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原理与应用(A)

第 1 章绪论

§1 遥感的基本概念

1.1 遥感的涵义

“遥感”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由Evelyn.L.pruitt(伊夫林.L.布鲁依特)于1960年提出。其英文原词是Remote sensing,即遥远感知的意思。

在一定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1.1.1 广义遥感

是指以现代工具为技术手段,对目标进行遥远感知的整个过程。从这一概念看,遥感技术的范围很广,因为没限定目标的空间范围。

1.1.2 狭义遥感技术

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目标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目标物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狭义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属高新技术领域范畴。

§2 遥感系统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 遥感的分类和特点

3.1 遥感的分类

3.1.1 按遥感平台分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3.1.2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0.38—0.76μm)

●红外遥感(0.76—1000μm)

●微波遥感(1mm—10m)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1.3 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目标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后者是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1.4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

●从大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以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3.2 遥感的特点

●视域广。居高俯视,如由卫星遥感获得的图像覆盖地面面积很大,达34385Km2,便于进行大区域宏观观察与对比分析。

●信息丰富。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人的视觉以外的地面信息。

●定时、定位观测。能够周期性地监测地面同一目标的动态变化。

●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遥感地球的任何角落。

●效率高、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

宏观同步性

时效性

综合性

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

§4 遥感发展简史

4.1 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

4.2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

4.3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

4.4 航天遥感阶段(1957—)

4.5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1)掌握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

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

3)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

4)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成像光谱)

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综合应用

§5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5.1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5.2 试验应用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

5.3 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90年代后期以后)

第2章遥感技术的物理基础

§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1.1 电磁波及其特性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在电磁波里,振荡的是空间电

场矢量E和磁场矢量M。电场矢量E和磁场矢量M互相垂直,并且都垂直于电磁波传播方向V。

电磁辐射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电磁辐射的波动性

电磁辐射的波动性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生干涉、衍射、偏振和散射(色散)现象。电磁辐射的这些波动特性在遥感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1.2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是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组成的,电磁辐射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运动,波是光子微粒流的宏观统计平均,而粒子是波的微观量子化。当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

1.2 电磁波谱

不同辐射源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长各不相同,其变化也很大。人们把各种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图。在整个电磁波谱中可划分出若干个波段。

(1)宇宙射线:能量大,穿透性强,人工无法产生。

(2)γ射线:能量高,穿透性较强,放射性之的矿物,辐射出γ射线。

(3)X射线:人工可以产生。从宇宙中来的X射线,被大气全部吸收。

(4)紫外线:0.01—0.38μ波长﹤0.28μ的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被臭氧层吸收。

0.28—0.38μ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到达地面,可作为遥感的辐射源,称为摄影紫外。

(5)可见光:0.38—0.76μ,是人视觉能见到的电磁波,可以用棱镜分为红、橙、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光。可用于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6)红外线:0.76—1000μ。其中可细分为:

●近红外0.76—3μ,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称为反射红外。可用于摄影。

●中红外3—6μ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和地球表层自身辐射的混合辐射红外,可用于摄影和扫描。

●热红外6—15μ是地球自身发射的红外线,故称为热红外。热红外只能用于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像。

●远红外,15—1000μ,绝大部分要被大气层吸收,所以不作遥感辐射源。

(7)微波0.1—100cm,它实际上是无线电波的一部分。其中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微波能穿透大气层,可用于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8)无线电波:这个波区不能用于遥感。因为它不能通过大气层。无线电波中的短波可被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吸收严重。因此,无线电波只能用于远距离通讯或无线电广播。

综合上述各波谱段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遥感技术应用的波谱段主要是从紫外—微波。

§2 电磁辐射

凡是能够产生电磁辐射的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它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因此,对辐射源的认识不仅限于太阳、炉子等发光发热的物体。能发出紫外线、X射线、红外线、微波辐射等的物体也是辐射源,只是辐射强度和波长不同而已。电磁波传递就是能量的传递。因此,遥感探测实际上就是辐射能量的测定。

2.1 辐射测量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φ=dW/dt。单位:W/m2,S

为面积。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l=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M=dφ/ds。单位:W/m2,S 为面积。

●辐射亮度(L):

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

从外表面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

辐射能量,L= φ/Ω(A cosθ)。

立体角定义为:Ω=S/R 2;

S----是与球半径垂直的某小面元的面积;

R----是小辐射面元中心与球面上面元S的

距离,即球半径;

立体角单位是球面度,无量纲;

球心对全球面所张立体角Ω=4π。

2.2 黑体辐射

2.2.1 绝对黑体

为了便于讨论热辐射性质,需要有一个理想的标准热辐射体作为参考源,这个参考源就是黑体。

绝对黑体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率)α=(λ,T)恒等于1,即α=(λ,T)=1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绝对黑体是用不透明材料制成的带有小孔的空腔体。空腔内壁对于辐射只有吸收和反射,从小孔进入的辐射照射到内壁上时,经过若干次吸收和反射后,其入射能量接近全部吸收。

2.1.2 黑体辐射定律

2.1.2.1普朗克定律

1900年普朗克为了描述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波长分布的关系。用量子理论概念推导出热辐射定律,其解析式为:

普朗克公式图示:

变化特点:

(1)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只有一个最大值;

(2)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3) 随温度升高,辐射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2.1.2.2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 =σT4

σ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σ=5.67×10-8 W.m-2.K-4

2.1.2.3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大辐射的峰值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即随着温度的增加,最大辐射的峰值波长λmax向短波方向移动:

λmax=b/T

b为常数,b=2.898×10-3

2.1.2.4 基尔霍夫定律

在研究电磁辐射传输过程中,基尔霍夫发现: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辐射出射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材料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这就是基尔霍夫定律。其表达式为:

M′/ α=M

M′为真实物体的辐射出射度;

α为吸收率。

2.1.3 实际物体的辐射

前述4个辐射定律都是说明黑体辐射规律的。实际上,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不是黑体。这时只要增加一个因子,就可把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联系起来。这个因子叫做比辐射率(发射率或发射本领),以符号ε表示。ε是实际物体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即:

ε=M ′/ M

2.3 太阳和地球的电磁辐射

前已述及,凡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物体都是辐射源。辐射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在地球环境中,最大的天然辐射源是太阳,其次是地球。在遥感技术中,被动遥感是依靠天然辐射源进行遥感探测目标的;主动遥感则是接收人工辐射源发出的电磁辐射的回波信号来探测目标的。

2.3.1 太阳辐射

太阳是一个极大的辐射源,其表面温度高达5900°K左右。这个极大的辐射源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巨大的能量。但是它辐射出来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仅仅是总能量的1/22亿。尽管这部分能量是总能量的极小一部分却是相当稳定的,其为19.5卡/cm.分。

太阳辐射的光谱是一条连续的光谱曲线,短波方向的截止波长为0.3μ(0.01μ,0.2μ),长波方向的截止波长为6.0μ,峰值波在0.47μ附近。因此,太阳辐射的光谱是以可见光为主,占总辐射通量密度的85%以上。近年来随着对地物反射光谱的深入研究,发现在1.55μ及2.10μ附近各类岩石有明显的区别。因此,1.4—2.5μ波段成为极其重要的遥感波段。

2.3.2 地球辐射

地球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辐射的波谱可分为三个部分:

●3—6μ:为反射太阳光和地球自身辐射,属混合辐射。

●8—14μ:为地球表面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其峰值波段在9—10μ处,属远红外或称热红外。

●15—30μ:属超远红外(近年来正在加紧研究用于遥感的可能性)。

§3 大气对电磁波的衰减与大气窗口

3.1 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

散射的实质是电磁波在大气传输过程中遇到各种微粒(气体分子、尘埃、水滴、工业废气等)所引起的一种衍射现象。研究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主要有两种理论:

3.1.1瑞利散射

是指比波长小得多的大气分子引起的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λ4)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弱,波长越短,散射强度越强。

3.1.2米氏散射

是指比波长大得多的大气粒子(如水滴、烟尘、气溶胶等)引起的散射。

●粒子直径与波长相等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λ2)成反比。

●粒子直径为波长的1.5倍时,散射强度与波长成反比。

●粒子直径为波长的2倍或2倍以上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3.2 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

大气成分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等。它们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水汽的吸收:水汽吸收的波长很广,其中0.7-3.0μm波段是强吸收带;

●二氧化碳的吸收:吸收14.5 μm 、4.3 μm 、2.7 μm 、0.017 μm 、1.0 μm

●臭氧(O3)的吸收:0.3 μm以下的短波全部吸收。

●氧(O2)的吸收:主要吸收0.2的紫外线。

3.3 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

大气对电磁波的反射主要是云层的反射。当云层的厚度大于50m时,反射量大于50%;云层厚度为500m时,反射量大于80%。另外,大气中直径大于10-6m的微粒也会产生反射作用。

3.4 大气窗口

由于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得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于某些波段范围内,通常将这些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遥感器使用的波段范围都在大气窗口范围内。遥感常用的大气窗口有以下五个:

●可摄影窗口(0.3-1.3μ):属地物反射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透过率达90%,可用于摄影和扫描成像,但只能在强光照(白天)条件下作业。

●近红外窗口(1.5-2.5μ):属地物反射红外,透过率约80%,可用于摄影和扫描成像,但只能在强光照(白天)条件下作业。

●中红外窗口(3.5-4.0μ;4.5-5.5μ):属地物反射和地物自身发射的混合辐射,透过率为50-90%,仅用于扫描成像,但可全天候作业。

●远(热)红外窗口(8-14μ):属地物自身热辐射,透过率为70-80%,仅用于扫描成像,但可全天候作业。

●微波窗口(8mm-1m):属人工辐射源,透过率100%,仅用于主动遥感方式,但可全天候作业。

§4 地物波谱特性

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电磁辐射(包括反射、吸收、透射和发射)特征。不同性质的地物,其反射、吸收、透射和发射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属性的基础。

由于遥感器接收到的电磁辐射能量主要是反射和发射辐射能量,因此研究地物的波谱特性主要是反射特性和发射特性。

地物反射或发射波谱特性是指地物反射率或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4.1 地物反射波谱特征

4.1.1 反射率与反射波谱

●反射率(ρ):地物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

ρ= Pρ/P0×100%

●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常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同一地物的波谱曲线反映不同波段的不同反射率,将此与遥感器接收波段对应的辐射数据对照,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

