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最新资料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最新资料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最新资料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最新资料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

、罗马法中的“遗嘱自由”与义务份

现代遗嘱法一般谓发源于罗马,在公元前5 世纪十二铜表法

已有遗嘱法。《十二铜表法》中关于遗嘱这样规定,个人无

论怎样处置其遗产,法律都认可。”通说认为这是遗嘱自由原

则最早的发端。但笔者认为遗嘱自由原则是近代意思自治原则下的产物,而意思自治原则产生的基础是自由、平等、理性等理念,不同于罗马法时代的家制观念。

史尚宽先生认为,罗马法中的遗嘱自由,是家制制度中的家长自由,即家长通过遗嘱指定继承人,是为了防止家产的分散,达到维持其家的目的。也就是说罗马法时代的遗嘱自由不是现代法上的自由,现代法意义上的自由是对人的解放,从家长制等中解脱出来。罗马法上认为的遗嘱自由,是约定俗成的家长自由,即在有法定继承资格的近亲中通过遗嘱指定一个继承人。也就是说这个家长自由名义上是遗嘱自由,但是有习俗。这个习俗即,虽然《十二铜表法》确立法律认可遗嘱制度,但是罗马法时代遗嘱的制作,是要指定一定亲属为继承人(通常是指定法定继承人),不然遗嘱无效。如果指定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为遗嘱继承人或仅指定部分法定继承人为遗嘱继承人时,就必须以明示的方式“废除”法定继承人的继承地位,否则遗嘱也无效。由此可见,虽然奉行遗嘱自由的原则,但法定继承人的利益仍受到相当的保

障,这被学者称之为“形式的必然继承制”。所以说,《十二

铜表法》及罗马法时代的遗嘱自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而非实质的自由。

但是,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家制崩坏,家长权之基础松弛,

家长自由被滥用,出现近亲反而不能继承的现象,由于对近亲的

慈爱义务和确保近亲经济的扶养的观点的发展,产生限制遗嘱自

由的讨论,从而建立起了义务份的制度。此前“形式的必然继承制”习俗被打破了,家长自由被滥用,家长会不顾一般社会道德伦理而指定非近亲继承遗产。因此需要法律介入,当然,法律

不会通过强制手段让已经随社会发展而打破的习俗重新确立,而

是通过法律保护最基本的善良风俗。也就是在原本过高的,或陈

旧的道德观念和世风日下的现状去一个折中点。由此可见,由道

德或是民间习俗限制的自由是会被打破的,而为了使这个被打破的自由不肆意作为,必须由法律限制。

史尚宽先生前后两个遗嘱自由的具体含义是不一致的,前者是习俗下的家长自由,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遗嘱自由。

总结罗马法遗嘱自由的发展,习俗控制下的家长自由,到义务份制约下的遗嘱自由。由此可见,所谓的罗马法的“遗嘱自由”,从来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都是存在被伦理限制的遗嘱自

由。也就是罗马法的“遗嘱自由”是伴着限制而产生的。罗马法

时代的义务份制度是为了实现近亲慈爱,确保经济扶养。

二、国外特留份制度与我国必留份制度的比较

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法律亦是对自由的保障。只有当自由有限制时,人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当这种自由(即法律上的意思自治)体现在继承法中时,便是遗嘱自由原则。当代各国继承法都承认遗嘱自由原则,同时采取必要限制手段。通说认为,国外大多采特留份制度限制遗嘱自

由,而我国1985 年《继承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采必留份制度。我国的必留份制度主要体现在

继承法》第19 条和《继承意见》第37 条,主要是表数量遗嘱自由的限制只适用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学者称之为“两缺人”,而在法律实践中,这种因为“两缺人”而限制遗嘱的案例非常少,也就是说我国现行1985 年《继承法》是十分尊崇遗嘱自由原则,仅仅在“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情况下才对遗嘱予以限制。

面粗浅分析一下1985 年《继承法》仅通过“两缺人”限

制遗嘱自由原则的原因。

首先,根据当年的立法相关资料,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因为被继承人死亡而失去生活来源,社会就必须承担对他们的扶养责任,产生本来属于被继承人承担的义务转嫁给了社会,因此增加社会共同体的负担。其次,结合当时立法的社会大背景,在推崇社会主义的年代,为了去旧社会划清界限,婚姻立法尊崇绝对的婚姻自由,同样,在继承法领域,也主张遗嘱绝对自由以及个体应当自力更生。现阶段对此前婚姻立法中绝对的婚姻自由主义学界有很多反思和争论,同样遗嘱的绝对

自由也受到特留份制度限制的学界讨论。不同于婚姻是两个没有血缘的个

体结合成家庭,继承是有血缘的延续,笔者认为,对我国现阶段过度的遗嘱自由有限制的必要。

再者,从立法例的借鉴上看,由于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台湾

地区都采纳了特留份制度限制遗嘱自由的立法例,可见我国的必

留份制度并未借鉴特留份的立法例。那么看一下早期中国立法借鉴较多的苏联立法和极度推崇自由主义的英美法系。《苏联民法典》第535 条规定,被继承人的未成年子女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子女,以及没有劳动能力

的配偶、父母和依靠被继承人生活的人,不论遗嘱内容为何,都有继承不少于根据法定继承他们的应得份额(必继份)三分之二的权利。英国1938 年颁布的《家庭供养条例》规定被继承人对家庭成员有扶养义务,若被继

承人通过遗嘱来规避法定义务,那么被继承人生存的配偶、未婚女儿、未成年儿子以及因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不能养活自己的子女,可以请求法院予

