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民党抗战结束后陷入全国人民包围的原因 - 副本

论国民党抗战结束后陷入全国人民包围的原因 - 副本

论国民党抗战结束后陷入全国人民包围的原因 - 副本
论国民党抗战结束后陷入全国人民包围的原因 - 副本

论国民党抗战结束后陷入全国人民包围的原因

内容提要:1946年,内战爆发。虽然解放战争亦是国民党蒋介石挑起的,但是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却迅速陷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并最后白给“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不得不撤退到一海之隔的台湾岛。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最关键的是民心所向,可以说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国民党会失去民心呢?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国民党失败民心贪腐独裁

一、国民党的利益代表

一个政党代表了一种政治体制,这个政党或者说这个政治体制能不能在一个国家立足取决于它是不适应本国的国情。比如美国之所以能够确立三权分立的制度,而其提出者孟德斯鸠所在的法国却没能实现呢?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后屠杀、驱逐印第安人,在一片几乎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因为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束缚,移民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就可以顺利地实施他们认为正确的体制——三权分立,这为后来美国的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

而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各种思想(如儒家思想等)、观念(陈旧的封建统治观念等)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欧美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各种新旧势力混杂,在守旧派的干预下,不要说革命,就是改革都很难彻底的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进行体制的变革,那么在取得统治阶级的支持即自上而下的改革(类似于日本和德国)无法实现的时候,要想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取得人民的支持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一点上,国民党已经向失败迈出了一步。

我们姑且把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看做国民党的成立。从那时起,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但是三民主义最终没能够完全实现,只能说是实现了50%;而即使是它完全实现了,也不会让广大人民得到应有的权利。可以说国民党刚成立的时候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此时中国绝大多数为普通农民,这些人的利益没有人来保证。

到后来蒋介石当权的时候国民党代表的就是大资产阶级或者说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了,这些人是极少数的,几万万农民同胞的利益再次被忽视。国民党把广大群众“赶到”了而此时在其控制区域一心一意为广大穷苦民众谋利益的共产党那边。使国民党直接失去了民心。

有台湾的学者说是日本人的侵略挽救了共产党使其保全并扩大了力量,但其实日本人的侵略也给了国民党一个改正的机会,抗战时期国民党也试图改变政治理念,但其始

终在国家利益与党派利益间游离不定,并常常是后者占据上风。这是国民党在战时未能很好地把握历史机遇,一举重建政治权威、归并不同政治力量、将中国带入现代化轨道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国民党为大多数国人所抛弃、失去大陆统治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表现

如果广大人民看到了政府在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国民,那么即使是自己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代表也会在给予政府一定的支持。而国民党在这方面也是大失人心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举国上下抗日反日情绪高涨,共产党也认为应该国共联合抗日。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马上对共产党进行了五次“围剿”。在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仍然采取“不抵抗政策”,拒绝抗日而是继续打击共产党。直至“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被迫承认国共合作,联共抗日。当国家处在危难之时,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奋起反击挺身而出为国民做主,而是继续在进行民族之间的内部斗争,这不得不让国民很是失望。

而国民党军队作为政府军在抗日过程中的表现也很难令人满意。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十几个大型战役,这其中除了徐州会战国民军是胜利者外全都是败北,导致国土的一步一步沦陷。

在抗战的几年中,还发生了由于国民党人员主观错误或失误造成的“三大惨案”:花园口决堤、文夕大火和大隧道惨案。

花园口决堤

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看到希望,调令15万大军开赴徐州想借李宗仁胜利的余威在此与日军决战,可过程中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一个个逃跑造成15万大军被土肥原贤二逼到郑州,此时土肥原贤二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郑州岌岌可危。这时蒋介石竟然做出了扒开黄河的决定,意图用黄河水挡住日军的脚步。

最终地点选在了花园口附近,决堤后,整个黄泛区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流经豫、皖、苏3省44个县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给这一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人们流离失所,卖儿鬻女者屡见不鲜。这次决堤还造成了1942和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造成了数十万人受灾。

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8日,日军攻入湖南北部,中日两军对峙新墙河,长沙的局势十分严峻。这时蒋介石实行的是“焦土政策”,即烧毁城中物资以免遭日军获取。

13日凌晨,焚城已经准备好,房屋等已经浇上汽油,坐等上级命令。但此时医院突然失火,不明真相的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便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此时居民还未接到通知,大量在睡梦中的居民遇到大火惊慌失措,

