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问题说课稿图文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图文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图文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图文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6和7解决问题(加法)》说课稿

俞丽梅

一、说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加法)》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属于对6和7认识的一部分。本课的学习不仅仅是认识6和7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后续学习8和9,以及10的解决问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情境图,使学生会观察图意。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数学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要求学生从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到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或“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引导学生图回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教会学生在自我探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予以验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某些细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情景教学,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理解图意思。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A、图里有什么?

B、怎样解答?

C、解答正确么?

②对“大括号”和“”的理解。

难点:①理解符号“大括号”和“”。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法

一年级8班有54位小朋友。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让他们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准确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

我通过情境图,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意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孩子们反复练习说,说出图意。最后解决问题。本课,最主要的是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鸟,它将带领我们环游世界。它先到的是一片果园,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水果,谁能帮小鸟说一说图上的意思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开课时先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

1、(出示苹果图)我们来看一看。看图说说图的意思图里有什么(提示)

(让学生准确的说出图意)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来的算式不同)

2、(出示小鱼图)小鸟又飞到了一片浩瀚的海洋,它看到了一幅美如画的景象。看到一群群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玩,它看不清到底有多少鱼,谁能帮帮它?

师:图中有什么?现在有几只?怎样列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逐步探索,发现新知

(出示小兔子图)小鸟飞过河流,飞过果园,又飞到一片大草地。又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试着说一说。

师:图中有什么(第一步)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几只兔子生齐读问题2遍)

展示出“大括号”:两部分合起来。“”:要求的问题。(在大括号的下面:一共有多少或合起来是多少)

这就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好朋友,“大括号”和“问号”(板书大括号和问号)【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也让他们交到好朋友,快速理解大括号的含义。充分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会问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解答?

生:4+2=6

师:4,2,6,分别表示什么?

生:4表示左边有4只小兔子,2表示右边有2只小兔子,6表示一共有6只小兔子。

师:为什么用加法解答?

生:因为表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师:4+2=6(只)和我们平常算题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单位)

说口诀:小问号,在尖尖,求一共,用加法。(下节课的减法加上:小问号,在两旁,求部分,用减法)

师:这样列完式子就好了吗解答正确吗(第三步)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检查的重要性。也用口诀,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本课重点。】

师:对了,小朋友真是细心的好孩子,谁来当小老师,来检查检查?

师:解决问题,我们要检查检查,这样我们才能做对题目对不对那谁来告诉我怎样先查呢

生:先检查式子写的对不对,再检查算式算的对不对。

师:最后我们要怎样是不是要口答啊一共有6只。(引导口答时,多少和改变)我们一起回忆,刚刚认识的新朋友是谁(出示大括号;问号。老师编了一个口诀,一起来读读吧。小,在尖尖;求一共,用加法。)

(三)、课堂练习,一试身手

练习一、看图列式计算。

1、(出示企鹅图—左边有2只,右边有5只,一共有几只)

说一说图的意思。

生:左边有2只企鹅,右边有5只企鹅,一共有7只企鹅。

师:怎么列式子?算式列上还要干什么?

生:没有,还要检查。

师:我们来一起检查检查。检查完不要忘了口答。

2、(出示小金鱼图-左边3只黑鱼,右边3只金鱼),说一说图意。会解决吗?

3、(出示捕蝴蝶图)说一说图意,快速解决。

4、(出示熊猫图——左边3只,右边4只)看图列式。

【设计意图:没有旁边的提示,能快速写出算式吗】

练习二:、检查检查。看是否正确。(出示风车图)

师:这个式子写的对不对为什么

生:发言。(左边应该是4个风车。4+2=6)

师:我们在检查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啊?

生:检查式子写的是否正确。

师:除了这个算式,还能列什么算式(从风车的颜色观察,彩色的有3个风车;没涂色的有3个风车,所以3+3=6也对。)

师:你有什么发现(结果都一样,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算式不一样)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我学到了怎么解决问题。

生:我学到了做完要检查。

生:我学会了大括号和问号。

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师:老师编了一个口诀,大家齐读“小,

在尖尖;求一共,用加法。”很多小朋友都学到了很多,但是做完问题不要忘了口答哦。

【设计意图:回忆本课内容,加强记忆。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8习题十组第1,3,4题。七、说教学板书

4只 2只

4+2=6

一共有6只。

[让学生明白小,在尖尖,求一共,用加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08《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第68页——69页的例题1、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第1—3题。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假设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怎样假设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说教法和学法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在导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乌鸦喝水的故事,重点说说故事中是把什么的体积替换成什么的体积,唤醒学生替换有关的经验。 过渡语:乌鸦都能想出了这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石头的体积替换了一部分水

的体积,使水位升高了,喝到了水,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 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 1、算一算:假设老师把720毫升的液体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正好都倒满,每只小玻璃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假设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第一道题是初步感知假设的方法以及如何假设,第二道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式,同时也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通过这两道题帮助学生在新课的教学中能联想到将小杯换成大杯,或者将大杯换成小杯,为解决新知打下有效的思维基础。 3、课件出示例一: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注意:这道例题的呈现改编了例题,缺少了条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720毫升是1个大杯的容量与6个小杯的容量之和”,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也是产生困难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还需要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将自然地聚焦到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的关系上,这是假设的依据。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关系:A、倍数关系,B、分数关系。这样的情境能为学生学习假设策略提供空间和机会,使假设的策略呼之欲出,非常自然。 4、教学例一 (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假设成“小杯”,或把“小杯”假设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假设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假设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三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

