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研究背景

经历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累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升级、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而作为农业人口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是中国社会深入改革的重点领域,农村改革是推进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1的新时期,深入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解决农村发展滞后的必然路径。早在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农村社会的微观组成单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实践载体。

新型农村社区是有别于传统自然村落、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集经济发展功能、民主自治功能、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建设功能为一体,随着农村社会传统行政村的消弱,新型农村社区的财务管理活动也出现新的实践特点、开展了新的试验探索。而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研究成果落后于现代城市社区研究,在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2009年民政部推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的战略规划,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务管理活动的精细化实证资料更是缺乏,但是社区的财务管理活动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是社区功能能否良好运行的基础。

1.2研究意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五项目标要求中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而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更是农村经济矛盾、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矛盾的焦点。因而在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社区财务管理环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新型农村社区以完备的社区服务和高效的社区管理为目标的同时,注重社区的经济发展功能,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共同体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人民出版社。

组织。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经营体制发生了变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资产总量都进入新的发展层级,为解决遗存的“村财村管”财务管理模式与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开始在农村各地区开展农村财务管理改革、根据具体实践特征而推行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方法,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主体身份模糊以及管理权限不明确,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主体地位遭到架空、参与主动性遭到遏制等等,这些问题如若在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重复出现,势必对社区整体架构经济基础产生威胁。

(2)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契合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目标,而社区建设已成为城乡社会基层管理和服务改革的重要领域,农村与城市社区统一于社区建设的战略规划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选择。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介入的行动过程,农村社区财务管理不仅涉及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的收支和分配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及集体财务民主管理,更承担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特征的其他管理职能,筹集资金、集体资产增值价值等职能是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职能,其影响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市场选择与可持续享发展。因而农村社区经济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社区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社会市场的介入密不可分,也是与城市经济建设产生对接重合之处。

(3)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是基层民主自治发展的题中之义。因资金依附主体的差异,国家政府的财政与乡村自治组织的财权具有概念界限上的差别。“财政”指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与财政概念不同,财权是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和财务决策权,财权源于原始产权的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附,即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1《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区别于城市社区的建设,农村社区在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生活共同体的同时,实现社区经济产业的发展、承担社区居民生存的生产目标。从程序设计的管理职能扩展到权力层面上,社区居民作为基层社会力量的自治权力在法律上得以确认。在此前提下,村民自治组织对村集体财产和资金具有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审批权,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居民依法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培育公共领域的民主意识,为社会基层自治民主的发展提供培育空间。

1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15-67页。

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农村社区研究综述

1、关于国外农村社区的相关概念。国外社区概念的区分源于19世纪末2世纪初英法德的学者对于社区底层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底层居民的贫困问题、移民问题等,其中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出版的Gemeinschaft und Gensellschaft 对社区概念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共同体”就是“社区”,用于欧洲社会工业化变迁分析的起点,指出社区是与社会相对的历史发展阶段,社区是基于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的生活团体,注重人际关系间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是持久的和真正的生活共同体1,其外延范围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英文Community 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tas,意为“共同性”、“团体”或者“联合”等,与滕尼斯的社区概念较接近,因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将德语Gemeinschaft翻译为Community。2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学科的整合发展,“社区”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因国家制度、地域文化以及学科视角的差异,社区研究一直进行着不同的实践,所以,学者对于社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因素、特征和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发表《社区定义:共识的领域》中,对有关社区的94种定义分析总结,认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之外,有关社区的性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应具备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三种基本因素。

其中,侧重于地理结构的视角,1968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卷中,伯纳德与桑德斯将社区的定义归纳为三种:(1)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人口;(2)社区是以地域为界并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系统;(3)社区是具有地方性的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侧重于心理互动的视角,葛瑞(Helen D.Green)认为“社区是居民生活中互相关联与互相依赖的网状体”。3鲍斯顿(Richard W.Poston)强调“居民具有各种的兴趣与互助的设施,及人与人之间的相知”。4从社区的形成来看,美国学者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在《乡村社会变迁》中指出,最初社区的形成可能是为防御外界天敌的侵犯而形成的,归属、地位以及依从是人类的需要动机,许多人居住在一个区域里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成员的归属与依从的动机需要。5社区的形成是源于人类的某些基本动1滕尼斯:《社区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第54页。

2谷中原,吴晓林主编:《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3页。

3Helen D.Green,Social Work Practice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New York,Whiteside & Morrow Press,1954),P.28.

4Richard W.Poston,Democracy is You: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New York,Harper&Brothers,1953),P.15-16.5(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07

机,通过社区满足需要。侧重于行动功能的视角,史托普(Herbert H.Stroup)认为居民中“政治的自治与共同致力于集体生活的满足”。1布鲁纳(Edmund De S.Brunner)也认为“社区生活的动力即在于自行发现其共同的利益及需要与自求解决的方法”。2

德国学者滕尼斯对于社区概念的区分研究较早,但农村社区研究却源于美国。1919年,威斯康辛大学的盖尔平教授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的农村社区研究报告,这是美国第一次对农村社区进行社会学研究。1937年美国建立农村社会学学会,关于美国农村社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社区研究便一直在美国农村社会学中居主导地位,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村组织、农村社会心理、农村人口和变迁等方面。

2、关于国外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相关内容。

第一,美国,从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来看,美国推行的是社区自治模式,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主要以间接干预的方式进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内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协调各种组织关系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内部的事务由社区实行自主自治。由于美国农村居民人口少,不到全国人口的1/3,农村居民点占国土面积的1%,3从事乡村农业的人口更少,但美国耕地面积几乎接近30亿亩,因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农村合作社。在美国社区发展规模上,美国的城镇与小城市介于农村与大都市之间,社区功能比乡村社区较完善。(1)美国的城镇社区发展,1930年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之后,大都市城区经济发展滞缓,又因城区居住环境恶化、人口密集等问题,城镇化和小城市的“郊区化”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完成城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至2011年美国现有2.2万个市,1.7万个镇,小城镇的设立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即社区范围半数居民以上的同意,原所属市同意单独设立,财政要有独立支付能力,社区居民不能少于500户。4各个小城镇根据自身优势确立自己的特色,但都比较注重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学院作为美国社区教育的产物,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联邦、州、地方政府的拨款以及私人捐赠,在20世纪60年代后,州与地方政府拨款成为主要的经费来源,2000年,公立社区学院的总经费中,42%为国家拨款,23%为学生学费,18%为地方拨款,5%为联邦拨款,其余占10%。5此外,

月第1版,第162页。

1Herbert H.Stroup,Community Welfare Organization(New York,Century,1930)P.20.

2Edmund De S.Brmme r&Wilbur G.Hallenbeek,American Society,Urban & Rural Patterns (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55),P.159&p.163.

