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知识点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知识点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知识点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知识点资料

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其中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小;

放大镜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大。

4、培根发明了眼镜。

5、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一、眼睛和观察物体不动,放大镜上下来回运动。

二、眼睛和放大镜不动,观察物体上下来回运动。

共同特点:眼睛不动

6、人的肉眼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电视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蝇

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7、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取汁液,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味精、碱面

非晶体有:玻璃、松香、琥珀、珍珠

9、晶体的特征:有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晶体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见,小的则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晶体制作方法:降低温度和减少水分。我们课堂上制作晶体是采用了(蒸发)

10、常见昆虫的触角

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

天牛(鞭状)蝗虫(丝状)

11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12、洋葱表皮一个个像房间似的结构是(细胞)。而中间的小黑点则是细胞核

1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细胞)。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1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型硅藻)(喇叭虫、团藻、眼虫)。

16、载玻片的形状是(长方形)盖玻片的形状是(正方形)。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视野形状是(圆形)

17、取(池塘水)或(湖泊水)的水来观察微生物,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为了控制微生物运动,可以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纤维)

或用(吸水纸)在载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18、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是通过(电子显微镜)

观察到的。

19、(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

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显微镜使用的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1、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像,放大镜成(放大缩小)的像。

22、微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3、观察工具发展史: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白糖、食盐、味精雪花

25、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降低镜筒时,眼睛看(物镜);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是(相反的)

双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帮助记录;

26、(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一般只有植物才有叶绿体,

(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7、简易显微镜的制作:准备----调节---找到----固定

28、观察洋葱要求:做成切片标本,并且薄而透明;取材:洋葱的内表皮

制作步骤:擦---滴---取---放---盖---染----吸

镊子——夹取实验材料,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滴管——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放置切片标本,碘酒——染色,

烧杯——盛放液体,裁纸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29、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起到缩小的作用,老花眼镜是凸透镜,起到放大的作用。

30、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放大镜最大可以放大25倍。

32、光线强的时候,使用小光圈和凹面镜,光线弱的时候,使用大光圈和凸面镜。

33、要抬升镜筒,调节旋钮向内旋转。降低镜筒,调节旋钮向外旋转。

34、显微镜上的目镜或物镜上有污垢,需用专用擦镜纸擦。

35、在使用显微镜时,我们一般先使用低倍镜,后使用高倍镜,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后调

节细准焦螺旋。

36、如果观察物体出现在视野的哪个方位,则就向哪个方向移动载玻片。

要判断某个物体在显微镜下成的像,只需要把这个物体倒过来,看到的即就是物体的像。

37、杂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的应用----面包和馒头的发酵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空气,声音,火,电等都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没有不

变化的物质。

2、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

们称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产生了新物质。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

新的物质)。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如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融化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白糖加热时(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是物理变化,而最后变成黑色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5、(米饭)刚进去口腔(感觉不到甜味),咀嚼一段时间后(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下产生了一种叫(麦芽糖)的新物质,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6、(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

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7、

类别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8、小苏打:白色的粉末状颗粒、溶于水。白醋:无色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小苏打:白醋=1:3,两者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气体是二氧化碳,杯子里的液体是(醋酸钠),杯子里剩下的白色物质是未反应完的小苏打

小苏打和醋混合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

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冰冷。说明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9、二氧化碳的特点:(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少量溶解在水里)。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马上熄灭,这又说明(这种气体比空气重)的特点。通过以上两个现象还不能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0、铁锈的特征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

铁片的特征是(白色没有空隙有金属光泽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光滑)

铁片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因此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11、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防止铁生锈的办法有:(如刷油漆、电镀、做成合金、擦干后放在干燥处)等。

12、(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有气体产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虽然有气体产生,但还是物理变化。

有颜色改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高锰酸钾溶解在水里,白米饭做成乌米饭。

13、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铁钉颜色是(银白色)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溶液(变浅)铁钉上生成一种红色的物质,这就是(铜),这个反应是(化学变化)因此,我们一般不用(铁制容器)装硫酸铜溶液。

14、铁+水生锈产生了铁锈(氧化铁)颜色

铁+硫酸铜溶液产生了铜颜色

15、制作橙汁饮料是物理变化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16、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这跟古代的(炼丹术)有关

1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18、从铁钉在空盘子、水盘子、菜油盘、盐水盘子、干燥的瓶子里且盖上盖子等处生锈情况

的对比实验中,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

○3铁在盐水里生锈的速度快;○4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

19、铁钉在水盘子空盘子菜油盘子中,铁钉在菜油盘子中生锈速度最慢,空盘子其次,

水盘子生锈速度最快。这个实验采用对比实验。

20、

生活中的物理变化: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水沸腾(物体的三态变化)

