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英文名】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I80.9

【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浅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病因与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感染等造成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也可因血液淤滞常发生在曲张的浅静脉;部分病例存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异常;口服避孕药和妊娠也可能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胆管癌等,已证明能够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

静脉炎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932年,D e T a k ats提出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中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血液中L型或其他非典型细菌类型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种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脓毒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这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845年,J a d ious首先描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尽管大量的致病因素已经发现,但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因素,可能与2种疾病密切相关:

(1)内脏癌的体表表现:1856年,T rousseau首先报道与癌症有关;Sproul 注意到胰尾癌患者易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常与血管炎有关,如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 uer g er报道,19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8例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而Shio n o y a随访25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43%发生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上肢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除发生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尚见于结节性红斑、白塞病等。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 o nd 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改变。M o nd or病罕见,其静脉炎症通常局限在乳房上部的前侧壁部分(侧胸静脉)、乳房下部越过乳房反折处、沿着肋缘和上腹部的区域(胸、上腹壁静脉),以及由乳头内下方伸展到剑突下和上腹壁范围(腹壁上静脉)。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样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目前病因尚未明了,除上肢骤然用力而静脉受牵拉遭受损伤,构成本病发病因素外,也可能与恶性肿瘤有关。近

来文献报道,M o nd or病多发生在乳房手术后、长期口服避孕药、遗传性蛋白质C缺乏、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情况时。

【临床表现】

急性期静脉局部疼痛,发红呈条状或网状,沿静脉走向有压痛性索条,1~2周后红肿消退,代之以色素沉着,及硬如绳的索条。部分病人可伴有全身在不适。反复发作的静脉炎,伴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机化后变硬。

【并发症】

脓毒性静脉炎可并发脓毒败血症,常可致病人死亡。

【实验室检查】

1.静脉置管所致的浅静脉炎,可行血培养,2次同样菌株阳性,可作为感染证据。

2.血液检查 可有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或蛋白质S的异常。

3.胃肠道功能检查对原因不明的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应行胃肠道功能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其他辅助检查】

1.双向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 可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及血凝蔓延的范围。

2.静脉造影检查 一般不必做静脉造影,有时为排除深静脉血栓,可进行。

3.C T检查对腔静脉段血栓扫描更为有效。

【诊断】

诊断通常不困难。患者主诉沿静脉走向部位,出现疼痛伴有条索样结构或结节,常合并静脉周围炎症反应而引起累及静脉处发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与一般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无异,其表现为某一区域内,骤然出现线状或网状红肿条索状物,有疼痛和压痛,初时质地较软,随后逐渐变硬,红肿充血逐渐为色素沉着所替代。在长期发病过程中,发作具有间歇性,呈迁徙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所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条物可布满全身。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诊断较困难,诊断率为62.4%。如果有置管输液史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败血症,行血培养2次同样菌株阳性,在排除酿成败血症的其他原因

后,应探查静脉。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和C T检查中可排除深静脉和腔静脉段血栓形成。

【鉴别诊断】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取决于不同的病因学和病理类型、浅静脉血栓的范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于一般性血栓性静脉炎仅表现为表浅的、局限的、轻度触痛的静脉炎症反应,可口服轻型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和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并鼓励患者继续参加日常的活动。如因静脉曲张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且症状持续存在,做病变累及的曲张浅静脉剥脱,能加快缓解症状。

较广泛的血栓性静脉炎如出现严重程度的疼痛、发红和广泛蔓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理疗热敷等,且往往以后者为最有效。下床活动时,应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如果合并皮肤溃疡或淋巴感染,可应用一些抗感染药物,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抗血栓药物,在血栓性静脉炎中的疗效是不确定的,因为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炎症反应和纤维蛋白凝固,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似乎只有极小的应用价值。当血栓性浅静脉炎涉及大腿,如隐股静脉结合点或腘静脉处,可能蔓延到深静脉时,可使用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具有使用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为预防血栓可能向深静脉蔓延,特别是双向多普勒超声证明血栓累及范围比原发部位更大,并蔓延到股部大隐静脉时,应做大隐静脉剥脱或隐股静脉结合点结扎。

如果病变静脉不切除,血栓性静脉炎常易复发。因此,应指导患者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长时期站立或制动,卧床时轻度抬高床脚,以防止静脉血液淤积。

