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条件: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

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

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光和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生物学零度: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也叫生物学零度。

偏利共生:一方有利,另一方不产生有害影响。

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完全相互依赖。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投影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所覆盖的面积。

盖度是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反映植物的同化面积的大小,还表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频度: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的频率。

F=r/R×100%

F-频度;r-某物种出现的样地数;R-总样地数

重要值: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相对密度(%)=(某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和)×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显著度/所有种的显著度和)×100

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数量最多,盖度最大。

建群种:群落中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盖度最大,生物量最大。

伴生种: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地位的种类。

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

层片划分:

一级层片:群落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二级层片:群落中属于同一生活型的不同个体组合。

三级层片: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个体的组合。

原生裸地:指原来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的土壤。

次生裸地: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被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侵移: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

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的重要基础。

定居: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它是生物群落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原生演替:指从来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段发生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指原来有植被覆盖,后因某种原因形成迹地,在此发生的群落演替。

生物分布区:主要是指某种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

生物区系的概念

广义: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价值与用途的遗传资源、生物体、种群或生态系统中及其中的任何组分之总称。

简答,论述

生态因子的分类?

A.非生物因子

(1)气候因子:光、温度、水分、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坡度、坡向等

B.生物因子

(4)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腐生、附生等

(5)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6)人为因子:人类的垦殖、放牧、采伐、对环境的污染作用等

生态因子的作用?

(一)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主导因子的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并非等同。对某些生物来说,常常是一种或几种生态因子起主要作用。

(三)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

(四)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等同,但都各具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是局部是能够补偿的。

(五)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光照、温度、水分、O2、CO2等),有的是间接的(地形因子中的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

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方式?

(一)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有芽鳞包被,植物器官表面有蜡层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形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1)伯格曼定律(Bergman’s Rule)

同种恒温动物,分布在较冷地区的比较暖地区的体型要大

(2)阿伦定律(Allen’s Rule)

在较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廓明显趋于缩短

(3)黑瑟定律(Hesse’s Rule)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动物,其心脏的体积与重量均比温暖地区的同种动物明显增大(二)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高温地区的植物,对高温产生了不同的生态适应。增强抗高温的内在因素,则表现在细胞内增加糖分或盐分的浓度,减少细胞含水量,以防止原生质的凝固。此外,不少植物尚有很强的蒸腾作用,通过蒸腾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迁徙、休眠等

水对生物的意义?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是一种溶剂,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

水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的载体。

水体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

动物食性的类型?

(1)按食物的性质划分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腐食性动物

寄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2)按食物种类多寡划分

单食性动物

寡食性动物

广食性动物

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1、寄生:一种动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关系。

2、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3、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4、绞杀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

5、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6、竞争: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业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

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群落的数量特征?

1.多度

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个体数的直接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2.盖度

投影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所覆盖的面积。

盖度是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反映植物的同化面积的大小,还表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密度

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

D=N/S

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

4.频度

频度: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的频率。

F=r/R×100%

F-频度;r-某物种出现的样地数;R-总样地数

群落形成的主要步骤?

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经过三个步骤:

1.侵移

侵移: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

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的重要基础。

2.定居

定居: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繁殖是定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竞争

演替的类型和主要模式?

(1)按裸地性质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开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开始

(2)按时间发展划分

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

长期演替: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快速演替:几年或数十年

(3)按主导因素划分

群落发生演替:植物在幼年生境定居

内因生态演替:受环境变化所决定,是群落种类成分生命活动的结果。

外因生态演替:由群落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

(4)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划分

灾害性演替:与植被破坏相联系

发育演替: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进行

(5)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基质演替系列:从水中和湿润的土壤上开始

旱生基质演替系列:从干旱的基质上开始

群落演替模式

(1)原生演替:指从来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段发生的群落演替。

以两个极端类型为代表:

旱生演替系列:

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水生演替系列:

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次生演替

指原来有植被覆盖,后因某种原因形成迹地,在此发生的群落演替。

撂荒地演替系列:

草本群落→阳性灌木群落→阳性乔木群落→耐阴乔木群落

群落变化的基本形式?

