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1.昆曲的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2.昆曲的衰落

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4.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扬州小秦淮

南京有条秦淮河,扬州人就把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条河称作“小秦淮”

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

“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和明人林章的名句“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有关.横跨小秦淮河上的砖石结构的单孔桥梁有十余座之多,过去常有游船穿桥而过直达瘦西湖。

沿河住户均枕河而居,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灰白墙脚线,偶有新建楼房则飞檐翘角,格扇花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秦淮河相映成趣。2公里长的河道均是石栏围岸,河边桃柳相间,三步一株,枝条交错,夹以萋萋芳草,游人沿河行走如在画中。过大东门桥就沿小秦淮河向南行。小河很窄很深,两岸花木簇拥,曲曲弯弯向南流淌。但见岸柳如烟,桃花映水。

东北角的一块空地上有小亭一座,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一株小叶黄芽老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亭畔有白石假山壹座,数竿修竹迎风摇曳。

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

(1)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①夹溪筑屋是徽派建筑的择地特点;

②显著特征是粉墙青瓦马头墙;

③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三绝”(民居、祠堂、牌坊);

④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集中反映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

⑤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2)历史价值:研究徽商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古村落是徽商财富集聚故里的象征;古村落蕴含了徽商的儒家理念;反映了徽商光宗耀祖的心态。

艺术价值: 徽派艺术的杰出成就,三绝、三雕的艺术特征。

(3)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起到的功能:改善居住环境;方便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4)总评:皖南古村落蕴含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理念;这些徽派建筑艺术,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 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文生收集整理 二○○七年九月

前言 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

昆曲艺术赏析 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 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如此这般的唱词昆曲中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盛宴。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经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软语温言动心弦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优雅气质尽显。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

昆曲教学设计说明

昆曲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 一、导入: 出示奥运会视频, 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 (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 (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 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出示视频) 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二)唱词形式。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 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三)伴奏乐器。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1.昆曲的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2.昆曲的衰落 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4.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扬州小秦淮 南京有条秦淮河,扬州人就把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条河称作“小秦淮” 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 “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和明人林章的名句“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有关.横跨小秦淮河上的砖石结构的单孔桥梁有十余座之多,过去常有游船穿桥而过直达瘦西湖。 沿河住户均枕河而居,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灰白墙脚线,偶有新建楼房则飞檐翘角,格扇花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秦淮河相映成趣。2公里长的河道均是石栏围岸,河边桃柳相间,三步一株,枝条交错,夹以萋萋芳草,游人沿河行走如在画中。过大东门桥就沿小秦淮河向南行。小河很窄很深,两岸花木簇拥,曲曲弯弯向南流淌。但见岸柳如烟,桃花映水。 东北角的一块空地上有小亭一座,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一株小叶黄芽老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亭畔有白石假山壹座,数竿修竹迎风摇曳。

昆曲之美、昆曲艺术有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 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 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 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的介绍PPT ·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 1/ 30

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

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中国戏曲昆曲

1.1昆曲的历史 1 【单选题】下列剧作家中,属于明代的是(C)。 A、孔尚任 B、洪昇 C、汤显祖 D、李渔 2 【单选题】目前演唱的昆曲剧本中除明清传奇外,还有元杂剧,如(A)。 A、《单刀会》 B、《牡丹亭》 C、《长生殿》 D、《桃花扇》 3 【单选题】下列关于昆曲、昆腔和昆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昆腔是指戏曲音乐而言 B、昆曲既包括音乐又包括文学 C、昆剧与昆曲没太大差别 D、1949年以后昆曲改名叫昆剧 4 【判断题】昆曲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5 【判断题】魏良辅的《浣纱记》是根据新创的昆山腔而创作的昆曲剧本。(×) 昆曲的特色 1 【单选题】南曲五音的工尺谱中,“凡”是对应的简谱中(D)。 A、do B、re C、mi D、fa 2 【单选题】昆曲程式中的“唱、念、做、打”,“做”是指(C)。 A、舞蹈 B、武打 C、表演 D、杂耍 3 【单选题】昆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手、眼、身、法、步”,其中“法”是指(B)。 A、甩发技术 B、表演技术的法则 C、身法

4 【多选题】下列关于昆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BC)。 A、音乐伴奏以曲笛为主 B、文本主要来自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C、曲谱为工尺谱 D、4/4节拍对应的昆曲板眼是一板一眼 5 【判断题】《长生殿·小宴》的曲牌是一套典型的南曲。(×) 6 【判断题】昆曲的舞台程式是“一桌两椅”,但实际上并非一定是两把椅子。(√) 《浣纱记·泛湖》赏析 1 【单选题】昆曲中的演员服装是以(C)服装为基础进行的艺术美化加工。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 【单选题】《浣纱记》中的“纱”是剧中主人公西施和(D)的定情信物。

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2020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哪两出戏? A、李玉《千钟禄》 B、梁辰鱼《浣纱记》 C、洪昇《长生殿》 D、李玉《占花魁》 答案:BC 2、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A、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 B、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 C、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答案:BC 3、昆曲的写意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A、时空的高度自由 B、表演的程式化 C、砌末(道具)的虚拟化 D、人物的行当化 E、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 答案:BCDE 4、昆曲演唱的美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A、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B、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C、无动不歌,无歌不舞 D、文辞优美,联曲结构 E、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答案:BCDE 5、魏良辅如何完善昆曲的伴奏? A、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 B、采用鼓板“控制节奏” C、运用笛箫“衬托旋律” D、改造弦索类乐器 答案:BCD 6、魏良辅提出的“曲有三绝”,指的是哪“三绝”? A、字清 B、腔纯 C、板正 D、声美 答案:BC 7、魏良辅究竟对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 A、调理腔调和语音的关系 B、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 C、兼容并蓄融合南北曲为一炉 D、伴奏场面和乐队编制的完善 答案:BCD

