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题目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共生活与社会关系

班级名称:社工1202班

学生姓名: XXX

XXX

XXX

指导教师: XX

报告时间: 2014/03/26

摘要

阎云翔著的《私人生活的变革: 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作者继《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之后对下岬村庄持续研究的又一力作, 尤为可喜的是作者研究视角的转变: 从对公共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网络到个体私人生活及个人利益和亲密关系的关注研究。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公共领域集体利益相比, 本书更加突显对个体权益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种种表现、心理过程及个人关系的探讨思考, 从这一角度来看, 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拓荒之作。全书由八章、导论和结论组成。该书第一章着眼于下岬村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的综述与分析。在这个不足百年仅有1492 人的村庄里, 作者将为我们讲述50年( 1949—1999) 中人与人交往关系组成的一部家庭与私人生活演变的生动历史。

正文

我们的读书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选题背景(XXX)、研究方法(XXX)、内容观点(XXX)和评价与启示(XXX)。

一、选题背景

我们从研究缘由,为什么是下岬村?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谈起。

首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讲到自己是看到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写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从这本书中作者发现了一些引起自己思考的问题:个人服从家族组织、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是随着中国精英分子独立自立自主精神的传播,人们是否已经走出祖荫?人们儿孙辈与祖荫有多远?在告别祖荫的过程和之后,几代村民的主体性和情感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伴随着这些问题,阎云翔开始提出了一些假设,并在学成归来后开始了下岬村12年的田野调查研究。

但是中国有许多像下岬村一样的村庄,为什么阎云翔偏偏选择下岬村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呢?这就要讲到阎云翔和下岬村不得不说的故事了。下岬村是一个既普通又很特殊的中国村庄。1971年,阎云翔17岁,从山东老家一路北上,偶然来到这个距离哈尔滨50公里的小村子。他饥饿、恐惧、委屈,出身不好,自认为是非法的。村民们讨论、争吵,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经济上的困难收留了他,直到7年之后他考上北京大学。这期间,他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为了体验,而完全是为了生活,他们给予他质朴的为人的信任与尊重。1989 年,阎云翔作为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的人类学者回到中国,选取他要研究的农村原型,在十几个村子里,只有下岬村是他“有感觉”的。11年过去了,这里的人还记得他,他们议论他,评价他,最终认为他“没变”,仍亲热地把他当一分子。也因此,文中的村民,不是冷冰冰的被调查者,是阎云翔的朋友、邻居,熟悉的人,鲜活,会谈论从社会到隐私的所有话题,会夸张、说谎,最终又说出尴尬的真心话,他们在几十年中思想感情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被描

述得清晰可信。阎云翔在文中一直竭力保持冷静、客观的研究笔调,看得出来,即便在揭示最残酷的事实的时候,他都怀有对村民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下面介绍一下与下岬村经济制度,公共生活和社会关系相关的中国宏观的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个村庄的变迁一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调查的时间跨度大约50年,从1949年到1999年,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土改运动,宏观上看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后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目的是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农业生产力,为中国的迅速工业化作准备。

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大陆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并使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获得了农民的高度信任。微观上看,土改运动是一次革命性的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从根本上被扭转,地主遭到斗争,他们拥有的绝大部分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并重新分配给穷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根据每个人在此刻的经济或职业状况,人们被划分了成分,包括“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地主、富农,加上反革命与坏分子,被称作“四类分子”,属于敌对阶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六七十年代,成份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土改后,财富不再是人们权利与威望的基础。相反,贫穷成了在新社会里的政治资本。在土改过程中,穷人、单身汉、年轻人成了村里新的领袖人物。

第二阶段是集体化时期(1953-1978)该阶段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被卷入到集体化的洪流中。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又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集体化生活中,每个人的私人财产充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吃大锅饭,集体劳动。第三阶段是非集体化阶段,该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该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包产到户,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城市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原先的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市场经济阶段(1992年后),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过度的市场化也带了许多问题,比如人们过分功利化,环境污染等。

