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_以人为本_与_以人民群众_省略_兼谈马克思_以人为本_思想的现[1]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_以人为本_与_以人民群众_省略_兼谈马克思_以人为本_思想的现[1]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_以人为本_与_以人民群众_省略_兼谈马克思_以人为本_思想的现[1]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_以人为本_与_以人民群众_省略_兼谈马克思_以人为本_思想的现[1]

第24卷 第5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Vol.24,No.5 2007年9月 Maozedong Thought Study Sep.,2007

科学发展观研究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

“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根本一致性

———兼谈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赵万江 陈锦宣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还是一个阶级性概念,在现阶段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不能仅仅以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超越性为基点,更要把握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性。这个现实性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即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二者是根本一致的。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把“人”与“民”、“人”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与“作为类的人”、“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等概念区别开来。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5-0001-04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以人为本”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界围绕“以人为本”问题中的“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怎样理解‘本’的含义”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在历史依据上,“以人为本”中所指之“人”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2.在前提上,“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这是它与西方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区别之点;3.在主体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民群众为本;4.在对象上,“以人为本”即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5.在目的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综观整个学界的论述,都趋向于探讨“人”与“民”的关系,人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区分,“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的区分等方面,却忽视了对“以人为本”的历史性的探讨,或者根本否定“以人为本”的阶级性特征,对“以人为本”即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一命题缺乏充分的论述。本文认为,“以人为本”应当在“‘以人为本’是与‘以人民群众为本’根本一致的”这一前提下展开;否则,对“以人为本”的讨论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人”之具体性就根本无从谈起。而肯定“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一致性,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特征。①

①本文所用的“人民群众”概念等同于“人民”和“人民大众”概念。

〔收稿日期〕2007-07-10

〔作者简介〕赵万江(1963-),四川开江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陈锦宣(1980-),四川宣汉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00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一、“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历史性融合

“以人为本”这个命题首先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它的历史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人为本”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以人为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不同;3.“以人为本”有其历史终结点。

第一,从词源上讲,“以人为本”一词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虽然孔孟等人都具有各自的人学思想,但是真正出现“以人为本”一词还是在战国时期,管仲在《霸权篇》中首次提到“以人为本”:“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1〕西方也是直到古希腊时期才由普罗泰戈拉提出与“以人为本”意思相近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从内涵上讲,“以人为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不同。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实际上是“以民为本”,它的实质是“以君王为本”,它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君王的利益,最终目的是维护君王的统治。因此“以人为本”在这个历史时期表现为手段而非目的。西方人本主义的兴起是近代的事,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提出是为了驳斥中世纪的“神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尤其是在开启人的类基础之上的平等主体意识方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它仅仅停留在意识平等的“以人为本”阶段(也只能停留在此阶段),它只能以抽象的人为本,只能以人的抽象方面(如人的感性需要、意志力量、情绪体验等)为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和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概念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具有科学的内涵。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上的各种人和人的各种方面的考察,科学地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充分肯定人,肯定人的价值,要从具体的人,从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的人”出发,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以往的“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偶然性、象征性、任意性和片面性相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必然性、自觉性、现实性和全面性。在其他思想中,“以人为本”只居于边缘性的补充地位,而在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则处于基础性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指导性而具有现实性,当今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科学的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

第三,从发展趋势来讲,“以人为本”有其历史终结点。肯定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性并不否定它的超越性。马克思认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超越性体现在它以解放整个人类为目的,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人向其类本质的回归,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共产主义即是对“以人为本”问题的最终解答,共产主义实现之时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终结点。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奠基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就目前来讲,“以人为本”即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二者体现为历史性的融合。“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在现阶段的根本一致性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这个历史条件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阶段决定“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民”与“抽象的人”,初级阶段决定“以人为本”只能以“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作为类的人”为本。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质决定当前我国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它的内涵性质和自我认识水平,也决定“以人为本”的实践程度。传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以民为本”的阶段,“民”只能作为“以人为本”的客体而存在,它天然与“君”和“官”相对,“以人为本”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君”和“官”,决定是否实现“以人为本”是由作为“君”和“官”的主体决定的,而“民”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这里的“民”既无实现“本”之意识,也无成为“主体”之意愿。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催生了人本主义思潮的“以人为本”思想,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人的价值得以承认,人的中心地位得以巩固,但它也只能停留在对抽象的人的认识阶段,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整地、正确地认识自身,以及认识具体的人。

