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人师者,重也

为人师者,重也

为人师者,重也
为人师者,重也

大家好!我是郑瑄。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为人师者,重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渐行渐思且省且悟——慢慢行走、慢慢思考;一路反省、一路感悟。这是我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我以为,神圣的课堂教学应该历经三种境地:心境、学境和艺境。

所谓心境,教学理想的第一境地——追求学品的纯洁与高尚。

所谓学境,教学理想的第二境地——追求学养的丰厚与渊博。

所谓艺境,教学理想的第三境地——追求风格的动人与独特。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有三点:

一、心诚、色温、气和、词婉;

二、数学教师的哲学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三、致虚极守静笃。

一、心诚、色温、气和、词婉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李叔同出家后,因战事曾滞留在宁波的七塔寺。那个秋日的午后,在香烟缭绕的七塔寺,我看见大师的名言: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无所不及,谅其所不及,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体其不欲,随事议说,随时开导。大师此言发自肺腑、泛盖天下,我以为却正可为人师者用。

在我眼里——

心诚:敞开真心善待学生,爱之、惜之、扶持之、敦促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色温、气和:以柔和、温厚的面目,宁平、祥和的心态,给学生营造安心、谐同、上善若水的磁场。慈眉善目、心平气和除了天成的缘由,想必也是修炼的结果;

词婉:典雅的谈吐、淡定的言辞,彰显着为人师者的涵养和修行。

我有一天看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的一段话,我很紧张: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我想,作为老师,我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

老师们,有一本书我特别喜欢,那就是意大利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每次阅读都会感动得落泪。她有许多译本,最爱的是夏丏尊先生的翻译,也喜欢夏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有一段话十分有意味:学校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除了必须精、准、理性、美妙地演绎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更要以自身的品性与德行告诉孩子们人性之美好。希冀着、期望着清澈如一汪碧水的孩子们能有心灵之相通、能有性情之陶冶,而那一种叫温厚善良的品德,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培植并开始发芽,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师生相和,两情相悦,其乐融融。

老师们,在21世纪的今天,教书育人恐怕已经不是常规、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正己、敬业、爱生、奉献”固然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但是,一个有着高尚操守、鲜明个性、能与先进科技接轨,有思想、有见地、讲民主、懂人性,多才多艺、激情迸发、魅力四射的教师,才是当代的学生真正需要并能被学生们真正接受的。

2012-11《读者》言论(P.11):

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来自不紧急的事:

读书、锻炼身体、与智者交友、业余爱好……

明朝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Question: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灵魂?

——阅读写作

——人文艺术

——自然科学

——体育运动

……

那是一种安顿、一种寄托、一种流淌、一种安宁……

同时,游戏之心与闲暇之意不可或缺!

游戏之心:

“游于艺”,出自孔子《论语? 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最初看到“游于艺”三个字,是在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的理解和演绎十分的有趣:“‘游于艺’,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意义,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

钱穆先生对“游于艺”的解释恰到好处:“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

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的解释:“在‘游于艺’的艺境中,君子展现着的乃是一种游戏人生的生存样态。“

王邦雄先生的解释:“‘艺’之上加了‘游’之一字,意味艺术出于无心。游戏的心情总是跳开实用的立场,我不证明,证明自己有用,不想展現自己的看家本領,心中沒有负担,美感就此透显出來。”

……

“游戏之心”根本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境界。

因为它须得抛开任何的拘谨和羁绊,也不必背负尊严与荣耀,更不知分別名位和权势。不用划地自限,心中沒有监牢,身上完全沒有禁闭自己的英雄气与优越感。一无所有而自然天真,沒有偏执迷恋,沒有冷酷热狂,故毫无隐藏,所在皆真。

闲暇之意:

上世纪末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Josef Pieper)在他的《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闲暇”这个字眼的含意,在历史上的发展始终传达着同样的讯息,在希腊文里原来叫做σχολη,拉丁文叫做scola,在德文中我们最早叫做Suhule,其意思指的就是“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在古代,称这种场所为“闲暇”,而不是如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诚然,现在的学校已是天底下最忙碌最无闲暇之趣之所在也。

事实上:

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

往往正是处在闲暇之时。

在我们的灵魂静静开放的彼时彼刻,

就在这短暂的片刻之中,

我们掌握到了理解“整个世界及其最深邃之本质”的契机。

林语堂

安睡眠床艺术的重要性,能感觉的人至今甚少。这是很令人惊异的。我的意见以为:世上所有的重要发明,不论科学的或哲学的,其中十有九桩都是在科学家或哲学家,在清晨二点到五点之间,倦卧于床上时忽然得到的。

安睡卧床,对身体和心灵,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在身体上,这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人在这个时候,是将其身体置放于最宜休息、和平、以及沉思的姿势。

寂静和沉思的价值,能感觉到的人很少,这是令人惊奇的。

睡在床上,所以有益与人的,理由大概如下: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行较为平顺有节,呼吸较为调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大概完全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够心思集中,不论于概念或于感觉都更为纯粹。