二、调查方法和思路

具体方法:作者原来就曾是下岬村的一员,在离开下岬村十一年之后他又回到曾经收留他的下岬村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把下岬村作为一个整体社区来研究她在这些年来的变化,作者将这一个变迁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通过具体直观的数据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来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以下岬村为代表的黑龙江农村变化的壮丽图卷。

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的基本功,每一个成功的人类学家都需要在通过田野调查的考试后才能毕业,而这篇文章作为闫云翔讲述自己在下岬村的十年经历,所体现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上的深厚功力实在是为我们所叹服。另外跟踪下岬村调查十年,不仅是把下岬村的方方面面横向的表现的面面俱到,更是从纵向上把下岬村十年之间的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田野调查对于研究者本身来说也是一次道德参与的过程。研究者一再生活在调查对象的本土世界里,在那里考验自身的道德观念。研究者越是频繁地下道到实地,与研究对象越是相处得深入,便越感到有责任在研究中如实反映他们的道德体验。结果是,研究本身也就越严谨。要知道,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道德体验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人的道德体验,就好像礼物只能用礼物来偿还一样。

而谈到具体思路,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看到作者思路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现状与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对比,将下岬村不同时期的表现相对比,将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相对比,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对比才能看出差异,而只有差异才能体现出不同的研究意义。

而在具体研究当中,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文章中发现,作者在描述私人生活的时候主要是以逐渐私人化的角度来进行。从村干部与国家角色的变迁到青年人对于择偶的变化,在逐渐私人化和中心化的进入中,我们可以逐渐深入的看见下岬村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与剧烈的震荡,最后我们可以看见下岬村的整体风貌。

具体思路:作者分不同的几个视角来对下岬村进行观察和描述,其中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第一章-------其中就包括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第一节为村干部和国家角色的变迁,第二节为公共生活的起落;第四节为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小节的题目中看出下岬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大家也可以联想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下岬村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三、内容与观点

本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下岬村村干部以及国家角色的变迁,公共生活的起落和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第一部分是以下岬村几位村支书的经历为例来讲述农村私人生活在这半个世纪以来悄然发生的变革。

下岬村在哈尔滨市南面大约50公里处,离所在的县城25公里,是个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村。20世纪30年代正式成为行政村,下岬村有着极其肥沃的黑土地,村内有381户共1492人。下岬村的村支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四种类型:

(一)集体化时期横行霸道的铁腕村支书

1952年—1960年的村支书是典型的土改干部,大字不识一个,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被提拔为村支书。在大跃进期间,这位村支书积极推行上级下发的所有政策,使下岬村在困难时期比周围的其他村子吃了更多苦头。依靠当时上级的政治支持和村里民兵的武力支持,他牢牢控制着下岬村,在村子横行霸道,甚至捆打村民。但是另一方面这位村支书从来不搞贪污腐化,所以百姓们一方面责备他给村里人带来了饥荒和贫困;另一方面,他们有非常尊敬他的清廉和勤勉。

(二)集体化到非集体化过渡期现实派的村支书

1962年—1987年间共有三位村支书,他们都采取了非常现实的路线,给下岬村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繁荣和稳定同时存在的是他们对村子管理的高压政策和专断。但在80年代非集体化后,村干部的权利被削弱,村干部的“思想工作”逐渐失效,村民开始不服管,而与此同时,上级部门——镇政府对此也不管不问、毫不支持。村支书抱怨“当村干部再也没有意义”,在集体化到非集体化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期,他们难以适应新的权力运作方式,在一次村干部与村民打架之后,这位村支书以辞职退出了舞台。

(三)非集体化初期无为的贪官村支书

1987年—1993年的村支书是位典型的“无为”村支书,他并不像集体化时期的村干部那样在乎政治回报和集体利益,而是奉行“三不”策略——不说话、不做事、不得罪人。由于他的无为政策,村庄治理开始出现问题,村庄秩序恶化,出现了一帮欺负人的小流氓,这些小流氓欺压村民,甚至敢殴打村干部。在此情况下,村民以拒绝交粮纳税作为对这位村支书“无言的反抗”。这位无为的村支书虽然在位期间毫无政绩,但是他却为自己狠狠捞了一笔,村里欠下了共80万债务,村支书家却增收20万元。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霸王村支书