4.1.2 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

不同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形态大体相同,但在反射峰的高度或吸收谷的深度上有所差

异。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在0.55μ附近有一个10-20%的反射峰,0.74-1.3μ间有一个50-60%的强反射峰;至3.0μ以上部分呈衰减曲线。在0.45u、0.67μ、1.5μ、1.9μ处有三个强烈的吸收谷。

4.1.3 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特征

水体的反射率在各波段内都较低(镜面反射除外)一般都在30%以下,在近红外更低。不同杂质或成分的水,其反射波谱有一定差异。

●清水随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至近红外区,接近全部吸收;

●浑水和浊水的波谱形态相近,但反射峰的高度和吸收谷的深度与对应的波长位置不同。

4.1.4 土壤的反射波谱特征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另外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在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象上,土壤的亮度区别不明显。

4.1.5 岩石的反射波谱特征

●矿物呈有规律变化的岩石(岩浆岩),其反射波谱也呈有规律变化,即反射率随sio2含量的降低而降低。

●矿物成分复杂,无规律变化的岩石,如沉积岩和变质岩,其反射波谱随机性很大。

●具有区分岩石意义的反射波谱,往往出现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为了提高遥感对岩石的辨别能力,在陆地卫星TM遥感器上增设了1.55-1.75 μ,2.08-2.35μ两个岩石探测波段。

●影响岩石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除物质成分外,还与岩石结构构造产出部位的自然环境、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颜色、表面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

4.2 地物发射波谱特性

任何地物,只要它的温度大于绝对零度(0°K=-273.16°C),都有向外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物体发射波谱主要分布于3-5μ,8-14μ的波段范围内。物体发射波谱特征常用发射率、热辐射强度(亮度温度、辐射温度)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来刻画。

4.2.1 发射率(ε):

ε=M0 / M

M为黑体辐射出射度,M=σT 4;

σ=5.67×10-8W.m-2.K-4

M0为实际物体辐射出射度;

由于上述公式中的变量都与地物表面温度(T)和波长(λ)有关,因此上述公式又可写作:

ε(λ,T)=MO(λ,T)/M(λ,T)

4.2.2 热辐射强度(TB)

在远(热)红外(8-14)遥感中常用热辐射强度的概念来表示地物发射波谱特征。热辐射强度是指物体的发射率与其实际温度的乘积,即:

TB= εT 4

从此式可以看出:物体之间有较小温度差就会造成热辐射强度较大的差异。不同物体因其热学性质及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往往存在一定的温差,因此热红外遥感比较容易检测到物体的热辐射强度信息。

从长期的研究发现,地物的热辐射强度(8—14μ)与热贯量有关。

●物体的热惯量

热惯量(P)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度量,是描述物体热特性的一个宏观物理量。热惯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及热学参量的关系如下:

P =(k · p · c)1/2

P的单位为cm2 · s1/2 · oC

k为热扩散系数,单位:cm2/s,表示物体内温度变化的速率;

p为密度,单位:g/cm3;

c为比热,单位:J/g·oc

当物体吸收或损失的热能相同时,物体温度变化的幅度与热惯量的大小成反比。热惯量大的物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小,热惯量小的物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则大。

例如:

白云岩P=0.0962

石灰岩P=0.0765

花岗岩P=0.0593

以上三种岩石的热惯量大小顺序为:P白云岩>P石灰岩>P花岗岩,它们在一个太阳日内的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昼夜最大温差的顺序为:△T白云岩<△T石灰岩<△T花岗岩。

由此可以看出:

●黎明前后,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热惯量的大小成正比,且温差达到最大;

●午后,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热惯量成反比,且温差达到最大;

●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探测时间是黎明前后和午后;

●热红外遥感所获得的目标热辐射强度信息,在黎明前后和午后的图像上,其色调特征正好相反。

4.2.3 地物的发射波谱特征

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物体的发射率或热辐射强度与其表面的粗造度和颜色有关。粗造的表面有较强的发射率,光滑表面发射率较低;暗色物体发射率较大,浅色物体发射率较低。

●物体的发射率和它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温度越高,发射率越大,温度越低,发射率越小。只要温度有较小的差别,热辐射强度就有较大的差异。

●不同性质的物体有不同的发射波谱曲线形态,所以可以根据其波谱形态特征来区分不同的地物。

§5 彩色原理

5.1彩色和色觉

5.1.1 色彩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在黑夜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这是为什么?物理学告诉我们,各种物体所呈现出来的颜色都是由于物体对发光体(如太阳、电灯等)的入射光作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造成的。

例如:

①海水为什么呈兰色?是因为海水选择性反射蓝光,吸收其余色光造成的。

②绿色的植物,是因为有选择性的反射绿光,吸收其它色光造成的。

此外,物体的颜色还取决于入射光源的颜色(波长)。例如白纸、白色的大理石、可以被各种色光(波长)的灯照射出各种颜色,红色光照白纸成红色纸。这就是所谓有光才有色,无光便无色。

5.1.2 色觉

色觉是指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在人眼中引起的视觉反映。

我们知道人眼的视网膜内有视觉细胞和与之相连的视神经。视觉细胞按其形状可分为:

①杆状细胞:呈杆状,感光度高,能够区分光的强弱,但不能区分光的颜色。

②锥状细胞:呈圆锥形,能区分光的颜色,但对光的强弱不敏感,只能在强光下工作。所以人们在光线很弱时,不易区分各种颜色。

锥状细胞可进一步分为三种:

A.感蓝单元:对0.4—0.5μ波长的刺激感觉灵敏,产生蓝色感觉。

B.感绿单元:对波长为0.5—0.6μ的绿光刺激感觉灵敏,产生绿色感觉。

C.感红单元:对波长为0.6—0.7μ的红光刺激感觉灵敏,产生红色感觉。

以上三种感色细胞受到刺激后,将会通过视神经系统传送到大脑而得到色觉。其结果如下:

a.当三种感色细胞受到同等程度的刺激,便得到消色感觉。

受到强烈刺激时,便得到白色感觉。

受到弱刺激时,便得到黑色感觉。

受到中等程度刺激时,得到灰色感觉。

b.当三种感色细胞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则可混合构成彩色感觉。

5.1.3 彩色三要素

(1)色别(色调):指颜色的类别,如:红、绿、兰等。它是区分地物的主要标志。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辐射源的光谱组成和地物表面反射各波长辐射量的比例。

(2)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洁程度,取决于物体反射光谱的选择性。

如物体对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很高,而对其它波长的反射率很低或无反射,则表明它有很高的光谱选择性,其颜色的饱和度就越高。

(3)明度(强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反映了物体对某一波段反射率的大小。反射率高明度越大,否则则相反。

由于颜色具有上述三个特征,这就使得人眼对颜色区分的数量大大增加,为我们对遥感图象的解译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颜色信息。

5.2 三原色原理

人们通常把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称为三原(基)色。从三原色视觉原理可知,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因此,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的比例来表示。下面我们讨论三原色等量相加或等量相减的原理:

●红、绿、蓝两两相加得三间色光:

红+绿=黄;

绿+蓝=青;

蓝+红=品;

黄、品、青为三间色光。

●两色光相加为白光的,这两种色光为互补色光。

红+青=白(红与青为互补色光);

蓝+黄=白(蓝与黄为互补色光);

绿+品=白(绿与品为互补色光)

互补色光也可以由白光中减去三原色得到:

白-红=青(红与青互补);

白-绿=品(绿与品互补);

白-蓝=黄(蓝与黄互补)。

●三间色光两两相加为复色光

黄+品=红;黄+青=绿;青+品=蓝,此时,红、绿、蓝为复色光。

5.3 消色和彩色的互相转化

5.3.1 消色体

是指物体对太阳光无选择性反射或吸收,而呈现出黑白系列的物体。如雪、黑土地、水泥路、白色大理岩等。

5.3.2 彩色体

是指物体对太阳光有选择性反射或吸收,而呈现出有颜色的物体。如各种颜色的岩石、绿叶、红花等。

5.3 消色和彩色的互相转化

5.3.1 消色体

是指物体对太阳光无选择性反射或吸收,而呈现出黑白系列的物体。如雪、黑土地、水泥路、白色大理岩等。

5.3.2 彩色体

是指物体对太阳光有选择性反射或吸收,而呈现出有颜色的物体。如各种颜色的岩石、绿叶、红花等。

例如:

(1)消色(白)转化彩色

白-蓝=黄白―蓝―红=绿

白-绿=品白-绿-红=蓝

白-红=青白―蓝―绿=红

白=红+绿+蓝

(2)彩色转化为消色(白、灰、黑)

红+绿+蓝=白

黄+品+青=黑

淡黄+淡品+淡青=灰

5.4 光的分解与合成

要把自然界物体的颜色记录下来,并再现它,就必须应用三原色原理,经过色光的分解与合成两个步骤完成。

5.4.1 色光的分解

是指用滤色镜将地物的颜色分解成等量的红、绿、蓝或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并把它们的强弱程度记录在底片上。

5.4.2 色光的合成

是指通过加色法或减色法再现物体颜色的过程。

①加色法合成

②减色法合成

第3章遥感图像的特性

§1 遥感图像的种类与基本属性

1.1 遥感图像

通过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摄影或扫描获得的影像称为遥感图像

1.2 遥感图像的分类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遥感技术的分类类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按遥感平台的高度:航天1.3 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

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三大基本特性是遥感图像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时必须了解图像的这些特性。

1.3.1 波谱特性

根据遥感器探测记录的波谱特性差异识别地物和各种现象,是遥感应用的基本出发点。波谱特性差异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影像灰度(色调)差异。各种遥感图像的灰度或色彩是一定波段内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反映。

航空、地面遥感图像。

●按遥感器记录的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图像。

●按遥感器成像比例尺大小:大、中、小比例尺遥感图像。

●按分辨率大小:高、中、低分辨率遥感图像。

由此可见,遥感图像应用的波谱特性分析,就是分析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图像上的色彩或灰度的变化规律。

1.3.2 空间特性(几何特性)

