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变形记》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解读卡夫卡作品《在流放地》

在流放地(In the Penal Colony) (讲解人:dora核) 我判决,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可能是暴风雨使船只失事,可能是染上疾病,也可能是饿死,或被野蛮人屠杀,或被野兽吃掉。无论怎样,你自己决定你自己的命运,死亡或生存,受难或幸福。我不愿再见到你,船将把你和你的罪恶一起从我眼前带走,你将再不会给我带来麻烦。 ——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 一、“罪恶”的行刑——流放 1、判决者 ▼陶片放逐法 ▼“纪律首先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使用了几种技术。” “‘封闭’原则在规训中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不能满足需要。” “权利造就了一种肉体—武器、肉体—工具、肉体—机器复合。……规训权利的功能看上去与其说是简化不如说是综合,与其说是生产产品不如说是与生产机构建立一种强制联系。”“规训处罚所持有的一个惩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偏离准则。”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1975) ▼“流寓”是指客籍人氏流落他乡,即在异地居住。这个词出自《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难,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川。”因此在历代志书中大多列有“流寓志”或“寓贤志”等。“流人”语出《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简单的理解,“流人”就是因罪被流放的人。他们一部分是阶级专政的产物,就是把反抗或不利于统治集团统治之人,采用强制措施放逐到偏远地区服劳役。还有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戍边政策的产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招徕,即给予组织者和民众一些优惠,鼓励他们到边地垦荒;一种是将战俘等强制迁徙到边疆地区。 ——王云红《流放的历史》(2006) 2、流放者 ▼“可以举出几条最常见的可判处流放的罪状: l)属于有罪的民族; 2)已在劳改营服满刑期; 3)居住在有罪的环境中(诸如;叛逆的列宁格勒、西部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之类游击队运动活跃的地区等)。”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1973) 3、流放地 ▼“像流放农民那样凶残的流放,把人们赶到荒山僻野公然置于死地,这样的事从前没有过,以后也没有再发生。但是,我国的流放地却通过其它方式并按照它自身的规律一年比一年更加‘茂密’:流放的人数越来越多,流放地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流放制度越来越严酷无情。”“流放地的苦难最为深重的是那些连个自由村庄的影子都没有的、沾不到一点文明边的地方。” “越往边远地区去越坏,越偏僻的地方越没有任何人权可言。”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1973) 二、《在流放地》 1、出版情况

卡夫卡经典语录

1、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 2、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3、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4、您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这个牢笼里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 5、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6、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

还是贫穷的。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7、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8、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9、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10、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11.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12.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

2020关于村上春树经典语录集锦分享3篇

2020关于村上春树经典语录集锦最新分享3篇 2020关于村上春树经典语录集锦最新分享篇1 【1】: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村上春树《舞!舞!舞!》 【2】: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村上春树《舞!舞!舞!》 【3】: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村上春树 【4】: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村上春树《且听风吟》【5】: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6】: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7】: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8】: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9】:孤独一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

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村上春树《1Q84》【10】: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村上春树 【11】: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12】: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13】: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14】: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 【15】: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村上春树 【16】: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17】: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村上春树 【18】: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村上春

卡夫卡的城堡内容梗概

卡夫卡的《城堡》内容梗概 前言: 卡夫卡的《城堡》(1926年)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1925年)及《美国》(1927年)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 卡夫卡(1883~1924)的出生地是布拉格,身上带着纯种犹太人聪明的血统。父亲是一个半行乞的屠夫的儿子,白手起家,故在家中专横如暴君,任意虐待妻儿,所以卡夫卡自小心里充满恐惧感,敏感成性。加上他作为布拉格讲德语的少数人的一分子,更造就了他无边无际的孤独,与世无争,他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怕婚后打破孤独的生活。迫于父亲的压力,他学法律,后入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任低薪职员,一直湮没在人群之中,加上肺结核病的侵扰,使他成为一名自由作家的梦想至死未能如愿。 卡夫卡业余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在他生前一直锁在抽屉里,少量面世的短篇小说还不足让他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人们远未有能力体验卡夫卡独特而奇怪的荒谬感。他因病死后遗下大量手稿,在遗书中他委托他好友布罗德将其所有作品“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就统统予以焚毁”。万幸布罗德自作主张将卡夫卡的遗稿保存下来,整理出版,这一次明智的”背信弃义”使我们今天依旧能一睹卡夫卡这位文学大师一生勤奋的成果。 二战之后,世界在废墟上重建所带来的人类心灵深重的阴影,使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30年前死去的无名作家卡夫卡,他及其作品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像投票选举政界要员一样把他列为现代派小说家的第一候选