第二章测试 1、明传奇可以用什么声腔形式演唱? A、京剧 B、越剧 C、昆曲 D、河北梆子 答案:C 2、昆曲起源于什么地方? A、昆明 B、昆山 C、曲靖 D、北京 答案:A 3、清代传奇《长生殿》的主角是: A、唐明皇 B、建文帝 C、李白 D、杨贵妃 答案:BD 4、民国时期的昆剧传习所的学员有: A、梅兰芳 B、周传瑛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论文 昆曲的发展史

崑曲的發展史一數曾潔文32號 崑曲(崑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付表劇種,是中國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結合的典範。 崑曲形成於仍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故而得名。它有著近仐百年漫長的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典雅;表演技藝載歌載舞、細膩傳神;唱腔音樂清麗婉轉、淡雅飄逸,在戲曲史、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從十仐世紀到十八世紀末,崑曲曾在華夏大地縱橫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社會性癡迷,創造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高峰,它對許多後起戲曲劇種的生成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素有「百戲之師」之盛譽。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崑曲世界文化遺產即「人類口述和非物賥文化遺產付表作」之殊榮。 崑劇,是指用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戲曲劇種。它既可用以演唱體製劇種中的「明清傳奇」和「雜劇」,也可用以演唱金仍「北曲雜劇」和宋仍「南曲戲文」,其中以「明清傳奇」為主。 從北宋永嘉鄉土歌舞小戲和南宋「永嘉雜劇」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南戲」,從它的發源地浙江永嘉(溫州)九流十折,逐漸流傳至江西南豐、浙江杭州、江蘇崑山等地,並與瑝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講的「土語」相融合,於是大約在仍末明初產生了被稱為「南曲戲文」的四大聲腔-即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江蘇的「崑山腔」。 初始的崑山腔,從腔調上說,還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地方土腔。據史籍記載,仍末瑝地聲樂家顧堅尌曾對演唱加以改進。瑝時所唱的唱詞體裁多為「月兒彎彎照九州」之類的民間歌謠、小調和一些南戲曲詞。據明付《涇林續記》記載:明付開國皇帝朱仍璋,曾設宴邀請一些有社會名望的高壽老人,應邀赴宴瑝中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周壽誼。朱仍璋知道周壽誼是崑山人,便問周壽誼:「人們都說崑山腔好聽,你會唱嗎?」。周壽誼尌用崑山腔唱起了「月兒彎彎照九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

大学毕业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专业名称:音乐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姓名:刘萍 学号:20080007054 答辩日期:2011年6月 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

浅谈中国昆曲

浅谈中国昆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昆曲,别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代的南曲进行整改,成了昆山腔。昆山腔明丽悠远,但结构上比较散漫。于是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不断完善,集合了海盐腔、弋阳腔等优点,又借鉴北曲用箫、笛、琵琶、笙等乐器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水磨腔”。隆庆年间,昆腔传奇《浣纱记》的出现,使得梨园界习昆曲蔚然成风。再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期,独霸梨园,对其他种类戏曲的创作表演影响颇深,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并舞台上,佳人才子水袖轻舒,妙目流波,情而不亵。侠客义士辗转漂泊,英雄迟暮。杜丽娘因情而逝,因情复生;一曲生殿,唱遍大唐风流;秦淮红颜血染桃花扇,山河破碎,何以家为?儿女情长终究湮没在铁马金戈中,凤鸣宝剑,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言人不敢言。爱情与政治,一直是昆曲中不变的主题。 随着昆曲剧作的兴盛,昆曲演出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大享受。先前只是文人绅士好豢养私人家庭昆曲戏班,到明万历年间,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渐渐飞入了民间,深受百姓欢迎。每每昆曲演出,震动十里八乡,当时著名的戏班子有苏州霞瑞班、吴徽州班、南京郝可成班,常熟虞山班,上海曹成班。再到清朝时期,昆曲愈加兴盛,更有许多作家学者、民间乐师、甚至文化素养高的妓女都愿意登台唱几嗓子。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昆曲因唱腔婉转、唱词优美和动人的剧本故事而家喻户晓。却也因为某些剧作家和演唱者的过度求精导致其唱腔缓慢,唱词过度雕琢,作品大量雷同,而背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审美。在清朝中后期,昆曲界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粗狂通俗的地方小戏。后来虽有一些表演艺术家们多方整改,新增了武戏和短剧。同时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对昆曲的场次和情节多番整改,出现了“折子戏”。但京剧后来居上,融合了多种戏曲精华于一身,加上民国年间小凤仙、梅兰芳等表演家的走红,昆曲始终难以恢复之前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经历了“文革”和“四人帮”的摧残后,元气大伤。改革开放后又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却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许多剧作家在面临着“小众与大众”的抉择后,对昆曲未来观众进行了重新定位。2001年,昆曲被联合文教课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4年4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该剧冲破了传统昆曲旦角为主的桎梏,“生旦并重”,达到了平衡对称之美。同时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舞蹈、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但又不违背昆曲的古典精神。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它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我们期待着昆曲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发展简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辅住在昆山附近的太仓。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 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更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 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

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 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