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车身尺寸

稳定性控制方法

龚国平(沙济伦博士指导) 2005年11月

奇瑞公司规划设计院

编写本文目的

?讨论建立车身尺寸稳定性指标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实施。

?介绍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公司目前车身尺寸控制指标

?目前,公司车身尺寸主要控制指标是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

?这两个指标侧重控制车身尺寸的准确性,也就是精度,但是相对忽视了更重要的一项指标--稳定性。

认识 IQG

?什么是IQG ?

它是法语:Indice Qualide Geometrique 的所写,中文意思是“车身几何质量指数”,它是用来评定钣金零件、分总成及总成重要几何尺寸一致性的一种工具。

?IQG值是如何计算的?

IQG值=所有超差测量特性扣分之和 / 测量特性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10之间。

认识尺寸符合率(DAR)

?什么是DAR ?

它是英语:Dimension Accord Rate 的所写,中文意思是“尺寸符合率”,它是用来评定钣金零件、分总成及总成重要几何尺寸符合要求的程度。

?DAR值是如何计算的?

DAR值=未被扣分测量特性之和 / 测量特性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

结论

?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都仅仅控制了车身尺寸的准确性或精度,对尺寸的稳定性却没有控制,或仅有很微弱的控制。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控制车身尺寸稳定性的指标。

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枪手打靶,可能会有如下四种情形:

?很明显,情况1最差,情况4最好。

?那么情况2和情况3哪一个比较好呢?

2反映了一种准确性或精度,但是它的分散程度很大,3反映了一种稳定性或一致性,但是它偏离目标很大。究竟哪一种情形更好?

?情况3的解决可能仅仅只需要调整一下准心,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

?情况2呢?必须对打靶所用的枪进行全面检查,详细分析其原因。

?对于我们的车身尺寸控制(包括调试)也一样。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

?比如说某个测量特性,它的测量结果表明它一直偏离正确位置10mm,怎么办?很容易解决,只需要调整夹具,调过来10mm;就算因特殊原因,不能调整夹具,那改冲压件也可以,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一个测量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它在目标值的正负5mm之间波动,这个问题怎么办?通过调夹具能解决吗?通过更改冲压件能解决吗?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解决起来困难多了。我们必须调查:是不是冲压件的尺寸不稳定?是不是夹具不稳定?定位销松动了?该件属于不完全定位?还是人员焊接的影响?等等

?总之,我们要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多方面去调查这个问题。

解决问题方法

?首先解决稳定性问题,然后解决准确性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办?

?既然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转变我们的思维。

?准确性已经有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控制。

?我们应该在车身尺寸控制中引入一个控制稳定性的指标。

?把这个指标放到跟 IQG 和 DAR 同等或更重要的位置。

答案

?为了对车身尺寸的稳定性进行控制,我们应该引入6σ符合率或稳定性符合率这一质量指标。

认识 6σ

?什么是σ?标准正态分布与一般正态分布

?σ是标准偏差,它反映的是特性的分散程度,σ越大,表示特性越不稳定。在我们车身尺寸中,就表示某个控制点不稳定。

?6σ就是σ的六倍。

?我们的目标:

σ越小越好,(著名的2mm工程即:6σ≤2mm)。

σ是如何计算的?

?σ是标准偏差,它的计算公式为:

?实际运用中常用下面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6σ的意义

?正态分布曲线的形成。

图中柱形的高度表示测量值落在该区间的次数,柱形越高表示数据落在该范围内的次数越多。

?我们假定:正态曲线与X轴之间区域面积为1。

则±σ范围内面积所占百分比,超出范围所占百分比

5 99.999 943% 0.0000057%

6 99.9999998% 0.0000002%

稳定性指标的引入方案

?6σ符合率或稳定性符合率(Stability Accord Rate 简称SAR)的计算方法: SAR=合格测量特性总数 / 测量特性总数

注:合格测量特性:指6σ值满足要求的测量特性。(如:某一测量特性的6σ=3.5mm,而我们的要求是6σ≤ 4.0mm为合格,那么这个特性即为合格测量特性。)

引入方案一

?由SAR的计算公式知道,我们可以用SAR值的目标值大小来控制它。

?比如:我们规定: 6σ≤ 4.0mm为合格,可以要求某个车型在某个阶段的SAR≥ 95%(或是70%、80%等)。

?当达到目标值以后,还可以设置更低的6σ≤ 3.5mm,再要求SAR≥ 95%,从而不断提高车身尺寸质量。

引入方案二

?由SAR的真正含义知道,我们可以用6σ≤ X mm做为目标值来控制它。

?比如:我们规定: SAR≥ 95%为合格。然后要求某个车型在某个阶段的合格的 6σ≤ 4.0mm(或是3.5mm、4.3mm等)。

?这里用来控制稳定性的指标就是6σ。

讨论

?建议使用方案一,用SAR值来控制与尺寸符合率相似,理解起来更简单,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控制值就一个(SAR)。

?方案二用6σ控制,中间有个95%,而且还有每组车变化的6σ值,中间绕了一个弯,不便于理解和接受。

?用CII来衡量(也是利用6σ,然后作出一个条形图。它主要用于质量改进,后面5%是重点改进对象);

?用CP来衡量(也是利用6σ,每个测量特性都有一个CP值,不便于建立指标控制);

实施方案

?(1)6σ的计算(为了提高响应速度,建议每次取一周的最新5辆车数据,不足5辆的,用上周的数据补齐。)

