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报告本科立项(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报告本科立项(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报告本科立项(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报告本科立项(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广州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立项作品——

[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研究]

——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目录

1.前言 (1)

2.研究过程和方法 (2)

2.1文献与相关案例对比研究 (3)

2.2实地调研 (3)

3.广州大学城高校与周边村落的现状分析 (5)

3.1 高校周边村落存在的问题 (7)

3.2 高校园区促使周边村落经济转型 (8)

3.3 高校周边村落成为高校园区的后备基地 (9)

4.高校与村落融合共建重点问题剖析 (10)

4.1高校大学生在周边村落创就业问题分析 (10)

4.1.1高校大学生创就业现状 (10)

4.1.2高校大学生在周边村落的创就业环境分析 (11)

4.2高校与周边村落资源利用分析 (15)

4.2.1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分析 (15)

4.2.2 广州大学城资源循环市场可行性分析 (18)

5. 广州大学城高校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的相关建议 (22)

5.1大学生创就业建议 (23)

5.1.1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23)

5.1.2高校与周边村落加强合作 (23)

5.1.3 高校及村落制定相关措施引导鼓励大学生临近创就业 (23)

5.1.4高校组织顾问团队,提供创业咨询 (24)

5.2区域资源利用建议 (24)

5.2.1实践基地建设建议 (24)

5.2.2资源循环利用跳蚤市场建设建议 (25)

8.结束语 (26)

附录 (27)

附录1: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访谈大纲(一) (27)

附录2: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访谈大纲(二) (28)

附录3: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调查问卷(村落卷) (30)

附录4: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调查问卷(高校卷) (32)

参考文献 (34)

致谢 (36)

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研究

——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摘要:本课题采用文献、相关案例对比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通过研究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共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两者间相互影响的作用,试图寻求两者共建的最佳模式。提出广州大学城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实现融合共建应当对周边村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双方交流,充分共享区域资源,并发挥政府在融合共建中的催化作用,最终达到两者间的双赢效益。

关键词:高校周边村落融合共建广州大学城

1.前言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高校园区呈现规模化与“郊区化”的趋势。据统计至2004年底,中国已建或在建的大学城数量超过50个。此类大型高校园区的建成,以“集约化”的形式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高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与周边区域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提供服务。高校的区域性特点首先体现在地方大学必须得依靠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次体现在高校对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上,正如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的,“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容推卸的责任”。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区域交融的例子:国外有美国的“牛津城”,被称为“大学中有城市”,城市的中心街道从学院中穿过,居民区、商业区和学院区混杂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有厦门的集美村,集美大学众学院与集美镇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高校园区的建设给原区域带来了发展机会,原区域也成为高校园区建设的基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融合共建是达成共赢的必然趋势。但在现实的大多数情况下,高校与周边村落多是以各自为单位进行发展,难以做到两者的真正交融与协调发展。

目前虽然在高校区域效应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至今鲜有学者将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融合研究。郑彩莲(2001),在高校共建的优越性、共建的内容和成效以及共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高校与社区区域的共建不是单纯的社会交换,而是相互间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互助互动的,是一种共生存、共发展的关系。”李波(2003),认为“区域高校通过实施双重教育,提高了区域劳动者素质;通过培养区域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稳定区域社会政治秩序,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延续、整理区域文化,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创新。”;“城中村土地利用逐渐接近于与其相邻的城市化地域”,李俊夫(2004),“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区位的特点,使自身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与邻近城市低于的要求相一致,才可能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李立勋(2006),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在面对中山大学与周边村即下渡村的问题时,谈

到“学校首先要考虑如何才能给予学生吸引力,并加强管理,减少下渡给学校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找到双方的合作点,而非简单堵门。比如,干脆把中大和下渡之间的围墙打掉,与下渡合作,改变一种经营方式,搞一些好的经营,彼此可以利益分成。最后,学校不可能去管下渡村改造的事情。它能做的是发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共同研究,出谋划策,设法解决问题。”

