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验(附解析)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苏联A.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

B.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

C.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

D.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

2.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3.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500个,到1964年只有37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078个。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

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5.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6.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这些现象反映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7.2016年3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20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9项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

A.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

B.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C.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

D.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

8.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

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9.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

C.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

D.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10.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这说明

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

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12.“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13.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

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

这一改变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14.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15.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

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16.1930年代的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会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B.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急剧恶化

C.经济危机暴露资本主义的缺陷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17.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联

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

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

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

18.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19.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20.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21.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

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

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2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23.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2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C.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这里首先出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自由在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临界点时的一次光辉灿烂的裂变!这个发展方向极其幸运地由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所代表,一经爆发,它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

——摘编自王永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必备条件》材料二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免除“落后挨打”的局面,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增强了苏联的国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也带来了巨大弊端,其经

验教训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缺乏内在的刺激动カ;单一的公有制,缺乏经济活力;农轻重比例重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自秦正为《国家利益:斯大林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苏两国工业化的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材料二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6分)

1.【解析】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1924年冬……1925年上半年……1928年初……,”等信息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材料表明农民对当时工业品涨价及政治的不满,要求建立维护农民权益的农会,故C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决的就是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A错误;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确立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不符,D错误。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虽然“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都体现的是农业上,没有涉及协调经济发展,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农庄、农场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改革侧重点在农业领域,B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C错误。

【答案】D

4.【解析】根据“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故B正确;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

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非维护斯大林体制,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故C错误;

并非赫鲁晓夫的认识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排除D。

【答案】B

5.【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

【答案】D

7.【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两人的评价“负面”,说明俄罗斯人吸取了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表明,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评价很差,认为他们在历史上起了负面影响,认可度不高,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和普京时代实行的并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俄罗斯人对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较高的历史荣誉感”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

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真正解决政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农民的负担虽比共产主义时期有所减轻,但由于国家在土地、雇用劳动力使用、购买农机具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要求按

最低的国家价格出售粮食、征收粮食税的强制方式等,使得农民与国家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出现了材料中叙述的现象,说明当时仍未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即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妨碍国家工业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实行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开始,故C选项错误。

【答案】D

9.【解析】根据“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可知,斯大林是在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出轻重工业、农业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错误;材料强调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迫切性,B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农业集体化政策,故D错误。

【答案】C

10.【解析】由材料“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可知,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苏联的经济活力逐渐丧失,A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只是70年代开始,因为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放缓才导致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B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70年代的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另外材料只是说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这也不代表他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

【答案】A

11.【解析】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20

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

【答案】B

12.【解析】根据“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力图运用经济手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排除A;材料表明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BC项“深刻改变了”“根本上突破了”表述不准确,排除。

【答案】D

13.【解析】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在一年内庄员没有任何固定收入,庄员也不清楚一个劳动日能拿到多少报酬,当然更不知道经济年度结束时能获得的总收入是多少。这种付酬制度减弱了农庄庄员对劳动结果的兴趣,也就不会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农业的发展。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有利于克服按劳动日年终支付报酬的一些缺点,并对提高农庄庄员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故B正确;1956年实行预付款制,无法体现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排除C;1956改革之后的庄员付酬制度其基础仍是劳动日,因此,并没有解决庄员的报酬所存在的不稳定和无保障的问题,排除D。

【答案】B

14.【解析】苏联逐步取消了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说明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物资比较充足,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取消了一些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不能体现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A;

苏联成为工业国与苏联是否取消配售制无关,排除C;苏联取消配售制,说明苏联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快速发展” 表述不恰当,排除D。

【答案】B

15.【解析】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故C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向美出口商提供贷款,无法体现美国摆脱了大萧条,排除A;1937年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没有结盟,D错误。

【答案】C

16.【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30年……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结合所学知识,在1928年至1933年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从一个落伍的农业国向产业强国转变。故选D。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B项表述在冷战开始后,故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苏联属于社会主义国家,C项表述错误。

【答案】D

17.【解析】材料反映了“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且“奖励”“处理多余的设备”有利于激励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表明当时苏联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C项正确;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说明国家对企业的指导性减弱,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所有权的信息,不能说明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B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