在EXCEL表格里,用函数 Stdev 很容易计算出每个测量特性的σ,然后乘以6即可得到。

?(2)统计出达到目标值的测量特性总数

目标值参考以前的车型数据,然后讨论共同决定。

?(3)SAR=合格测量特性总数 / 测量特性总数

?(4)每个周一都计算出上周的SAR,然后在公司网页上明确地把SAR值列出来,与IQG和尺寸符合率并列。

?已投产车型把SAR作为常规质量目标控制(与IQG相似)。

?调试车型,在标准车身出来之后作为常规质量控制目标;在此之前可以作为尺寸质量的参考目标,也可以作为尺寸质量的常规目标但要把目标值定的相

对低一些。

如何应用SAR来控制车身尺寸

?现以A18的部分测量点为例来说明具体控制方法:

?第一步:列出测量点编号、理论值、公差。

?第二步:列出测量点的对应偏差,取一周中最新5辆车的数据。

?第三步:计算出所有测量点的6σ值。

?第四步:把这些数据按6sigma递增排序:

?第五步:统计出6σ≤ 4.0 mm 测量点个数,计算出SAR值。

SAR=9/11=81.8%

?第六步:质量改进。我们的目标值是90%,所以必须对尺寸进行改进。下面

介绍改进方法:

?我们尺寸改进的方法是重点改进最不稳定的5%,首先找出这些点来,然后

作出其波动图。这个时候可以剔除很明显的粗大误差,比方说存在这样一组

数据:

?其6σ=26.22,属于非常不稳定的。其波动图如下: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2.5为粗大误差,分析这组数据的时候,先剔除

12.5,然后计算其6σ=3.16,属于很稳定的数据。

?粗大误差剔除以后,仍然不稳定的控制点,就是我们必须改进的。这个时候

我们就要从人、机、料、法、环、测多方面分析其不稳定原因,然后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后进行跟踪验证,直到确认该点已经稳定。

?整改完最不稳定的5%后,下一周的SAR值又计算出来了,然后再整改下一

个最不稳定的5%。

已投产车型SAR值

? B11:91.3%

? A11:89.8%

? T11:73.0%

? B14:70.8%

? A21:59.9%

? A18:59.1%

?S11:44.2%

建议SAR的目标值

?由以上车型可以看出,我公司车型SAR值的最好水平大约在90%。

?建议已投产车型的目标值定为:95%。

?建议未投产车型在投产前目标值定为:90%。

利用稳定性参数控制车身尺寸的好处

?(1)该参数的引入给了车身尺寸的稳定性一个明确的指标。

?(2)该参数的引入能让我们重视车身尺寸的稳定性。

?(3)车身尺寸的稳定能够保证焊装每道工序的顺利装配和装配一致性。

?(4)车身尺寸的稳定能够保证总装装配的一致性,从而避免装配时A车能顺利装配而B车不能装配的问题。

?(5)车身尺寸的稳定能帮我们尽快的对问题进行整改。

比如:总装有一个件的装配有问题,那么,在车身尺寸稳定的情况下,每辆车的装配都存在这个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尽快解决该问题。

?(6)车身尺寸的稳定能够保证我们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扩大我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SAR与装配问题关系

?由下表可以看出,车身尺寸稳定性与总装装配出现的问题是一致的。SAR值越高,总装装配问题越少。

我们也可以自豪

?我们每次的SAR值达到95%(或90%)以后,就提高6σ要求,从4.0mm到3.5mm,直到2.0mm。

?到2.0mm以后,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

我们的白车身质量是世界一流的!

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车身尺寸 稳定性控制方法 龚国平(沙济伦博士指导) 2005年11月 奇瑞公司规划设计院

编写本文目的 ?讨论建立车身尺寸稳定性指标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实施。 ?介绍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公司目前车身尺寸控制指标 ?目前,公司车身尺寸主要控制指标是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 ?这两个指标侧重控制车身尺寸的准确性,也就是精度,但是相对忽视了更重要的一项指标--稳定性。 认识 IQG ?什么是IQG ? 它是法语:Indice Qualide Geometrique 的所写,中文意思是“车身几何质量指数”,它是用来评定钣金零件、分总成及总成重要几何尺寸一致性的一种工具。 ?IQG值是如何计算的? IQG值=所有超差测量特性扣分之和 / 测量特性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10之间。 认识尺寸符合率(DAR) ?什么是DAR ? 它是英语:Dimension Accord Rate 的所写,中文意思是“尺寸符合率”,它是用来评定钣金零件、分总成及总成重要几何尺寸符合要求的程度。 ?DAR值是如何计算的? DAR值=未被扣分测量特性之和 / 测量特性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 结论 ?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都仅仅控制了车身尺寸的准确性或精度,对尺寸的稳定性却没有控制,或仅有很微弱的控制。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控制车身尺寸稳定性的指标。 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枪手打靶,可能会有如下四种情形: ?很明显,情况1最差,情况4最好。 ?那么情况2和情况3哪一个比较好呢? 2反映了一种准确性或精度,但是它的分散程度很大,3反映了一种稳定性或一致性,但是它偏离目标很大。究竟哪一种情形更好? ?情况3的解决可能仅仅只需要调整一下准心,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 ?情况2呢?必须对打靶所用的枪进行全面检查,详细分析其原因。 ?对于我们的车身尺寸控制(包括调试)也一样。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 ?比如说某个测量特性,它的测量结果表明它一直偏离正确位置10mm,怎么办?很容易解决,只需要调整夹具,调过来10mm;就算因特殊原因,不能调整夹具,那改冲压件也可以,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一个测量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它在目标值的正负5mm之间波动,这个问题怎么办?通过调夹具能解决吗?通过更改冲压件能解决吗?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方案

. 全椒经纬壹品住宅项目工程 室 开 间 净 高 尺 寸 控 制

案 省经工建设集团公司 1 编制依据 (3) 2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机构 (3) 4 影响开间尺寸、净高的因素及质量要求 (4) 5、开间尺寸、净高控制法 (8)