以变更。这里可以看出前苏联的限制范围包括没有劳动能力和依靠被继承

人生活的两类人,英国的限制范围也远大于

两缺人”范围,其实后来英国1958 年《婚姻诉讼条例》1966

年《继承法》1969 年《家庭改革法令》又在不断扩大限制范围。

可见,即便当年限制原因出于扶养义务的国家,其后的立法修改中也都先

后采纳特留份制度,扩大特留份权利人范围。

国民法体系属大陆法体系,在当前我国呼吁建设民法典的大背景下,学习

继承法领域大陆法系的特留份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特留

份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大陆法系相比较英美法系,效仿的大多是是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具有历史渊源比较深远,在特留份制度上,德国继承的是罗马法的义务分制度并进行了改善,即特留份权利人可以提起“补偿之诉” 。法国继承的是日耳曼法的期待份期待份是指除去被继承人可以自由处分的财产之外的遗产份额。

在日耳曼法,家产制根深蒂固,为家之维持,以将遗产之主要部分保留于法定继承人之手中为必要,被继承人之遗产处分权,不得不限于此外之一定额,即“自有份” 。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或地区也都采特留份制度,由于历史发展不同,略有差别,但宗旨上基本相同,起初都是家庭的延续,后来发展成实现近亲慈爱、确保经济扶养。当代德国法特留份的权利人范围是被继承

人的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和配偶,法国法特留份的权利人范

围是被继承人的子女、直系卑亲属、直系尊亲属和配偶,日本法特留份的权利人范围是被继承人的直系血亲卑亲属、直系血亲尊亲属和配偶,我国台湾地区特留份的权利人范围相比较大一些,为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

三、我国应当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原因

从前文总结,纵向看,从遗嘱自由产生起就是伴随着限制,在罗马法时期的体现义务份制度,日耳曼法时期是期待份制度,近代以及现代的大陆法系国家采特留份制度,英美法系的特留份权利人也从较小的范围扩展至近亲;横向看,现代国家大多采特

留份制度,只是在具体的权利人范围和适用上有不同。

再从实质分析, 史尚宽先生认为理由有三点, 其一是基于道 义的要求, 是指对近亲不留一物而将遗产全部遗赠给他人, 公序良俗; 其二是基于社会利益的保护, 被继承人扶养的法定继 承人,本来可以通过继承特留份继续生活, 但因未取得特留份份 额,需要社会的供养,加重了社会全体的负担;因特留份之享有 而不再需要扶养, 其期待依财产以生活者, 亦得因特留份之取得 而为由完全独立能力之社会一员, 此莫不直接或间接的为社会全 体之利益;其三是基于家制维持的需求,在中国,家制制度尚未 完全消亡,仍然具有维持家族生活及其继续繁荣之意义 。

此外,笔者认为实质原因还可从遗嘱自由原则和法律限制的 关系去分析,只有通过法律合理的限制自由、维护伦理秩序,才 能更好的保障自由。 比如,此前在社会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

2000年杭州百万遗产遗赠案和 2001 年的四川泸州遗赠情妇案, 处理这类型案件就很需要厘清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注释:

页.

查士丁尼 .法学总论 .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第 113页.

页.

陈棋炎.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 .三民书局 .1980 年版.第 440 有违 史尚宽.继承法论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93

史尚宽.继承法论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 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

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 干问题的意见》第 37条规定:“继承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

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 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 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下的部分,才可以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 原则处理。”

周贤齐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诠释 . 人民法院出版

社.1995 年版.第 134页.

郭明瑞、房绍坤、关涛 .继承法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 年版.第 150页.

份权利人可以请求回复法定应继份,是物权的回复),后发展成 补偿之诉”(即不能主张遗嘱无效,只能主张债权的返还。)

陈棋炎.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 .三民书局 .1980 年版. 第 448 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607 页.

陈卫佐译 . 《德国民法典》第 2303条.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页.

史尚宽.继承法论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606 页.

罗马法的义务份权利人起初可以提起“撤销之诉”

即义务

史尚宽.继承法论 .

罗结珍译 . 《法国民法典》第 913-915 条. 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王书江译 .《日本民法典》 第 1028 条.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 台湾地区民法典”第 1223 条。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609 页. 版.

史尚宽. 继承法论 .

论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与平衡

论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与平衡 【摘要】我国《继承法》确定了遗嘱自由原则,但是对其限制十分有限,仅规定了“必留份”制度,导致继承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产生了与公序良俗原则的不断冲突。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遗嘱自由进行进一步限制,并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达到两者适用的平衡。 【关键词】遗嘱自由;公序良俗;冲突与平衡 现实生活中,当事人在行使遗嘱自由权时侵犯继承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泸州遗赠案”。泸州黄某生前立下公证遗嘱,将其全部遗产遗赠其情人张某,黄某去世后,其妻蒋某控制了全部遗产,张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蒋某返还遗产。法院认为黄某的遗嘱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遗嘱无效。该案两审终审,张某败诉。此案充分反映出了我国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之间的对立冲突。 一、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的含义 遗赠自由实质是财产处分自由,即公民有以遗嘱的方式处分自己死后合法财产的自由。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遗嘱形式选择自由。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证遗嘱、自书遗嘱、录音遗嘱、代书遗嘱和口头遗嘱五种形式。公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遗嘱形式。二是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我国《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同时,法律还赋予公民为继承人、受遗赠人设定一定的条件和义务的权利。三是遗嘱变更和撤回的自由。 公序良俗原则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方面的内容。其具有维护社会一般利益以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因而成为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其特征主要有:一是可以弥补刚性法律规范在具体适用中的漏洞;二是公序良俗是道德化法律的最鲜明体现,就其本质来说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三是认定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没有统一的标准,在适用上有较大的主观性。 我国《民法通则》并未使用公序良俗概念,仅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该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 绝对的遗嘱自由会使立遗嘱人任性、冲动,在遗产的分配上出现极端不公平。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必留份”制度,即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二是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由于胎儿一出生,即属于缺乏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最新资料

