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单元各种各样材料

第6单元各种各样材料

第6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

“材料”的概念非常广泛,本单元研究的“材料”是指可以直接制造成品的东西,如造纸用的麻、纺织用的棉纱等。

面对生活中不同的物品,学生们经常提到“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出来的?”教材力图通过对几种生活常见物品制作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作的,我们身边的物品各种各样,组成它们的材料也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在对不同材料的研究中,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根据对物品的使用要求,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的种类和功能也是在发展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关于“材料”的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涉及到的有:导电材料、传热材料、磁性材料等。

单元页反映了人类材料发展的历史,在从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单元教学用时大约需要6课时。

1形形色色的材料

本课首先建立“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引出材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分析制作物体的

材料类型,通过指南车信箱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到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按照这个标准将归纳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材料的多样性,初步尝试按照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为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知识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由各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包括教室、学校、家中学生常见的各种物体,可以让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1课时。

活动导入:

将教室中的物体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增加研究物体的种类,可以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物体,以扩大学生的观察视野。

活动它是用什么做的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制作的。

2.了解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3.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建议以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制造不同的物体所需要的不同材料。这里支持学生分析的前概念,来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宜过细,如:各种金属材质统称为“金属”即可。在活动中学生可能总结出的材料类型有:金属、玻璃、木材、石材、塑料、棉花、石油等。根据材料类型,将教室里的物体进行分类。初步体会材料的多样性,以及材料及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从具体的物体认识,抽象到各种材料的认识。为提出研究有关材料的问题打下基础。

指南车信箱中呈现了两种材料的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并告知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对不同材料的科学分类方法:“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大多数学生对“天然材料”的理解不是难点,但是对“人造材料”的理解,却还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基础才能建构。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只要让学生知道“人造材料”有别于“天然材料”,

它们是由人工制造的,非天然的即可。如:人造革、人造纤维等。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材料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后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整个活动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来说是递进的关系,学生通过活动能逐步加深对材料的认识。

评价建议

以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如:能归纳出三种材料类型的学生为合格、五种为优、五种以上为优秀。评价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以生生互评为主要形式。

课程资源

科学名词

橡胶: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取得的胶乳,加工后制成的具有弹性、绝缘性、不透水又不透空气的材料。橡胶制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和生活各方面。

合成橡胶:以石油和煤为原料,现已发展出二十多个品种。合成橡胶

在弹性和抗撕裂性、方面赶不上天然橡胶;但也有其独特长处,在某些性能上超过天然橡胶,如有的合成橡胶其气密性比天然橡胶好,有的比天然橡胶更耐寒等等。

塑料:树脂等高分子化合物及配料混合,再经过加

热加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材料。在常温下不再变形。它本领高强,用途广泛在材料的大家庭里,塑料就是一位小弟弟,它的诞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物质: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物体: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

材料:可以直接制造成品的东西,如建筑用的砖瓦、纺织用的棉纱等。

原料:指工厂中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

2我们的衣服

本课将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了解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及不同服装材料的性质,意识到人类为满足对服装材料的需求,在不断的研究、发明、生产新的服装材料。

本课的研究重点是让学生探究不同服装材料的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

特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及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科学知识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建议为各组学生准备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样大小的服装材料(尺寸可以稍大一些,便于学生研究),钩码、悬挂纤维的支架,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或显微镜、镊子。

学生准备: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

1.展示收集的资料。

2.汇报调查服装材料的种类。

3.衣料的研究:对要求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学生实验、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2.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3.设计未来的服装。

教学导入:

教材展现了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明服装是变化的,这一变化是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并从中让学生感受制作服装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做准备。

根据办学环境,活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

1.教师通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感受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变迁。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人类从古至今关于服装材料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变迁。

活动1 调查我们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活动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衣服的衣料是由哪些材料制作的。

2.培养学生调查、记录的能力。

活动建议:

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通过学生查阅各式服装的标签说明,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并根据衣服适应的季节,穿着时的感受来间接地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如:纯棉布制作的服装,夏季穿着吸汗、透气,但是爱起皱折不美观;涤纶布制作的服装,不起皱、美观,但是穿着不吸汗、不透气等特点。调查研究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许多的衣料已不再是由一种原材料加工而成,而是由多种原材料按一定的比例织成。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材料的混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等