1 编制依据 1.1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 1.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GB50210-2002) 1.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9-2002) 1.5《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3-2002)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全椒经纬壹品住宅小区项目工程,位于全椒县站东路,建筑使用功能为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为5.5万平米。其中1#~4#、6#~7#楼为框架6F建筑高度为18米;5#、8#、9#、11#楼建筑层数为18F,建筑高度为53.85米,10#楼为11F,建筑高度32.35米,框架剪力墙结构。 2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机构 2.1组织机构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在施工过程中控制。 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组织协调。 技术负责人负责给施工班组的交底。 测量员:负责施工过程标高、轴线位置的定位及检查。 质量员、施工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 3 影响开间尺寸、净高的因素及工序质量要求 在施工中能影响建筑物的空间尺寸主要有二个阶段:1、主体结构施工;2、装饰阶段施工。这二个阶段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成本多与少。 4.1主体结构阶段 1)轴线、标高的控制 根据本项目工程配备的施工仪器情况;能满足该项目工程施工测量放线精度要求。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要定期校核仪器的精度。 在施工测量放线前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对施工班组要进行详细交底活动。○1认清楚各轴线之间的关系;(偏中和居中);○2建筑标高与结构标高;装饰层厚度。测量员根据图纸要求测量出本工程的轴线、标高,跟施工班组交底。测量时做到准确、无误,符合规要求。 2)模板标高、平整度的控制 本工程的混凝土采取商品混凝土施工;对模板的支撑系统要求比较高。特别要格控制好柱、梁、墙模板的垂直度、刚度,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涨模。

[VIP专享]开间尺寸、净高控制方案

天元新城二标段 1~6#、9~10#、12~13#楼及地库工程 开 间 尺 寸 净 高 控 制 方 案 南京恒永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 编制依据 (3) 2 工程概况 (3) 3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机构 (3) 4 影响开间尺寸、净高的因素及质量要求 (4) 5、开间尺寸、净高控制方法 (5)

1 编制依据 1.1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2) 1.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5《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2 工程概况 2.1 本工程由南京江宁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南京华科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南京新华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南京恒永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承包施工。本工程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碌口镇金石路以北,湖秦路以西,华商路以南,碌口大街东侧。建筑总面积为116442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85842m2,地下部分面积30600m2(主楼地下室: 6671m2,地库:23929m2)。本工程地下一层(东侧部位是人防建筑),基坑深度为5.6米,人防部位6.8米,局部8.5米。主楼为15层 (2~3#、6#、9~10#、12~13#楼)、部分栋号为8层(1#、4#楼)、4层(5#楼),建筑高度主体42.15米,局部46.8m,现场地面标高-0.3米。本工程主楼为桩基础,地库为筏板基础。主体结构为砼框架短肢墙。 2.2、本工程地下室及地库(含人防地下室)为连成一体的整片地下室,地下室顶板上分置1~4#、6#、9~10#、12~13#各栋房屋,5#楼位置位于地下室东南角的外侧。 1#房48户、2#房90户、3#房90户、4#房48户、6#房120户、9#房120户、10#房120户、12#房125户、13#房120户,开间尺寸、净高控制。 3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机构 3.1组织机构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在施工过程中控制。 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组织协调。 技术负责人负责给施工班组的交底。 测量员:负责施工过程标高、轴线位置的定位及检查。 质量员、施工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

室内空间尺寸控制方案

无锡茂业第一百货工程 室 内 空 间 尺 寸 控 制 方 案 编制:陆里程 审核:胡达生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茂业一百项目部2014年04月10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室内空间尺寸控制的组织机构: 1、组织结构: 2、人员分工: 四、影响空间尺寸的因素及各工序的质量要求: 1、表现形式: 2、影响因素: 3、各工序的质量要求: 五、空间尺寸控制方法: 5.1、室内净高尺寸的控制: 5.2、室内开间、进深尺寸的控制: 一、编制依据: 1、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DGJ32/J103-2010)

2、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7、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8、江苏省及无锡市的相关施工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无锡茂业第一百货工程 建设单位:无锡亿百置业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无锡市勘察设计院 设计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深圳市众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本工程位于无锡市解放北路与北大街交叉口,建筑面积14万㎡。地下三层,高度13.6m;主塔楼33层,高度128.95m;裙房商场8层,高度42.7m。塔楼结构类型为框剪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地下三层四级、地下二层三级、地下一层及以上部分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耐火等级为一级。 本工程地下室墙体及裙房卫生间采用MU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裙房及塔楼填充墙采用A3.5加气砼砌块,塔楼厨卫间隔墙采用MU10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砖。砌筑砂浆为M5水泥沙浆,顶层为M7.5水泥砂浆。 三、室内空间尺寸控制的组织机构: 1、组织机构:

如何有效进行产品的尺寸控制

如何有效进行产品的尺寸控制 随着整车厂对产品尺寸要求越来越高,要使总成尺寸达到产品图纸要求,需要对冲压件及总成制造过程从严控制,其控制能力综合反映了一家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水平。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简称:拖内公司)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尺寸控制方法,即抓住根本,控制产品的变差源。 在产品开发阶段,有4个阶段会对产品尺寸产生较大影响,分别为产品设计、工艺开发、试生产及批量生产,各阶段产生的影响程度和侧重点不同。要控制变差源,开发阶段控制占70%,过程控制占30%。在开发阶段,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尤为重要。 产品设计的合理性 产品设计要避免冲压成形工艺过于复杂,减少冲压回弹和零件干涉现象,对于冲压件上有相对装配关系的孔尽量在同一工序上冲压,重要孔位尽量安排与定位孔同一工序冲压。模夹具设计定位必须可靠,如夹具定位孔必须选择传递冲压的主定位孔,定位面必须选取冲压件的可靠面。再次,工装设计时要便于员工取放料,易于操作和维护,以防生产过程中因人机工程问题造成的尺寸变差。最后制订冲压件孔径公差表,规定每个冲压件的孔径及孔位,按总成要求的80%收公差,预留20%给总成调节,保证总成尺寸合格率。