1993年—1998年期间,有一位村支书在位,该人在93年经过与十多人的PK后上台。他曾

经是个有名的“小霸王”,上级希望利用他来控制住上任在位时出现的流氓团伙。然而这位霸王村支书虽然能够通过铁腕收到税费、配合公安稳定治安,但他依然横行村里,公开索要贿赂、公款私用,最终他的恶行引起了村民的愤怒。1996年开始,村里出现上访的村民,至1998年300多名村民联名上访,将这位霸道的村支书告倒下台。

这四个时期村支书的故事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大形势有紧密的联系,集体化时期的村干部出于意识形态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会将国家政策执行到极端;集体化到非集体化过渡时期的村干部,开始注重实际,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利益之间寻找平衡;非集体化时期之后村干部不在将国家政策视为“圣旨”,除了完成与其官位绑定的“硬指标”,其他的都尽量敷衍过去;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村干部完成指标的手段开始粗暴强硬,与村民的关系也更加恶化。村干部的行为其实已经违背了国家和集体的长远利益,虽然他们在短时期内能够收上税费、监督计划生育。

从集体化时期到费集体化时期到改革开放,随着人民公社的解题,国家对村级公共设施、公共福利的投资和控制减少,而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村级的干预更加削弱。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关注不是中央与基层的距离,而是政府能够为他们带来多少实惠、提供多少服务。

第二部分是公共生活的变迁。下岬村的公共生活变迁主要指公共生活有集体化生活到非集体化生活的变化,包括公共活动、公共物品、公共治安、社会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总体来讲下岬村的公共生活是由集体化时期的繁荣到非集体时期的衰退。集体化时期村里有许多公共活动,公共活动的范围好频率极高,因为政治运动产生的活动就有各种大小会,许多社员还参与了各种社团,如共青团、妇联、民兵等。但是非集体化后人民的空闲时间都在家里度过了,除了看电视、打麻将,村里找不到更好的事情去做了。非集体化后,人们在政治参与、公共物品分配、文化、道德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公共生活都大大衰退。在公共物品方面,集体化时代社员可以从集体分到生活必须品,享有补助、儿童免费教育等,集体还组织人们修渠、建路、造林等。非集体化后,公共物品提供乏善可陈。公共治安也有集体化时期平安无事的世外桃源到如今的偷盗成风。公共治安情况恶化。社会文化生活的情况也是大大倒退,集体化期间人们被动员起来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村里的宣传队,不仅宣传政府政策还为村民提供免费娱乐,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村里还组织看电影、篮球比赛等。非集体化后,村里的文化活动都消失了,休闲活动转化成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现代媒体娱乐。

第三部分是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系功利化,

原来含义中的情感与道德因素基本消失了,它们主要变成了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有的村民举办各种庆典,唯一的目的就是收取礼钱;有些人总是设法多收礼少送礼;有些人甚至还借人情换取来的信任在生意中欺骗朋友、邻居。

再者是宗教团体出现与传播,村中出现两个宗教团体,一基督教一天主教。教徒通过女性亲友的关系网来吸收,教徒一般不再重视原来的亲缘关系,这种新的人际关系被他们成为“神亲”。

四、评价与启示

本文研究角度新颖,观点独到,此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同时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而作者开创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上,展示出一幅中国北方普通乡村中村民精神世界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此外,文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两性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议题。而且作者做田野调查的时间长久,经验丰富,这也使得文章内容翔实,理论充分。据作者自述,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在田野调查地点住了七年,1989年以来他又在此地做了七次田野调查,

