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师开始板书课题。课题比较长,他写得很慢,一字一划——这位老师的板书无疑是非常漂亮的,无可指摘。然而,这却使得课堂却产生了大约半分钟的停顿。刚刚通过课程导入为学生营造起来的学习氛围顿时消失大半。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能使用电子板书,效果岂不是更好

传统的教学板书不仅是在书写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关联性不强的问题——毕竟是一块静态的黑板,教师即使是绞尽脑汁,又能“玩”出什么“花样”

信息技术却不是这样。它有丰富的显示内容、3D化的动态水平,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能够通过电子白板、以及图片、短片来重现。老师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经过重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真正达到融会贯通。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有效,何乐而不为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学生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极少能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参与到学习之中。被动的接受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仅靠空泛的语言描述也很难传达出教学情境所包含的情感和内容。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的直观教学模式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官上的刺激。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语言堆砌而成。它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清晰而具体的情境。

它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催化剂。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使用,学生开始熟悉并了解信息技术与学习的联系。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不再只能求助父母和老师而有了第三种选择——网络平台。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

然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之中虽然有其优势,却并非没有问题和缺陷。如果使用不当,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一)信息技术的滥用使得教学丧失重点思路不清

大量图片和影片堆砌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极其有趣的。他们的思维也着实围绕着影片然转动。然而这样“有趣”的影片,其教育价值有没有得到体现课件的使用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如果将这个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将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变成了一个看图片、动画、电影的过程,那就是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很多老师理解的信息技术就是依靠课件教学,这就是喧宾夺主了。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反而会令学生的注意力被“精彩纷呈”的课件内容分散,无法集中到授课内容之中,从而令课堂大打折扣。

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注重教学思路的简洁、清晰。否则“精彩纷呈”的课件不仅不能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二)错误理解信息化课堂使得教师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导与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其根本目的依旧是为了使得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的有效。其本质,依旧是一个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同样的教师的引导地位也不可忽视。其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有些教师理解的信息化即是用电脑课件授课,从而直接把课堂变成了一个课件播放的过程。学生要做的只是看课件、做笔记、自行思考讨论,而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其说是一名授业者,不如说是一名电脑操作员。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却依旧是机械的——不同者,只是从前是老师的填鸭式教育,现在则变成了电脑课件。

咸宁地区的课程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信息化课堂开始真正走近所有孩子们的身边。我们既需要信息技术给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活力与生机,又不可迷信新技术。须知万事万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有益者也必有其害。如何扬长避短则是我们需要再三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中。教师必须准确的把握其分寸。做到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

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在充分体现《指导纲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给合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二、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高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键盘指法的操作,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掌握水平的参差不齐,对键盘指法的掌握还不能完全应用于实际,这学期加强引导学生做到?即学即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有15课,分别是:指挥窗口、装扮桌面、键盘一家、接触上排键、体验下排键、键盘指法练习、感受双符号键、大小写字母巧输入、多样的输入法、拼音输入法、词语输入速度快、连词成句变化多、串句成文巧修饰、编辑科普短文、制作宣传海报。分为三个单元即Windows小秘密、键盘小能手和计算机小作家操作方面的内容。 2、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桌面与?窗口?并学会整理?桌面?; 2、学会启动应用程序(软件); 3、懂得建立文件和建立文件夹,学会移动单个文件和多个文件的方法; 4、掌握对文件的复制、剪切、粘贴的操作; 5、学会分类存放文件,删除不用的文件,会用不同的方式查看文件等操作。 6、掌握SHIFT键的使用、学习操作小键盘; 7、了解标点符号在键盘中的分布,掌握中英文标点的切换和指法的操作。 8、学会字母、数字、符号的键盘综合应用。 9、懂得用记事本输入一句话、一则日记; 10、学会记事本的文章修改方法,删除、替换、复制、剪切、粘贴、选定的操作; 11、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篇一: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电脑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 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搞好教改工作。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学习《信息素养论》、《教育与科研》《新课程标准》等内容,提高教改意识,认识教改意义。积极探讨、交流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能力。 (2)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大量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 (3)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

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最全面的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4)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拥有一些转学生,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转学生之前从没有用过电脑,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其他的学生呢?已经会查找游戏,有的时候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更高学历的学习,学电脑技术、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 动如:政治理论学习等。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远程培训学习点滴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汇报.doc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汇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为主攻方向,强调从多角度看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更高的发展,因此本学期开展了以下活动: (1)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尽量向学生提供多动手,多实践,多操作的机会,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开展各种技能性比赛、擂台赛,评出“电脑小画家”“打字小高手”“电子报设计小专家”“网络通”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干挑战,这样充分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丰富学生的电脑知识,拓展其学习的途径和空间,让学生以互联网为媒介,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制作个人主页,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和个人博客,向学生提供科普网站,少儿网站,电脑知识网站的网址,让学生正确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使学生成为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现代化的人,迈开了成功的一步。 (3)走出教室,走向实践,在六一期间开展了“我的节日我做主”的数码大行动,使学生充分利用数码设备,当一回小记者,在节庆期间采集同学们欢庆六一的场景,并将其进行加工处理制作网页发布在互联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培训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在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无处不在。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挖掘和