皮珀所指的闲暇应该是一种闲暇之心,应该是一种精神、灵魂的现象。闲暇的意义并不是拒绝工作(懒惰),也不是为了工作不得不作必要的精力补充(休闲),更不是弥漫在我们今天生活观念里的活命哲学(健康至上),而是更高层次上的工作,一种精神的漫游,一种通过沉思默想的体验。它强调一种内在的无所忧虑、一种平静、一种沉默、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我们惟有能够处于真正的闲暇状态,通往“自由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敞开,我们的生命和智慧才能如蓝天、白云般地舒展开来。

OK!惟有以教师晴朗、美好的情怀,才能予学生阳光健康的心境。

为人师者的哲学思考:学校教育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埃里克.吉儿(1882-1940)英国著名雕塑家、铭刻家和木刻家;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广播大厦以及日内瓦联合国大楼等著名建筑都均出自他手。他同时还是写文章的高手,《教育为了什么》是一篇有关人类终极关怀的文章。

开篇发问:教育的总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呢?

结语又问:人是什么?人仅仅地为了世俗生活奔波一生的动物呢,还是把永恒生命考虑在内的上帝之子?

1、知识与能力(毫无疑问)

2、心灵与情怀(教育的终极目标)

3、救赎与超然(教师教学行为的超越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跨越)

曾经听过一节课,《桃花源记》,印象颇深,教师的课堂演绎,引发了为人师者的诸多哲学思考: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桃花源记”是一篇古文,颇有一些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魔幻故事,充满着想象和憧憬。教师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思考。后人常以陶渊明的“桃花源”来比喻心目中美好的乌托邦的理想国。那是神仙般的所在,也是陶渊明先生心中的伊甸园。教师那节课的功德,便是给学生心中营建一个“世外桃源”。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建筑师,一

个给学生营建精神家园的建筑师。我们可以想见,许多年后的孩子,在他失意、落寞、彷徨、甚至临近崩溃的边缘,能够去往他内心深处的这一所在,栖息、疗伤、滋养,重新对生活充满暖暖的信心而整装出发……

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的美,并用优雅的韵律和美丽的词藻去讴歌她,这就是诗歌和音乐;用美丽的色彩和线条去表达她,这就是绘画;能够精力充沛地畅游在大自然的群山、河流、天际、大漠,那是一种福分。但是,这样的享受并非人人拥有。艺术家比旁人多了一双耳朵,更多了一双眼睛,他能听见天籁之音,也能感受良辰美景,他举手投足无不透显出那异于旁人的禀赋和内质,那是多年习艺后留在他身心并根植入他体内与其融融合一的精华。学校人文课堂教育教学,给的不仅仅是绘画、歌唱、运动等技能,更多的是培植、养育一种能够欣赏、享受美的能力,那是一种健康的人生行乐方式。

教育——“儿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终极目标——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哈佛读本》P.17:教育——“争议”。如果可以用一个词给教育下定义,那就是争议。当和谐成为主旋律时,学识就会枯萎;哪里争鸣多,哪里就百花齐放。

泰戈尔:“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更懂得宽容、更懂得生活的美好!……

教育——修为一种能力:安然生存、自然历经、欣然领略、超然活着。

如果说人文与美育,能给予学生安顿、安宁、安心的美好,那么数学与科学,就是要培植孩子们对科学虔诚的信仰、对自然无限的遐想。数学与科学,她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生产力,她更是培植一个孩子好奇之心、探究之意、欣赏之乐的最好的载体。

二、数学教师的哲学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许多数学家都承认并提出,数学是美学的四大支柱(音乐、造型、诗歌、数学)之一。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的美,并用优雅的韵律和美丽的词藻去讴歌她,这就是诗歌和音乐;用美丽的色彩和线条去表达她,这就是绘画;而感到存在于数与形之间的美,并以在理智引导下的证明去表达她,这就是数学。

数学是艺术,教学也是艺术,数学教学更是艺术。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自升学的压力会给数学课堂教学涂上一抹别样的色彩。曾经看到闻一多先生对诗歌的比喻:诗歌本来是自由美妙的内心流淌,可是因为有了诗体形式的限制,诗歌就成了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这让我充分联想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但是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戴着“镣铐”,自然是一种限制,可是如果丢掉“镣铐”,诗歌也便不再是诗歌了。对于我们中学数学教学来说,缭绕着它的这些“镣铐”是否合理,这一直是当今教育界热门的话题。可是,如果就目前来说这些“镣铐”还得戴着,而舞也还得跳着,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戴着“镣铐”把舞跳好!