3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4王勇辉等著:《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5Phillippe.Kent A.National Profile of Community Colleges:Trends&.Statistics[J/OL].Community College Press.a division of AACC,3D Edition(2000).http://www.aacc.nehe.Edu/Cotent/NavigationMenu

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也由各级政府通过立法来保障,如1990年通过的《博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授权联邦政府每年向州和地方投资16亿美元用于职业培训教育,以教育专项补助款的形式分配到各州。许多州也从州政府的财政中拨出转款资助职业技术教育。1(2)美国农村合作社,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位、农场主私人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经营由农场主自主决策。因而美国农村合作社通常称为农场主合作社,最早出现的农场主合作社是农产品销售合作社,19世纪70-90年代,美国工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美国农产品价格下跌,农场主陷入困境,因而出现保护农场主利益的社团即“农场主联盟”,此后农场主合作社组织发展迅速,之后经过合并整合,至1996年,美国农场主合作社达到3384个,年营业额为2500万美元。2农场主合作社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社三类,其中,供销合作社以农产品直接生产为活动中心,是农场主参与者最多的合作社类型。农业信贷体系是由联邦土地银行、生产信贷协会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以及合作社银行三个系统组成,联邦土地银行是专门向用于购买农场房屋建筑和土地等不动产的农场主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银行;生产信贷协会是通过贴现期票或直接贷款的方式向农场主发放中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信贷机构;合作社银行是专门向各种农场主提供贷款的机构。在其他类型的合作社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是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农村电力合作社、电话合作社和电缆合作社组成的,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社的管理是由社员、董事会、总经理和雇员来运作的,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同时,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如交纳合作社经营所需的部分资金、承担合作社风险等。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拓展了传统农场主合作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收购预订数量的农产品,而且发展加工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创造农产品附加值。

2、日本,日本是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的国家,农村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并且分布较为分散,因而,日本的农业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产品自给率较低。日本农村的建设发展是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日本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协同组合为基础的,日本协同组合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机构,既代表农民的利益,也是政府农业政策实施和推进的公共机构。早在1925年,日本就形成了基层(市、町、村)——县级(都、道、县)——全国三级合作组织体系,从纵向上看,农协的基层组织包括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县一级组织包括县级农协中央会、县级供销联合会、县合作保险联合会、县合作信贷联合会等组织,全国性的组织主要包括全国农协中央会、农协合作保健联合会以及农林中央金库等。/About Community College/Fast—Facts.htm.

1易红郡:《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启示》,载于《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3期。

2金龙焕等编:《农村合作经济教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农协的横向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活动关系紧密,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生产服务的合作小组,从事相同农作物生产的一部分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发联合;产前、产后服务的合作小组,以农民自主运营为主要形式如由农民组成的植保服务队;各种辅助性的合作小组,比如农协青年部和农协妇女部两个组织。

但是在农协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农村青年劳动力逐渐转向城市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综合农协通过合并从1990年的3574个,下降到2003年的952个1,组织机构由国家、县、市町村三级逐步过渡到国家、市町村二级。日本农协组织在运营上坚持自愿原则,农民和属地非农居民自愿加入退出日本农协组织,农协的组合员享有利用农协事业权、分红及退股的权益,正组合员与非农居民的区别在于享有选举权、表决权、请求召开组合员大会的权力;农协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是组合员全体代表大会,农协干部中需要有3/4是正组合员,确保农民在农协中的主体地位;农协是有法律规范的非盈利机构,《农村协同组合法》规定,农协盈余金作出各种费用的扣除后,组合员利用农协事业及设施的数量比例和股金两个标准进行分红,其中按照股金分红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年息8%。

另一方面,日本农协还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共同抵御农业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农协的共济业务主要有生命保险和损害保险,涉及养老、建筑物和汽车等险种,20世纪末,日本农协合作组织达4000多个,每个农协成员参加人身共济保险的项目平均将近5项,此外,日本农协还进行社会福利事业,以医疗保险为主,根据日本厚生联农协联合会统计,2004年,农协的卫生系统在各地拥有122间医院,诊疗所59个,农村健康检查中心23个,当年在农协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达22586647人,2日本农村医疗服务逐渐形成规模。

2.2、国内农村社区研究综述

1、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关概念中国“社区”概念的研究缘起。中国社区概念源于美国“Community”一词,1932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燕京大学讲学,将community一词引入中国,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在翻译其论文讲稿时,根据帕克区位学理论将其翻译为社区,我国学者吴文藻解释英文Community译为社区,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概念。费孝通先生在谈论社区概念时,认为帕克所强调的“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个社区都是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因而社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个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体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是人际关系,构成社会。在这里,社区不是一个完全的人为概念,是自然生长和发展性质的社会生活体系,强调的是社区形成社会的独特方式。20世纪8、90年代,随着改革

1阮蔚:《日本农协面临的改革难题及启示》,载于《西安金融》,2006年第9期。

2祁春节,刘双,王亚静:《国际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开放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社会人口组织形式的理论实践探索成为社会的现实问题,关于社区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关于社区概念的解读角度多样,台湾学者徐震指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社区是一个人群,他们住在相邻近的地区,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服务,并且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1社会学大百科指出,杜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2陆学艺(1999)认为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3

中国农村社区研究历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不同的社区类型,滕尼斯将“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区社区、非地区社区及亲属社区,齐默门根据地理范围的概念将社区分为地方性与世界性两大类。赛乔伯根据都市社区的区位、经济和社会组织把社区分为工业前都市(注重行政与宗教)与工业性都市(注重商业)。4更多的社会学家则主张分为乡村社区、都市社区两大类。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与农村社区相比,理论层面的研究资料更详实丰富、实证考察更完善成熟。但我国早期关于社区的社会学研究是从乡村社区的实地调研起步的,1918-1919年,上海沪江大学美籍教授库尔普在广东潮州凤凰村进行调查,写成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此外陈翰笙在1929年7月至9月,组织大型调查团在江苏无锡农村进行首次大规模的农村社区调查。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村社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吴文藻为代表的学者采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国农村实际生活,1935-1936年,吴文藻先后发表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比如《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中国社区研究计划的商榷》等。1936年费孝通根据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的农村经济调查完成了《江村经济》,1937年黄迪编写的《清河:一个乡镇村落社区》等。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学学科被取消,因而涉及我国农村社区的研究较少,费孝通1957年重访吴江县写成报告《重访江村》。1979年社会学学科重建,农村社区重新起步。

中国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界定。我国农业人口居于主导地位,农村数量分布广远,在1929年我国早期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在《农村社会学》中指出,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地方共同体,由四种要素组成即农民、共同生活、同一区域及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显现出新的内容,与此相对应,关于农村社区的

1徐震:《社区与社区发展》,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35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3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210-211页。