在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选择大型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的融合共建方式进行研究,旨在研究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各方的互动效用,研究大学生在其中的角色以及机会的争取,研究有机整体的资源有效循环利用,以及在此过程村落应如何利用此优势。这对于促进高校园区与其邻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和谐共建,达到社会、学校及周边村落的“多赢”,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2.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相关案例对比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申报该课题之前,课题组部分成员曾参与广州市决策咨询专家课题“如何加快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研究,对区域问题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从2007年12月开始,对已有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对高校建设的相关文献信息进行搜索,从中探索高校与周边村落的关系。在2008年7月,课题组继续针对性地对大学城4条村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查,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信息的更新与补充,不断深化本课题的内容。课题研究流程图如下所示:

研究报告

图2.1课题研究流程图

2.1文献与相关案例对比研究

在文献上课题组通过了解国内外城市高校发展现状、分布及相关政策动态及城中村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改造进程,从中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获取相关经验及最新进展,并结合高校园区的特殊性,以发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和重点方向。除此之外,课题组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在揭示个性的基础上,探讨共性问题,以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清晰的宏观分析为背景,以深入的调查分析为基础,把技术分析、经济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

2.2实地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课题组了解高校与周边村落的总体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资料分析;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广州大学城周边区域,以深度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着眼事实,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整个实地调研的过程如下图2.2所示:

图2.2实地调研过程

在深度访谈调查中,课题组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方式。在2008年3月确定课题之后,课题组成员不断从周边学生中了解和收集信息,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了解更多的信息。在08年7月正式开始实地调研之后,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广州大学城四条村,了解村里的情况,对村民、商家及相关人员共进行了28次的深度访谈(深度访谈的分布情况如图2.3),同时利用文字、网络等方式对大学城高校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整理访谈记录过程中,课题组不断总结归纳,围绕课题重点不断调整、完善访谈大纲,不断深入了解和剖析问题为定性分析作准备;

深度访谈的分布情况

表2.1深度访谈的分布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采用了代填式的问卷形式。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群体,

课题组设计了两套相应的调查问卷,分别为“村落卷”(主要针对村落生活、工作人员)与“高校卷”(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在村落问卷设计出来后,课题组在大学城北亭村进行了一天的试调,并针对试调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与收集回来的统计信息,对问卷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本次调查问卷最终定稿。高校卷的调研是通过纸张问卷和网上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本次问卷调查课题组共发出纸张版村落卷100份和高校卷15份,并在网络上发布高校卷。其中村落卷共回收100份,有效卷98份,回收率高达98%,而高校回收15份问卷并得到了58份的网络问卷答复。问卷具体情况如下:

问卷情况分析

表2.2问卷情况分析

在2008年7月29日~8月10日,课题组对收集回来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问卷的编号、问卷的审核、无效问卷的筛选、缺失值的处理、问题的编码、运用EXCEL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深度访谈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交叉分析等。由于时间、经费、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调查难度的存在,致使我们抽样调查的容量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在处理数据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但是调研结果是具有可靠性与有效性的,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整个实地调研中,我们课题组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这些信息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思路不断清晰,为我们后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3.广州大学城高校与周边村落的现状分析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四面环水,西

靠洛溪岛、北接生物岛、东连长洲岛、南临新造镇。总面积为20.15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进驻了广州大学等十所高校,占地面积约17.9平方公里,现有大约15万学生,整个小谷围岛总人口达35-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岛内现有南亭、北亭、穗石、贝岗4个保留区,面积1.127平方公里(1691.795亩),2006年小谷围保留区内人口13352人(含南亭村、北亭村、穗石村和贝岗村在岛上示范及其岛外的搬迁人口。其中四条村都还有少量耕地和15%的预留用地。

图3.1广州大学城高校周边区域

在大学城这样一个新型的特殊城市形态里,大学城与周边村落表现显现了其独有的区域特性,这些特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城产生了极其默契的共融。大学城内高校与周边村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相互提供服务。广州大学城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与周边村落人群的关系克服了最初时期的矛盾,已经彼此适应、逐渐融洽,主要的原因便是高校与周边村落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高校依靠自身的条件与优势,与周边村落提供各项服务,同时庞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高校周边村落经济的发展。周边村落为高校提供以生活服务为主的各种支持,包括提供合适的住房供出租、提供各种饮食服务、社会治安的维护、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这种服务显然是双向参与的,除了相互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服务外,还有相互参与管理的内容,这样能逐步密切高校与周边村落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二者相互依存的程度。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开始了在高校周边村落就业的道路。由于小谷围岛内原居民以前以种田打渔为生,在大学城高校园区入驻、产业由第一产业为主转为第二、三产业为主之后,原居民难以迅速接受环境的变迁,在村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本村落人员扮演主要角色,而本村的房屋、店铺几乎都以出租为主,由非本村落人员经营发展经济。