马克思天才地阐发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走向。马克思提出“以人为本”之主体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现阶段,如何理解这个主体呢?笔者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联系的“以人为本”的主体不是传统社会中的“民”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抽象的人”,而是“人民群众”。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是以实践着的“现实的人”

为本,“人民群众”正是实践着的“现实的人”,“人民群众”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目前的表现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立者和建设者;3.“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在前人遗留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创造,而非任意妄为。

深入把握“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融合,就可以把“以人民群众为本”与“以民为本”很好地区别开来。“以人民群众为本”中的“人民群众”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客体,同时也是主体,它不再是“以民为本”中的“君—民”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自身把握自身,自身发展自身,自身实现自身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和谐统一关系,在此,人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它向人的类本质的回归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次,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它处于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以人为本”只能以“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人”为本。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具有超越性和普遍精神的,它所具有的自主的生命精神,高贵而执著的价值理念和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决定它不仅仅关注“现实的个体”,同时也关注“作为类的人”。马克思重视解放全人类,他未来的理想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样的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事实上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但是就现阶段来讲,“以人为本”的人之指向并非是马克思所讲的“作为类的人”,而是“人民群众”,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所决定的。

“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与“作为类的人”相区别的。什么是“人民群众”呢?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即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5〕,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实质上是一个鲜明的政治概念,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特征。在另一处,他讲得更明确:“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6〕而“作为类的人”实际上指的是与动物相区别的人,它是人的基于实践而对动物的超越。正如马克思所讲:“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7〕可以看出,“作为类的人”是一个普遍性概念,它无阶级性,与“人民群众”相比较,它的外延更大。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以“作为类的人”的根本解放为本,但是目的性不能代替阶段性,超越性也不能代替现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决定我们只能以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即“人民群众”———为本,这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即便如此,这里的“人民群众”的外延与其它社会相比已经大大地扩大了,并且它在不断地逼近“作为类的人”,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终会实现由“人民群众”向“作为类的人”的复归。

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阶级性本质决定它与“以人民群众为本”根本一致

如前所述,“以人为本”命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它具有自身的超越性、超阶级性,但是在现阶段,它仍然是一个阶级性的命题,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能以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前瞻性而否定它是阶级社会中的思想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而否定它是统治阶级意识的表现,从而认为它所包含的“以人为本”思想在现阶段就是没有阶级性本质的。

事实上,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是打上了强烈的阶级烙印的思想。以中国的“以民为本”为例,它事实上就是一种“牧民”思想,“民本”是与“官本”相对的,“官—民”是天然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就是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如果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以人为本”的话,这种“以人为本”也只能分别是“以奴隶主阶级为本”、“以封建地主阶级为本”和“以资产阶级为本”,阶级社会中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以统治阶级为本。

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存在阶级的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仍然具有某种阶级性本质,这种阶级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是阶级哲学;2.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要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正是这种阶级性本质决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以人民群众为本”是根本一致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否认自身的阶级性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无产阶级紧密相连的,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8〕,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9〕。马克思“不屑于隐瞒”自己哲学的阶级性观点和意图。事实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无产阶级“消灭自身”的程度,社会历史正在经历无产阶级和自己的哲学不断融合的过程———即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运用理论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具有阶级性本质。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仍然是存在着阶级的社会。只要有国家存在,阶级差异就必然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