1993—1999年田野调查的重点主要在于私人生活领域。在田野调查中作者与调查对象间牢固的友谊、相互的信任和理解为日后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中以具体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文风洗炼质朴,除去令人信服的说理外,读者从文中随处可以感受到细节的力量与鲜活魅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不再是以往抽象的概念诠释,而是对真实生活的深度挖掘。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在长期反复的田野调查中,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进入村民私人生活的情境的亲身体验。因此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即使是对深奥枯燥的研究性著作很是头疼的读者,仍能在此获得相当愉悦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私人生活的一种变化,即中国民众在学习西方过程中邯郸学步,不仅仅丢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形成了极其功利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的兴起,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公共生活的退化,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治安。本文所描绘出的下岬村私人生活的图景应当引起人们对于这些变革后面的问题的深刻思考。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通俗质朴的文风和措辞,也是研究者以及社会学者应当借鉴的地方。

特别感谢:XXX老师

参考书目:《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共生活与社会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我们一般说到健康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被认为在讨论身体上的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个尝尝被忽视的问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过程,要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需要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结合起来。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行政管理、接人待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21世纪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会用自己的心理想法来揣摩他人,这其实可以认为是一个水中看月的过程,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所映射在你心理的他人就会折射你自己的内心想法。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能够与身边的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行政管理方向的人员,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对自己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一下的想法。 作为一名员工,与领导关系、与同事关系、与客户关系不协调是导致员工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下,面对领导很多员工会选择阿谀奉承的方式,而真正忽视自己的价值和创造力。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公司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虚与委蛇的马屁精,企业就会失去了真正干事情的骨干力量而最终走向失败。所以面对领导,我们应该正当摆正好我们是为领导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样的观点,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螺丝钉,都能够有自己的意义。而对于同事之间,很多员工会有竞争心态、有嫉妒甚至排挤的想法,这必将导致在关己利益面前与同事产生矛盾而导致工作不顺利。正确认识对于同事的关系是一个员工在企业能够快乐工作下去的重要心态,同事是与自己共同工作的伙伴,是与自己一样为公司带来价值的合作伙伴,只有同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构成一个团结的团队,不同的团结的团队才能够构成团结的公司,而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凝聚力是一个公司企业软实力的体现。所以对于同事,不应该怀着嫉妒甚至排挤的心态,而是应该和谐合作、共同进步、共创双赢。都说顾客就是上帝,一个企业没有顾客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和顾客打交道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顾客的原因而怪罪顾客。所以作为一名员工,我认为在面对领导、同事和顾客的时候都应该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拥有一个优良的心理素质。 其次是心理的自我性质,学习心理学我认为最大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去如何与人打交道,而是深刻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指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沮丧、挫折。当处于人生的低谷,也许心里脆弱的人会选择轻生来寻求解脱,然而那样的方式是病态的表现。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指导一个人从人生低谷走向阳光。同样的,当面对人生的成功时刻,也许有人会傲慢自大起来,然而这样之后很快会赢来挫折的失败。所以即使成功了,也应该要不骄傲,保持平常心。此外,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许是支撑我们寻找生活动力的源泉,有的人选择不断挑战自己、有的人选择快乐、有的人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需要一个优良的心理素质。 另外,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成年的教育。我认为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一样需要从小孩子就抓起。我们总是能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犯罪、自杀等行为,这些青少年都有健康的体魄,但是他们的心理多少受到了上海最终导致了他们走上歧途而耽误了人生之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如果青少年都心理歪曲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以上就是我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心得体会。我觉得这堂课不管是针对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在人生遇到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容易走进死角而出不来。接受心理教育能够即使的纠正自己的错误,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员工,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 《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同类书相比,有着最大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到中世纪的欧洲,以至20世纪的近代数学、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2、本书不仅对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而且兼有史评史论的作用,更有精辟的历史观。例如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数学是一种论证数学,而说中国的古代数学,在南北朝三国时期,也进入到论证数学,刘徽即为其杰出代表之一。至于中世纪欧洲数学的崛起,微积分的创立以及近代数学的诞生史,对于它们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作者都有敏锐的评论。作者对整个数学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数学史观。3、本书不仅对数学家和他们的学术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绍,而且对于一些重要成就,不惜花费篇幅,作了较详细的忠实于原始创造的说明。例如阿基米德对于球体积与抛物线弓形面积的计算,刘徽对于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发现过程,以至较近代如康托关于非可数集合的发现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入体会数学大师们原始创造的艰苦历程与来龙去脉。4、本书除了数学家们的传统故事外,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奇闻轶事。 二、对数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素质教育评估报告