当血栓性静脉炎与静脉置管有关时,应立即拔除导管,进行细菌培养,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怀疑为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立即切除全部累及的静脉段,切口完全敞开待二期缝合,或者以后做皮肤移植。同时使用合适的全身抗生素治疗。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累及深静脉时,除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外,抗凝治疗十分必要。

【预后】

预后通常较好。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后,一般可能持续3~4周。浅静脉炎尽管可能蔓延到深静脉,但发生肺梗死罕见。相反,浅静脉血栓常常继发于深静脉血栓,特别是踝部有溃疡的患者。对于发生在下肢静脉曲张后的血栓性静脉炎,不切除病变的静脉段,可能有较高的复发率。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英文名】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I80.9 【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浅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病因与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感染等造成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也可因血液淤滞常发生在曲张的浅静脉;部分病例存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异常;口服避孕药和妊娠也可能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胆管癌等,已证明能够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6-28T15:18:16.9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刘甲[导读] 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 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周围血管病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蜡疗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代化中药蜡疗治疗周围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蜡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型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多见。属于中医“赤脉”、“青蛇毒”、“恶脉”、“黄鳅痈”等范畴[1]其由湿热之邪外侵,或寒邪凝滞,郁久化热以致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通所致。湿热与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为我院2017年~2018年住院的血栓浅静脉炎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34~73岁,平均45.9岁,部位均为下肢。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浅静脉炎诊断标准: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颜色变为褐色,其下可触及条索。 1.2.2中医辩证标准 依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中青蛇毒的证候分类标准。脉络湿热证:沿浅静脉走行或静脉曲张团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采用智能恒温电蜡疗机(XYL-I型)作为治疗仪器,以熔点58℃的医用白色无水石蜡为基质,每公斤配制:制川乌、制草乌、红花、威灵仙、独活、羌活、川芎、白芷、各15g,研细和蜡调匀,经仪器加热至58℃-60℃,在患者患肢外敷,1次/d,30min/次,7次为一疗程。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1.2 对照组 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2 观察方法 两周后观察两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症状与体征包括疼痛、硬结肿胀和皮色变化,按轻、中、重度3级计分,每级计1分,计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①疼痛:轻度为偶有疼痛,按压局部时有痛感,但能耐受,不用止痛剂;中度为经常疼痛,按压局部时痛感明显,偶尔服用一般止痛剂;重度为疼痛感明显,按压局部时痛感较剧烈甚至拒按,经常服用止痛剂。②硬结肿胀:轻度为外观无明显硬结,但触摸时有条索状硬物感;中度为可见局部有条索状结节,触摸时硬结较硬,轻度高于皮肤;重度为局部有条索状硬结,或结节成团,明显高于皮肤或局部有索状硬结萎缩凹陷。③局部皮色变化:轻度为局部皮色浅红或轻度色素沉着;中度为局部皮色发红或明显色素沉着;重度为局部皮色紫黑或局部有瘀血。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3]有关标准。痊愈:局部红肿热痛及硬索状物完全消失,组织恢复正常,体温及白细胞恢复常;显效:肿痛消失,索状物尚未完全吸收;有效:肿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索条状物存在;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反复发作。 2.4 统计学方法 指标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蜡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4]清代外科专家祁坤在《外科大成》一书中,对蜡疗的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载述。蜡疗是用加热溶解的医用蜡作为热介质,将热传至机体达到治疗目的。蜡疗具有相对保温时间长,具有可塑性,能紧贴于体表各部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蜡疗能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加汗腺的分泌,使组织水肿吸收、致痛介质排除,使炎症浸润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目的,同时促进细胞代谢机能活跃。蜡具有的油质成分,对瘫痕、肌腿挛缩可促使其软化松解、恢复弹性。另一方面,蜡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对皮下组织起局部机械压迫作用,有消除肿胀以及松弛患者关节韧带、肌肉、肌键的作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 总之,蜡疗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真正的自然疗法,而且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是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何清湖等.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9—201.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呢?血栓性静脉炎是血管外科的一种病症,是常见的一种血液病。了解血栓性静脉炎的早期症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预防治疗,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吧。 1.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常将其分为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两种。其区别主要是除病因外,前者多累及一条静脉并继续向上发展;而后者无一定形式,往往是一条或几条静脉同时或先后受累,此起彼伏地反复发作。 (1)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按其发病原因分为;静脉注射硬化剂、高渗溶液、抗癌药物等,在内膜上引起化学性刺激,造成广泛性损伤,产生静脉炎并导致血栓形成的,称为化学性静脉炎。由静脉注射、长期插塑料管、打击、扭伤等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局限性静脉炎称外伤性静脉炎等。 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和上肢的静脉,常限于一条静脉,严重时向近端及其大的分支发展。急性发作时可以沿病变静脉触及疼痛和压痛的皮下硬索。或呈节段性分布的卵圆形结节。累及周围组织时发生静脉周围炎,以致相邻皮肤红肿和温度升高,可随皮肤移动。发病后可能有轻度全身性症状,但白细胞一般不升高。痊愈时疼痛减轻,红肿消退,留下色素沉着斑或皮下硬索。当侧支循环建立和再通时,硬索亦可能逐渐消失。因系浅静脉病变,血液回流一般不受影响。故不引起肢端水肿,若并发深静脉病变或累及静脉瓣时,则可能发生严重组织水肿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表现。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累及浅静脉,而脑、肝、肾、肠系膜和肺等的深静脉亦可发生,但一般以下肢、臀和腹壁为常见。表现为节段性皮下硬索或硬结,有疼痛和压痛。相邻皮肤红肿,2~4周后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而在另一条或另一段静脉又发生新的损害。于是一部分消退,一部分新发,以致几个部位存在不同期的损害。本病原因不明,但与两种疾病有密切关系:①它往往是潜在性内脏癌的早期表现,原发性内脏癌涉及胃,肺、胰和胆囊等部位,而与胰腺体和胰尾部癌的关系最为密切。②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密切关系,是其早期表现或整个病程中的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Behcet病的血栓性静脉炎也可能属于这一类疾病,不同的是后者深和浅的不同管径静脉均可发病,而前者主要是侵袭浅层中小静脉。 2.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其发生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深部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机化的血栓可能引起局部静脉阻塞和炎症反应,由于血栓范围一般较小,炎症较轻,对血液回流也不大。其症状一般不甚明显。通常是在活动后感腓部肌肉沉重和疼痛,严重时有抽痛。少数患者在血栓向近侧扩展影响到主干静脉时才会有明显症状,如产生明显的组织水肿、局部症状和发热。特征性的表现是腓肠肌处疼痛和压痛。检查时将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引起疼痛,称为Homan征。Homan征阳性、腓肠肌深部组织压痛(Neuhof征)和被动伸足或趾背屈引起小腿下部疼痛,均有助于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另外,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大5cm以上,踝部轻度水肿伴浅静脉怒张,也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可两侧均发生,但不一定对称,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识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识 *导读: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伏地发作的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伏地发作的 浅静脉炎。 (一)病因病理 关于本病的病因,有不少学说,但尚无一个学说被普遍接受。有人提出感染是本病的原因,但病变静脉壁或血栓中很少能培养出细菌,也有提出与血液的凝固性增高,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目前从临床上看与两种疾病有密切关系,第一,它往往是内脏癌肿的体表再现。且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本病是潜在内脏癌肿的早期表现。原发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胆囊、前列腺等器官,特别和胰体尾部的癌变有最密切的关系。第二,它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系密切,从目前临床报道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者占30%~50%,且鉴于本病大多是青壮年男性,开始时呈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随后常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因而认为本病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整个病程中病变活动阶段的一种临床表现,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本病主要侵袭中小浅静脉,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