广州大学城内已经有一些成规模的商业市场,有广州大学商业中心、北亭广场等,已经有许多学生在其中开始了创就业生涯,但由于其中经营需要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故已有的案例中多为“小打小闹”型,例如经营“格子铺”,在店铺做兼职等。而高校周边村落的租金较低,面向人群较多,投资额度和经营风险相对更低,已经有一些学生进入村落租店进行经营。据了解,也有一部分学生租住在周边村落,将房屋作为SOHO式的实践创业基地,进行创就业。

综上,广州大学城高校园区与周边村落的共建已经由初始的磨合逐步迈向了融合阶段,双方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同时,若能有效对高校周边村落进行科学的规划,逐步完善其生活配套设施,将促进整体区域的和谐快速发展。

3.1 高校周边村落存在的问题

治安卫生方面:大学城周边村落反映出的问题中,以卫生和治安问题反映较为强烈。大学城的建设,使得岛内生活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成分越复杂,随之而来的卫生和治安问题也愈显突出。

村民生活方面:据村民反映,目前仍有许多村民并未找到合适的生存路径,村民普遍收入不高且收入来源单一,缺乏合法的增收方式;同时,农民出身的他们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生存面临困境,缺乏保障,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

在大学城建设之前,岛内村民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大学城的建设,使得村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在收入来源的调查中,课题组得知,周边村村民主要以房屋租赁和临时工作为主;而在临时工作中,男性以摩托车搭客为主,女性多是手工业“绣珠”。

村落群体职业

职业,这29%

环卫工作。

3.2

生设施、

商家经营对象比例

由图体的需求,3.3 列2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在高校周边村落对高校积极的影响调查中,84%的高校学生认为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多样化,价格便宜”;52%学生觉得村“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娱乐场所”;部分学生认为,村对高校的积极影响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实践和创业上,其中认为“为学生提供一些兼职、实践机会”的有51%,认为“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的有21%;而认为“促进高校发展与建设”的有11%;“其他”的占5%。

调查中学生认为,村落对高校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服务功能上,村落商品的多样化丰富了他们的消费需求,村落商品价格上的优势吸引了高校学生的到来。而且村落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娱乐场所,大大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除此之外村落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与建设。

4.高校与村落融合共建重点问题剖析

4.1高校大学生在周边村落创就业问题分析

4.1.1高校大学生创就业现状

4.1.1.1国家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统计显示,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放缓,截至2009年1月中旬广东全省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只有2.2%,2009年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一年。在2008年针对即将毕业的2009届大学生的调查中,“自主创业”成为这届大学生的首选,21.6%的人选择此项同比上升15.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在金融危机蔓延后,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将不断增加。

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根据国家和广州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广州市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

4.1.1.2高校大学生在周边村落创就业现状

大学生创业已不是一件新奇稀有的事情,在走访中,课题组发现,把周边村落作为创业摇篮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从05年始,随着村落的整顿和不断完善,学生进村创业现象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大学生进村创业的行业选择中,一些学生选择延续大学所学专业,其中以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生代表,在村落内开店铺经营相关器具及书籍等。一些创业学生则是以村落的商业结构及消费群体需求为导向选择经营项目,如经营水果、餐饮、服饰、饰品等。在调查中,创业的学生表示,选择在村落创业,主要是因为熟悉村落的环境,并且乐意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做生意。

当前大学生毕业可选择的出路越来越多,选择自主创业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业和餐饮业的迅猛发展,同时,高校周边村落的房屋租赁业也逐步兴旺。

