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自由、平等、解放意识的传播。辛亥革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阶段特征、地位和作用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

A.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数量应排在第一位,故D项符合题意。纺织业的数量不可能小于矿冶业的数量,故A、B两项错误。C项数值与矿冶业比较接近,也不符合当时重工业明显落后于轻工业的史实,故C项错误。

答案:D

备考指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考查,特别是2011年开放性的材料解析题命题较多。备考复习时,应从经济变动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等。

深化提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地位和作用

(1)主要特征

①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②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2)地位和作用

①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否定了中国是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强调地球是圆的,中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实际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维新变法、科学救国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

答案:D

备考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近代各阶级、各派别思想主张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复习备考时要在归纳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基础上,多运用相关史料,分析主要思想家主张的特点及差异,认识思想家主张体现的时代特征,认识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横向综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产阶级异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流派众多,提出了“改革救国”“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他们所组织的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政治领域:①维新派: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②革命派:维新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了。③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但仍未找到正确的出路。

(2)经济领域: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运动,大力发展实业,形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实业救国的行动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昙花一现。

(3)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继续进行反封建斗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012·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15)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

A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2.(2012·广东湛江二模,16)孙中山说:“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次血战”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3.(2012·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20)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政府”是指南京临时政府

B.“革命有功者”是指袁世凯

C.讽刺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妥协

D.褒扬了袁世凯为革命所作的贡献

5.(2010·广东文综,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6.(2012·课标全国文综,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7.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条例》,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依铂新尺、新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C.为官僚资本发展提供了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8.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张謇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A.民风日新 B.民权兴衰

C.民智未开 D.民族觉醒

10.(2012·广东汕尾一模,22)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藉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于迷昧之途,入于尤明之国也。

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于民生实事。

——《资政新篇》材料二

同文馆旧址万木草堂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12.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所列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材料二

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实业,使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2.C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目时间“20世纪初”。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狭义的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抗日战争是1937~194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1901年。而且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使外国人认识到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是不可能的。故正确答案是C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扶清灭洋”口号。从材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可以看出,这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时的举动,其他三项都有学习西方文明,故选C项。

4.D 解析:漫画具有讽刺意味,其实质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5.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指明了辛亥革命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不足,从而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6.A 解析:“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说明张謇抛弃商业为末业的思想观念。张謇这样做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而不是与本国工商业竞争或者追求利润,B、D两项错误。

7.B 解析:根据时间1914年和相关度量衡制度的出台,反映了民国成立初期,通过经济改革措施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

8.D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张謇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倡导实业救国,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都不是革命派;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领导了辛亥革命和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大革命运动;只有陈独秀符合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这一条件。他领导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9.C 解析:题干反映清帝退位与复辟背景下的北京普通市民的应变,说明民智未开。

10.B 解析:“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反映的是电灯的使用,故正确答案为B项。

11.参考答案:(1)主张:改庙宇为礼拜堂;开设新式学校、医院。

(2)同文馆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万木草堂的办学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3)理念: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积极作用: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学术的发展(开创一代学术自由的新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洪仁玕:为重振国威、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同文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万木草堂: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蔡元培办学理念:辛亥革命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任选一例作答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发展脉络及相关评价和认识的理解。第(1)问洪仁玕的主张可以从材料一、二直接归纳。第(2)问结合办学理念和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即可。第(3)问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蔡元培先生的办学理念的内容及其作用的理解。第(4)问可以任选一例从思想解放、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角度加以分析。

12.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经济上: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有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化上: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近代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政治上: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专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文化措施对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作用。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b3273211.html,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作者:曹娟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1期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018年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运用史料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民生,责任重大。回答历史背景类试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同学们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清末,即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回答时,同学们要从材料中时间信息入手,联系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同步解读 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不同之处: (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