压扁折断磨砺摔破融化(溶化、熔化)挥发、晾干、溶解、汽化、液化、

电灯发光、轮胎爆炸、积沙成塔、海水晒盐、沙和豆子

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燃烧发霉腐败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米饭和碘酒淀粉和碘酒变酸变馊火药爆炸百炼成钢白糖加热石灰岩遇到盐酸烟花爆炸铁和硫酸铜石灰水里吹二氧化碳

21、白糖加热实验

材料:白糖、勺子、蜡烛、火柴

实验现象:固态的白糖先融化变成了液态的白糖,而后有了(焦糊的气味),最后变成了(黑色的物质)

这个反应是(化学变化)

22、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特点什么变化

水结冰、水蒸发状态变化

易拉罐压扁形状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弯折铁丝形状变化

混合沙子和豆子基本不变

火柴、蜡烛的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加热白糖状态变化→颜色改变不产生→产生新物质物理→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颜色改变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气体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铁生锈颜色改变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颜色改变、产生沉淀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22、几种颜色对比

淀粉+碘酒变蓝色

铁钉(银白色)+硫酸铜(蓝色)铁钉(变红色)+硫酸铜(变淡)

23、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

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这些都是人们对物理变化的应用。

食物在人体内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煤,石油等物质的燃烧、水泥的生产、烟花爆炸、火药爆炸等都是运用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第三单元宇宙

1、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4),月球昼夜温差达310摄氏度,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38万千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环形山,环形山分布没有规则,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有撞击说、火山说、地震说,但公认的是撞击说。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看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在月球上看不到流星,听不到任何声音,月球上没有风,雨,雪等天气现象。但是仍有高原和山地。

④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要比地球上轻得多。

例如体重为60千克(在地球上称)的人,在月球上称只有10千克了。

在地球上可以跳1米,在月球上可以跳6米。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朔),“十五”称(望)。

6、月相变化是由(月球公转)引起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也就是30天)。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农历一个月是从缺到圆,再从圆到缺。

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新月的过程

7、傍晚看到的月亮一般是农历上半月,凌晨看到的月亮一般是农历下半月

上半月月亮出现在上半夜,月面朝西,西部天空;

下半月月亮出现在下半夜,月面朝东,东部天空

8、日食形成的原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处于一条直线

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

一部分或者全部看不到,于是发生了(日食)。

月食形成的原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如果三

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9、日食和月食

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时间种类月相亏损开始

的部分

新月西部日---月---地日食农历初一日全食日偏食日

环食

月食农历十五十六月全食月偏食满月东部日---地---月

亏损的部分口诀:日西月东

10、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1、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2、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地球的邻居是金星和火星

.....;在地

球公转轨道内侧是水.星和金星。

.....

14、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金星:又称启明星;地球:离太阳第三个近,有生命;

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土星:有美丽光环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水星和金星的公转方向和其他6颗相反也就是顺时针

15、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

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16、(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从不同的角度看

北斗七星的形状会不同,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的距离有近有远。

17、(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是(北斗七星),形状像勺子;小熊星座的主要标志是(北极

星)

18、(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北极星是一颗不太亮的星星。我们可以利用

(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

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

19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夏季大三角”)是由天津四,牛郎星,织女星组成的。牛郎星(天鹰座)在河东,织女星(天琴座)在河西,天津四(天鹅座)在河中

20、画一画天鹰座天琴座天鹅座

21、南部天空还有一颗红巨星,它是(心宿二),属于(天蝎座)

2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23、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4、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距离)的单位。

25、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26、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恒星诞生,同时也有很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运动。

有些恒星在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

27、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距离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是还没看到宇宙的边缘(宇宙没有边缘)

28我们可以利用活动星空图来观察星座,

使用注意事项: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观察。

将图上的“北斗七星”和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29、春节----农历三十---新月可能发生日食端午---农历初五---峨眉月

重阳---农历初九---凸月中秋----农历十五---满月可能发生月食30、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

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1、范围关系

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宇宙最大,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同一级别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32、牛郎星----天鹰座织女星---天琴座天津四----天鹅座心宿二---天蝎座

轩辕十四---狮子座

33、太阳之所以是太阳系的中心,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大、引力大

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小,引力小。

34、黑洞并不是黑色的洞,而是具有极强吸引力的物质。

35、各种材料在月相模拟实验中:一半涂黑的皮球代表被太阳照亮的月球;

举着皮球绕场地走一圈代表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皮球黑色的一面始终背对着黑板代表月球的亮面朝着太阳;黑板代表太阳;场地内的同学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36、北斗七星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位置发生变化的,

春季斗柄朝东,夏季斗柄朝南,秋季斗柄朝西,冬季斗柄朝北。(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37、诗句和月相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上弦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月出惊飞鸟,明明春涧中---下弦月

