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县名的来历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岐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岐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岐山县。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

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设安塞县。

兴平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设兴平军,后改兴平县,再未变过。

乾县,秦时为好峙县,因唐高宗的坟墓乾陵在县境内,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峙、礼泉置奉天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升为乾州,因乾州在长安西北,八卦中为乾卦方向,故叫乾县。公元1913年降州为乾县。

永寿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8年)设广寿县,因广寿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永寿县。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淳化县,秦朝为云阳县,县北有甘泉宫是秦、汉时著名的离宫,秦始皇筑直道就是由甘泉宫向北沿子午岭直到九原(包头),宋朝淳化四年(公元994年)在梨园镇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三原县,因县境内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公元352年)设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设三原县沿袭至今。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韩城县,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

大荔县,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临晋县,西晋武帝改名大荔县,以后历代在此地建武乡县、冯翊县、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复大荔县。

华县,西周时郑桓公封地,筑有郑邑,秦设郑县,城南有小华山,城东有华山,北魏设华山郡,唐至清代沿用华州,1913年设立华县。

华阴县,县城在华山北面,所以,叫华阴县。春秋时在这里设阴晋县,秦称宁秦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改为华阴县。

潼关县,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过关城旁,所以称潼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立潼关县。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设潼关卫,1913年改为潼关县。

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南郑县,县名由郑国演变而来。郑国是西周时期关中诸侯国,故地在华县,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郑国一部分东迁河南新郑,一部分南迁汉水上游,为了纪念郑国,在郑国南边称南郑。秦设南郑县,解放后,将南郑县迁至辅镇,后又迁到周家坪。

城固县,秦汉时就有城固县,张骞故乡,三国时期,蜀国称乐城,南北朝又改为城固县。取“始城而冀其北固”之说,所以叫城固。

洋县,北魏设洋州,其地址在今西乡境内,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把洋州迁到兴通县即今洋县地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洋县。

佛坪县,清嘉靖年间在袁家庄设洋县丞(副县级)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洋县、周至划出部分地方设佛坪厅,当地有佛爷坪,叫佛坪。1913年改佛坪县,1926年县城由周至厚珍子迁到今天的袁家庄。

西乡县,三国时期张飞封地,张飞封西乡侯,后改为南乡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恢复为西乡县,含西乡、镇巴两县地方,西乡与夔州(奉节)的东乡相对而称名的。

镇巴县,班超封地,定远侯,清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802年)设定远厅。1913年改定远县,1914年改镇巴县,取“镇守巴山”之说。

留坝县,张良封地。张良封留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设留坝厅1913年改为留坝县。

略阳县,县城建在象山之南,山南为阳,险要为略,南宋开喜三年(公元1207年)设略阳县。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镇坪县,原属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坪县。

岚皋县,原为砖坪营,1913年改为砖坪县,后改岚皋县。因为,砖坪在岚河之滨,水泽之旁,故称岚皋县。

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紫阳堡。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646年)移江西。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

石泉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设石泉县。因境内有石泉而得名。

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1913年改为宁陕县,1936年县城迁到关口。

商县,秦商鞅封地。春秋为上雒邑,汉代设上雒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改为商州,明代改为商县。商本山名,故以县名。

山阳县,晋朝设半阳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为山阳县。

镇安县,唐嗣圣十三年(公元696年)设安业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更名乾元县,五代更名乾佑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更名镇安县。

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1914年改为柞水县。

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

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

耀县,县境内有宝鉴山,遇丰年山中光耀明如镜而得名。唐天佑三年(公元904年)设州,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州立县。

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先,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

宜君县,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在今耀县沮水河设宜君护军,因沮河水原名宜君水而得名。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宜君县。后县城三次迁徙到今址。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

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取“底定边疆”之意。

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

横山县,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1913年改为横山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

陕西省市县乡镇明细(2017版)