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 (二)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所致。或因七情所伤情志不舒,气滞血淤,脉道阻塞,积滞不散,脉络淤阻而致。 (三)临床表现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其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 脉炎也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可分批出现,因此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本病的特征是:结节很快消退,大多数仅持续7~18d后,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不化脓,不坏死,受累肢体亦无水肿形成。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每次结节消退后间歇数周或数年,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反应,屡次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

55.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诊疗方案

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颁布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1)有静脉曲张病史。 (2)沿下肢浅静脉走向,局部突然出现红肿、疼痛的索条状物。 (二)证候诊断 参照《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2015年)[1]。 脉络筋挛热瘀证:下肢青筋卷曲成团,病变筋脉红肿热痛,呈红肿硬索,肿痛,发热。舌质暗红,脉弦紧。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脉络筋挛热瘀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脉。 1.推荐方药:四妙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桃仁、生地、赤芍、当归、川芎、地龙、丹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医外治法: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金黄散外敷,用清茶调匀,薄薄涂于患处。 (二)西药治疗 规范应用改善静脉回流药物、溶栓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三)护理调摄要点 患者应卧床休息,制动;合理膳食,禁忌辛辣、油腻等;注重心理护理,及时告知本病知识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心理。 三、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一)评价标准 1.临床治愈:患肢发红、肿胀、疼痛、灼热消失,硬结节或索条状肿物消退。 2.显效:患肢发红、肿胀、疼痛、灼热消失,硬结节或索条状肿物变软、变小。 3.有效:患肢发红、肿胀、灼热基本消失,疼痛减轻,结节或索条状肿物变