如图1中,5个φ6.5的孔在单件图纸上的位置度未注明要求。如按默认公差2.0来做的话,明显低于总成1.4的要求,这样即使零件孔位在公差之内也很难保证焊接后的总成孔位要求,故我们把冲压件孔位公差收到1.0。 定位基准的合理性和一体化 要保证零件质量,首先定位基准满足3,2,1原则。有些图纸从表面看似乎符合3,2,1原则,但实际定位是不合理的。如图3中,A1、A2、A3都是控制Z向的,但是它们不在一个平面上,A3这个面既是定位面又是配合面,即使该翻边面有回弹、超差,在零件检测时也不易发现。若A3放在底面更为合理,更能有效控制产品的配合面。 其次,要建立车身统一基准系统,用于统一从冲压件、零件检具、焊接总成、白车身装配到总装装配的主定位基准原则,建立MCP(Master Control Point)清单,便于冲压、焊接、总装工艺在开发定位工装时协调一致,避免因工序定位选择不同而产生偏差。同时还要保证测量定位基准与制造夹具的定位基准一致。 夹具的定位方式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

浅谈汽车电子稳定程序 前言 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道路行车密度的增大,汽车行驶安全性已经受到了高度关注。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汽车安全系统已经成为汽车研究发展的重要部分。 汽车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汽车主动 安全是指事故发生前的安全,即实现事故预防和事故回避,防止 事故发生。主动安全性是指通过事先预防,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 的能力。被动安全性是指汽车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对乘员进行有效 保护的能力。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防患于未然,所以越来越受 到汽车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被应用到汽 车主动安全装置上。主动安全性的好坏决定了汽车产生事故发生概率的多少,而被动安全性的好坏主要决定了事故后车内成员的受伤严重程度。 目前广泛运用的汽车主动安全性系统主要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系统(ESP),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紧急刹车辅助系统 (EBA)、汽车自适应巡航速度控制系统(ACC)等,保证汽车在危险状况下行驶的安全性。上述这些系统具有智能化的控制作用,根据车辆的行驶状况,自动地完成对汽车制动性能、转向辅助等的控制,无需人的主动性操作,可见汽车安全系统已经向智能型方向发展。

摘要 本文探讨了ESP系统的原理、发展和现状。简要讨论汽车 ESP 系统的结构及关键技术。介绍新奥迪 A4轿车 ESP系统的组成、电控系统、液压单元及工作过程。 关键词:电子稳定程序,主动安全性,操纵稳定性,模糊控制传感器液压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 ESP系统实际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刹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刹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ESP系统是汽车上一个重要的系统,通常是支持ABS及ASR 的功能。它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ASR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ESP可以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在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的情形下效果更加明显。ESP一般需要安装转向传感器、车轮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 ESP系统包含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及ASR(驱动防滑转系统),是这两种系统功能上的延伸。因此,ESP称得上是当前汽车

有效的车身尺寸控制方法

有效的车身尺寸控制方法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0-07-13 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更多 图1 车身尺寸变差鱼骨分析 汽车车身尺寸控制是汽车生产的重要质量控制项目,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控制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水平,因此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关注焦点。江铃全顺工厂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车身尺寸控制方法,即抓住根本,控制车身的变差源。 汽车制造四大工艺中冲压和焊接是基础,是整车质量的保证。在冲压焊装的前期工艺规划中,零件模具和车身焊接夹具以及生产线的设计又是车身尺寸控制的关键环节。设计工装模夹具时,不仅要考虑生产纲领,还必须要熟悉产品结构,了解钣金件变形特点,掌握冲压、涂装以及总装工艺的诸多要求,通晓零部件装配精度及公差分配。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对模夹具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满足生产制造要求,达到车身尺寸质量要求。下面结合全顺工厂的经验谈谈车身尺寸的控制方法。 变差的来源 由于所有制造过程在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以及测量方面都存在变动因素(如图1所示),所以车身尺寸的变差不可避免,在制造上也就有了公差的概念,公差的大小、过程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控制变差能力的大小,这也具体反映了车身制造的质量水平。经历过多次新产品开发流程,我们总结了6方面造成车身尺寸变差的权重:材料占45%,机器占30%,人员和方法占20%,环境和测量占5%。冲压件在投产阶段对车身尺寸影响非常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车身尺寸合格率与材料状态的对照 控制变差源 在车身开发阶段,有4个阶段会对车身尺寸产生较大影响,分别为产品设计、工艺开发、试生产及批量生产,各阶段产生的影响程度和侧重点不同。要控制变差源,开发阶段控制占70%,过程控制占30%。在开发阶段,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车身统一基准系统,用于统一从冲压件、零件检具、焊接总成、白车身装配,到总装装配的主定位基准原则,建立MCP(Master Control Point)清单,便于冲压、焊接、总装工艺在开发定位工装时协调一致,避免因工序定位选择不同而产生偏差。其次,产品设计要避免冲压成形工艺过于复杂,减少冲压回弹和零件干涉现象,模夹具设计定位必须可靠,如夹具定位孔必须选择传递冲压的主定位孔,定位面必须选取冲压件的可靠面。再次,工装设计时要便于员工取放料,易于操作和维护,以防生产过程中因人机工程问题造成的尺寸变差。 考虑到车身钣金件回弹,形状不规则,材质及冲压工艺的影响,车身夹具都采用过定位设计以校正零件变形,而且定位夹紧单元都设计成三维或二维方向可调以适应零件变化。一般来说,车身夹具设计遵循的原则为: 1. 对单个工件一般用二销二型面的“定位-夹紧”稳定原则。实质上二销确定了X,Y 向,二型面则强化确定了Z向。对特别大的工件,考虑到钣金弹性件可适当增加销与型面的“定位夹紧”,以增加局部区域的稳定性。 2. 定位尺寸一致性传递原则,即不同工序不同夹具的定位尺寸应一致。 3. 焊点可视原则。 4. 以大尺寸、复杂零部件为先导,其余零件随后装上夹具,即逐次“定位-夹紧”。 5. 定位销精度±0.05mm,定位面精度±0.2mm。 在试生产前,工装夹具的安装非常重要,只有合格的工装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夹具安装到位后,需使用测量设备(如激光跟踪仪)对所有定位孔面进行全尺寸测量,建立完备的定位基准数据,便于生产期间的车身尺寸协调。一般工装到位后的试生产需要维持6个月,以满足投产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试生产阶段主要是解决实际零件和工装夹具的匹配协调性,同时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直到到达设计要求的节拍以及质量目标才可转入到批量生产。