遥感图像的空间特性,是从形态学方面识别地物。它也是测绘地图、建立解译标志、图像几何纠正及增强处理、信息提取的重要依据。遥感图像的空间特性,包括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图像投影性质、比例尺、几何畸变等。在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各类专业问题时,必须事先了解遥感图像的空间特性。

§2 航空相片特性

§3 光机扫描图像特性

§4 固体自扫描图像特性

§5 成像雷达图像特性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考试

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代码:810 考试科目名称:机械原理 试卷适用招生专业: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机械电子工程、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车辆工程、430102机械工程 考生答题须知 1.所有题目(包括填空、选择、图表等类型题目)答题答案必须做在考点发给的答题纸上,做在本试卷册上无效。 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写清题号。 2.评卷时不评阅本试卷册,答题如有做在本试卷册上而影响成绩的,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3.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画图可用铅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4.答题时不准使用涂改液等具有明显标记的涂改用品。

2、试求机构在图示位置的全部瞬心。(10分) 3、标出图示位置时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90度后推杆的位移。(10分) 四、(15分,所有考生做)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若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请指出。 五、计算题 A B C 2 3 1 4

1、在图示的车床变速箱中,移动三联齿轮a 使齿轮3’和4’啮合。又移动双联齿轮b 使齿轮5’和6’啮合。已知各轮的齿数为48',50',42',38',58,42654321======z z z z z z ,电动机的转速 m in /14451r n =,求带轮转速的大小和方向。 (10分,所有考生做) 2、已知一渐开线规范外啮合圆柱齿轮机构,其模数mm m 10=,中心距mm a 350=,传动比 5/912=i ,试计算该齿轮机构的几何尺寸(各轮的齿数、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 齿厚)。(16分,所有考生做) 3、在图示的轮系中,已知各轮的齿数20,50,40,60,2536421======z z z z z z (右旋) ,且各轮均为正确安装的规范齿轮,各齿轮的模数相同。当轮1以900r/min 按图示方向转动时,求轮6转速的大小和方向。 (全日制学术型,15分)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第一章 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 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 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 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第三章 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 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 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 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 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没有固定相位关系的两列电磁波叠加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非相干性

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

第13卷第4期2011年8月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JOU RN A L OF GEO I NF ORM AT ION SCIENCE V ol 13,No 4 A ug ,2011 收稿日期:2011 07 01;修回日期:2011 08 03. 作者简介:刘德长(1938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铀矿构造与遥感技术在铀资源勘查和核军事领域的应用。目 前,从事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研究。E mail:liudc@y eah net 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 刘德长1 ,李志忠2 ,王俊虎 1 (1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北京100037) 摘要:结合遥感地质找矿的典型案例,包括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铀矿和非金属等矿产,总结回顾了我国遥感地质找矿从起步 高潮 低潮 高潮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科技进步,指出遥感地质找矿历程虽然曲折,但一直在创新中前进,在曲折中进步,推动着我国找矿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发现。同时从国家需求、应用领域、技术发展和理念更新等四个层面,展望了遥感地质找矿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强调了国家的需求是遥感找矿的动力,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为遥感直接找矿带来了希望; 光谱地壳 计划提出的矿物高光谱立体填图,为探索遥感技术的深部找矿开辟了新的途径;陈述彭院士强调的遥感的应用应从 技术索引 的思路中走出来,从 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 ,为今后遥感找矿的深化应用指明了方向。在综合分析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指出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再创遥感地质找矿的新局面。关键词:遥感地质找矿;科技进步;发展前景;新局面DOI:10 3724/SP J 1047 2011 00431 1 引言 当前,矿产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凸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力 度,扩大资源储量,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曾对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起了 火车头 的作用,带动了我国遥感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发现。但是,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前后经历了起步 高潮 低潮 高潮的发展过程。事实表明,尽管遥感找矿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通过遥感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遥感地质找矿的步子始终没有停顿,遥感地质找矿工作一直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推动着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21世纪后虽然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领域的应用难度逐渐加大,但遥感技术(特别是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的创新,为遥感地质找矿带来新的活力。 十二五 将是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应用出现新的高潮的时期,国家的需求、应用领域的扩展,基础建 设的加强和应用理念的更新,将会为遥感地质找矿带来又一个春天。总结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展望发展前景,对开创 十二五 遥感地质找矿的新局面具有现实意义。 2 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 2 1 遥感地质找矿的起步与进展 在遥感地质找矿应用的初期,人们更多看到的是遥感技术的优势,如遥感观测的区域性和直观性、遥感数据的多波段性,以及能够快速发现用常 规地质方法难以发现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等。图1(a)为华南会昌盆地的TM 彩色合成遥感影像,依据影像特征可以明显看出会昌新月形的白垩纪盆地是受环状构造控制的(图1(b)),而这种环盆关系用常规地质方法是很难发现的,在遥感图像上却一目了然。 正是由于遥感技术具有上述技术优势,激起了地质工作者的极大热情和兴趣,掀起了遥感地质找矿的高潮,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发现,如中科院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行业得前景