4孙桂华:《社区建设》,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年8月,第16页。

概念,学者又有新层次的理解,徐勇教授(2000)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传统农村社会逐渐成为开放性、流动性、变化性、异质性社会,农村社区由文化共同体转为地域共同体。1娄成武(2000)等认为,“农村社区指的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重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2胡申生(2006)认为,‘‘农村社区指以村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3项继权(2009)认为,“农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4彭大鹏(2012)认为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5王霄(2008)认为农村社区是政府府实施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模式,是政府将农村建设和管理社区化的必然产物,其建设和管理方式是建立政府、民间组织、农民对农村公共事物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管理”关系。6农村社区由传统农村社会发展而来,又是社区的一种基本类型,学者关于农村社区的概念多种多样,主要有六种视角即组织制度的内涵、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特征、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区域共同体以及社区建设与管理职能。

关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我国农村地域范围广泛,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农村社区的建设各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农村社区类型的划分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黎熙元、白以娟和刘嘉瑜按照经济活动性质分为农业社区与非农业社区,按照社区的聚落形态分为团聚状、条带状和环状,按社区发展水平分为初级社区和次级社区。刘畅(2011)在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中按四种标准进行划分,一是按照所处的区位来划分即按距离城市远近距离可化为城郊社区和一般农村社区,城郊社区借受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社会发展程度比一般农村社区要高;二是通过农村经济结构的产业可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村、渔村以及矿业村。三是按照行政组织关系划分为自然村与行政村两类,按居民点分布状况和社区演变过程划分为散村居民、集村居民和集镇居民。而2007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农村各地区“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应、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村社区定位。依据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类型有五种即“一村一社区”,是指在村委会的基础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社区,是

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0年第4期。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3胡申生:《社区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4项继权:《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7期。

5彭大鹏:《父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农经信息(2012):WWW.eaein.tom/index.asp?xAction 6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各地农村社区最普遍的建设模式;“一村多社区”是在一个自然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304个实验县(市、区)中有21个实行一村多社区,如湖北远安在洋坪镇双路村按照“一村多社区”的模式将原来7个村民的小组撤销,以以前设置的15个村落为单位设立15个社区;“多村一社区”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合并为一个社区,在多村设立一个社区的过程中,一般选择一个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如医疗服务中心;“集中建设区”是在新规划的居民点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农民聚居设社区,如江苏、成都、天津等地区实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以甘肃阿克塞县为代表的在人口聚居地建立社区,将全县3个乡镇10村整合为一个民族新村牧农村中心社区;“社区设小区”是指在实行“多村一社区”或“一村一社区”的地方,在社区之下再设立小区,如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而在小区则设立社区服务站点。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总体上是在近些年社区建设试点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其概念的,新型农村社区是以基本组成要素为前提,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社区。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各地区都对社区的功能职责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农村社区建设以最主要的基本功能为基础,即村民自治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文化功能,并且与之前的传统农村相比更加凸显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功能。1每个农村社区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以地域空间、社区农民主体、社区经济产业以及社区共同文化习俗为基本要素,不断出现的新内容如生产生活设施、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医疗保障、社区治安和社区教育等;并且农村社区还要承担成员社会化的功能、适应环境的功能、实现目标的功能、整合成员的功能以及维持秩序和保持安定的功能。与城市社区相比,我国农村社区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条件而形成的农业生产组织,在历史惯性下形成的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原则集聚而居的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有较强的经济组织功能以及社区文化组织功能,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思想凝聚力。

3、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的财务管理

传统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崔国平(2007)以我国现行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划分为农村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代理制”以及“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史成贵认为应该根据农村本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选择的采取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认为农村现阶段适合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管式,对于财务

1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编:《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报告2009》,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村庄,应该让村庄自主管理,逐步走上财务管理规范化道路;二是代管式,这种模式主要需要乡镇财务办公室对村级财务实行集中核算和管理,负责处理村级会计业务,管理村级集体财务。三是统管式,对于村级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取消村会计的设置,成立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财务的审批、预算和决算,统一安排资金的使用。查定全、李支荣(2007)以陕西省农经站的工作经历,详述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不断探索改革的农村财务管理方式。除村账村管以外,主要的财务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村会计集体办公,即在村账村管的基础上,由乡镇农经站定期组织村组会计集中办理会计业务,同时进行会计业务指导和审核监督;二是村账乡管,即在村组拥有集体资产、资金所有权和支配权不变的基础上,取消会计岗位,经济业务由村报账员送乡镇农经站统一记账,实行农村会计专业化指导;三是会计委托代理制,即村组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内部不设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委托乡镇农经站、财政所或其它代理记账机构代管会计事项。如果委托乡镇农经站或财政所代管,就与村账乡管类同;四是会计委派制,即由上级业务主管机关向村组派遣会计人员承担会计审核职能。

李玉生(2011)指出现在村级财务人员管理存在对财务人员重视程度不够、人员水平不一、业务培训少及知识不系统等问题。针对问题应明确财务人员管理权限,加强业务培训、岗位考核等措施。吴家真(2007)强调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目前存在部分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低、村级财务队伍不稳定、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李学坤(2011)在《“村账乡管”的制度完善分析》中指出“村账乡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没有做到制度化;财务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理财组织形同虚设,由村委会指定或者村干部兼任;凭证随意化,单据审核把关不严,白条报销的现象普遍,招待费、劳务费、甚至工程款等支出都用“白条子”入账;部分乡镇越权管理村级财务,强制性地收管村级财务管理权,造成乡镇行政职能错位延伸,与村民自治形成矛盾;甚至将支出向村级转移,或者硬性要求村级增加支出项目,加重了村级负担。

我国各地农村社区建设是在传统行政村落的基础上规划、实施进行的,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也主要沿用了传统农村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功能不断健全的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的财务管理也需要逐步改革完善。此外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关于社区组织财务管理活动也正处于探索阶段,缺少实证研究资料。但是从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农村社区财务管理仍旧是以农民集体经济资产为对象,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的收支和分配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以及集体财务民主管理为基本内容。根据农村社区组织结构功能的内容,农村社区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于农民集体占有和支配、管理的资产运动

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使用和分配等财务活动,主要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票证管理制度、会计报表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以及筹资筹劳管理制度九类。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1即“村有村管”模式、财务“双代管”模式、“会计委派制”模式、“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以及农村会计代理记账制。

3、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3.1、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搜集梳理国内外的理论文献,形成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农村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认识,明确农村社区财务管理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确定典型样本,通过对河南省濮阳市X村的实证分析,总结该村社区组织管理的经验以及现实困境,为构建科学规范的新型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模式提供实践支撑;第三,对对该村社区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以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为基础,针对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3.1、技术路线