习水县东皇镇第二小学 素质教育评估自查 报告 习水县东皇镇第二小学建校于1981年,占地面积1038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832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是省级绿色工程学校。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高级教师44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67人,共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余人。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县教科局、东皇中学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学校全体教职工始终秉承“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位教师都感受育人光荣”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加优质;有特色、有创新,示范竞一流”的办学目标,以“团结奋进、守纪健美”为校训激励全校师生。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创新。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特色教育为重点,走内函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省级绿色工程学校”、“文明学校”、“县年终考评二等奖学校”、“三算教改实验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实验学校”、“科技特色学校”,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 根据习水县教育科技局关于开展学校素质教育评估的通知要求,我校对照《贵州省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试行)C级指标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A1办学方向:B1-B3(100分)自评分100分 其中B1办学目标:C1-C2(20分)自评分20分 C1办学目标明确(10分)自评分10分 1、学校以“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加优质;有特色、有创新,示范竞一流”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走“德育兴校、教研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思路”,立足民主科学,实施目标管理,追求人文、和谐、品位。 2、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远景目标和近期任务,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管理创新工程、队伍优化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明确了2015年实现36个教学班和小班化教学的目标。 3、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每学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根据办学目标,开展各种办学活动。 C2:办学任务落实(10分)自评分:10分 1、严格按一年级招生计划和政策规范招生秩序,严格学籍管理,无学生失学辍学,确保了巩固率,毕业班学生整理移送初中,毕业率达100%,学生升入初中后,普遍反映良好。 2、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科次获得会考前三名,总评排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均取得好成绩。 3、学校先后被评为“文明学校”、“省级绿色工程学校”、“县综合考评二等奖学校”、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读书报告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读书报告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班级:20XX级XXXX班 摘要: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语言论》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在语言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论》一书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其中谈到了许多研究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产生、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与文字语言用途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承并发展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于接受索绪尔的理论,他将语言学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由此于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语言学》。(《语言学》一书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语言学研究入门》的修订本) 一、全书简析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为共时语言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为历时语言学。其中共时语言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

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而历时语言学中则主要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可以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内容几乎涉及了语言学的所有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语言学体系,既使得读者更加明晰语言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又具有开创性,对全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就有很大影响,他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现在仍有很多为中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之初,只是简单语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也日益丰富完善。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因人类认识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它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轨迹。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内容主要从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分析,与我们所学的基本一样。但《语言论》中有许多布龙菲尔德的创新之处,比如: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等。 由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及学习有限,目前水平尚浅,因此本报告中大体分析一下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之后主要分析《语言论》中第二章“语言的用途”,就这一章节谈一些个人观点以及语言学家的相关观点。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近期读了陈华彬梁玲编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些许思考随便写写。 [原文摘录] 根据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莱德曼的调查报告,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界学者对科学的本质的已达成广泛共识:(1)科学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科学需要证据;(3)科学带有主观性,因而科学家应努力识别并避免偏见;(4)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象和创造力的结合;(5)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的思考:不论我们的科学教育家、科学史学家以及哲学家怎样去用文字阐述科学的本质,作为从事一线的科学课教学的教师,首先应该理解科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应该是一种对自然事物探究过程中求真求实、注重证据的态度,