白车身尺寸控制过程中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和管理

白车身尺寸控制过程中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和管理 Choose and manage of key function spot in BIW dimension control process 作者:刘杰,20600029,宝骏基地车身车间; Writer:Liujie,20600029,BaoJun base body shop; 摘要: 本文对白车身整车尺寸测量过程中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和优化的原则进行了一些总结,对于关键功能测点的管理和尺寸质量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inciple for choose and optimize of key function spot in BIW dimension control process, and stated some suggest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key function spot and promotion of dimension and quality. 关键词:白车身,关键功能测点,选择,管理; Key word:BIW,key function spot,choose,manage; 1前言 现代汽车工业中车身制造的特点就是制造系统庞大,往往包括上百个冲压件,几十套工装夹具,和上百个工序;制造工艺复杂,包括材料,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流程。这些特点就导致引起车身尺寸变异的偏差源很多,车身尺寸质量的控制就十分困难。为了监控车身尺寸质量,就必须对车身进行尺寸测量。在现有汽车工业中,一般都使用大型的三坐标测量仪对白车身进行全尺寸的测量。这个测量的过程,因为测量周期和测量设备的限制,基本上都是抽检,而且抽检的频次很低(1%以下)。在这种小样本抽样的情况下,三坐标测点的合理布置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数据的质量,在上千的白车身三坐标测点中选择合理的关键功能测点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改进就显的尤其重要。 2 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 2.1 三坐标测点的一般分类: 按照测点功能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常见的三坐标测点分为三类: 1)主要定位基准测点:主要定位基准测点能够比较明显的反应某一级零件的定位状态,有助于对由于定位或者是基准发生变异而产生的尺寸变差进行进行识别和诊断,例如:白车身上左右侧围主定位孔的测点数据,就能比较好的反应总拼台工装上左右侧围主定位销的尺寸偏差; 2)产品特征测点:产品特征测点能够反应零件,分总成,白车身,甚至整车的产品特征,产品特征测点更加关注车身特征,轮廓线,车身内外饰的配合尺寸等,产品特征测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台车能不能给顾客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例如:车身前档风窗开口的测点,就能很好的反馈前档玻璃和前档风窗开口配合的间隙,段差等感知质量指标;3)过程控制测点:过程控制测点是产品特征测点的必要保证,它属于过程控制,是为了控制某一工序对车身尺寸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测点,是为了识别和诊断本工序过程中出现的制造偏差,一般的下工序(主要是总装车间)有装配需求的测点也归类为过程控制测点。 2.2 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一般原则: 从所有的白车身三坐标测点中选择出合理的关键功能测点一般遵循两个原则: 1)车身的开口原则:白车身一般是由左右侧围,发动机舱(前车体),前部下车体,后部下车体,顶盖6个主要的分总成组成,这6部分拼合以后,就会形成前挡风窗,发动机舱,后挡风窗,行李厢,左右前侧门,左右后侧门8个开口部分。这8个开口区域的尺寸质量对整车尺寸质量十分重要,因为8个开口区域的尺寸质量不仅关系到整车外观质量(前后挡风窗,门盖),而且关系到整车的操控质量(发动机舱)。但是这8个开口区

浅谈在线检测与白车身尺寸精度控制

浅谈在线检测与白车身尺寸精度控制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王治富 李丽芹 赵立彬 1.白车身装配的偏差来源 汽车白车身的制造工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白车身驾驶室通常由300多个具有复杂空间曲面的薄板冲压零件,在有近100多个装配工位的生产线上大批量、快节奏地焊装而成;同时白车身装配又为一种多层次体系结构,若干零件经焊装夹具焊接成为分总成,分总成又变成下一层装配中的零件。因此中间环节众多,制造偏差很难以控制。 经综合分析其尺寸偏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零件本身的偏差、工装夹具定位的不稳定性、焊装变形、操作及工艺的影响(如图) 2.白车身偏差的累积 目前,就我厂来说,检测方式有两种 1、三坐标的常规检测,主要是以一定的频度对白车身驾驶室进行抽样全尺寸检测; 2、在换代驾驶室的焊装线设计上,为了提高白车身的制造精度,在主焊线12工位上安装了在线检测装置对白车身进行100%在线检测。 在线检测装置通常都装在白车身的最后或者后几个工位上,以便对白车身的关键部位进