从对遗嘱自由的限制谈特留份制度 、罗马法中的“遗嘱自由”与义务份 现代遗嘱法一般谓发源于罗马,在公元前5 世纪十二铜表法 已有遗嘱法。《十二铜表法》中关于遗嘱这样规定,个人无 论怎样处置其遗产,法律都认可。”通说认为这是遗嘱自由原 则最早的发端。但笔者认为遗嘱自由原则是近代意思自治原则下的产物,而意思自治原则产生的基础是自由、平等、理性等理念,不同于罗马法时代的家制观念。 史尚宽先生认为,罗马法中的遗嘱自由,是家制制度中的家长自由,即家长通过遗嘱指定继承人,是为了防止家产的分散,达到维持其家的目的。也就是说罗马法时代的遗嘱自由不是现代法上的自由,现代法意义上的自由是对人的解放,从家长制等中解脱出来。罗马法上认为的遗嘱自由,是约定俗成的家长自由,即在有法定继承资格的近亲中通过遗嘱指定一个继承人。也就是说这个家长自由名义上是遗嘱自由,但是有习俗。这个习俗即,虽然《十二铜表法》确立法律认可遗嘱制度,但是罗马法时代遗嘱的制作,是要指定一定亲属为继承人(通常是指定法定继承人),不然遗嘱无效。如果指定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为遗嘱继承人或仅指定部分法定继承人为遗嘱继承人时,就必须以明示的方式“废除”法定继承人的继承地位,否则遗嘱也无效。由此可见,虽然奉行遗嘱自由的原则,但法定继承人的利益仍受到相当的保

障,这被学者称之为“形式的必然继承制”。所以说,《十二 铜表法》及罗马法时代的遗嘱自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而非实质的自由。 但是,到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家制崩坏,家长权之基础松弛, 家长自由被滥用,出现近亲反而不能继承的现象,由于对近亲的 慈爱义务和确保近亲经济的扶养的观点的发展,产生限制遗嘱自 由的讨论,从而建立起了义务份的制度。此前“形式的必然继承制”习俗被打破了,家长自由被滥用,家长会不顾一般社会道德伦理而指定非近亲继承遗产。因此需要法律介入,当然,法律 不会通过强制手段让已经随社会发展而打破的习俗重新确立,而 是通过法律保护最基本的善良风俗。也就是在原本过高的,或陈 旧的道德观念和世风日下的现状去一个折中点。由此可见,由道 德或是民间习俗限制的自由是会被打破的,而为了使这个被打破的自由不肆意作为,必须由法律限制。 史尚宽先生前后两个遗嘱自由的具体含义是不一致的,前者是习俗下的家长自由,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遗嘱自由。 总结罗马法遗嘱自由的发展,习俗控制下的家长自由,到义务份制约下的遗嘱自由。由此可见,所谓的罗马法的“遗嘱自由”,从来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都是存在被伦理限制的遗嘱自 由。也就是罗马法的“遗嘱自由”是伴着限制而产生的。罗马法 时代的义务份制度是为了实现近亲慈爱,确保经济扶养。 二、国外特留份制度与我国必留份制度的比较 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法律亦是对自由的保障。只有当自由有限制时,人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当这种自由(即法律上的意思自治)体现在继承法中时,便是遗嘱自由原则。当代各国继承法都承认遗嘱自由原则,同时采取必要限制手段。通说认为,国外大多采特留份制度限制遗嘱自 由,而我国1985 年《继承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采必留份制度。我国的必留份制度主要体现在

遗嘱自由限制

摘要 遗嘱自由是现代继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许多国家都奉行遗嘱自由的原则,并对遗嘱自由作出相应的限制。本文开篇明义指出遗嘱自由是公民享有通过订立遗嘱安排自己死后财产流向的权利,它包括将财产处分给继承人以外的人的遗赠。由于遗嘱自由很容易被滥用侵害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家庭伦理道德,所以有必要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限制。我国继承立法对遗嘱自由限制过少,导致经常出现一些遗嘱人将个人全部遗产遗赠给某一些法定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第三人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司法实践中作法也不统一,引起很大争议。本文试就对遗嘱自由限制的意义、对遗嘱自由限制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完善我国现行遗嘱继承立法等谈点浅薄意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完善

目录 一、对遗嘱自由限制的意义 (1) (一)能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1) (二)能够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1) (三)能使遗嘱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2) 二、对遗嘱自由限制的内容 (2) (一)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 (2) (二)遗嘱的内容不得取消继承人必要的遗产份额 (2) 三、我国现行限制遗嘱自由立法的缺陷 (3) (一)享有必要份额的权利主体范围过窄 (3) (二)“必要的遗产份额”标准不确定 (3) (三)没有规定“扣减之诉”和制定“受赠与者扣除条款” (4) (四)与国际继承立法不协调 (4) 四、完善我国遗嘱自由限制的措施 (4) (一)结合强行法规则,对遗嘱自由进行一般限制 (4) (二)引入特留份制度,对遗嘱自由进行具体限制 (4) 参考文献 (6)