最终造成三万多人死亡,五万余栋房屋被毁。

大隧道惨案

1941年6月5日,日军再次对重庆进行轰炸。由于未及时对群众进行疏散,群众纷纷躲进防空洞中,造成人员饱和,空气中氧气耗尽,人们开始向外冲去,可是隧道门是打不开的,守在洞外面的防护团员只知道日机空袭时,禁止市民走出防空隧道,而对洞内所发生的危险情况一无所知。最终这次大隧道惨案造成数万人丧生。

这三大惨案其实都是国民党人员玩忽职守缺乏指挥人为造成的。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一场场战役的失败,使得人们对这个本来就并不亲善不信任的国民党更加失望,与此同时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游击战的一次次胜利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纷纷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中。使得共产党既扩大了队伍又收获了人心,为日后与国民党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为什么国民党军队总是失败而共产党的队伍在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中总是取得胜利呢?这与领导者的战略思想不无关系。蒋介石是靠江浙财团支持,他认为只要占领了土地就是一切,而毛泽东认为得到人民才是胜利。因此国民党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是以大城市为主要作战地点,而共产党是“农村包围城市”,在广大农村人口稠密地区建立根据地,得到人民的支持。事实也证明,得到人民即使失去土地也会拥有一切,而得到土地却失去了人民则会走向失败。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国民党的失败是注定的。

三、国民党的腐败

腐败是一般人们谈到国民党的统治是想到的第一个词,腐败真正动摇的是国民党的统治根基,腐败意味着各个部门,从上到下没有办事效率,国家机器难以正常运转,国家收入难以得到保证,国家建设难以得到实施。

3.1 吏治腐败

先从中央权力博弈说起。“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表面上看似乎概括了国民党高层权力制衡,其实应该用盘根错节来形容当时的国民党政权。

虽然宋子文和蒋介石表面上和和气气,但二人始终存有矛盾,最终矛盾爆发了,1932年,宋子文向蒋介石提出辞呈,蒋介石念宋子文筹款有方,许诺,“如果宋同意用贩卖鸦片的秘密收入支付一部分军费,则许诺将宋提升为行政院院长。”政治就是这样赤裸裸的权力和金钱交易。

然而,后来蒋介石把行政院长的位置给了汪精卫——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这让宋子文忍无可忍,毅然辞职。之后20年财政部长一直由孔祥熙担任。

宋子文虽然是孔祥熙的小舅子,但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甚为厉害。虽说宋

子文是自己辞职,但孔祥熙担任财政部长宋子文也是要和他斗一斗的。在这20年中,宋子文在事业、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孔祥熙的工作加以干涉。最终在1944年宋子文再次担任财政部长并于次年如愿以偿当上了行政院院长。

宋孔二人的角逐孰胜孰负并不重要,而从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在国民党权力核心就是权和钱的斗争,高层官员只顾自己吃饱,自己的腰包装满,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这种腐败中央给国民党的统治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从中央向下看,官场黑暗,吏治混乱。从当时一句形容合署办公的顺口溜“孔祥熙不详,徐堪不堪,邹林不灵,陈行不行,宋子良不良。”可以看出群众对于当时吏治的不满。

钱大钧可以说是民国政府中的“巨贪”,可他却经历了三落三起,在这个过程中,每次都是蒋介石直接任免的,因为钱大钧在西安事变中曾为蒋介石挡过一枪。每一次任上钱大钧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贪财,每一次都是因为彻底惹怒蒋介石而被降职,最绝的是第三次,在宋美龄的怂恿下,蒋介石任命钱大钧做中国空军办公室主任,可这次钱大钧仍然本性难移,刚一上任就私分军火,各种贪腐事件做尽了。1939年,蒋介石调飞机保卫重庆,打电话给钱大钧,钱大钧竟然说现在“无飞机可派”,那么多购机款,其实不仅是钱大钧一个人贪腐了,孔祥熙,宋美龄都参与了分钱。

钱大钧的事情只是国民政府众多官僚的一个缩影,每官必贪,官官相护,是当时那个时代官场的必然特征。有这样腐败的吏治,很难想象这样的国民政府能作出怎样有效率的工作,怎样在国家困难时期给予民众生活保障。官场这样贪腐,不得不让国民对其失去信心,也为日后的全面包围埋下了伏笔。