38、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就不会有日食,但还有月食。

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就不会有月食,但还有日食。

39、中国历史上首位飞上太空的人是杨利伟,他乘坐的是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乘坐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的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乘坐神舟七号飞上太空的是霍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

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探月卫星是嫦娥一号,是通过火箭发射上去的。

4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厨余垃圾:剩饭剩菜、果皮和蔬菜茎叶等厨房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还有橡胶、布类等。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注射器、过期药品等

其它垃圾: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3.家庭生活垃圾中的碎菜叶、蛋壳等食物废料,

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通过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

通过堆肥法来减少垃圾,垃圾腐熟需要1-3个月

4.很多使用过的物品都可以回收利用,世界通用的可回收标志是

5.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填埋和焚烧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6、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7、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减小垃圾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回收利用

8、处理玻璃、金属、纸和塑料垃圾最科学的手段是回收。

回收金属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9.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0、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发明了合成塑料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它的特点是:不腐烂,不降解,质量轻,体积大,数量多。

11.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这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12、医疗垃圾要集中处理,否则会传染疾病。

13、一节一号电池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壤,一粒纽扣电池使600吨水无法使用。

14.多植树种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酸雨等多种环境问题。

15.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持续下降。

目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1/3。

16.水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

17.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18.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等。

19.我国人均淡水量并不丰富,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

20.在垃圾填埋模拟实验中,其中细石子模拟土层,清水代表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喷水代表下雨。实验现象:清水被染成了墨水的颜色说明: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

2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

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

22.节约用水的好方法有:用洗脸水冲洗厕所,洗碗时用水池接好水再洗,用水时把水龙

头开小一点等。

23.污水的处理过程:初步处理---沉淀、再处理---过滤、追加处理----天然净化(加化学剂--氯)

2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增加,会导致酸雨。酸雨是指PH值<5.6的大气降水。

25.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法。

26、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27、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近年来,我们推广无车日(9月22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8、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大熊猫

29、人类的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并使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30、1997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31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32、填埋和焚烧的优缺点:

清洁填埋的方法焚烧的方法

33、垃圾填埋场各部分的作用:

衬垫:防止垃圾与土壤直接接触;

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气体排放管:把发酵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排走。监测井:随时监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

34.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35、请你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

答:1、洗手洗脸用水盆;2、淘米水用来洗碗;

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

36、什么是“白色污染”它的特点是什么?造成白色污染的来源主要有?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白色污染的特点是:

不腐烂,不降解,质量轻,体积大,数量多

造成白色污染的物体主要是指:一次性塑料包装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

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

(1)用纸袋和布袋(

2)提菜篮子上菜市(

3)减少塑料包装(

4)用可降解塑料袋。

37、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的

1000

倍。

38、臭氧的作用是

吸收紫外线。科学家证实氟利昂和哈龙是造成南极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

冰箱在时候过程中会产生氟利昂,因此冰箱是属于有毒有害垃圾。

优点

有效的减少垃圾对地下水、

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占地小,避免垃圾污染地下水,产

生的热量用来发电

缺点

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

时造成要永久性地占用大量土壤

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污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下载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简述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边缘较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给下列物体分类。 松香、玻璃、白糖、珍珠、食盐、琥珀、碱面、水晶、味精 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味精 非晶体: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水晶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有哪几部分构成? 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18、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9、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20、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49629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1课我在成长 一、填空: 1、在知不觉中,我们已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 第2课悄悄发生的变化 一、填空: 1、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 2、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3、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4、(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行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5、(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就要渐渐成为(“大人”)了。 二、问答题: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答: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 (1)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易与老师、家长对立; (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答:1、女生注意月经期卫生。不穿高跟鞋。少用化妆品,防治青春痘。不束胸勒腰。2、男生不拔胡须,以免损坏毛囊。不要过度使用嗓子。3、不要吸烟、酗(xù)酒。4.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5、阅读相关书籍,了解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与发展规律,分析和把握自身的身心变化,正确认识自我。 3、一个人的成长是否意味着他将要更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答:一个人的成长必然意味着要更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如努力学习、培养独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孝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力及的事。 第3课人生之施 一、填空: 1、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幼年)、(壮年)和(老年);还可以划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二、问答题: 1、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答:有。父母要给婴儿喂奶、洗澡、换尿布,为他们保暖,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还要哄婴儿睡觉,教学婴儿说话等。 2、你家里或邻居家有老年人吗?在你眼里,他们是什么样的? 答:有。人到老年,体质、体能逐渐减弱;皮肤弹性变差;肌肉萎缩,韧带弹性也减弱;骨质变脆,容易发生骨折;头发变白而稀少,牙齿脱落,视力减退。由于全身抵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第一课《细胞》知识点 1.细胞学的发展史与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所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除了病毒和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他生物的机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开始,并很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门学科。 1663年,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其中有许多小时,状如蜂窝,他称之为“cellar”。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但这些细胞是一些死细胞。 1674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物和单细胞的藻类。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发表的《关于动植物在结果和生长中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 1855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细胞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细菌和蓝藻、绿藻为典型代表,特点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是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真菌细胞的生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单细胞或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3.细胞的大小 最大的细胞直径有十多厘米,那是鸵鸟蛋;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那是鲸鱼的神经细胞;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那是支原体。 4.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使用时应注意: (1)一定要两手取放,一只手握镜臂,一只手托底座;(2)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3)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4)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5)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6)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7)千万不能有摔跌;(8)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9)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5.常用的标本种类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6.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 、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 、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o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六年级下科学考试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与镜面的()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 3、()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和()。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等,就具有同样的()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叫做透镜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和()。 6、早在()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