浅议我国遗嘱自由限制制度的完善 遗嘱自由是现代继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许多国家都奉行遗嘱自由的原则,并对遗嘱自由作出相应的限制。遗嘱自由是公民享有通过订立遗嘱安排自己死后财产流向的权利,它包括将财产处分给继承人以外的人的遗赠。由于遗嘱自由很容易被滥用侵害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家庭伦理道德,所以有必要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限制。我国实行的是遗嘱自由制度,继承立法对遗嘱自由限制过少,导致经常出现一些遗嘱人将个人全部遗产遗赠给某一些法定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第三人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司法实践中作法也不统一,引起很大争议。本文试就对遗嘱自由限制的意义、对遗嘱自由限制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完善我国现行遗嘱继承立法等谈点个人的意见。 一、对遗嘱自由限制的意义 我国实行的遗嘱自由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遗嘱自由作为继承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继承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遗嘱继承都优先于法定继承,但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遗嘱自由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其弊端,当公民行使权利威胁到或侵害了他人权利时,这种权利就有限制的必要,否则可能有损于他人和社会更大的利益。笔者认为,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有如下法律意义: (一)能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世界之大,什么人都有。由于遗嘱人并不一定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不一定都能考虑国家、社会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利益,有的立遗嘱人往往从个人的好恶、偏爱出发,或由于一时的情感冲动,或出于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而任意地做出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遗嘱,如通过遗嘱剥夺未成年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而规避自己对父母、子女的抚养义务,而使这种义务转嫁给社会,增加社会负担。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利益的侵害,对遗嘱自由做出限制正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消极保护。 (二)能够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在办理公证实践中,经常遇到有的遗嘱人利用遗嘱自由为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设立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义务,有的以丧偶儿媳不改嫁为条件立遗嘱将房产留儿媳和孙子,还有的将全部家产遗赠给与遗嘱人既非婚姻关系又非血缘关系的第三人等等,这些违背家庭伦理关系的行为很容易激起社会公愤,引起争议。由于遗嘱行为属一种民事行为,违背公序良俗的遗嘱当然无效,这体现了民法基本原则在继承法律制度的适用。

关于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分析与构想

关于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分析与构想 [摘要]特留份制度是各国保护继承人权利,限制当事人遗嘱自由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我国《继承法》缺乏这一制度的规定。文章通过对《继承法》的分析为视角,指出《继承法》立法中的欠缺,对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述,同时,参照各国立法,提出对特留份制度具体的立法构想。 [关键词]继承法;必继份;特留份 我国《继承法》已颁布实施二十多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继承法》中关于遗产继承的缺陷和漏洞也日益明显。尤其是在对当事人遗嘱自由的限制,仅在《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中p 关于这一制度,在我国司法解释中还有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中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继承法》第19条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均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然而这些条文无论是对于被保护继承人资格的限制还是具体操作运用,均有其局限性。首先,必继份制度保护对象资格限制十分严格。被保护者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立法上固然能够考虑到为保护弱势群体而为其争取继承遗产的权利,然而这一范围的确定未免过于狭窄,而会导致其他不属于这一范围的父母、子女等亲属本该享有的继承权利得不到保护,引起遗产的不公平分配。其次,司法解释中对于该条的具体运用含糊其辞,其表示“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缺乏明确性、可操作性,给当事人、法官留下了过大的余地和空间,这种模糊的计算方式在立法上是不可取的。 二、我国设立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 (一)关于特留份制度 特留份又称“保留份”、“必留份”,是指法律规定为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保留的遗产份额,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特留份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发展于日耳曼法,是为限制遗嘱自由而设立的。当然,此时的遗嘱自由并非由于个人主义的观点,而是家长通过遗嘱自由地指定继承人,以防止家产的分散,维护家庭的完整。同时,特留份制度的设立也在于限制立遗嘱人自由地处分遗产,而使家庭成员在遗嘱人死后得到一定份额的财产,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 而我国的必继份制度并不同于特留份制度,必继份带有一定的救济性质,一旦必继份权利人经济状况好转即可能丧失必继份的权利,而特留份制度旨在保护家庭成员的继承权、财产权。因此,在我国的继承法体制中并没无特留份制度的存在。

论遗嘱自由与限制

论遗嘱自由与限制 现代法意义上所谓遗嘱自由,是指自然人生前享有的通过遗嘱方式处分自己死后财产的自由和权利。遗嘱自由的含义包括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遗嘱形式的选择自由和遗嘱的变更、撤销自由。 然而本文所论述遗嘱自由与限制实际上仅限于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与限制。本文拟通过介绍并评析现代国外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大陆现行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之不足,并探求借鉴两大法系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以完善我国大陆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 笔者在借鉴现有遗嘱自由与限制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的写作特点有:第一,在写作方法上,比较法的研究手法基本贯穿全文,既有横向对比也有纵向对比。 第二,在遗嘱制度概述中围绕遗嘱自由与限制这个中心,介绍遗嘱制度的历史与发展,并通过这一介绍分析遗嘱自由的涵义演变。本文的创新主要有:第一,笔者在介绍并评析现代国外两大法系主要国家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的基础上,将两大法系国家限制遗嘱自由的立法模式分别概括为富有弹性的限制模式和量化的限制模式。 第二,笔者赞同在以遗嘱自由原则为前提,限制遗嘱自由为必然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大陆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并主张必留份与特留份制度并行,同时引入判例法发挥公序良俗原则补充限制遗嘱自由的功能,以构建一个完善的遗嘱自由限制体系。即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量化限制模式为主,借鉴英美法系弹性限制模式发挥其补充限制的作用。 本文约五万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遗嘱继承制度。

在这部分中,笔者围绕遗嘱自由与限制概述了遗嘱制度的历史与发展,揭示了遗嘱自由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不同涵义,即在以身份继承为主、财产继承依附于身份继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遗嘱自由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财产处分自由,而是依附于身份的财产处分自由;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废除身份继承之后遗嘱自由才独立成为一种财产处分自由。遗嘱继承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现代法之遗嘱自由与限制制度的重要涵义,即以继承法为亲属关系上之财产法为出发。

论遗嘱自由及其限制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外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3 (一)外国遗嘱自由的历史发展------------------------------------3 (二)外国对遗嘱自由进行的限制的原因及手段----------------------4二、我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6 (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沿革及基础------------------------------6 (二)我国遗嘱自由的立法规定------------------------------------8 三、我国遗嘱自由的立法不足和完善建议----------------------------10 (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不足--------------------------------------10 (二)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完善建议----------------------------------11 结语--------------------------------------------------------12 注释--------------------------------------------------------12 参考文献--------------------------------------------------------13

