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疼痛分类

疼痛分类

疼痛分类
疼痛分类

疼痛分类

按疼痛的程度分

1.轻度疼痛:

程度很轻或仅有隐痛。

2.xx疼痛:

较剧烈,如切割痛或烧灼感。

3.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如绞痛。

按疼痛的病程长短分

1.急性疼痛:

如发生在创伤、手术、急性炎症、脏器穿孔等的即刻疼痛。

2.慢性疼痛:

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分

1.浅表痛:

位于体表皮肤或黏膜,性质多为锐痛,比较局限,定位明确。

2.深部痛:

内脏、肌腱、关节、韧带、骨膜等部位的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不局限,病人常只能笼统地说明疼痛部位。

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分

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周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痛、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熟悉评估方法名称)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纸上画一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

(0)和“想象中剧烈疼痛”

(1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0为无痛,4以下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大于7为重度疼痛,10为最痛或极度疼痛。

此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疼痛定量方法,也是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主诉分级法

按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的疼痛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即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0级:

无痛。1级:

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但是仍然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及睡眠。2级:

中度疼痛,疼痛不能耐受,需要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3级:

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干扰睡眠,被动体位,必须依靠止痛治疗。

数字分级法

0度:

无痛。Ⅰ度(轻度):

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xx):

持续痛,影响休息。Ⅲ度(重度):

持续剧痛,必须用药才能缓解。Ⅳ度(严重疼痛):

持续剧痛并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等植物神经症状。

程度积分法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介绍疼痛程度积分法:

1分:

轻痛,不影响睡眠及食欲。2.5分:

困扰痛,疼痛反复发作,有痛苦表情,痛时中断工作,并影响食欲、睡眠。5分:

疲惫痛,持续疼痛,表情痛苦。7.5分:

难忍痛,疼痛明显,勉强坚持,有显著的痛苦表情。10分:

剧烈痛,剧痛难忍,伴情绪、体位的变化,呻吟或喊叫,脉搏或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多汗,血压下降。

慢性疼痛的治疗

慢性疼痛常用治疗方法(重点)

药物治疗(熟悉分类,最好记住药物名称及相应治疗范围)

(1)xx镇痛药:

又称阿片类镇痛药,有成瘾性,故仅用于急性剧痛和生命有限的晚期癌症患者。常用的有吗啡、哌替啶、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可待因等。

(2)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非甾体抗炎药,是解热镇痛药和抗炎镇痛药的统称,镇痛作用都是外周的。对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或关节痛效果较好,对创伤性剧痛或内脏痛无效。

常用药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钠、保泰松等。

(3)催眠镇静药

以苯二氮卓类最常用,如地西泮、硝基安定和艾司唑仑等。巴比妥类药物多用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戊巴比妥等。此类药反复应用后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故不宜使用过滥。

(4)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和xx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

(5)抗忧郁药:

常用的有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等。它们还可以治疗幻肢痛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神经阻滞(了解)

局部注入局麻药,从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常用方法如下:

(1)星状神经节阻滞。

(2)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椎管内注药(具体内容见xx章节)

(1)蛛网膜下腔注药。

(2)硬脊膜外腔注药。

慢性疼痛常用治疗方法

痛点注射。

针灸疗法。

按摩疗法。

物理疗法。

心理疗法。

术后镇痛

镇痛药物

术后镇痛最常用的药物是阿片类药(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等。

镇痛方法

1.口服给药

对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病人不宜采用口服镇痛药。

2.椎管内镇痛

(1)蛛网膜下腔镇痛

单次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镇痛药可提供长时间的镇痛作用,单次注射的缺点是药物剂量难以筛选,需反复给药,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同时需较长时间的监测。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药易引起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尿潴留等,故目前临床少用。

(2)硬膜外腔镇痛

经硬膜外腔给药镇痛的优点是副作用少、作用确切。最常用的药为吗啡,成人剂量为2~3mg。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和呼吸抑制。

3.胃肠外给药

在治疗处理术后中、重度疼痛时,胃肠外给予镇痛药仍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镇痛药物起效快,易于迅速产生峰浓度。肌肉注射的缺点在于:

注射部位疼痛,血药浓度的波动可能引起病人的呼吸抑制。

(2)静脉注射

(3)其他途径:

近年来新的给药途径有经皮贴剂给药,如芬太尼、可乐定、东莨菪碱等,这种给药方法可产生和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第八章

腔镜外科技术

腹腔镜手术适应证

(1)胃肠道手术:

结肠切除术(良性肿瘤)、阑尾切除术。

(2)肝胆系手术:

胆囊切除术。

(3)脾切除:

脾切除术。

(4)泌尿系手术:

肾上腺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并发证

(1)CO

2气腹相关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高碳酸血症、栓塞。

(2)血管损伤。

(3)内脏损伤。

(4)腹壁并发症:

感染、戳孔疝

第九章

此章较为重要,历年考题出现相对较多,同学们应加以重视,重点在各论

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

常见外科感染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原则

难点:

常见外科感染的鉴别诊断

局部化脓性感染——疖与疖病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医学亦称为“疖”。

临床表现

毛囊处有红、肿、热、痛的小结节、脓出而愈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如被挤压感染沿眼内眦静脉和眼静脉感染到颅内,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周围的红肿、硬块、疼痛,并有全身寒战高热、头痛、昏迷,甚至死亡。

xx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初起可热敷、理疗、药物外敷,促其吸收消散。如成脓有波动感变软时,可切开引流。

有全身症状的疖和疖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增加营养。患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

中医辨证论治

1.暑疖(夏季发生)

证候:

疖初起,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多在3cm左右。舌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清暑汤加减。

2.蝼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证候:

头皮疖肿,未破如蟮拱头。易复发,日久头皮串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治法:

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

3.疖病(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证候:

疖数个,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治法:

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

防风xx加减。

【习题】

疖病是指()

A.有头疖

B.无头疖

C.软疖

D.石疖

E.反复发作,此起彼伏、日久不愈

【正确答案】E

某女,29岁,上唇正中皮肤丘疹,红肿、疼痛,中央部有灰黄色小脓栓形成,下列处置不正确的是

A.休息

B.外敷鱼石脂膏

C.应用抗生素

D.挤出脓栓,xx引流

E.湿热敷

正确答案D

局部化脓性感染——痈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医学称为“有头疽”。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早期在局部呈片状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随后中央形成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眼状。常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2.全身症状:

大多数病人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全身表现。

(记忆:

有头、多栓、蜂窝眼)

xx治疗

1.全身治疗:

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镇静止痛,静脉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

2.局部治疗:

初起可用热敷、理疗、药物外敷。成脓后切开引流,切开时行“十”字或双“十”字切口。

中医辨证论治(一实两虚)

1.热毒蕴结证(实证)

证候:

初起肿块,粟粒状脓头,溃破,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和营托毒,清热利湿。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疮家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2.xx火盛证(虚证)

证候:

局部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疼痛剧烈,溃出脓水稀少或带血水,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

滋阴xx,清热托毒。

方药:

竹叶黄芪汤加减。

3.气血两虚证(虚证)

证候:

局部疮形平塌散漫,闷肿胀痛,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清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腻,脉数无力。

治法:

调补气血。

方药:

十全大补汤加减。

【习题】

患者项部肿胀灼痛4天,伴发热,口渴口臭,大便秘结。检查:

项部有1个8cm×7cm的红肿块,上有很多个小脓头。舌红苔黄,脉滑数。其治法是

A.凉血泻火,清热利湿

B.和营托毒,清热利湿

C.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D.清热凉血解毒

E.凉血解毒,清热利湿

【正确答案】B

局部化脓性感染——急性蜂窝组织炎(特殊部位)

部位:

发生于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

致病菌:

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以是厌氧菌感染。

特点:

感染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中医学称之为“发”。

临床表现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之,进展迅速,不易局限,易脓毒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组织炎则脓肿局限,形成脓肿。

厌氧菌引起蜂窝组织炎可出现捻发音。

口底、颌下、颈部可引起喉头水肿,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xx治疗

1.局部治疗:

初起应休息,局部理疗,药物外敷。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位于口底、颌下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应早期切开减压引流。

2.全身治疗:

应加强营养支持、止痛,应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锁喉痈

证候:

初起喉结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腮颊,下至前胸;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舌红绛,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

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

2.腓发

证候:

发于下肢,患部初起胀痛不舒,活动受限,继而皮肤焮红,边界不清,中间略紫,高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纳呆,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手发背

证候:

初起手背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或有怕冷、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

4.足发背

证候:

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影响活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

仙方活命饮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局部化脓性感染——丹毒

丹毒是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发生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容易复发。中医学亦称丹毒。

足癣或血吸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腿。

临床表现

部位:

好发部位为下肢和头面部。发病:

起病急,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局部表现:

呈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为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松压后很快又恢复鲜红色。红肿向四周扩展时,中央红色逐渐消退、脱屑,转为棕黄色。红肿区有时有水疱形成,局部有烧灼样疼痛。常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

(丹毒链球全身重,色如丹涂不化脓)

xx治疗

注意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50%硫酸镁);

全身应用抗生素(青霉素或磺胺药)。

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化火(颜面部丹毒)

证候:

从鼻部开始波及头部者,症见壮热气急,口干舌燥,咽喉不利;凡从耳项两侧延及头面者,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抱头火丹症见头面红肿,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则:

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

普济消毒饮。

2.肝胆湿热

证候:

发于腰胯胁下,大片鲜红,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触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

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

xx泻肝汤或xx清肝汤加减。

3.湿热化火证候:

下肢小腿处红热肿胀,痛如火燎,表面光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4.胎火胎毒证

证候:

脐腹部开始皮肤鲜红,向外游走遍体,压之减退,放手又显,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兼有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凉营清热解毒。

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减。

5.毒邪内攻

证候:

红肿迅速蔓延;伴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溲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治法:

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

清瘟败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习题】

治疗丹毒风热化火证,应首选青霉素加

A.五神汤

B.化斑解毒汤

C.xx清肝汤

D.普济消毒饮

E.桃红四物汤

【正确答案】D

【习题】

胎火胎毒之丹毒,治疗方药为

A.五神汤

B.犀角地xx

C.xx清肝汤

D.化斑解毒汤

E.桃红四物汤

【正确答案】B

局部化脓性感染——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结炎是致病菌通过淋巴管侵入所属淋巴结而发病。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属中医学“外痈”范畴。

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多见,常合并有手足癣感染。

管状淋巴管炎又分为深、浅两种。浅部淋巴管受累常在伤口或感染灶肢体近侧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硬且明显压痛。深部淋巴管炎看不到红线,但肢体明显肿胀和压痛。伴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急性淋巴结炎早期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炎症继续向淋巴结周围蔓延,几个淋巴结可粘连成团,也可发展形成脓肿。

xx治疗

首先要及时处理原发病灶,如损伤、手足癣、感染灶等。

同时抬高患肢,局部休息。急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早期全身使用抗生素。

中医辨证论治

1.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证候:

多发于下肢小腿部,先有足部疔或足癣感染,上延红丝,常伴有发热,头痛,行动不便;局部肿胀、压痛;重者畏寒,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五味消毒饮合xx解毒汤加减。

2.颈痈

证候:

项部两侧的颌下。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逐渐漫肿坚实;伴有寒热、头痛、项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

牛蒡解肌汤加减。

3.腋痈

证候:

初起腋下可触及肿块,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有恶寒发热,纳呆;舌红,苔薄白,脉滑数。治法:

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

xx清肝汤加减。

4.胯腹痈

证候:

初起腹股沟部结块,形如鸡卵,肿胀发热,皮色不变,疼痛明显;伴有畏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5.委中毒

证候:

初起委中穴处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肢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伴有寒热,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和营祛瘀,清热利湿。

方药:

活血散瘀汤加减。

局部化脓性感染——脓肿

临床表现

浅表脓肿可见局部隆起,红肿热痛明显,压之剧痛,有波动感。

深部脓肿则红肿和波动感不明显,但局部疼痛、水肿、有压痛,患处可发生功能障碍。

xx治疗

有全身症状者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对症处理。脓肿已经形成,一经诊断即应切开引流。

注意事项(增加内容:

出题方向,下列错误的是?)

(1)应在xx下施行脓肿切开。

(2)切口在脓肿最低位,xx引流。

(3)切口xx:

应与脓腔大小相当,必要时对口切开引流。

(4)切口方向:

一般应与皮纹一致,血管、神经平行;关节部位不作纵切口。

(5)引流充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