陕西省 1个副省级市、9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78个县、26个市辖区。 西安市(11个市辖区、2个县。) 阎良区(2个镇) 武屯镇关山镇 长安区(2个镇、8个乡) 王曲镇鸣犊镇高桥乡灵沼乡五星乡五台乡王莽乡杨庄乡炮里乡魏寨乡高陵区(3个镇) 通远镇、耿镇、张卜镇 蓝田县(辖18个镇) 蓝关镇洩湖镇华胥镇前卫镇汤峪镇焦岱镇玉山镇三里镇普化镇葛牌镇辋川镇蓝桥镇灞源镇孟村镇小寨镇三官庙镇九间房镇厚镇镇 周至县(辖19个镇) 哑柏镇终南镇楼观镇尚村镇马召镇广济镇集贤镇厚畛子镇四屯镇翠峰镇竹峪镇青化镇富仁镇司竹镇九峰镇陈河镇骆峪镇板房子镇王家河镇 铜川市(辖3区1县,22个镇、1个乡) 耀州区(8个镇) 瑶曲镇庙湾镇关庄镇董家河镇孙塬镇小丘镇照金镇石柱镇 王益区(1个镇) 黄堡镇 印台区(7个镇)

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台镇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阿庄镇高楼河镇金锁关镇 宜君县(辖6个镇、1个乡) 五里镇尧生镇太安镇棋盘镇彭镇哭泉镇云梦乡 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 渭滨区(5个镇) 马营镇石鼓镇神农镇高家镇八鱼镇 金台区(4个镇) 陈仓镇蟠龙镇金河镇硖石镇 陈仓区(辖15个镇) 阳平镇、周原镇、慕仪镇、贾村镇、县功镇、新街镇、坪头镇、香泉镇、赤沙镇、拓石镇、凤阁岭镇、天王镇、磻溪镇、钓渭镇、千河镇 凤翔县(辖12个镇) 城关镇、虢王镇、彪角镇、横水镇、田家庄镇、糜杆桥镇、姚家沟镇、范家寨镇、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南指挥镇 岐山县(辖9个镇) 益店镇蒲村镇青化镇枣林镇雍川镇凤鸣镇蔡家坡镇京当镇故郡镇 扶风县(辖7个镇) 法门镇、绛帐镇、天度镇、杏林镇、召公镇、段家镇、午井镇 眉县(辖8个镇) 横渠镇、槐芽镇、汤峪镇、金渠镇、营头镇、齐镇镇、常兴镇

揭秘《平凡的世界》在陕西各地中的现实原型

揭秘《平凡的世界》在陕西各地中的现实原型 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当下正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该剧也是在路遥的家乡陕西榆林拍摄而成,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去探访《平凡的世界》小说地名、人物原型、拍摄取景地,看看电视剧是如何还原陕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一起来追忆那个纯真朴实的美好年代吧! 《平凡的世界》中的现实地名和原型1双水村双河村,路遥故居位于此!原西县:今延安市延川县,路遥先生7岁以后开始生活的地方。【也是习总书记插队7年的地方,谓之知青第一县,路遥先生妻子林达便是当时的北京知青】 路遥墓地:路遥先生葬于他的母校延安大学后山。 原西县立中学孙少平的母校:今延安市延川县中学。 原东县:今延安市延长县。书中描述“黄原市富裕县,以石油著称”,延长县有1905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中国四大油企——延长石油所在地。 黄原市:今延安市,路遥先生母校延安大学所在地,党中央毛主席生活战斗过13年的地方。 古塔山:今延安市宝塔山,延安的象征性地标。 梧桐山:今延安市清凉山,与宝塔山对峙,陈毅元帅有诗“万众瞩目清凉山”。