遥感前景 7月12日,印度成功将最新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射入太空。该卫星分辨率达到0.8米,性能远超中国同类遥感卫星。事实上中国在遥感卫星领域早已全面落后于印度,这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得到了集中体现。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长期以来的体制问题和落后 观念不无关系。 2010年7月12日,印度使用PSLV火箭成功进行一箭五星的发射,其中就包括最新的Cartosat-2B遥感卫星。 2010年7月12日,印度使用PSLV火箭将国产的新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Cartosat-2B 送入太空。Cartosat-2B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研制的遥感卫星,具有高达0.8米的全色分辨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声称Cartosat-2B卫星主要用于地理绘测等用途,但评论普遍认为这是军民两用的遥感卫星,配合更早发射的Cartosat-2和Cartosat-2A卫星,构成了完善的对地监视系统。 印度航天工业是印度不多的亮点之一,而印度航天业中,它的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迅速。尤其是光学遥感卫星领域,取得了远超于印度工业平均水平的成果,一直凌驾于工业技术水平更高的中国之上,令人不得不佩服。 印度第一代遥感卫星1988年即开始发射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很早就开始遥感技术的研究,1978年他们制定了IRS计划并在不久后得到印度政府的批准。由于走的是“先卫星后火箭”的发展路线,尽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未能及时开发出足够运力的运载火箭,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的遥感卫星技术差。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实用的遥感卫星IRS-1A使用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成

功,进入倾角99.08度,高度904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重复访问周期为22天。IRS-1A 卫星自重975千克,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提供600瓦的电力。 IRS-1A使用模块化设计,降低研制费用减少了研制时间。卫星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其载荷为3台线性扫描相机(LISS),分别为72.5米分辨率的LISS-1和36.25米分辨率的LISS-2A和LISS-2B,相机扫描宽度为140千米。IRS-1设计寿命3年,为了确保遥感观测的连续性,1991年8月29日第二颗遥感卫星IRS-1B发射升空,其轨道和IRS-1A相同。不过IRS-1A实际运行时间高达8年4个月,这期间两颗IRS-1卫星协同工作,将重访周期降低到11天。1994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使用PSLV首次成功发射了IRS-P2遥感卫星,PSLV是印度大型火箭的源头,卫星倒是没有出奇之处,使用原有的LISS-2A和LISS-2B 相机作为载荷。 IRS-1C全色卫星影像,其分辨率已达到5.8m,分辨率比中巴资源卫星01和02星明显高出许多。在寿命上该卫星更是远超中巴资源卫星。 1995年12月28日,印度使用俄罗斯的闪电号火箭发射了第二代遥感卫星IRS-1C,IRS-1C自重1250千克,采用三轴稳定方式,9.6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了809瓦的电力。IRS-1C卫星运行在倾角98.69度,高度817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重访周期24天,卫星携带3台相机,分别是分辨率5.8米的线性扫描相机LISS-4(仅有全色模式,没有多光谱模式),分辨率23.6米的线性扫描相机LISS-3和分辨率189米的宽角扫描仪(WiFS)。1997年9月27日,印度使用PSLV火箭发射了姐妹星IRS-1D,其规格和IRS-1C基本一致。 中巴资源卫星一号升空比印度足足晚11年 在印度IRS-1A升空的同一年,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开发资源卫星,11年后的1999年中巴资源卫星一号历经波折终于发射升空,但并不比IRS-1C性能更强,其多光谱CCD 相机的分辨率为20米,没有全色相机。在寿命上,IRS则要强得多,IRS-1C运行了11年8个月,IRS-1D运行了12年3个月,远超3年的设计寿命。尽管中巴资源卫星01星设计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 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 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 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 互联系传播的过程。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 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 化而变化。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 e时间、季节的变化 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 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不同植物;植 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 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灰体发射率小于1)。 9、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绝对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发出的总 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 移动。(维恩位移定律) 10、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航空遥感活动区)、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在可见光波段, 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散射。在紫外、红外与微波区,引起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 收。引起大气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水( 0.7~1.95)、臭氧( 0.3 以下)、二氧化碳 ( 2.6~2.8)。 11、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长波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 读。 12、三种散射方式: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3、大气窗口的概念: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衰减程度较小,透过率较高的

