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

《范进中举》学案

一、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书中塑造了范进、周进等一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腐儒和恶霸形象,许多人物都以当时的实有人物作为原型。这种揭露和批判,触及了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相关知识

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四、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五、自主学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注音

作揖()带挈()腼腆()星宿()

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2、解释下列词语

带挈():倒运:

腆()着:舍与:施舍给

商酌():桑梓():

3、作家作品: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4、给下列五幅图画排列顺序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课文标题是“范进中举”,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相差甚远。试着讲讲其变化

项目中举前中举后

住张乡绅送

用无盘缠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众乡邻胡屠户张乡绅

地位胡屠户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众乡邻胡屠户张乡绅

七、课堂检测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

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上述的动词中任选一例结合语境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胡屠户的性格:

八、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毒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世态的炎凉。

九、作业布置

文采飞扬编故事

运用讽刺手法写作小作文:(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

(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2)范进上任之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