3.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电子文献资料与图书馆纸质资料的整理,分析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对我国农村新型社区组织财务管理内容进行解读,为个案研究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持;(2)实证分析法。论文基于对河南省X村的实证调查访谈,搜集该村社区建设财务管理内容的实际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个案样本中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问题,为我国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4、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论文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农村社区概念视角多样化、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在衡量考察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对研究对象考察分析方向有一定影响。二是所采用的研究素材存在局限性,本研究的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文献的搜集与实证调研的资料采集。这些资料在提供研究条件的同时,其是否具有全面性与代表性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1同春芬,党晓虹,王书明编著:《农村社区管理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5、农村社区财务管理的含义

农村社区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

6、河南省X村社区财务管理现状实证考察

一、研究样本分析

河南省濮阳市位于中纬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处于黄河下游北岸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各县区的村落以农业种植为主。濮阳市目前管辖2区5县即即华龙区、开发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其中,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就位于河南东北部,濮阳县南部,隶属庆祖镇管辖,西辛庄建立于1981年,到目前为止,本村共300多户家庭,720口人,960亩耕地,当地的耕地属于盐碱地,粮食亩产量不高。近些年来,通过新村规划集中管理土地,工业园区占地3000亩,新居民楼建设占地约80亩。

河南省X村社区建设属于“多村一社区”模式,该村建立10多栋居民楼以吸引周边15个村落的落户迁移,形成以西辛庄村为中心、可容纳2万多人居住生活的大社区。2012年5月,该村举行“村级市”挂牌仪式,“村级市”虽是不具有行政机构性质的虚名,但实质是建立农村新型社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层次。该村经济效益、村民福利、公共服务的吸引力致使周围15个村的群众自愿并入西辛庄村,其中有一个村全部村民都签名、按手印。X村是以国家新农村政策为社会背景,农村自治组织在原村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以本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落辐射、自发筹建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西辛庄村社区组织功能建设

第一,河南省X村社区经济产业组织(外资企业、合作社、医院、学校)

1、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10月,外来大学生的主动加盟X村,组织村庄附近10多户奶农成立西辛庄“至诚”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奶牛已发展到200多头,年利润达到30万元。奶牛养殖户之间形成互帮互助模式,整体养殖数量规模在市场上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具有竞争优势。在合作社建立之初,商业银行对于农村个人申请的农业贷款条件审核严苛,养殖奶牛的启动资金成为了难题,最终是在村支部书记个人的担保下获得银行贷款。与传统农村养殖牛牲畜不同,该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现代养殖技术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奶牛养殖,并且享受国家农业政策补贴,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升级发展提供条件。

2、经济工业园区。2002年,西辛庄村改变原有的村庄结构进行新区规划,村民集中居住,集中起来的原宅地基空间修建工业园区。从2004年开始,西辛庄村规划建立占地三千亩的工业园区用于招商引资,筹资51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租赁或者入股的

形式引进外来企业。两年之内,7家光电源企业入驻,总投资规模达6亿元。目前工业园区有来自北京、上海、乃至台湾的20家外来建厂企业,如华珍电子公司、台一工业有限公司、家胜灯饰有限公司、格瑞特灯饰有限公司等光电源产业,目前园区内企业年产车灯、节能灯、荧光灯、圣诞灯40亿支,主要出口到周边以及欧美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电光源产业集群。此外,安置该村以及周边村民12000多人就业,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村办股份合作制企业。1994年,在该村村支部书记的组织下,发动6户村民参与筹建再生纸厂,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共筹建21万元,当年创收利润89万元。之后,该村支书说服股东同意将价值100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村民,全村168户每户1万元的股金入股造纸厂,实现农民、工人、股东三者合一的股份经营模式。并且相继建立工业用呢厂、棉纺厂和酒业公司,1998年,经村民代表表决通过,筹资500万元创建工业用呢厂,该村党支部书记到外地企业考察,高薪聘用技术人员,一次性支付3位专家30万元。目前全村共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7家,形成了多元化的股份合作经济,并且还吸收周围20个村群众2000万元参与该村的企业股份,每年外村村民所得红利达400余万元。

第二,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医疗保障服务(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商业保险)2009年,该村村民筹资9000万元新建的民生医院落成,其性质是该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该医院占地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9000万的巨额投资中,村民自愿集资3000多万元,村内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银行贷款2000万元。依据城市医院的标准修建病房、购置医疗设备,如医院配有美国公司生产的价值600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并且普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手术麻醉科等医疗技术科室齐全,拥有专家和医护人员68人,住院部门设计床位300张,每日接诊能力达500人;此外该医院还与濮阳市人民医院、中原油田总医院的医院开展技术协作,聘请各科专家轮流坐诊。村民在此医院就诊均可享受社会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缓解了周边数十万群众的就医问题,村民的疾病问题能都得到及时治疗的同时,降低了村民外出就医的经济成本。此外该社区村民在医院就诊,所花费的费用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之后,村委会承担剩下的医疗费用;其他村民看病免收诊断费,只收取药品费用。

2、社区学校教育(学生、成人教育)一方面,社区学生教育。2013年6月,位于西辛庄村东北方位的高标准小学和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该村共投资3200元筹建教育园区,其中,幼儿园能容纳近1000个孩子,小学可容纳2000多孩子,目前校园内有1000个孩子就读,但本村的只有80多个。学校按照城市标准购建硬件设施,并且学校教育内容特色丰富,陶

冶学生情操,如三月的“兰花节”、五月的“香杏节”、六月的“儿童节”和十月的“艺术节”。另一方面,社区村民的教育培训。西辛庄村选送村“两委”干部到市区新农民学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知识理论修养,培养有文化懂管理的新型农村干部;2007年西辛庄村以村民股份形式投资500万元建起集宾馆、餐饮、超市、商务、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西辛庄村教育培训中心”针对该村产业发展,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农民达3000多人次,并且引进新技术、新工艺12项。在实践方面,西辛庄村每年都组织评选“文明村民”、“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和“文明企业”,选出村民职工的标榜楷模,发挥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提升村民的思想水平,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村民关系。

3、社区设施(生活基础设施)从2000年到2001年底,西辛庄村进行新村规划,重新规划村庄结构,村民集中居住,每户都兴建了205平方米的建筑样式统一的别墅式小楼。从2012年开始,西辛庄村准备与河南建业集团筹建新农村居民楼,投资1.6亿元建设益民新区,在大约80亩的土地上修建10多栋12层的电梯高层楼房,设计容纳600多户,以1860元的价格出售给周围村的村民,目前两栋楼房已经入住,购入居民楼的村民可获得西辛庄村户口证,但不能持有房产证。并入西辛庄社区的村民每月每人免费使用6立方米水,超额每立方米收2元钱,每人每月免费用电7度,超额每度5毛,这也是出售社区居民楼的优惠政策。在未来的设计规划中,村庄外围四个交叉口建立12层的高层楼房,实行一村一小区,以村的名字命名,使周围附近更多的村民住进社区。