浅析继承法中特留份制度

浅析继承法中特留份制度 一、特留份制度概述 特留份制度就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依法应将一定遗产特留给法定继承人,换句话说,就是被继承人不能任意处分其一定范围之遗产,即为民法上所谓特留份。特留份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该制度特留份制度是遗嘱继承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最初起源于罗马法上的义务份制度,义务份对遗嘱自由加以限制,这种做法为后世的继承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继承法中必留份与特留份之比较 特留份是对遗嘱自由限制的主要制度,对于遗嘱自由有两种主张,绝对的遗嘱自由主义,和相对的遗嘱自由主义。我国继承法坚持遗嘱自由主义,但也对遗嘱自由进行了限制。《继承法》规定“: 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该条是我国遗嘱自由限制最主要的条款,此条确认的制度在我国被学者称为“必留份”。也就是说,只有法定继承人中既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遗嘱人所立遗嘱才会受到“必要的遗产份额”限制。从该条款来看,在我国只有很小部分受到遗嘱限制,并且“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极其狭小。尽管如此,我国的必留份规定和国外的特留份制度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适用的主体范围不同。必留份制度必留份权利人的标准比较苛刻,仅仅要求遗嘱必须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缺乏劳动能力和生活没有来源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对于其他的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在法律上并没有给予保护。如果继承人有劳动能力但因失业或其他原因而没有生活来源,或者虽无劳动能力但却有其他人、社会组织、团体等为他提供一定得生活来源,遗嘱人都完全没有义务为他们遗留一定的财产份额,并可以通过立遗嘱的形式把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予以剥夺,因为在我国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由此可见,这种规定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享有必留份的权利主体要比外国法规定享有特留份权利的主体范围小很多。而特留份制度所规定的主体即特留份享有者是相对宽泛的,父母、配偶、子女甚至兄弟姐妹都享有特留份权利。表面上看,国外立法基本上对继承人都平等地给予特留份权,而对各继承人的实际劳动能力和生活状况是不加区别的。 第二,遗产份额有无确定性不同。从遗产份额的分配上看,必留份制度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都没有对”必要的遗产份额”给予明确的规定。这使遗嘱人处置遗产的权限更大,保护了遗嘱人的遗嘱自由权。而在世界各国的特留份制度中都对特留份份额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例如法国民法典规定:“不问生前赠与或遗赠,如果被继承人死亡时仅遗有一个子女,其赠与或遗赠不得超过其遗产的半数;如果遗有两个子女,其赠与或遗赠不得超过其遗产的三分之一;如果遗有子女三人以上,不得超过四分之一。”

试析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

试析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 论文摘要遗嘱自由原则是罗马法所确立的重要的继承法原则,广泛适用于各国立法。但遗嘱自由有其弊端,把握自由的“度”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遗嘱自由及对其的限制加以阐述,提出我国继承立法在遗嘱自由限制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法律制度。 论文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特留份公序良俗原则 遗嘱自由是世界各国继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制的,遗嘱自由作为继承法确立的一项原则和制度,也并不是绝对的。自继承法产生以来,各国对遗嘱自由都进行限制立法,以保障此原则的合理运用。我国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很深刻的立法研究。 一、现代法意义上的遗嘱自由 对于遗嘱自由,我们着重研究其现代法的意义,主要原因是它与我们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的来源和发展,了解它的来源与发展有利于我们对遗嘱自由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遗嘱自由的产生与发展 遗嘱自由制度最早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的《十二铜表法》中第一次正式地确定了遗嘱继承的存在,基本含义虽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遗嘱自由,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我国古代社会,继承制度主要实行的是诸子均分的法定继承制

度,而遗嘱继承仅仅作为例外存在。该制度只是处于萌芽的时期,尚不成熟,对于遗嘱有诸多限制,自然与现代意义上的遗嘱自由有很大差别,但在根本上已经突破了法定继承的根基。经过漫长的继承和发展,遗嘱自由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来,尤其是我国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完备以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的立法理念,为遗嘱自由赋予了丰富的土壤。

(二)遗嘱自由的涵义 遗嘱自由是遗嘱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它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体现,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遗嘱自由主要包括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遗嘱形式的选择自由和遗嘱的变更、撤销自由。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行为人的意思自由,为其自由立遗嘱的行为奠定了充足的法律基础。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遗嘱不同于遗赠,虽然二者都体现了遗嘱人的自由意思,但它们的指向对象不同,我们这里只研究指向法定继承人的遗嘱继承。 二、我国遗嘱自由的概念及其内容 在我国,遗嘱自由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处分个人财产,决定其死后财产归属的自由权利。遗嘱自由具有人身性,不适用代理制度,在遗嘱人死亡之后才发生法律效力,属于要式法律行为。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包括: (一)确定遗嘱内容的自由

论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与平衡

论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与平衡 作者:薛凤凤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 【摘要】我国《继承法》确定了遗嘱自由原则,但是对其限制十分有限,仅规定了“必留份”制度,导致继承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产生了与公序良俗原则的不断冲突。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遗嘱自由进行进一步限制,并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达到两者适用的平衡。 【关键词】遗嘱自由;公序良俗;冲突与平衡 现实生活中,当事人在行使遗嘱自由权时侵犯继承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泸州遗赠案”。泸州黄某生前立下公证遗嘱,将其全部遗产遗赠其情人张某,黄某去世后,其妻蒋某控制了全部遗产,张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蒋某返还遗产。法院认为黄某的遗嘱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遗嘱无效。该案两审终审,张某败诉。此案充分反映出了我国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之间的对立冲突。 一、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的含义 遗赠自由实质是财产处分自由,即公民有以遗嘱的方式处分自己死后合法财产的自由。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遗嘱形式选择自由。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证遗嘱、自书遗嘱、录音遗嘱、代书遗嘱和口头遗嘱五种形式。公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遗嘱形式。二是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我国《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同时,法律还赋予公民为继承人、受遗赠人设定一定的条件和义务的权利。三是遗嘱变更和撤回的自由。 公序良俗原则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方面的内容。其具有维护社会一般利益以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因而成为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其特征主要有:一是可以弥补刚性法律规范在具体适用中的漏洞;二是公序良俗是道德化法律的最鲜明体现,就其本质来说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三是认定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没有统一的标准,在适用上有较大的主观性。 我国《民法通则》并未使用公序良俗概念,仅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该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遗嘱自由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冲突 绝对的遗嘱自由会使立遗嘱人任性、冲动,在遗产的分配上出现极端不公平。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必留份”制度,即遗嘱应当对缺乏劳