软。 4.无效:患肢发红、肿胀、疼痛、灼热,硬结节或索条状肿物无变化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2015年) [J]. 河北中医,2016,38(1):151-16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精品】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与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诉述小腿肿痛,不能行走。检查小腿部的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Homans征呈阳性反应.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是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由于范围较小,常不影响血液回流,激发的炎症反应程度较轻,临床表现不明显,据Kakkar报道,约30%可在72h内自动消溶,45%持续转变为机化,25%自近段蔓延,累及主干静脉,亦有并发肺栓塞的危险。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诉述全下肢肿痛,发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位于髂股静脉,发病率低于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为右侧的1—8倍,究其原因,为左髂总静脉解剖上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及腔内的结构异常所致,1965年Cocket等将此类病变分析后首次提出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概念。此病临床症状明显,起病骤急。有疼痛和压痛,血栓在髂股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可产生局部疼痛和压痛。有的病人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到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肿胀常很明显,一般大腿或小腿周径与健侧相差数厘米。有的可见代偿性浅静脉曲张.体温升高但多不超过38。5℃。 2)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上行蔓延,累及髂股静脉。此病具有下列临床特点:起病方式大都隐匿.症状开始时轻微,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典型症状,因此实际病变期比症状期长。足靴区营养性变化。 3)股青肿:最严重的类型,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只要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包括潜在的侧支在内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者,即形成股青肿.起病骤急,全身反应严重,体温多超过39℃,典型症状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1-30T10:52:45.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伊文杰[导读] 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伊文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要经常巡视,一旦出现外渗外漏时,一定要更换部位输液。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对局部进行处理。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继发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严重时可并发脓毒性静脉炎,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 1.损伤反复的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导管作持续性输液,直接导致静脉壁创伤,形成血栓性炎症;静脉注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时,血管内膜因药物的理化性刺激而受损伤及其周围组织可有渗出液,往往累及整条输液的静脉。 2.感染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血的淤滞,踝部局部营养障碍,慢性感染,都可使静脉遭受缺氧及炎症作用而发生血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淤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热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重要因素。另一种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多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为一处突然出现发红、条状或网状索条,病变处有压痛,全身反应不明显。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反应。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状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能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并了解是否蔓延到深静脉。 2.顺行性静脉造影术能使静脉直接显像,直观地了解血栓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以及侧支循环。X线片上可显示为:静脉内恒定的充盈缺损;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内截然中断,在血栓近侧再显影;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 四、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棕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索条。发生于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结合有输血、输液、外伤,牵拉伤病史,即可确诊。 2.辅助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病人。 2.手术治疗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行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待炎症消退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六、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病人有无外伤、感染史、长期输液史;有无出血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下肢发生胀痛的时间、部位;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小腿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无改变。 (2)全身:非手术治疗期问有无出血倾向及治疗效果。 (3)辅助检查: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慢性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有无引起病人的焦虑与恐惧;病人及家属对预防本病发生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液循环包括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能否早期离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1、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如:①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或高渗I生溶液,如高渗葡萄糖、红霉素、链霉素、有机碘等,均能刺激浅静脉内膜,造成静脉壁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②静脉内反复置留插管,超过24h,持续性输液,常可使浅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形成血栓,迅速出现炎症反应。③下肢静脉曲张时,由于静脉壁严重变形,静脉血液淤滞,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肥胖而又缺乏劳动锻炼的妇女,病因曾一度归咎于口服避孕药,但无充分证据。鉴于上肢骤然用力而受牵拉常诱发本病,因此认为发病与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应力时,静脉牵拉损伤有关。静脉管内膜损伤,便有血栓形成,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二)病理变化血栓性浅静脉炎一开始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因而在受累静脉的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质地比较柔韧,有压痛的条索状物。1周后随炎症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局部色素沉着,表示血栓经过机化和再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新建立新条件下的血液循环。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状态替代,血栓静脉发生纤维化变化。受累血管及其周围可以长期存在压痛。有复发或多次发作的倾向,能够引起静脉周围组织发生轻度的蜂窝组织炎,皮肤上形成硬结和色素沉着,循硬结周围,可扪及一条或数条血栓形成的浅静脉支。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累及单侧,常侵犯胸、上腹壁静脉,侧胸静脉和腹壁上静脉。(三)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气血淤滞,或输血、输液,脉络受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脉道阻塞而发本病。(四)病史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往往有近期输血、输液或有静脉损伤病史,多见于青壮年,或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但与季节、性别无关。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典型病史是在右手或左手用力牵拉后,骤然感到一侧胸壁疼痛,程度不等。举臂、咳嗽、深呼吸,无意中使病变部位受压,都可加剧疼痛。(五)临床表现病人早期发现患肢出现红、热区域,伴有触痛,在牵引患部时疼痛加剧,在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而使该神经分布区出现神经痛,有时在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在浅静脉可见1cm宽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下触及一柔软的索状肿块,此即血栓形成的静脉,皮肤的红、热,说明有静脉周围炎和渗出。病变可向静脉近端扩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静脉通畅,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的消退,皮肤红、热和局部触痛逐渐消失。而留下棕色色素沉着,该静脉在数周内仍可触及索状肿物,有时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炎症,该静脉附近有持久的触痛。病变静脉多因纤维化而不易被触知。偶尔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状物的消失,只能根据遗留的色素沉着,判断该静脉曾发生过血栓性浅静脉炎,但色素沉着也可逐渐消失。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单侧发病,往往有1~2条浅静脉受累。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抬举、活动上肢时,突然感到一侧胸腹壁疼痛,受累静脉略显红肿、压痛、血管变韧,可扪及条索