三、社区财务管理运作现状

第一,社区现行的财务管理方式,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即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代表同意之后,将村级财务管理授权给相关代理机构负责的一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村委会将村级组织的资金或账目,转由乡农经站或乡镇政府的集中记账专门机构负责,主要有“村资乡管”、“村账乡管”和“村账乡双代管”等几种代理形式。而西辛庄社区作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社区财务管理采用“村资村管”与“村账乡代管”相结合的,社区内部集体企业、工业园区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居民福利相关的资金账目都由社区民主理财小组负责管理,并且定期向政府所属的乡财政所设立的相关会计机构报账,接受乡镇财政部门的监督。

西辛庄村社区建设以“村财村管”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主,全体村民在村委会的组织指导下,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推选民主理财人员,民主理财成员由村民小组长与村民代表组成,

其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进行管理工作,村民主理财小组两部分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外部受乡镇政府的监管。西辛庄村社区采用“村财村管”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于该社区形成的良好基础条件:第一,该村经过近20年的经济发展累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村民经济收入多,尤其是从2004开始建设的电光源工业园区引进了大约18家外资企业,使该村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第二,村民长期在村办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工作,通过企业严格纪律的管理以及对于村级重大事项的长期参与监督,该村村民相较于周围村的村民而言,已经具有较高的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第三,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传统的农村财务会计相比,该村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升了层级,年龄也在不断趋向年轻化,并且每年该村都会选送村委会干部到省市学校再学习,培训实践技能;第四,该社区财务管理具有民主化色彩,村民小组长与村民代表组成该村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实行资金、账目分开管理,村民代表由对村级账目持怀疑不信任态度的村民担任,对村级账目进行监督与管理。

与此同时,西辛庄社区建设也遵从“村账乡代管”的财务管理办法,“村账乡管”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债权债务不变、会计核算内容不变、资金使用方向不变、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权不变的原则,主要是监督管理村级组织的资金与账目,村级组织实行报账制,执行财务收支联签制度。社区组织内部的基础设施项目、村级企业的经济收支、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国家发放的农业补贴等经济业务,在原始票据上需要有经手人、村民理财小组、村委会主任的签字。村级经济组织的财务监督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乡镇农村财务办公室遵循程序对票据、账目进行审核监督。

第二,社区现行的财务管理机构,西辛庄村社区内部村党委由3个支部组成,即农业党支部、企业党支部和东辛庄村党支部,村党委由七人组成,共有145名党员。其中农业党支部主管原西辛庄村农业生产问题,企业党支部主管该社区内部村集体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东辛庄村党支部是东辛庄村并入新社区后设立的新支部。社区组织的财务管理机构主要由村级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村级财务管理机构构成,村级组织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与账目分离,由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分别管理资金与账目,实现财务管理的共同参与、互相监督,村会计人员只保管账目不管理钱财。此外,村党委、村委会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社区的重大基建项目都由村民选出项目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民主理财小组全程参与,全体村民都可以实施监督,对不信任的财务活动提建议。

社区的财务监督程序主要体现在规范财务公开方面,如每月在社区的公开板报栏定期公开财务账目;在程序规范上,每笔经济业务事项都由项目经手人、村两委负责人与民主理财

小组审核管理,定期向乡镇农村财务办公室报账,再由其审核把关;在公开内容上,对公开事项进行统一规定,村级企业财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基建项目、社区村民福利、国家农业补贴都在财务公开的范围之内;在监督管理上,除了定期审核社区的财务账目外,乡镇农村财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财务公开工作,每年定期对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通报验收结果。

第三,社区财务管理职能

5、西辛庄村社区财务管理方式取得的成效

一、缓解了基层组织干群关系矛盾

一方面,以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为基础的“村账乡管”模式强化了乡镇政府对村级集体组织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社区集体组织的财会人员、乡镇农村财务办公室的财务负责人员隶属于乡镇行政机构,其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乡镇政府组织与管理。财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所任职村庄无直接性利益关联,其可以比较独立的执行财务审核管理,遵循制度办事,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维护集体资产的安全、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从制度程度的正规运行中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民主观念。西辛庄村财务会计人员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只负责账目的保存,但人事关系独立于村委会之外的优势为该社区的财务会计人员发挥职能、依循章程审核账目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西辛庄村社区建设实行“村资村管”的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具有民主特色的实践活动缓解了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干群关系矛盾。长期以来,村级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地区干群关系的矛盾所在,并且经常出现农民因此问题的上访事件,西辛庄村也不例外,但后来村级财务问题纷争的解决是能人治村的结果,在早期西辛庄村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创办工厂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时采取的措施取得实效,一是实行村级财务全部公开,按村支部书记的说法“让群众和我知道的一样多”,并且取消了村内招待费用的设置,获取村内村民的信任,化解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二是村级账目与资金分开管理,第一、二生产队管理账目,第三、四生产队管理资金,相互监督、共同参与管理,减轻了村内村民因没有参与村级管理产生的不平衡心理;三是,在涉及村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按照村级民主规章制度,村“两委”商议之后向群众代表大会提交方案,经过村民代表表决通过之后,全体村民代表选出临时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具体的建设管理由专人负责,村干部负责执行工作,民主理财小组负责资金、账目管理。西辛庄村早期的财务管理实践活动为社区财务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因而,在西辛庄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继续沿用“村资村管”模式,社区自治组织处于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

二、规范村民民主参与的实践活动

西辛庄村社区建设管理采用的“村资村管”模式满足社区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监督的内在诉求,实现了农村社会基层自治组织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一次无意识的民主改革实验。在1991年西辛庄村进行村级财务管理改革之前,村“两委”干部并未真正意义上担负组织村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职责,只负责村级的公共事务,不干预村民个人的经济生活。一方面,中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分解了类军事化生产大队凝聚的村民整体利益,使村民的利益形式以家庭个体为单位呈现,村民之间的利益、村民个体与村级组织之间的利益也呈现分化趋势,西辛庄村地处平原地带,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但黄河沿岸的盐碱土地极大地影响农业粮食产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形式、较低的经济收入迫使村民个人、甚至村委会干部只能关注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村民无条件追求更高需要层级的民主生活。

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由国家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其中自筹资金成为乡镇政权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三提五统”的费用收取办法,到1990年代,农村基层承担的税费主要有四类组成即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规费即“三提五统”和乱费。在此情况下,乡镇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出现矛盾冲突,乡镇政府通过获取村干部的支持,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收取维持自身运作的自筹资金,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使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性手段管理村民,村民迫于乡镇政权的权威而服从村委会干部,但现实的冲突使村民潜意识中的平等公平观念更加显现。如周围其他行政村落一样,西辛庄村村民也曾因村级财务账目的公开和集体财产的处置问题投诉、罢免村干部,但实质是乡镇政权与乡村社会利益出现冲突时,村民对于乡镇政府与村干部联盟产生的不公平心理、愤怒情绪的表达方式。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农民潜意识中隐藏着几千年封建的封建官僚思想,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实践活动为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提供了条件,农民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自由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合作精神等,西辛庄社区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得到增强的同时,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行为方式也得以规范。一方面,从1991年开始,西辛庄村取消了吃喝招待费用,一般情况下,村民对村级账目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主要因为村级资产处置不公平问题以及招待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产生招待费用,取消招待费用直接解决了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的显性矛盾,此外从2006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村干部卸去乡镇政府代理人的身份,避免了不断向农民催缴税费而产生的冲