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说课稿 说教材: 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教材又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以增强策略意识。“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同伴互助法: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不同的发展。 说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说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学流程: 一、交流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确定转化策略 1.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由于两个图形不能直接计算出面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比较。(这里本来是要让学生去操作一下的,就是先把方格线补画完整,然后再去数格子,从而分别计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但出于时间关系,就没有这样做,我觉得就算没有亲自去数,学生也会知道这种方法不简便) 当然,也会学生提出“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以后再计算”的方法。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然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从而让学生清楚转化的依据。说完以后借机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设计 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龚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页、57页和58页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填空,感知策略 1.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

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 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 2×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假设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识讲解

考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分为以下5种情况: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只?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数-兔数=鸡数 或者(总脚数-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数 总数-鸡数=兔数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少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数-鸡数=兔数 3.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数-鸡数=兔数 4.得失问题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1)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

2015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游戏方式引入,以帮助王大叔“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一一列举”,并能熟练运用“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说学法: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22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知识我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教学:(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 游戏的方式更容易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4人握手,每两个同学只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手导入。并找4位同学演一演,更形象的展示握手过程,顺势板书所有握手情况,并揭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用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1.出示例题图,提问: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文本解读: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意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简明表达和有序整理有关问题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学会通过列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列表在整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运用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让学生积累成功地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目标预设: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收集信息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列表整理、分析信息。 教学难点: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先期准备:PPT 程序安排: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策略”这个词吗?策略是什么意思呢?(板书:策略) 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在生活中好的方法,就是一种策略。其实,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也需要运用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 2.星期天,小明、小华和小军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并且他们买了同样的文具。想知道具体情况吗?好的,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看看。 (出示完整图片有三个人的信息) 请仔细观察,从这一幅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这道题里的信息真丰富啊,有小华的、小明的、还有小军的呢,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更清晰一些,该有多好啊?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贴)整理信息。 .....(的确是一个好建议。)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能否整理一下。 (显示: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图中的信息整理出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一)经历整理信息的过程 教师巡视。(找一些不同的方法。) 可能会出现 1.全文字式的: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小军用…‥。) 2.列表式的: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本42元 3.线段图式的。 …… (二)全班交流,在比较中体会列表的好处。 (展示) 1.文字式 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小军用‥由于时间原因还没有写完。他这样整理行吗?是的,可行。 (1)追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先整理小明的信息,然后整理小华和小军的信息呢?(因为小明的信息是完整的,所以要先整理出 来) (2)小结:是的,图里有许多数学信息,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先整理已知的,再整理与它有关联的条件和问题,这样就组成了一个 完整的可以解决的题目。 2.列表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项_苏教版 3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 一、填空 1.如果△+△+△=○,那么○+○+○=()个△,△+△+△+○相当于()个△或者()个○。 2.如果1只兔的重量相当于2只鸡的重量,那么6只鸡相当于()只兔的重量,8只兔的重量相当于()只鸡的重量。10只鸡和10只兔的总重量相当于()只鸡或()只兔的重量。 3.如果1只小兔的重量相当于一只小狗的,那么3只小狗的重量相当于()只小兔的重量;8只 小兔和3只小狗的重量相当于()只小狗的重量或者相当于()只小兔的重量。 4.如果1个梨比1个苹果重30克,那么5个梨比5个苹果重()克;如果把一堆水果中的4个苹果看作4个梨,总重要会()(填“增加”或“减少”)()克。 5.某味精厂11月份上旬生产的味精包装成400克一袋,共生产1200袋。如果包装成100克一袋,那么可生产()袋。 6.一个玻璃杯的价格是一个保温杯的,王叔叔买了10个玻璃杯和3个保温杯,所花的钱相当于() 个玻璃杯的钱,或()个保温杯的钱。 7.如果4袋味精的质量=2袋盐的质量,1袋盐的质量=袋面粉的质量,那么一袋面粉的质量等于() 袋味精的质量。 8.2本笔记本的价钱与8本数学本的价钱相等,5本笔记本的价钱等于()本数学本的价钱。 9.商店里一文具组合包括一副尺子和一把圆规,售价3.9元。其中圆规的价格比尺子贵1.1元,圆规售价()元,尺子售价()元。 10.快餐店里一个汉堡、一杯饮料和两个蛋黄派,一共25元。汉堡的单价是饮料的3倍,饮料的单价是蛋黄派的2倍,那么,汉堡的单价是()元,蛋黄派的单价是()元。 11.张大爷家养了4头牛和12头猪,如果1头牛的重量相当于3头猪的重,那么这些牛和猪的总重量相当于()头牛的重量,或者相当于()头猪的重量。 12.小明和小华出同样多的钱买一箱苹果,结果小明拿了8千克,小华拿了12千克,这样,小华就要给小明12元,苹果的单价是()元。 13,小汤身上的钱可以买12支铅笔或4 块橡皮,她先买了3支铅笔,剩下的钱可以买橡皮()块。 1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5.甲乙丙三个同学称体重,甲乙合称是84千克,乙丙合称是82千克,甲丙合称是78千克,甲的体重是()千克,乙的体重是()千克。 16.甲乙两仓共有粮108吨,如果甲仓运出粮食的一半,乙仓运进18吨,则两仓存粮相等。原来甲仓存粮()吨,乙仓存粮()吨。 17.甲乙两人拿同样多的钱合买练习本,买了以后,甲比乙多拿10本,因此甲需给乙26元钱,每本练习本()元。 18.小周把750毫升倒入4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则大杯容量是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说课稿(详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说课稿 天长市秦栏小学吴晏 我说课的内容是《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解读教材,明确目标。 1、教学内容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1课时。 2、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小芳家果园”的情境,呈现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列表”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它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初步体会“列表”策略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比较复杂的信息,能根据列表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