【答案】C

18.【解析】材料中的“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作者自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准确记述”;回忆录主观色彩浓厚,不一定比其他著作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接近历史真相与版本的新旧无关。

【答案】D

19.【解析】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及材料中“诸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C项正确。地主富农反抗强烈不符合苏俄此时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工业化道路不符合材料中“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信息,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农业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C

20.【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苏联“二五”计划适当提高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幅降低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这是针对“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太快造成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进行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这一调整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21.【解析】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到1927年执行,1929年宣布停止,故1922-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政策,排除A。材料反映1925

年伴随社会主义工业化租让合同有所下降,但1922-192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苏联并不排斥外来资本,故排除B;材料中合同的总数没有下降,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模式依然有效,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加强对苏联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D。

【答案】C

22.【解析】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

【答案】C

23.【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故B 项正确;

苏运用联一直实行斯大林模式经济,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苏联建设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不是直接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并不缺乏人才,材料主要说明借用经济危机时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答案】B

24.【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说明计划经济制约了技术转化。故答案为C项。20世纪50年代,苏联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上的变革,排除A项;科技交流受到“冷战”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模式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决定科研方向”,排除D项。

【答案】C

第II卷

25.(12分)

【解析】

结合材料中“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三个方面进行立论。对材料中“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

步,而是倒退”“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三则说法结合当时史实(背景、意义、个人贡献)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批判,分析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的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

批判:列举斯大林或列宁的历史功绩及失误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要客观公正。(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历史虚无主义在“讲史”方面(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用现象否定本质,裁剪事实曲解历史。

批判:运用勃列日涅夫时期或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贡献和问题等相关史实辩证地进行批判,以说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评价要全面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总之,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实和人物,尊重史实,明辨是非。26.(20分)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和苏联不同的工业化进程和特征,以及各自的弊端和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竟然是从人要穿这件事情上取得突破的”“它即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全人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苏联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基础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实现‘迅速赶超’”“单一的公有制”等信息分析得出。

(2)英国工业化的弊端及造成的消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自由放任政策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苏联工业化的弊端及消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缺乏内在的刺激动力”“缺乏经济活力”“农轻重比例重失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来回答。

【答案】

(1)特征:英国:①从纺织部门开始,侧重于轻工业;②起步时间较早;③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等(任答两点即可)苏联:①以国家意志为统领;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追求高速度;

④以公有制为基础,排斥私有制和商品市场等(任答三点即可)

(2)英国:①工业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②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掠夺步伐,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和苦难;③自由放任政策成为普遍信条,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化大生产;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经济危机频发等。

苏联:①过渡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严重的农轻重比例失调;②过度追求高速度,造成浮夸风、低质量;③过度强调国家职能,造成管理体制的僵化。

27.(20分)

【解析】

(1)特点:根据“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得出资金积累依靠国内;根据“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得出牺牲农业;根据“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得出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根据“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得出实行计划经济。

(2)变化:根据“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得出从封闭走向开放;根据“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得出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根据“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得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得出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根据所学得出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

(3)认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立足于国情制定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国内;牺牲农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