遥感发展前景

日前在我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技术成就展上,我国展区展示的"影像中国"演示系统吸引了众多观众:站在"影像中国"演示系统屏幕前,戴上特制的眼镜,原来重叠模糊的图像变得清晰而立体。如果利用人机互动进行操作,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在影像中遨游了。 专家介绍,之所以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因为该系统采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叠加了数字高程模型制作的三维影像。观众利用操纵杆或触摸屏,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各地风光,还能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给定的位置。 以影像为基础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开辟了人类认知地球的崭新视角,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现了测绘业的历史性跨越,并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筑石铺路。 测绘技术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截至目前,以摄影测量与遥感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测绘行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并确立了我国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大国地位。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带动下,我国测绘事业发展进入了以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新阶段。目前,摄影测量与遥感已同大地测量、卫星定位、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测量等一起构成了整体的测绘学科与技术体系,使我国的测绘行业在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后,步入数字摄影测量时代。 特别是进入21世纪,数字航空传感器的传入让国内测绘业如虎添翼,城市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制作的正射影像图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从二维走向三维,地图产品不再只由线条组成,而是以影像和三维立体形式来表现。 测绘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数码航摄仪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已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地形图生产。据介绍,通过数码航摄仪获取的汶川灾区全部图像,分辨率已经达到了0.2至0.3米的高清晰水平。我国自主开发的自动道路测量车,是目前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车载移动测量产品,已应用在基础测绘、电子地图、铁路、公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在北京奥运会建设工程中也得到大量应用。 现代先进测绘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过去大地信息的数据采集,要靠测绘工作者的双脚"丈量"土地。如今,卫星和飞机带着摄像机或照相机在空中飞一遍整个测区就可以完成,而且不受地形地貌限制。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就是利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完成月球表面的高度测量后,将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到时候普通人也能一睹月球的真实容貌。 此外,采用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已经构建起1:5万以上的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各省区市已经或者正在建立1:1万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 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 段。 11、光谱反射率:p =P P/P O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P占总入射能量R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p。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丫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 和波长入的函数。(19页公式)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入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当绝对 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卩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②反射率等于0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遥感物理基础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即遥远感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门技术。具体讲,是在高空和外层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第五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互相关系的一门现代运用技术科学。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 5色温:用嘴接近回头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是的黑体辐射温度。6大气窗口:电磁波有些波段通过大气层时减弱较少,透过率较高,这些电磁波段被称为大气窗口。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发射波普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11.地物波普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包括发射辐射和反射辐射。 二.简答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凡是吸收热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它的热发射能力也强。凡是吸收热辐射能力弱的物体他们的热发射能力也弱 (1)普朗克定律:(2)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3)基尔霍夫定律: (4)瑞利-琴斯定律:5)维恩位移定律: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电磁波包含了从波长最短的r射线到最长的无线电波段,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遥感中所用的为从紫外线到微波波段,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波段、微波波段。 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a.温度和波长 b.2897.8um 利用波长乘温度=2897.8 4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壤的光谱特性曲线与一下因素有关,即土壤类别、含水量、有几只含量、砂等含量有关。土壤的反射波普特性曲线比较平滑,因此在不同光谱段的遥感影像上,土壤的亮度区别不明显。 植物均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普特性,特征是:可见光附近有反射率为10%-20%(绿光)的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各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叶绿素的影响造成的,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挂光反射作用强。近红外波段0.8到1.0微米间有一个反射的陡坡,至1.1微米附近有一个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性。 水的反射主要为蓝绿光波段,其他吸收率很强,特别在近红外、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带,反射率几乎为0,以此在遥感中常用近红外波段确定水体的位置和轮廓,再次波段的黑白正偏上,水体为黑色,与周围植物和土壤形成明显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复习重点

机械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 一. 基本概念 (3) 1. 机械: 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3) 2. 构件与零件 (3) 3. 运动副 (3) 4. 运动副的分类 (3) 5. 运动链 (3) 6. 机构 (3) 二. 基本知识和技能 (3)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识别图 (3) 2.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别 (3) 3. 机构的结构分析 (4)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6) 一. 基本概念: (6) 二.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 (7) 一. 基本概念 (7) (一)平面四杆机构类型与演化 (7) 二)平面四杆机构的性质 (7) 二.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8) 第四章凸轮机构 (8) 一.基本知识 (8) (一)名词术语 (8) (二)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性及选用原则 (8) 三)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8) 二. 基本技能 (9) (一)根据反转原理作凸轮廓线的图解设计 (9) (二)根据反转原理作凸轮廓线的解析设计 (10) (三)其他 (10) 第五章齿轮机构 (10) 一. 基本知识 (10) (一)啮合原理 (10) (二)渐开线齿轮——直齿圆柱齿轮 (11) (三)其它齿轮机构,应知道: (12) 第六章轮系 (14) 一.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14) 二.基本周转(差动)轮系的传动比 (14)

三.复合轮系的传动比 (15) 第七章其它机构 (15) 1.万向联轴节: (15) 2.螺旋机构 (16) 3.棘轮机构 (16) 4. 槽轮机构 (16) 6. 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17) 7. 组合机构 (17) 第九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7) 一. 基本概念 (17)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7) (二)构件的惯性力 (17) (三)运动副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矩)与总反力的作用线 (17) 二. 基本技能 (18) 第十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18) 一、基本概念 (18) (一)刚性转子的静平衡条件 (18) (二)刚性转子的动平衡条件 (18) (三)许用不平衡量及平衡精度 (18) (四)机构的平衡(机架上的平衡) (18) 二. 基本技能 (18) (一)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 (18) (二)刚性转子的动平衡计算 (18) 第十一章机器的机械效率 (18) 一、基本知识 (19) (一)机械的效率 (19) (二)机械的自锁 (19) 二. 基本技能 (20) 第十二章机械的运转及调速 (20) 一. 基本知识 (20) (一)机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20) (二)机器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 (20) (三)机器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 (20) 二. 基本技能 (20) (一)等效量的计算 (20) (二)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20)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发信站: BBS 大漠孤烟站 (Sun Dec 30 17:05:07 2001), 站内信件 1.方毅副总理说半年之内所有的新闻媒体为你开绿灯,要让全国人民知道 遥感有什么用 2.认识地球的三步曲 3.凭想象绘出的中国地形鸟瞰图,后来发现与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非常相似 4.第一位被授予奥. 米纳地图科学奖中东方科学家 5.中国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奠基人 6.追求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地图作品 还有很多。。。 文后有很多精彩图象。。。 地学界有一位声誉卓著的院士陈述彭。他用顽强的开拓精神,为中国地图事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编绘了中国地形鸟瞰地图集,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第一个地图研究室,第一个遥感应用研究所和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不仅研究地图科学,亦是中国第一个接触、开创遥感事业的人。如今,陈述彭院士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侠系统和英特网综合集成在一起,倡导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琢磨地球形象,探索时空图谱 陈述彭院士访谈录 1999年气温骤降的初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会议室外,细密的小雨夹着风送来一阵寒意,而室内却温暖如春。上午9点,约定的时间刚到,精神矍铄的陈述彭院士就随着一群研究人员大声说笑着走了进来,直走到记者跟前才停下脚步。尽管这位老者如今头顶上有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 欧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等等让人难以胜数的桂冠,尽管他 在中国科学界特别是地学界名声很大,但他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自信、质朴和繁忙的特质,还是从他那健康红润、散发着锐气的脸色和眼神间不经意地洒落出来。 预定的采访被一个研究会议推迟了一小时,陈述彭院士不停地对记者道歉说,会议很快就完,很快就完。