论我国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

2011年10月 法学之窗 文/关博华 论我国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 摘 要:自从两个经典的案例“泸州二奶继承案”与“杭州小保姆案”出现后,引发了法学理论界对遗嘱自由限制原则的限制的思考。我国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主要采取必留份制度,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种制度都存在不小的缺陷。 关键词: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必留份制度;特留份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017-01 一、对遗嘱自由原则进行限制的必要性 (一)维护家庭伦理的需要。配偶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互为继承人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也是家庭伦理的一部分,让这些之外的人继承遗产不利于维护家庭伦理。 (二)维护公序良俗的需要。滥用遗嘱自由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歪风邪气,不利于公序良俗。 二、我国在立法中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 (一)继承法中规定的必留份制度。我国《继承法》第十九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必留份制度是我国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的最主要的手段。 (二)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通则》第七条中明确规定,是我国民法中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用来限制遗嘱自由原则,是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的补充。 (三)宪法中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中规定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核心是任何人行使权利不能有损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的缺陷 纵观国内外立法,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比较少。 (一)必留份制度的缺陷 1、可以享有必留份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根据继承法规定,只有没有劳动能力并且无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以下简称“双无人员”)才能享有必留份。而在司法实践中,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是植物人、残疾人、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其中,植物人、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本就很小,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七十周岁,非意外事故正常死亡的时候基本超过五十周岁,其作为继承人的子女也绝大多数年满十八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情况很少。这样就导致了绝大多数的法定继承人是不能成为必留份的主体的。 2、双无人员难以确定。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等全面覆盖各个领域。低保制度更是使在法律领域的双无人员难以确定,享受低保的人们是否可以认定为有生活来源呢,至今立法和司法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3、必要的遗产份额数额不确定。首先,到底什么程度才算是“必要”,就未成年的继承人来说,是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吃饱饭有衣服穿还是要保证其上高中的学费,要知道高中并不是义务教育,有些学校三年的学费高达数万元;就精神病人和植物人来说,同样保障他们的医疗费用是否属于必要,这笔费用数额很大,对生前属于工薪阶层一员的被继承人来说,其全部遗产也难以满足高额的医药费,那么在必留份制度下,其他法定继承人就注定无法继承一分钱,对其有失公平。 (二)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不便 我国的《民法通则》虽然规定了公序良俗原则,并且法官可以引用这一原则来限制遗嘱自由原则。但是,公序良俗原则作为一条法律原则,在审判实践中,只有在法律法规对案例中的情况没有直接规定和最相近的规定,并且没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时才能适用,其本质是兜底条款。真正需要用到这条原则的时候也就说明了立法的不完善,并且加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同的法官对某个案例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也有不同的看法,完全相同的情况,一审和二审法官的看法很可能完全不同,这样也不利于司法的权威性。拿二奶继承案来说,不同的情况能否都认为二奶继承违法公序良俗原则也很难决定。比如,被继承人和妻子的婚姻家庭关系极差,两人整天吵架甚至闹离婚,妻子出轨甚至孩子都不是被继承人的,而二奶却和被继承人真心相爱,这种情况下能肯定的认为二奶受遗赠违反公序良俗吗。至于把全部或者大部分财产遗赠给辛辛苦苦照顾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的被继承人多年的保姆、和被继承人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救过被继承人性命的残疾战友、孤儿院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就更加难以判断了。 (三)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更加难以适用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在适用上有和公序良俗原则一样的难点,另外其更加难以把握。被继承人在立遗嘱时滥用遗嘱自由损害了什么合法权益,有人说是损害了法定继承人的期待权。首先继承权是不是期待权在学界还有争议,其次把遗产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其他人属于遗赠,而遗赠损害继承权就更加不能认定了。 (四)对遗嘱自由原则限制过少造成的不良后果 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被继承人在没有双无人员的继承人,在不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基于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自由处分自己的遗产,可能导致配偶子女等法定继承人不能继承到遗产或者只能继承一部分遗产。如果遗产被非法定继承人继承,法定继承人一定不会甘心从而引发诉讼,造成大量纠纷,更有可能有冲动的继承人造成刑事事件。更糟糕的是,如果遗嘱的内容在被继承人生前就通过某些渠道泄露给家人知道的话,在遗嘱中不能得到遗产的家人就会对被继承人极为不满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破裂。而遗嘱内容如果不违法双无人员和公序良俗的规定,不能得到遗产的家人即使提起诉讼也不能得回财产,家人得不得遗产而外人得到遗产,这样会真正导致家庭伦理的破裂,威胁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四、关于完善限制遗嘱自由原则的解决办法 我个人的设想是引用国外的特留份制度。 (一)特留份制度的简介 特留份制度是指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的制度。 (二)引用特留份制度的作用 可以加大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保证法定继承人主要是配偶和子女能够继承被继承人相当一部分的遗产。这样弥补了我国必留份制度的缺陷,保证了家庭的伦理道德,有利于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作者简介:关博华(1987.05— ),男,辽宁人,满族,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参考文献: [1]史尚宽.继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杨立新,朱呈义.继承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杨遂全.亲属与继承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郭明瑞等.继承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011.10 17

