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课题核舟记授课人课时安排第一

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顺畅朗读课文,作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简单介绍作者。

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些疑难语句的翻译。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型阅读课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明)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

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

求笔画清晰。

2.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

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

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

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

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

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

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

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

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

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

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

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

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

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

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

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

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

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

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默读课文,订正读音。

2.听朗诵录音。

3.自读课文。

体验

倾听教师讲述

介绍作者

默读课文

听朗诵录音

自读课文

一是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二是:

让学生实际感受

一下微雕艺术的

难度,从而对王

叔远的精湛技艺

有更深层次的理

解。

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课文内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四、布置作业:4.齐读课文。

5.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提出疑难语句,待集体解决。

6.集体翻译疑难语句。

7.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8.假定这件雕刻品就摆在你的

面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

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

面几种说法。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

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

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

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

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

壁”呢?

9.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

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10.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

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

形体演示其造型。

翻译课文,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课文

翻译课文

提出疑问

集体解疑

概括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

思考回答问题

摆造型

扮演角色

翻译课文

订正读音,培养

语感

提高文言文的自

学能力

提高语言概括能

提高筛选信息的

的能力,把握我

课文内容

使他们的认知经

历了从语言文字

到形象生动的表

象,再到语言文

字的完整过程

加强文言积累

课题核舟记授课人纪春玲课时安排第一

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采用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能力目标:能说出本文行文顺序,并用具体语句说出这样写的原因。情感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这样写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这样写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阅读课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奇巧

分说:船舱船头船尾船顶总结:通计照应开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

2.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

的发现,“核舟是什么?”“你

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

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

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

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

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

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

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

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

者的说明顺序。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

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

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

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

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4.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

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

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

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

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

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

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

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

朗读课文

回答重点字词

解释

浏览课文

回答问题

绘制核舟示意

理清作者的写

作思路,弄清说

明顺序

思考交流

熟悉课文内容

培养删选信息的

能力

培养精读能力

培养复述能力

提高整体把握篇

章的能力

理解本文的写作

顺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三、布置作业: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

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

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

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

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

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

境中的特殊氛围。

1.背诵默写2至4自然段。

2.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

工艺品。

思考交流

背诵

完成练习

理解说明顺序

丰富文言积累

把握空间顺序,

提高说明文的写

作能力。

课题核舟记授课人纪春玲课时安排第一

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对重点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整理。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奇巧“做说明。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对重点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整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奇巧“做说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奇巧“做说明。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型阅读课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

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检查背诵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

文,为什么?

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

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

核舟的什么特征?

3.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4.核舟大小如何?

5.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

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

征。

6.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

“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

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

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

意?

[雕刻技艺的奇

巧、灵怪] 文

章的全部内容

安排实际上紧

扣了这样一个

核心。

对比:核舟之小

——容量之大

(雕刻人、物之

多)、刀法精细;

气韵生动。一尺

10寸,一寸10

分。比较“二黍

许”即二市分

多点,约合0.9

厘米光景;“八

分”即八市分,

约折合长度

2.667厘米,

“奇”即有零,

八分有奇长度

约合3厘米。

读课文第二段。

窗八:刻有对

联,可以开启。

(精细灵巧)箬

蓬。

丰富文言积累

了解文体特征

条筛选信息的能

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三、布置作业:7.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

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

不是艺术。

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

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

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

些人物的介绍。

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

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8.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

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

写?

9. 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

么样的顺序?

妙笔生花

描述船头三人

的神情态度。

两“舟子”虽

神情各异,一个

“若啸呼状”,

仿佛是在那里

呼唤清风,显得

悠闲自在;一个

“视端容寂”,

仿佛在专注听

“茶声”。但表

现了一个共同

的氛围,这就是

愉悦、轻松、活

泼自乐。再加上

船楫的“横

卧”,更加暗示

出有楫同于无

楫,有舟子等于

没有舟子的一

种放任自流的

境界。人物刻画

精细(相对于核

舟来说,人该占

多大比例?峨

冠多髯、衣褶、

念珠历历可数)

神情意态毕肖。

落实情感目标

把握顺序

提高写作能力

怎一个“奇”字了得

——魏学洢《核舟记》赏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它的“奇”:

一、技艺之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作者由“奇巧”入笔,首先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等等各种各 男巫矗 萌司 妫欢 医呈υ谛⌒〉牟牧仙希 癯鍪裁聪袷裁矗 薏弧耙蚴葡笮危 骶咔樘 保 萌嗽尢尽=鼋鋈 喔鲎郑 呈Φ牡窨碳家罩 姹阏孤对谖颐敲媲啊?

