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8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目录∙ 1 破窗效应的由来∙ 2 破窗效应的表现∙ 3 破窗效应的案例∙ 4 破窗效应的启示5 破窗效应的应用实践破窗效应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
破窗效应心理学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环境中出现了一扇破窗时,如果这扇窗不被及时修理,其他窗户很可能会被打破。
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提出,他在1969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
破窗效应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也适用于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某些方面。
本文将探讨破窗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机制、实证研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心理学背景破窗效应的心理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心理学中的“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如何感知和反应他们所处的物理环境,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为理解破窗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机制分析破窗效应的机制涉及到人类的感知和行为习惯。
一扇破窗不仅引起注意,还可能激发出不良行为的发生。
社会学家认为,破窗可能会传递一种信号,暗示这个地方的管理或监督较弱,从而鼓励人们参与更多的破坏行为。
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模仿效应的结果,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上。
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破窗效应的存在和影响。
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验表明,一个被破坏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发生,尤其是在缺乏社会监管的情况下。
一些长期观察和统计数据显示,破窗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贫民区,也出现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如学校和工作场所。
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破窗效应不仅对个体行为有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暴力、破坏和不良行为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的进一步恶化和负面循环。
在社会层面上,有效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以防止破窗效应扩散并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结论破窗效应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不仅限于单一的物理环境影响,更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多重层面。
理解破窗效应的心理学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治理,以及促进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破窗效应,从而建设更加和谐与安全的社会环境。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描述的是环境中的微小破坏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破坏。
这个概念源于一个比喻:一栋建筑如果有几扇破窗,可能会吸引人们去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甚至可能破坏整个建筑。
这个理论可以应用于许多场合,包括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个人行为等。
在城市规划中,破窗效应提醒我们注意维护公共设施。
如果街道上的垃圾桶破损,这可能会让人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受重视,进而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
因此,及时修复公共设施,可以防止小问题引发大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破窗效应提醒我们注意细节。
如果企业对于一些小问题视而不见,比如员工迟到、浪费资源等,这些小问题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小问题,以防止它们变成大问题。
在个人行为中,破窗效应也很有启发。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小缺点或者小错误不以为意,任其发展,这些小问题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影响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纠正自己的小问题,以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信誉。
总之,破窗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提醒我们注意细节和初始阶段的微小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修复“破窗”,就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和破坏。
效应论——破窗效应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破窗效应经济学原理引言:破窗效应是指一件小事情的发生,如果不加以及时修补,很容易导致更大的问题。
这一经济学原理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提出,后来被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威尔逊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破窗效应对于理解经济中的资源浪费和效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破窗效应的原理破窗效应的原理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商业街上的一扇窗户被人故意打破了。
如果这扇窗户及时得到修补,那么这起破窗事件只会对窗户修理店产生一次窗户修理的需求,对整个经济并没有任何影响。
然而,如果这扇窗户一直没有得到修补,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商业街上的其他商家可能会觉得这里不安全,于是开始考虑加装防护措施,比如铁栅栏。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铁栅栏制造商的收入,但同时也为商家增加了成本。
而且,铁栅栏的安装可能会给商业街带来一种不友好的氛围,使得消费者不愿意光顾这里的商店。
因此,破窗事件最终导致了整个商业街的经济效益下降。
二、破窗效应在经济中的应用破窗效应在经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它可以解释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或者浪费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就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如果有员工懒散怠工,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发整个公司的不稳定。
