人。 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可能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 在后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足迹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每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青年大有作为 在科学创造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获得创造成果的年龄。伽利略17岁时发现钟摆原理。伽罗华17岁创立群论。牛顿20岁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次专利,30岁发明留声机,32岁发明白炽灯,33岁发明电车。徐霞客22岁开始周游各地,进行地理考察。34岁的杨振宁与30岁的李政道共同发现了宇称不守衡,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还有彭加木、陈中伟、杨乐等科学家也都是年轻时期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上述种种事例证明,在科学创造方面,青年是最有创造力的。 一双鞋 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地踏上车门,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另一只脚上的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掉下去的方向扔了下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会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捡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很有用。”这个人叫甘地,在印度,他被尊称为“圣雄”。上帝不会给的太多 一个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他贫穷,无钱租房,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画室。夜里常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一天,疲倦的他抬起头,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捕杀这只小精灵,磨难已使他具有艺术家悲天悯物的情怀。他与小老鼠互相信任,甚至建立了友谊。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