行检测,监控白车身关键部位的变差情况,以便对问题的及时反映。 但得到的数据通常是最后一个工位的数据,在此之前有11个工序的装配焊接,所以,这最后得道的结果是由12个工序的累积的结果,也就是说,白车身的偏差是由多个工序产生偏差的累积,这样,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我们能得到问题的所在,但是究竟是在哪个工序产生的,却很难确定,只能凭经验去分析。扩展开来说,白车身总成是由多个分总成合成,每个分总成也有它本身的累积偏差,同样也会带到白车身总成当中。 所以,我们很自然的想到,对数据的分析要进行工序分离,要做到工序的偏差的分离。在这个问题上,张公绪提出的两种质量的概念,适用于对多工序、多因素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为故障诊断提供依据。工序综合质量也称为总质量,它不但包括本道工序本身固有的加工质量,也包括了所有上道工序加工质量。总质量与所有前道工序和本道工序的加工质量都有关系,反映的是所有工序质量的综合。分质量指的是该道工序固有的质量,只与本道工序的加工和设备情况相关,而与上道工序无关。从生产过程来看,上道工序完成的半成品送到下道工序,经过下道工序加工后,形成综合质量,它包括上道工序的影响和本道工序的作用两部分,从这个角度上说,每道工序都存在两种质量。 如何区别开每个工序质量,以便能更好的发挥在线检测设备及在线检测数据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准确的发现问题的所在,减小分析问题的难度,缩短问题处理得时间。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3.区别工序质量的几个思路 从我厂的情况来看,第一从设备入手,对各关键装配工序都安装在现检测设备,在我厂新焊装设计的时候,在每个分总成焊装线上都设计了在线检测设备,在关键环节对总成尺寸精度进行严格检测监控,但这样就会带来过高的成本。 第二,利用现有的测量设备(三坐标测量机)进行定期对关键工序进行测量,得到的数据与总成合成后的在线检测数据对比,得出两个工序间的工序质量,从而得出每个关键工序的工序质量,具体的实施方法: 每月对关键工序,即总成形成工序的夹具和总成进行检测,形成统计性的数据表格,分析该工序的工序质量波动的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或设计规定的一定范围内,该工序的那些部位能够对后序产生影响,得出该工序的工序质量。 将该数据与在线检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偏差,将结果纳入过程控制当中,当

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相关知识

汽车稳定控制系统相关知识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概念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是车辆新型的主动安全系统,是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车辆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测向加速度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通过ECU 控制前后、左右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车辆行驶的侧向稳定性。 该系统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执行器三大部分组成,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监控汽车运行状态,对车辆的发动机及制动系统进行干预控制。典型的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在传感器上主要包括4个轮速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侧向加速度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制动主缸压力传感器等,执行部分则包括传统制动系统(真空助力器、管路和制动器)、液压调节器等,电子控制单元与发动机管理系统联动,可对发动机动力输出进行干预和调整。 这套系统主要对车辆纵向和横向稳定性进行控制,保证车辆按照驾驶员的意识行驶。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基础是ABS制动防抱死功能,该系统在汽车制动情况下轮胎即将抱死时,一秒内连续制动上百次,有点类似于机械式“点刹”。如此一来,在车辆全力制动时,轮胎依然可以保证滚动,滚动摩擦的效果比抱死后的滑动摩擦效果好,且可以控制车辆行驶方向。

另一方面该系统会与发动机ECU协同工作,当驱动轮打滑时通过对比各个车轮的转速,电子系统判断出驱动轮是否打滑,立刻自动减少节气门进气量,降低发动机转速从而减少动力输出,对打滑的驱动轮进行制动。这样便可以减少打滑并保持轮胎与地面抓地力之间最合适的动力输出,此时无论怎么给油,驱动轮都不会发生打滑现象。 该系统在保证车辆横向稳定性方面体现在当系统通过转角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及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发现车辆发生了转向不足或过度时,系统会控制单个或是多个车轮进行制动,来调整汽车变换车道或在过弯时的车身姿态,使汽车在变换车道或是过弯时能够更加的平稳而安全。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供应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供应商有六家,分别是博世、天合、电装、爱信精机、大陆、京西重工(收购了德尔福底盘系统公司),众厂家的系统也基本都是从这几家采购而来,再冠以不同的名字。不过,即使是同一系统在不同车型上的功能也会有不同,这里我们只说最基本的功能。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方案1

全椒经纬壹品住宅项目工程 室 内 开 间 净 高 尺 寸 控 制 方 案 安徽省经工建设集团公司

1 编制依据 (3) 2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机构 (3) 4 影响开间尺寸、净高的因素及质量要求 (4) 5、开间尺寸、净高控制方法 (8)

1 编制依据 1.1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2) 1.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5《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全椒经纬壹品住宅小区项目工程,位于全椒县站东路,建筑使用功能为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其中1#~4#、6#~7#楼为框架6F建筑高度为18米;5#、8#、9#、11#楼建筑层数为18F,建筑高度为53.85米,10#楼为11F,建筑高度32.35米,框架剪力墙结构。 2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机构 2.1组织机构 开间尺寸、净高控制的组织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在施工过程中控制。 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组织协调。 技术负责人负责给施工班组的交底。 测量员:负责施工过程标高、轴线位置的定位及检查。 质量员、施工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