突;另一方面,西辛庄社区村干部除了管理村级行政事务之外,工作重心转移到村级经济发展的职能上来,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社区村民的经济收入,村级集体企业的管理方式、经济收入的分配过程也是社区内部政治民主实践程度的表现。目前村级集体企业主要是村干部通过联合部分党员群众集资共同尝试创办的,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发动村民入股投资发展成为股份合作制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通过企业的管理方式运作,使村民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参与更加规范化。

三、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

作为农村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农村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与扶持下,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农村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内全部村民为服务对象,发动社区内各种力量开展的提高社区村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的社会性服务。其中,农村社区服务包括便利于社区村民生活的各种有偿或无偿服务,但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提供的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的,强调社区服务的公益性。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服务的主体由两部分组成即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六项内容,而西辛庄村社区服务主要由村民自治组织自给提供,提供的服务内容满足了社区村民的基本需求。

1、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营利性西辛庄村社区采取“村财村管”的财务管理模式,村民自治组织持有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村级重大事务具有决定权。这便于社区日常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及时了解村办工业用尼厂、纺纱厂、造酒厂等村办企业的资产盈利、负债状况,有利于村级自治组织准确掌握财务状况,为村办企业的发展规模的确定提供决策信息。尤其是便于确定西辛庄村社区服务的内容和性质,社区集体经济实力的整体掌握为社区服务的公益性、营利性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西辛庄村社区的财务管理活动是服务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基本功能,即村民自治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文化功能,西辛庄村社区存在与发展的载体已冲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以村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工业生产为主体,吸收了大量村内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西辛庄村社区财务管理活动以社区经济发展为前提才能使社区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具有公益性质的同时兼具营利性。

另一方面,西辛庄村社区提供的服务兼具公益性与营利性两种特征主要表现: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看,2009年西辛庄村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村民以及周围村庄村民在医院就医免收诊断费,只收取药品费。作为村级医院的民生医院收费标准整体低于濮阳县级、市级医院,按照社区村民王某的说法“医院的设备都很先进,医生也是从大医院请

来的,来这里看病,我们很放心,最重要的是,药价还比县级医院低10%。”并且根据新农村合作医疗补贴规定,村民在此村级医院就医产生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而在濮阳市级医院产生的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50%,村民可以节省看病的经济成本;此外,建设民生医院筹集的9000万元投资中社区企业、村民自筹资金各占3000万元,村民作为医院的股东可享受利润分红,在2012年,民生医院营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村支部书记认为民生医院的运营“依然有利润,国家规定的药价本身就给你留有利润空间”。从社区的生活福利、村民教育方面来看,西辛庄社区自治组织提供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西辛庄村社区投资建设的高层居民楼以1860元的价格出售给周围村庄的村民,并入社区的住户每月每人免费使用6立方米水,超额每立方米收2元钱,每人每月免费用电7度,超额部分每度5毛钱,而原西辛庄村的村民享受“四不收”的待遇即用水不收钱、用电不收钱、用气不收钱、孩子上学不收钱。此外,社区还建立融宾馆、餐饮、超市、商务、村民培训等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培训中心免费为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已达3000多人次,并且引进新技术、新工艺12项。

2、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地缘性

农村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种地域性的服务,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地缘性主要是指“就近就地的开展社区服务,主要满足本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1农村社区服务只局限于本社区内部,如若超出本社区的范围,社区的服务组织和社区服务设施就失去了便民的效能。西辛庄村社区财务管理实现资本增值、获取经济利润的财务目标使社区部分公共服务项目具有营利性质,进而社区部分的服务项目以本社区村民、周边附近十几个村落的村民为服务对象,突破了一个社区的地域限制。比如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即民生医院在为本村村民提供免费就医条件的同时,因其免费的诊断费、较低的收费标准、优越于乡镇医疗卫生室的治疗设备与医生护理人员,目前附近村落的村民大都选择在此看病。如相邻水屯村的村民冯某所说,“自己在濮阳市一家医院治疗鼻息肉,一周就花费3000多元,诊断结果需要再观察观察,自己虽然加入了新农合,治疗费用可以报销50%,但身为农民经济收入并不多,自己对于这样的花费吃不消。在民生医院,一周的花费不会超过1500元,并且治疗费用可以报销70%”。并且“虽然这是村级医院,但我感觉与我之前住过的那家市级医院一样,有些地方甚至比他们还好。这里的医生水平不错,并且很认真,很有耐心,护士的护理水平也很专业。也不是说大医院的医生不认真、没耐心,而是病人多,医生没时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间跟你一个人说太多。”此外,西辛庄村社区2007年投资500万建立的综合性服务大楼除有宾馆、餐饮、商务的盈利性经济项目之外,西辛庄村社区还免费提供针对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突破本社区村民的服务对象,覆盖到周围行政村的村民。

5、西辛庄村社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经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随着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的实施,农民确立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地位,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和非农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西辛庄村社区的经济结构

(另一方面,西辛庄村委会主任李百选也承认:“虽然村子影响力大,但是经济实力弱。”他表示今年的经济形势感觉不如去年好,包括西辛庄的特色产业纺纱,“纺纱厂行情不太好”。)由4个村民小组长和4名村民代表组成,管账管钱两分开,重大开支必须由支委、村委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理财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审核,经村支书和群众代表签字上账后,由村会计公布。

第二,农业发展贷款问题

第三,经济投融资潜在风险(9000万的巨资,村民自愿集资3000多万元,村内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银行给贷了2000万元。)第三,社区投融资方式(常铁威著,新社区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05页

第四,社区财务管理科学性欠缺

第五,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

第六、社区土地流转

6、X村社区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社区经济产业发展项目的合理性

二、建立现代财务管理制度

三、加强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内生性经济组织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夯实社会基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广泛征求居民对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意见,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做好社区工作。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运转协调高效、保障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稳定、小区

环境清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和谐社区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坚强、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于奉献、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熟悉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有效工作机制,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整合社区资源推进民主自治 社区民主要紧紧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居民自治要紧紧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行。 4、理顺社区关系。社区党组织要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责。要明确一个核心,理顺三个关系。即:明确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事协商制度,坚持对社区中重大问题,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决定。 (三)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建设新社区 打造新亮点 促进新发展.doc