麻雀山:今延安市凤凰山,毛主席在这里写下《论持久战》。山水桥:今延安市宝塔桥,桥下便是书中的“黄原河”,此桥由周总理支持修建。 东关:今延安市东关广场,一直是揽工者待聘聚集地。 南关:今延安市南桥。 铜城:今陕西省铜川市陈家山煤矿,少平挖煤的地方,陈家山医院也是路遥先生的创作场所之一。 南部水灾城市:今陕西省汉中市,晓霞洪水殉职的地方。 黄原宾馆:今延安宾馆,现正拆迁重建,少平18元一晚住的地方,5星级,接待过诸多中外元首。 北方工业大学:今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科国内领先。 田福军:原型为某落马白姓高官,祖籍陕北。 省委书记:原型为马文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陕西省委原第一书记,人大主任。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取景地1取景地一:高家堡古镇——原西县高家堡古镇是《平凡的世界》的主要拍摄场地,再现了剧中的原西县,也让这座古镇的风貌第一次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高家堡古镇具有北方古城建筑风格,曾成功入围2013年陕西最美小镇网上评选,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现在略显冷清的小镇。高家堡古镇是陕北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是一处具有浓厚人文积淀的文化古镇,也是一处很好的旅游文

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档案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b11317604.html, 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档案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景雪 来源:《档案天地》2017年第12期 地名普查所形成的地名资料,是地名档案的原始素材,地名档案作为地名信息的载体,需要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经进入验收阶段,普查成果正在陆续移交入馆,地名档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为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档案,使之转化为服务现实社会的产品,是地名档案工作目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完成了地名概况、地名卡片、地名表、地名图等四项成果汇总,形成了非常珍贵的地名档案资料,图、文、表、卡成为了地名档案的综合形式。目前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在收录地名目录、地名普查成果图表、地名标志登记表等纸质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通过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对地名数据进行数字化、地图化处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地名数据库,将地名普查的成果进行存储管理。因此,要做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档案的开发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打造档案开发利用精品 第二次地名普查,作为政府组织的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所形成的档案是地名标准化的结晶,也是全社会使用地名的权威凭证和实际准绳。在普查过程中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通过专业技术措施加以纠正,形成了标准化地名信息载体。目前,我馆协助区划地名处正在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河北部分。该书以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经反复考订和更新,力求资料翔实,将向全社会提供系统的地名信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国家级新区设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河北政区和聚落地名日趋减少,在一些政区和聚落撤销合并之前,将其历史和现状系统、完整、真实地记述下来,为大众了解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提供可靠的地名信息,是地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馆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编辑出版的《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由来大典》已被《燕赵文库》收录,成为河北省从古至今学术水平最高的700部专著之一。该书全面反映了我省区划地名的发展历程,是我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最新成果,作为地名档案编研工作者应该充分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编纂各类具有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用文字画面描述地名信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体现出地名档案的社会价值。 二、改善馆藏档案结构,重视地名文化属性

陕西地名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

陕西省所辖市县乡镇

(29)陕西省 西安市(辖9个市辖区、4个县。共87个街道、42个镇、47个乡) 未央区(辖10个街道) 张家堡街道三桥街道辛家庙街道徐家湾街道大明宫街道谭家街道草滩街道六村堡街道未央宫街道汉城街道 莲湖区(辖9个街道) 青年路街道北院门街道北关街道红庙坡街道环城西路街道西关街道土门街道桃园路街道枣园街道 新城区(辖9个街道) 西一路街道长乐中路街道中山门街道韩森寨街道解放门街道自强路街道太华路街道长乐西路街道胡家庙街道 碑林区(辖8个街道) 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艺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 灞桥区(辖9个街道) 纺织城街道十里铺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洪庆街道狄寨街道灞桥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 雁塔区(辖8个街道) 小寨路街道大雁塔街道长延堡街道电子城街道等驾坡街道鱼化寨街道丈八沟街道曲江街道 阎良区(辖5个街道、2个镇) 凤凰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振兴街道新兴街道北屯街道武屯镇关山镇 临潼区(辖14个街道、4个镇、5个乡) 骊山街道秦陵街道新丰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桥街道雨金街道马额街道西泉街道 栎阳街道新市街道徐杨街道交口镇北田镇油槐镇何寨镇铁炉乡穆寨乡小金乡任留乡土桥乡 长安区(辖15个街道、2个镇、8个乡) 韦曲街道郭杜街道滦镇街道引镇街道王寺街道马王街道太乙宫街道东大街道子午街道斗门街道细柳街道 杜曲街道大兆街道兴隆街道黄良街道王曲镇鸣犊镇高桥乡灵沼乡五星乡五台乡王莽乡杨庄乡炮里乡魏寨乡 蓝田县(辖10个镇、12个乡) 蓝关镇泄湖镇华胥镇前卫镇汤峪镇焦岱镇玉山镇三里镇普化镇葛牌镇辋川乡 蓝桥乡玉川乡灞源乡孟村乡安村乡史家寨乡小寨乡三官庙乡金山乡九间房乡厚镇乡 周至县(辖9个镇、13个乡) 二曲镇哑柏镇终南镇马召镇集贤镇楼观镇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四屯乡侯家村乡 竹峪乡青化乡翠峰乡九峰乡富仁乡司竹乡辛家寨乡骆峪乡陈河乡板房子乡王家河乡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 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旧唐书?地理书》凤翔府下载:“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 ★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隋时又因宫名县。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即今乾县的来历。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豳为山名。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