3.2 军队腐败

抗战时期,前线吃紧,军费是最重要的,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从上到下,贪腐严重,造成军队战斗力严重缺损。可以说如果这时候没有共产党军队的顽强作战,国民党军队可能会被日军全面击溃。

1942年,这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此时国家税收难有保障,占线拉得过长,军政两费非常吃紧。这时蒋介石发行了同盟胜利美金公债1亿元,善良的老百姓为了抗战保国,纷纷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购买公债。

孔祥熙时任财政部长,他发现公债有利可图,便下令停发尚未出售的5000万美券,由中央银行业务局购进,5000万美元的购债款折合法币共计230000000元悉数落入孔祥熙的腰包。

后来事情败露,激起众怒,爱国人士纷纷要求将孔祥熙法办。蒋介石碍于宋霭龄的压力竟然帮助撤消了查办孔祥熙的提案,平息了这场风波。其实这只是孔祥熙贪污的冰山一角,但由此可以看出官官相护,贪腐成性,军队黑暗的社会现实。

在军费公债上贪污对军队只是间接影响,尽管影响已经非常巨大了。但直接在军火

购买上做文章则是对军队战斗力的极大削弱,更会打击人民的信心。

1932年蒋介石打算成立空军。为此发行了“航空救国券”,国人踊跃购买。此时国外的华人华侨也纷纷捐款,资助祖国的空军建设。在南昌机场的建设过程中,3万民工日夜赶筑,仅用半年时间便建筑完成并交付使用,而且质量上乘。可与民众积极支持大相径庭的是,担任副署长的徐培根还有财政部长孔祥却大殓钱财,在购买飞机中大肆收取回扣,导致买来的飞机都是“废机”。眼看机场要交接了,可是徐培根却一时难以填补曾经在购机款上的巨额挪用,一旦交接事情就会败露。这时他竟然下令放火烧毁了南昌机场,烧毁了全部飞机,同时破坏了购买“废机”的证据。经过查证,邓文仪查出了火是徐培根放的,可是在徐培根的威逼利诱下他最终没有向蒋介石报告事实,而是找了个士兵当做替死鬼。

这个事件当时让民众伤透了心,许多人对政府失望透顶,可是即使是这么大的责任,罪魁祸首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对整个抗战力量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军队是纪律最严明的地方,也是一个政府控制力的保证,如果军队都腐败不堪了,那么这个政府的统治也就像是秋天的落叶摇摇欲坠。就是这样种下的毁灭的种子把国民党一步一步推向了深渊。

3.3司法腐败

国民党内部的司法腐败是直接动摇国家机器根基的,在国民党摇摇欲坠的混乱统治当中无疑扮演者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司法腐败不得不讲震惊全国的“民国第一越狱案”。松本二郎因为在南京假借洋行开设特务机关被抓捕,并判刑15年。尽管有天罗地网的看守,几乎是无处可逃。可是日本人下决心要救出松本二郎。于是他们每人仅仅40两黄金就收买了看守的狱卒,督查李柏龄原本是个坚定的爱国人士,也无奈被日本人抓住弱点,靠色相威逼利诱使之就范。随后便发生了“民国第一越狱案”。可笑的是,案件发生后竟然没人知晓,要不是四天后何应钦去监狱探访美国友人时美国人说出了真相,外面的人还不知道这样一桩惊天大案的发生。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司法是极其松散的,可以说是色厉内荏。此外还有1947年上海发生的金都戏院大血案,宪兵在公共场合公然与警察发生冲突,并开枪打死了几个警察,这在我们现在的法治国家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可见那时的民国社会的混乱程度。一个国家,如果司法也腐败了,不能有效的惩治犯罪分子,那么百姓的利益和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渐渐地就会和之前的吏治腐败和军队腐败一样涉及到民心向背的问题。我们可以拿外国的例子来比较,美国很早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每一部分都有人监督,因此司法公正严格,才能成就了今天的美国。倘若美国也是像国民政府一样司法堕落,即使有再多的工业化革命,在战争中发再多的横财,可能也会只是像中国曾经的繁华,后来的萧条与屈辱。

3.4社会腐败

不仅是国民党的统治阶层,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也是动荡不安的,这也可以说是由上层腐败而引起的。