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前) 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 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 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 A .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 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 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 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近代篇之板块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板块随堂演练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战争后的中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2018 ?东北名校联考)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 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 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 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 C. 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 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解析: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朝日新闻》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的撤侨行动, 是大规模战争来临的前兆,A 项正确。 2. 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 到1910年的 国会请愿运动期间, 更是大规模地加入, 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 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 ) A. 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 B. 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 C. 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 D. 维护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 解析:B 汉族地主在此之前参政的途径只有加入封建官僚集团,清朝召开国会后汉族地主可以通过竞选议员参政,B 项正确。国会也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 满洲贵族权力的旁落不等于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A 项错误。立宪运动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势力, 但是没有达到目的,C 项中的“消弭了”错误。立宪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 项中的“维护了”错误。 3. (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 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 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本原因”的限制条件,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实业救国思想, 但是, 这一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是西方列强的经 济侵略,D 项正确,B 项不是“根本原因”。材料仅仅涉及民族企业的 做法,其结果如何并未涉及,A 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民间行为,并没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中日甲午战争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一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第八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大战 C、凡尔登战役 D、廊坊大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反抗外来侵略,寻找民族解放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下列人物与其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邓世昌——实业救国 C、左宗棠——黄海大战 D、张謇——收复新疆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导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5年9月,中国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残骸,顿时让人联想到:英勇抗贼,英雄殉国,海魂永存。这位英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李宗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础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以及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初步培养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学习“三镜法”来分层次、有梯度地探究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通过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学法】“三镜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由当前世人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主题一国之难 主题二国之魂 主题三国之耻 主题四国之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用望远镜整体纵观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一国之难——甲午中日战争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战争的一般方法。 2.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3. 学生自学《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说出战争中主要的战役。(多媒体演示战争的简单经过) 4. 学生自学说出战争的结局。 二、用显微镜聚焦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主题二国之魂——邓世昌血染黄海 1.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必修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原因;中日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二、能力要求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好!请看这幅历史图片,它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一百多年前,爱国官兵慷慨激昂誓死捍卫中华海疆,腐败清廷惧敌媚外横遭列强侮辱欺凌。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百余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与屈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绝非偶然,是当时各种国际因素促成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众所周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垄断组织的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极其尖锐,正是在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1、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我们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上为了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日本统治者精心炮制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加紧扩充军事力量,多方面搜集刺探中国的军事机密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大家下去搜集一下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大陆政策是相当宏伟的。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面对日本扩张的动向,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表现出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这就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有利的国际条件 就在日本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国际条件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则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契机 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一步步将清政府引入自己预设的战争陷阱,蓄意挑起争端。 面对日本政府的磨刀霍霍,清政府内部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力主避战求和,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导致中日战争尚未爆发中国已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丧失先机 二、经过

高考历史复习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第一步第9讲民国后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练习