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特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这样问题,老师们都能迅速地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进行阐述,尤其就创设情景、概念引出、例题设置、变式训练、合作学习、提问艺术、课堂小结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设计,非常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是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是让课堂充斥“情景”,让“人文”溢满课堂?是让电脑引领人脑?……我想,新课程、新理念,千万别走进误区才是啊!无论如何,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而非任何流于形式的“做秀”;应该给予学生以广阔、自由、纯真的空间,而非人为的非自然的设置;更应该还给数学以其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而非过于矫情的人文渗透。

不是每一次经历,都叫传奇;

不是每一次颠覆,都叫创新;

不是每一次开怀,都叫自由;

不是每一次改变,都叫改革;

不是每一堂数学课,都称得上是数学教育。

惟有适切的,才是合理的;惟有自然的,才是真正永恒的。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境地: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忘我的痴迷状态,沉浸于数学本体的领略与探索之中,数学问题犹如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每一个人,并将他们拖进她的磁场。没有任何的桎梏,也没有任何的羁绊。人人均为数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志者和合作者。Enjoy Everybody!

我内心一直这样想:营建这样的境地,是我们为人师者终身的崇尚与追求。我也一直在努力着。

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

可以告诉同学们: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建议,要探知其他星球上有没有“人”,我们可以发射一种关于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他们是“文明人”,必定认识这种“语言”,美国数学家在若干年前已经做了这项工作。可见“勾股定理”不仅是数学的瑰宝,而且还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这样的数学文化,可以带给孩子们以无限的遐想与科学的信仰。

而勾股定理的诸多奇妙的证明,例如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德的面积分割证明法,我国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赵爽的“弦图”,同时代的刘徽的“青朱入出图”,以及Garfield,美国第20任总统的梯形面积法等等,引人入胜、叫人着迷,更是对孩子们逻辑思维与理性精神的培植。

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对尺规作图十分有兴趣,他的问题:“只准用圆规,将一个已知圆心的圆周四等分”,让孩子们感到困顿,徘徊于问题之外而不得切入。但是,在勾股定理的

运用之下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孩子们拍案叫绝,双眼闪闪放亮,那一种心灵的愉悦迷漫整个数学课堂,无以伦比!

爱因斯坦曾经援引过M.劳厄尔的一段话:“教育,是指所有学会的东西都忘却了以后仍然留下来的那些东西”。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识,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超越。

那么,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

我想: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所希望学生养成的乃是一种新的精神:

这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精神;

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客观的、定量的研究;

一种新的追求:超越现象以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一种不同的美感:数学美(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

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

一种新的情感:超越世俗的平和;

一种新的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

如此,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孩子们领上科学之路。

课例一则:几何作图之尺规作图。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尺规作图”部分课程内容的要求:

6.尺规作图(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1)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3)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4)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为此,定下课题:3、复习课——《几何作图、其味无穷》(初三年级的专题复习)

一、问题一:怎样找到一条线段的中点?

1、折;

2、量;

3、尺规作图;

4、一副刻度模糊了的三角板;

5、只用一副圆规……

(回顾、领略、欣赏……)

二、归纳与总结:

作图是训练几何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是尺规作图对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与渊源:

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十分崇尚几何作图,而且他们对作图工具加以限制。

尺规作图源于希腊.一些古希腊人认为,几何作图也应像体育竞赛那样,对作图工具作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不易显示出谁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限定圆规和直尺(无刻度)为工具的几何作图,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称为尺规作图(Ruler﹠Compass constrution)。

四、教材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过一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

五、问题二:如何用尺规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联想……

六、问题三:(拿破仑问题)如何只用圆规将已知圆心的圆周四等分?联想……

七、问题四:尺规作图是否能将已知圆心的圆周n(n≥3)等分呢?

高斯,大学二年级时得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尺规作图正多边形的边数目必须是2的非负整数次方和不同的费马素数的积,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八、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尺规作图不能问题:

1、三等分角问题:三等分一个任意角;

2、倍立方问题:作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体积的两倍;

3、化圆为方的问题: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

(数学家Underwood Dudley:曾把一些宣告解决了这些不可能问题的错误作法集结成书。)

九、几何作图?智力游戏?游于艺的心态和状态

那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广袤空间……

那是一个充满联想的神奇天地……

十、《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数学层面的联想、遐想:更理性严谨、更科学缜密、更合乎逻辑!

三、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

守静笃: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为人师者,多数的岁月是在静静的耕耘中默默地付出全身心的精力,人们或比之“蜡烛”、或比之“春蚕”,可谓劳心劳力,须得守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才得以淡淡然执着地往前走。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选择教书育人走这条路的责任与艰辛,那是不言而喻的,所谓“为人师者,重也”。我们不仅仅拥有一片绿洲,同时,我们也面对着是一片生机盎然播种希望的田野,为此,我们须要天长地久地修炼自我:

修炼我们的声音,让它美妙动听;

修炼我们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

修炼我们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

修炼我们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

修炼我们的行为,让它典雅美好;

修炼我们的学识,让它知思涌泉;

修炼我们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

修炼我们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

修炼我们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

修炼我们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

修炼我们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

修炼我们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谢谢大家!

2014-10-24

17:21傍晚在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