大学城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亟待附属消费市场的补给,就广州大学商业中

心为例,商业中心单一的、高档的消费水准已不能满足全部在校学生的需求。广

州大学学生规模为1.9万,据课题组调查,46%的学生月生活费额为300~500元,

30%月生活费额为500~700元,消费水平普遍不高。商业中心的单一定位标准不

能满足多层次的消费群体。纵观大学城总体商业结构,商业北区、商业南区、北

亭广场和广大商业中心四个商业区,各层次的消费群体没有完全覆盖。这就恰恰

亟待附属消费市场的补给和对它们的支持。因此,许多学生消费者除了到这四个

商业区消费外,更多的还会选择到临近的村落消费。从现在稳定的消费模式来看,

高校周边村落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对商业区的的补充,直接服务于在校学

生,解决多层次的消费群体的问题,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人群。

4.1.2.2 高校周边村落商家寻求学生合作以扩大业务发展

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发现,村里经营的许多商家,尤其是做学生生意为主

的商家,表示需要寻找学生代理,以合作宣传与推广业务,但是较难找到合适的

人选,同时寻求合作学生的渠道也比较少。课题组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表明,有

34%的商家需要学生代理扩大业务,但是只有22%的商家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代

理。

35,

66%是否需要学生代理

是否找到学生代理查发现,4%比例58%。

帮忙寻找代理,只通过以上其他途径,商家与学生双方确实较难达成合作。如此看来,在商家与学生之间建一座媒介的桥梁是必要的。

4.1.2.3 大学城学生创业现象

据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毕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只占总人数的2%,但是在广州大学城内该数据有一定的提升。

图4.3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进村创业的意愿

在大学城内进村创业意愿的调查中,有17%的学生表示有考虑到周边村落创业,同时有56%的学生表示暂时没有考虑在村里创业。在课题组走访这些村落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以合伙或独资的形式,已经在村内经营自己商铺,开始创业之路,并且都表示要在村里经营下去。

当然,创业的风险不容忽视,有一部分学生在做创业的前期市场调研时,因创业过程将面临巨大资金风险而选择放弃。一些学生也无力承担实验性的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变为可操作的经营理念和实践经验。相比言之,高校周边区域的创业环境此时显现合适了许多。

图4.4 学生看重的高校周边村落创业优势

郊区低廉的租金等成本,固定并且巨大的学生消费市场已经成为高校周边村落创业的最大优势条件。一位来自广东商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大学城北亭村创业,他认为北亭村的铺租便宜、消费群体集中而且是自己熟悉的学生群体,加之学生出身的自己对学生消费心理比较清楚,因此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

4.1.2.4 高校周边村落人员对大学生创业态度

不看好

75%

没有看法

高校周边村落人员对大学生进村创业态度

悉,

如此看来,在村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摇篮。

4.2高校与周边村落资源利用分析

4.2.1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分析

4.2.1.1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有着众多意义。首先,把学生放到社会中去锻炼, 尽快地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就弥补了大学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提高高校教学

和科研水平。再次,高校通过大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知识文化等优势,实现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村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交流,促进高校与周边村落的融合共建。

4.2.1.2广州大学城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村落自身缺乏实践条件、高校与村落缺乏有效沟通的原因致使高校较少将周边村落作为实践基地,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广州大学城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小岛内,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却都是在岛外,介于时间和交通成本的考虑,岛外实践基地活动的有利进行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难以获得近处的实践机会,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实施。由于大学城高校周边村落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故大学城高校可以考虑与其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70%80%

学生乐意参加的实践活动

生有22%

在实地走访调研中,课题组得知,大学城南亭村经常都有高校学生举行的义教活动和义诊活动。高校师范类学生几乎每周都自发组织出动去南亭村进行义教活动,其义教对象主要是南亭村的小孩子,内容包括语数外和音乐舞蹈等各方面。而广州药学院和广东中医药大学均曾组织到四条村进行义诊活动。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展了“走进社区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大学城”的团日活动。

4.2.1.3高校在其周边村落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SWOT分析

表6.1 高校在其周边村落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SWOT分析由于许多实践基地都与学校有过一定的合作经历,关系较为稳定,并且相对大学城内的实践基地,其环境更为完善;尤其是科研基地,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这些实践基地,他们实践所需的资源、环境和各方面条件更为成熟。而大学城高校周边村落中,科研单位、企业之类较少,难以达到科研、实习之类的基地的要求;同时,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也使得目前村落并不适合定位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基地(计划内实践基地包括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

教学计划外实践基地(计划外实践基地包括勤工助学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等),对资源、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也从一些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