人。 和卡夫卡的其它小说一样,《城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解释权授予了每个阅读者,这来源于这部作品的多义性。表面上,这作品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来到一个村庄,想进入管辖附近地区的伯爵居住的城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摊上一切也没能达到目的。《城堡》所具有的荒谬、虚拟,无明确的时代地理背景的特征使它抹上很浓的寓言色彩,也使无论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结论,《城堡》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终了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人试图进人天国而不得的痛苦”;有人则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卡夫卡本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诞,孤独与恐惧;有人则结合写作年代背景,说明城堡实际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官僚体制与大众的鸿沟,更有论者以为,《城堡》和《审判》、《美国》的主题相同,即“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城堡》中,“城堡”是最大的谜团,它与主人公K的目标总是若即若离,也正因此,能够激起人们相当的阅读兴趣,其中的人物如CC伯爵,以至于克拉姆部长等都神秘莫测,足以见卡夫卡这位小说家的天才的智慧。 内容简介: 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冬夜到达了一个村子,他要前往村子附近的那座城堡去执行公务,彼时,城堡笼罩在夜色之中,如同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他前往客店投宿,客店老板对他的到来有点不知所措,他无房间出租了。勉强安顿下来后,来了位年轻人,告知K,每个进入城堡的人都必须得有一张许可证,K于是开始

论卡夫卡作品

论卡夫卡作品《地洞》 坦白地说,读了卡夫卡的《地洞》使我情感上压抑了好一阵子。从前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最近接触了一些,给我触动很大。卡夫卡的作品以其忧郁痛苦孤独凄凉的风格而著称,而我要谈论的《地洞》正是将其光怪陆离的荒诞派戏剧发挥到了极致的奇作。作家的作品往往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个人内心状态,《地洞》是在1924年卡夫卡死于肺结核的临终之作,所以它更能反映作者本人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地洞》以自叙的手法描写了一只鼹鼠类动物的自我保护的生活。故事中的“我”在我看来是一只安全感极度缺失的代表,它的生活除了自我保护,修建,改造它的防御地洞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但它本身却十分享受去对抗这种臆想出来的危机,他不断的改造自己的家,又不断的否定自己的计划,没有尽头的重复令人崩溃的防御行为只为了去满足它心灵上的恐惧感。讽刺的是它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胆小缺乏安全感的。它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小洞穴里,他不承认自己害怕和孤独,因为他可以靠想象来充实生活,恰是如此才反应出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作品是在一战结束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品充斥着恐惧心态,这也是当时普通人民普遍的一种彷徨无助的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内心如同书中的鼹鼠般无依无靠,时刻都觉得危险就在身边,时刻都觉得惶恐不安,孤独痛苦。作者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才成就了《地洞》这部间接揭露人内心深处阴霾的奇作。 通过读他的作品,不难感受他内心深处的痛楚,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忧郁内向的个性,它的信仰和出身导致了他生活上孤立无援的孤独情境,他失败的感情经历让他更是感觉没有归属感无依无靠。不幸的人生给了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孤独已经深入到骨血之中,正如其他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鬼才们一样,遭遇给了他在最纯粹精神世界创造的条件。他将内心深处的孤寂谱写成文字去抒发这种感受,去描绘这种最真实的逃避,去揭露孤独忧郁者的精神世界,也是垂死者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控诉。 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品味出自己都不曾发现的自己,能让读者看清自己都不曾看清的世界。卡夫卡做到了,他让我领会了他的孤独,看到了他的世界。每个人内心深处多少都隐匿着忧郁和孤寂,但人们却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把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灵魂世界,当少数人用艺术的形式将内心深处的感知表达,少数人就成为了大师。在文学上,我们应沿袭这一种方式——像卡夫卡一样表达孤独。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运城 姓名:樊俊燕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逼真的细节 (8)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 参考文献 (1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西游记》《朝花夕拾》名著阅读

