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_6岁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3_6岁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3~6岁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托幼管理中心龙岗总园龙东幼儿园陈佳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人对幼儿所讲述的道理,孩子往往听了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或者即使是言传身教,自己给孩子做榜样,效果却仍然不是很显著。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做到持之以恒。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长
期积累的过程,这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的过程。“行为形成习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长期培养、修正。让良好的行为成为幼儿的下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行为。

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地观察、积累,在不断地纠正中逐渐形成。那么什么才是良
好的行为习惯呢?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最近我对本班部分幼儿进行了一次“幼儿习惯情况及原因”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为趋早
性。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从小开始培养,易形成好习惯。二为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为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
常出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44%的人认为是 “家长在家重视训练 ”;45%的人认为是 “教师重视循序渐进的培养 ”。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20%
的人认为是 “家长无所谓,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态度”;55%的人认为是 “家长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纵容 ”。这集中反映出一个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观念先导”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
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
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成人对幼儿所讲述的道理,孩子往往听了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或者即使是言传身教,自己给孩子做榜样,效果却仍然不是很显著。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做到持之以恒。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同时也

是培养孩子
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的过程。“行为形成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长期培养、修正。让良好的行为成为幼儿的下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行为。巴甫洛夫效应表明即使是动物也可以通过长期训练使之将行为变成习惯,何况是人呢?
因此,成人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严格要求,并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石。

幼儿是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
的感情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幼儿。其次,父母与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你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幼儿时期,家长在孩子
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想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幼儿爱家人入手培养幼儿爱他人、爱集体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苗,这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他们根本不懂得关心家人,更何况去关心他人和集体呢?因此教育幼儿爱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如请幼儿了解家人的生活,观察父母的劳动,让幼
儿谈谈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自己也应该怎样爱爸爸妈妈,以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及行为。在通过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这种情感及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爱他人和爱集体的情感,如,让幼儿
相互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使幼儿觉得别人的爸爸妈妈也都非常了不起,从而懂得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还应爱更多的人;看到老师站着做事,应主动搬椅子,请老师坐下。

二、分享物品,学会观察

通过分享物品等的讨论,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如大班喝水老师特意安排几个小班的幼儿一起取水,教师注意观察本班幼儿行为,饮完水后,教师将幼儿取水时的各种行为告诉大家,引导大家讨论谁的做法好。经过一番激烈的讨
论,送水杯时,很多幼儿已经知道应该让小弟弟、小妹妹优先,教师有意识地在“饮水”这样一个小的生活细节中设置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又通过讨论,激发了幼儿的道德行为意识,送水
杯时,幼儿的行为意识已发展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特定情景的多次反复,将会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更有利于道德意识向行为的迅速转化。
三、通过表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同时也会告知
其他幼儿,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家长和教师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幼儿的习惯养成与成人、同伴、群体、家园教育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调查中,44%的人认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受到成人、伙伴
的不良行为的影响。62%的人认为家园教育要求的一致形式是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可见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深刻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
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
协调一致的教育。只要家园密切的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
参考文献:[1]学前教育 [2]黄人颂 .学前教育学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月.[3]林格 .怎样培养习惯 .新华出版社, 2006年 1月.[4]关鸿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