(完整版)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 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 (1) 复合铰链 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 正确处理方法: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 (2) 局部自由度 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 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 (3) 虚约束 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 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 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 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 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 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 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 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 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 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关于遥感在中国发展的综述研究

关于遥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综述 一前言 我国遥感事业起步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的遥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经过近80多年的发展,我国遥感技术已经涉及各行各业,特别在环境监测,气象,测绘事业以及灾害防治取得了重大成就。学者针对于遥感的基本理论、图像处理及信息处理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二主题 1、遥感理论 A.基本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B.基本定义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C.基本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 D.遥感技术的系统组成

机械原理知识点

1构件:具有确定运动的单元体组成的,这些运动单元体称为构件 零件:组成构件的制造单元体 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的可动联接 构件的自由度:构件的独立运动数目 运动链:若干个构件通过运动副所构成的系统 机架:固定的构件 原动件:机构中做独立运动的构件 从动件:机构中除原动件外其余的活动构件 运动链→机构:将运动链中的一个构件固定,并且它的一个或几个构件作给定的独立运动时,其余构件便随之作确定的运动,这样运动链就成了机构 2机构运动简图:表示机构中各构件间相对运动关系的简单图形。机构运动简图必须与原机械具有完全相同的运动特性。 示意图:只为了表明机械的结构,不按比例来绘制简图 3约束和自由度的关系:增加一个约束,构件就失去一个自由度 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等于机构的原动件数 5瞬心:在任一瞬间,两构件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绕某一重合点的相对转动,该重合点称为他们的瞬心速度中心 绝对瞬心:运动构件上瞬时绝对速度为零的点 相对瞬心:两运动构件上瞬时绝对速度相等的重合点 6摩擦力增大并不是运动副元素材料间摩擦因数发生了变化,而是运动副元素的几何结构形状发生变化所致。 7摩擦圆:对于一具体的轴颈,r和fv为定值,因此ρ为定值,以轴心O 为圆心,ρ为半径做一圆,该圆成为摩擦圆。 8机械自锁:由于摩擦的存在,会出现无论施加多大的驱动力,都不能使机械沿驱动方向产生运动的现象。自锁条件:η≤0 机械发生自锁 9连杆机构(低副机构):若干个构件通过低副联接所组成的机构 10平面四杆机构基本形式:铰链四杆机构 11曲柄:在两连杆中能做整周回转机构 摇杆: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构件 周转副:将两构件能做360°相对转动的转动副 摆动副:不能将两构件能做360°相对转动的转动副 12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1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长度之和 2连架杆和机架中有一杆是最短杆 13最短杆为连杆时,该机构为双摇杆机构;最短杆为连架杆时,该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最短杆为机架时,该机构为双曲柄机构; 14有急回运动:θ≠0时,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和导杆机构 无急回运动: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 什么是遥感? 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 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 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 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 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 遥感的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 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 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 衍射(diffraction )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偏振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一般有四种极化方式:HH 、VV 、HV 、VH 。 应用:偏振摄影和雷达成像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 发射(Emission ) 吸收(Absorption ) 散射(Scattering ) 反射(Reflection )

【发展战略】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2002-3-19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从战略高度提出了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重大目标之——“数字地球”的构想,将空间信息技术向全民化、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推进了一步。随着国家和地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与成熟,以及高性能计算、联网处理能力的提高,美国和西方七国集团已把空间信息技术列为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实现全球信息社会(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GIS)的一个重要高新技术应用产业。 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的攻关研究,RS、GIS和GPS的综合配套发展能力开始形成,为3S走向实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方面, 3S技术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和资源调查等方面,为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辅助决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技术应用逐步由国家行为向产业行业的转化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对这些新技术的认同和采用,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正在将这些技术摆上部门业务化应用的日程,成为主管部门执法或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及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该服务体系包括以中国1:25万土地利用数据为核心的国家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二个部级服务系统,三个省级示范系统及五个县级服务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4D”(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库 DOQ,数字专题地图库DRG和数字专题信息DTI)技术系统以及全国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