也是一种了解和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中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是用科学课的三维目标: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落实的。 至于我们是否真的落实得很好,正像郁波老师提出来的,我们应该去关注我们的科学课是怎样体现科学的本质,是怎样培养儿童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在我们现在的科学课教学中,是不是忽视了求真的本质的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去研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不够求真的做法和现象。 我认为在以前的课堂上确实存在不求真不求实的现象,在下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会重点去关注以上问题,首先把自己的科学课上真实,不能出现教师权威的现象,要把孩子们的问题找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不敷衍学生。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和事实求实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原文摘录]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听过的信息易于忘记,我见过的事物便于牢记,惟有我亲自动手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才是我真正理解的东西” 我的思考:不同说法隐藏着不同的教育观念,我很赞同有人分析“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实际是把学生的大脑比喻为装水的容器,知识比作了流水。这里隐含了“填鸭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记得法国的做中学用了这样几句话来阐述了’You hear , you fover’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n.” 稍微懂一点英文的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Hand on”方案和美国教育界流传的上述说法是一致的,其实它的源源是来自中国,原文为“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出处还有待查实。 这让我想到前几年听说的一个讽刺故事,大致说的是一个留美的中国大学生,居然不知道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邝云梅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其语言符号的声音、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语言学 1.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素质教育整改情况报告

遵义市东风小学 实施素质教育督导回访整改情况报告 一、关于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学习,使之更加自觉的贯彻于师生的实践行为中去的问题 1、教师的学习专门培训解读,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细化到管理制度,与奖励评比挂钩。 2、加强了备、教、批、辅、考的检查监管力度,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老师们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进取好学方面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3、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现在学生的粗话脏话减少了,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增多了;早上到校在校园玩耍打闹的现象减少了,朗朗的读书声、自觉学习的风气已形成。学校提出了学风建设的具体要求:眼睛看到的是读书的景象,耳朵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鼻子闻到的是浓浓的书香味。 4、以活动促进教与学。本学期开展了低、中年级的中华优秀诗文的诵读比赛活动,高年级的语文知识竞赛活动;分年级段开展了纪念“一.九”暨2010年冬季体育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活动。从学生到老师都积极参加准备,热情高,效果好。 二、关于有效资料整理归档、装订问题 加强了对《红花岗区实施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学习解读,落实了专门人员负责整理资料的归档装订。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双基”训练的力度,加强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问题 1、继续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和月教学反思,并对教学反思进行小结;教研活动作专题研讨;将好的教学反思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还开展了数学教师现场写教学反思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继续抓好校内外的教研活动,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检查工作,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交流。 2、加强课堂的听课和指导。从学校行政领导到教师对听课节数和具体的重点学科都做了明确要求。 校级领导:30节,其中教学副校长50节; 中层干部:10——20节,其中教导主任、教导副主任15节以上; 主要听课学科要求: 科学:李康林、张晓琦 思品:宋静、欧泰瑜、肖丽华 信息技术:汤玉 心理健康、综合实践:喻荣堂 数学:沈宇新、谢明芬 音乐:任进 所有学科:教学副校长、教导处正(副)主任都要听。 具体要求:侧重学科指导联系,除将听课情况及时与教师交流外,还要及时反馈给教导处,以便更好的推动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听课节数要求: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土木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土木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姓名:*** 学号:*** 日期:2009.5.20