数控车(精加工)尺寸控制方法

切削要素与尺寸控制 摘要:围绕线速度、切深、走刀速度及刀具等切削要素对加工产生的影响,论述了如何保证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几何精度、粗糙度的方法。 关键词:走刀纹高度、每转走刀距离、弹性形变、弹性恢复、摩擦、挤压 1、引言 切削要素:转速、切深、走刀速度 加工要求:尺寸精度、几何精度、粗糙度 2、转速对加工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我们知道,转速越高,切削效率越高,效率就是利润,所以,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运行尽可能高的转速进行切削。但转速、工件直径确定切削线速度,线速度受工件硬度、延展性、塑性、含碳量、含难切削合金量和刀具的硬度及几何性能等因素制约,所以要在线速度限制下选择尽可能高的转速。另外转速高低选择要根据不同材质的刀具确定,例如高速钢加工钢件时,转速较低时粗糙度较好,而硬质合金刀具则转速较高时,粗糙度较好。再者,在加工细长轴或薄壁件时,要注意将转速调整避开零件共振区,防止产生振纹影响表面粗糙度。3、弹性形变的原因、影响和克服方法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就是在上一刀车削了数毫米切深以后,发现离目标尺寸还差几丝或者十几丝时,再进相应深度重新切削时,发现多切了很多,工件报废了。那么这样的现象有多少人认真分析过其真正原因的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机床间隙比较大所致,而在同一进刀方向上是不会受间隙影响的,其真正原因就是弹性形变和弹性恢复。 弹性形变表现在刀具、机床丝杠副、刀架、加工零件本身等对象的形变,使刀具相对工件出现后退,阻力减小时形变恢复又会出现过切,使工件报废。产生形变的最终原因是这些对象的强度不足和切削力太大。 弹性形变会直接影响零件加工尺寸精度,有时还会影响几何精度(如零件变形时容易产生锥度,因为远离卡盘的位置形变幅度越大),刀具的强度不足,我们可以设法提高,有时机床和零件本身的强度,我们是没法选择或改变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减小切削力方面着手,来设法克服弹性形变,切深越小、刀具越锋利、工件材料硬度较低、走刀速度减小等都会减小实际切削阻力,都会减轻弹性形变。 所以为了保证尺寸精度、几何精度,我们往往把精加工、半精加工和粗加工分开,也就是说把弹性形变大的和弹性形变小的不同工序分开进行(粗加工时追求效率基本不追求精度,刀具需要偏钝,侧重强度,精加工时切削量很小,追求精度,刀具侧重锋利,减小切削阻力),在对刀试切时,就按照不同工序实际加工时的切深进行试切,确保试切时和实际加工时阻力和弹性形变幅度大致相当,确保数控机床坐标系建立准确,确保普通机床进刀准确;然后在精加工时尽可能采用比较锋利的刀具,最大程度减小切削抗力、减小形变。 4、走刀速度对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我们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当走刀速度改变时,比如数控机床中途改变走刀倍率时,发现工件尺寸不一样了,当走刀速度加快时,外圆尺寸增大了,内孔尺寸减小了,反之,相反。那么,现象之后的真正原因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图一和图二比较就能看出来,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 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 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 GB11556-1994 :A、区 GB11565-1989:B区 GB11562-1994:前方视野 GB/T13053-1991:脚踏板 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 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 3.2设计硬点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 4.1整车的外廓尺寸; 4.2轴距和前、后轮距; 4.3前悬和后悬长度;

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 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 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 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 4.8前簧中心距; 4.9后簧中心距; 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 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 4.12前簧作用长度; 4.13后簧作用长度; 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 5.1参数确定原则 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 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 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 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 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7)对方案进行评审; 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 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楼板厚度控制专项施工方案

楼板厚度控制专项施工 方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目录

楼板厚度控制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程相关施工图?及业主相关要求规定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4、《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二、工程概况 该项目包括7栋高层建筑及其配套商业和一个两层的地下室,总建设用地面积为27800.73㎡,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26556.59㎡,其中地下室面积约26980.14㎡,地上面积约99576.45㎡。1栋A、1栋B座高层住宅楼30层,首层层高8.1米、标准层层高3米,屋顶总高度103.35米,1栋C、2栋A座高层住宅楼32层,首层层高5.9米、标准层层高2.9米,屋顶总高度104.15米,2栋B座高层住宅楼29层,首层层高7.8米、标准层层高2.9米,屋顶总高度97.35米,3栋高层住宅楼30层,首层层高7.8米、标准层层高2.9米,屋顶总高度100.25米,4栋高层住宅楼32层,首层层高7.8米、标准层层高2.9米,屋顶总高度106.05米。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为6度;抗震等级:二/三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三、楼板厚度专项控制措施 3.1现浇砼楼板厚度控制 3.1.1标高控制

在楼板模板支设过程中,技术负责根据图纸要求规范规定进行标高技术交底,然后测量员进行标高放线控制,由质量员复核,复核达标准后木工进行楼板模板支设,木工在支设时注意模板板厚是否等厚,经调整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起拱。再经木工工长自检合格后报质量员,经质量员复验合格后进行钢筋绑扎。 如下图: 3.2板厚控制 3.2.1用Φ14的钢筋焊制成小方凳,小方凳长宽均为20cm,腿高为楼板的厚度,砼浇筑前,由技术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对施工工艺及操作要领进行讲解,使每个操作工都了解施工要领。搭设架空人行脚手板通道,严禁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或将操作工具直接放在钢筋上,严格控制上人时间,在最后一遍平仓后6小时内严禁直接上人,防止因踩踏造成板面不平,局部厚度不足的现象。小方凳的型号根据板的厚度分别制作,不同型号不得混用。具体做法将小方凳放在相应等高厚度的模板上,间距为1.8米,呈梅花状布置,砼浇筑平仓时作为砼上板厚的控制标志。如下图: 利用小方凳进行控制板厚减少了在楼板模板上二次放线引起的累计误差,又减少了测量员的放线次数,提高了工程进度。同时利用小方凳进行平仓避免了风雨天工程线所受天气的影响,以及因天气产生的工程线标高变化引起的误差。小方凳间距1.8米,用2米刮杆平仓可以对大面积的砼板施工化整为零的细处理。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一、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 1、前悬、后悬、轴距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车身型号、货厢内部尺寸确定前悬、后悬、轴距的尺寸。 1.1前悬长:主要依据车身前悬及车身布置位置,前翻车身还要考虑车身前翻时与保险杠的间隙。 1.2后悬长:也是确定轴距长度,后悬除要符合法规要求之外,要充分考虑对离去角、质心位置的合理性,车身与货厢的合理间隙,应该保证高位进气在车身翻转时有至少30mm间隙。 2、整车高度的确定: 2.1车身高度的确定: 车身高度的确定主要受发动机高低位置的影响,发动机高低位置确定之后,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 2.2整车高度确定:(既货厢帽檐或护栏高度的确定) 2.2.1货厢带前帽檐: 应保证车身前翻时,车身及附件与货厢帽檐最小间隙大于60mm。 2.2.2货厢为护栏结构: 安全架与车身顶盖高度差:(GB7258规定:载质量为1吨及1吨以上的货车、农用车为70-100mm)