《西游记》主要情节 1、石猴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有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忽然有一日崩开,里面出现一只石猴。该猴发现水帘洞后被群猴拥戴为王。 2、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根据一老猴指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自称美猴王。 3、官封弼马温:悟空向东海龙王讨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知其厉害,便假意招安,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将其封为弼马温。 4、大闹天宫:孙悟空因向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从生死簿上勾销自己名字而被告上天庭,玉帝招他上界做弼马温。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5、祸起观音院(大闹黑风山):唐僧悟空行到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得避火罩罩住唐僧,火烧禅院。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想开“佛衣会”炫耀宝物。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不能取胜后去请观音菩萨帮忙,观音变作白衣秀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最终观音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 6、计收猪八戒:高老庄高太公家高小姐被官府抢走,妖怪猪悟能救出高小姐后被高老汉招赘为女婿。酒宴上,妖怪酒醉现出真面,将高小姐锁在后花园。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弄清了妖怪的来历。原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7、大战流沙河: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8、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9、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八戒怂恿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二人结为兄弟。 10、、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11、(悟空与八戒)双战黄袍怪:唐僧误闯黄袍怪的波月洞。黄袍怪的夫人原是十三年前被掳的宝象国公主,她放走唐僧给父王送信。国王恳请八戒、沙僧降妖。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馆驿。黄袍怪变做俊俏郎君拜见国王,将唐僧变做老虎囚禁笼中。白龙马变作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悟空请来星神收回,救出公主,恢复唐僧原身,师徒重归于好。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变形记》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语录_经典语录(精华版)

《卡夫卡语录》 1、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咱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2、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就应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在你的 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能够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正因你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我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3、卡夫卡 4、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 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5、咱们清醒地穿过梦境:咱们自我只但是是过去的岁月的一个幽灵。 6、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7、与牢房墙壁的斗争,不分胜负。 8、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 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之后又立刻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幺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9、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好处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10、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 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一样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关于艺术: 1、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证明。 2、文学力图给事情蒙上一层舒适的令人高兴的光,而诗人却被迫把事情提高到真实纯洁 永恒的领域。文学寻找安逸,而诗人却是寻找幸福的人,这与舒适相去十万八千里。 3、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杯具性的。 4、印度的宗教修身活动盖源于深不可测得悲观思想。 5、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 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 6、书务必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2018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中考试题山西省文语一、读·书 1. 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下一句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 内。... 一寸光阴不可轻【答案】隶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赏析能力以及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仔细观察这幅书法作品,“少年易老学难成,发现字体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故判断出为隶书。”说明人生到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一寸光阴不可轻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轻”的结构要安排好。此题要注意“阴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要清楚,2.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 )《诗经·关雎》____________。(()关关雎鸠, 2 ) 《雁门太守行》李贺)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3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闻道龙标过五溪。)______________ 4 () 《破阵子》辛弃疾(______________)马作的卢飞快,。 5 () 《游山西村》陆游,衣冠简朴古风存。()___________ 6 () 《河中石兽》纪昀)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7,”,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归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若隔世,无限惆怅。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了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送东阳马生序》中,艳羡的原因。(1). (2). (3). (4). 杨花落尽子规啼)(2)1【答案】在河之洲,报君黄金台上意)(3((5). (6). (7). )怀7()不知其二者多矣6()箫鼓追随春社近5()弓如霹雳弦惊4(. (8). (9). (10).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8到乡翻似烂柯人)以中有足乐者,旧空吟闻笛赋人也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赋”是此题中的易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霹雳洲箫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读·思 (一) “初心”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关乎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请积极参与“学语文·悟初心”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吾谁与归_略论卡夫卡及其作品的孤独感(精)

来稿日期:2008-1-24 作者简介:蔡海瑶(1969-,女,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 2008年3月第21卷第1期 Mar.2008Vol.21,No.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文学艺术研究? 吾谁与归 蔡海瑶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 要]:生前寂寞的卡夫卡,身后却备受“哀荣”。他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写出的作品,是否揭示了人类精神“暗疾”,才引起现代 人的“共鸣”和青睐。阅读他的作品,难道不该自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关键词]:孤独;爱情;菲莉丝;卡夫卡热;精神领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801-0066-03