所揭示出的一般原理。但同时马克思也告诉我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只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尽管“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都是属于历史范畴的阶级性概念,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与“无产阶级”概念相比,“人民群众”概念外延更广,正如前文所讲,它不仅包含无产阶级,还包含了许多中间阶级。事实上,这些中间阶级也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上,有其很大的重要性”〔11〕,他对中间阶级的地位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结合现阶段我国国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内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过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是最基本的社会阶层。现在又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阶层还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加。”〔12〕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176万户,从业人员2000多万。无论是从经济实力来看,还是从人数来看,分量都不轻。〔13〕如何看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呢?按阶级划分,私营企业主肯定不属于“无产阶级”范畴,但是由于目前“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把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分割开来,推到对立面上去”〔14〕。而使用“人民群众”的概念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私营企业主当然地被纳入到“人民群众”的范畴中来,是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的构成部分之一。同样,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也要以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阶级性还体现在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要为统治阶级服务。正如马克思所讲:“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的支配的。”〔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和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正是人民群众的意志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在国家中,“以人为本”是不可能超阶级的,在此意义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与“以人民群众为本”根本一致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性还具有超越性特征,当前应当从它的现实性出发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具有不可抹煞的阶级性特征,正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决定我们不能“以民为本”,不能以“抽象的人”为本,也不能以“作为类的人”为本,而只能“以人民群众为本”。最后,我们不妨引用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一段话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理解: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成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整个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16〕

〔参考文献〕

〔1〕管子?霸权〔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4〕〔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94,16,24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6〕〔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1479.

〔7〕〔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3,3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12〕〔13〕〔1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0,341,341.

〔16〕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9.

(责任编辑:胡学举)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民本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 2、全面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一方面,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就是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全面的。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就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改善、经济福利的增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3、协调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 5、统筹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3)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学者中?最博学的人物?。他的代表作之一《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和法学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他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对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邦、政体与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与城邦观是连结在一起的。最好的城邦是行于中庸的城邦,最好的法律也应该是权衡中道的法律。法律?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法律的作用与城邦的目的是同一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决定于政体,根据政体而制定。法律是政体宗旨的体现,政体的好坏决定了法律的好坏。他说:?符合于正宗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义,而符合于变态或乖戾的政体所制定的法律就不合乎正义。? 当亚里士多德把法律与城邦、政体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把法律当作手段和工具。但是,这也体现了他对法律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法律的目的和国家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是同一的,但是法律与国家毕竟不是同一事物,它们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与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保护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秩序的实证观点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法律目的论明显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二、正义论的法律观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是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概念与正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他的正义观念又与平等观念密不可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平等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到的相同事物在

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在的人们大家都承认政治权利的分配应该按照各人的价值为之分配这个原则是合乎绝对的正义的。?可见,人人平等不是正义,不同的人应该享有不等的权利才是正义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与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的著名二分法。分配正义根据接受者的功绩来分发荣誉和奖励,矫正正义不考虑当事人的地位,只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了损害,就要从损害者所得好处中拿出一部分去弥补受损者,不管好人犯法还是坏人犯法,都应该受到惩罚。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与习惯正义(conventional justice)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本身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律的目的就是正义,法律?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就是没有人类感情偏见的、与所有美德共存的道德力量的外在表现。而判断良法恶法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合乎正义。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的法律观是法律伦理学的源头。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正义观最早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不同特性,提出了道德正义高于法律正义,正义是指导立法的原则。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然法高于人定法,但他不是简单的比较孰高孰低,而是把明确的把正义作为法律的目的,并进而把正义作为批判法律好坏的标准,明确指出了实行法治的前提在于法是良法。亚里士多德视正义为城邦的原则,由正义衍生法律,确定了法律以正义为价值目标。从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法律观到西塞罗的自然法理论,再到古典自然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是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法律观之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 班级:2009级法律 学号: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论以人为本

论“以人为本” 摘要: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而且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高校如何合理把握这一理念及其教育意义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育意义 正文: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明确规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以人为本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人本自由”的命题。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个人、解放个性的思想成为人本主义教育家改革教育、解放儿童的思想动力。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教育”。19 世纪大学校长纽曼和洪堡认为大学必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坚持自由教育。1998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壹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 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胡锦涛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2)——执法为民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2)——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一)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机关,执法工作是实现党执政使命的重要工作。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与这一宪法原则相呼应,宪法第27条明确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权力从人民而来,就应当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执法机关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执法机关的权力同样属于人民。执法为民是人民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 (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执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生命力就在于人民性。执法活动只有符合人民的意志、满足人民的要求、保护人民的权利,才