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组织全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一年一度的计算机才艺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济市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在这次活动中共收到学生100多件学生电脑作品,我优中选优选了15件作品,并加班加点指导学生修改制作,在上报的15件作品中,有件作品分别获济宁市二等奖和三等奖,这次活动中邹城市高中、初中、小学总共才有20件作品获奖,而我们学校就占件,成绩的取得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对电脑作品制作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展示了才华,体验了成功。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忙碌着其它工作,学校文字材料的录入打印,老师们的课件设计制作,微机室机器的维护维修等工作。特别是每年的庆六一活动,是我们学校最隆重的事,全校的师生都为此而忙碌着。今年的庆六一活动任务繁重既开展素质教育博览会,又搞庆六一联欢活动。在准备这两项活动中,我为此多次加班加点,政教处、教导处、妇委会、教研部的文字材料的输入打印,展板的设计制作等。对于学校安排的工作,我从来不叫苦叫累,而且保质保量的做好每一件工作。 这学期参加各学科优质课比赛的教师比较多,在我自己也参加信息技术优质课的同时,我还帮助其它老师设计制作课件,还有一些论文等材料的输入打印,只要是能够给老师们帮上忙的,我都是尽力去做。 工作虽然辛苦忙碌,却快乐。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要求

附件2 教学设计要求 建议按照下图所示思路开展教学设计 应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规律及已有基础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分析教学的困难点及其最佳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 诊断整合点,并根据整合点的需要选择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所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内容、对象、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及实效性强的整合点确 定,整合点支撑软件选择及教学环境确定,教学反思等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 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学生对学习本节课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 力水平、学生学习本节课普遍存在的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 表述。 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具体要求表述。例如,数学的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 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学科本 学习规 律研究 挖掘 整合点」 体研究 根据本体和学 习规律研究教 学方法 怖建理想教 学 过程 构建数 字化学 j 习环境」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重点,一般应为需要学生理解、熟记、系统掌握并转化为相应能力的内容。教学难点,一般应为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或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特别是,应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建议对基础概念类知识,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对方法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控制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根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建议重点关注下列类型整合点: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学生需要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步骤,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可采取以下不同形式描述: 方式一: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说明 把教学的基本结构用流程图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体现教学的基本思路、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特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整合点。 方式二:表格方式 可采用下面样式表格表述教学过程 五、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计 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点亮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点亮教学活动 十一世纪我国正在加紧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学前教育已进入高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我们要把新《纲要》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现代化教育技术中,把现代化教育信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今年大家都知道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就是:真游戏真学习真发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发展。 综上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身心愉快、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将之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会成为幼教工作者最为形象、直观、生动的传授工具,能够为幼儿教育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将之应用于幼儿园教育管理上,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之应用于幼儿园教学资源管理,能够实现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亮点主要有阐述以下三点 (1)激发兴趣,调动感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投影、电影、录像等媒体,集光、形、色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习

者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小班《糖果宝宝》 (2)提高效率,突破难点。 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够使幼儿轻松易懂、印象深刻。但有些内容讲授时仅用语言和教具,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达到,也费时累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助于幼儿把握知识实质,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领幼儿对音乐节奏和要素的认知,提升幼儿对音乐美感的深入体验。就宏观层面来看,音乐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节奏乐教学,切实提高幼儿对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全面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和节奏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节奏乐教学的顺利进行。范例《花好月圆》 (3)借助信息技术升华活动亮点 精美的课堂来自精美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抓住某个细节来使课堂变得光鲜夺目,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大班社会活动《时间》中,课堂中录制孩子操作的过程。提问,你刚才做了什么,在想回到刚才的时间去做刚才做过的事情可以吗?答案是不可以。通过这一亮点。让幼儿感受到时间不会倒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 【摘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教师的备课、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的视听资源使数学课堂大放异彩,数学的魅力展露无遗。信息技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丰富课堂形式,启发学生智慧,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建构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 一、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能否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功效,为此,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于是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最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着极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招立竿见影,他们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