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百分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进行调查记录时,对于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百分数的概念,学生只有了解了其含义,才能进一步理解混合材料对衣料制作的影响。

活动2 衣料的研究

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衣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点。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指导学生寻找衣料的相同点——大多数的衣料都是用线织成的。除了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还可以用镊子、放大镜,“拆”开衣料进行观察。

实验二:研究衣料的不同特点。学生在收集资料、调查等活动中已经对衣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衣料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活动。

由于我们选择研究的衣料是丝、棉、毛、尼龙,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可能提出这些衣料在颜色、弹性、耐磨性、保暖性、透气性、厚薄等方面的不同。有些问题的解决,直接的视觉观察就可以;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这也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平台。教材选择了检验衣料的耐磨性为范本,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地迁移,进行更多实验内容的检测,如衣料的弹性、保温性、透气性等。落实教—扶—放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检验衣

料的耐磨性上既然是“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明显:

1.帮助学生分析怎样操作,得出的结果才有说服力。

2.帮助学生建立对比实验的初步概念。

3.帮助学生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及不变量。

4.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了扎实的“教”,在接下来的自主研究中,学生才能模仿着进行实验,当然作为教师期待着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到独立研究发现,这样的过程。

活动3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选择衣料设计服装这一活动应该是学生了解了衣料特点之后,对所了解知识的运用。

教材中选择了军人、婴儿、滑雪者、潜水者、消防员作为分析对象,实际上生活中应用在各行各业的特种服装还很多,根据这些行业的特点人们必须选择特殊的衣料。

开展活动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收集各种工作服,通过比较这些工作服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具有不同特点的衣料在生活中的运用。

也可以采取让学生收集各种人们从事各种工作或各种年龄的人的图片,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设计服装。

拓展活动设计未来的服装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不妨让学生设计未来衣料,向大家说一说这种服装衣料的特点;例如,学生可能会设计出既可以防热又可

以防寒的服装,衣料肯定是合成的,说不定有微电脑程序控制。或者利用现在的各种衣料设计一套服装,做一套服装,向大家解释这套服装使用了哪些衣料,利用了衣料的什么特点。

课程资源

我国古代的服装

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款式﹑面料绚丽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据《五经要义》﹑《艺用服饰资料》﹑《说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装的产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从距今已有十万余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发现有比较精细的骨针,完全可以认为那时已有了缝纫。于是,服装的历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万年。实际上,在我国甘肃新店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就已有当时人穿的服装式样——类似长袍束腰带。服装的发展约经历了一千万年前的古猿人的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阶段,然后是几十万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的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最后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繁荣的氏族社会中,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都已广泛开始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我国服饰工艺历史源

远流长,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出现了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等。(摘自北京纺织信息网)

科学名词

纤维:

纺织纤维的分类

纺织纤维的种类很多,—般按其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

类。

天然纤维是指凡在自然界中生长形成或及其他自然界物质共生在一起,直接可用于纺织加工的纤维。天然纤维包括自然原有的,或从人工种植的植物体中、人工饲养的动物体中或矿物质中获得的

纤维。如:棉纤维、羊毛纤维、蚕丝纤维、麻纤维等。天然纤维根据来源和成分又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也称作天然纤维素纤维、天然蛋白质纤维、天然矿物质纤维。

植物纤维指从植物的种子、茎、叶、果实上获取的纤维。动物纤维指从动物体上获取的纤维分为毛发和腺体分泌物两类。毛发类如山羊绒、免毛、骆驼毛等。腺体分泌类如桑蚕丝、柞蚕丝。矿物纤维指从纤维状结构的矿韧岩石中获得的纤维。如石棉纤维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的性能,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用来织制防火、保温和绝热织物。

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而得到的纤维称为化学纤维。也就是说,采用原来不具备纺织性能的物质,经过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纤维。根据原料来源: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人造纤维是指以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料,如木材、棉短绒、甘蔗渣、花生、大豆、酪素等,经过化学处理及机械加工而制成的纤维。

合成纤维是以石油、煤、天然气中提炼得到的简单化合物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化学反应,合成为高聚物,再纺丝而制成的纤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