自然灾害之龙卷风 *** 080802223 工程管理 摘要:本文揭示了龙卷风的形成及其特点、危害,提出了龙卷风的预防措施和遇到龙卷风时的紧急应对措施。 关键词:龙卷风严重灾害损失时速预防 引言: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尤为严重, 纵观历史可知,龙卷风是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必须加强对它的认识,从而 提前做出预防措施,减少对人民的人生安全及其财产的危害,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正文: (1)龙卷风的形成及其特点 龙卷风是一种十分威猛的旋风,它与低气压和旋转之风向有关。是最暴烈的气象之一。 从气象学来看,龙卷风形成的原因,是由於云层上下温度差异过大,造成冷空气下降、热空气 上升的小漩涡;此时,空中出现一块块棉花般的 白云,称为「积云」。尔后,积云继续在大漩涡 中发展形成「积雨云」,积雨云内部潜热继续不 断地加温,因而产生强大之气流,即所谓之「龙 卷风」。 它是一种极强烈而危险的旋风,可发生於陆 地(称为陆龙卷)或海上(称为水龙卷)。其发 生原因是由於热带湿热气团向北推进,而高空则 有乾冷气团侵入,发生涡旋运动,形成浓厚之积 雨云。当其旋涡运动愈趋猛烈时,可自云中直降 至地面,形成一漏斗状之云柱,其中风力极强, 破坏力极为惊人,是所有大气现象中破坏力最大 者。图1 典型龙卷风的移动时速为55公里,但有些龙卷风的移速则高达每小时115公里;最强的龙卷可 高达每小时 450 公里。生命期可由15分钟至长达7小时20分。龙卷风侵袭时间最长纪录是发生在1917年伊利诺州麦顿市的查尔斯敦镇,创造了移行471公里的记录。 龙卷风多发于春、夏、秋三季的下午到傍晚时分,其特点是: ——移动路径多呈直线,袭击范围较小,直径一般在十几米到几百米之间。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

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 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 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抓好阅读、朗诵、作文,开展学习常规大比武活动。 三是严格教学管理。我们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程课时,规范“两课两操”,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矗面向全体学生,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建立了后进生教育帮扶制度,并设置了教育帮扶卡,将每个后进生承包给教师个人(此为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内容之一)。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按规定选用教材,订购教材、教辅用书、学具等,教师不得擅自为学生订购其它教学资料;节假日、双休日不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 四是开展实践活动。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主体作用、自我教育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建立校园文化广播站,积极开展课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理化生科技组、体音美艺术组、电脑信息组、地理环保组等小组给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实践、展示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学校利用“5.1”假期进行“三讲两实践”活动,利用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前往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开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红十字自救》等校本课程,使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健康青春的成长。

5、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永恒主题。“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自主、自觉地调控学习情绪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探索知识的方法,从(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而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反复实践和试验,将初步形成“自主预习——自定目标——自主探究——自学反廓—课堂检测”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必将更大限度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其自主地、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课题实验的主阵地。几年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提出指导意见,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求得教学创新和获得最佳效益。 三、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五育并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中学生 1、通过四线一围网络,全方位抓好德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我校始终注重德育工作,通过“四线一围”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抓好德育工作。“四线”即德育工作的四个组织者:

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汉语言文学 本科三班 吕锦豪 08

《社会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概论》,主编:戴庆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北京民族印刷厂印刷。2004年11月第1版,200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本书共245页,正文分为九章,每章节后附有思考练习以及文献目录。正文后附有《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例选、社会语言学研究报告中的图表示例以及术语表。第一章: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第二章:语言的性别年龄变异,第三章:语言与阶级阶层,第四章:语言与行业职业,第五章:跨境语言的变异,第六章: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第七章:语言的文化变异,第八章:语言规划,第九章: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但是我现在只看了前两章,所以就简单来说下我对前两章的认识和看法吧。 第一章是什么是社会语言学。这一章章主要讨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兴起和发展过程、学科定位以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价值等问题。由于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5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人们对于这一学科的性质、对象、特点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分歧。对于这些分歧,我认为并非是件坏事,一门新兴学科在走向成熟之前,大胆的猜测与探索造成不同的看法是必然的,这些分歧会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摒除不科学的成分而走向体系化,从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目前语言学界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1.社会结构决定语言结构。2.语言结构决定社会结构。