(2)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

(3)认识:经济体制改革要不断深化;要立足于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直线与圆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数学《直线与圆》单元测试(2015-08-29)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ax =与y x a =+的图象正确的是……………….( ) 2. 过点(1,2)且与原点的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是……………….( ) A.042=-+y x B. 052=-+y x C. 073=-+y x D. 053=-+y x 3. 若直线10x --=的倾斜角为α,则α的值是……………….( ) A . 6π B . 4π C .3π D .56π 4. 两直线330x y +-=与610x my ++=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 A .4 B . C D 5. 圆221:(1)(2)1C x y -+-=,圆222:(2)(5)9C x y -+-=,则这两圆公切线的条数为…….( ) A.1 B.2 C.3 D.4 6. 经过点()1,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是……………….( ) A .4x y += B .2y x =+ C . 3y x =或4x y += D .3y x =或2y x =+ 7. 直线xsinα+ycosα+1=0与直线xcosα-ysinα+2=0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但不垂直 C 垂直 D 视α的取值而定 8. 若过点(3,1)总可以作两条直线和圆22 (2)()(0)x k y k k k -+-=>相切,则k 的取值 范围是.( ) .A (0,2) .B (1,2) .C (2,+∞) .D (0,1)∪(2,+∞) 9. 圆心为1,32C ??- ??? 的圆与直线:230l x y +-=交于P 、Q 两点,O 为坐标原点,且满足0OP OQ ?=u u u v u u u v ,则圆C 的方程为……………….( ) A .2215()(3)22x y -+-= B .2215()(3)22 x y -++= C .22125()(3)24x y ++-= D .22125()(3)24 x y +++= 10. 已知圆22:1,O x y +=点()00,P x y 在直线20x y --=上,O 为坐标原点.若圆上存在点 Q 使得30OPQ ∠=o ,则0x 的取值范围为……………….( ) A .[]1,1- B .[]0,1 C .[]0,2 D .[]2,2-

2017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圆的基本性质》单元测试卷

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2015-2016学年 九年级上数学圆的基本性质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A 、圆有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B 、三角形的外心是这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 、三角形只有一个外接圆; D 、等边三角形的外心也是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的交点、 2、过⊙内一点M 的最长弦长为10cm ,最短弦长为8cm,那么OM 的长为( ) (A )3cm (B)6cm (C ) cm (D)9cm 3、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C 、D 在⊙O 上,∠BOC =110°,AD ∥OC ,则∠AOD =( ) A70° B 、60° C 、50° D 、40° 4、如图,弧AD 是以等边三角形ABC 一边AB 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周,P 为弧AD 上任意一点,若AC =5,则四边形ACBP 周长的最大值是( ) A 、15 B 、20 C 、2515+ D 、5515+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5、如图,点A 、B 、C 、D 为圆O 的四等分点,动点P 从圆心O 出发,沿O —C —D-O 的路线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APB 的度数为y 度,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 与t 之间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 A B C D 6、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若以点C 为圆心,CB 长为半径的圆恰好经过AB 的中点D ,则AC 的长等于( ) A 、35 B 、5 C 、25 D 、6 7.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 ,母线长为5cm ,则它的侧面积为( ) A 、 60πcm 2 B 、 45πcm 2 C 、 30πcm 2 D15πcm 2

2020届 二轮:专题2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十二) 专题二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 1.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以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4.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5.[2019·浙江五校联考高三考试]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 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 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一单元 圆 测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19分) 1、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4厘米,那么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在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 ),所有的半径都( ),直径是半径的( )。 3.圆的直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就扩大( )倍,它的面积就扩大( )倍。 4.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5.在一个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为( )分米,半径为( )分米,周长为( )分米,面积为( )平方分米。 6.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宽相当于圆的()。 7.一个半圆形的花坛周长是30.84米,这个半圆形花坛的面积是( )。 二、判断。(6分) 1.一个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2π倍。 ( ) 2.一个圆的直径,就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 ) 3.半圆的周长是与它等半径圆周长的一半。 ( ) 4.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直径。 ( ) 5.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6.一个圆的直径等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那么正方形面积小于圆的面积。( ) 三、选择。(7分) 1.一个圆的半径乘以π等于这个圆 ( )。 (1)周长的一半 (3)半圆的周长 2.在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 (1)28.26 (2)19.625 (3)12.56 3.一个圆的半径1分米,它的半圆周长是________分米。 ( ) (1)3.14 (2)4.14 (3)5.14 4.一个圆的直径扩大6倍,它的面积就 ( ) (1)扩大6倍 (2)扩大36倍 (3)扩大12倍 5.下面三幅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较,________的面积大。 ( ) (1)图(1)大 (2)图(2)大 (3)图(3)大 (4)同样大 6.如图,已知正方形面积是16平方分米,图中圆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分米。 ( ) (1)12.56 (2)6.28 (3)15.7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9年广东卷B)22.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D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09年山东卷)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一、诊断病情: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病人:苏联经济 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医疗过程: 1 疗效: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 2、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读一读】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疗效: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疗效: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我的药方 三、知识升华