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观察不到的()。如通过()能观察到苍蝇的()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它们的()。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蚜虫的大小如(),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3、()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15、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晶体形状(),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7、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见的建筑 1、人类最早建筑的房屋是(山洞)。 2、新的建筑材料指(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3、江南的房屋多为(瓦房),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多雨)。 4、老北京人的住房是(四合院)。 5、(建筑机械)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继出现。 6、楼房构成层次:砖—>墙—>房间—>单元—>楼房 7、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方面各有不同。 8、傣族竹楼用木支架架起来,可防潮、防蛇蝎 四川民居屋顶大,晴天可挡太阳,雨天可遮风雨;窗大,便于通风采光; 圆顶土房蒙古包,用泥土建造,便于挡风取暖。 北京四合院适合冬季冷多风沙的天气,漂亮又挡风遮寒; 江苏民居,地基高,屋顶瓦片垒的很尖,便于防潮和雨水多。 2、巧妙的结构 1、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陵——圆屋顶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安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悉尼歌剧院——薄壳结构。 英吉利海峡大坝——实心结构 2、为了使房屋结实,耐用,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一般是(三角形)。 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结构,(如:体育馆);实心结构(如:大坝、桥墩);框架结构(如:铁架桥) 4、在建筑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承载更多重量);空心结构可以(省材料);三角结构有(稳固)的作用。 5、北京奥运会主体体育馆构造为(鸟巢式),是典型的(仿生学)结构。 6、人们根据(王莲)结构建造了(顶棚跨度极大的展览厅)。 7、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和空心纸棍,实心纸棍更易折断。 8、为了使楼板轻便而结实,把楼板制成 1

了(空心)。 3、美丽的建筑 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对于公园长廊,我们应侧重欣赏它的(图案)美,壁纸的采用是增加建筑物的(装饰)。 3、仿生学建筑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观外,还具有(科学性)。 4、设计师设计建筑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4、人体的构成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 2、细胞的观察需要的仪器是(显微镜)。 3、 4、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5、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6、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有机体 5、消化与吸收 1、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 2、消化后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被吸收掉。 4、暴饮暴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是(急性肠炎) 5、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来满足其他器官的需要和体的正常活动。 6、食物消化要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7、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最大。 8、过多油食物以及大量饮酒的结果,先是使胰腺充血水肿,急性发炎,然后坏死。 9、怎么保护消化系统?(怎么保护消化器官?答案相同) 答:(1)保护牙齿,早晚刷牙,饭后漱 2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1、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6、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17、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麦芽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资料-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会测量自己身高和体重并记录。 2.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绘制自己从入学到现在身高、体重曲线图。 3.引导学生通过从曲线图上得到的信息,发现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特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的成长状况和在同龄学生中所处的水平。 4.九-十岁(或十-十一岁)这一年间长得特别快,这是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标志。除了这段时间,人还有一个生长高峰期,就是从出生到一岁这一年间。 5.青春期是我们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十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微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6.P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了解)。P5青春期身体发育表(了解)。 7.P6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化。 8.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9.在斯芬克司之谜中,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幼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10.根据父母的身高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P8公式,根据现在的身高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根据自己的脚长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

11.分男生、女生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并绘制成统计图。 12.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么做? (1)注意个人卫生。(2)讲究营养,并注意包含卫生。(3)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4)加强体育锻炼。 (5)不迷恋电脑。(6)科学用脑。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1.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有或多或少保持着相似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遗传。 2.子代与你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变异,变异普遍存在。 3.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为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4.P20孟德尔和后续者的研究与发现。P21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5.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X射线照射种子。 第三单元进化 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生的,恐龙是一种爬行动物。 2.实验①:观察恐龙模型,知道不同种恐龙所对应的名称。 3.我们可以通过恐龙的化石了解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其他化石。 4.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