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执法为民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作了最简单却最为科学的概括,对于法治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切实做到执法为民。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执法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坚持把人作为执法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人在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坚持目的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坚持执法为了人民,执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执法目的,一切依靠人民是执法方式,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保障人权 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重要内容。执法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宪法观念和法律观念,严格遵守法律.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是执法为民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执法为民的起码标准。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执法机关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执法工作首先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到人权领域,就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执法工作中尊重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 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 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 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 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 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 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 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 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 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 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导读 导入: 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的儿子纪念父亲时曾言:“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我想,我们党员和全社会都要学习和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作为党员的一种“国家认同感”的构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的生成,使我们有机会、有意识去探寻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 中国改革已经有“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17大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思想呢?一个直接的解读就是:在此之前,在“邓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已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邓理论”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实际操作中被解读为“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仅仅是“三个代表”似乎也不能全面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化问题,现阶段国家发展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不够的。真正让国家领导人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非典”中“井喷”。“非典”暴露我国发展实践中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并在卫生事业这个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难度大也在农村。“非典”疫情的发生,是党中央认识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社会发展的现状呼唤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报告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需要。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现状一: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这批新的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的特点是: 1.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至90%由居民个人购买。经济增长具有较为可靠的市场导向基础;大众消费使相关产业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2.这批高增长产业中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非国有企业和混合经济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3.以若干龙头产业为先导,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如汽车高增长产业群、房地产高增长产业群、机械制造高增长产业群、消费品高增长产业群等。 2002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排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我国经济出现新一轮的增长,经济运行态势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走高。为新的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以民为本议论文

以民为本议论文 儒释道三家思想,从不同角度和立场阐述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核心思想虽然呈现出不同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却有趋同的痕迹。比如材料中的三句话,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说:自渡只是小乘,渡众生才是大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普度众生。而儒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统治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民本思想。三家学说观点表述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如何处理、摆正人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等等。 世易时移,时代在迅猛发展。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伟大、英明、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已领到全国人民走过了70个春秋,在管理国家方面,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法治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动摇,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风格建立起来的政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继承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创新者。贯穿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的一条主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把“以人为本”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

念,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执政党必须忠实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核心价值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管理思想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将会很快实现。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由儒释道三家的一句话构成。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的是无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 1 / 4

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 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对组织工作的评价总体评价您对党支部的评价 工作作风能力素质服务态度公众形象总体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之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精练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的哲学观点主要是()A.万事万物是联系的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C.抓住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 D.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精练2】下列党的会议最早提到要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作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是()A.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之二,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 【精练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 B.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C.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D.物质决定意识 【精练4】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开创了新纪元。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之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我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精练5】下列关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D.“三农”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精练6】建国后?熏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大步骤。这四个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①农业合作化②土地改革③人民公社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2929977.html,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作者:魏印华 来源:《学理论·学术版》2008年第10期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内涵丰富,其实质是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破除“官本位”思想,不断改善体制环境,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把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有一个发展出发点的问题。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代价与效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端正发展的出发点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体现了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谙熟驾驭,而且体现了对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最高尊重。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发展观。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一是制定任何经济发展规划,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重要前提。二是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益和政治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有实际的内涵。

法治理念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 变。 三个至上: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要求。公平正义: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程序正当:指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学性,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 制约与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司法人员必须自觉用司法公正理念指导司法工作,维护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统一。 司法民主:主要指在司法活动中体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司法权威:指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活动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形成命令和服从关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问答题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而社会主义民主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确认与保障。 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为主体,具有最彻底的人民性。 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一导,坚持从现阶段国情出发,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问题,是科学、先进的理念。 充分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提供了符合法治精神和时代特点的指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更具规律性,更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题目及答案

绪论 一、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 主义,包括(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 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 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 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反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 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