建设新社区打造新亮点促进新发展 ——板桥镇新社区建设情况报告 (2012年2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板桥镇视察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我就板桥镇新社区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板桥镇新社区建设在市、县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支撑、盘活资源”的总体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和财政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原则,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土地“增减挂钩”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以“三集中、两分两换”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居民住房聚集改造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两大任务,突出“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居民”三个重点,不断谋划新思路、探索新出路、采取新举措、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努力达到群众反映好的“五新一好”目标,全力推进板桥镇新社区建设。 一、基本情况 板桥镇新社区规划在镇政府西南面,占地面积256亩,工程预计总投资2亿元,现完成投资1.5亿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2110万元,“三通一平”7890万元,农户建房投资

5000万元。目前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成85%,房屋建设工程完成70%。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建设情况。板桥镇新社区共布置户数609户,其中廉租房72户,公租房40户,异地搬迁407户,旧房改造60户,安居房30户。住房设计为每户三层半的砖混结构,具有新颖、适用、抗震等特点,住房集中布置,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建设、统一购置标准,沿街建筑的底层,不管是公建或农户用房,均建成营业用房,增加街道人气,同时更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目前已建盖(含在建)房屋306户。 (二)水、电、电视、互联网、太阳能入室情况。新社区现已铺设自来水管网10千米,其中主管8.9千米,支管1.1千米,安装闸阀50余个,新社区将全部安装IC智能水表;目前自来水安装入户100余户;新社区配电线路已实现全覆盖,高、低压线总长1650米,规划设计变压器6台,已安装4台;通信管网已全部铺设完毕,能确保整个新社区通电视、互联网;现太阳能入室安装60余户。 (三)社区道路建设情况。板桥新社区采用“三纵九横”、“四道九防”的道路骨架,形成梯形的总平面结构,其中20米街3条、16米街9条,10米街2条,8米街1条,现已完成道路硬化10公里,其中主道4公里,消防道和6米道6公里;已铺设路灯电缆6.5千米,安装8米高杆250瓦钠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郭鹏群 [1] (安阳行政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社区内生性资源动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区豫北农村调查研究 自1887 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历过百余年,“社区”从纯粹的学术分析概念转换到具有特定时空、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人员等构成要素的社会实体;从最初只包含时空、人口和文化要素的集合到集时空、组织、功能、制度、人口、文化等要素的有机复合体;从最初单纯指向农村区域和社会到后来指向特定城市区域和社会,进而转向指向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安阳市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殷都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视角:政府主导,积极推进 安阳市是河南省省辖的18个市之一,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下辖5县(市)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2个乡镇,43个街道,3278个行政区,216个社区。安阳市生产总值2003-2008年由353.7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速。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24元,是2003年的3倍,年均增长15.1%。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9:60.4:25.7,为二、三、一型。2008年安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1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是2003的1.9倍和2.1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方才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有机整体。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功能主要有三项: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协商着办,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努力把村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要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是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农村社区缺乏了社区成员的参与便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农村社区村民自治意识的强弱事关社区最终能否实现社区成员齐心协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本身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表现。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2、建设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对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要把村庄规划建设好,对本村村庄外围的散居农户,要着力搞好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要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与村庄建设相结合,搞好村庄建设是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对搞好村庄建设,让亿万农民过上城市人的幸福生活有三大好处:第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大大节约肥沃耕地,散居1户农民住房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村庄1户农民住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第三,给村民用水、电、气、电话、电视机、微机等都会带来便利。如四川省宜宾县新联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听说要组建社区搞村庄建设了,在会上就有20多户农民自愿报名要求在公路旁边新建1个小型村庄,配套建起农贸市场。但要求散居农民尽可能在村庄居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集中。现在农村许多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加上农民信迷信,建房讲究座东向西、座南向北,农民建房混乱无序。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村庄建设,逐步将混乱无序的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村庄。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个设计新颖的崭新的村庄诞生之时,就标志着中国农村村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管理功能。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公推直选村干

社区建设概念

社区建设 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扩大民主,社区自治3资源整合,共驻共建4责权统一,管理有序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概述所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城市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扩大民主,社区自治 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资源整合,共驻共建 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宗旨社区建设的宗旨是稳定、服务、发展。即在保持稳定,为职工群众、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社区的发展,使社区规模不断扩大,职能更加完善,更加的方便广大的人民群众。 核心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主自治,以社区居民为依托,让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基本任务(一)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1、完成新型社区的构建。 2、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3、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4、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性组织。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规范用人机制。 2、树立先进典型。 3、搞好业务培训。 4、建立社区建设财力投入保障机制。 (三)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深化改革,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相分离。大力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积极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计生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干部职工与志愿者参加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促进社区服务的党员参与率、居民参与率和辖区单位参与率明显提高。 4、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将城区和市区所有社区的电脑配置到位,初步实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农村新型社区项目 申请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编制的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主要建设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研究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西峡县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项目建设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项目建设的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企业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场址与建设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建设场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自然条件、水文地质与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供电通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给、排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原辅材料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市场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销售策略、方案、营销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最新版】

【仅供参考】 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 部门: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6 页

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 一、社区概况 枣园东里北区居委会位于清源街道的中部,是 XX年6月6日刚刚成立的新居委会,它东至兴丰大街北路;西至兴华大街北路;南到枣园路;北到康庄路;总面积20万平方米,总人口4900人,其中流动人900人,辖区的大小单位和商铺达110家,出租房屋190家。整个社区由三个自然小区组成,有3家物业公司来分管,是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社区,最南端的是1995年建成的由枣园物业公司管理的社区,最北端的是均豪物业公司管理的xx年年刚入住的新型社区,介于新老社区之间的就是二公司家属院,它是由自己单位的人员来进行物业管理。三个小区新旧程度不同,人员构成和居民需求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居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分类管理,区别服务。 二、社区需求分析枣园东里北区是一个混合型的社区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5%以成为了老龄化社区,其中大部分老人为离退休人员,在通过入户、座谈和召开居民代表会的形式我们了解到:(1)社区的老年人非常寂寞受社区活动空间的限制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的丰富;(2)社区的“五保户、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需要生活上的帮助;(3)老旧小区的环境和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居民;(4)中青年的上班一族对居委会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和任务不是很清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网络来构建起相互交流的桥梁(5)辖区单位的资源:包括他们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利用,社区的资源共享和共驻共建需要有突破性的进展;现根据我社区的需求并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枣园东里北区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 第 2 页共 6 页