全国各省地市名称

A-1: 河南、郑州、安阳、鹤壁、济源、焦作、开封、洛阳、南阳、平顶山、三门峡、商丘、新乡、信阳、许昌、周口、驻马店、漯河、濮阳 A-2: 安徽、安庆、蚌埠、巢湖、池州、滁州、阜阳、合肥、淮北、淮南、黄山、六安、马鞍山、宿州、铜陵、芜湖、宣城、亳州 A-3: 北京、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A-4: 福建、福州、龙岩、南平、宁德、莆田、泉州、三明、厦门、漳州 A-5: 甘肃、白银、定西、甘南藏族自治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 A-6: 广东、潮州、东莞、佛山、广州、河源、惠州、江门、揭阳、茂名、梅州、清远、汕头、汕尾、韶关、深圳、阳江、云浮、湛江、肇庆、中山、珠海 A-7: 广西、百色、北海、崇左、防城港、桂林、贵港、河池、贺州、来宾、柳州、南宁、钦州、梧州、玉林 A-8: 贵州、安顺、毕节、贵阳、六盘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遵义 A-9: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澄迈县、定安县、东方、海口、乐东黎族自治县、临高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屯昌县、万宁、文昌、五指山、儋州 A-10: 河北、保定、沧州、承德、邯郸、衡水、廊坊、秦皇岛、石家庄、唐山、邢台、张家口 A-11: 黑龙江、大庆、大兴安岭、哈尔滨、鹤岗、黑河、鸡西、佳木斯、牡丹江、七台河、齐齐哈尔、双鸭山、绥化、伊春 A-12: 湖北、鄂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黄冈、黄石、荆门、荆州、潜江、神农架林区、十堰、随州、天门、武汉、仙桃、咸宁、襄樊、孝感、宜昌 A-13: 湖南、常德、长沙、郴州、衡阳、怀化、娄底、邵阳、湘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益阳、永州、岳阳、张家界、株洲 A-14: 吉林、白城、白山、长春、吉林、辽源、四平、松原、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A-15: 江苏、常州、淮安、连云港、南京、南通、苏州、宿迁、泰州、无锡、徐州、盐城、扬州、镇江 A-16: 江西、抚州、赣州、吉安、景德镇、九江、南昌、萍乡、上饶、新余、宜春、鹰潭 A-17: 辽宁、鞍山、本溪、朝阳、大连、丹东、抚顺、阜新、葫芦岛、锦州、辽阳、盘锦、沈阳、铁岭、营口 A-18: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包头、赤峰、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通辽、乌海、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 A-19: 宁夏、固原、石嘴山、吴忠、银川 A-20: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西宁、玉树藏族自治州 A-21: 山东、滨州、德州、东营、菏泽、济南、济宁、莱芜、聊城、临沂、青岛、日照、泰安、威海、潍坊、烟台、枣庄、淄博 A-22: 山西、长治、大同、晋城、晋中、临汾、吕梁、朔州、台原、忻州、阳泉、运城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0) ——华东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 作者:牛汝辰 (1)上海 上海市、县(Shanghai Shi、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甫汇县(Nanhui Xian) 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Qingpu Xian)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Fengxian 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1726年置县。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Chongming Xian) 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Songjiang Xian) 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1912年置松江县。