下肢浅表脉管静脉炎和血栓静脉炎临床路径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行手术治疗(ICD-38.080002,ICD-38.590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出现条索状发红、局部皮温高、疼痛等症状。 2.典型体征:沿静脉走形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 3.排除局部感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内科保守治疗:(1)抗生素、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血管功能药物应用。 2.手术:外科手术或经皮透光旋切去除病变静脉。 治疗方式选择:根据患者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变范围、严

重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选择内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80.000下肢血栓浅静脉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不超过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动静脉血管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静脉超声或造影。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或局部麻醉。

浅静脉炎治疗,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

浅静脉炎治疗,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如果患上静脉炎的话需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静脉炎的病情比较复杂,有很多种分类,如果确诊属于浅静脉炎的话,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比如使用西药治疗。 ★一、浅静脉炎的治疗 1、大多数时候,浅静脉炎可自身缓解。 2、服用止痛剂如阿司匹林、优布芬可减轻疼痛。 3、静脉炎症几天后逐渐改善,但水肿和触痛可持续几周。为缓解症状,可在局部注射麻醉剂后,去除血栓、加压绷带包扎几天。

4、浅静脉炎发生在腹股沟时,因腹股沟是浅静脉汇入深静脉的主要部位,血栓很容易扩散至深静脉并脱落。 5、为预防栓塞发生,应作急诊外科手术结扎浅静脉。通常,这类手术不需住院、采用局麻,可很快恢复正常活动。 ★二、引起浅静脉炎的原因: 1、血流缓慢淤滞 肢体活动减少或活动受限,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增高,长期卧床,肌力降低,对血管壁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而诱发。 2、血管壁损伤

机械损伤如长期反复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性溶液。 3、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肿瘤等导致高凝可诱发。 4、血管壁弹性降低 如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肢体水肿、心衰等也可诱发。 ★三、浅静脉炎的发病机理