(一)季节性变化

季节性变化也称群落的季相。在一年中气候的变化是有规律地进行的,使得群落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外貌,称为季相更替。

(二)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又称逐年变化、年际波动。波动的特点表现为群落逐年或年际变化方向的不稳定性、变化的可逆性以及区系组成的相对稳定性。

(三)演替

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它是生物群落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陆地生物群:

热带生物群:热带雨林生物群、热带季雨林生物群、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亚热带生物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荒漠生物群

温带生物群: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生物群、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寒带生物群:寒带苔原生物群

非地带性生物群:草甸生物群、沼泽生物群

中国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2.经向变化 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近乎经度方向更替。

3.青藏高原的特殊性 高原面平均海拔超过4000m,与周边地区的巨大差异使高原表面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显著差异,宽阔且起伏不大的高原表面,使高原内部的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具有明显水平分异。

4. 东南半部森林区 由北至南,随气温递增,植被带状分布比较显著,依次为:寒温带针

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环境因子?

某种生物只有从出现直至现在,分布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条件下,种的发生中心才可能与现代分布区相吻合。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历史因子

6.人为因子

生物分布区的主要类型?

分布区的大小:广域分布区,狭域分布区

分布区的形状: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

分布区的变化: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替代分布区

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

Ⅰ.全北区:全北区又称泛北极区,是六个生物区系区中最大的一个区,包括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及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地区。

Ⅱ.非洲热带区:又称古热带区、埃塞俄比亚区,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及附近岛屿。

Ⅲ.新热带区:是世界六个生物区系区中很有特色的而且种类最丰富的一个区,包括中美洲和南美大陆。

Ⅳ.东洋区:又称印度-马来西亚区,由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太平洋岛屿组成。

Ⅴ.澳大利亚区:由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新西兰、新克里多尼亚组成。

Ⅵ.南极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岛屿。

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

生物资源的特性?

再生性,空间分布的地域性,生命周期性,系统性,增值性。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措施与对策?

1.开展生物资源的动态监测

2.制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3.加强生物资源的法制管理

4.加强濒危珍稀物种的就地和迁地保护

5.建立全国性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6.开展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合作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物保护意识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评估?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消费使用价值: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对于居住在出产这些生物资源地区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蔬菜、水果、肉类、毛皮、医药、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生物资源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生产使用价值:指商业上收获时,用于市场上进行流通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

⑵间接价值: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而且直接价值常常源于间接价值,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价值。

①非消费性使用价值: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日益增长的利益,这种效益因地域和物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的功能、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娱乐和生态旅游、保护土壤、调节气候、稳定水土。

②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③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④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植物动物分类系统的主要单位?

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三个主要单位:

1.群丛:基本单位。它是在主要种类,特别是优势种的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

2.群系:中级单位。具有相同建群种的群丛联合为群系。

3.植被型:高级单位。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近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群系或群系组联合为植被型。

动物群落分类系统的三个主要单位:

1.动物群聚:基本单位。种类组成大体相同,结构基本一致,优势种、常见种或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在生态型上相似,并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相联系。

2.动物群系:中级单位。指在生态型上有联系的优势种或常见种动物群聚的联合。

3.动物群型:高级单位。指主要代表种或特征种对水热条件,特别是对植被类型,具有共同的适应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和区系组成。

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2007-07-16 13:08:19| 分类:地理学作业|字号大中小订阅 这个学期选择了汪涛的人文地理课,上完以后明白为什么她只能教旅游管理班了。水平一个字:“烂”。 下面我把我和另外2位同学整理的材料发到网上或许能造福带一届的。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l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l 研究内容: (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 (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 (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2、分析文化区的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地理学是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其研究的。文化区,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地理学家注意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与研究这些现象,亦多是从其空间的分布开始的。

3、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特征 l 文化扩散类型: (1)扩展扩散 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 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例如苏格兰威士忌从社会的下层传到社会上层。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例如滑旱冰就是从滑冰演变过来的。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u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得向提供着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u 地域文化创造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生物信息研究中常用蛋白质数据库的总结复习进程

生物信息研究中常用蛋白质数据库的总结

生物信息研究中常用蛋白质数据库简述 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呼和浩特孙利霞 2010.1.5 摘要:在后基因组时代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当中,离不开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尤其在蛋白质从序列到功能的研究当中,目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基于各种层次和结构的蛋白质数据库。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蛋白质数据库不论是所包含数据量还是功能都日新月异,新的数据库层出不穷。一个新手面对如此浩瀚的数据量往往无从下手。本文粗浅地为目前蛋白质数据库的使用勾画出一个轮廓,作为自己蛋白质研究入门的一个引导。 关键词:蛋白质;数据库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的知识往往赶不上快速膨胀的信息量,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创建了形形色色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是指:在蛋白质研究领域根据实际需要,对蛋白质序列、蛋白质结构以及文献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注释,构建出具有特殊生物学意义和专门用途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来自序列测定,结构数据库来自X-衍射和核磁共振结构测定(详见图1)。这些数据库是分子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数据资源。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事蛋白质研究的学者使用的蛋白质数据库储存介质还是国外实验室发布的激光光盘[1]。信息的传播储存甚为不便。随着蛋白质研究的发展飞快,同时伴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发展,蛋白质数据库的储存传播方式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我们所用的各种蛋白质数据库都发展成为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基于“服务器—客户机”的访问查询方式。伴随着计算机及物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容量和功能成数量级膨胀。但是面对如此浩瀚的数据,新手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在需要时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合适数据库。 本文从目前蛋白质数据库建立的的逻辑层次出发,系统地简绍了常用蛋白质数据的概况,它们的查询方法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尽量不涉及数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简答题答案整理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风速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2月)和最热月(8月)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共有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 答: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由于没有径流流出,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因而形成咸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数据挖掘与分析心得体会