陕西县名的来历

陕西县名的来历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岐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岐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岐山县。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 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设安塞县。

兴平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设兴平军,后改兴平县,再未变过。 乾县,秦时为好峙县,因唐高宗的坟墓乾陵在县境内,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峙、礼泉置奉天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升为乾州,因乾州在长安西北,八卦中为乾卦方向,故叫乾县。公元1913年降州为乾县。 永寿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8年)设广寿县,因广寿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永寿县。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淳化县,秦朝为云阳县,县北有甘泉宫是秦、汉时著名的离宫,秦始皇筑直道就是由甘泉宫向北沿子午岭直到九原(包头),宋朝淳化四年(公元994年)在梨园镇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三原县,因县境内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公元352年)设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设三原县沿袭至今。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韩城县,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广东省地名由来

广东省地名由来 广东省地名由来 摘自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 简称粤。在我国南部。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初建广东布政使司,清置广东省。因广东古为南越(粤)地,故简称“粤”。 1广州市(Guangzhou Shi) 位于东经113.2°,北纬23,1°,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古属番禺县,三国时从交州析置广州。1925年设广州市。一般志书多认为吴改交州为广州时,原交州治在广信(今封开县),故名,广信为“广布恩信”之意。又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岭南广字地名最初见于《山海经》,后来汉之广信,三国之广州皆据古粤黄族土音而宋,广字原义只是黄色罢了。广本音工,广州等于黄州。广州别称羊城,又称穗城,皆来自神话传说。据《广东新语》:周夷王时,南海有5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闤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城因此得名。又曰仙城、穗城,皆以此为名。 花都市(Huadu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3°,在广东省中部,广州市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山县。据《清一统志》:“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亘数百里。本朝置县,因以为名。”1993年改花都市。 从化市(Conghua 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23.5°,在广东省中部。据《今县释名》:“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年)讨平之,因置今县。”取服从教化之意。1994年设市。 增城市(Zengcheng Shi)

方案-浅析秦东地名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浅析秦东地名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地名是人类为了方便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名称,地名的产生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地名不仅是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范围,还与地名本身以外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 活动、 活动、文化活动、军事活动、民族迁徙等密切相关。地名中的,“名”字属汉字中的会意字,布局結构为上下布局,名字的上边为“夕”字,此处指夜,即黑夜,夜晚的意思;下边为“口”字,此处意指“用口发声”。据此考据者大多认为:“名”的本意是夜间人与人之间称呼以作区分的一种符号,是以“名”一产生,就具有了独一性、排他性、指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方音化等特点。因此地名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蕴含,在地名中承载的文化也往往能深刻的反映出当地的历史,对于当今的我们而言,地名可以说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xa0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每一个地名都能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历史文明的厘变,地名与当地的民族、民俗、民间传说、信奉宗教、历史人物等都具有密切的相关。以传统村落为例,其定名方式虽有差别,但都包罗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千百年来在秦东地区所传承下来的大小地名,亦凸显了上述的特质。秦东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秦东地名也大多折射着秦东地区礼熏乐陶的熠熠辉煌,是秦东历史 的自然 、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地名呈现出了相对的方言性、特有性和稳定性,很多地名中深奥的内在含义,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之极大的启迪 的作用。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的地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相互融合,固化成为互难割舍、名实一体的稳定地名。中国传统乡村的地名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当地的地理景观变迁、民俗 的变化的具体见证,深入认识这些地名,对于延续一村庄、一镇、一县,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脉络,都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去重视地名中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重视我们的历史。\xa0 一、研究秦东地名文化的意义\xa0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名文化丰富多彩。秦东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 使秦东在向近代化的前进中又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明,关中古称四塞之区,秦东又当关中孔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东地域辽阔,现辖一区(临渭)、两市(韩城、华阴)、八县(蒲城、潼关、大荔、华阴、澄城、白水、合阳、富平),其中临渭区地名的来源是在1995年,撤销县级渭南市,改设临渭区(县级),因濒临渭河,故名。其他市、县地名的由来,牛汝辰先生在《中国地名由来词典》里都有提及:“渭南市:符秦甘露二年(360年)置渭南县。以在渭水之南,故名。1983年设市;华阴: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在太华山之阴,故名’。1990年设市;韩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韩城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设市;蒲城:西魏设蒲城县。据《陕西通志》:‘以县东有蒲池,故名’;富平:三国魏改富平县,取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之意而取名;华县:西魏置华州,1913年改华县。据《同州府志》:‘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太华,故州以取名焉。’华县以华山得名;潼关:东汉置潼关,清置潼关县。据《水经注》:‘河在关门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元和郡县志》:‘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合阳:秦置合阳县,汉改郃阳县。据《水经注》:‘城南有洽水,县取名焉。’《诗》:‘在洽之阳也’;澄城:北魏置澄城县。据《同州府志》:澄泉水‘在县西三里,县以此名’;白水: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置白水县。南邻白水,因以立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秦东在向近代化的前进中又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xa0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 北京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