二、核舟之奇

如果说首段的概略介绍还让人对雕刻技艺的“奇”停留在表层认识的话,那么主体部分对核舟的详细介绍,则是对“奇”的具体展示。

1、内容丰富——奇之一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高也只有二分上下,体积之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只长度不足一寸的小小的桃核,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2、人物逼真——奇之二

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可见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动作粗犷,神态悠闲;“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神色平静,神态专注。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舟尾的二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鲜明的对照更显雕刻之功,人物形象之逼真让人称奇

3、笔触细微——奇之三

雕刻家笔法工细,注重细节。“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佛印左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船舱刻有八扇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

4、构思巧妙——奇之四

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在核舟上是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王叔远精心设计,借苏轼《赤壁赋》及《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把它们分刻在八扇小窗户上,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展开舟外的艺术空间,从而巧妙地暗示核舟的主题;又通过舟尾一楫“横卧”,二舟子分居左右,神情平静悠闲,给观赏核舟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实感,与苏轼《后赤壁赋》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合,巧妙地来表现主题,构思之巧让人称奇。

三、语言之奇

核舟作为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它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作为课本的一篇范文,它亦离不开作者的精美语言。1、语言准确。如课文第二段只用8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80字能说清的,又因

核舟的工艺是微型的,所以用词稍一马虎就可能欠准确,如二段中的“约”“有奇”“许”“旁开”“右刻”“左刻”和三段中的“卷端”“卷末”“微侧”等语词都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2、动词精当。《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得益于动词选用之精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足见语言之奇。《核舟记》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

核舟记优秀教案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 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

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4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5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6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为:动词,刻。技:技艺。灵怪:神奇,灵异。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11核舟记 省优获奖教案

11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核舟记》教案

课题核舟记授课人课时安排第一 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顺畅朗读课文,作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简单介绍作者。 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些疑难语句的翻译。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型阅读课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明)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 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 求笔画清晰。 2.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 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 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 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 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 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 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 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 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 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 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 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 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 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 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 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 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 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 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默读课文,订正读音。 2.听朗诵录音。 3.自读课文。 体验 倾听教师讲述 介绍作者 默读课文 听朗诵录音 自读课文 一是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二是: 让学生实际感受 一下微雕艺术的 难度,从而对王 叔远的精湛技艺 有更深层次的理 解。 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核舟记优秀教学设计

23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核舟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核舟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

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核舟记》魏学洢 教案 教学设计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

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

《核舟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 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 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 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

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四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五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六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核舟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奇巧;⑵为;⑶罔不因势象形;⑷尝:曾经; ⑸贻;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空间顺序; ⑵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核舟记 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八上《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精品教案

11 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①箬篷 ..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 ..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 ..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椎髻 ..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

27《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 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 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 5 段的内部顺序。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 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2.点拨法(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 评点法。(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教学时数 2 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 厘米、宽为2 厘米的长方形。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 3 个人,船尾画 2 个人,船头的 3 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 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

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高可二黍许 d.雕栏相望焉 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③ 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可高可二黍

核舟记教案

23、《核舟记》 魏学洢 主备人:张喜凤审核人:李金华定稿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文言体裁的特点,学习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像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曾不盈寸”的核桃上生动地描摹了“大苏泛赤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核舟记》。 二、预习检测 1 文体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也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和抒情。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本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详细描写了“核舟”的相关情况。 2 “核舟”是一件微雕(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的妙趣)工艺品,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大苏即苏轼、苏东坡。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玩,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所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轼于游览所见之景。 3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 (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 (sǎn) 髯.(rán) 诎.(qū) 楫. (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 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 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古今异义 奇? ???? 古义:零数、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比? ???? 古义:靠近。例:其两膝相比.者。今义:比较。 望? ???? 古义:对着。例:雕栏相望.焉。今义:向远处看。 属? ???? 古义:类似。例:神情与苏、黄不属.。今义:属于。 曾????? 古义:竟然。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qí,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名词,零数、余数)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 舱(动词,是)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 容寂(形容词,正、直) 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5)词类活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