圆六年级(上)数学单元测试卷及标准答案

<圆>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30分) 1.(4分)通过_________并且_________都在_________的线段叫做直径. 2.(4分)当π取3.14时,16π=_________,48π=_________. 3.(4分)圆的对称轴有_________条,半圆形的对称轴有_________条. 4.(2分)画圆时,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是圆的_________. 5.(2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_________倍. 6.(4分)一个圆的直径是3分M,它的周长是_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7.(2分)用一条长9.42分M的铁丝围成的圆的面积是_________. 8.(4分)甲圆半径是2厘M,乙圆的半径是5厘M,甲圆周长和乙圆周长的比是_________,乙圆面积与甲圆面积的比是_________. 9.(2分)在一个周长是28厘M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_________. 10.(2分)一个半圆的半径是10厘M,它的面积是_________. 二、判断.(对的在横线里画“√”,错的画“×”)(8分) 11.(2分)两个半圆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圆._________. 12.(2分)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也扩大3倍._________. 13.(2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面积最大的是正方形._________. 14.(2分)圆周率表示圆的直径与周长的比率._________.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5.(2分)π是() A.有限小数B.循环小数C.无限循环小数D.无限不循环小数 16.(2分)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它们的面积比是() A.1:1 B.157:2 C.π:4 17.(2分)已知圆的半径是r,计算它的周长,正确的算式为() A. πr+r B. πr+2r C. πr D.πr+2r 四、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M)(12分)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上《圆的基本性质》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15-2016学年 九年级上数学圆的基本性质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A.圆有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B.三角形的外心是这个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三角形只有一个外接圆; D.等边三角形的外心也是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的交点. 2、过⊙内一点M的最长弦长为10cm,最短弦长为8cm,那么OM的长为()(A)3cm (B)6cm (C)cm (D)9cm 3、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BOC=110°,AD∥OC,则∠AOD=() A70°B、60°C、50°D、40° 4、如图,弧AD是以等边三角形ABC一边AB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周,P为弧AD上任意一点,若AC=5,则四边形ACBP周长的最大值是() A、15 B、20 C、 D、 (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 5、如图,点A、B、C、D为圆O的四等分点,动点P从圆心O出发,沿O—C—D—O的路线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APB的度数为y度,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与t之间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A B C D 6、如图,在Rt△ABC中,∠C=90°,AB=10,若以点C为圆心,CB长为半径的圆恰好经过AB的中点D,则AC的长等于() A、B、5 C、D、6 7.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母线长为5cm,则它的侧面积为()

A. 60πcm2 B. 45πcm2 C. 30πcm2D15πcm2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8.如图,小华同学设计了一个圆直径的测量器,标有刻度的尺子OA、OB在0点钉在一起,并使它们保持垂直,在测直径时,把0点靠在圆周上,读得刻度OE=8个单位,OF=6个单位,则圆的直径为( ) A.12个单位B.10个单位C.4个单位D.15个单位9.如图,有一块边长为6 cm的正三角形ABC木块,点P是边CA延长线上的一点,在A、P之间拉一细绳,绳长AP为15 cm.握住点P,拉直细绳,把它紧紧缠绕在三角形ABC木块上(缠绕时木块不动),则点P运动的路线长为(精确到0.1厘米,π≈3.14)( ) A.28.3 cm B.28.2 cm C.56.5 cm D.56.6 cm 10、如图,Rt△ABC中,∠ACB=90°,∠CAB=30°,BC=2,O,H分别为边AB、AC的中点,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120°到△的位置,则整 个旋转过程中线段OH所扫过部分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的面积) 为() A、B、 C、D、(第10题)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32分) 11.在半径为5厘米的圆内有两条互相平行的弦,一条弦长为8厘米,另一条弦长为6厘米,则两弦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 12.同圆的内接正三角形与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的比是______. 13. 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是斜边,点P是△ABC内的一点,将△ABP绕点A逆 时针旋转后与△ACP′重合.如果AP=3,那么线段PP′的长是______.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0.2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 【加固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单元测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半圆是弧 B.半径相等的圆是等圆 C.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D.直径是弦 2.如图所示,点 A B C D E O AB=CD BE=DE D=128 、、、、都是上的点, ,,,则B D的度数为( ) A.128° B.126° C.118° D.116° 3.如图,在圆O 中,AE 是直径,半径OC 垂直弦AB 于D ,连接BE ,若AB=27CD=1 ,,则BE 的长为( )A.5 B.6 C.7 D.8 4.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弦,30,6CD AB CDB CD ^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4p B.3p C.2p D.p 5.如图,AP 为O 的切线,P 为切点,若20,A D=°C 、D 为圆周上两点,且60PDC D=°则OBC D等于() A.55° B.65° C.70° D.75°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 为圆心,半径为4的圆与Y 轴交于点B ,点A (8,4)是圆外一点,直线AC 与圆O 相切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D ,则点C 的坐标是() A.(22,22)- B.128(,)55- C.(23,2)- D.1612(,)55 - (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7.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4cm ,则圆锥的侧面积是 . 8.边长为12cm 的圆内接正三角形的边心距是cm.