因此,及时发现并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可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另一方面,破窗效应也可以解释效率问题。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一些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或者管理方式,如果不加以改进,就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
比如,在一个工厂中,如果生产线上存在一道工序的效率低下,如果不及时改进,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的效率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工厂的运营。
因此,及时发现并改进低效率的环节,可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三、如何避免破窗效应为了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加强监管和执法。
通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可以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避免破窗效应的产生。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一、“破窗效应”的概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浅谈破窗效应一、“破窗效应”的定义: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得到的启示:一个小错误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就会引起更多的人去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更大的错误,形成一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效果。
三、在企业中的应用“破窗效应”在在企业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是企业不得不修课题。
1、做好控制事前控制:公司要做到“防患于未来”,有一种管理思想叫“预防性管理”,这种思想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管理控制中的时滞问题,要使控制有效,就必须控制未来。
事中控制:企业中常常会出现“第一扇破窗”,我们要做到及时发现“破窗”予以修补,防微杜渐,小题大做,不能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并对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予以制止,克服从众心理。
事后控制:对于“破窗”的行为企业内予以通告,防止未来在发生相同的错误,亡羊补牢,引以为鉴。
2、关注人的心理‘破窗”理论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心理暗示作用的图景,一扇破的窗户,或者是一个脏乱的公共场所,容易引起人们的消极猜测:即使做了违法的事情,也不会有事;而完整的窗户,或是有序的环境,则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它无言地告诉人们,别干坏事,有人在注意你呢!另外,“破窗”理论还揭示了“破窗”现象背后的从众心理,只要有一扇窗户破了,如果不及时修好,就会很快引发第二扇、第三扇窗户被破坏,从而导致更恶劣的事件发生。
在人力资源工作中,这种微妙的心理暗示更是无处不在。
四、总结“破窗”效应的本质是要求社会和企业以及任何一个管理主体建立一种防范“破窗”的机制、修复“破窗”的机制、严惩“破窗”的机制、保护“守窗”行为、确立人人“守窗”意识,从而实现全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
破窗效应的理解破窗效应,又称窗口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利于1982年提出的一个理论。
它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即当一个地区存在一个破窗户没有被及时修理时,其他窗户也会相继被破坏。
破窗效应的理解对于社会治理和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破窗效应的概念、成因以及应对方法进行探讨。
一、破窗效应的概念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一件小事情的不解决或不被重视,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这个概念最早在美国纽约市的地铁犯罪问题上得到了显著体现,发现当地有些地铁车厢被打砸后,不久其他车厢也会遭到相同的破坏。
此后,破窗效应的理论便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城市发展、社会治理、教育管理等。
二、破窗效应的成因破窗效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对环境的观念容易被外界环境的改变所感染。
当人们看到一个地区的窗户被破坏,会认为这个地区治安不好,进而影响对整个地区的评价。
其次,破窗户本身的存在会使周围环境缺乏秩序感,容易引发更多的违法行为。
如果一个社区存在多个破窗户,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会逐渐形成一种无序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不良行为。
最后,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当一个行为被视为常态,其他人也会效仿这种行为,形成“连环效应”。
三、应对破窗效应的方法为了应对破窗效应,提升社会秩序和治理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强调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环境进行监管,及时修复破窗户等问题,保持社区的整洁有序。
其次,提高居民的责任意识。
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发挥自身作用,共同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
再次,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只有通过法律制裁和执法力度的加强,才能有效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破窗效应的理解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在企业中,更是要注重细节。
10国贸1班滕健敏104172635如何利用非正式组织加强农民工管理非正式组织无名称、无明确边界、无正式任命,但是有情感、有目标、有兴趣或利益、有规则。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1.心理情感性,以情感为纽带,满足成员多样化的心理需要;2.人际互动性,调动组织内成员的人际互动、沟通协调,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水平和友好程度;3.自发凝聚性,由人们自发凝聚形成的人群结合体。
4.动态多样性,人员构成会动态调整,组织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兴趣型、社交型等。
5.潜在契约性,没有明确的成文的制度规定,却有自己行为处事的潜规则。
6.领导核心性,具有核心领导人物,集中体现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和志趣。
从组织层面来看1.有利于提高组织生产力。
组内成员齐心协力、情感浓深。
群体压力的存在会有效的制止工作中的搭便车行为。
同时,大家在工作中有困难就会相互帮助。
2.有利于强化组织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契约性,它对成员的行为有着不成文的判断准则,大家对于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心知肚明。