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设施很齐全很便民

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设施很齐全很便民 作者:来源:洛阳晚报添加日期:12年03月23日 建设规模 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选址安全、村民同意”的要求,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布点、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结合人口增长率,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 在规模和原则上,要按照“1、5、3”的标准,即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和人口较多的平原地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1万人以上,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住宅高6层以上,具备条件的要建设高层或小高层;丘陵塬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5000人以上,覆盖半径4公里左右,住宅高4层以上;山区和旅游景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3000人以上,住宅高2层以上。 为集约节约用地,我市鼓励和支持利用荒山荒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并发挥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特色社区。 社区配套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做到“四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就业项目配套。 ●教育设施 幼儿园:每5000人应至少配建1所6班幼儿园;小于5000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3班幼儿园。 小学:每1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24班小学;小于1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12班小学。 中学:每2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36班中学;较偏远的小于2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规模适当的中学。 各社区可根据人口和位置等因素合理调整教育设施规模。 ●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医疗卫生站(所),3000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100平方米以上;5000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15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同时,要建设诊断、治疗、观察、药房、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室,实现“六室”分开。 ●文化体育设施 文化休闲广场,可与室外体育活动场所及绿地系统设施合并建设。要根据人口集聚数量,建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能够开展棋牌、器乐、健身等室内文体娱乐活动。室外体育活动场所,要能够开展小型室外演出及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能够设置部分体育健身器材,可与绿地景观系统合并建设。 ●商业便民设施 便民超市,5000人以下的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5000人至1万人的社区,面积要在50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800平方米以上。同时,还要配套建设集

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_袁方成

收稿日期:2009-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5探索62010年第1期 /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袁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0 [1]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 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 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0。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 /第一块试验田0,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0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2] 2.秭归模式:/组织再造0。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0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0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 130#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http://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违法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

社区发展三年规划

XXXX社区发展三年规划【2011—2013】 (2010年12月) 根据XXXX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按照办事处党工委的要求,现制定第四届社区居委会发展三年规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第一要务,努力完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群众得实惠为总要求,以社区的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创建和谐社区为载体,推进社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到2013年,社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持续稳定,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系统,社区成员具有较高归属感和认同感的XXXX社区生活共同体。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社区经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继续盘活集体资产,加大集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大对“两场一园”的投入力度,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建厂房5000平方米,使集体资产不断增加。加大招商引资的步伐,抓好各项收入的管理工作,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确保年收入突破12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亿3000万元,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理顺经济发展思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对外拓展市场,在适当时机多购置商业门面房,使集体资产不断保值增值。紧紧围绕“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两场一园”实行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大对企业业主的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其安全意识,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继续加大惠民工程力度,确保5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生活补助费不低于500元,同时加大福利待遇投入力度,确保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力争本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区保持一流。 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创新田间管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卢氏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1.规划概述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1.1.2人口与面积 1.1.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1.4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 1.1.5经济概况 1.2规划背景 1.2.1国内背景 1.3.2省域背景 1.2.3市域背景 1.3规划总则 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期限 1.3.3规划原则 1.3.4规划范围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区位关系 2.1.1自然区位 2.1.2经济区位 2.1.3交通区位 2.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2.1资源环境条件 2.2.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2.2.3发展阶段分析

2.3资源环境分析 2.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分析 3.区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特定功能区规划 3.1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3.1.1农业产业现状 3.1.2工业产业现状 3.1.3第三产业现状 3.2产业定位 3.2.1发展思路 3.2.2农业产业化模式 3.3产业发展方向 3.3.1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3.3.2工业产业发展方向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3.4产业空间布局 3.4.1农业产业布局 3.4.2工业产业布局 3.4.3第三产业布局 4.区域社区布局及社区分类 4.1社区布局原则 4.2社区布局目标 4.3社区布局形式 4.4社区布局实施时序 4.5社区布局方案 4.6社区建设标准 4.7社区建设类型分类 4.8社区布局的保障措施

5.城镇化水平预测 5.1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 5.2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5.3县域总人口发展预测 5.4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6.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6.1官道口镇 6.2杜关镇 6.3范里镇 6.4.。。。 6.5.。。。。 6.6.。。。。 7.社区迁并整合规划 7.1农村人口 7.2规划目标 7.3布局原则 7.4社区布局规划的意义 7.5行政村与社区整合 8.空间管制规划 8.1市域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 8.2空间管制原则 8.3空间管制分区 8.4适宜建设区 8.5限制建设区

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膨胀村庄规模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关于对莒南县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组成考察组赴莒南县相沟乡利用两天的时间对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中,共座谈39人,其中乡镇干部17人,社区干部13人,居民代表9人;发放调查问卷80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及原因 2004年底,莒南县相沟乡结合市县开展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原有的54个行政村合并减少到45个,减少9个。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乡在工作中发现存在部分合并村“貌合神不合”,村干部之间相互扯皮,互不服气,工作效率低,村庄管理混乱,村级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缓慢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之间互相拆台;二是部分村宗族派性矛盾仍较突出;三是合并村强弱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中央惠农政策增多,村庄合并过程中坚持土地合同、债权债务、农业税负等不变的要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等。2006 年初,相沟乡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思路。两年多来,全乡共整合32个村庄,建立10个农村社区,行政村数量减少到13个。全乡4.2万人口,其中社区覆盖人口3.2万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6%。通过社区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加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市探索出了“大村庄制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二、主要做法 该乡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定三义口村作为试点,将三义口村改为三义农村社区。三义口村是2004年由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6个行政村合并形成,合并后共有2300户,6060口人,221名党员,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县第一大村。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该乡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过去村庄管理混乱、街道脏乱、发展滞后的局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乡进行了推广。 (一)整合村庄资源,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一是整合管理体制。社区只成立一套领导班子,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班子职数和交叉任职率根据社区人口数量确定。撤销以前各自然村党支部,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社区各种协会组织上。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将原来各村5%以内机动地、宅基地、建设规划预留地、“四荒”地、集体积累等集体资产全部整合起来,由社区统筹管理和使用。对原自然村涉及的债务转移到社区承担,根据集体经济状况及政策情况,逐年偿还,逐步化解。三是整合村庄同合。原自然村的各业承包合同,全部收归社区集中管理,集中变更发包人。对原自然村签订的未到期合同,继续维持合同期限。待合同到期后,再由社区公开发包。 (二)搭建工作平台,加快社区建设城镇化。一是为新农村建设搭建示范平台。该乡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提升农村社区示范功能放在首位,引导社区按新农村标准进行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二是为社区群众提供集中服务平台。在全乡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商贸大街、一处集贸市场、一处便民超市、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一处小学或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广场和老年、幼儿游乐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工业及养殖项目区、一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方便广大居民。三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平台。社区内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协会,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

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青阳街道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2005年-2010年)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发展经济、繁荣城市、稳定社会、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福建省、泉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社区建设和服

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建设,是青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强化城市意识,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是晋江跨越式建设中等城市,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青阳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2004年青阳街道顺利推进和完成“村改社居和社区整合”工作,市民城市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建设工作逐步呈现出蓬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各有关单位、各社区要大力实施和推进青阳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青阳城市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

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努力建设美好青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青阳街道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青阳实际出发,以社区党的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为龙头,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宗旨,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综合功能,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协发展。 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社区居民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