第9讲民国后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 1.日军侵华的罪行,有制造大屠杀与惨案(如南京大屠杀),有放火与轰炸(如重庆大轰炸),有细菌毒气战(如731部队)等。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罪孽深重 B.日本政府承认在华所犯罪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日军侵华罪行累累不容忘记 解析:题干中“南京大屠杀”是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故A项错误;日本政府目前右翼势力猖獗,且题干未提及日本政府的态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抗日势力的精诚合作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针对日军侵华的罪行,“现在我国各地建立有关日军暴行的纪念馆,就保存了大量真实的史料”,故D项正确。 答案:D 2.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 B.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组织更纯洁 C.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 D.中国共产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 解析:据材料“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得出中国共产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项;党内出现腐败分子,并对他们进行处罚,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我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组织更纯洁不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我党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不合题意,排除C项。 答案:D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甲午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七年级下《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甲午战争是日本经长期策划而发动的侵华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长远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战败,促使民族日渐觉醒。日本却因胜利而日益膨胀,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列强则因刺激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目标】 知道甲午战争主要战役和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从多视角、多维度的材料去体验甲午战争的发生和对各方的影响;感受甲午战争对国际格局的长远影响。【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难点: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1:引用法国《小日报》对甲午战争的报道(见附录1)切入课题。 设计意图:以当时国外报纸的报道切入课题,引导学生从国际舆论视角看甲午战争。 环节2:祸起丰岛:讲述丰岛海战爆发,引用多重材料(见附录2、3、4),分析日本战前准备,与中国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分析国际社会反应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用多重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战争爆发前日本在政策制定、军事实践、舆论引导、情报刺探等方面的准备,了解西方国家的态度及原因,与中国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体悟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环节3:黄海决战:简述黄海战役的过程,清政府全面崩溃的结局和旅顺大屠杀,甲午战争失败已成定局。 设计意图:通过对甲午战争过程的了解,感悟战争的危害性,理解日本所谓文明之战的欺骗性。 环节4:凶狠马关:讲述马关条约的过程;通过比较法,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设计意图:引用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悟甲午战争失利后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屈辱。将《马关条约》内容与之前不平等相关条约比较,说明《马关条约》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的历史学习法。 环节5:战争回响:引入战败后谭嗣同等人的言论(附录5)、日本战前预测 (附录6)和国外媒体的报道(附录7)等材料,启发学生分别从中国、日本和列强三个角度分析战争影响。 设计意图:从中国、日本和列强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感悟甲午战争后中国因战胜而觉醒,日本因战败而膨胀,列强因刺激而瓜分中国,体会甲午战争对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搜集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舰艇的资料,探究中日武器装备的区别。 【资料附录】 1、 我们见识到花费了巨款建造出来的最新一代舰艇……究竟威力如何。……(亚洲人)他们的武器已经和我们的一样先进……你看到了吗?在日本,战争这么雄壮地揭开了帷幕,欧洲国家多么羡慕啊!————1894年8月13日,法国《小日报》转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2、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与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2、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它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 2、通过学生对条约内容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比较式、个人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以吞并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过程中即使有许多民族英雄和爱国官兵进行英勇的反侵略斗争,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妥协退让最终以签订《马关条约》失败而告终,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战争爆发的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即使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许许多多的血泪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圆明园的焚毁,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兴衰与血泪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阅读教材 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并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使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3)清政府的落后腐败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简述在战争过程中广大官兵显示抵抗侵略野心与决策者妥协策略。 出示战前兵力对比情况指导学生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七、教学程序设计 【导入新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外扩张的步伐,瓜分中国是迟早的事情。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在自强和复兴方面却进展甚小。同治短暂的中兴之后,清王朝国势江河日下。外国列强利用中国的衰弱,在边疆地区和朝贡国进行蚕食,比如我们熟知的1871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71年-1881年俄国侵占伊犁,以及1884年-1885法国发动的争夺中国朝贡国安南的中法战争。其后更是对中国的心脏地带发动了正面攻势。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看一看这段历史是怎样的,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讲授新课】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节课先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我们知道,19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充分实现了现代化,清政府经过洋务运动现代化也有一定成就。可以说,1894年开始的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20多年的国家间进行的一场重大较量。这场战争是在何种背景下爆发,这场较量结局怎样呢?通过这个子母的学习就会明白。 接下来就先从战争参与的主体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战争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提问一:(教师):首先看一下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日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大家先浏览下导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略 (教师):制定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从导言可以看出早在1855年吉田松阴就有了侵略中国的构想,1887年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意图分割中国对不对?这说明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展示课件) 实际上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1855年吉田松阴侵略中国的构想,对他的弟子后来的日本政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这场改革不彻底,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这使得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军事侵略性。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其三,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很贫困,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基于以上原因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获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转嫁危机。大臣田中义一就构造了大陆政策的蓝图(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意图分割中国。这是日本最高层次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在这份文件里面还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所以说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沿着军事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把扩充军备作为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年间连续8次修订和实施《扩充军备案》。为了补充军费的不足,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利用天皇赐款的机会,多方鼓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海防捐款的热潮,一年之间民间捐款多达200多万元。这些做法不仅增加了军费,也表达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决心和气度,对全国的民心士气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清政府是个怎样的情况呢?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弱预算,1888年开始停止进购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弹药军费。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学习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习方法】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把作为基本国策侵,并提出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时间:年至年 3.经过: (1)黄海大战:年9月,致远舰管带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2)威海卫之战:日本夹击山东威海卫,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条约》。 (二)《马关条约》 1.内容 2.影响 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二、课内探究 (一)反馈导学 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二)自主探究 《马关条约》签定后,帝国主义国家是如何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 (三)研讨交流 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清政府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

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⑴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⑵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一例。 (四)达标测评 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甲午年指的是() A.1840年 B.1860年 C.1894年 D.1895年 2.光绪诗句“此目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指的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邓世昌 D.曾国藩 3.把台湾割走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B.赔偿日本巨额军费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分布规律是() A.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B.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C.已进入到中国西北地区 D.占据了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五)总结拓展 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此事给我们的启发是? 三、课后巩固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讲述: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提升卷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2.[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3.[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三一模]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 4.[2018·江西南昌高三二模]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 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 5.[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 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 6.[2018·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新人教版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 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开发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马关条约》的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索 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事件 2瓜分中国狂潮的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内容:1898年美国向英、法、德、俄、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