9.如图,A 、B 、C 、D 是圆O 上的四个点, .AOB=58BDC=AB BC =若,则度.10.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若 ABD=62C=122ADB ,,则的度数 是.11.如图,AB 为O 的直径,弦CD AB ^于点E ,已知CD=6EB=1,,则O 的半径是. 12.如图,直线1(0)2 y x a a =- +>与坐标轴交于A 、B 两点,以坐标原点O 为圆心,2为半径的O 与直线AB 相离,则a 的取值范围是. (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第12题图)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3.如图,已知在以点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点C 、D. (1)求证:AC=BD ; (2)若大圆的半径R=10,小圆的半径r=8,且圆心到直线AB 的距离为6,求AC 的长. 14.如图,已知OA OB OC 、、是O 的三条半径,点C 是 AC 的中点,M N 、分别是OA OB 、的中点.求证:. MC NC =

圆的基本性质测试卷二含详解

圆的基本性质二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 C D . 102.(4 分)(2005?茂名)下列三个命题:①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②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 103.(4分)(2006?湖州)如图,在⊙O 中,AB 是弦,OC ⊥AB ,垂足为 C ,若AB=16,OC=6,则⊙O 的半径OA 等于( ) 104.(4分)(2006?南京)如图,点A 、B 、C 在⊙O 上,AO ∥BC ,∠OBC=40 °,则∠ACB 的度数是( ) 105.(4分)如图,△ABC 为⊙O 的内接三角形,AB 是直径,∠A=20 °,则∠B 的度数是( ) . cm cm C cm D . cm 107.(4分)(2010?兰州)如图,现有一圆心角为90°,半径为8cm 的扇形纸片,用它恰好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接缝忽略不计),则该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为( )

108.(4分)(2005?茂名)如图,梯形ABCD内接于⊙O,AB∥CD,AB为直径,DO平分∠ADC,则∠DAO的度数是() 110.(4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πa2πa2C πa2 D. πa2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5分) 111.(5分)(2006?常德)在半径为10cm的⊙O中,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6cm,则弦AB的长是_________ cm. 112.(5分)(2009?金华)如图,⊙O是正△ABC的外接圆,点D是弧AC上一点,则∠BDC的度数是_________度. 113.(5分)(2006?南昌)若圆锥的母线长为3cm,底面半径为2cm,则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_________cm2. 114.(5分)(2006?益阳)如图,△ABC为⊙O的内接三角形,O为圆心.OD⊥AB,垂足为D,OE⊥AC,垂足为E,若DE=3,则BC=_________.