贩毒在那时叫“走私鸦片”,是国民政府禁止的行为(虽然只是表面上禁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军统各种设备走水路随行。时任军统局局长的毛人凤叫负责总管的沈醉让他帮忙把他母亲的棺材顺便送到南京。这棺材里其实是鸦片,怎奈沈醉深谙其中的规矩,路上知道了也没有张扬,到终点正常交货。一棺材鸦片就这样运往了南京。军统局高管走私毒品可谓让人大开眼界。

国民政府禁毒不禁赌,因此上海南京等地赌博之风盛行。赌博是个人和社会生活腐化的表现,这一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赌博同时作为了行贿受贿的手段,在赌桌上故意“输给”上层领导,这是常有之事。另一方面是赌博毁坏家庭的和睦,有些上层官员开设赌局,下属的小官员不得不去,而且钱不输光一般是不能下桌的,这些钱就流入了上层官员的腰包,而这些小职员是敢怒而不敢言。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下层小职员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他们对于社会对于政府的失望。

其他的社会腐败还有盗窃、敲诈勒索等等,数不胜数。这种社会上的腐败使得国民党的统治越来越松散,人们纷纷想改变这种社会现实,最终是“墙倒众人推”,在国共交战中国民党被人民所抛弃。

四、国民党军队的军纪

战争年代,军队活动频仍,军队是和百姓接触最多的政府机构。彼时一个军队的纪律是否严明直接关系到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国民党军队在对待自己国民的时候也会烧杀掠抢,毫不顾及人权。可以类比一下清初期努尔哈赤在东北打天下的时候对于汉族百姓也是采取各种政策加以屠杀或奴役,导致百姓对后金政权极为痛恨;后来皇太极为了争取百姓的支持规定严肃军纪,不准对汉族百姓杀戮,给汉族百姓平等的地位。很明显,国民党军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其无力管理军队到军纪严明的地步。

反观共产党军队,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下雨时解放军的军人都只在屋檐下避雨,绝不进到百姓的家中。而且,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归人民所有,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些政策和一点一滴的细节就决定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心向背的问题,也就导致了最终国民党被全国人民包围的下场。

结论:国民党本来就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无论是何时它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在中国绝大多数是农民的环境下,国民党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就不能的得到大

多数人的支持,这是它失去民心的根本原因;然而国民党军队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表现还让人非常失望,人们在对其恨铁不成钢的谩骂中也在寻找着一个新的能带领大家走向光明的政党;由于国民党的腐败使其统治效率低下,失去了政府的公信力。以上三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民党内的人都是在为自己谋利益,想的仅仅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对自己所处的职位负责,不为人民考虑,一个政府不为民的政府一定会失掉民心,因此它在抗战结束后立即陷入了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最终失去了在大陆的统治。

[参考文献],

1.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要览》

2.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3.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共产党中国》