3、整车宽度的确定: 一般来言,车辆的最宽决定于货厢的宽度。 4、轮距确定: 4.1前轮距: 前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前桥的选取,前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前轮距主要受车身轮罩的宽度、车轮的偏距影响,并且受到法规(整车外宽不超过 2.5m)的限制,同时要考虑前轮的最大转角。 4.2后轮距: 后轮距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后桥的选取,后桥的选取主要决定于设计载质量,同时再根据货厢的宽度来选取合适的轮距。 二、驾驶室内人机工程总布置: 1、R点至顶棚的距离:≥910 2、R点至地板的距离:370±130 3、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500 4、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750~850(气制动或带有助力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此尺寸的增加不大于100) 5、背角:5~28° 6、足角:87~95° 7、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100(轻型货车≥80) 8、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40

螺纹电镀前后尺寸精度的控制办法

螺纹电镀前后尺寸精度的控制办法 摘要:螺纹作为最重要的机械紧固件,其表面大多采用电镀层来进行防腐和装饰,而镀锌是最为普遍的电镀方式,控制好螺纹电镀前的尺寸是镀后尺寸合格的根本保证,也是许多螺纹加工企业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多年来螺纹产品电镀前尺寸精度控制的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 1·电镀层对螺纹几何参数的影响 假设镀层厚度在螺纹上是均匀分布的,则镀层对螺纹中径尺寸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镀层对螺纹中径尺寸产生的影响 (外螺纹,以常用牙形角60°为例),其中:d为电镀前螺纹中径;d1为电镀后螺纹中径;t为电镀层厚度;Δd为电镀后螺纹中径单边增量。按几何关系: 则电镀后螺纹中径总的增量为: d1-d=2Δd=4t 也就是说螺纹中径的增大量是镀层厚度的4倍。 同样道理,内螺纹电镀后,其中径减少量也是镀层厚度的4倍。 实际上,电镀过程中由于零件的突出部位容易发生电力线过度集中,即产生所谓的“尖端效应”,在齿尖部位容易镀得厚些,如图2所示。因此在制定电镀工艺时必须加以考虑。 2·螺纹电镀前尺寸的控制 为了使螺纹零件电镀后的尺寸合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在耐腐蚀性能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减小镀层厚度,可以减少镀层厚度对配合尺寸的影响。

2)在零件性能允许的条件下,采用酸洗和化学抛光等工艺,事先对零件进行处理,预留零件需要电镀的厚度,以保证电镀后零件尺寸在图样要求范围内。 3)在零件机械加工过程中预留足够的镀层厚度尺寸。 4)选用耐腐蚀性更好的基体材料以减薄镀层厚度,或选用高耐蚀性镀层(在较低镀层厚度的情况下可达到同样的防护性能)来保证零件尺寸精度。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2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使零件表面预留出接近于镀层的尺寸余量,即化学尺寸抛光和机械加工过程中预留足够的镀层厚度尺寸,以下加以详细说明。 2.1 化学尺寸抛光 化学尺寸抛光就是使金属制品在特定的溶液中通过有规则的溶解以达到规定尺寸的一种加工方法。在化学抛光过程中,螺纹齿尖部位的溶解速度大于螺纹斜面和齿根部位的溶解速度,与电镀后齿尖部位镀层分布较厚相补偿,有利于修正电镀后齿尖几何形状。化学抛光能使粗糙的表面得到整平,有利于提高镀层的平滑度、降低孔隙率、提高耐蚀性[1];化学抛光还可以起到除锈作用。化学尺寸抛光操作比较简单,生产效率高,可以和电镀作业连为一体,只需在原有设备中增加一个化学抛光槽和清洗槽即可。 建议使用下列配方的抛光液: 磷酸60%(体积分数) 硫酸30%(体积分数) 硝酸10%(体积分数) 铬酸5~10g/L 温度120~140℃ 一般溶解速度为5μ/min,生产中可根据零件需镀覆的厚度来计算溶解时间,并通过生产试验加以验证总结,可以有效控制螺纹的电镀质量。 2.2 机械加工过程中预留足够的镀层厚度尺寸 解决有配合要求的零件镀后尺寸配合问题必须与产品设计和工艺部门一道协商零件镀前工艺尺寸,事先预留镀层厚度及其镀覆尺寸偏差。应特别注意的是,在预留厚度的同时还应考虑因零件形状不同而引起的镀层厚度不均匀性的问题。 因镀层厚度和均匀性控制不好引起公差配合问题的部件,其中最普遍的是螺纹零件和紧固件等。 当螺纹零件进行电镀时,如前所述,其螺纹的牙尖和谷底的镀层厚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螺纹经电镀后出现配合障碍主要原因是镀层厚度不均造成的牙型角变形,其次才是镀层厚度增厚的问题。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是将以上2种方法结合起来,必须掌握一套有效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螺纹的电镀质量。 3·镀层厚度规定 普通螺纹可容纳的镀层厚度取决于螺距和螺纹公差带的位置。 1)最大镀层厚度可在GB/T5267-85《螺纹紧固件电镀层》[2]表格中选取。 2)电镀层的最小厚度:电镀层必须达到一定厚度才有应用价值,具体可根据国家的盐雾试验标准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来加以衡量,一般控制在3~5μm,可依据GB/T5267-85《螺纹紧固件电镀层》中的表格按螺距和公差带位置具体确定。 4·实际精度控制 1)内螺纹紧固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