3.语言与社会不存在任何关系。 4.语言与社会的影响的是双向互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都不是生存在真空中的。语言沟通的过程产生于人与人的接触中,是人社会性的重要特征。如果将语言与社会分离,就失去了语言运用环境的先决条件。换言之,人们不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试思考:语言存在的意义什么?所以我非常赞同语言学家布雷特的观点,那就是:“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的共变’”。 第二章讲的是语言的性别年龄变异。这一章章主要讨论了在社会的特点、条件、环境影响下,语言的变异与性别年龄的差异是怎样的。语言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如:语音形式,词汇选择以及语法规则的运用。还体现在语言行为的差异,如打招呼的方式,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地位的作用,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然而,语言存在这年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造成年龄差异的成因有社会发展因素以及语言系统演变因素。在阅读到语言的性别差异中,我联想到自己身边的情况。相对于经济较落后地区存在的重男轻女观念,造成男性往往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以及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得男性有比较强的语言能力。而在大城市,女性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样,女性往往在语言发挥更大的语言优势,例如在绝大部分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女性占大多数。但是又有数据表明,在口译领域,往往出色的译员大多都是男性。这一现象说明:男性在语言方面有更高的天赋?还是受到其他一些社会因素或其他条件的影响?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一:学习《世界经济概论》的收获和体会如今,经济全球化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慢慢地被卷入这个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范畴的理论问题,但实际上它还涉及了国家政治、外交关系、对外政策、海外军事、国际大事件应对、国家对国际事务参与和决策等许多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学习世界经济概论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融入社会经济中,进而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效。 从《世界经济概论》所学到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每一个国家都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若一个国家并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他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真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贸易区域的出现。同时,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开放以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贸易区的成员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一轮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会随之而出现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流通的网络、通信卫星和计算机技术等,促使通信技术以前未有的速度迅速在全球形成了市场。同时,其他的新技术了也突发猛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新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新经济的成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出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其基本动向是组建具有多元化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以达到全球性扩张。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过程中,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其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产业调整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制造能力弱,因此这些国家先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投资大幅度增长,从而对本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而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其行业与企业基本上处于无力营运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贸易量也会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经济依存度提高,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则应该越来越开放、自由,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化,外汇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国际清算、兑换功能、授信、套期保值、投机等方面。并且,国际外汇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国际外汇市场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其表现为: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2、提供资金融通;3、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机制。正因

【 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崔希亮)

引言 语言学的“体”和“用” 【语言学的“体”主要是指关于语言学本身的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传递信息的(编码-信号传输-解码),语言的习得机制,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等等,同时如何研究语言(演绎法:不能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就用合理的推论来证明某些假设,归纳法:能够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用观测数据来证明某些假设) 语言学的“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教学,语文政策,语言学习(先天论和白板论,成人和儿童二语习得的不同),词典编纂等等】 一、儿童如何习得母语的两种假说: 1.先天论:心灵学派,认为有LAD和普遍语法的存在 2.白板论:认知学派,认为儿童的大脑是白板一块,通过后天的模仿和练习才学会了语言。 二、成人二语习得和儿童学习语言的不同: 1.学习动机不同。(儿童为了交际,成人的动机不同) 2.学习时间不同。 3.学习环境不同。 4.学习方式不同。(儿童是自然获得,成人是学习)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此章节主要探讨了语言和语言学的本质问题,语言的本质问题较为复杂,,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在探讨语言观上,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对索绪尔的符号线性理论的探讨,社会属性探讨了语言的交际效应,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心理属性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索绪尔的符号线性理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内核是语义,物质外壳是语音。语义和语音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组合是线性的,符号具有生成性,将非线性的思维通过符号线性表达出来。 具有以下特点: 1.任意性。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理据的。符号的所指和能指 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符号的所指是指概念,能指是指声音形象。 2.线条性。符号在组合是只能一个跟着一个的出现,构成一个线性的序列。 3.系统性。语言符号是一个结构分明的层级装置,语言符号的运转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这些符 号的工作原理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每一个符号既能和别的符号组合又能被别的符号替换。 语言符号的这个特点使得有限的规则和有限的单位可以生成无线的表达单位。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没有语言,人类的理性思维很难进行下去。同理,如果离开理性思维,人类的语言就无所依靠,没有了逻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维层次一定都有语言的参与。“欲辨已忘言” 三、“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索绪尔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表明了他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和言语要区分开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他把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这就把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下来了。语言是一种心理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