遗嘱自由之限制研究

遗嘱自由之限制研究 近些年来,现行《继承法》的修订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也同样如此。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大都认为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过于放纵,基本上不能起到对遗嘱权限制的作用,无法保障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 但问题在于,遗嘱处分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财产处分行为,财产法上的所有权规则确认了财产所有人对其个人财产的自由处分权。在一个“身份”渐渐隐退,个人人格独立的现代社会中,遗嘱人能否完全自由地行使遗嘱处分权?遗嘱人能否在遗嘱中排除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是否有必要对遗嘱自由予以限制?如果需要对其进行限制,其限度该如何把握?诸如此类问题,都是我国遗嘱继承制度修法之前所应当解决的。 本文除绪论、结语外,正文分为五章。全文共约20万字。 绪论部分主要简介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论文预期实现的创新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遗嘱自由之限制的历史源流。 主要对中西方遗嘱自由之限制的历史源流进行具体考察,探寻遗嘱自由与限制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从中西方的法律史来看,中西方古代都存在遗嘱制度,只是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发达的程度并不一致。 遗嘱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方的古罗马法,西方所有国家的遗嘱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或直接来源于罗马法,或借鉴于罗马法。古罗马法中,遗嘱制度较为完备,其奠定了遗嘱继承的基本原则——遗嘱自由原则,并发展出对遗嘱自由限制的制度。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民族建立起许多王国,罗马法上的遗嘱制度经基

督教的传播,与日耳曼民族的习惯法相互交融并被各日耳曼王国所吸收,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国不断地发展,形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两种不同风格的遗嘱制度。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不断地冲撞与汇合,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也形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 我国古代也存在遗嘱的雏形,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我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一直以法定继承为主,遗嘱制度仅仅是一种“例外”情形,这种状况历经一千多年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直到清末的西方法律移植,遗嘱制度才真正实现近代化,遗嘱制度逐步得以建立起来。 第二章,考察和阐述遗嘱自由的理论基础。遗嘱制度是民法的私法自治原则在继承领域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民法中,遗嘱的物质基础是私有财产权。无论是从自然法或者实在法,还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私有财产权都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而这正是遗嘱处分的内核与基石。 没有私有财产权,遗嘱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托。遗嘱人的遗产自由处置权源自于民法对人性的抽象假定,即遗嘱人是一个理性人,立法者推定遗嘱人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满足个人需要,提升个人幸福感;遗嘱人也是善良的家庭成员,在遗嘱处置中能够兼顾个人、家庭、社会利益。 此两者均是遗嘱自由的人性及意志基础。遗嘱处分的法律效果发生在遗嘱人死亡之后,其效力根源于个人财产权在遗嘱人死后的延伸。 这既是所有权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立法者确认的结果,是自然法与实在法相互影响的产物。不论此种延伸是自然延伸还是逻辑延伸,遗嘱权对于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都必不可少,毕竟遗嘱自由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其可弥

浅析特留份制度

浅析特留份制度 [摘要]遗嘱继承是继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意义在于保护被继承人自由处分其财产的权利,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价值观念。但自由都是有限制的,现代许多国家所采用的特留份制度就是为防止遗嘱人对遗嘱权自由权利的滥用而制定的。文章通过诠释《继承法》第19条对特留份的规定,浅析了新的《继承法修改议案》对第19条关于必留份制度做出的补充,通过比较分析,肯定了新的《继承法修正议案》补充规定,及其对维护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和谐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继承法;必留份;特留份;权利人;份额 随着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和部分人财富的迅速膨胀,不免会使得少部分道德缺乏、家庭观念淡薄的被继承人利用现行法律的漏洞,滥用其遗嘱自由的权利,无视近亲之间的亲情和家庭义务,严重侵害其法定继承人的权益,使个人财产完全游离于家庭之外,并将维持其他法定继承人生活的义务转嫁给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这就令遗产继承中的特留份问题凸显得较为突出。我国《继承法》应该以明确的规则去规制人们的遗嘱行为,而不是一些模糊的“社会公德”、“必要的份额”之类的标准。只有在继承法中明确规定特留份的权利人,特留份的份额标准以及特留份丧失的情形,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大限度地实现遗嘱自由和社会公正。 一、特留份的权利人的范围 我国《继承法》没有对特留份制度进行规定,仅在第19条规定了必遗份制度。即“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我国现行《继承法》对“必要的遗产份额”主体限定在“双无人员”中,权利主体看似宽泛,但实际上享有“必要的遗产份额”的主体范围非常小,从而导致该项制度的实际效果并不大。因此对于特留份的权利主体仅限定在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中。基于目前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考虑,有可能出现随意裁判的情形。对于“必要的遗产份额”有学者认为应当以“使缺乏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条件”①为标准,但类似的标准仍然不明确。 我国《继承法》第19条就特留份继承主体范围不明确而且过于狭窄。一方面,按照《继承法》的规定,享有“必要的遗产份额”的人必须是“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一”但是对于什么是“缺乏劳动能力”什么是“没有生活来源”,《继承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实践中只能是法官发挥自由裁量权依据实际情况决定,作出不同的判决也在所难免。同时《高法意见》第37条规定“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这实际上就要求遗嘱人要对将来的事情有所预判,这是不合理的。此外,如果是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又成为“双无人员”,法律也未作出规定。这既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睦,也没有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这也是呼吁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主要原因。