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享年只有41岁的奥地利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他和法国的马采尔.普鲁斯特(1882~1941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其实,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很简单,或许除了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1883年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是一个犹太商人之子;小学毕业后升入布拉格一所国立德语文科中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但在 “专横有如暴君”的父亲干涉下,改学法律;1906年被授法学博士。翌年,他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1908~1922年,他一直在半官方的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3年,他因病辞职,离开布拉格到外地休养。1924年,他病情恶化,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 这就是卡夫卡短暂而普通的一生,既没有做出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业绩,又没有过骇世惊俗的举动;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从形而下看,真是平常人一个。 但是,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来观察却迥然不同。卡夫卡瘦削的身材里面蕴含着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憤懑的内心世界。 他曾给女友写过这样的信:“我走过的38载旅程,饱含着辛酸,充满着坎坷。” 真是“看似平常却奇崛。”外表文静爱微笑的卡夫卡,内心是充满着怎样的孤独 感呀。 一、他是一个无归属感的异乡人 为什么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多是孤独的形象,而他们周围的环境又是一个冷漠的“陌生的世界”呢? 这应归结于卡夫卡的生存环境。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而他却又对犹太教义持异议;做为一个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做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

卡夫卡小说作品读后感

读《审判》中的法律与正义情节 国政1102 邹王择恺20114240 小说版本《审判城堡》(奥)卡夫卡著,钱满素,汤永宽译/2006-04-01/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小说作者弗兰茨?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那源于犹太血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那对人生的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小说突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批判。身为法学博士, 他具有对法律的渊博知识,在作品中无论是对法的抽象,还是对司法机构、司法程序、以及被告的具体描写,都无不显示出卡夫卡对法律题材超常的驾驭能力。凭借这个优势卡夫卡更进一步将法律问题作了泛化处理,即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处在“法网”之中,扮演着原告或被告的司法角色,只是程度有所差异,概无例外。 《审判》是部非常抽象、离奇、纯粹卡夫卡式的作品,主人公卡夫卡也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的:一方面他是个善良风趣、外表讨人喜欢的职业公民;另一方面他却内心孤独,是个生活上的失败者,这两方面的矛盾造就了他的这种“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主人公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职员,一向为人正直,对工作认真并且充满上进心。但在他三十岁生日的那天早上,一个奇怪的执法组织无端宣布他被捕了。没有任何的指控的证明,而且前来逮捕他的人也没有任何的证件的呈示,一切都来得十分的莫名奇妙。经过审查,这个执法机构允许他继续照常的上班,像往常一样生活,但随后又通知他,审讯时必须到场,而且审讯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使他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刚开始他并没有寻找律师的帮助,但在叔叔的坚持下,他意识到自己的无名的指控将会对家庭造成影响,这使他不能不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案件。但他慢慢地意识到在如今的法律制度下,律师的地位是极其的低,除了那些与高等法官甚有交情的,所以最后他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多方打听,他才得知是一个极为秘密的法庭在审理他的案件。他始终也见不到法官,许多可疑的迹象使他终日惶惑不宁、心绪不宁。他决心反抗,并在一次审讯时当众抨击了司法机构诬陷好人、草菅人命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他四处申诉,并试图再次寻找帮助,他找过画家和谷物商等,但他们对他的

【课外阅读】何谓“卡夫卡式”的……

【课外阅读】何谓“卡夫卡式”的…… 有人评价毕加索“是一个故意的扭曲者”,卡夫卡说:“我不这么认为。他只不过是将尚未进入我们意识中的畸形记录下来。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这一评语也十分贴切地形容了卡夫卡自己的文学艺术特征和价值。卡夫卡的作品和毕加索的画有着同样的审美功能、超前指涉和现实意义。 他的名字已演变成一个形容词 假如卡夫卡知道他的作品在他的身后会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围绕他的作品会有那样众多的不同见解,他会怎么想呢 有人奉他为荒诞派文学的始祖,有人予他以现实主义作家的桂冠;有人批评他是虚无主义者,有人尊他为圣人先知;有人认为他的作品直指人类生存的基态;有人从他作品中探索出许多意义,但也有人提出可解与不可解的质疑。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曾经禁止他的作品出版,然而他的作品仍以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现。在所有关于作品内容上、意义上的争执背后,有一点是为读者和研究者、评论者公认的,那就是作品的高超的艺术性和美学上的震撼力。 有人认为,二十世纪是卡夫卡的世纪,从文学意义上看可以这么说,因为时至今日,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哪一种流派,在他之后的作家,有许许多多的人受到他的作品的影响。从现实意义上看,人们更有理由这么说,因为“卡夫卡笔下的官场和世界结构反映了二十世纪的社会秩序”(埃姆利希文,载《论卡夫卡》,356页)。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了二十世纪人所置身的境地的真实。他的名字已演变成一个形容词,Kafkaesque成为日常用语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在各种语言中Kafkaesque这个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英语中,它被毫无分别地应用到任何一件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十分隐晦的事件上。法语中多半指工作方式非理性化、没有透明度、令人感到压抑的官僚作风和政治体系,特别是后一种意义,现在是越来越流行了。意大利语中指明它的同义词为“忧虑、疲惫、痛苦、不安”,特别指时代的恐惧感。在北欧,这个词的意思包罗万象,与美国、德国的使用状况相似。在东方的日本,这个字读成Kafkaesuku,表示当前社会无所不在的官僚体系和作风,一般用以说明难以明白、错综复杂且非理性的事件。Kafkaesque在中文中尚未流传开来,这不但是因为中文难以像日文那样直接将音搬过来,更因为中国对卡夫卡作品的接受比较晚。现在在报刊杂志中偶尔见到“卡夫卡式”一词,但一般读者可能并不大知道它的意义。

