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公共卫生学院2012年5月20日

一、预防医学专业办学基本情况

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并在医学院、医科大学、医学院、第一医学院、医学院、医学院等学校进行招生;20世纪90年代改称为预防医学专业,至2003年已有52所医学院校开设此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库,目前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学校为95所。我校于1959年首次招收预防医学专业,学制5年,1964年首届毕业生毕业。2007年学校根据办学实际,扩大了预防医学招生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个专业方向(妇幼保健方向和卫生检验检疫方向);2009年以后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我校不再设置专业方向,从2009年起,我校只设置预防医学专业,每年招生数约180人。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即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涉及三个层次: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

(2)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

(3)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

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目前,国不少大学以教育部的要求作为本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在2006年《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发布之后,部分院校开始修订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立足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特色逐渐体现出来,如重点大学注重培养的是研究型公共卫生人才,如大学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富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则是“并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则是“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预防医学科学专门人才”;而地方院校则注重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如南华大学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中南大学则是培养“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等工作的初级公共卫生医师或卫生管理人员”、医学院培养“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专门人才”。

美国依据公共卫生人员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 for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体系,该体系对核心能力的界定是:为了充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Essential Public Health Service)所必需的一系列个人技能。各类人员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各种能力以达到熟练水平。学习容将随个人背景和工作任务而有所区别。该体系分为8个领域共计68种核心能力,8个领域分别是信息获取与分析性评价的技能、政策制定/项目计划的技能、交流与沟通的技能、文化胜任的技能、社会动员与社区实践的技能、应用基本公共卫生学科知识的技能、财政规划和经费管理的技能以及领导和系统思维的技能。美国公共卫生教育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从以教研室为基础的传统课程设置转变为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专业课程设置,这主要包括五大学科领域:其一,卫生保健组织与管理(Health Car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包括机构管理、保健服务信息管理和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评价等;其二,公共管

理和社区卫生( Public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Health):主要涉及社区流行病学、卫生服务需求评估、经费预算与管理、卫生方法和社区保健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其三,环境与职业卫生(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包括毒理学、流行病学、工业卫生与安全、职业和环境法、卫生标准的制订与规划、暴露评价、监测与危险物的管理等;其四,计量科学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包括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生命统计学、决策科学、人口统计学、预测需求评估等技能;其五,国际卫生(International Health):致力于对发展中国家卫生人员管理技能的培养,包括社区健康促进与卫生保健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有限资源的优先利用、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使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战略、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系统发展、国际卫生政策等。

三、修订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适应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适应新世纪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多维、综合模式,21世纪的医学教育着重强调医师的职业价值、群体保健和预防观念、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防与治的统一等素质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衡量预防医学适宜性人才的重要标准。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必须考虑拓展其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科学知识,还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的人文科学、社区服务和健康管理、全球健康,以及政策法律和伦理学等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新闻报道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2、适应公共卫生面临新挑战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双重疾病负担、伤害与职业危害、国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卫生公平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SARS 的暴发、禽流感、含毒食品等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涌现,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已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对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的涵不断丰富和外延不断扩展,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越来越重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必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革教学容与课程体系,但是这种调整不是以教研室为基础的课程改进,而是以社会急需解决的卫生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改革,适应公共卫生面临的新挑战。

公共卫生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不仅仅要求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素质(Attrite)的全面培养,要实现这样全面培养,公共卫生实践是必需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3、适应海西建设的需要

我校地处海峡西岸,应培养符合海西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满足海西公共卫生要求的特色专业人才。当前,我省每万人口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为0.61人,公共卫生医师仅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的1.7%,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95人,2.2%);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仅占25.8%,远远低于西医临床的46.3%;我省2007-2010年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356.17/10万上升到2010年的559.18/10万,与此同时,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死因的构成从2005年的71.75%上升到76.26%,省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的双重负担较为严重,因此培养一批数量足、质量高,知识能力结构符合省疾病分布特征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

四、预防医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

调查17所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分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为286.5学分,最低的为大学156学分,平均为206学分。

五、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自办学以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各种变化,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2009年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和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益重视,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总体上看,我校目前的培养方案基本适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养方案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

2、学生自主学习氛围不浓厚,兴趣驱动型教学较为单薄;

3、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的比例不足,学科交叉的教学环节尚有待提高;

4、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与公共卫生实际的结合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三性实验”的比例还可以再增加;

5、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6、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教育较为薄弱,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检测与处置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修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1、人才的培养方案符合我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定位

2、必须达到《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3、围绕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调整的基本思路:

(1)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将原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变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互相渗透和融合的课程体系。

(2)增加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容,注重公共卫生现场综合能力训练。

(3)优化临床教学环节,立足于公共卫生实际能力的要求。

(4)适当减少与高中知识相关、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

(5)符合海西公共卫生实际,增加早期接触预防和具有海西特色的课程。

七、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

1、学时总数略有降低,必修课从原来的3003降低到2846,减少157学时;

2、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5门,包括医学心理学、公共关系与人际交流、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时总数是150学时;

3、优化临床课程:适当减少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的学时,取消外科学、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时间不变,保证科学、儿科学和传染病学的实习;

4、增加实践教学:增加74学时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从32%增加

到36.5%;增加公共卫生现场综合训练课程,注重公共卫生调查分析能力、卫生应急能力等训练;增加海西公共卫生热点,该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在1-4学期由公共卫生学院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承担。

5、删除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预防核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在其他课程中进行补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