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电脑上没有歌曲,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的全神贯注,一节课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了还久久不肯离去。 二、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自己喜欢的信息;学会发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相互联络;学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会立竿见影。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型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计算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完美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过程,主动参与,形成知识建构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时就可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地融合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地融合 一、将信息化教学的大容量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有人作过统计,利用信息化教学与利用传统方式教学,在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以介绍知识为主的科目中,信息容量平均可增加1000倍以上。可以想像,信息化教学一头连着全球所有的网站,亿万个网民,又怎是一个教师、一本书所包含的知识能比拟的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教学鱼类时,当我们在百度输入“鱼类”后,可以找到23,600,000条有关的信息,包括鱼类的种类、图片、特点、分布,甚至还有鱼的烹调、品牌等,如果排除无用的信息,至少也还有上十万条对我们有帮助的,而传统的书本介绍的不过几百字,加上教师所了解的信息,最多也不过上万字的信息。所以说,信息化教学的大容量是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 但是,在大量信息量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无奈。那就是如何去甄别、提取有用的信息。可以肯定,所有的信息对学生都有好处,但我们的教学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将会面对大量的信息无所适从,应该掌握的却没有掌握。其实这就牵涉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教育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呢?第一,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在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之前,要规定一个范围,定一个基调,不能让学生乱查,然后在交流信息的时候,要明确指出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要求的,不然学生都会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展示一些无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导向。 第二,教师要有较为明确的示范能力。教师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收集有用资料,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如何收集信息的培养。当然,作为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全部收集完,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第三,要教给学生综合的方法。教师在列举信息的时候,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列举完毕,但要教会学生运用综合的手段,提取相同点,区别不同点,让学生在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学到综合的方法。 二、将信息化教学的直观性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直观性。利用文字、图象、声音等,可以再现一些鲜为人知的过程。例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都看到过,但这是一个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学生真正了解清楚的却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课件展示,很简单地就可以再现其具体的过程,达到直观演示的目的。还有在数学教学中的行程问题、周长面积计算等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经过课件的再现,直观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 但是直观再现只是学生理解问题的一种手段,它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这样说,通过观察植物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知道了种子发芽的过程,但植物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恐怕还得要通过其他手段才能获得。还有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经过直观演示后,学生弄清了过程,还得要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然后举一反三。所以,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直观展示的同时,教师还要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学中。 第一,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运用对比的方法,演示相同中的不同,求同存异。例如,在演示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摆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概念,不同计算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在演示行程问题时,同样也可以将同向、相向、反向等不同的概念放到一起演示,通过对比,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第二,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固然很直观且容量很大,但也不可能对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模拟完,只能模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改变模拟的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从教三年半了,在教学这个职业上,我算是个新手,但是说到计算机我可以毫不谦虚的说“信手拈来”,随着科技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又是教小学语文,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下边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语文教学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2014-05-11 16:22:21| 分类:课题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

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Unit2 My family 第2 课》设计方案 教材出版单位:人教版 所属章节:Unit2 My family 第2 课 学时数:1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的主题是家庭成员,通过复活节假日一家人在公园找彩蛋的活动呈现了本单元的核心句型和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是三年级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课堂注意力时间较短,易分心。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积累较少,过多过难的句子学生学得比较吃力。结合多媒体运用信息化手段,游戏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听、说、认读以下单词及句子: man,woman,father,mother,mum,dad,Who’s that woman? She’s my mother. 能根据节奏说唱歌谣。 2.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以下句型:Who’s that woman/man? She’s/He’s....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单词:father, mother, mum, woman, dad 教学难点:家庭成员单词的认读 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白板课件,微课以及人教数字化校园学习本课新知。结合低年级活泼好动的特性引入游戏增加学习趣味,激发求知欲。 教学方法策略: 1. 能够逐步做到见到符合发音规律的词能拼读,听到发音规律的词能拼写。 2. 知道爱家、关爱家庭成员的感情。

信息技术整合点:结合ppt 和人教数字校园的电子书相互切换使用。以及白板课件插入微课。 教学过程 老师出示与单词有关的图片学生答错的退出游戏识记单词的积极 性高涨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师生互动增进感情促进教学。 拓展练习5 分钟 出示Let’s learn (A )部分的挂图,向学生展示 请学生上台操作,问:Who’s this/that man/woman? 其余学生回答。最先答出来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奖励。 问答流利,反复练习本课句型:Who’s this/that man/woman? He’s my... She’s my... 拓展练习问答。学会运用本课句型口语操练。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习本课,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微课,白板课件,以及人教数字化校园学习本课。利用游戏、小组竞赛的方式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硬性灌输,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发明。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它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信息技术已经在英语课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使教材内容生动化,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的特色。通过Flash、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图片,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语言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为英语课堂教学创设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活动真实情境(1)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特性为英语课堂交际活动提供较为真实、自然的环境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很快进入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语言环境可根据教材要求、内容、语言功能选取下载合适的图片、录音、文字、图像、适当的课件软件,出现的情境是立体的而不是简单的干枯无味的平面。集声音、图片、影像等为一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活动的真实情境。英语不同于母语学习,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绝大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并获取新知。由于缺乏真正自然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学习记住的是一些单词和语法规则,而在真实情境中就说不出来,课堂学习和生活口语交际严重脱节,难以掌握正确的发音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下载一些纯正的语音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英语发音,同时学生也可以很便捷地矫正自己的错误发音。(3)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知识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有些课文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就是勉强表达出来了,学生也感到很难理解,在这点上,多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解释单词时,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用图画或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学习起来既简单又直观。同样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老师往往会感觉到缺少语言环境,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枯燥的练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时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自己创设一些真实环境,如制作一篇动画短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动画与语言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二)能为英语复习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英语教师教学活动难点在于如何上好复习课,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复习内容,扩大学生视野,不但可以阅读文字、听录音、看图片和动画、作练习,还可以回答问题,加入对话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例如:1.Listening revision。进行听力练习的过程中,设计出动画相结合的听力内容,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