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或蒙)——呼和浩特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 陕西: 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

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

陕西省各县市经纬度

地名经度纬度卫星经度方位俯仰极化 西安108.95 34.27 138 135.39 39.56 35.47 长安108.97 34.18 138 135.35 39.64 35.55 铜川109.11 35.09 138 136.17 39.01 34.52 耀县108.98 34.91 138 135.89 39.07 34.80 宝鸡107.15 34.38 138 133.39 38.30 36.85 凤翔107.39 34.53 138 133.77 38.34 36.50 千阳107.13 34.65 138 133.57 38.08 36.59 陇县106.86 34.91 138 133.45 37.70 36.54 麟游107.8 34.69 138 134.36 38.49 36.01 岐山107.63 34.46 138 134.00 38.55 36.38 浮风107.87 34.38 138 134.21 38.77 36.27 武功108.22 34.28 138 134.55 39.08 36.08 眉县107.76 34.29 138 134.02 38.77 36.45 太白107.3 34.09 138 133.35 38.62 37.03 凤县106.51 33.93 138 132.34 38.21 37.83 榆林109.77 38.3 138 139.10 36.78 30.92 神木110.51 38.83 138 140.31 36.75 29.83 府谷111.07 39.05 138 141.12 36.87 29.17 佳县110.48 38.04 138 139.79 37.40 30.56 米脂110.23 37.78 138 139.32 37.48 31.01 吴堡110.73 37.49 138 139.74 38.00 30.85 绥德110.24 37.49 138 139.15 37.73 31.27 清涧110.15 37.11 138 138.79 37.99 31.69 子洲110.05 37.45 138 138.89 37.65 31.46 横山109.32 37.97 138 138.36 36.80 31.59 靖边108.79 37.61 138 137.51 36.78 32.35 定边107.59 37.6 138 136.11 36.08 33.32 延安109.47 36.6 138 137.64 38.01 32.75 安寨109.34 36.88 138 137.67 37.70 32.59 子长109.65 37.16 138 138.23 37.66 32.07 延川110.18 36.87 138 138.67 38.21 31.89 延长110.02 36.59 138 138.29 38.34 32.29 宜川110.15 36.04 138 138.08 38.87 32.70 黄龙109.86 35.6 138 137.42 39.06 33.38 洛川109.42 35.76 138 137.01 38.66 33.60 宜君109.11 35.43 138 136.41 38.74 34.18 黄陵109.27 35.6 138 136.72 38.70 33.88 富县109.37 36 138 137.12 38.44 33.40 甘泉109.37 36.29 138 137.31 38.20 33.13 志丹108.78 36.84 138 136.99 37.40 33.09 吴旗108.22 36.93 138 136.40 36.99 33.46 咸阳108.72 34.36 138 135.19 39.34 35.58 礼泉108.43 34.5 138 134.95 39.04 35.68

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 陕西: 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西安: 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

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延安: 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甘泉县一名得于该县的美水泉。隋炀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于是赐名甘泉,隋唐肘作为里室的专用贡水。 延安是中国石油的故乡,宋时,沈括在延安发现了石油,并命名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1907年9月10日,在延川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榆林: 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