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缝衍射实验

单缝衍射实验

单缝衍射实验
单缝衍射实验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二单缝衍射实验

题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xx

撰写人:xx

组内成员:xxxx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电磁波的单缝衍射时衍射角对衍射波强度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电磁波单缝衍射现象。

三、实验设备

1、S426型分光仪:

用于验证平面波的传播特点,包括不同媒质分界面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等诸多问题。

分光仪的部分组件名称和简要介绍如下:

2、DH1121B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

该信号源是一种使用体效应管做震荡源的微波信号源,由振荡器、隔离器和主机组成。三厘米固态振荡器发出的信号具有单一的波长(出厂时信号调在λ=上),当发射喇叭口面的宽边与水平面平行时,发射信号电矢量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可变衰减器用来改变微波信号幅度

的大小,衰减器的度盘指示越大,对微波信号的衰减也越大。晶体检波器可将微波信号变成直流信号或低频信号(当微波信号幅度用低频信号调制时)。

四、实验原理

当一平面波入射到一宽度和波长可比拟的狭缝时,就要发生衍射的现象。在缝后面出现的衍射波强度并不是均匀的,中央最强,同时也最宽。在中央的两侧衍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衍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级极小,此时衍射角为,其中λ是波长,是狭缝宽度。两者取同一长度单位,然后,随着衍射角增大,衍射波强度又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极大值,角度为:

五、实验步骤

1、连接好仪器,调整衍射板缝宽至70mm,将该板固定在支座上,板平面和工作平台的90刻度线一致;

2、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指向小平台的180刻度处,此时小平台的0刻度就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

3、打开三厘米固态信号源,电流表偏转一定角度,调节信号电平使表头指示接近满度;

4、记录下0度时电流表刻度,从可动臂向小圆盘方向看去,每向左旋转2度,记下一组刻度值,直到角度达到52度;

5、将可动臂旋转回0度,记下电流表数值,接下来每向右旋转2度,记下一组数值,由于旋转空间有限,我们取到了24度;

6、保持输出信号不变,调整衍射板缝宽至50mm,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7、保持输出信号不变,调整衍射板缝宽至20mm,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8、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计算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理论值,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理论计算:

一级极小值为,一级极大值为,所以:

①当=70mm,λ=32mm时,1=,1=;

②当=50mm,λ=32mm时,2=,2=;

③当=20mm,λ=32mm时,,无实际意义,所以不存在一级

极大值和一级极小值。

2、实验数据:

缝宽左侧衍射强度右侧衍射强度

420416

444118

4611012

481223

50590

52282

3、衍射曲线为:

①=70mm,λ=32mm的衍射曲线:

②=50mm,λ=32mm的衍射曲线:

④=20mm,λ=32mm的衍射曲线:

由实验数据和曲线可得:

①当=70mm,λ=32mm时,左侧一级极小值28,一级极大值为48,

右侧未测得一级极大值和一级极小值;

②当=50mm,λ=32mm时,左侧一级极小值36,一级极大值为40,

右侧未测得一级极大值和一级极小值;

③当=20mm,λ=32mm时,左侧一级极小值26,一级极大值为32,

右侧一级极小值10,一级极大值为18。

4、实验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①当=70mm,λ=32mm时:

衍射角度一级极小值一级极大值

理论值

实验测量值2848

由上表可知,当=70mm,λ=32mm时实验的理论值与测量值十分接近,误差较小,可以验证单缝衍射定理。

②当=50mm,λ=32mm时:

衍射角度一级极小值一级极大值

理论值

实验测量值3640

由上表可知,当=50mm,λ=32mm时一级极小值的理论值与测量值十分接近,误差较小。但是一级极大值的理论值为,数值较大,超出了此次试验的测量范围,未得到理论值附近的测量结果;实际测量结果中显示极大值是40,该值是由于外界干扰引起的衍射曲线的一个小波动,不能作为一级极大值使用,所以不能验证单缝衍射定理一级极大值的求解方法是否成立。

③当=20mm,λ=32mm时:

衍射角度理论值左侧右侧

一级极小值无2610

一级极大值无3218

当=20mm时,λ=32mm,对于公式无实际意义,所以不能根据单缝衍射定理求得一级极小值与极大值,在实验中表现为不能成功产生衍射现象。由衍射曲线得到的极值是无规律上下波动的结果,无法得出一级极大和一级极小对应的衍射角度。

实验结论:发生衍射现象时,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单缝衍射定理成立。

七、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①此次实验是在室内进行,各组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时彼此距离较近且各组的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的方向基本一致,所以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干扰。

②除此之外,进行调整仪器两臂之间的角度、改变狭缝的宽度等操作时,没有精密的校准装置,较为粗略,也会引入一些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