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3年) 一、选择题 1. (2013·广东文综·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题指南】考查新经济政策。抓住“从政治经济学意义”这一关键信息。 【解析】选A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关键信息:“1952年”“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2)选项要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 【解析】选D 。 题干材料论断 历史事实 ↓ ↓ VS 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 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 。 3.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2)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解析】选B 。依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恢复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发展生产;二是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和城市都在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但还没有彻底地走上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A 、C 、D 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故选B 。 1952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农业落后局面彻底改变 1952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工业高度发展,但农业非常落后。当时正值斯大林当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未开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四章圆测试题(A)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 .若O O所在平面内一点P到O 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为10, A . 14 B . 6 C . 14 或6 D. 7 或3 2. 如图24—A —1 , O 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弦AB的距离 A . 4 B . 6 C . 7 I 3. 已知点O ABC的外心,若/ A=80 A . 40 4. 如图 A . 20° B . 80 24—A — 2, B . C. 160° △ ABC内接于O 最小距离为 OM的长为 4则此圆的半径为( 3,则弦AB 的长是 D . 8 ,则/ BOC的度数为( D. 120° 若/ A=40 °,则/ OBC的度数为( O 图24—A — 4 图24—A — 3 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圆直径的工具, 垂直,在测直径时,把O点靠在圆周上, A . 12个单位 B . 10个单位 6. 如图 A . 80° 7. 如图 PB于点 A . 5 24—A —4, AB为O O的直径,点 B. 50° C. 40 ° 24—A —5, P 为O O 外一点, 5 .如图24—A —3, 标有刻度的尺子OA、OB在O点钉在一起, 读得刻度OE=8个单位,OF=6个单位,则圆的直径为( D . 15个单位 ,则/ A等于() 并使它们保持 ) PA 、 C、D,若PA=5,则△ PCD的周长为( B . 7 C . 8 D . 10 C . 1个单位 C 在O O 上,若/ B=60 ° D . 30° PB分别切O O于A、B, ) CD切O O于点E,分别交PA、 &若粮仓顶部是圆锥形,且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毡,则这块油毡的面积是() 4m,母线长为3m,为防雨需在粮仓顶部铺上油 A . 6m2 C . 12m22 D . 12二 m 9.如图24—A —6,两个同心圆,大圆的弦AB 点P,且 CD=13 , PC=4,则两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是( A. 16 n B . 36 n 10 .已知在△ ABC中, 10 A . 3 11.如图 C、D E、 C. 52 n AB=AC=13 , 与小圆相切于点P,大圆的弦CD经过) D. 81 n BC=10,那么△ ABC的内切圆的半径为( 12 B . 5 24—A —7,两个半径都是4cm的圆外切于点C, 一只蚂蚁由点A开始依A、B、 F、C、G A的顺序沿着圆周上的8段长度相等的路径绕行,蚂蚁在这 C. 2 径上不断爬行,直到行走2006 n cm后才停下来, A . D 点 B . E 点 C . F 点D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 .如图24—A —8,在O O中,弦AB等于O 则蚂蚁停的那一个点为( .G点 O的半径,0C丄AB交O O于点C,则 8段路 )

第三章 圆的基本性质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

第三章 圆的基本性质单元测试A 一、选择题 1﹒下列条件中,能确定圆的是( ) A.以已知点O 为圆心 B.以点O 为圆心,2cm 长为半径 C.以2cm 长为半径 D.经过已知点A ,且半径为2cm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圆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B.半圆是弧,但弧不一定是半圆 C.直径是弦,并且是圆内最长的弦 D.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3﹒已知⊙O 的半径是5,点A 到圆心O 的距离是7,则点A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 A.点A 在⊙O 上 B.点A 在⊙O 内 C.点A 在⊙O 外 D.点A 与圆心O 重合 4. 如图,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 , 若∠CAE =65°,∠E =70°,且AD ⊥BC ,则∠BAC 的度数 为( ) A.60° B.75° C.85° D.90° 5﹒在⊙O 中,圆心O 到弦AB 的距离为AB 长度的一半, 则弦AB 所对圆心角的大小为( ) A.30° B. 45° C. 60° D. 90° 6﹒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B =60°,⊙O 的半径为4,则AC 的长等于( ) D.8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三点确定一个圆 B.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 C.同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D.同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弦相等 8﹒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所示,已知排水管的截面圆的半径OB =10,水面宽AB 是16,则截面水深CD 是( ) 第6题图