论遗嘱自由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b4753945.html, 论遗嘱自由原则 作者:唐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 摘要:继承制度与本国经济制度息息相关,更与本国文化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密不可 分,因此关系到每一个自然人的切身利益。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各国为了保障家庭功能实现和促进社会稳定,都非常关注继承制度的设计。改革开放之初,万象更新,我国制定了现行继承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随着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继承法也日益显示出它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性,我国遗嘱自由限制过少正是这种不适应性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遗嘱自由;意思自治;私权神圣;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 1、遗嘱自由原则的含义 1.1遗嘱自由原则的历史渊源 遗嘱制度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最开始只存在“贵族大会遗嘱”和“战前遗嘱”两种遗嘱方式。 [1]两种遗嘱都有严格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遗嘱人的遗嘱自由。所以早期罗马社会的 遗嘱继承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和限制性。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要式买卖遗嘱”。 [2]这种遗嘱方式的先进性就在于它虽然仍然具有公开性,但比起以前,它让遗嘱人享受到了 更多的自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订立遗嘱也由公开转为了秘密,方式也逐渐简化,让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充分地享受自由。但是后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财富的不断增多,也就日益凸显出了滥用遗嘱自由权的现象,尤其是奴隶主们,他们利用可以自由订立遗嘱,而将遗产赠送给除妻子儿女以外的其他人,比如情妇甚至是与其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为了维护家庭稳定和睦,罗马人才逐渐开始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制,以保证不偏离《继承法》保护宗亲利益的宗旨。 而财产继承制度可以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对家族利益的维护,而后者则更多的体现了对个人意志自由的尊重和保护。关于遗嘱继承制度,据有史书记载以来,最早是出现在《汉穆拉比法典》中的。[3]而古罗马时期的《十二铜表法》 中也有相关的规定。[4]这一条内容的规定,就标志着遗嘱自由原则在近代意义上确立。 1.2遗嘱自由原则的含义

有关遗嘱自由与限制之争

有关遗嘱自由与限制之争 如何认定遗嘱人的真实意图、化解遗嘱自由与善良风俗原则不平衡等问题,不过是现行遗嘱制度自由与限制之争的表象,其根源仍在我国继承法理论与立法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游离于民法之外。 要行孝老人我来做,要分财产,没有。2014年5月12日,张荣新的决绝再次将汕头龚如心案的翁婿遗产争夺战推向高潮。 当天,5年前因牵涉巨额遗产及复杂法律适用关系而轰动一时的翁婿遗产争夺案,在汕头市中院开庭重审。 法庭上,控辩双方围绕张荣新亡妻杨文珍住所地是香港还是内地、遗产范围包括哪些两大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遗嘱问题的核心 张荣新和原告杨元璨、陈佩侬的女儿杨文珍结婚后,两人通过自身努力成了粤东地区电脑针车行业销售龙头,并育有子女二人。 20世纪90年代,张荣新夫妇分别取得了香港居民身份。2005年,杨文珍因病在汕头逝世。4年后,杨元璨夫妇起诉张荣新,要求继承女儿留下的数亿遗产,分得其中的6000万元。 汕头市中院一审判决两位老人可继承遗产266万元。杨元璨、陈佩侬不服,上诉到广东高院。广东高院以一审判决事实不清为由裁定发回重审。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学宾认为,该案中的遗产继承纠纷与当事人生前没有立遗嘱关系密切。生活中类似案例颇多,比如著名相声表

演艺术家侯耀文遗产纠纷案也是如此。 但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叶名怡另有看法,没有遗嘱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遗嘱的真实性,比如:缺乏旁证的口头遗嘱、相互冲突的遗嘱。 专注民商法研究的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副教授吴香香称:遗嘱自由是遗嘱制度的核心。实践中出现的没有遗嘱或遗嘱形式与内容欠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认定遗嘱人真实意图的问题。 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教授魏小军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不愿意面对死亡,民间忌讳谈到死亡,因此我们没有订立遗嘱的传统。 这导致包括部分法律专业人士在内的民众,对遗嘱重视不够许多遗嘱以不符合法律规定方式订立,从而给日后的财产继承埋下隐患,以至于部分基层法院对审理过的遗嘱纠纷案统计发现,近半数遗嘱无效。遗赠争议渊源 与张荣新的烦恼不同,四川沪州张学英经历了财产遗赠的冰火两重天。 1994年,张学英和有夫之妇黄永彬相识,并开始同居。黄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名下财产遗赠给张学英。但当张拿着遗嘱找黄永彬家人索要财产时遭到了无情拒绝。 无奈之下,张学英将黄永彬妻子蒋伦芳告上法庭。法院以遗嘱违反公序良俗为由,驳回张学英的诉讼请求。 同为遗赠财产,

遗嘱自由及限制研究

遗嘱自由及限制研究 摘要:遗嘱是自然人生前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遗嘱自由是遗嘱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它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体现。遗嘱自由原则是现代继承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它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也是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彻底保护。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遗嘱自由也不例外,必须对其加以合理地限制。这既符合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也符合私法的实质,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个人权利,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继承 法律规定遗嘱自由是对公民个人财产权的保护,也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同时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权利,损害近亲属继承人的利益,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我国立法也不例外。我国继承法肯定了公民的遗嘱自由,公民可以订立遗嘱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在立遗嘱时要为自己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等来限制公民的遗嘱自由。 一、遗嘱自由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对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全面保护实行遗嘱自由,可以使财产所有者在生前通过立遗嘱的形式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充分地体现自己的意志。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存在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财产继承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公民以遗嘱的形式处分自己的遗产,是私法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充分表现,最能体现公民生前的愿望,是公民按个人意志行使其所有权的直接体现。遗嘱自由不仅保护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权利,而且还将保护延伸到死后,所以实行遗嘱自由是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全面彻底的保护。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职能的作用由于继承与婚姻家庭之间天然的联系,继承事实上在维护家庭职能发挥上功不可没。遗嘱人可以通过遗嘱改变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继承份额,使遗嘱人可以把自己全部或较多财产留给未成年子女或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还可以促进晚辈继承人孝敬老人,共同承担供养老人,养育子女,抚助幼小弟妹的义务,从而促进家庭职能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虽然有些家庭能本着团结协商、以和为贵的精神去解决遗产继承问题,但也有一些家庭为争夺遗产,发生纠纷,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因此被继承人为了避免自己死后的纷争而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采用遗嘱方式事先对自己财产做出处分,能够起到预防和减少纠纷的作用。 二、遗嘱自由限制的必要性 1. 遗嘱自由限制的哲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