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策略的价值,并能主动运用“列表”整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主动运用“列表”策略整理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法 1、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本节课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深,呈现的信息更复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2、教法与学法 ①教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我综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乌鸦喝水、帮助小芳解决果园里的数学问题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好学。 引导发现法: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手段,学生的自主“发现”为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交流等活动,主动参与“列表”策略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去掌握新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乐学。 ②学法: 本节课我融观察、操作、合作、比较、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学设计1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策略” 1、谈话: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小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到了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可是水不多,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小乌鸦想出了一个怎样的策略? 学生口答。 2、谈话揭示课题:小乌鸦真可谓是一个“小小策略家”!(板书: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也需要运用各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一)学习列表整理 1、上星期天,三个小朋友一起去逛商店。在商场,他们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军用了42元买笔记本。) (2)你还知道了什么?(他们三个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哪些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小军买了多少本笔记本?) (4)(教师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问题)这道题目求的是小华用去多少元,你会选择哪些有用的信息?(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 2、你能把题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一上试一试。 3、谁愿意把你的记录给大家展示一下? (多请几位学生到实物台上展示,比较) 4、你觉得谁记录得更好一些?为什么?(板书:简洁、对应) (主要分析是否完整、简洁,注意让学生感受表格的多样化,可以横着列,也可以竖着列。) 5、老师也整理了一个表格。(多媒体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表中的这些信息是怎样排列的?(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竖着观察) 6、像这样把题中的有用信息用表格整理好,叫“列表整理”。 (二)解决第一问“小华用去多少元?” 1、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表格?为什么?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苏教版(2014秋)

【典型例题】 学校买了8张办公桌和12把椅子,共用了2200元。4张椅子的价钱和一张办公桌的价钱凑巧相等。每张办公桌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变式训练一】 李华和张明做同一种零件,李华每小时做的比张明少3个,李华做了9小时,张明做了7小时,李华做零件的总数比张明多3个。李华做了多少个零件? 【变式训练二】 学校买来了3元、4元和5元的电影票共400张,用去1560元,其中4元和5元的票数一样多。每种票各买了多少张? 1.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2.一个大人一餐吃2个面包,两个孩子一餐吃1个面包,现在有大人和孩子共99人,一餐刚好吃了99个面包。问:大人和孩子各几人? 3.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做同一种零件,第一车间每人做60个,第二车间每人做70个,一共做了8440个这种零件。已知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28人,两个车间一共有多少人? 4.战士们乘车外出执行任务,原计划每辆车坐30人,则多出7人。后来又增加了100人,而原先准备的车又调走了一辆,因此每辆车改乘36人,这样还多出5人,原计划多少人执行任务? 天,完成任务时乙工作了多少天? 6.六年级选出男生的1 和女生12名参加数学竞赛。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11

已知六年级共有学生156人,其中男生有多少人? 7.刘亮从家到学校上学,出发时他看看钟,如果每分钟步行80米,他将迟到5分钟;如果骑车每分钟行200米,他可以提前7分钟到校。刘亮出发时离上课有多少时间? 1.52名同学去体育馆划船,共租了11条船,每条船坐6个人,每条船坐4个人,恰好坐满。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条? 2.某托运公司运输250箱玻璃,合同规定每箱运费20元。如果每损坏1箱,不但不给运费还要赔偿损失100元。结算时,托运公司共得运费4400元,实际运输过程中损坏玻璃多少箱? 3.李师傅和王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李师傅工作了8小时,王师傅工作了6小时,一共加工了312个。已知王师傅5小时的工作量等于李师傅2小时的工作量,王师傅、李师傅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18只这三种动物共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不扣分。丁丁在此赛中每道题都做了,最后考了60分,你知道丁丁做对了几道题吗? 6.一个笼子可以装18只同样大小的兔子和9只同样大小的鸡,或者能装14只同样大小的兔子和15只同样大小的鸡。如果专门用来装兔子,最多可以装几只? 7.10盒子钢笔和8盒铅笔共178支,已知每盒铅笔的支数比每盒钢笔支数的3倍还多1支。每盒钢笔、铅笔各多少支?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

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4.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