A.3 B.4 C.5 D.6 第8题图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 9﹒如图,AB是⊙O的直径,四边形ABCD内接于⊙O,若BC=CD=DA=4cm,则⊙O的周长为() A.5πcm B.6πcm C.9πcm D.8πcm 10.如图,AB,CD是⊙O的直径,AE=BD,若∠AOE=32°,则∠COE的度数是() A.32° B.60° C.68° D.64° 11.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DCB=20°,则∠DBA的度数为() A.50° B.20° C.60° D.70° 12.P是⊙O外一点,P A、PB分别交⊙O于C、D两点,已知AB、 CD所对的圆心角分别为90°、50°,则∠P的度数为() A.45° B.40° C.25° D.20° 13.若一个三角形的外心在这个三角形的一边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14.在Rt△ABC中,∠C=90°,∠A=30°,AC= 则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B.2 D.4 15.如图,⊙O过点B、C,圆心O在等腰直角△ABC的内部,∠BAC=90°,OA=2,BC=6, 则⊙O的半径为() 16.下列几种形状的瓷砖中,只用一种不能铺满地面的是() 第12题图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D 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答案:B。 二.判断题: 8.(2011?江苏?35)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新经济 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建立。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和成就。 3、掌握1936年新宪法;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 重弊端 4、通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思想方法。 2、运用问题讨论法,评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防力量。 3、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设疑 教师用语: 出示学习目标:

圆单元基础测试卷(含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圆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3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弦是直径B.弧是半圆 C.半圆是弧D.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2.如图,在半径为5cm的⊙O中,弦AB=6cm,OC⊥AB于点C,则OC=()A.3cm B.4cm C.5cm D.6c m (2题图)(3题图)(4题图)(5题图)(8题图) 3.一个隧道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它的形状是以点O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的一部分,M是⊙O 中弦CD的中点,EM经过圆心O交⊙O于点E.若CD=6,则隧道的高(ME的长)为()A.4 B.6C.8D.9 4.如图,AB是⊙O的直径,==,∠COD=34°,则∠AEO的度数是()A.51°B.56°C.68°D.78° 5.如图,在⊙O中,弦AC∥半径OB,∠BOC=50°,则∠OAB的度数为()A.25°B.50°C.60°D.30° 6.⊙O的半径为5cm,点A到圆心O的距离OA=3cm,则点A与圆O的位置关系为()A.点A在圆上B.点A在圆内 C.点A在圆外D.无法确定 7.已知⊙O的直径是10,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5,则直线l和⊙O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B.相交C.相切D.外切 8.如图,正六边形ABCDEF内接于⊙O,半径为4,则这个正六边形的边心距OM和的长分别为() A.2,B.2,πC.,D.2,

9.如图,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O的半径为2,∠B=135°,则的长()A.2πB.πC.D. 10.如图,直径AB为12的半圆,绕A点逆时针旋转60°,此时点B旋转到点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12πB.24πC.6πD.36π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3分) 11.如图,AB是⊙O的直径,CD为⊙O的一条弦,CD⊥AB于点E,已知CD=4,AE=1,则⊙O的半径为. (9题图)(10题图)(11题图)(12题图) 12.如图,在△ABC中,∠C=90°,∠A=25°,以点C为圆心,BC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D,交AC于点E,则的度数为. 13.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AB为⊙O的直径,点C为的中点.若∠A=40°,则∠B=____ (13题图)(14题图)(15题图)(17题图) 14.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半径为2的⊙P的圆心P的坐标为(﹣3,0),将⊙P 沿x轴正方向平移,使⊙P与y轴相切,则平移的距离为. 15.如图,点O是正五边形ABCDE的中心,则∠BAO的度数为. 16.已知一条圆弧所在圆半径为9,弧长为π,则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是.17.如图,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先以点A为圆心,AD的长为半径画弧,再以AB 边的中点为圆心,AB长的一半为半径画弧,则两弧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是(结果保留π).18.已知圆锥的底面圆半径为3,母线长为5,则圆锥的全面积是. 19.如果圆柱的母线长为5cm,底面半径为2cm,那么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0.半径为R的圆中,有一弦恰好等于半径,则弦所对的圆心角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