4.梁作利,《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

5.罗松涛,《1949,国民党溃败大陆的100个答案》

6.陈阳凤等,《暮府贪幕》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失利的原因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失利的原因 李江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成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队进行抗日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东北抗日武装等进行抗日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从平津战斗开始,到武汉会战,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役战斗,均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和企图妥协、推行片面抗战的政策造成的,然而仅以此概括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不够的,还有必要从军事方面作些探讨。 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有现役部队170余万(无后备役)。其陆军编有步骑兵191个师另52个旅,4个炮兵旅及20个独立炮兵团,还有部分特种部队;海军有各种舰艇109艘,编成四个舰队,总吨位为78000吨;空军共有各型飞机600架,作战飞机314架,编为九个大队。日本有现役部队38万,加上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员共计199万。其陆军现役部队编有常设师团17个,另有独立混成旅团及各特种部队;海军共有战斗舰艇274艘,总吨位为86万吨;作战飞机约2700余架,分属陆军和海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调集大量兵力进入华北,对我国展开战略进攻。其基本方针是“速战速决”,解决中日战争后,准备实施对英美的作战。国民党对日军的战略进攻,采取了“持久消耗之最高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期待“盟军协同反攻”。国民党军队展开于华北、上海、华中等战场,以一系列阵地防御作战,抗击日军的进攻。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近一年零四个月,日军以伤亡40余万人的代价,夺取了我340余座城市,国民党正面战场防线由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由华北到华中后退约1800公里,军队伤亡约110万人。从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以其并非绝对劣势的兵力失利于战争初期,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军事原因。 一、没有进行起码的战争准备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野心由来以久,蒋介石政府并非没有察觉。然而,由于国民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把消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作为基本国策,根本无心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当蒋介石政府在国际国内压力下被迫改变政策,实行对日抗战后,其缺乏战争准备的致命弱点便暴露了出来。 首先,战前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被迫定下抗战决心,7月中旬,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给国民党各元老发电,邀请他们上山共商抗战大计,并未制订全面战争计划,只是说服大家要以国难为重,出兵御敌。8月7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决定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待盟军反攻。8月下旬。国民党才划分了战区,制定了《作战指导计划》。由于作战计划产生于开战之后,战争准备工作无法进行,加之作战指导思想不统一,一遇具体问题便争论不休,难以作出正确决断,无法组织有效防御。如日军逼近大同时,守军第7集团军司令傅作义主张在此与敌决战;而战区司令阎锡山则认为大同地形不利乃下令放弃大同。日军趁国民党撤退之机,利用机械化部队跟踪追击,迅速攻陷太原。 其次,战场准备不足。国民党政府在一些军事要地构筑了部分国防工事。但是,战前开修的工事,直到战争爆发,第一期工程普遍没有完工。国民党在长江沿岸的马当、田家镇等地修筑的“要塞工事”简陋不堪,根本不能抗击日军的舰炮火力,配置在田家镇的要塞炮,也是从军舰上临时卸下来的100毫米舰炮,每门炮只有四十余发炮弹。还有的工事包给不法商人修造,不仅偷工减料,而且许多都无法使用如上海附近包给一个姓黄的商人修造的三百余个机枪工事,竟有二百余个不能直接把机枪放进工事去。国民党政府在苏州至福山及无锡至江阴一线修筑的“国防线”,也不过是纵深千把米,互相不能支援的火力点而已,许多工事被土埋着,连进出口也未加清理,无法使用。 再次,部队缺额,训练不足。开战时,国民党军号称170万,实际能使用的却不到三分之一,部队普遍缺额。尤其是杂牌部队,缺额更大,有的名义上是集团军,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徐州会战时,守卫肖县的是第32军第139师,实际不足一个团,仅有两营人马。战前,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对日军作战思想、战术特点均未加研究,开战后临时补兵甚多,许多部队基础训练尚未完成,普遍缺乏战术素养及作战常识,战斗力低下。凇沪战役时,国民党第21集团军从后方仓促调往前线后,奉命对蕴藻滨的日军反击,遇到日军施放烟幕,即误判为毒气,部队停止不前,不仅反击未能奏效,反被日军突破了阵地。 二、战略部署中心失当 战争初期,日军的作战方针是北重南轻,其进攻重点放在华北,企图“通过华北会战获得一个大的胜利”“在两个月以至半年以内”迅速结束战局,以获得“政治上的解决”;而进攻上海的目的,则在于破坏中国经济命脉,钳制中央军之主力,以“便利夺取华北”。 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8月7日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上,已经判明了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在华北地区,然而,国民党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四大家族及英美在华利益出发,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国民党一方面确定了“永久固守”晋察绥,尤其是要“确保山西”的方针,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沿线地区,设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止日军进犯;一方面却“以主力集中华北,迅速扫荡浙沪敌海陆军根据地”。这样,国民党的整个防御重心并没有放在华北,而是放在了华东。正是由于国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摘要: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爆发了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在期间迅速走向崩溃,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因素四个方面。 关键词:国民党;崩溃;军事;政治;经济 1相关背景 1.1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方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结果。其中,国共两党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而此时,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希望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中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中国面临内战危险。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另外还存在官僚资本主义同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封建主义已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图1 图2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国共两党的形势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第三幕 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不断的变化,生活在茶馆周围的人们也不断变化,这些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旧时代一直走到新时代的前夕,有的早就身首异处,有的苟延残喘,他们曾经上演着人生戏剧的舞台——茶馆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终于成为即将灭亡的中国封建主义残存势力的陪葬品。读到结尾,不禁让人唏嘘:时代的潮流,让身先士卒的革命者和渴望生存的庶民百姓都可能在潮流中迷失自己。王利发.常四爷以及秦仲义的感慨尤为震撼,引人深思,而王利发上吊自杀的结局更让人联想到老舍结束自己生命的相同。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已经消亡,无法融入新时代的他们只能像尘土一样归去 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 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 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 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这场战役是日军的噩梦,让日军同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让他们明白侵略中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虽然以国民军退出武汉失败告终,但是他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日军由于国力损耗巨大而只能延缓进攻,并且战线的拉长使得日本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所以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从而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行动,局面变得僵持了起来。 同时国民党的积极抗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国土上,使得日本无心攻打其他国家,从而使得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中国也因此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事