正如柏拉图所说:需要是发明之母。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迈进,大量数据日积月累。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来满足从数据中发现知识的需求!而数据挖掘便应运而生了。正如书中所说:数据挖掘已经并且将继续在我们从数据时代大步跨入信息时代的历程中做出贡献。 1、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应当更正确的命名为:“从数据中挖掘知识”,不过后者显得过长了些。而“挖掘”一词确是生动形象的!人们把数据挖掘视为“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DD)”的同义词,而另一些人只是把数据挖掘视为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个基本步骤! 由此而产生数据挖掘的定义: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有趣模式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源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Web、其他信息存储库或动态地流入系统的数据。作为知识发现过程,它通常包括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模式发现、模式评估和知识表示六个步骤。 数据挖掘处理数据之多,挖掘模式之有趣,使用技术之大量,应用范围之广泛都将会是前所未有的;而数据挖掘任务之重也一直并存。这些问题将继续激励数据挖掘的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是为了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 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在实用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和最终处置的各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计算机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心得 计算机112班ZZM 11月18日到22日是认知实习周,我们计算机专业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组织了许多专业知识讲座,以及实地参观学习。在此之前,一提到实习,总感觉有一种神秘感,不知道我们这个专业实习能干什么?实习之后,我懂得了不少经验和道理。 讲座内容涉及职场礼仪、计算机专业技术、科技研发、创业等,实地参观无锡(国家)软件园、常州北大众志公司、常州同惠电子厂等。丰富多彩的讲座以及身临科研开发的第一线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明确了方向,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面简单的说下实习的具体感受。 第一天由无锡NIIT学校副校长郑老师做了关于职场上礼仪的讲座。郑老师从4大方面若干小点阐述了职场对礼仪的要求。首先是为什么要学习职场礼仪。古人云:“礼”者,敬人也。一是严于律己,二是尊敬他人,并且强调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尊敬别人。关于基本礼仪要求: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卫生,个人的整体形象。如果一个人邋邋遢遢,个人生活一团糟,相信不会有哪个HR会看上你,并且相信你会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其次,礼貌待人,一个人很有礼貌的去做事,可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很有素养,举止得体,这样会加重别人信任你的砝码。接着是关于友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竞争者,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两者间的关系,友善的处理好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而不是盲目的排挤打压。要学会用真诚去感化别人,真诚待人。接着是尊重他人的情感,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别人的心情。最好能够尝试理解他人。还有就是善待来访,善用敬语。一些基本的礼节问题讨论结束后,郑老师开始向我们介绍在公司里,作为一名员工应当具有的礼节行为。一名员工最基本的礼节行为就是要守时,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赶到,应当立即打电话告知对方。时间是最宝贵的,误时的结果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会认为你不是一个严谨的人。其次就是远离流言蜚语,嘴巴一定要管好,不能四处散播不良言论,必须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当然还有些细节问题,例如衣着得体,讲究个人卫生;不带病上班;控制饮酒;不带不速之客;杜绝轻浮举止等,郑老师也一一作了详细解答。郑老师切身说法,列举自己生活里的例子给大家做分析,说心得。同学们听后感慨颇多。 第二天我们计算机专业进行了第二次学术报告讲座,课题为机器学习。平时学习的范围比较狭隘,很少接触到类似于这种高端的技术范畴。学院万建武老师首先从机器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通俗意义上讲就是让机器有自我学习的能力。目前国类研究人员还是很多的,很多高等学府都相应的开设了课程,例如北大、清华、交大等,一些重要的知名大企业技术核心也涉及到了,如阿里巴巴、百度,中国移动等,其中阿里巴巴的淘宝网站应用最为广泛。它机器会根据用户的购买喜好,以及用户的购买力进行自学习,然后在淘宝的产品库中智能的推荐该用户能够喜欢以及能够支付的产品,通过高效的算法使得自身的商品最大化的推销出去。接着,老师介绍了他本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希望给与我们一些指导。视频追踪、机器排错。视频追踪类似于相机里的聚焦并锁定人物头像,视频追踪技术用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形态,并且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要将人物的整个信息记录下来。然后老师提出了进行这项研究所需具备的条件,要喜欢接受挑战,有好的外语阅读能力,好的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优化、实变、泛函),对照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老师举了一些眼下热门的技术使用,网络安全、门禁的入侵检测、生物信息学等。当然这项高端的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问题,(1)泛化问题,机器进过学习后得出的结论,今后10年是否准确?(2)运行的速度,比如训练时间VS测试时间。(3)可理解性的问题,是否能让其他人更好的理解规则和模型,市场上的技术封装“黑盒子”能否满足需要?(4)数据利用能力(5)代价敏感,应用到的模识别,以及降维算法。很好的例子就是人脸识别。此次讲座让我不仅接触到了前沿的科技,热的研究方向,而且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稳扎基础,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

