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课时作业4]

【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课时作业4]

课时作业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购香市宝。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

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

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违,此陛下之计左.也。既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

昔为同心,今为戮首

..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臵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臵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今大臣持禄

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

..,惟陛下垂听焉。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用:资财,费用

B.此陛下之计左.也左:错误

C.今为戮首

..矣戮首:杀头

D.愿尽区区

..,惟陛下垂听焉区区:少,小

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要有语境意识;其次,要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D项,区区:诚挚的样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指出明世宗错误的一组是

()

①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②竭民脂膏,滥兴土木③二十馀年不视

朝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⑤今乃修斋建醮,购香市宝⑥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违

A.②③④B.①②⑤

C.③⑤⑥D.①④⑥

C[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排除法。根据文意可知,①说的是汉文帝。④是明世宗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不是明世宗的直接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上疏,将汉文帝和明世宗相比较,实际上是希望明世宗学习汉文帝,把心思用在治理国家上面,以励精图治。

B.海瑞不仅不回避矛盾,而且将矛盾尽数摆在桌面上,目的是让明世宗正视现实,从而幡然醒悟。

C.海瑞认为现在的大臣为守住俸禄而阿谀奉承、小臣害怕被判罪而不敢进谏,蒙蔽了皇上的眼睛,因而,抑制不住愤恨而冒死上谏。

D.海瑞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看来,只要按他所说的去办,就会天下大治。

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其次,要注意把“无”说成“有”、先后次序颠倒和曲解文意等情况。C项,“蒙蔽了皇上的眼睛”于文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应该注意以直译为主,准确翻译出关键词语。同时,不但要注意句式特点,还要注意保持句子的通顺完整。(1)句中的关键词有“相”、“清明”、“远甚”

等,(2)句中的关键词有“顺”、“逆”、“微”、“潜”等。

答案(1)然而严嵩被罢相之后,(世间)还像严嵩未当丞相之前一样罢了,世间不是很有法度、有条理,远远不及汉文帝(时期)。

(2)然而各个大臣宁可学习严嵩的顺从,也不仿效梁材的忤逆,莫不是来观察

陛下的细微(好恶),而偷偷地趋(吉)避(凶)吗?

参考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所有者,他的责任最重大。要尽好自己的责任,也只有将责任托付给大臣,使(大臣)直言罢了。臣请求竭尽忠心,赤诚相见,为陛下陈说这一事宜。

从前的汉文帝是有德行、有才能的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并不是(贾谊)苛刻责备(汉文帝),(而是)因为汉文帝生性仁慈而接近柔弱,即使有推及百姓的美德,(但)进行起来避免不了懈怠荒废,这是贾谊最为忧虑的。陛下天性英明果断,远远超过汉文帝。然而汉文帝能发挥他的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约资财爱惜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陛下却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荒诞的想法牵制过去,违背了刚直贤明的本质而将其误用。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过度修建土木工程,二十多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松懈了。官吏贪污骄横,百姓生活困难,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产生且势力扩大。陛下设想一下今日的天下,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被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严嵩被罢相之后,(世间)还像严嵩未当丞相之前一样罢了,世间不是很有法度、有条理,远远不及汉文帝(时期)。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匡正辅佐。现在这样修建斋戒和祭祀的场所,购买香料和珍宝。陛下错误地提出它,而内外臣子都跟着错误地顺从它,没有一个人肯向陛下发出正直的言论,阿谀奉承的(现象)太严重了。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蛊惑。过分的苛刻决然,是陛下的感情不公正。但是说陛下不顾自己的家,(合乎)人情吗?

斋戒祭祀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自古贤德的人教诲,提高修养成就天命,说“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常的命运”了,没有听说过有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中的圣贤,没有能长久活着的。陛下从陶仲文那里学来道术,称他为老师。陶仲文却已经死去了,他没有长生不老,而陛下如何能够单独求到长生不老之术呢。

任用人就一定希望他一句话也不违背(自己),这是陛下谋划的错误。看一看严嵩,(他主持政务时)有一点不顺从陛下的吗?过去(您)认为(他与您)同心,现在(他已)是(被)杀头的犯人了。梁材遵守正道奉行职责,陛下认为(他)是忤逆的人,历任都有好声誉,现在在户部做官的人(还)首先称赞他。然而各个大臣宁可学习严嵩的顺从,也不仿效梁材的忤逆,莫不是来观察陛下的细微(好恶),而偷偷地趋(吉)避(凶)吗?

陛下的确知道斋戒和祭祀没有好处,一旦迅速悔改,每天临朝处理政事,和宰相、侍从、言官讲论天下事务的利益和患害,消除几十年以来累积的错误,臵身在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圣贤君主)的行列中,使各个大臣也得以消除自己几十年阿谀奉承君主的耻辱,臵身于皋陶、夔龙、伊尹、傅说(等贤明辅臣)的行列中,何愁天下不安定太平,何愁万事不能治理。这些(只是)在陛下一振作之间(就能做到)罢了。放下这些不做,而急迫于升仙、出世、使精神困乏疲劳,用来追求虚幻的东西、渺茫而让人不知的领域,臣认为(陛下会)劳苦一辈子,而最终将一无所成。现在大臣为守住禄位而喜欢阿谀奉承,小臣害怕被判罪而不敢说话,臣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恨。因此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愿意竭尽诚挚之情,希望陛下倾听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白诗集》后序

(宋)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抵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郞,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广:增补

B.坐.系浔阳狱坐:因为

C.以为罪薄宜贳.贳:赦免

D.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报:回复

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坐,因犯……罪或错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介词,表依据,按照;B项连词,于是/介词,凭靠;C项动词,到,往/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指示代词,这,这些/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新编辑《李白诗集》或写下这篇序文原因的一组是

()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②次道既

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③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④白之诗,连类引义……近世所未有也⑤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皆不合于白之自叙⑥《旧史》称……而《新书》不著其语

A.①④⑥B.②④⑥

C.①③⑤D.②⑤⑥

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是对《李白诗集》的介绍;③是说从李白的诗文中可考查他一生的经历;④是评价李白的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集》原有七百七十六篇,后经宋敏求增补,成为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作者就是在宋敏求编本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排序编订的。

B.李白是唐代蜀郡人,曾经隐居山中,后来广泛游历,先后到过荆楚、齐鲁、洛阳、浔阳、宿松等地,有时“一日千里”,有时“终年不移”。

C.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曾经在永王李璘帐下为幕僚,也正因此被流放夜郞。

遇赦回到浔阳,又因故被关进监狱,是宋若思最终释放了他。

D.李白的诗,虽然大多都不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但其诗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表现出奔逸的才气,宏伟奔放的志向。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参考原文“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可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

于白之自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2)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

查的。

(3)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

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

参考译文

《李白诗集》二十卷,原为七百七十六篇,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的,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

下游历长江、淮水一带,到楚地观览云梦泽。在云梦县定居的许氏一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家,许氏把女儿嫁给李白为妻,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后来又到了吴地、京城长安等地,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于是就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不久,因与唐明皇合不来就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到达歧地、邠地,历经商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又到达吴地,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反叛,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李璘常管东南兵权,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李白就逃亡到宿松,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案,认为罪很轻,应当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于是就放了李白,让他为军事行动出力,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答复。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夜郞,于是他渡过洞庭湖,穿过峡江,来到巫山,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做了休养,过了很长时间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作当涂县令,李白就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也不离去”,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于是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正史记错了。

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