从军事角度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从军事角度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最流行的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教育等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军事。 抗战以后,中共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1.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和日军作战的情况下,重视军力的发展和保护。 2.思想统一,和国民党派系纷争的情况完全不同。 3.党政军完全军事化,指挥统一,轻装上阵。 4.经过土改扩大了中共的社会基础,使得中共军队兵源充足。 5.没有负担,中共军队不需发工资只要吃饭穿衣即可。国民党军队则相反要支付巨额军饷。 6.中共干部没有私产,这点尤为重要。

7.进入东北以后,得到了苏军的巨大支持,包括军火方面的支持,苏军占领下的北朝鲜也给了东北联军许多援助和便利。 8.由于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方式多为游击战,不少高级将领连运动战都不会打了,为适应和国民党的决战,东北自卫军在战法上实行了迅速转变,掌握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战法。 9.中共无所谓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因丢失地盘国际言论的评价。 1947年以后,蒋介石无法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动员机制,军事战略指挥严重混乱,造成不可挽回的军事失败,致使国家的经济形势极度恶化。作为党国的“重心”,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蒋介石的错误,就其军事方面讲,有以下方面: 1.内战之初的轻敌,自大。 2.固守以“保城保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致使兵力分散,被解放军各个消灭。 3.用人看派系,缺少统帅型的将领。

4.严重的军事教条主义。 5.政工工作有名无实,对体制的内耗无从解决,国军既非“党军”又非“国军”而是将领拥兵自重的私军。 6.保密和情报工作失败。 7.军队内部无凝聚力。 在其政治和经济、社会政策方面:国民党体制僵化,在大陆时代蒋介石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率的军政机构,余英时讲“无效独裁”: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国民党对改善民生福利做的太少,使其得不到底层群众的支持。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一、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 (一)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1.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得以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在战略上起了配合敌后抗战,支援敌后战争的作用。 其三,掩护了国民党为建立大西北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战略物资大转移,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国内进步和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其四,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鼓舞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3)国民党战场溃败的原因: 其一,敌强我弱/ 其二,片面抗战。(根本原因)/其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其四,派系矛盾/其五,军队战斗力低下/其六,幻想对日妥协求和。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方面 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2.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消极抗战、避战观战,未能改变战略总体上的溃败局面。 3.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实行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抗日的政策,给抗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中的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2、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 (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4、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空前提高。 2、坚持共产党的革命彻底性和政治坚定性,发扬了善于团结众多同盟者的工作作风。 3、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5级班陆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号召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担负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一举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战略防御阶段功不可没。建党时间早,看似各方面条件优于共产党的国民党,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后迅速走向崩溃呢? 第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一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逐渐转变为消极抗战。而这一态度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项军事策略的转变,而是一个政党对于抵抗外侮的立场转变。抗日战争,保家卫国,民族尊严,选择消极抗战,必会为日后国民党渐失民心埋下祸根。 第二,国民党自身战斗力也在抗战中不断损耗,以致抗战后不堪一击,走向崩溃。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队发起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经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这个时期,国民党