静脉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而腿部静脉炎的现象会影响一个人腿部的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人们对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并不是很了解,专家说,只要了解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可以更好的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的专家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吧。 ①静脉血流缓慢:手术或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等,均可因血流缓慢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②静脉壁损伤:在静脉入口和汇合处,血管壁结构最为薄弱,如出现微小裂伤,容易使血小板粘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 ③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大手术、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等所致的血液浓缩;脾切除、癌肿、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妊娠、感染等均可使血凝增高。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特点是先有静脉损伤,后有血栓。范围比较广泛,在形成血栓2-3小时后即引起静脉壁和静脉壁周围组织明显的炎症反应。病变的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同,故有不同的病名。在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上肢常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胸腹壁常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所谓流走性类型,是指病因不明,可以迁移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地发病。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由于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所致。 一、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输液后或外伤后,浅层静脉呈条索状,临床上除局部轻微的疼痛外别无特殊症状。 1、病因病理: ⑴病因: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分3类: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浅静脉炎,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续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②导管作持续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以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⑵病理: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不仅会损害内膜,发生血栓形成。病变一开始就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一般经过7-12天后,随着炎症的消退和渗出液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棕色色素沉着。有些病历经过一段过程,局部可以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甚至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受累浅静脉再通,又可做为输液途径。 导管所致的特殊严重类型病变――血管壁化脓,称为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大面积烧伤和危重病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直接致病原因有革兰氏阴性细菌、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病灶常位于静脉内导管顶端处。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不累及深静脉,因而不致引起肢体静脉回流障碍。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以激发血管炎症为主,大都和血管壁紧密粘着,因而不致脱落而酿成肺栓塞。 2、临床表现与体征 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症状比较轻,局部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表现,往往有损伤病史可查的病人,局部突然出现网状和柱状的红肿条状物,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疼痛可于2-4周内减轻或消失。 导管引起的化脓性浅静脉炎症状比较重,常呈败血症,重症病人不明原因的败血症,甚至出现脓毒血症,此时追查原因,应检查输液的导管。 临床检查时可在表皮触及索条状物,开始比较软,表面红,因受炎症浸润范围有0.5-1厘米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发作的浅静脉炎,浅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人体不同部位,而以下肢为最多见。常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癌症的早期症状。 1、病因病理: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好发因素为感染、过敏、代谢性疾病、高凝状态等。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但与两种疾病密切关系。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往往是内脏癌的早期体表现象,其原发性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肺、胆囊等器官,特别和胰腺体尾的癌有最密切关系,因此发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要相应地作癌症相关检查。②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表现。鉴于患者大都是青壮年男性,开始时呈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人,随后常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因而常认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种演变,是整个病程中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发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者占50%。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侵袭中、小浅静脉,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血栓堵塞机化而再通。静脉壁炎症含有巨细胞。受累血管临近组织都无明显炎性反应。多处或全身浅静脉受累的同时,有时尚可伴有内脏静脉受累。 中医认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瘀血滞留脉络所致,常为脏腑疾病的表症。 2、临床表现及体征: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下肢,往往在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条状或网条状物,红肿、压痛,有时可以在全身几个部位同时发现。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血栓性浅静脉炎并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连累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然有血栓堵塞,但并不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没有肢体肿胀现象。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比较轻,部分病人仅有轻度发热,具有间歇、游走、交替地在全身各处发生的特点,每次发作大都持续2-4周,即自行消退。间隔数周或数年后,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发作,屡次周而复始的反复发作,长期发作后所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以布满全身。 本病全身反应轻,可有轻度发热,在一个区域内或在一侧肢体上,骤然出现线状或网状红肿索状物,伴有疼痛和压痛,索状物有明显的炎症反应,2-4周后,自行消退,其他部位又重新出现,长期病变后,星花斑样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布满肢体或周身。 3、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稍增高,血沉增快。同时应行胃、肝、脾、胰、肾、肠等常规检查,排除潜在性疾病,并将肿大淋巴结行病理检查,肢体动脉血供情况检查(必要时作动脉造影),以证明是否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辨证论治:因湿毒入营卫,留滞于经络,蕴结成疾,故表皮红热、灼痛,仍是“脉中血流不畅,则血脉凝结而痛”。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方药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玄参、当归、乳香、没药、白扁豆、陈皮、苍术、甘草等。热盛者加大青叶、板蓝根、地丁、蒲公英、丹皮等。外治方药可选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或用硝矾洗药,经开水冲化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3次。 5、一般治疗:急性期的处理,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局部应用热敷,患肢裹扎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等,也可服考的松,每天3次,每次5-10mg。肠溶阿司匹林,每日3次,每次20mg,有

血栓性静脉炎中医临床路径

血栓性静脉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住院患者。 一、血栓性静脉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ICD-10编码:I8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颁布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周围血管科常见疾病证候诊治指南》(2015年)。 血栓性静脉炎临床常见证候: 脉络筋挛热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由非静脉曲张引起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病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血栓性静脉炎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观察下肢静脉迂曲、肢体肿胀、红肿疼痛等主症。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心电图、胸部透视或X线片、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红外热象。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下肢血管的DSA,肢体影像

学检查(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脉络筋挛热瘀证:清热利湿、活血通脉。 2.西药治疗 3.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患肢红肿热痛明显好转。 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