3.有利于减少员工的流水率。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让农民工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并顺利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他们的业余生活提供多种多样的满足方式,使之既能顺心工作又能舒心生活。
破窗效应==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编辑]破窗效应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编辑]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
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
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编辑]破窗效应的案例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
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
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
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
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辅助管理活动,目标是提高企业现场环境、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们可以引用管理顾问迈金塔的话来形容它的产生背景:“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分析考虑怎样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方案,遵照执行。
”日本企业的“红牌作战”通过详细的5S方法【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将不清洁的设备、办公室和车间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也将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破窗效应的启示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89分享到:新浪微博人人网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
本条目相关资讯∙打碎窗玻璃能促进经济增长吗?2010年6月12日∙郭台铭的破窗效应2010年6月5日∙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2010年2月2日∙任何1%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100%的责任2009年12月8日∙破窗效应2009年12月3日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等待oοО○,蔓草寒烟,Vulture,Lolo,AngleRoh,Zfj3000,Ameng,Neecasey,Leader,Yflai,Wenqi0916,Dan,Docccc,Dwayne,Sunhaosen,est.页面分类: 管理定律评论(共114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破窗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8987136 (Talk | 贡献) 在2008年9月14日21:36 发表《落实责任无小事》回复评论115.192.211.* 在2009年6月27日13:32 发表理解万岁回复评论218.25.62.* 在2009年7月8日16:56 发表好像和“和谐社会”理念冲突啊。
回复评论119.145.106.* 在2009年7月31日14:45 发表很好回复评论358042005 (Talk | 贡献) 在2009年8月13日16:34 发表是的落实责任无小事回复评论60.2.234.* 在2009年9月8日11:02 发表防微杜渐回复评论219.140.51.* 在2009年10月15日07:52 发表和谐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一碗水端平的理论.从苗头做起.回复评论158.132.77.* 在2009年10月23日14:01 发表这不是亡羊补牢,回复评论116.227.155.* 在2009年12月10日17:11 发表积微成著,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自然,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回复评论218.69.250.* 在2009年12月12日09:43 发表和老师所说的破窗效应貌似出入挺大的~回复评论Hnoju (Talk | 贡献) 在2009年12月12日15:23 发表218.69.250.* 在2009年12月12日09:43 发表和老师所说的破窗效应貌似出入挺大的~可能版本不同,欢迎您参与丰富完善回复评论116.24.224.* 在2009年12月29日17:36 发表Hnoju (Talk | 贡献) 在2009年12月12日15:23 发表218.69.250.* 在2009年12月12日09:43 发表和老师所说的破窗效应貌似出入挺大的~可能版本不同,欢迎您参与丰富完善+++++++++++++那个是经济学上的破窗理论,这个是心理学上的。
不同领域的回复评论122.227.80.* 在2010年2月19日14:15 发表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找到关键点,很重要. 找对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回复评论120.10.110.* 在2010年2月20日21:55 发表说的很好我个人认为也可以把它用到教育子女上呵呵回复评论112.66.96.* 在2010年2月22日14:33 发表同意楼上,我的BABY四月出生,在教育BABY时确实要警惕破窗效应。
回复评论Yu1002 (Talk | 贡献) 在2010年2月22日20:16 发表最小处往往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环,把握住细节,成功的概率自然能得到提高。
事实即如此:116.227.155.* 在2009年12月10日17:11 发表积微成著,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自然,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回复评论222.212.233.* 在2010年2月23日11:17 发表116.227.155.* 在2009年12月10日17:11 发表积微成著,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自然,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天道~!回复评论125.35.5.* 在2010年2月24日15:55 发表什么破窗效应,实际就是人的趋同效应。
这是人类进化的本能潜意思,大家按一致相同的行为就会分散个体的风险,特立独行的个体在进化过程中总是处于较高的风险逐渐被淘汰了。
就像我们吃饭选人多的饭店!回复评论117.41.225.* 在2010年2月24日16:44 发表要有效预防破窗效应,似乎开头者和跟进者并不在完全责任,“窗户维护者”似乎更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回复评论张继达(Talk | 贡献) 在2010年2月24日18:11 发表杀一敬百回复评论116.27.184.* 在2010年2月27日16:06 发表很快就要竟选当管理者了希望来一场改革破窗效应帮忙了thankyou回复评论122.234.49.* 在2010年2月28日18:13 发表一个制度如果出现纰漏,而没有去弥补,将会带来更多的仿效者,从而导致整个制度的崩溃,社会如此,生活如此,公司也如此,作为管理者,防漏补缺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1.任何制度都是脆弱的,没有完美的制度 2.人的潜意识是无序的,当制度遭到破坏的时候,人们倾向于违背制度,比如说如果红绿灯坏了,人们很难遵守交通规则 3.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制度的漏洞,并及时更正过来回复评论219.131.237.* 在2010年3月1日09:46 发表218.25.62.* 在2009年7月8日16:56 发表好像和“和谐社会”理念冲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