对于抗战本就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多次反共摩擦事件。为巩固国民党地位,蒋介石将制造“白色恐怖”作为重中之重,多次以“清党”为由,大规模围剿共产党人。这一切的一切,无数兵员、枪支、炮弹的投入和付出,终究还是大大折损了国民党自身的实力。 第三,也是极其根本、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党自身的经济问题,像一块坏死的肌肉,堵塞着国民党命脉血液的循环流通,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本就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和掠夺,受战时经济体制的局限,而日益萎缩。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又在实际扩张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而抗战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筹措内战经费,不仅讨好美国,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企图从美国佬手中获得支持和好处;而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内部贪污腐败,对外更不惜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得发行纸币,通货膨胀,物价攀升,一度出现人们上街买菜都要提着几捆厚厚的纸币的情形。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民族资本主义一步一步陷入绝境,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国民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1947年,民族工业产量较抗战前减少了30%,失业人数剧增,工人和城市居民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同时,农村经济急剧衰退。1947年,农村粮食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3%—44%。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载道。1947年,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个谈话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时日本已大量增兵关内,公开抛弃了所谓“不扩大方针”的欺骗宣传。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8月13 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迅速失败 国民党坚持抗战八年之久,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艰苦卓绝,坚持到最后,赢得了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非同小可的胜利。我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从来没有这样风光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人受尽了屈辱和欺侮,八年艰苦抗战,以牺牲上千万军民为代价换来了胜利的荣誉。抗战中虽有一些腐败,但并不严重,否则抗战的仗就会打不下去。抗战中有近百位将军为国捐躯,包括张自忠、佟麟阁等,这说明了对日抗战有很强的凝聚力。 国民党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怎么会急转直下,把大局输给了共产党?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探讨过。其实,这里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吸取。 在我看来,原因是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腐败,以致不可收拾。国民党派出的接收大员进入原来由日本和汪精卫伪政府控制的沦陷区,建立了国民党的政权。此间发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丧失了民心,一泻而溃千里,势不可阻。 沦陷区的百姓在日本兵的铁蹄下生活了七八年,过着亡国奴的生活。他们天天盼国民党凯旋,自己能重新做一个有主权的国民。然而盼来的国民党却是一群腐败分子,只知道伸手要钱、要权,不关心民间疾苦,还看不起沦陷区的百姓。 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只占有全国一小部分国土。当时的一线城市只剩下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兰州;大片繁华的东部地区,比如武汉、桂林、长沙、广州等,全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更不用说上海、南京、北京、郑州和东北广大地区。胜利之后,国民党要派出大量官员去沦陷区工作,但它根本没有足够的合格的干部。接收大片沦陷区任务之重大是可以想象的。伪政权要接管,伪军要改编,汉奸要惩处,地方秩序要维护,汪伪的货币要改制,日本人要遣返,生产要恢复,税制要建立,还要防止共产党的渗透,这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可是接收大员来到一个地方,首先是占据最好的房子用作自己的官邸,接收伪政府的财产供自己享用,委派自己的亲人出任新建政府的各级官吏。各式各样想当官的人(包括从国管区和沦陷区来的人)都在贿赂接收大员,买官卖官层出不穷。汪伪政权在七八年占领期间经营了巨额的资产,胜利后这些资产成为“逆产”,全部要没收充公,在这产权变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可乘之机。接收大员多半利用逆产改制的机会,将一部分资产据为己有。手里有权,又缺乏监督,腐败是必然的。接收大员纷纷忙于自己的私利,把要紧的事都放到了脑后,这引起当地百姓的极大不满。 国民党政权把接管沦陷区看成一个敛财的好机会,规定伪政府所发的货币兑换成国民党的法币的比例是200∶1。而实际上当时的购买力之比远高于此。这导致沦陷区百姓现钞和银行存款大幅贬值,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招致普遍的民怨。国民党控制区的货币可以在沦陷区大量抢购各种商品,实际上是压榨当地百姓的财产。为了满足兑换法币的需要,政府大量印制钞票,赶运到广大的沦陷区。由于增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沦陷区的百姓更是一片怨恨情绪。 国民党又错误地认为沦陷区的百姓都是不爱国的人,而自己以抗战胜利者自居,凌驾于沦陷区百姓之上。国民党把伪政府官员都看成卖国者,其实死心塌地做汉奸的只是极少部分,大部分职员只是为了求生,混口饭吃,心里还是向着国民党,把他们当成卖国者是极不恰当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当局把当地学校的学生叫作伪学生,伪学生转成正规学生要经过甄别。国民党实际上把国统区的百姓和沦陷区的百姓分成两种不同的人:胜利者和投降者。这种区分不但存在于国民党的官员中,也存在于国统区的百姓中。从重庆来的百姓到达沦陷区往往自视甚高,看不起当地的老百姓。这极大地伤害了沦陷区百姓的自尊心。从人口数量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他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是领导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全民族抗战发挥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抗日的问题上,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它所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线、战略和策略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除国民党外唯一具有武装力量的政党,虽然军事实力在抗战初期仍然不大,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唯一能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配合抗战的军事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能够以根据地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重要和扩大。 三是政治导向的内容包括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的斗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虽然参加了抗战,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统治利益的需要,还有许多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和行为。在抗战之初,不能提出一个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目标,只是想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因此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一方面与日本军队作战,另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