海边的卡夫卡经典语录

海边的卡夫卡经典语录 1)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寻。 2)偶然的相遇对于人的心情是相当重要的。 3)对于错综复杂的问题最好不要过早斩钉截铁下结论,因为世上没有绝对如何这件事。 4)尽管世界上每一个体的存在是艰辛而孤独的,但就是记忆的原型而言我们则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5)人这东西实际上恐怕是难以自己的力量加以选择的。 6)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歌德】

7)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8)所谓纯粹的现在,即吞噬未来的,过去的,难以把握的过程。 海边的卡夫卡经典语录二 1、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时,那里唯有沉默;你寻求沉默时,那里传来不间断的预言。那声音不时按动藏在你脑袋某处的秘密开关。--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4、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 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不过,孤独的种类林林总总,其中很有可能有你预想不到的孤独。""比如什么样的?"大岛用指尖顶了一下眼镜桥:"无可奉告。因为孤独因你本身而千变万化。--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 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接触。 7、大凡事物必有顺序。看得太超前了不行,看得太超前,势必忽视脚下,人往往跌倒;可另一方面,光看脚下也不行,不知道前面你会撞上什么。所以,要在适度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事物。这点至为关键,无论做什么。--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8、有些东西,不是说全然不曾有过,只是活着活着那东西就用不上了,所以忘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最新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亦舒也有同名小说《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文章主要内容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三味书屋喜爱以及热爱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

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 《饥饿艺术家》(1922)中国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

海边的卡夫卡经典语录大全

海边的卡夫卡经典语录大全 我一不坚强二没有独立心,不外乎硬被现实推向前去罢了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 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假如我是影子,我不愿意只一半。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多少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的事物。《海边的卡夫卡》 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自己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海边的卡夫卡》 较之把自由本身搞到手,把自由的象征搞到手恐怕更为幸福。

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 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我们的人生有个至此再后退不得的临界点,另外虽然情况十分少见,但至此再前进不得的点也是有的。那个点到来的时候,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只能默默接受。我们便这样活着。——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资料 班级姓名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专题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二、【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三、【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四、【《朝花夕拾》的分类】 分类(一)1.以议论为中心线索,同所描述的生活片断穿插在一起,有较浓的杂文色彩:《猫·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2.以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同描述个人的感受密切结合,有传记文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3)以叙述一段生活为中心,同描写穿插起来,将议论、抒情寓于描述之中:《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分类(二):(1)抨击正人君子的:《狗·猫·鼠》《无常》 (2)控诉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二十四图》 (3)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摧残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表现童年的乐趣,对大自然热爱,对知识追求,又有对封建教育批判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类(三):(5) 对庸医误人的愤慨,批判迷信,弘扬科学的:《父亲的病》 (6) 写家道衰落,饱受人冷眼。表现世态的炎凉,与封建主义决裂的是:《琐记》 (7) 追念师恩的是:《藤野先生》 (8)怀念友人的是:《范爱农》 五、【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狗?猫?鼠》——写童年仇猫的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作者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作者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狗·猫·鼠》代表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他们“对弱者尽情折磨”、“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慨,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借迎神赛会及舞台上所见,描写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性”,而被“下等人”所喜爱的动人形象。文章在人与鬼的世界的对比中,又给讲“公理”、“正义”的正人君子以一击。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叫海军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