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分子与合成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1.(生命的起源)三界的分类:古细菌、细菌、真核生物 2.小分子:氨基酸、糖类、核苷酸 77% 3.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脂质 23% 4.古细菌更类似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菌是真正的细菌 5.合成生物学的定义: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没有发现的生物功能和生物系统。构造生物零件装置和能量,药物以及科技系统中应用工程原则和数学模型。 组装各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领域为了理解,构建,修饰生物系统。 合成生物学的目标:①操纵基因元件,将基础生物分子整合到基因线路上,来创造新性状,表达复杂的生物功能。②从稳定、标准、已经改良好的基因模块来构建生物体系。 合成生物学的目的:改造系统、系统化构建 .合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抽象性、模块性、标准化、设计和模型 6.根据进化树,古细菌和真核生物都来自细菌。 7.生物膜的作用:隔离、储存能量、物质传递、信号传导、阻断毒性 8.内共生学说:古细菌的真核细胞吞噬异样细菌,成为它的线粒体。 吞噬自养细菌,成为它的叶绿体。 9.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有机体遗传的分子单元 基因在染色体上 是有机体中可以编码多肽和RNA的DNA序列 10.DNA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信息在DNA链的核苷酸序列中 遗传信息指导合成蛋白质 基因两条链碱基配对以氢键链接 一条链模板、半保留复制5-3、3端游离羟基、糖在外,碱基在内 11.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小体 核小体是组蛋白八聚体2H2A 2H2B 2H3 2H4 H1与核小体间DNA链接 染色质改造:连接DNA长度可变,结合DNA结构可变 12.三个重要的DNA序列:端粒、复制起始区、着丝点 13.核小体的N端修饰(共价修饰):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转录阻遏。 磷酸化使生物学过程发生 14.转录抑制与异染色质有关 15.第三章总结:间期染色质解旋很难看见 基因表达loop结构处 常染色质结构疏松表达活跃,能编码蛋白质。 异染色质粘稠不编码。如端粒、中心粒、着丝粒 有丝分裂染色体是压缩的,有序的,染色体在细胞核中的存放时空间有序的 16.分子机器:调节DNA的蛋白质 DNA:连接酶、解旋酶(95℃)、拓扑异构酶 钳蛋白、结合蛋白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专业词汇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有详细答案)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有详细答案)

绪论 思考题:(P9) 1.从广义和狭义上写出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广义上讲的分子生物学包括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的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的概念,即将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结构与功能、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什么是反向生物学?什么是 后基因组时代? 研究内容: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DNA重组技术和结构分子生物学。 反向生物学: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离体定向诱变的方法研究已知结构的基因相应的功能,在体外使基因突变,再导入体内,检测突变的遗传效应,即以表型来探索基因结构。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细胞全部基因的表达图式和全部蛋白质图式,人类基因组研究由结构向功能转移。 3、写出三个分子生物写学展的主要大事件(年代、发明者、简要内容) 1953年Watson和Cl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72~1973年,重组DNA时代的到来。H.Boyer和P.Berg等发展了重组DNA 技术,并完成了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 1990~2003年美、日、英、法、俄、中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解读人类遗传密码。 4、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已经掌握了模式生物的所有遗传密码。又迎来了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的研究重点由结构向功能转移。相关学说理论相应诞生,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四章 思考题:(P130) 1、基因的概念如何?基因的研究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概念:基因是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突变单位以及控制形状的功能单位。 发展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从细胞的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基因的染色体遗传学阶段。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DNA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